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案例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1310599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产业集群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产业集群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案例1 案例 1:台州塑料产业集群 台州是我国三大塑料制品生产基地之一。全国塑料制品的产量在 2000 万吨左 右,树脂产量850 万吨左右,其中台州塑料制品的产量占全国同行业的七分之一, 生产规模继广州、宁波之后,居全国第三。由 10000 多个生产企业构成的台州塑料 产业集群,其产品分布于日用塑料、工业塑料、特种建筑塑料、医用塑料、农用塑 料等五大门类,不仅使台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塑料制品、精细化工、汽摩配件、制 冷、模具等塑料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台州各类产业集群中集聚企业数量最多的集群 之一。一、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台州的塑料产业起步于 20世纪 50 年代,但一直到 20世纪 80 年代才得到快速 发展,而作为一种集群的出现则是在 90年代以后。整个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 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70):塑料产业萌芽阶段1959 年,原台州地区黄岩县成立了全地区第一家塑料企业黄岩塑料厂,用 手动圆盘压机生产尼龙牙刷、胶木衣扣;1964 年起,黄岩塑料厂开始生产塑料水车 版、水车骨、农用单丝和塑料凉鞋等产品。同年,温岭县棉纺厂设立塑料车间,专 门生产农用单丝和扁丝。到 1965年,这两家企业的主要产品和生产能力是:牙刷 71.31 万支,农用单丝、水车版、水车骨 23 吨,塑料凉鞋11.9 万双,胶鞋底 4.1 万双。1966 年,温岭县成立了温岭渔业塑料化工厂,专业生产渔用绳索和渔 具;1969 年,玉环县建立玉环县塑料厂,以塑料单丝为原料加工船用绳索。一直到 1970年,全台州的塑料生产企业就是上述 4 家社队企业,总产值为172 万元。第二阶段(1971,1979):塑料产业初具规模阶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器,台州的临海、温岭、黄岩等地,新建了一批塑料制 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农具、渔具、日用塑料制品、文具、包装袋和胶木电器配件 等塑料产品其中,1972 年成立的临海县塑料厂,主要生产塑料文具、日用品、包 装品和工业配件,产品多达 150 多种。到 1979 年,全台州已有塑料制品生产企业 22家,职工 1153 人,塑料制品产量达到 1553 吨,产值755.34 万元,1 本案例根据“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编写。占全台州工业总产值的 3,。在此期间,黄岩等地开始出现了与塑料生产相关的 模具企业。第三阶段(1980,1990):塑料企业进入初步集聚阶段1980 年以后,台州塑料企业无论在生产工艺还是在企业数量上,都进入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如1980 年椒江、三门等地成立的塑料薄膜厂,采用的设备都是从 国外引进的吹塑薄膜机,生产农用地膜、工业用和食品包装用袋。从数量上看,黄 岩的塑料制品企业发展最快。到 1986年,全台州已有各类塑料制品企业 797 家(其 中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为 267 家),有职工 28300人,年生产能力,,主要分布在椒江(生达 12882 吨,产值 24841 万元,占台州工业总产值的 4.6产能力为922 吨)、黄岩(7004 吨)和玉环(872 吨)。1990 年,塑料制品生产企 业已发展到1015 家,职工人数超过 37000人,产值 75400万元,其中乡及乡以上 塑料制品企业365 家,职工人数 15814 人,塑料制品产量 37605 吨,总产值 33665 万元,上缴税金 1610 万元,主要产品包括塑料工业配件、塑料薄膜、塑料丝绳、 包装制品、塑料鞋和日用品等。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一些塑料企业开始向温岭大溪镇集聚。温岭大溪镇的塑料 产业起步于1989 年。到 1990 年,大溪镇有各类大小塑料制品生产企业 119 家,主 要产品是凉鞋、拖鞋,以及塑料盆、塑料桶等 80多种日常生活用品,年产值达 2 亿元,有1000 余人从事塑料制品的生产,2000 余人常年在外地设摊经销,把产品 销往全网28 个省、市和自治区。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温岭大溪成为台州日用塑 料制品的个体企业(家庭企业)最密集的乡镇。第四阶段(1991,2000 年):塑料产业集群形成阶段2000年,台州全市共有塑料加工企业及塑料模具制造企业 10081 家,主要分布 在黄岩、椒江、温岭和临海等地,企业数占全省同行业的 27.7,;从业人员 14.06 万,占全省的31.2,;销售收入121 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7.0,,占全省塑 料行业的25.3;原料消耗量 100 多万吨,生产的塑料制品及配件 76 万吨,占全国 塑料制品的 3.8 万吨。生产行业的规模指标居浙江省第一。至此,塑料产业集群基 本成型,台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之一。与生产能力和空间集聚相对应的是,塑料制品的生产工艺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其中模具制造技术的突破,为这一阶段台州塑料制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八五”至“九五”期间,一部分模具生产企业开始从德国、中国台 湾等地引进先进的模具生产制造设备,2000 年,台州拥有200 多台具有国际先进 水平、1574 台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模具加工设备。这些设备的引进推动了台州模 具加工业从以经验技术为主传统的手工加工模具时代进入到信息技术时代,推动了 台州塑料制品业水平的提高。二、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产品结构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产品以塑料制品为主,也有相当规模的塑料模具。塑料制 品主要包括日用生活用塑料制品、汽车,摩托车塑料配件、工程塑料、塑料包装制 品、塑料生产资料、塑料玩具和塑料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其中椒江洪家镇和温岭大 溪镇以生产日用塑料品为主,黄岩和温岭主要生产汽车,摩托车塑料配件,不仅满 足台州市每年生产130 万辆摩托车的需求,还有 70,的塑料配件销往台州市以外的 区域。按产品种类分,台州塑料制品的主要种类及其构成为:(1)生活用塑料制品占 28,。(2)汽车,摩托车配件占 16.2,。由于台州是国内踏板摩托车的生产基地,国 内踏板摩托车各整车厂的塑料配件 70,由台州的塑料生产企业提供。(3)塑料玩具 及塑料工艺品占 24.7,。(4)生产用塑料包装用品和农用塑料制品占 17.6,。(5)工 程用塑料型材、板材、管材和水道配件占 13.5,。塑料模具是台州塑料产业集聚中的另一主要产品,它是随着塑料制品生产的发 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整个产业集群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台州生产的模具,有 95,左右是塑料模具,以注塑、吹塑模具为主。