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重点内容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21149500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作学重点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作学重点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农作学重点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作学重点内容农作学复习资料一、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扌畧荒制(shifting farming )特点:1.简陋的木石工具2.原始而又单一的南、北作物种群3.人 类社会初始的畜牧业4.原始撂荒农作制的发生与发展“生荒制” (新石器时代的初中期)“熟荒制”(新石器时代晚 期)休闲制(fallow farming )特点:1. 铁质农具及畜力耕作的始用2. 粪肥的始用与水利工程的 初现3.作物种群数量的增加4.多耕熟耰及畎畝耕作法耨(nou除草, 耕作);耰(you碎土覆土) 5.圈养与放牧结合的传统畜牧技术的萌 芽6. 休闲制的形成与发展轮种制(rotation farming)特点:1. 牛耕的推广、铁质农具的改进2. 南北农田水利的全面兴 起3.精耕细作技术的充实与体系的形成4.作物引种与种植业结构的变 化5.地力“常新壮论”的形成与发展代田法(西汉):开沟作垄,播沟,苗长中耕除草,垄土平入沟 内,以培壅苗根,翌年再以垄处作沟,沟处起垄,轮番,尽其力交替 恢复“区田法” :局部深耕,以聚肥水的集约制(intensive farming)特点:a.复种轮作b.间作套种c.精耕细作d.劳动密集性e.有机培 肥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1、名词解释: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对植物有直 接关系的环境因素)限制因素: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光合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三大车间”学说:可持续农业: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 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 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章作物布局一、作物布局的内涵与意义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及占有比例等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块上的分布二、作物布局的原则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2. 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满足3. 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4. 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三、作物布局设计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要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价格、交通、加工、贮藏、农产品质 量、安全卫生标准以及农村政策等方面内容。2、查清环境条件 自然因素: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貌、土地条件、土壤条件、灾害、植被社会条件:肥料条件、能源条件、环境质量、 机械、作物、现有种植制度、人口劳力畜牧业、产值收入、市场、价格、政策、科技、文化水平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1)作物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的平行分析法;( 2)地理播种 法;(3)地区间产量与产量变异系数比较法;( 4)产量、生长发育 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法;(5)生产力分析法。4. 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与适生地的选择(1)最适宜区。各种条件都很适宜,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 资省而经济效益高。(2)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存在少量缺限,但人为采取措施容易 弥补,作物生长较好,产量较高且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经济 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适宜区。(3)次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有较大缺陷,产量不稳定,但通过 人为措施可以弥补或者投资较大,产量较低,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 利的。(4)不适宜区。自然条件中有很大缺陷,技术措施难于改造,投 资消费巨大,技术复杂。勉强可种,得不偿失。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选定了适宜区和适生地,再结合历史生产状况和远景生产任务, 大体上可以选出某种作物的集中产地。进一步则在集中产地中选择商 品生产基地。6. 作物组成的确定(1)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2)粮经饲的比例;(3)夏收作 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 4)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 5)禾谷 类与豆类的比例7. 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在确定作物结构(同时考虑到复种、轮作和种植方式)后,进一 步要把它配置到各种类型土地上去。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尽可能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分 在一个种植区,划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或远景)分布图。8. 可行性鉴定(1)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 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 用与保护;(3)经济收入是否合理;(4)肥料、土壤肥力、水、资 金、劳力是否平衡;( 5)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 (6)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可行性;( 7)是否促进 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 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温凉型(大豆、谷子)温暖型(水稻、玉米、 棉花)耐热型(高梁、花生、烟草)作物对光的适应性长日照作物(冬小麦、大麦、蚕豆、豌豆、油 菜)和短日照作物(棉花、甘蔗、红麻、黄麻、甘薯、晚稻、)中性 作物(早稻、早大豆、早玉米)作物对水的适应性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土壤养分有耐瘠型喜肥型中间型。