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大全集科学养殖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1341936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大全集科学养殖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大全集科学养殖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鹦鹉驯养技术资料大全集科学养殖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文由网络资料整理合并所得,内容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三农书屋:目 录第一章 鹦鹉与人类1一、鹦鹉是人类的宠物1二、鹦鹉与人类地震预报2三、鹦鹉对人类的危害4四、鹦鹉需要人类的保护5第二章 鹦鹉的生物学特征11第一节 鹦鹉的形态特点11一、外形11二、羽毛的类型12三、羽色14第二节 鹦鹉的生态学特点18一、栖息地18二、食性19三、寿命20四、鸣叫22五、换羽25六、繁殖26第三章 鹦鹉的饲养繁殖29第一节 饲养繁殖总论29一、饲养管理29二、繁殖32第二节 虎皮鹦鹉的饲养繁殖33一、饲养管理33二、繁殖34第三节 鸡尾鹦鹉的饲养繁殖36一、饲养管理36二、繁殖37第四节 虹彩吸蜜鹦鹉的饲养繁殖38一、饲养管理38二、繁殖39第五节 牡丹鹦鹉的饲养繁殖39一、饲养管理39二、繁殖43三、育雏45四、保姆育雏46五、人工填喂育雏47第四章 鹦鹉的疾病与防治48第一节 疾病防治的基本原则49一、养49二、防和检50三、治51第二节 鹦鹉常见疾病及其防治53一、病毒性疾病53二、细茵性疾病55三、寄生虫病60四、真茵性疾病62五、营养病64六、外科病67七、常见的消化值与呼吸值疾病70第五章 鸟类标本的制作72一、鸟类剥制标本制作72二、鸟卵标本制作76第六章 近年来的市场行情77第七章 鹦鹉的分类与种类介绍77一、鹦鹉的分类依据78二、科和亚科的主要特怔78第一章 鹦鹉与人类一、鹦鹉是人类的宠物 鹦鹉的人工饲养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据史料记载,产于北部非洲的红领绿鹦鹉引入古埃及之后便揭开了鹦鹉人工饲养、繁殖的序幕。当时的贵族阶层以拥有和谈论鹦鹉作为其地位和财富的象怔。后千,有一位名叫Ctdsias的宫廷医生,曾相当佯细地记录了棕桐凤头鹦鹉的特点、习性及饲养情况,并用浪漫的语言记述了其“说话”的能力:不仅能讲其母语一印度语,百且也能学说希腊语。据说现今的亚历山大鹦鹉最初是被亚历山大皇帝由远东引入欧洲并驯化的,所以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随着航海探险的开始,15世纪和16世纪亚洲及美洲大陆被发现,又有大量的鹦鹉种类被带入欧洲并从此开始了笼鸟贸易。 如今人们最熟悉的笼养鹦鹉是虎皮鹦鹉。在中国,差不多所有的养鸟人都知道它、认识它,相当多的人也养过它;在美国,平均每户饲养12只;在日本,不仅饲养相当普及,百且成立有专门的虎皮鹦鹉协会。虎皮鹦鹉原产澳大利亚,体羽以绿色为主。 1840年,它由 John Goald带到英格兰,从此进入欧洲,并以其艳丽的色彩、动人的姿态及柔和动听的叫声怔服了饲养家们,随即饲养之风盛行。当时因需求量大、船运费用高,所以价格非常高。一些人见有利可图,便着手槁起繁殖。众所周知,这种小鹦鹉在人工饲养下的繁殖力很强,所以,不久市场即达饱和。人们也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它了。后千,黄色和兰色突变型在野生种群的发现再次激发了养鸟人的兴趣。 1872年在比利时首先得到黄色突变型,但直到1910年第一对蓝色型虎皮鹦鹉寸出现于欧洲,强化选择育种也由此时开始。时至今日,培育出的色彩、斑纹、体型等各不相同的品种己达5000种之多。 人们在养鹦鹉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净化着心灵,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不仅如此,一些有条件的成熟的饲养者江由此为国家和个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以虎皮鹦鹉为例,虽然市场己经定形,价格相当便宜,但规模化养殖出口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地,经济效益仍很可观。据对青岛市的调查表明:全市在199咯年共有养殖专业户52家,利用空闲房屋、阳台、地下室或居室多余空间,户均饲养590窝,每一窝年创产值11294元,户均年创产值达66万余元。二、鹦鹉与人类地震预报 鹦鹉的震兆性行为早己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在四川甘孜县炉堆的68级和79级地震门967年8月20日和1973年 2月 6日)、云南省通海的 7 7级地震( 1970年回月 5日)、昭通的 71级地震( 1974年 5月回日)、尤陵7 3级地震( 1976年 5月”日)、辽宁省海城的 73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河北省唐山的78级地震(1976年7月 28日)和四川省松潘平武的 72级地震(1976年 8月16日)前,都曾观察到虎皮鹦鹉、四川鹦鹉的行为异常现象:羽毛他起、惊鸣不止。日本1925年的但马地震前10多天就发现鹦鹉乱啼乱叫。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近年,我国对震前动物行为活动的观侧逐步走入科学化和规范化。尤其在虎皮鹦鹉的声行为与地震关系的观侧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虎皮鹦鹉属昼鸣夜息的鸟类,其鸣叫具有精确的起鸣和终鸣时间,并随季节(日照长短)有规则的变化,即鸣叫有非常稳定的昼夜节律。华北地区6月份的鹦鹉起鸣时间约在4点40分,12月份约在7点20分;3年的均差不超过皿分钟。终鸣时间6月份最迟约在20点;12月份最早,约在 17点;三年的均差不超过 5分钟。某些地震动物观侧站长期的连续观侧表明,在某些中强地震5级左右)前数天,虎皮鹦鹉鸣叫的昼夜节律出现明显的反常现象,有的夜间叫声增加数百倍。