就塑模的用途而言,台州的塑料模 具主要是汽摩配件塑模和日用制品塑模。2000 年的主要产品为:生产汽车,摩托车 配件的塑料模具1.07 万吨,占全部模具总产量的 34.9,;生产日用塑料制品的塑料 模具1.2 万吨,占全部模具总产量的 39.1,。以上两类产品主要为本地塑料制品加 工业提供配套,而用于生产家电的模具,其市场大部分在台州以外。另外,2000 年,台州出口塑料模具 1305吨,占其塑料模具总产量的 4.3,。据调查,71.4,的 规模企业和 57.2,的小型企业生产的塑料模具,主要销往省外市场,个体户生产的 塑料模具则以本市场为主。台州模具制造技术原来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经验模式。1990 年以后,由于计 算机技术的普及,规模企业基本上采用了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即CAD/CAM 一体化和 CAE 模拟技术,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台州塑料模具产品的档次 和技术含量,也为整个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目前,台 州的塑料模具制造业,在技术水平、检测指标、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在 全国同行业中居先进行列。三、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内部运行机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台州塑料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专业化 协作为纽带、生产与销售相结合的内部运行机制。1. 相关行业与技术互为支撑 目前,台州塑料产业集群已形成了由塑料机械生产设备、塑料模具制造技术、 塑料制品加工企业和塑料原料供给与塑料制品销售市场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塑料行 业内的专业化分工支持了塑料产业集群的整体成长与发展。技术支持:黄岩是全国知名的模具之乡,具有很强塑料模具产品开发能力,为 整个塑料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塑料制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 支持。销售网络:路桥的“中国日用品商城”、塑料制品市场和温岭的塑料制品市 场,是台州日用塑料制品的交易中心和价格行情信息中心,为台州塑料制品销售到 全国各地提供了重要的销售渠道,也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外部市场网 络。原料供给:路桥的塑料化工市场业已成为台州塑料原料的主要供给地,塑料品 种齐全,再生塑料价格低廉,为台州塑料生产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供给来源。生产基地:黄岩城关、温岭大溪、路桥新桥、椒江洪家镇等地是台州塑料加工 专业镇,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推进台州塑料产业全面发展,为台州塑料制品 的低成本扩张、形成市场竞争力提供典范。2. 齐全的生产装备和差异化的技术水平 台州塑料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上,也体现在产品 的档次上。由于生产工艺上的差异,产业集群内的许多中小企业,既能互相模仿、 互相吸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避免了过度竞争,从而保证了产业集群整体的活力 与优势。就塑料制品加工业而言,整个产业集群内部拥有各类注塑机、吹塑机等主要 设备3 万多台,其中一次吹塑量在 1000克以上的注塑设备 1358 台、500,1000 克注塑量的设备有2583 台。一些企业已经拥有 6300 克以上的注塑设备,洪家镇拥 有目前全国最大、一次性注塑量为 40000 克的注塑机,黄岩拥有的注塑机的最大注 塑量为12000 克。设备上的差异为产品档次的拉开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产业集 群内还拥有各类生产工艺和设备,主要包括:(1) 塑料机械设备:有立(卧)式注射机、塑料吹模机、挤出机、注塑机、吹瓶 机、真空吸塑机、自动高速吸塑成型机、纸杯机、热转印机、胶印机、复膜机、激 光打标机、移印机、线印机、熨金机、电脑配码机、中空成型机、超声波塑料焊接 机、塑钢门窗制造设备、试验检测设备、模具与模具配件等。(2) 塑料辅助设备及配件:有粉碎机、混色机、自动填料机、干燥器、冷水器、 恒温机、机械手、电脑工控机、打包机、塑料薄膜封口机、巾体包装机、热收缩膜 机等包装机械、印刷机械、液压及气动元件、马达、泵等。(3) 塑料橡胶原辅材料及制品:有工程塑料、塑料助剂、橡胶制剂、塑料橡胶制 品等。一些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在技术上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如钱江集团。吉利集 团。星星集团、苏伯尔集团、华日集团、双鸽集团、三叶集团、永高塑业、玉峰集 团、施展集团、浙江模具厂等企业,相关设备的投资规模都在 2000万元以上。3. 专业市场网络台州市塑料制品专业市场较有代表性的是大溪塑料制品市场和路桥化工塑料市 场,两个市场的年成交额累计超过 10亿元。路桥的塑料制品及相关制品市场,品 种齐全、价格低廉、运销系统快捷,并与国内的浙江义乌、山东临沂、湖北武汉等 市场有直接有密切的联系,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市场网络,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广阔的 市场空间。台州市塑料化工市场是浙江省规模较大的塑料原料市场,占地 2.4 公 顷,建筑面积1.3 万平方米,是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生产原料的主要提供地。4. 模具技术支持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成长与模具制造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 展,台州模具制造在技术积累上已开始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经验模式,逐渐向以现 代信息技术支撑的CAD/CAM 体化和CAE模拟上来,这为台州塑料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据专家分析,广州、台州、宁波三地的模具发展 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就整体而言,台州模具的生产规模大于广州、宁波,模具质 量低于广州,高于宁波。台州塑料制品加工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这与其先进的 模具制造技术紧密相关。如台州模具制造的主要集聚地黄岩已成为全国汽摩塑料配 件和电视及塑料外壳模具的生产基地,生产的电视机外壳塑料模具已覆盖全国 50, 的电视机厂家。四、台州塑料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从 长远来看,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1. 塑料产业集群内“低、小、散”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作坊式个体加工户的数量超过75,,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乡镇。