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可持续.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20685641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8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讲 经济增长统计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测度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 期内,由于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 技术进步和经济组织制度改进等原因引起的经 济总产出规模和总量的扩大。经济增长是一个 动态范畴,它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变化方 向和程度。 、经济增长反映的是生产实物量的增长。而 不是货币量的增长 .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 社会总产出 、 国民收入 、 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率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经济增长 , 相比较 而言 , 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增长最为合适 。 因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范围全面 , 既包括物 质产品 , 也包括服务 , 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 , 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其次 , 国内生产总值 的计算方法及原则比较科学 , 它反映全社会最 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 具有最完整的物质 内容 , 它以最终产品为标准 , 不包括中间产品 , 除了固定资产折旧之外 , 不包括其他价值转移 , 从而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计算 。 因此国内生产总 值能准确地反映国内生产总成果的增加 , 是反 映经济增长最重要 、 最基本的指标 。 .经济增长率 计算公式 经济增长率是反映经济增长的相对程度 。 经济 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 经济增长率 =( 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 -基期国内 生产总值 ) /基期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率按其计算对比的基期不同又可进一 步分为环比增长率和定基增长率 。 环比增长率 定基增长率: 1 1 1 t tt t t Y YY Y Yq 0 0 0 Y YY Y Yq tt 、 经济增长率有名义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之 分 。 名义增长率是指按各期现行价格计算的经 济增长率 , 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增长率称为实际 经济增长率 , 二者的关系是: ( 1+名义经济增长率) =( 1+实际经济增长率) 国民经济物价总指数 我国经济增长率数据 本表按可比价格计算。 ( 上年= 1 0 0 ) 国内生产 国内生产 总 值 总 值 年 份 年 份 1978 1 1 1 . 7 1991 1 0 9 . 2 1979 1 0 7 . 6 1992 1 1 4 . 2 1980 1 0 7 . 8 1993 1 1 3 . 5 1981 1 0 5 . 2 1994 1 1 2 . 6 1982 1 0 9 . 1 1995 1 1 0 . 5 1983 1 1 0 . 9 1996 1 0 9 . 6 1984 1 1 5 . 2 1997 1 0 8 . 8 1985 1 1 3 . 5 1998 1 0 7 . 8 1986 1 0 8 . 8 1999 1 0 7 . 1 1987 1 1 1 . 6 2000 1 0 8 . 0 1988 1 1 1 . 3 2001 1 0 7 . 5 1989 1 0 4 . 1 2002 1 0 8 . 3 1990 1 0 3 . 8 2003 1 0 9 . 3 经济增长率图示 98.0 100.0 102.0 104.0 106.0 108.0 110.0 112.0 114.0 116.0 118.0 1 9 7 8 1 9 8 0 1 9 8 2 1 9 8 4 1 9 8 6 1 9 8 8 1 9 9 0 1 9 9 2 1 9 9 4 1 9 9 6 1 9 9 8 2 0 0 0 2 0 0 2 二、经济增长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约可分为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 ,即资本 积累论。这个阶段的理论强调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投入。 强调资本的作用,其典型代表是哈罗德 多马模式。该 模式假定资本 产出比不变,因而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 就成为唯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 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 展历程中,资本积累论受到了一些挑战 ,但 1991年, 英国学者斯科特( M.F.G.Scott)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依据对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统计资料的分析和技术专 利史研究,说明资本投资是产出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也 是技术发明和知识积累的源泉和动力。