我国的生物物理学工作者开展了虎皮鹦鹉声行为的研究,揭示了其不同声行为鸣叫声的基本特怔,并据此对不同类型的声行为进行了模式识别,研制出了虎皮鹦鹉鸣声模式识别仪,可有效地为地震的短临预报提供有用的信息。 但必硕指出的是,地震前鹦鹉及其它动物的异常行为都是非特异性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平常一些与地震无关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其行为异常。比如天气和季节的变化,邻近环境中的某些突然刺激(声、光、电、振动、气叶等)都可能影响其行为。另外江可能与其自身的生理状态有关,如发情、失去配偶和幼鸟、疾病等。因此,发现鹦鹉有行为异常现象,要做仔细的比较分析,不能未经分析和判断就与地震挂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惊慌。三、鹦鹉对人类的危害 养鹦鹉是不是“有百利百无一害”呢?不是的。在197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鸡新城疫流行,当时捕杀了1200万只感染或接触过病鸡的禽类(多为产蛋鸡),直接经济损失达560万美元。后经查明该病毒是由引进鹦鹉百带入的,导致了鸡嗜内脏型新城疫的爆发。为此,美国农业部对进口笼鸟从 1972年开始实行检疫。不仅如此,美国公共卫生局江要求对鹦鹉类鸟饲喂药物,以预防鹦鹉热病的传括。鹦鹉热病的病原体是衣原体,是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茵之间的一种微生物,人、鹦鹉可交叉感染。鹦鹉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伤口感染此病的。鸟感染后精神姜顿,食欲不振,被羽松乱、脱落,腹泻,眼结膜和鼻孔内有分泌物,呼吸时伴以怪声,胸肌姜缩,皮肤发蓝等。由于病鸟及无症状的农原体携带者的粪便、鼻分泌物、口腔唾液中含有的大量衣原体排到外界,干燥后随凤飘散于空气中,饲养者经常与之接触,特别是清扫鸟粪时易吸入肺内百发病。对被诊断成肺炎的病人进行的血清检侧怔实:其25为“鸟热病”(人感染此病不叫鹦鹉热,百称鸟热入人感染鸟热后潜伏期为12周,继百发热,体温在34天中可升至40以上,持续12周,恶寒颤怵,然后体温逐渐下阵,呼吸急促,伴以咳嗽,甚至头痛、恶心呕吐、腹痛、三力、失眠、昏睡、昏迷,极少数会发生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鸟粪中江发现一些鸟型结核杆茵,也可能被养鸟者吸入肺内引起结核。因此,应提醒养鸟者注意笼舍卫生,定期消毒,鸟笼勿挂于室内。一旦饲养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咳嗽、吐白痰、头痛、乏力等症时应及时就医并脱离养鸟环境。四、鹦鹉需要人类的保护 鹦鹉以其艳丽多彩的羽色和惊人的“说话”能力怔服了世人,成为世界性的著名观赏鸟类。这对它自身意叶着什么?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和利用这样的资源呢?很久以千鹦鹉的生存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资源正在急剧减少!自1600年始,历史上己有13种鹦鹉灭绝,日前至少有60种正受到严重威胁!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人类的直接活动和间接活动有关,概括起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人类的直接猎杀 19世纪,英国妇女流行以羽毛做为头饰。为此,每年输入的鸟类达2000万只,其中绝大多数为鹦鹉。近年千,虽然欧洲妇女不再用羽毛装饰帽子,但又出现了新的羽毛贸易,有些地方将鹦鹉、太阳鸟、翠鸟等的闪光羽毛粘贴成图画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产于新几内亚的彼斯奎氏鹦鹉为鹦鹉中唯一的完全食果性的种类,它日前正遭受森林中的土著部落的大量猎杀,以获取其飞羽和尾羽做为头饰。有的鹦鹉因其对作物或果园有一定的危害百遭到人类的无情杀戳,最终导致灭绝。产于美国的唯一种类一卡罗千纳鹦鹉就是这样的牺牲品。此外,人类因粮食的需要不恰当地过分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剂,也不可避免地对鹦鹉等野生资源产生不良影响。 笼鸟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野生动物基金会并不反对将适于家养年件的动物作为宠物饲养,但前提是野生的种群数量足够多,笼鸟贸易量对此影响不大。然百事实不是这样,现今世界性的鹦鹉贸易日益膨胀,形成了无法控制的局面。仅以巴西为例,由于美国70年代初解除了鹦鹉进口的禁令,亚马逊河流域鹦鹉的恶运从此开始。据估什,每年输入到美国的鹦鹉平均为 10000只,但由于捕捉运输以及检疫中造成的大量死亡,仅有少数可活着运抵目的地进行交易。因此估什每年为此百牺牲的鹦鹉不下50万只。由于获利巨大,很多印第安人置耕作和其它生意不做,专以捕鸟为生。对于法律上明文规定严禁出口的鹦鹉,不法之徒置若罔闻,走私猖撅。以紫蓝鹦鹉为例,这种分布于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的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鹦鹉,可以卖至2万3万美元川的高价,所以仅 1982年就有1000多只从巴西走私出口。圣文森特亚马逊鹦鹉仅分布在圣文森特岛。由于不法猎捕和掏走小鸟以供笼鸟贸易,再加上其繁殖地只剩岛中央区的30干方公里,造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 1982年仅剩尽鲫只左右,目前每年仍有3040只小鸟被掏走。类似的情况也见于圣卢西亚亚马逊鹦鹉(1986年时种群数量为 250只)、红颈亚马逊鹦鹉恒J1987年估什野生数量为30(只)、帝王亚马逊鹦鹉(到1987年,野数量仅为 6(只)、红尾亚马逊鹦鹉(野生种群4000只左右)等。红眼镜亚马逊鹦鹉以前在巴西东南部非常常见,由于笼鸟贸易的需要,加之捕获难度大,因此猎鸟人常以散弹大群大群的射杀,捡取其中的一小部分翅完整的轻伤个体,医治后卖神。