塑料生产单位数量多、规模小的企业结构,影 响了台州塑料企业集聚力的提高,也制约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导致企业在低技术 和低价格水平上恶性竞争。在这种组织化水平低下的生产区域里,企业难以实现单 个企业的规模效益。温岭大溪的塑料产业集群,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生产单位为主, 每户拥有3,5 台注塑机,产品基本上是盆、碟、桶、筐、箩等小件制品。“低、 小、散”的格局使台州塑料产品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受到制约。2. 模具设计开发能力差模具技术是制约塑料新产品开发的主要环节,台州的模具工业主要以来样加工 的方式进行生产,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进行自我设计开发的模具极少,进而制约了台 州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与创新。已有的塑料制品,大部分以仿制为主,企 业开发能力较弱,产品变化赶不上市场变化,加上许多企业的产品品种和规格雷同 重复,销售市场空间相对集中。据调查,台州 82.9,的塑料加工企业和 60,的模具 制造企业认为,当前企业存在的首要技术问题是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3. 制造工艺水平不高台州塑模制造水平与国际同行业相比,在生产设备与制约工艺方面差距很大, 主要表现在精度差、寿命短、制作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由于缺乏高、精、尖模 具产品的开发能力,在开发新产品所需的大型精密加工设备和开发高档的大型复杂模具和新产品方面,主要还是依赖国外的技术和进口产品。4. 区域市场竞争加剧台州塑料制品及配件主要销售地在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北方地区凭借税收 优惠政策和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在南方塑料业发展的影响下,发展了当地的塑 料产业,挤占了台州塑料产品的市场空间,加上同行间无序竞争及过高税费,导致 台州塑料行业低价竞争严重,一些企业纷纷前往外地。调查发现,由于行业内低价 竞销牺牲了质量,在台州出现了一次性注射器、喷雾器等塑料制品的区域性质量问 题。全市 31.4,的企业认为,行业无序竞争是制约台州塑料产业发展,的企业认为是第二主要因素,17.3,的企业认为是第三主要的首要因素,23.1 因素,52.0,的企业认为,台州塑料产业发展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本地同行业的 恶性竞争。5. 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台州塑料制品的知名品牌不多,取得“浙江名牌”称号的塑料产品有“翠珠” 牌纽扣、“双鸽”牌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公主”牌UPVC建筑用管材三个产品;与 塑料配件有关的浙江名牌产品是“联珠”牌节能灯、“星星”冷柜、“钱江”牌摩 托车三个产品;获“浙江著名商标”的塑料制品是“斯贝斯”鞋、“天牌”皮鞋、 “三友”塑料经纬纱馆及纺织器材零配件三个。在台州政府确认的五批 113 种台州 名牌产品中,塑料制品及相关产品为 18个(含省级 9 个)。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大 部分塑料产品缺乏竞争力,与名牌产品较少有关。据调查,全市塑料产业中有 34.6,企业认为,品牌及竞争力是制约台州塑料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有 22.1,的 企业认为是主要因素。案例评析台州目前有目前 30多个产业集群中,规模较大的有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 化工、模具制品、家用电器、服装机械、阀门泵类、工艺制品、食品饮料、鞋帽服 装等九大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国家级化学原料药 基地、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纫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 等称号。台州经济的高速发展被经济学界称为“台州现象”。浙江的产业集群是典型的内生型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内生型 产业集群指依托国内或地方市场, 利用区域内要素发展起来的地方集群, 区区别于作为全球价值链片断化结果的所谓外生型产业集群。嵌入式外生型产业 集群, 是产业转移或外国直接投资在特定地理区域上布局的经济现象。台州产业集 群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使该区域原有的产业传统得到释放。同时, 逐步联通的运输体系使该区域原先间隔的区块得以连通,除了这两个因素以外,牢 固的族群关系网络和重商传统是浙江产业集群产生、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正是 在这个基础上, 具有重商传统的浙江人首先发现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出现了基于 家庭或家族的手工业作坊或家庭工厂。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类社会关系,特别是非 正式的血缘和亲缘关系, 以及相互邻近地缘关系, 这些手工业作坊或家庭工厂在本 地得到了快速的复制, 于是便出现了基于牢固族群关系的制造业集群。在集群发育的早期阶段, 浙江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类似于小世界网络。由于协 作网络松散、不稳定等原因, 在完成空间集聚的企业之间, 企业个体在行为上竞争 多于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 协作网络成为效率来源后, 逐步确立了中小企业间的 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制度,企业之间合作逐渐显现优势效率, 推动企业从纯粹空 间集中转换为高效的地方产业集群。随着集群的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会面对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困难,政府开始发挥 积极作用, 政府通过设立创新基金、成立科技孵化园、完善本区域人才/资金流动 机制、促进成立商会等手段,引导集群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并 在集群内逐步形成完善的中介组织体系。促使产业集群由封闭性向开放式创新系统 发展,形成集群的创新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创新系统。案例讨论1.内生型产业集群如何突破自身的封闭性,建立可持续的、良性的创新系统, 2.产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和质量的竞争过渡到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竞争,无论 是内生型产业集群还是外生型产业集群都面临着危机感,产业集群如何能实现产业转型 和升级,2案例2: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一、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永康是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 金华市境之东南, 是一个以五金生产为特色 的专业化产区。永康的五金生产源于手工业。永康人多地少, 许多人靠做手艺谋生, 手工业历史悠久。