这样,资本积累 论又有了新的依据,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并在经济增长 理论研究中重新受到重视。 第二个发展阶段 : 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 。 即 “ 技术决定论 ” 50年代末期索洛等人建立了 一个与哈罗德模式观点相反的技术进步促进经 济增长的模式。索洛模式假定资本 劳动比从 而资本 产出比可变,因而通过要素价格的改 变可以调节经济增长。用 、技术进步率、资本增长率和劳动投入的增长 率,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则 产出增长率的公式是(索洛, 1957): 分别代表产出增长率LLKKAAQQ /,/,/,/ L L K K A A Q Q LK , 索洛还在实证分析中测算得出技术进步对总增长率的贡 献大约为 87.5,并据此确立了 “ 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 长 ” 的观点。索洛的这一研究在经济增长理论史上打破 了 “ 资本积累决定经济增长 ” 的观点,他也因此获得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尔后,丹尼森等人的经济增长实证分 析证实了索洛模式的观点并得到了一个新的重大发现: 在经济增长计量中,一些国家经济的总增长率远远大于 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产生了一个 “ 余值 ” 。 经济增长的这个 “ 余值 ” 无法用要素投入来解释,丹尼 森将它归结为 “ 技术进步 ” 。余值的发现,说明资本和 劳动投入对总增长率的贡献逐步减少,因而技术进步已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的或唯一的源泉(丹尼森, 1985)。 第三阶段:人力资本论。 是由舒尔茨提出来。 相对于资本论单纯强调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技术进步论强调技术的作用而言,该理论强调 的是生产过程中 “ 人 ” 的作用,因此它用人力 资本理论来补充和发展技术进步论。 第四阶段: “ 新增长理论 ” 。 是 将知识和人力 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 , 发展了增长理论 研究的新领域 , 并且突破了以前增长理论中要 素收益递减或不变的假定 , 提出了要素收益可 以递增的理论 , 给增长理论重新注入了活力 。 三、经济增长模型 (一)生产函数 经济增长模型大多来自生产函数的变形。或者 直接、间接与生产函数有关。下面简单介绍一 下生产函数: 、 1 C D生产函数:是由经济学家柯布及 道格拉斯于 1932年提出的,其一般形式是: LAKY 其中 A、 、 都大于 0。 A代表科技进步效果 , 、 分别代表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 , 在 C D生产函数中这两个参数都是常数 , 这样 在用这种类型的生产函数估计参数 、 时 , 就不会受到 Y、 K、 L所取的单位的影响 。 而且经 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 , 也即 + =1。 同时假定 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为 1。 对原方程两边取对数 , C D生产函数就可成为 对数线性形式: lnY=lnA+ lnL+ lnK 2 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通常在使用 C D生产函数时假定投入要素 之间的替代弹性恒为 1。 对于替代弹性不恒为 1 的情形需要使用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 常替代 弹性生产函数是 1961年阿罗等人在经验研究的 基础上提出的替代弹性为常数的生产函数 , 简 称为 CES生产函数 。 通常在利用该函数进行估计 时是使用其逼近式 , 即将 CES生产函数在 0点处 作泰勒展开 , 舍去高阶项 , 得出其逼近式为: lnY=lnA+lnL+ (1- )lnK-1/2 (1- )(lnk-lnL)2 其中前三项是 C D生产函数。当 =0时,二次 项为 0,退化为 C D生产函数 3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 1973年坦森 、 乔根森及刘 遵义提出的 , 其一般形式为: 其中 Xi为投入要素 ,Cij=Cji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特点在于其替代弹性 是可变的 , 且两两要素的替代弹性各不相同 。 这样可以对不同要素之间的替代性分别进行研 究 。 ji n i n j jii n i i XXCXbaY lnln2 1lnln 1 1 , 1 0 在只有两个投入要素 K, L的情况下 , 该函数形 式为: 当 C11=C22=C12时 , 退化为 C D生产函数; 当 C11=C22=-C12时 , 退化为 CES生产函数 。 由此可见 ,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具有广泛性 。 C D生产函数 、 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都是它的特殊 形式 。 LKCLCKCLbkbaY lnln)( l n21)( l n21lnlnln 12222211210 ( 二)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与模型 生产函数是有关经济总量的函数,经济增长模 型是有关经济总量变动的模型。 