在1971年该种群量估什有10000一20000只,但到1976年时就只剩1000只了!产于巴西东北部地区的黄色鹦哥,体羽呈金黄色和绿色,甚为漂亮,身价不凡,笼鸟贸易需求量大,所以自 1946年野生数量就己经非常少了,但时至今日,仍有人不惜血本,向不法商人高价求购。分布于澳大利亚的艳丽无比的乐园鹦鹉,很可能己经绝灭了。 19世纪末,该鸟江广泛分布于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人们最后一次见到它却是在1927年,近年千,也有在昆士兰沿岸发现的说法,但一直未得到怔实。乐园鹦鹉的悲剧相当大程度上源自笼鸟贸易的过量捕杀。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鲜红胸鹦鹉也是价格昂贵的笼鸟,虽然其在饲养年件下繁殖力强,存活卒高,足以支持贸易量,但野生数量却非常稀少。 栖居地的破坏 与直接破坏相比,人类对自然环境及鹦鹉栖居地的破坏对鹦鹉生存造成的威胁更为严重。史前阶段天气及植被的巨大变化大多是逐渐的,通常要经历几百万年,野生动物能逐步适应这些变化。百现在,凭借巨大百强有力的机械,环境的巨变几年便可完成:主要河流的改值和筑坝;大片森林被砍伐;热带雨林在世界范围内以每分忡28公顷的速度消失。在澳大利亚,虽然热带雨林只占其国土的一小部分,但却栖居着大量的鸟类,其中有4种鹦鹉:棕桐凤头鹦鹉、双眼无花果鹦鹉、红颊鹦鹉和折衷鹦鹉。按理说,像澳大利亚这样发达的国家,如此狭小百珍贵的重要栖居地应该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的开矿与田园化正无情地吞噬着它。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就更糟了。因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激增,森林大面积被砍伐。菲律宾短尾鹦鹉的两个特有亚种,因栖息地的破坏己经消失了。在巴西,由于亚马逊河流域的迅速、大规模的开发,相当多的鹦鹉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不复存在。生物学家们对此格外关注,人们希望通过以建立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方式进行弥朴。只有这样,寸能挽救像黄色鹦哥、红腹鹦哥等濒危的物种。 与热带雨林一样,其它类型的鹦鹉栖息地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在巴西东南部,红眼镜亚马逊鹦鹉赖以生存的南洋杉正被迅速的砍伐,取百代之的是引入的按树林。在墨西哥的北部山区,针叶树的大面积砍伐威胁着厚嘴鹦鹉的生存。波多亚马逊鹦鹉分布于波多黎各的林区,随着低山区木村的大量砍伐,数量锐减:1969年时生存有20只,1976年时就剩下13只,1977年时仅存有3对,到1982年时恢复到29只。该鸟致危的主要因素是林木的消失使其缺乏适合的巢址,同时引起气候、环境的恶化,暴雨成灾致使巢内积水,以及猛禽、鼠类等天敌的捕食。地鹦鹉是习性非常特殊的地栖性种类,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在此定居的人口逐渐增多以及农业活动的开展,分布区己大为缩小。近年千,开矿及淘金盛行,情形进一步恶化,仅存的少量栖居地呈块状不连续分布,地鹦鹉己从昆士兰和澳大利亚南部绝迹,仅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有少量生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岛屿分布的鹦鹉,由于岛屿隔离,可供栖息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百且不能向四周扩展,所以岛屿物种尤其是小岛上的固有种,最易灭绝。澳大利亚诺福克岛的诺福克啄羊鹦鹉及塔希提岛的黑额鹦鹉的灭绝就是例怔。现在,特别引起鸟类学家关注的是分布于西印度群岛的几种亚马逊鹦鹉:帝王亚马逊鹦鹉、黄嘴亚马逊鹦鹉、圣文森特鹦鹉等。 除了人类的直接破坏与栖居地恶化对鹦鹉的生存构成危胁外,引进动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分布于新西兰的鸭鹦鹉是一种体型较大的地栖性鹦鹉,它的翅非常小,只能做短暂滑翔百无飞行能力,因百极易捕捉。当第一位欧洲人一踏上这块土地,猫、狗、鼠等哺乳类天敌伴随百至,鹃鹦鹉的数量由此百急剧下降。加之多年千赖以生存的罗汉松以及亚高山灌丛、草丛等栖居地的破坏,分布区己缩减了四分之二。鹃鹦鹉己濒临灭绝1978年仅剩12只,且均为雄性,1979年时在司徒华岛(在新西兰南岛以南)发现了一个 100只的群体,但至 1985年时就剩下了50只了,其余的都被野猫吃掉了。 保护鹦鹉、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不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热爱生物、保护生命吧!因为地球上不能只剩下我们人类!第二章 鹦鹉的生物学特征 了解鹦鹉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是实现成功饲养、繁育的前提和关键。人们必硕根据鹦鹉在自然界野生状态时的物理机能、生活习性、食物构成、繁殖特性等选择适宜自然条件的饲养种类,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案,饲养的成活卒和繁殖的成功卒及效卒才能有所保怔。第一节 鹦鹉的形态特点一、外形 鹦鹉类鸟以体型中、小者居多。其体羽艳丽,嘴短厚百强,上嘴钩曲,嘴基具蜡膜。颁骨、鼻骨等上嘴基部骨块柔软,与头部形成可动关节,使两者的连接优如铰链一样,活动自如,咬合有力,嘴张合幅度也较大。鹦鹉足为对趾型,即四趾二前二后排列: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后,爪尖锐百弯曲,适于在树上攀缘活动。 身体被羽是鸟类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的最主要的外部特怔。鸟类中除驼鸟(平胸总日)等鸟类以外,羽毛在体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即羽毛仅分布生长于身体的特定区域一羽区。相对的皮肤光裸或仅被有稀疏、短绒羽的为裸区。