永康工匠走南闯北, 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有古谚说“打铜打铁走 四方, 府府县县不离康”, “康”是指永康。据调查, 1947年永康的手艺工匠从 工门类就超过了百种, 被人誉为“百工之乡”, 其中生产五金制品的居多,主要产 品为菜刀、锉刀、刨刀、铁锅等。19491978年的30年间,永康工业虽然发展缓 慢, 但却为今后五金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五金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 段:(1) 19791984年的起步阶段。永康的一些家庭企业开始兴起, 一把菜刀、一 串钥匙或者一个顶针的需求都能够造成一个像样的企业。无数的能工巧匠由此而成 为厂长、经理。到1984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了65.7% ,生产企业从 1979年的239家增加到1400多家,主要产品有拖拉机,电动工具,阀门,农用运 输车, 活塞, 菜刀等。(2) 19851991年的崛起阶段。个私企业开始迅猛发展, 这个阶段的企业特点 是: 靠旧设备生产、靠退休技术人员指导、靠朋友找市场、靠租用厂房作场地、靠 胆量办企业做老板, 以小为稳, 认为船小好调头。这个阶段五金企业数量和产值产 量成倍增加, 部分乡镇出现了乡级和村级工业区。到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阶 段初期的1985年增长4倍多,主要产品有拖拉机、电动工具、阀门、铝活塞、菜 刀、钢桶等。(3) 19921996的发展阶段。这是永康工业发展最快的阶段。表现为企业数增 长迅速,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 企业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开始走向 现代化, 自建标准厂房和购置新设备、聘用和培养科技人才。相当的企业走出住宅, 走向工业区。(4) 1997后的二次创业阶段。永康经济出现独特的现象, 保温杯、电动工具、 滑板车、防盗门、摩托车及配件、农用运输车、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都曾经各领风 骚, 但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 一般一二年。其中保暖杯最为典型, 从1995年42 本案例根据地方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华东经济管理 2009年第2期)编写。月保暖杯刚进入市场, 第二年的2 月就因保暖杯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产品质量 下降, 产量急剧下滑(仅为高峰期的1 /8)。新产品一旦推出, 模仿的同类产品很 快就会出现。但总体上,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出现了一批以大公司为龙头的生产企业, 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提升。同时工业集聚程度提高, 逐步形成“一园(五金科 技工业园)带动、十区并建”的经济发展平台。永康已经形成以五金为特色的块状经济, 五金工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高达90% 以上,占GDP的60%左右,占财政收入的80%左右,从业人员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 50%左右, 全市的工业除化工外, 其他产业都与五金产业紧密关联。永康的五金行业无论是从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还是实现产值而言, 都位居第一 (表1) 。永康的五金生产已处在从传统日用小五金向现代装备机械制造大五金的 转变过程中。2001年底止, 永康五金业以金属制品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为主, 这 两个行业的主要产品有手工工具、钢桶等金属包装物品、防盗门、不锈钢制品、剪 刀等日用金属制品、柴油机及其配件、锻压设备、电动工具及其配件、阀门、链 条、齿轮等。目前永康已经形成了电动工具、衡器、有色金属、小家电及厨房用 具、不锈钢制品, 防盗门、电动自行车(滑板车) 、汽摩配等八大支柱产业。在规 模以上工业中, 五金行业在企业数量和产值上都占了整个工业的90%左右, 其中八 大五金行业的工业产值占整个五金行业的75%以上。八大五金行业中又以有色金 属、电动工具、电动车、汽摩配等行业的产值最高, 具体情况见表2。表1 永康市五金业在工业中的地位五金行业生产单位数 五金行业就业人员 五金行业投五金行业营业收 入资金占企入占全部工业企绝对值 占全部工绝对值人 占全部工业业 业全部投入业营业收入比重(个) 业单位数人员比重(%)资金比重(% ) 比重(% )(% )100208 81.58 83.7 8331 76.1 85.86资料来源: 永康市统计局(2006) 。表2 永康市八大五金行业的企业数和产值情况2005年 2007年项 目企业个数 工业总值产值比重 企业个数工业总产产 值比重(个) (万元) (% ) (个) 值(万元) (% ) 规模以上工698 3223997 100.00 850 4660489 100.00业企业总计五金行业合630 2887304 89.56 781 4216075 90.46 计八大五金行445 2457384 76.22 527 3558104 76.34 业小计1电动工具行88 355459 11.03 102 529609 11.36业2衡器行业 5 25448 0.79 6 48593 1.04 3有色金属行47 676594 20.99 59755232 16.21业4小家电及厨54 135218 4.19 60 241174 5.17 房用具5不锈钢制品59 203203 6.29 79 305359 6.55 行业6防盗门行业 32 322949 10.02 42 623597 13.38 7电动车行业 77 33431110.37 81 377653 8.11 8汽摩配行业 83 404202 12.54 98 676887 14.52 9其他 五金行185 429920 13.34 254 657971 14.12 业非五金行业68 336693 10.44 695 444414 9.54 合计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永康市统计局。注:由于规模以下(即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下) 企业的统计数据较难获得,并且从2004年开始, 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已经 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 /3,所以用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 个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二、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现状与问题1.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近年来, 永康市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全年的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 1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1%。全市有自营出口实绩企业300家, 其中24 家 企业出口额在金华市名列前100位, 4家企业进入金华市前10强, 汽配行业的秦龙铝业出口近3000万美元,新批境外办事处13 家, 累计已批39 家, 具体情 况见表3。