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955104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6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词句积淀词句积淀】一、字音辨识一、字音辨识中庸中庸()()须臾须臾()()忌惮忌惮()()不肖不肖()()不眩不眩()()慎思慎思()()笃行笃行()()不勉不勉()()弗能弗能()()答案:答案:ynyn y y d d n n xixi o o xuxu n n shsh n n dd minmin f f 二、熟语积累二、熟语积累1.1.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2.2.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3.3.博学多闻: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博学多闻:学识广博,见闻丰富。4.4.明辨是非:把是非分清楚。明辨是非:把是非分清楚。5.5.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世态度。火眼金睛火眼金睛(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1.1.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过犹不及。如今各国都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过犹不及。如今各国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了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补救措施。2.2.把幼儿教育从产业化转变为教育社会化、公益化,就可以有效地制把幼儿教育从产业化转变为教育社会化、公益化,就可以有效地制止乱收费、高收费行为,这才是明辨是非的良策。止乱收费、高收费行为,这才是明辨是非的良策。答案:答案:1.1.。句中是说人类的生存状况一天天坏下去,望文生义。句中是说人类的生存状况一天天坏下去,望文生义。2.2.。句中强调的不是把是非分清楚,语境不合。句中强调的不是把是非分清楚,语境不合。三、名句默写三、名句默写1.1.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_,修道之谓教。,修道之谓教。2.2.修身,则道立;尊贤,修身,则道立;尊贤,_ _ _ _ _ _ _ _ _ _ _ _。3.3.博学之,博学之,_ _ _ _ _ _ _ _ _ _ _ _,慎思之,明辨之,慎思之,明辨之,_ _ _ _ _ _ _ _ _ _ _ _。4.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答案:1.1.率性之谓道率性之谓道 2.2.则不惑则不惑 3.3.审问之审问之 笃行之笃行之 4.4.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 【文言归类文言归类】一、一词多义一、一词多义1.1.莫莫 答案:答案:代词,没有什么东西代词,没有什么东西/副词,不副词,不/副词,不能副词,不能莫见乎隐莫见乎隐()()人莫知其子之恶人莫知其子之恶(大学大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蜀道难)()()2.2.微微 答案:答案:名词,细微之事名词,细微之事/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形容形容词,低微的词,低微的/形容词,微妙、精妙形容词,微妙、精妙莫显乎微莫显乎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幽微难明幽微难明(张衡传张衡传)()()3.3.反反答案:答案:动词,违背动词,违背/反而反而/动词,通动词,通“返返”,返回,返回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师说)()()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4.4.致致 答案:答案:动词,达到动词,达到/动词,招致、招来动词,招致、招来/尽,极尽,极/动词,得到动词,得到/名词,兴名词,兴致、情致致、情致致中和,天地位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何意致不厚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张衡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其致一也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兰亭集序)()()5.5.明明 答案:答案:动词,弘扬动词,弘扬/副词,明晰地副词,明晰地/明达明达/动词,照明动词,照明道之不明也道之不明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劝学)()()火尚足以明也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6.6.体体 答案:答案:动词,体恤,体谅动词,体恤,体谅/名词,肢体名词,肢体/名词,整体名词,整体/名词,体态名词,体态/动词,动词,(亲身亲身)体验、领悟体验、领悟体群臣也体群臣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论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出师表)()()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1)(1)致中和,天地位焉致中和,天地位焉()_()_(2)(2)君子而时中君子而时中()_()_ _ _ _ _ _ _ _ _ _(3)(3)子庶民也子庶民也()_()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答案:(1)(1)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 有其位置、安于其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 (2)(2)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 时常、时常、常常常常 (3)(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把当作子女对待当作子女对待2.2.动词活用动词活用(1)(1)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而无忌惮也()_()_ _ _ _ _ _ _ _ _ _(2)(2)来百工也来百工也()_()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答案:(1)(1)动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 害怕的地方害怕的地方 (2)(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使来来(招招纳纳)3.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1)(1)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_()_ _ _ _ _ _ _ _ _ _(2)(2)虽柔必强虽柔必强()_()_ _ _ _ _ _ _ _ _ _(3)(3)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_()_ _ _ _ _ _ _ _ _ _(4)(4)道之不明也道之不明也()_()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答案:(1)(1)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 贤人;亲友贤人;亲友 (2)(2)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 坚强的人,坚强的人,刚强的人刚强的人 (3)(3)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安抚,怀柔安抚,怀柔 (4)(4)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弘扬弘扬4.4.其他用法其他用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一能之,己百之()_()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答案: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动词 做一遍;做百遍做一遍;做百遍三、古今异义三、古今异义1.1.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古义:古义:_ _ _ _ _ _ _ _ _ _ _今义: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时间或经济)宽裕宽裕2.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古义:古义:_ _ _ _ _ _ _ _ _ _ _今义:审讯,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犯罪嫌疑人或刑事案件今义:审讯,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犯罪嫌疑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中的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答案:答案:1.1.自然而然自然而然 2.2.审慎地询问审慎地询问3.3.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义:古义:_ _ _ _ _ _ _ _ _ _ _ _今义:今义:(性情或态度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古板执着,不肯变通答案:答案:坚守不渝坚守不渝四、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四、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翻译:翻译: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翻译:翻译: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答案:1.1.判断句。判断句。“者,者,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诚是上天赋予是判断句的标志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诚”则是人道。则是人道。2.2.判断句。判断句。“者,者,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是判断句的标志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根本。3.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翻译:翻译: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4.4.