土壤质地 分为适沙土型、适壤土型、适黏土型。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地势和地形我国的作物布局特征:粮食作物布局稻谷、小麦、玉米 经济作物布局油料、棉花、烟草 园艺作物布局果树、蔬菜 饲料绿肥作物布局豆科绿肥、禾本科饲草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养 殖业结构、粮经饲作物结构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 related with animal husbandry )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 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一)我国农牧结合 的意义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二)我国农牧结合的特点 农区是我国畜牧业主体杂食家畜是畜牧业结构的主体 农牧比重以农为主饲料生产水平低 我国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粮饲复种饲料、作物间混套作1、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2)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3)作物生态适应性: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 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4)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与关系。(5)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比 重与关系。(6)种植业结构 :种植业内部粮、经、饲、果、菜、药、糖等 作物间的比重与关系。(7)农牧结合: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之间相互适应与协调发 展。(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 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 第四章、种植模式一、种植模式的类型与特点。 类型:单作一熟型单作多熟型 多作一熟型 多作多熟型1. 单作一熟型 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 式,是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实行一年一熟制的种植模式。2. 单作多熟型 指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但一年之内 种收二次以上作物的种植模式。3. 多作一熟型混作(X)eg.小麦X豌豆间作(|) eg.玉米|大豆4多作多熟型套作(/)eg.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甘薯区别混作混合种植间作成行成条种植套作 前后期种植1. 复种与间套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如何? 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a)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b)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c)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轮 作倒茬,克服连作障碍)d)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 (年内产量互补、 多样化)增产、增效作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稳产保收 ;优化农业结构 ; 有利于培养地力 ;吸纳剩余劳力2. 复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复种的技术包括哪些?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地力条件、劳畜力与机械条件、经济收益 基本技术:a.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b.田间布置和管理技术 间套作的技术要点包括哪些?在作物种类和品种选配中为何要坚 持“大同小异”原则?3. 我国间套作的主要类型与典型方式有哪些? 复种指数、熟制、土地当量比的计算方法。 种植指数(%)=%100?耕地面积 作物收获面积熟制( % ) =%100?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土地当量比(LER )二I=n1i ii i y y如下解释。土地当量比:为获取与某种种植方式单位面积同等产量所需该种 植方式中各作物单作面积之和;也就是间混套作中各组分产量与对应单作产量之比 的总和。eg. 土地当量比二单作大豆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玉米产量套作小麦产量单作玉米产量套作玉米 产量+1. 复种的基本条件:热量、水分、地力、劳畜力与机械化条件、 经济效益。2. 发展复种的基本技术:作物组合和品种搭配、田间布局和管理 技术。3. 我国复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二熟(麦玉二熟 稻田二熟、麦/棉二熟)、一年三熟(稻田三熟、旱地三熟)。4. 间混套作的增产实质、增收效益原理(密植效应、时间效应、 营养异质效应、正边际效应、负边际效应、补偿效应、致害效应、化感作用)。5. 间混套作的技术要点与主要类型与方式。6. 间作类型:粮粮间作:玉米与豆类间作、玉米与薯类间作、 春小麦与玉米间作;粮经间作:棉田、蔗田间作;粮肥间作;多年生木本与一 年生作物间作。7. 套作类型:麦田套作二熟:小麦/玉米(窄行晚套、宽行早 套)、小麦/棉花、小麦/花生;麦田套作三熟;其他作物套种。8. 立体种养: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4. 名词解释:种植模式(Cropp ing patter ns ):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 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 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单作: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 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实行一年一熟制的种植模式。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 :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 茬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 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地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 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预留的 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代表符号为“/”,如小 麦/棉花、小麦/玉米/甘薯。