表3 19982005年永康外经贸情况年份 进出口权 实绩企业 进出口总值 进口 出口 外贸依存 贡献率 外资企业 境外办事处 拉动度企业(家) (家) (万美元) (万美元) (万美元) 度(% ) (% ) (家) (家) (% ) 1998 6185 94 6091 8.6 1.7 3 1 0.2 1999 9249 869 8380 11.8 35 8 2 3.2 2000 59 33 15553 1998 13555 17.5 48.8 10 2 6 2001 102 57 18137 1920 16217 18.3 27.2 14 7 2.9 2002 187 109 27911 2657 25255 24.8 66.3 24 13 8.7 2003 276 170 51829 4946 46884 38.9 104 37 18 16.8 2004 381 219 86131 7760 78371 52.9 107 55 26 17.2 2005 445 300 112300 8306 104600 60.61 63 39 注释:外贸依存度二进出口总值X8129 ?GDP;贡献率二出口净 增值X8129 ?GDP净增值;拉度二贡献率XGDP增长率永康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增加, 2004年永康市的外贸依存 度达52.9%外贸贡献率达到107% ,外经贸对GDP的拉动度达到17.2%。这也很好 的说明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对于永康五 金产业集群来说, 其产品的海外市场已经打开。截止到2005年底, 永康的五金产 品出口达151个国家(地区) , 比2004年增加30 个。五金产品的海外市场主要是 在欧洲( 38.45% ) 、亚洲(28.71% ) 和北美( 24.02% ) 。从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2005年永康五金在欧洲的出口增长较快, 主要出口国为德国、英国、意大利、荷 兰等老欧盟国家; 对亚洲的出口较稳定, 其中对中东的出口增长70%以上;对北美 的出口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主要原因是电(汽)动滑板车对美国出口减少, 下降了 17.76% , 但出口量仍然较大; 对拉丁美洲、非洲的出口份额不大。2007年五金产 品出口国家不断增加, 由原来的160 个扩展至170多个。到目前为止, 欧美依然 为“永康制造”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不过北美洲市场有所萎缩, 其中美国市场出 口额为2129亿美元,同比下降17.76%。2007年新增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了北美 洲之外的其他各大洲,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其中非洲新增国家和地区14个, 占“永康制造”产品新增出口国家和地区的一半左右。出口的主导产品中电动车、不锈钢制品(保温瓶) 、电动工具居前三位。2005 年电动车出口约32367万美元, 占全市出口总量的30.95%。电动工具的出口增 长(43.83% ) 高于不锈钢制品( 24.68% ) ,如表4所示。表4永康市主要五金产品的出口情况产品出口量(万美元) 去年同期(万美元)增减(% ) 比重(% )摩托车、电动车 32367 29436 9.96 30.95 不锈钢制品 12704 10189 24.68 12.15 电动工具13195 9174 43.83 12.62其他机器设备 6716 4466 50.38 6.42其他五金工具6230 4134 50.70 5.96汽摩配件 4459 1318 138.32 4.262007年出口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包括休闲车、电动工具、不锈钢制品、保温杯 等主导产品成为了出口的热点, 全年市场出口额达211亿美元。2.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2005年,永康市有登记的外资企业数仅63 家, 外商总投资额约为4500万美元。根据文献中使用的全球化指数,分别取永康市 2002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GDP、实际利用外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值的三年 的数值取平均值, 得到永康市的国际化指数为0.223,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0.337)和全国的平均水平(0.347)。其中外贸占GDP的比值(0.405)与外资占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0.040) 也都明显低于浙江的平均水平( 0.549, 0.124 ) 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0.609,0.086)。二是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低, 利用外资压力突出。19922005年期间, 永康市外 商直接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总体上处于增长状态, 特别是2002年中国的入世更加 快了这种趋势。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44.4万美元,高于以往任何一年。 但永康市外商直接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量占浙江的比重很小, 2004年的实际利用 外资额仅占浙江省的0144% , 远低于金华市区(1.42% )和义乌( 1.26% ) 。2005 年永康市有登记的外资企业有63家,但这些企业中已投产(营业)的仅32家。从 2005年下半年开始,永康市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利用外资压力更 为突出。三是实际利用外资年际波动较大。近年来永康的实际利用外资量增长较快,但 2002年以前,实际利用外资的波动较大, 特别是1993 和1994年的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增长较快, 而1998和2001年又急剧下降。由于仅有永康市13年的 实际利用外资的资料, 而且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实际利用外资就处于负增长状 态,因此较难预测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永康市在吸引外商投 资方面比较被动。案例评析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建立开放的地方 生产系统,实现地方产业集群的国际化。保罗?克鲁格曼在讨论国际贸易的发生机 制时,提出报酬递增的存在会导致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其结果必定是产业内贸 易的兴起。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则提出维持产业集聚带来的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是区域内企业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Gereffi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全球范围 内产业联系和产业升级问题。3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目前的产业集群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大类:(1) 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例如东莞和苏州等地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加工代工基地。