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04801784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议豫剧的起源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与传播学院课程论文题 目:浅议豫剧的来源和发展学 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专 业:*年 级:*姓 名:* 指引教师:*完毕时间:*浅议豫剧的来源和发展*摘要:豫剧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同步也是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豫剧形成历史有三百近年,在这期间豫剧逐渐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本上,通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改名为豫剧。它以河南话为语言基本,具有浓重的河南地方特色。唱腔好听,好学,好唱,剧情通俗易懂,整体亦俗亦雅,曾在香港表演被本地媒体这样与国剧京剧比较“京剧是都市小姐,豫剧是农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贴切。也正因此豫剧受到普便欢迎。不仅在我省,在全国甚至海外均有一定的出名度。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重要有五大流派:“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现代流派”。豫剧的声腔板式涉及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非板;角色行当 由“生旦净丑”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豫剧的老式剧目有00多种,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演义。核心字:豫剧;剧目;声腔;现状和发展。河南豫剧作为国内最大的地方剧种,影响力可谓十分巨大,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她充足吸取了周边地区优秀文化的精髓,又充足体现了河南的地区性特点,是中原地区广大劳动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关注,豫剧的来源是那么的具有神秘色彩,豫剧的发展又是那么的具有传奇色彩,目前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块神奇的世界,共同理解这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葩。一, 豫剧简介豫剧是国内最大的地方剧种。,国家文化部门记录的国有专业豫剧团队数量为167个,是2世纪后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队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鼎盛时期,全国涉及西藏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均有专业豫剧团,超过三百个,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初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192年),在河南梆子的基本上,通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被官方正式改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奔腾,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华。 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台湾、安徽、青海、四川、江苏等十几种省区,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重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 ;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 对豫剧四大地区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取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调”,又称“现代戏流派”。 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豫剧的来源 豫剧的来源本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本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二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三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潮流小令基本上,吸取“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和大量资料证明,特别是有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边各县。 豫剧诞生在开封,绝非偶尔。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特别是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瓦舍遍及全城,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种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表演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从干梆子到土梆子再到河南梆子最后演变为豫剧,就是现代豫剧发展衍变的整个脉络。 据世纪的某些老艺人回忆,她们在19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河南的“内十处”和“外八处”在明清时期就流行“河南讴”。据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收徒办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2月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重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多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重要负责表演方面的事务,如拟定表演剧目,分派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表演。出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982年去世),其她重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出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三, 豫剧的发展(一)封建社会时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和大量资料证明,特别是有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边各县。据清代岐路灯和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表演,称为“梆罗卷”。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在河南存在。(二)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豫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豫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突破了河南本地区的限制,向外扩展迅速,为豫剧的更近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本。辛亥革命后来,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都市表演。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都市相继浮现表演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在某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种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出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 19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与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某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表演由樊粹庭创作的凌云志、义烈风、霄壤恨、涤耻血、三拂袖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1936年,常香玉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表演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表演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演编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步,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彭海豹、杨金玉等也表演了不少老式剧目。名角云集,增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增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队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表演,扩大了河南梆子的影响和流行地区。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浮现了不少河南梆子团队,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尚有孙老七开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三)新中国时期新中国的诞生为豫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文艺界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河南豫剧抓住这一机遇,获得了更大的成就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队在大陆相继成立,新编曲目、剧目大量浮现。国家摄制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纪录电影片、电视片,保存纪录了许多艺术家和剧团的表演艺术。19年3月河南豫剧院成立,9月8日,河南省文化局提出在全省挖掘整顿老式剧目,并决定在年终召开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表演大会。