休闲(Fallow ):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 土地利用方式。撂荒: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 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 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 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 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 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如玉米和蘑菇、水稻和鱼共同种养复种指数:在我国生产中,当种植指数大于100%时,常称作复 种指数。如118% 熟制: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指 一年内种植作物的季数.比如一年三熟、一年二熟等。多熟制: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大于100%的熟 制。休闲制:种植指数小于100%。生态位:又称生态龛、小生境,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 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密植效应补偿效应: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和旱涝风自然灾 害的效应时间效应:边行效应: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 (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叶日积:第五章种植体制轮作与换茬的类型:换茬式轮作、定区式轮作;复种轮作、复种 连作。轮作的作用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调养地力、减轻农作物病 虫草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轮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撂荒轮作、休闲轮作、换茬轮作、草田 轮作、绿肥轮作、离区轮作、禾豆轮作;大田轮作、饲料轮作、蔬菜 轮作;旱地轮作、水旱轮作、水田轮作。作物茬口特性及其应用:时 间因素、生物因素、栽培因素;抗病与易感病类作物、富氮与富碳耗 氮类作物、用地与半养地作物、密植作物与中耕作物、休闲。连作的概念及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忌连作作物, 茄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的西瓜、亚麻、 甜菜等不耐连作作物禾本科的陆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蚕豆、菜豆, 麻类的大麻、黄麻,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辣椒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苕子等耐连作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及棉花等a) 轮作方案的设计原则及轮作周期表。名词解释: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换茬: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j倒茬。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 式的种植方式。复种轮作:复种连作: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 茬地的泛称.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 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 果。连作是有害的,但连作又是普遍的,生产上如何合理应用连作?及时足量地施肥和灌溉措施,可以消除连作营养偏耗和水分不足及时合理使用各种农药,可以缓解连作造成的病虫草害和土壤微 生物区系变化带来的障碍。有计划地进行品种更换,用抗病虫耐瘠薄高产品种代替感病虫品 种,减轻连作的弊亠LU端。采用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简述轮作方式“小麦/玉米-水稻f小麦-水稻-水稻f油菜-水 稻水稻”所包含和代表的详细内容。第六章养地制度1、地力(1)概念 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 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地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地力通过作物生产来反映,同时受众多因素制约; 第二,地力是在人为控制和管理下实现的,是自然与人为干预综 合作用的结果。(2)类型:提高型、维持型、衰退型和枯竭型;2、地力的变化动态(有机质、矿质养分);3、农田培肥的主要途径(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相结 合)(1)生物途径地力培肥的基本途径 主要措施:种植豆科作物;绿肥牧草;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 肥、菌肥;秸秆还田;造林种草主要作用:生物固氮;增加有机质;添加土壤营养物质; 固土保水;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生物排水和消除盐碱等。(2)化学途径 主要措施:化学肥料;土壤改良剂 主要作用:强化农田物质循环,增进地力(3)物理途径主要措施:土壤耕作;灌溉与排水;农田工程主要作用:改善耕层构造,协调耕层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的矛 盾,改善肥力条件,促进肥力因素有效化,控制地力非目标性消耗, 从而为农田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4)防护途径 主要措施(综合农田防护体系): 基本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带 保护耕作、保护种植、防治农田草害等 主要作用:控制因水蚀、风蚀和草害导致农田肥力因素的非目标 性输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维护农田地力不致损耗4、农田施肥量的计算方法。平衡法:肥料利用率 肥料养分含量土壤供肥量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施肥量*-=用率 作物对该肥料的累加利肥料养分含量计划产量所需养分量施肥量 *=5、土壤耕作的任务、原则(看天、看地、看庄稼、看经济效益) 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力因 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任务: (1) 调整耕层三相比例,建立适宜的耕层构造(2)创造深厚的耕层,准备适宜的播床(3)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害(4)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 原则:(1)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降水和蒸发、干湿交替和冻融 交替 、水蚀和风蚀(2)与土壤特性相适应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土壤耕作质量的 土壤属性。