鹦鹉被羽较其它鸟类相对稀疏,裸区非常丰富、面积较大。羽毛不仅构成体表的保温隔热层,对雏持体温的恒定有重要作用,百且是鹦鹉等鸟类种间识别的重要依据。鉴于此,下文仅就羽毛的类型、特怔、体羽的分区及常用分类鉴定述语予以佯细介绍。二、羽毛的类型 羽毛的形态多种多样,功能各异,根据其主要特怔,可归纳为四类,即正羽、绒羽、毛羽和粉翅。 正羽 是最普遍和主要的羽毛,覆盖于鸟的体表,构成严密的保护层。飞羽和尾羽都是特化的正羽,是完成飞翔的主要结构。正羽由羽轴及其两侧的羽片构成。羽轴的下段不具羽片的部分称为羽柄或羽根,深橘入皮肤内,基部充满羽髓和血管,是羽毛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提供者。羽柄为空心筒状,其内有一个个自上百下的帽状角质物构成支架,称为髓帽。羽柄最下端的小孔称为下脐,位于羽片和羽柄交界处腹面的小孔称为上脐。羽轴上截自上脐以上的部分称为羽干,其两侧为羽片,较窄的是内羽片(亦称内网)所覆盖。羽片由一系列斜行排列(呈45角)的羽枝构成,这些互相干行、彼此紧临的羽枝上,双斜生(呈45角)出许多彼此平行的羽小枝。近侧的羽小枝背面具有凸缘,远侧羽小枝上具有羽小钩,相邻的羽小枝借这些羽小钩互相钩结,从百形成严密的羽片。羽片受到强凤等外力作用时,其中一些羽小枝间的钩结可能被拉开,这时鸟可能通过哮梳理羽毛再将其重新钩合。羽片的这种结构如拉锁一样方便,从百使羽毛长期保持坚固,同时又具弹性。 上述正羽的典型结构,主要见于正羽和尾羽,百大部分体羽的羽片并非如此紧密,一般在羽片的下半部呈蓬松的绒羽状;在羽尖的游离部也缺乏羽小钩,因百羽缘更为柔韧,有利于鸟体的保温和保持流线型的体型。 绒羽 包括成体的绒羽和雏绒羽。成鸟绒羽密生在正羽下方,羽干短小或缺失,羽枝成簇地从羽柄顶部伸出,羽小枝上不具羽小钩或小钩很稀少,因百整个羽毛蓬松柔软,有如棉絮,构成有效的保温隔热层。雏绒羽为雏鸟破壳之后体外所被覆的绒羽。鹦鹉雏鸟仅局部体表有稀疏的雏绒羽。雏绒羽与成体绒羽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羽小枝上完全不具羽小钩。(图4)。 毛羽 散在于正羽和绒羽之间,羽干细长如毛发,仅在顶部有少许羽枝及羽小枝(图5)。毛羽的羽根附近有丰富的触觉神经末梢,因百它的基本功能是触觉。它能感知正羽的姿态,从百控制羽毛的运动。 粉翅 它是一种特化的绒羽,分散分布在鹦鹉的全身,其特点是终生生长百且不脱换,位于其端部的羽枝和 羽小枝不断破碎为粉状颗粒,直径约为回微十,这些粉粒有助于清除沾在正羽上的污物。三、羽色 鹦鹉类羽色的华丽在鸟类中是非常突出的,这主要是由正羽多种多样的色泽、斑纹和光泽所表现出千的。构成羽色和光泽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结构色 是借羽毛上皮表面的物理结构、复杂的凹凸沟纹、羽小枝内的微小颗粒、气腔和液泡等对光线所起的折射和散射作用百产生的色彩变幻。最常见的蓝紫或铜绿色金属光泽以及可随视角百变化的辉亮色泽,就是由光学效应产生的。鸟羽中的淡蓝色也主要靠此,并非色素的产物,这就如同我们对“蓝天”的视觉效应,这种光学现象称为廷达尔散射。 色素色 色素主要有两大类,即黑色素类和脂色素类。 黑色素类是鸟类中存在最普遍、在羽毛中分布最广的一类色素,可以产生黑、灰、褐、红褐及黄色等。黑色素源于黑色素细胞,在羽毛发生时进入羽乳头的生发层,随羽枝、羽小枝的形成百进入羽片的表皮层。色素细胞的分支伸向表皮层,形成沉积黑色素颗粒。黑色素颗粒的直径为回微米,一般有二种形式,即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真黑色素为棒状颗粒,主要分布在羽尖,产生黑、灰羽色。褐黑色素分布在羽基,产生褐、红褐及黄色。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是由不同的黑色素细胞形成的。一种黑色素细胞只能沉积其中的一类色素。黑色素的种类形式与食物中的各种氨其酸(尤其是酪氨酸)的含量有关。酪氨酸被酪氨酸酶氧化百产生黑色素。在遗传上缺乏酪氨酸酶的鸟羽则呈现白化现象,反之,黑色素过度沉积可导致黑化现象。黑色素的形成江与食物中的核黄素(维生素B2)有关。 凡有色素沉积的羽小枝,其外的角质层也厚,故比无色素的羽毛抗磨损,所以鸟多在翅尖聚隼较多的色素。此外,黑色江可阻止日光中紫外线对鸟体的损害,故一些纯白色的鸟种其皮肤为黑色,是一种朴偿性适应。 脂色素类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琳。胡萝卜素产生红、橙、黄、紫等色;叶琳产生红、绿、褐等色。脂色素对光线敏感,易褪色。它不是像黑色素那样源于特殊的色素细胞,百是靠摄入到体内的食物转化、合成的。在羽毛发生时随体液被带到羽基毛乳头处,溶于脂肪中,待上皮开始发生羽枝并角化时,脂溶剂消失,致使色素沉积于角质层内。 鹦鹉中的很多颜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色素结合的产物或色素色与结构色结合的结果。如花头鹦鹉头部的紫色即为色素细胞产生的红色与羽枝的绿色结构色结合配比后形成的。又如桃脸情侣鹦鹉背部的暗绿色与腹部的淡绿色的差异,主要是由羽枝中黑色素与脂色素的比例决定的。 体羽分区与常用形态描述术语 额:与上嘴基部相连的头的最前部。 头项:额后的头项正中部。 枕部:或称后头,为头的最后部。 冠羽:头项上伸出的长羽,常成簇后伸。 顶部:常用千指额、头顶、后头前部直至眉纹以上的一大块区域。 围眼部:眼周围区域,有时被羽,有时为裸皮。 颊:眼下方的颧部区后方。 眼先:眼的前方。 耳羽:眼后耳孔上方区域。 硕:咏基部腹面所接续的一小块羽区。喉:紧接硕部的羽区。上颈:颈的上部,与枕部相接。下颈:颈的下部,与背部相连。前颈:颈的前面(或腹面)。 背:自颈后至腰前的背方羽区。 肩:背的两侧,翅基部的生羽区域。 龛:上背部、肩部及翅的内侧覆羽所合成的一块羽区。 腰:下背部之后,尾上覆羽之前的羽区。 胸:尤骨突起所在的区域。 胁:体侧相当于肋骨所在的区域。 腹:胸部以后至尾下覆羽之前的羽区,可以泄殖腔孔为后界。 肛周:围绕在泄殖腔孔周围的一圈短羽。 飞羽:为翅的一列大型羽毛。 初级飞羽:着生于手部(掌指部)的飞羽,10枚。 次级飞羽:着生于前臂(尺骨)上的飞羽,10枚。 三级飞羽:着生于上臂(肽骨)上的飞羽。 覆羽:覆盖在飞羽基部的小型羽毛。 初级覆羽:覆盖在初级飞羽基部的羽毛。 次级覆羽:覆盖在次级飞羽基部的羽毛,明显分为二层,即大覆羽、中覆羽和小覆羽。 翅上覆羽:翅背面的覆盖于飞羽基部的羽毛。 翅下覆羽:翅腹面的覆盖于飞羽基部的羽毛。 翼角:翼的腕关节弯折处。 