这类产业集群表现为当地政府招商引资而形成的工业开发区形式, 主要从事境外企业的标准化外包生产,其工业联系主要在国外和区外,与本地联系 比较少。(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例如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密集区。这类产业集群 表现为政府引导建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区的形式,但是与同业和相关行 业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专业化分工不发达,企业效率不够高。(3) 乡镇专业化产业集群,例如温州、台州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工业区。这 类产业集群表现为从专业化市场自发形成的特色加工业“块状经济”,一方面由于 产业层次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制约了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由于与本地联系 较多,具有鲜明的当地社会文化特征。(4) 国有大企业依托型产业集群,例如依托“一汽”形成的长春汽车制造工业 区。这类产业集群具有国企背景,国家扶持力度较大,综合实力雄厚,跨国公司基 本以合资方式进入,并带来其完善的上下游零部件配套产业,但是面临着组织变革 和提高效率等诸多问题。(5) 特殊产业集群,例如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这类产业集群主要出现在3 陈平:我国产业集群国际化的若干思考,科技进步与决策,2006 年1 月号。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中,依靠当地比较优越的投资条件吸引了知名跨国公司 的集聚。我国产业集群的国际化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本土产业集群通过出口和对外投 资融入全球价值链,二是 FDI 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在中国直接建立产业集群。在我国 现有的5 类产业集群中,第二、三、四类主要可以通过前一种方式实现国际化,第一、五类则可以通过后面一种方式。案例讨论1.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阻碍因素和不利条件,2.政府在地方产业集群国际化中起到什么作用,4 案例 3: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大唐是浙江省诸暨市的一个小城镇,20 世纪80 年代初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 村庄,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小城市。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近两万个 小城镇进行综合测评中,大唐镇名列百强第 66位。资料显示,大唐镇的工业总产 值 90,来自袜业,农民人均收入的 90,来自袜业,外来人口中 90,的劳动就业依靠 袜业,城镇出租房的 90,在搞袜业。目前,大唐已被国内外中国的袜机制造厂家看 作是最重要的销售基地和信息中心,20 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在大堂设立销售代理机 构。一、路边提篮到袜都大唐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世纪 70 年代。当时,大唐人到义乌等地买来手 摇式袜机开始生产。到了 80年代初期,袜业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并在 90 年代经历 了飞速的发展。大唐袜业以市场起家,经历过三次大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在路边提篮卖袜, 没有成形市场,都是个人的自发行为;第二个阶段时开始建设集中的市场,很多商 贩集中到市场中进行买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大唐轻纺袜业城,在市场里,制袜产 业链条上的各种原材料和生产工具都能一次性购得。在历经市场的三次蜕变后,大 唐袜业本身也产生了裂变围绕袜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4 本案例根据发表于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 年第 4 期上的大唐袜业的产业 集群、“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编写研究表明,大唐袜业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成熟的产业链,虽然只是制造 一双小小的袜子,整个生产过程却被细分出了十多个环节,各个企业之间联系紧 密,结成了一个网状产业集群。正是在这一力量的作用下,大唐袜业呈现了一系列 新的变化:产业集群外向度不断提高,扩张力增强;产业集群超新兴产业方向发展; 龙头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甚至出现了“虚拟经营”;产品从粗放向集约发 展。大唐袜业的产业集群呈现出四大优势:一是产品优势。现在的大唐袜业,已形 成了以大唐镇为中心,涉及周边 14个乡镇、120 多个村、10000 多家企业的产业集 群体,现有从业人员 20多万人,年产袜子 150多亿双,年产值 190多亿元,大唐 的袜子产量,占全国的 65,,全球的三分之一,是国内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织袜 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要素集聚最广、配套服务最全的袜业产业区。已形成集生产基 地和轻纺原料、袜业、联托运、袜业机械四大市场于一体的立体式发展格局,组成 了以织袜为主,纺丝、加弹、染、整、绣花等,前后道配套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协 作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大唐镇现有大唐袜业特色工业园区、青山工业小区、大唐 轻纺工业小区三大工业区和劳动力市场、袜业市场、原料市场、生产设备市场以及 联托运市场等五大市场。其中占地 3380亩的大唐袜业特工业园区,成立了自己的 质量检测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五大市场和三大工 业区的建设实现了生产、运输、销售的地区集中。二是机制优势。大唐袜业几乎全 属个体、私营经济,企业的产权明晰,充满活力。由于企业的产权明晰,在发展中 没有产权问题的制约,已经成为大唐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三是产品优势。大唐 袜业大量采用了新型原料,既有纯棉、精梳棉、丝光棉化纤,又有混纺纱、氨纶包 蕊丝等,能够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大唐现在拥有袜机大部分是国际上最先进的。 这些袜机能织出丝的、棉的、厚的、薄的、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各种袜子,能 够适应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品种丰富,已形成了生产薄型袜、毛圈袜、棉纱 袜、羊毛裤等多系列的 300 多个品种的生产基地。四是产业链优势。在传统的意义 上,大唐的袜厂很难被称为“企业”,他们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没有完整的袜子 生产线,不能单独提供最终产品,大多数企业也没有形成规模。