恐惧乎其所不闻。恐惧乎其所不闻。()()翻译:翻译: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答案:答案:3.3.状语后置句。状语状语后置句。状语“乎其所不睹乎其所不睹”置于谓语置于谓语“戒慎戒慎”后因此后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4.4.状语后置句。状语状语后置句。状语“乎其所不闻乎其所不闻”置于谓语置于谓语“恐惧恐惧”后在没有人听后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恐慌惧怕的。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恐慌惧怕的。【语句品评语句品评】1.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句意品读句意品读】因为道无所不在,所以那看似隐秘、微小的事情,一定因为道无所不在,所以那看似隐秘、微小的事情,一定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自己的心灵当中。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自己的心灵当中。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听不到的时候,都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以免自己的言行偏离道德的轨道。现出来,以免自己的言行偏离道德的轨道。【知行启迪知行启迪】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因此,我们在平时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因此,我们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即使是在最隐蔽的场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无人知做事的时候,即使是在最隐蔽的场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否则,大则伤身,小晓的情况下也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否则,大则伤身,小则伤心。则伤心。2.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句意品读句意品读】为学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为学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博采众长;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识别是非,分清黑白,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识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越。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越。从博学到笃行,层层递进,渐渐清晰,如拨开重重迷雾,豁然开从博学到笃行,层层递进,渐渐清晰,如拨开重重迷雾,豁然开朗。朗。【知行启迪知行启迪】在我们的学习中,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目在我们的学习中,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目的。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并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的。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并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中。3.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句意品读句意品读】此句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即好学、力行、知此句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即好学、力行、知耻。耻。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同邪恶斗争。勇于同邪恶斗争。【知行启迪知行启迪】_参考示例:参考示例:作为中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作为中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能,懂得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才能能,懂得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才能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备选链接备选链接】子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句意品读句意品读】凡事都有一个最恰当的标准,太过或者不及,都不符合凡事都有一个最恰当的标准,太过或者不及,都不符合中庸的标准,因此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最完美的道德标准,感叹人中庸的标准,因此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最完美的道德标准,感叹人们很难坚持。们很难坚持。【知行启迪知行启迪】在当下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人们最需要的是在内心建立在当下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人们最需要的是在内心建立起精神文明的大厦,做人、做事要有个标准,有个底线,遵守自然法起精神文明的大厦,做人、做事要有个标准,有个底线,遵守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则和社会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精要研习精要研习】1.1.中庸中庸开篇提出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那么么“性性”“”“道道”“”“教教”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明确明确】(1)(1)含义: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含义: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作作“道道”;进修;进修“道道”的做法叫的做法叫“教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性”的情况不太一样,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修”。通过。通过“修道修道”,来,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2)(2)关系: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关系: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是“道道”,因为,因为“道道”是是“性性”的具体表现,而的具体表现,而“教教”是用来是用来“修道修道”的,的,“教教”是为是为“道道”服务的。服务的。2.2.本章中本章中“中中”“”“和和”有什么含义?请做简要分析。有什么含义?请做简要分析。【明确明确】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中”“”“和和”做正面的基本的做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作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作“中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作叫作“和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中和”。人人都达到人人都达到“中和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下也就太平无事了。3.3.作者认为实现作者认为实现“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本文主要讲了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本文主要讲了“慎独自修慎独自修”和和“至诚尽至诚尽性性”两条。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两条。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明确】(1)(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慎独自修。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因为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因为“明道明道”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离也”;因为;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2)(2)至诚尽性。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至诚尽性。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得,从容中道”。【探究平台探究平台】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好好先生生”的处世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文中所说的中庸之道的处世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文中所说的中庸之道?我的观点:我的观点:_参考示例:参考示例:不是。不是。“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而中庸之道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其本质是坏的。而中庸之道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好好先生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因此,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做我们要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好好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