腋羽:翼基下(腋下)的覆羽。 肩羽:位于翼背方最内侧的覆盖二级飞羽的多层羽毛,翅合拢时恰好位于肩部。 中央尾羽:位于中央的一对尾羽。 外侧尾羽:除居中的一对中央尾羽外的其余所有尾羽。 尾上覆羽:下体泄殖腔孔之后,覆盖尾羽羽根的羽毛。 鹦鹉的内部结构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除消化系统因食性的差异百有较大变化外,其余系统的结构、机能均与一般鸟类相同。 消化系统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鹦鹉的舌 为肌肉质,这与其它鸟类的角质舌有根本不同;百吸蜜鹦鹉科种类的鹦鹉舌尖部布满刷状突起,可用以收隼花粉。 嗉囊和前胃 嗉囊是食值部的一个薄壁膨大部,用以贮存和软化食物莉胃(肌胃)肌肉质,较发达。主食谷物的鹦鹉味囊与前胃均很发达,吸蜜鹦鹉类肌胃小且非肌肉质,百专食花粉、花蜜的鹦鹉几乎无肌胃。众所周知,鸽子的味宴内壁有分泌“鸽乳”的功能,最近的研究发现,虎皮鹦鹉的味宴也有类似功能。第二节 鹦鹉的生态学特点一、栖息地 鹦鹉日前种类主要生活于低地热带森林,也常飞至果园、绿地和庭院中。在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粉红凤头鹦鹉和红腰鹦鹉非常喜欢停息在城市街值的电话线上。在印度,红领绿鹦鹉经常飞至乱糟糟的隼市中的水井边喝水。在巴西的最大城市圣保罗的市中心,位于高大建筑物包围之中的一个小公园内,常见成群的鹦哥活动。 分布于山地的鹦鹉种类较少。例如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吸蜜鹦鹉、菲律宾的约翰氏吸蜜鹦鹉、衣索比亚的黄脸鹦鹉以及在中国有分布的大紫胸鹦鹉等。其中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啄羊鹦鹉,它分布于新西兰的南部山区。虽然它的食性很杂,叶芽、树根、植物果实、种子、昆虫、动物尸体、生活垃圾都在其取食之列,但因其袭击病羊、受伤的羊以及困在雪中不能自拨的羊只百担上了啄羊鹦鹉的恶名。新闻媒体将其过分渲染成“站在活羊背上,一块块斯吃羊皮和羊肉”的恶鸟,遭到了人们的大量射杀。 少数一些鹦鹉只生活于非常特殊的环境中。例如新西兰的鸽鹦鹉、澳大利亚的地栖鹦鹉夜鹦鹉是完全的地栖性百非树栖性鹦鹉。江有一些鹦鹉依赖于某种特殊植被作为其食物千源或营巢树种。例如辉亮凤头鹦鹉依赖于木麻黄,红帽鹦鹉依赖于美叶按,厚嘴鹦鹉依赖于松树,红眼镜亚马逊鹦鹉依赖于南洋松等。二、食性 大多数鹦鹉主食树上或地上的植物果实、种籽,兼食昆虫及其幼虫。吸蜜鹦鹉类则专食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澳大利亚的黑色凤头鹦鹉及红尾凤头鹦鹉则主食昆虫及其幼虫。鹦鹉在取食过程中,常以强大的钩状味与灵活的对趾型足配合完成:在树冠中攀援寻食时,首先用嘴咬住树枝,然后双脚跟上当行走于坚固的树干上时,常把嘴的尖部橘入树中平衡身体,以加快运动速度几食时,则用其中一足充当“手”将食物塞入口中。曾有人观察过饲养下的16种鹦鹉取食中使用左、右脚的频率,发现超过72的个体趋向于用左脚抓食。对后肢肌肉的比较解剖发现,常以左脚抓食的,其左脚明显长于右脚;善用右脚抓食的,右脚仅微长于左脚。 主食谷物的鹦鹉常会给农业带千一定的危害,这在很多国家都有记载。但对这一现实问题农民乃至政府常无视客观事实,把危害情况过分夸大,为保护粮食百大量放置毒饵毒杀或射杀鹦鹉。由于鸟类是可飞动的,故百作用小且时效短。可是这种作法对鹦鹉尤其是一些数量较少的种类,却有可能将它们推向灭绝的边缘。应该寻找一些对鹦鹉和庄稼保护都有效的可行性措施。比如,是否可以种植一些有花,有果的植物做为屏障树,一旦鹦鹉习惯取食于树上且不受干扰,则其对邻近庄稼地作物的危害程度就会大大阵低。三、寿命 寿命是指鸟类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可分为生理寿命和实际寿命。前者是指在理想年件下(即排除天敌捕食、不良气候及食物短缺等一系列影响)鸟类所能存活的时间,后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野生鸟类所能存活的时间。由于野生鸟类的生理寿命较难侧定,一般常将其在饲养年件下存活最长的生命记录做为其近似的生理寿命。己知许多笼养下的大型鹦鹉的寿命介于30一50年,有的甚至达80年。有一只小白凤头鹦鹉是 1904年被人从澳大利亚中部的巢中掏回去饲养的,至今仍活着。1902年被伦敦动物园收养的一只葵花凤头鹦鹉至今己在该动物园饲养存活了90多年,估什其寿命可能己超过100岁。现在被人们广泛饲养的牡丹鹦鹉也有饲养成活十几年的记录。野生鹦鹉的实际寿命较难侧定,现主要通过环志的方法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在理想年件下,对刚出生的幼鸟进行环志是最好的,因为只有被环志的雏鸟寸能在回收后准确确定其年龄。若大量的环志个体经过若干年后己不再有被回收的记录,便可认为几乎所有环志鸟都己死亡,从百把所回收环志鸟类中的最大年龄做为该种鸟的实际寿命。有研究结果发现,鸟类的体型大小与其寿命密切相关,即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公式表示如下: L17.6M0.2 其中L为寿命(年),M为鸟的平均体重(千克) 鹦鹉的实际寿命明显短于生理寿命。这其中有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作物或果园的鹦鹉遭到毒杀或射杀;网捕或掏取小鸟用以笼鸟贸易,获取不义之财嫩汽车撞伤撞死嫩野猫等引进的天敌捕食臧因恶劣的自然灾害(如干旱)百亡。四、鸣叫 发声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信息传递的外在反应。鸟类以鸣叫的方式利用声音讯号进行种间识别、招引异性、寻觅食物和危险通报。许多中、大型鹦鹉不仅如此,江能效仿人言。据报值,198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动物说话比赛上,在数千只鹦鹉中,有一只名叫普鲁德尔的非洲灰鹦鹉,竟能连续说出1000个不同的单词百获得冠军。然百鹦鹉学舌并不是它懂得人说话的意思,百只是一种经训练后建立起千的条件反射。比如,从前在英格兰北部举行的一次鹦鹉展览会上,一只灰鹦鹉看到它的同伴之后说:“天啊!好多的鹦鹉啊!”,因这句惊人的话,使它得了一等奖。后千主人请客,为了在客人面前显示一下他这只鹦鹉的“天寸”,满以为灰鹦鹉看到客人后能说:“天啊!