但大唐的企业分工 明确,织袜的只管织袜,缝头的只管缝头,印染的就管印染,整个生产过程被分成 10多个环节,同时也形成 10 多个部门:1000 家原料生产企业、400家原料供应商、近 8000 家袜子生产企业、300 家缝头卷边厂、10 家印染厂、100 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 家机械配件 企业、600 家袜子营销商和 100 家联托运服务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年成交额 达 80 多亿元的大唐轻纺袜业城,形成了一个具有整合功能的网络性生产结构。一 家织袜企业,通过轻纺市场获得原材料,通过劳务市场聘用工人,通过设备市场获 得生产资料,通过袜业市场进入销售网络,通过技术服务中心获得技术支持与服 务,通过与同行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获得各种信息。整个区域的各种资源都围绕着 袜业运转,产业集群也由此夺得了效益:一是由于协作部门的存在,使整个产业集 群可以节省大量投资;二是生产过程的专业化使企业可以降低成本;三是通过社会化 协作扩大了生产规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大唐袜业的市场网络从提篮小卖扩展到国际贸易,技术 装备从手摇袜机到电脑袜机,经营体制从家庭经营过渡到有限公司,形成了从化纤 原料到染整,包括生产、贸易、运输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产品多样化、内 部结构合理化和技术装备高档化,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网络化打造集群优势 大唐袜业产业集群虽然产业规模不小,但其中的单个企业弱小,其分散于千家 万户,这些企业都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7000 家袜子生产企业, 户均袜机拥有 量只有 7 台,80%以上的企业资产总量在 50 万元以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立 运转,只有互相整合,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所以,企业只有进入这一网络,才能获 得共同的市场信息,才能与其他相关企业形成协作。只有在大唐袜业的大旗下,共 享大唐袜业这一整体品牌,才能获得必要的市场信誉。大唐袜业基本形成了以网络 结构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模式。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网络结构使每个生产环节都发展成相对独立的行业,这 样,企业之间形成了有效链接。同时,网络结构的整合功能又使得整个社区都变成 生产和经营场所,使一切社会资源都围绕着袜业运转。在大唐镇,袜业占了工业总 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的 90%, 袜业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而且成为农 民生活和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从政府的城镇规划到老百姓的婚丧嫁娶,都 有意无意地要考虑袜业的因素。形成产业集群的大唐袜业,能够充分发挥整体竞争力。大唐袜业的优势,不 在于低价格,而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整体规模和较高的生产效率。网络结 构能够随时随地集中大量机器,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因此,在大唐下 单,周期短,交货快,有利于销售节省财务成本和销售成本,保证产品的时效性。 大唐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尤其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结构,具有灵活性,这 是任何一个大企业都无法做到的。个体的灵活与整体的实力,是大唐袜业产业集群 竞争力的核心。第二,产业集群内部的风险分摊机制。通过网络结构,市场风险被 更多的企业所分担。因此,单个企业尽管弱小,但通过及时调整生产策略,通常不 会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即使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也比较容易向其它产业或生产环 节转移,而这正是大唐袜业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产业集群产生了“大唐”品牌。单个企业势单力薄,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 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大唐的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 利用群体效应, 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 更形象、更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 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 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 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 销售价格, 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 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三、合作共赢形成联盟优势当今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营销网络之间的竞争。 而合作共赢打造的联盟优势,是营销网络制胜的关键。而这种联盟的形成, 是建 立在企业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基础上的。这种信任与合作是大家在长期生产经营中达 成的共识与默契。在大唐任何人都不会把自己的技术对外保密,不会成为独享的专 利。同类型、同层次企业之间往往愿意相互公开自己的技术发明。人们很早就明白 一点: 自身发展的前提是与他人的良好合作。使同行掌握技术,对自己是有利的, 这能降低某些技术服务的购买价格,从而获得廉价甚至免费的技术支持。因此,对 技术创新的最大尊重不是把它垄断起来,而是推广开来,使它产生最大的效益。单 个企业要生产一双袜子,它要通过轻纺市场获得原料,通过劳务市场获得工人,通 过机械市场获得生产工具,通过袜业市场获得销售渠道,通过购买技师的服务获得技术支持,通过与同行的正式非正式交流获得信息。而 通过合作关系就使得这一过程简单化、低成本化:一是由于协作企业的存在,使它 可以节省大量投资;二是这些企业的专业化生产使它得以降低成本;三是能在专业化 分工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更有意义的是,所有相关企业都在这一过程中 获得了利益。洛杉矶时报的文章选择了美国佩恩堡镇和诸暨大唐镇的两家公 司?罗宾?林恩公司与大唐的一家名为三星袜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对比。有一年,罗 宾?林恩公司未能赢利,而“三星”则赚了大约 50 万美元。在佩恩堡,如某一台 意大利织袜机坏了,可能要等上两个月才能拿到新部件;但在大唐,某台机器出了 故障,只需向附近街上经营二手设备和部件的众多商人中的某一位打个电话就行。 而在众多的大唐袜业企业中,三星这样的企业并非佼佼者,只属于“一般的水 平”。然而,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在大唐创办一家袜子企业,买设备配件,要 跑到上海;买原料,要去海宁。