(3 )与作物相适应。根茎类作物需要较为松厚的耕层土壤-起 垄培土,利于块根、块茎的膨大;小粒种子作物(如油菜、芝麻、苜蓿等) 对种床的平整、细碎要求严格,必须精细整地;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花生、大豆等)则可稍粗糙点。大豆的茬口特性相对较好,故称肥茬、软茬,播种后作时可不翻耕, 而采用耙茬即可;高粱、谷子使土壤板结和贫瘠,形成硬茬、瘦茬j其茬的土壤要进行翻 耕疏松,熟化土壤。(4)其他。施肥数量、时期和肥料种类不同,耕作方法和耕作深通常,施用有机粪肥要求翻耕,绿肥需要翻压,化肥施用量较少, 可结合播种、中耕施入。6、土壤耕作措施:(1)基本耕作措施:翻耕深松耕旋耕(2 )表土耕作措施: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培土、 起垄、开沟的7、各种土壤耕作法(翻耕法、深松耕法、旋耕法、覆盖耕作法、 少耕法、免耕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土壤耕作法: 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需要, 通常将若干土壤耕作措施相互配套有序的用于土壤,组成一种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 称为土壤耕作法。(1)翻耕法:基本耕作措施翻耕 表土耕作措施耙耱、镇压、起垄、开沟等(2)深松耕法:深松耕法的耕作原则:分层深松,不乱土层;间 隔深松,虚实并存;耕种结合,耕管结合(3)旋耕法(4)覆盖耕作法(5)少免耕法免耕法(no tillage )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 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少耕法(minimum tillage )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 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8、农田节水灌溉制度及其节水灌溉技术。(1)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相应的工程设施, 在农田灌溉中,节约用水,合理用水,能以最少或较少的淡水量取得 最多或较多的农产品,实现单位水的生产效率最高的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改进畦灌沟灌渠道防渗技术低压 管道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渗灌农作措施(2 ) 节水灌溉制度是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气候、 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 的一套田间灌水制度。节水灌溉制度:确定适宜的灌水定额和灌水时期实行科学的 计划用水名词解释:1、养地制度:阐明如何培养地力,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 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培肥、土壤耕作、农 田灌溉等。培养地力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 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3、生物养地:藉助于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生物固氮作 用增加的氮素营养,连同家畜粪便含有的营养物质投入农田,能显著 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等营养物质。4、化学养地:5、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 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6、耕层: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根系分布的主要 层次,通常厚度约1525cm。7、耕层构造: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总 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由各个层 次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三相比例所决定的,对调整土壤中水分、 养分、空气和温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8、土壤耕作措施:以相应的农具对土壤起特定作用的单项耕作作 业9、基本耕作措施:10、表土耕作措施:11、土壤耕作法: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 需要,通常将若干土壤耕作措施相互配套有序的用于土壤,组成一种 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称为土壤耕作法。12、翻耕法:是在翻耕的基本耕作措施基础上,辅以表土耕作措 施整理土垡的一种耕作法。13、深松耕法:以深松耕为基本耕作措施,并辅之以耙、耱、镇 压、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法。14、旋耕法:利用旋耕机旋转的刀片切削土壤、疏松耕层、破碎 土块的一种耕作方法。15、覆盖耕作法:16、少免耕法:17、土壤耕作制:18、节水灌溉制度: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气候、 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 的一套田间灌水制度。第七章 护地制度1、水蚀的危害及影响水蚀的因素;水蚀(Water erosion )也称水土流失,指的是雨水或融雪乃至 灌溉水流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与迁移。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危害:首先,跑水、跑土、跑肥;其二,农田受到破坏(切割、蚕食、淤积和埋压;第三,对水利设施也造成危害影响土壤水蚀因素:(1) 气候因素:降雨温度风(2 ) 土壤因素:雨水入土速度的土壤特性 降雨或径流期间土壤抗分散、抗冲性的特性(3 )地形因素:一般地面坡度愈大,径流速度大,冲刷愈强 相同坡度下,坡面越长,径流速度越大,汇集的径流量愈大, 侵蚀力越强(4) 植被因素 :(5)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舌L砍滥伐森林和植被、陡 坡开荒、过度的机械化耕作、超载放牧等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开矿、修路、采石、建厂、建房等2、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A = R K LS C P3、农田控制水蚀的基本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1) 工程措施 :改变坡地特性,从而使径流量和径流速度降低 修筑梯田就是通过控制坡长、降低坡度,减缓田面径流的一项有效的 防止水蚀的工程措施。 此外,利用工程措施修筑水窖、涝池等也可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沟蚀,并集蓄水与雨水重复利用于一身。( 2 )生物措施: 种植上的整体布局合理轮作带状种植 多作种植( 3 )耕作措施: 等高耕作法沟垄耕作法 区田耕作法 残 茬覆盖耕作法少耕与免耕A为单位面积年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年)R-降雨侵蚀因子 K-土壤可蚀性因子LS-地形因素,即坡长与坡度影响的联合因子C-作物管理因子P-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因子4、风蚀的危害与影响风蚀的因素。