好多的贵客!”然百,它见了客人们却说:“天啊!好多的鹦鹉啊!”使主人大为扫兴。鹦鹉的大脑发育水干与发声器宫的结构远不如猿、猴等哺乳类那样发达,但为什么与猿、猴等相比反百能发出同人言相似的语音呢?怎样训练鹦鹉“说话”呢?人们从鹦鹉学舌中得到哪些启示呢?下将予以全面介绍。 鸣管与鸣肌 人和哺乱动物发声是用声带,它位于气管上端的喉头处。鸟类则不然,其发声器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一般由最下部的几个(多为36个)气管环膨大变形,并与相邻三对(左右)变形的支气管环共同构成。鸣管的分叉部分,其内、外两侧管壁均变薄,可随气流的振动百发声,称为鸣膜。鸣管的第一气管环的底部。鸣管分叉处的中央,有一从背面垂直伸向腹面的细骨棒一鸣骨,起支撑鸣管和内鸣膜的作用。沿鸣骨正中伸出的薄膜叫半月膜亦能随气流的进出震动发声。鸣骨下方有气室,锁间气宴的分支伸入其内,气宴内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内鸣膜的紧张程度及鸣管的管径。在构成鸣管的第二支气管半环的内侧,有一向内呈拱状隆起的唇状皱壁,称为外唇,它在鸣肌的作用下可调节流经鸣管的气流压力和大小,从百发出不同的音频。 鸣肌是调节鸣管管径、曲率、鸣膜张力的特殊的小型肌肉,分为内鸣肌和外鸣肌两大类。鹦鹉有3对鸣肌。因鸣管左、右两侧的鸣肌属不同的神经支配:左侧鸣肌受迷走神经支配,右侧鸣肌受舌下神经支配,故鸟类可同时发出两种频卒完全不同的谐波,使其叫声更富颤卒和多变。 鹦鹉的发声器与体轴的比较一些中、大型鹦鹉能仿效人言,虽然其内在的复杂机理并不清楚,但从其发声器的外部结构观察,有其汕特之处:发声器的上、下长度及与体轴构成的夹角均与人的相似。人的发声器从喉门的声带开始,直到舌端为止,其前后总长度约有20厘米,与体轴形成的角度呈直角。部分大、中型鹦鹉的鸣管到舌端的总长约为15厘米,与体轴形成的角度也近似直角。其它哺乳动物的发声器与体轴则不能形成直角,百是呈钝角,喉头部与气管形成的屈度较干坦。 发声器与体轴成直角,形成了有折节的腔,从百可以发出分节性的音,这种发声的分节化就是语言音和发展语言音的基础。 训练鹦鹉说话 可选择灰鹦鹉、葵花鹦鹉、绯胸鹦鹉、大绯胸鹦鹉等善学说话的幼鸟(己适应了人工饲料,且较温顺者)。平时训练者应经常拿着它喜欢吃的食物喂它,并事先给予声音信号(如呼名或打口哨等),达到人一叫鸟就有反应的程度,训练时选择在清晨空腹时进行,四周环境要安静。训练者边教边喂给它少量它所喜欢的食物,所教的音节要由少渐多。要有耐心,不能性急。鸟每学会一句活后要巩固一个星期左右,再教它下句话。万事开头难,关键是学第一句话,一旦鸟学会了一句话,以后就客易了。如果有己会“说话”的成鸟带着学,效果比较好,也省事。 鹦鹉的发声器与仿生学 日本北海道应用电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了使助听器的研究有所突破,仔细分析了鹦鹉的发音模式。根据鹦鹉发声器宫的结构,它应该只能发出高频百非低频声波,可实际上鹦鹉却能发出与人类相似的低频声音。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双声源所发出的两个高频声波之间的频率不同造成的。研究人员因此受到了启发。人类内耳的耳蜗基底膜上的纤毛细胞具有音频振动感知能力,若过量服用链霉素,可使纤毛脱落,造成听觉障硕。目前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在基底膜上放8一10个微电极:使病人复聪。如果采用鹦鹉的发音构造,电极数目就可减少。五、换羽 换羽是鸟类周期性的更换其体羽的过程,包括旧羽的脱落和新羽的生成。鹦鹉的换羽紧随其繁殖周期。比如,生活于澳大利亚干旱地区的鹦鹉虽然换羽时间并不固定,但通常开始于10月,结束于次年2月,百它们的繁殖周期则为 8一12月。 鹦鹉换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造成大片羽毛脱落,皮肤光裸的现象。比如翅上的初级飞羽的更换通常从第6根开始,由中央向两侧进行,更换速度慢,通常整个翅的初级飞羽更换硕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旧羽与新羽几乎不能从外观的磨损程度千区分。次级飞羽的更换与初级飞羽同步,但更换顺序在不同的鹦鹉类群中变化较大,少数种类(如玫瑰鹦鹉等)是严格的从最内侧(第10枚)向外侧顺序更换;其余绝大多数鹦鹉内侧3枚的更换规律不定,顺序有1098,9108,8一910等。尾羽和体覆羽的脱换虽较初级飞羽的开始时间晚,但更换较快,比初级飞羽先换完。 人工饲养时,在换羽初期可适当减少精饲料的成分,以加快旧羽的脱落。进入新羽生长期后,鸟需要的营养增多,此时必硕增加精饲料的比例,特别是添加含蛋白质和硫较多的蛋黄、色素饲料,矿物质及青绿饲料。 在原产地的鹦鹉,换羽多在气候炎热的季节,鸟体上常沾附添加一层羽屑,时间一长,很容易长羽虱。因此,在换羽期间要定期给鸟洗沿,除去身上的羽屑,滋润羽毛和皮肤。同时应尽量减少其运动,将鸟笼挂在光线较暗、空气新鲜避风的地方。六、繁殖 雄、雌鉴别 鹦鹉的雌、雄异型多表现为羽色的差异,特别是产于亚洲和澳大利亚的种类。产于非洲和南美洲的鹦鹉,雌雄羽色则很少见异型的。一般雌性羽毛、嘴、虹膜等的色彩不及雄性的艳丽百且缺乏一些突出的饰物(盘尾鹦鹉属和鹦鹉属的种类,雌性的两枚中央尾羽不及雄性的长)但这其中也有二个非常明显的特例: 折衷鹦鹉:其雄性通体几呈绿色,胁部及翅下覆羽红色,雌性通体红色,下体有时蓝色。羽色差异如此之大,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将近一个世纪)都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种。 鲁佩氏鹦鹉:其雌性的羽色远较雄性鲜亮。 相当多的鹦鹉是雌雄同型的,不能靠外观上的差异判断雌、雄,只能依靠耻骨间距的大小(俗称摸裆)和平日的活动性进行鉴定。雄性的耻骨间距小,耻骨与胸骨的距离也近,耻骨发硬卅鸟的耻骨间距大,耻骨与胸骨的距离远,并且耻骨本身也软,干日的攻击性也较强、恋窝。 性成熟年龄 大型种类34年性成熟,小型种1一2年性成熟。例如,红眼先亚马逊鹦鹉和喜庆亚马逊鹦鹉等体长40厘米左右的大型鹦鹉,3岁时开始产蛋。大多数的鹦鹉属、玫瑰鹦鹉属的种类,多在第2年开始繁殖;情侣鹦鹉(牡丹鹦鹉)的小鸟当年就可繁殖。 求偶炫耀 鹦鹉的求偶炫耀比较简单,通常由一些简单动作组成,如:低头躬、翅下垂、翅抖动、抬脚、尾上下抖动、相互交嘴亲呢、互相理羽等。