这里主要介绍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对 于其他模型,在介绍技术进步因素测定等方面 介绍。 哈罗德玛模型是由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 玛提出的,其模型共有三 个 方程式。 第一个方程式为: 其中表示经济增长率, i表示投资, y表示产 出水平。 投资边际效益投资率即: i y y i k y y k y y 由于在经济均衡增长时,投资和储蓄相等,即 ,所以,可以推出第二个方程式,即均 衡方程: w表示企业家满意的经济增长率。如果要实 现这个增长率,要求储蓄等于投资。而且边际 投资效益要符合企业家的愿望。 投资效益表示企业家满意的边际其中 i y i y y s w 第三个方程式为: 其中 n为自然增长率, L表示劳动力增长率, 表示技术进步率。自然增长率就是能保证充 分就业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 哈罗德多吗模型给出了经济均衡增长的一些必 要条件,即 w n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就是设立经济增长模型, 或建立实用的生产函数,来分解各种因素在其 中所起的作用。实际模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ALG n 四 、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的测定 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数据中发现, 产出 的增长 率 总是高于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率的加权和。 这就说明产出的增长不全是各生产要素投入增 长的结果。除此以外必定还有另外的因素在起 作用。资本存量和劳动数量的增加只能说明增 长速度中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发现在另一部分 中包含多种因素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新产品、科研教育研究与开发、经营管理、资 源配置、规模经济、社会政治、自然条件等。 这些综合因素中主要是科学技术在起作用,所 以笼统地把它定义为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中性 技术进步;二是非中性技术进步。判别方法是: 中性技术进步是指技术进步既不倾向于节约劳 动,也不倾向于节约资本。 速度表示劳动技术装备增长 为非中性技术进步 为中性技术进步 )/( 0)/( 0)/( lki lki lki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早已为经 济学家所重视,但实证研究则是近几十年 来的事情。 1942年,丁伯根(首届诺贝 尔经济?奖扶得者)首次利用牛产函数配 合时间序列资料测算技术进步。丁伯很认 为,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不仅来源于资本 和劳动结合效率的提高,而且还来源于资 本和劳动结合效率的提高。因此,整个生 产函数应随时间而移动。生产函数可以从 何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改进过来 。 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丁伯根假定技术 水平随时间发生变化: 由于丁伯根的改进,使得利用生产函数测算技 术进步成为可能。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又进步提出了 测算技术进步的“余值法”。他在希克斯中性 技术进步的假设中,推导出了一个生产函数的 增长速度方程,并通过检验经济资料来测算技 术进步,他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率扣除劳 动和资本所引起的增长率的剩余。即: )1( ttt LKAY )( LKYA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在 美国生 产率的发展趋势 一书中,提出了“综合要素 生产率”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广义的技术水平 的衡量。 60年代初,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人员 丹尼森在 关问经济增长的原因及我们所面临 的选择 一书中,用他自己首创的“经济增长 因素核算法”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作了较全 面的定量分析。 1974年他进一步修改了原先 提出的方法, 重 新分析了美国 1929 1969年 期间的增长原因,并发表了 美国经济增长的 核算 一书。丹尼森的方法比索洛的方法更深 入了一步。他也是用余值法来测算技术进步的, 但对余值的分析更细。 它认为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 总投入,二是单位投入的产出,总投入由劳动、 资本和土地三要素构成,单位投入的产出则主 要是资源配置、规模节约和知识进步多种因素 的贡献,总投入、规模节约、资源配登对经济 影响可以直接测算出来,知识进步则采用余值 法。很显然,他的单位投入的产出变化就是索 洛的技术进步。 丹尼森取美国 1929一 1982年的经济资料计算, 发现非民营业产出的年实际增长率为 3.1, 据他 1985年估计,该增长率的 25来自劳动 对投入的城加(教育水平不变), 16是由 于每个工人平均教育 质量 有 了 提高, 是 增加资本的作用, 11归因于改进了资源 配置 , 11归因于规模经济, 34是由 于 知识的增 长即狭义的技术进步。 索洛认为 丹 尼森的计算结果和他自己分析 1909 1949年美国经济中技术进步的结果几 乎完全相似,而且有了实质性的改进。 技术进步测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价格 用什么指标 资本增长率问题 投资时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