风蚀( Wind erosion )是指土壤颗粒被风吹起、移动、降落,从而破坏土壤、危害农业生产的过程。风蚀可分为悬移、推移、跃移等几种形式。风蚀的危害:影响风蚀的因素:风蚀预测方程:E = f (I, K, C, L, V )5、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作用与规划设计。农田防护林网:建立于农田四周对农田起保护作用的防护林称农 田防护林带或农田林网, 是防止风蚀的最有效措施。(1 )农田防护林的作用:防风作用、防沙作用、减轻水 蚀及保水作用、调温作用、林带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作用、(2) 防护林带的规划设计: 林带方向:林带方向是指林带配置的方向,它是以林带两端的 指向,即林带方位角来表示的。林带方向主要根据害风方向来决定。 林带宽度:林带宽度可按林带两边行间的距离,两侧各加1.52.0m 来确定。根据各地经验,一般设计林带时,以 412 行, 618m宽为宜。 林带结构:林带结构是林带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总称。具体 来说,林带结构就是林带的林冠层次、树种组成和栽植密度总和。一 般按照透光空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通常把林带结构划分为 三种基本类型:通风结构、疏透结构、紧密结构 林带的树种选配:6、农田杂草防除的措施农田杂草是指生长在农田中的一切非栽培植物。农业措施: 清除感染源,防止杂草进入农田:建立健全杂草检疫制度;精 选种子;腐熟粪肥;其它:清除田边杂草、水中草籽,在杂草开花期前消除。 合理安排种植制度:轮作,调整播期和收期,适度密植 合理运用土壤耕作措施:早春整地,诱发杂草;播前封闭除草;作物出苗前耙地除草;中耕除草;深耕除草 合理运用农田排灌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昆虫除草:生物除草方面最有成效的方法,满足绿 色食品的需要 微生物除草:真菌、病毒 微生物代谢除草:抑制叶绿素的形成,抑制杂草的生理代谢 动物除草:草食性鱼类,鹅,卷贝 以草除草:生理或生态优势,植物分泌物E-土壤年流失(t/hm2a ) I-土壤侵蚀度因素K-垄体粗糙度因素 C-气候因素L-田块未保护宽度因素V-植被覆盖因素7、农田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危害:化肥对农田的影响农药对农田的影响固体废物对农 田的影响不适当的污水灌溉使农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酸雨的危害重 金属和微量元素的危害地膜的危害防治: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 放、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增施有机肥-改善微生物的土 壤环境条件-提高为生物活性-发挥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采用人工防治土壤污染措施:不断调节农田的肥力:注意农田水分的调节:满足作物生理需水或抗旱保产、改善农 田环境、以水控肥、以水控温、促控作物生长、实现作物高产第八章农作经营制度1、农作经营制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农经营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结合的 动态活动。农作经营农业领域以土地利用为中心的经营活动。农作经营制度(System of farm man ageme nt)农户(农场主) 在顺应自然环境、生物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 技术专长与资源状况,对家庭(农场)各种生产活动(涉及种植业、 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合理的和相对稳定的安排, 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规模和组织管理体系的总称。农作经营制度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农业政策 农业科技与技术专长交通运输2、我国农作经营制度的历史演变、方式与类型选择。(1) 我国农作经营制度的历史沿革:小农经济地主经济商 品经济集体经济(2) 我国农作经营方式的选择:承包制家庭经营农业适度规 模经营(3) 我国农作经营类型的选择:“小而全”经营兼业经营 专业经营综合经营(水平综合经营、垂直综合经营、网状综合经营)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含义、意义和指标。农业规模经营是指采取适合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模结构, 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获得最佳规模效益。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内涵和主要模式。(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轨; 加快农业向社会化大生产轨道的迈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 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2)内涵: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 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的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 立生产基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供、销三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 均沾的经济共同体。(3) 主要模式:主导产业带动型;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型; 营销企业带动型;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 第九章农作制度演进与分区1、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历史阶段:撂荒制、休闲制、轮种制、集 约制。2、农作制度演进的主要规律:发展动力、主要标志、基础内容、 外在保证、重要特征、基本原则。3、我国不同类型农区农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概况。 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凉温作物一熟区 北部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 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 西北干旱灌溉一熟兼二熟区 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 西南高原山地水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 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二熟兼早三熟区 四川盆地水旱二熟三熟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11) 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12) 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