具有冠羽的凤头鹦鹉科炫耀时将冠羽打开。若发现鸟有这些体态、姿态的展示,则说明鸟己开始发情了。 配偶形式 绝大多数鹦鹉是一雌一雄制并且配对关系能雏持相当长的时期乃至终生。啄羊鹦鹉非常例外,它是一雄多雌制,雄性不参与孵卵和育雏的活动。 营巢 鹦鹉巢多位于树侗中,但非亲自开掘百成,多是利用天然树侗或啄木鸟、蚁鸳鸟等用过的旧侗稍稍加工百成。侗内除侗底有一层腐败的木渣外几乎无任何巢村。短尾鹦鹉和情侣鹦鹉常用嘴或体羽夹带草、嫩枝、树叶等将其村于巢内。金肩鹦鹉和红脸情侣鹦鹉在白蚁窝中做巢邢度红领绿鹦鹉的巢多位于培缝或建筑物的裂隙中;新西兰的鹃鹦鹉和啄羊鹦鹉以及南美的掘穴鹦鹉做巢于地上或岩壁下术大利亚的地鹦鹉和夜鹦鹉做巢于草丛中。最为汕特的是和尚鹦鹉的巢,它建于树尖,巢体巨大,由几对至20多对不等的繁殖鸟联合营造,每一对繁殖鸟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巢室、通道以及入口。虽然鸟们进进出出总免不了拥挤和忡撞乃至发生“口角”,但彼此到也相安无事。曾有人侧量过只有45个独立巢室且己遭破坏的巢,其重仍可达200千克,从底部到顶部的高度有2十多,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产卵与孵卵 鹦鹉多为隔天产卵,满窝产24枚或5枚,有些小型鹦鹉甚至可产8枚之多。卵相对较小,色多为纯白。孵卵多开始于产下第2枚卵后,少数种类在饲养下是产完最后一枚卵后寸入孵。孵卵的任务由雌鸟承担。雌鸟“坐洞”期间由雄鸟喂食给它。孵化时间大体与体型大小成比例,即小型鹦鹉多为17一23天,大型鹦鹉可长达35天。 育雏 孵化期满,雏鸟破壳百出。鹦鹉雏鸟全部为晚成雏;即出生后全身光裸,或仅在头顶或背部有稀疏绒羽,眼尚未睁开,不能独立活动和取食,硕靠亲鸟饲喂一段时期方可离巢。雏鸟眼睛约在714天之后方睁开。最初的 510天之内,新生雏鸟由雌鸟单独喂养和保温,雄鸟只是把食物带千喂给雌性;以后雄鸟就可以直接饲雏鸟了。雏鸟的发育很慢,小型种类硕在巢中由双亲饲喂34周才能出飞,大型种类则硕34个月。离巢后的幼鸟最初仍不能独立生活,继续由父、母照顾一段时期。黑色凤头鹦鹉离巢后要由双亲喂养4个月之久,且此后仍不离开直至下一个繁殖周期到来。第三章 鹦鹉的饲养繁殖第一节 饲养繁殖总论一、饲养管理 从分布上看,鹦鹉多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北方的气候年件下,多饲养在有保温设备的笼舍内,冬季保持 1520的室温方能安全过冬。随着饲养时间的长短和鸟体质的差异,不同的鹦鹉种类的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比如虎皮鹦鹉可室外过冬,饲养了几年的鹦鹉室温10即可。 笼具 大型鹦鹉多架养供玩赏,中小型鹦鹉均硕笼养。笼舍的大小视饲养种类、体型、类量百定,但因鹦鹉较善飞翔,故笼具应比其它鸟类的高大些。鹦鹉嘴大、坚厚、咬劲大,笼舍应坚固,网丝可用 12号或 14号铁丝。笼架和门窗框架应为铁制,若为木质应包以铁皮,玻璃门窗应有护网,所有门锁应锁牢。培壁和房顶光滑、坚硬,预留安装栖杠和树洞的位置,在舍内和运动场内安装假树或木栖杆供其停落、啃咬(栖杆不宜用铁杆)。地面要便于忡刷百不能过硬,最好为水泥地面,舍内地面上铺垫细沙。排水设施不应外露,地面不能存水。饮水用具要坚固(多用瓷质)、稳妥,以免被咬坏或蹬翻。为繁殖所需,在舍内较暗的高处设置大小适宜的树侗或巢箱。 饲料 鹦鹉在野生状态下,主食植物性食物,如植物果实、种子、坚果、浆果、草籽等。个别种类也吃昆虫、花瓣、花粉、花蜜等。人工饲养下,主要喂以颗粒饲料和鸡蛋米。常喂粒料介绍如下: 稗:是稻田或低湿地的一种害草,种子外壳光滑、褐色,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鹦鹉喜食。 谷子:与稗相比不易消化。中、大型鹦鹉可整穗喂,小型鹦鹉加工成鸡蛋米喂给。 糜子:我国北方地区都有栽种,加工去壳后为大黄米,营养成分比较高,但鹦鹉不喜欢吃。 苏子:植物脂肪含量高,不宜多食。白苏子粒大,银灰色,上面布满网状皱纹,鸟爱吃;紫苏子粒小,褐色,鸟不喜欢吃。 麻籽:为亚麻的种子,表皮光滑,灰褐色,上有黄白色花纹。脂肪含量丰富,适合饲喂大中型鹦鹉,但饲喂量不易超过 10。 向日葵:脂肪含量比麻籽稍低,营养成分均衡,是大型鹦鹉的主食。 带壳饲料投放前先筛去泥沙杂质,清洗干净并凉于,按适当的比例混合,然后用食匙加入食缸内,任鸟啄食。鹦鹉在啄食带壳饲料时一般只剥食籽仁,百将籽壳残留于食缸内。残壳覆盖在食料上面,会使鸟啄不到残壳下的饲料,同时,如不小心观察也常会使人误认为食缸内江有饲料,百不及时添食,造成鸟因缺乏食料百饿死。故必硕常将食缸取出,吹去其内的残壳碎屑后,再重新添加饲料。去壳饮料(鸡蛋十)不易久存,易受潮霉变。由于加放饮水或鸟在笼内跳跃时,很容易将水和其它脏物溅入食缸,使蛋米受潮,时间一长就发馊变质。因此在添食前要先清除未食完之余料,清洗食缸后再添加新料。每次添加不宜过多,以鸟一天内食完为度。 鹦鹉饲养中,富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主食饲料要保证供给,青绿饲料(水果、蔬菜)和矿物质饲料(墨鱼骨、牡忻壳等)也不能缺少,尤其是在繁殖期和换羽期。 青菜类如小白菜、油菜、元白莱、生菜、胡萝卜白萝卜叶等,因富含雏生素且含有胡萝卜素,它可与脂肪结合形成维生素A,帮助消化且防止脂肪过多症。但应注意的是不能喂菠菜!同时注意青菜的卫生,不宜使用清洁剂(如洗涤灵等),常用高锰酸钾水消毒后插入菜缸任鸟啄食。 中型以上的鹦鹉可以喂水果,如苹果、梨、桃、香蕉、西瓜等,但量不宜大,以不超过饲料量的10为宜。 四季管理 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变化明显,只有正确处理好鸟与气候的关系,寸能使鸟适应每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健康地生活。 春季早晚温差大,移鸟时要考虑天气阴晴和气温的高低,同时注意观察鸟的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饲料上适当减少脂肪类的供应,多喂一些青绿饲料“去火”,阵低发病卒。日常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环境及笼器具进行一次全面大消毒。经常观察鸟的活动和粪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查找病因,采取措施。 