但随着大唐轻纺袜业城等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相关 配套企业进入大唐,不仅为众多袜子生产企业提供了便利,节约了生产成本,也使 大唐成为众多相关袜业配套企业逐利的重要区域。合作共赢的理念也延伸到了各个 方面,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尤为突出。科技创新借“外脑”,成为大唐镇的一个亮 点。近年来,一些袜业企业建立了科研中心,与国内百余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 立合作关系,每年开发 550 多种袜业新产品。为了提高袜子款式设计的效率,改 变陈旧工艺,浙江袜业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合作, 研发款式设计制作软件。只要 轻点鼠标,客户所需的成千上万种款式就可直接调出来。设计一只袜子,从接单到 打样只需短短十几分钟,而过去至少要七八个小时。四、政府协调当好配角在大唐袜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作用也不可忽视。大唐的 经济是民营经济,政府的角色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 务”。大唐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袜业产业,始终把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扶持,从而 确保了袜业的龙头地位。他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并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集 群的形成。第一, 提供市场和技术信息服务。1999 年,由政府部门出资组建了大唐袜业研 究所, 目的是了解国内外袜业市场行情和技术动态, 为区内企业建立网络主页, 并 与区外技术部门搭桥引线, 加强企业对外联系强度; 长期目标是提高区域袜业设计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把握价值链上最关键的环节,以实现区域 的持续发展。大唐袜业研究所成为创新的火车头。这里平均每天有 500 多客户上 门,设计款式 1000 多个。该所正在建立袜子款式数据库,已搜集到几百万个袜子 款式, 这将使花样设计更快捷, 最快的 10 秒钟就能完成。哪种系列的袜子好 销,哪种袜子已逐渐淘汰,研究所都会用分析后的数字告诉企业。第二, 合理规划功能小区, 促进袜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通过创建原料、成品及 联托运市场, 将原有分散无序的企业聚集起来, 并形成规范的行业制度; 对定型和 染色这类污染相对较大的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加以控制, 并对这类企业进行资格认证。第三, 树立区域形象, 改善区域投资环境。针对袜业本身名牌效应较弱、中小 企业实力有限的特点,重视区域整体形象设计, 通过举办全国袜业博览会, 推出区 域品牌, 提高大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加快了招商引资的进程, 开拓了更广阔的国 内国际市场。案例评析产业集群是产业布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突出现象。在美 国,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集中在“硅谷”;影视娱乐业集中在好莱坞;互惠 基金、软件与网络集中在波斯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中在纽约;汽车 设备及零部件集中在底特律;房地产开发集中在达拉斯;保险业集中在康乃狄克州的 哈特福特;钟表业集中在密西根;新材料、能源集中在匹兹堡;飞机设备与设计、软 件、金属加工集中在西雅图。在德国,汽车业集中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业集 中在法兰克福一带。在意大利,金属阀门、磁带集中在诺瓦拉北部;丝织品集中在 伦巴第的科莫;家具业集中在贝尔加莫;钢铁业集中在布鲁西亚;黄金首饰加工集中 在阿雷佐和维琴察。瑞士、荷兰、英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20 世纪 90年代中 期,美国380 个地方产业集群的产值达到全国总产值的 60%。印度约有 350个中小 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 60%。在我国,产业集群现象也很普遍,其中浙江最 为突出。除浙江外,我国江苏、河北、广东、福建等地也有很多产业集群正在蓬勃 发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产业集群定义为“由生产、销售一系列相关或 相互补充的产品,面临着相同的机遇与挑战的企业在特定经济部门和地理区位上的集中,其企业构成尤以中小企业为主。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则在 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将产业集群解释为在某一特定领域,由相互 联系的公司和机构进行的地理集中,它包括一系列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彼此密切协作的产业和其他经济实体。我国在 20世纪 90 年代很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产业集群 现象。特别是浙江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浙江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了产业集群的优势,提高了区域竞争力。首先,产业集群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 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从同产业内其他企业的扩大中 获得的生产效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外部规模经济可进一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 币外部经济。技术外部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企业的技术外 溢或对该技术的模仿中获得技术和知识,从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产业集群缩短了企业间的空间距离,为技术和知识的外溢创造了便利条件,这为马 歇尔在解释产业集群时所强调。货币外部经济是指企业从同一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聚 集中获得的市场规模效应,包括可以获得便捷、可靠、廉价的原材料、中间投入 品、技术工人和专门化服务,节约了运输成本,从而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 下降,这为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学中所强调。而内部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的单位 生产成本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产量的扩大而下降。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 场,企业扩大规模成了可能,并促使企业成本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