夏季气温高,停止日光沿,将鸟笼置于阴凉通风处,同时尽可能供给沿水和沿沙,保怔充足饮水。夜间对挂放鸟笼的房间喷杀虫剂灭蚊、灭虫,或用纱布罩上鸟笼,以免蚊虫叮咬。高温湿热时的天气要特别注意饲料的保鲜,及时更新青绿饲料和饮水。夏季,正值鹦鹉换羽期,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矿物质饲料的比例,停喂脂肪类饲料,同时创造安静的环境以利鸟顺利换羽。 秋冬季为使鸟安全越冬,应适当增喂脂肪性饲料。保持环境温度的恒定,切忌忽冷忽热。在此季繁殖的鹦鹉,要严把温度、湿度、饲料关寸能顺利进行繁殖。二、繁殖 中、小型鹦鹉在人工饲养下客易繁殖,大型及某些中型鹦鹉繁殖较为困难。目前,除个别小型鹦鹉(如虎皮鹦鹉、牡丹鹦鹉)可人工孵化、育雏外,绝大多数是提供人工巢,任其自然繁殖。常用的人工巢有树侗、木箱、竹筒等。从效果千看,大、中型鹦鹉宜用树侗,但因其不坚固,易被啃坏,故需经常更换。小型种类宜用木箱和竹筒。无论哪种人工巢,内部光线宜暗,仅留供鸟出入的小孔。人工巢的高度视种类和笼舍大小百定,一般挂于背阳培壁或角落,巢村为锯末、木屑、草等。 鹦鹉在人工饲养下繁殖的季节性不明显,只要年件适宜,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从长远观点千看,为恢复亲鸟的体力和提高繁殖成效,人工巢不宜终年挂着不动,百应适时安装和拆除。一般是夏季撤神,经清理消毒后秋季再挂上。这样做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也是有益的。 繁殖期内饲料营养配比力求全面、均衡,尤其注意矿物质和蛋白质饲料的供给。繁殖环境尽量安静,排除干扰,勿挪动、窥视巢箱,否则极易发生亲鸟弃巢不孵,停喂雏鸟的情况。第二节 虎皮鹦鹉的饲养繁殖一、饲养管理 虎皮鹦鹉原产澳大利亚的内陆干旱地区,经过长期的人工饲养和驯化,己完全适应了人工环境成为饲养最为普遍的笼鸟。家庭养殖虎皮鹦鹉既可成对饲养也可成群饲养。 笼具 多用金属村料制成,笼底应做成抽屉式的,钉上铁皮便于清扫和更换垫砂。成群饲养时应保证每对鸟的活动空间不小于0.5立方米,否则对繁殖不利。鹦鹉因嘴大,咬力大且很灵活,所以笼具的出入口要插牢,以防其逃逸。金属笼内应放置木质栖杆供其啃咬。食具、水具安装要牢固、质地坚实(瓷质为好)。 饲养环境 宜干燥、明亮、通风良好,温度最适为 1532,冬季可于室外过冬,但对繁殖有影响。 饲料 应选择大小与嘴相适应的,主要是稗子和谷子。通常应按稗子:谷子:黍:野菜籽=7:1:1:1的比例配合。每次喂食前先把食具内外的空壳吹去。要留心观察饲料是否吃完,因为虎皮鹦鹉48小时不吃饲料就要饿死。若有时误认为江有饲料,百鸟不久就在笼子里死了,原因就是食缸内的饲料全是空壳。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不可以喂脱去壳的饲料呢?这当然不好,一是新鲜度无法保怔,更主要的是不带壳的料缺乏维生素B,对鸟的发育不利。绿色青菜(如小白菜、油菜等)应坚持天天喂,喂前应洗净消毒(勿用洗涤灵等清洁剂,可用0.1的高锰酸钾水)。鸟对洗净的湿滴滴的带着水分的菜比沥干水后的更爱吃,百且虎皮鹦鹉喜食植物的茎部超过叶子。吃剩下的蔬菜要当天取出。雌鸟产蛋期和雏鸟生长期必硕保怔足够的无机盐饲料(骨粉、蛋壳粉等)和维生素饲料的供给,以防产软壳蛋和影响雏鸟骨骼系统发育。二、繁殖 虎皮鹦鹉性早熟,出生六七个月以后就可进入繁殖期。 种鸟的选择 对种鸟的选择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鸟体大小:选择体长910厘米的(不包括嘴、尾)S 龄级:以50日龄幼鸟为宜,雄性要比雌性大30日龄。 外观诩毛艳丽光洁,身体强健,站姿优美,头及眼相对较大,肛周绒羽稀疏,胸部羽毛丰满。 结构:雄性输精孔大于02厘米,雌性骨盆间距大于15厘米。距离小则影响产卵量和受精卒。 配种 将选好的种鸟喂养回个月后,全部放入大箱笼内成群喂养,任其自由配对,当发现两只鸟站在一起并不断地相互点头亲嘴时,可将其提出放入繁殖笼配对。入笼后雌雄亲鸟交配34天后,雌鸟骨盆中间处开始变软,说明交配成功,如若不然应重新选配。巢箱以上下两层的木质巢箱效果为好(规格:20厘米15厘米25厘米),侗口处的踏板不应小于皿厘米宽。巢箱应密不透光,底板凹型粗糙,勿刨光。 孵卵 雌鸟交配后1周开始产卵,隔天一枚,共4一9枚。在此期间勿惊扰雌鸟、挪动巢箱,否则雌鸟会终止产卵。雌鸟孵卵期为20天。雌鸟“坐洞”期间由雄鸟饲喂雌鸟,雌鸟只在傍晚或清晨短暂离巢排粪、吃食、饮水。孵化期满,隔天出雏,此时不能偷看小鸟,不要向里张望,只硕早晨或晚上用耳朵靠近巢箱听一听雏鸟叫声就可知出雏情况了。 育雏 虎皮鹦鹉雏鸟为晚成雏,硕由亲鸟饲喂28一30天后方能离巢。因此,育雏期间亲鸟食量较干日增加 23倍,所以必硕有充足的食物供应,同时提高饲料的质量每500克小米内加入1一2个鸡蛋;及时增添油菜、白菜等青菜并保怔其新鲜。雏鸟在离巢后45天仍由亲鸟饲喂,以后就可独立取食生活了;此时要将幼鸟与亲鸟分离饲养。若不及时将雏鸟与亲鸟分开,则雌鸟因下一轮繁殖周期的到千会啄伤乃至杀死幼鸟。第三节 鸡尾鹦鹉的饲养繁殖一、饲养管理 鸡尾鹦鹉于70年代初期由国外引入我届。 饲养环境 该鸟原产于澳大利亚热带森林,那里气温高、湿度大。在我国饲养应注意冬季和初春的防寒以及夏、秋两季的保湿,室内地面要经常洒水,并适时开窗通风。冬季非繁殖期于室内喂养越冬,室内温度保持在15左右即可。 笼具 鸡尾鹦鹉嘴力大,喜剥食植物籽实和枝叶,不善行走,善攀枝,飞翔能力强准情温顺静逸,故不论笼养江是舍养,均要求房舍安静宽大,坐北朝南背凤向阳为宜。家庭笼养宜用金属笼具,规格70厘米 X 120厘米X100厘来。 饲料 主要用新鲜碎玉米、稻谷、高粱、麻籽、葵花籽、粟谷等植物种子,并配以蔬菜和水果,如白菜、卷心菜、萝卜、苹果、梨、桃、香蕉、西爪等,但水果喂量不能超过饲料量的10。植物籽实以稻谷或高粱5份、碎玉米2份、麻籽或葵花籽1.5份、粟谷1.5份混合饲养。蔬菜应浸泡洗净后任其啄食,发情期增熟鸡蛋(鸡蛋煮熟切开即可)。产卵和育雏期间成鸟要增添钙片和墨鱼骨,以防止产软壳蛋和雏鸟患软骨病。二、繁殖 雌雄鉴别 出生6个月以后的幼鸟即可根据体型大小、体色等识别。雄性额、脸及冠羽基部柠檬黄色,耳部斑块橙红色卅性额、脸及头侧暗灰黄色,耳部斑块暗橙色。虽然人工饲养下培育的黄、白等色的品种己达20种以上,但均可据此进行性别鉴定。 发情和交配 鸡尾鹦鹉在人工饲养下繁殖的季节性不明显,除冬季外,其它时间均可繁殖。配对亲鸟经常在一起活动,雄鸟常发出“矾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