在1月举办的观摩大会上,共有2个剧种参与表演,豫剧剧目几乎占表演剧目的一半。19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表演团队,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1957年,随着反右斗争的不断扩大,许多豫剧大师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标语中,豫剧同其她戏曲团同样,遭受了几乎消灭性的打击,这一阶段难有作为,甚至有所倒退。文革结束后,某些老式的豫剧剧目重新走上舞台。到83年,文革时期的发明桎梏已被打破,豫剧新剧目从作品内容到体现形式、从艺术实践到理论研究等各方面均有了新的摸索和实验。 198年举办了“豫剧流派报告表演”,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浮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这次汇演有着重大意义,从艺术和影响力上确立了常香玉为首的、常陈崔马阎五大旦角流派。 进入10年代,河南电视台自14年开播的梨园春栏目以擂台赛的方式呈目前观众面前,得到广泛好评。梨园春栏目组在中国大陆、台湾甚至国外各地巡回表演,使豫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国戏曲学院初次从全国招收4名学生,构成豫剧本科班,豫剧初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9月8日至月20日,河南省文化厅一行0人赴新加坡参与新加坡华族文化节,与台湾豫剧团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亚洲豫剧论坛”,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第一次跨国举办的豫剧论坛。四,豫剧的基本声腔板式(一)慢板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子。由于它的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构造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种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慢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例如“滚白”等。 慢板的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种多样,唱腔非常丰富,最适合体现多种抒情场面,加上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慢板所能体现的情感面就更宽了。 慢板中间的交错板(上下韵的唱法)就有三句腔:低音过板,下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二)二八板除了慢板和流水,二八板也是豫剧中常用的一种板眼,它的节拍是“一板一眼”,只是变化形式有用“有板有眼”或“无板无眼”的节拍,二八板的上韵下韵各有八板(八个小节),因此叫它“二八”。由于唱腔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目前二八板不再严格是两个八板。 二八板的构造是由上下韵所构成的基本段落,段与段相连构成大的唱腔,二八的开始有大过门,唱腔中有诸多小过门,上下韵之间没有较大的过门,二八过门中常结合打击乐的特别多,这是二八与慢板、流水不相似的地方。因此,二八是一种旋律变化丰富多彩、具有较强体现力的板眼。 二八板的变化板有:二八连板、快二八、踢脚靠、二八垛子、紧二八、五音连环、呱哒咀、狗撕咬、道三梆等,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构成的一种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着体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也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重要用于叙事,又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即能体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体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哀的情景。 (三)流水板流水也是豫剧中最常用的板眼之一,2/4拍子,老式称之为一板一眼,有慢速、中速、迅速之分,总的来说流水板唱起来上下韵均是一气呵成,犹如流水一般的轻松自如,故称为“流水板”。流水板的构造由上韵和下韵构成基本乐段,段与段相连构成大段唱腔,流水开始有大过门,上韵和下韵之后各有过门,结束时有落腔过门。流水板的乐句一般都是起眼落板,即从弱拍起在强拍结束。流水也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流水的终结式和慢板相似,上韵落在主音以外音,下韵落在主音或属音。 (四)非板“非板”的意思是“无”就是没有的意思,老一辈艺人称非板的含义是无板无眼,不用梆子的一种唱法,节奏比较自由,唱腔中带有许多朗读成分的板类,曲调亦比较婉转,即可体现悲哀,伤感等情绪。又可体现愤怒激昂等感情。前辈艺人在近年的实践过程中在非板的基本上也发展演变了不少其她唱法如滚白、载板、大起板等。滚白:和非板性质相似的板类,又叫“哭滚”,它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常用于极度悲哀的场面。滚白的大过门较长和非板不同。但它的唱腔中用的过门则很短,常常跟着唱腔的话音奏一种音或者奏两锣。五, 豫剧的角色行当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均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某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她行。 初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线很严,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重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杰出。大净重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旦行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获得了主导地位。 各行当均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六, 豫剧流派豫剧流派可分为因流传地区、语音不同形成的区域性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表演、唱腔风格、弟子传承不同形成的风格流派。音乐和地区流派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符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构造、调式、旋律、节奏、句法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老式唱腔进行了综合吸取和大幅度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豫东调唱腔主音为,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本,在老式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本,在老式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穿。 而“现代唱腔流派”,是杨兰春在老式豫剧唱腔基本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以专业的音乐创作措施为根据、以科学的发声措施为准则、以色彩丰富的音响为前提、以体现内容、塑造形象、刻画人物为目的、以完整的舞台艺术为原则、以突出豫剧艺术那种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朴实的生活气息为宗旨,丰富、发展、健全丁豫剧音乐的体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和唱腔风格,它打破了豫剧的地区限制,在豫剧的改革和创新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一)祥符调 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二)豫西调(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李树建。 (三)豫东调慷慨、激昂。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代表人物:“红脸王”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刘忠河。 (四)沙河调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合适体现快乐舒畅的心情,也合适体现慷慨壮烈的氛围。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印、唐喜成、安金凤。 (五)现代调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她声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代表剧目:豫剧绝对典型现代戏朝阳沟。艺术家风格流派197年此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浮现了女演员后,逐渐形成了以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大名旦为代表的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古朴典雅、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其她旦角及生、净、丑行的卓越艺术家也开创了不同风格的流派。七, 豫剧的艺术特点豫剧历来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一方面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另一方面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锋利,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八,结论豫剧在清代末年成熟之后,一种世纪内,由几种地区分支到各个分支互相融合,再到艺术家多种风格的形成,正好走过了一种“否认之否认”的过程。在河南戏剧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作为一种地方戏剧种可以在它成熟后的百年之内覆盖全省城乡山乡,流布全国1个省区,拥有其她剧种在数量上无法相比的从业人员和观众。这重要得力于它那自然质朴的风格、生活化乡土化的特点、鲜明强烈的节奏相应了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今天,豫剧虽然仍被众多民众爱慕,但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观众人数减少,剧团生存困难;涉及演员在内的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文化和艺术素质与时代需要差距太大;对豫剧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缺少理论上的把握,继承和改革都比较盲目;虽有梨园春和其她业余表演显示的热闹氛围,但缺少真正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时代水平的作品。河南戏剧界应尽快加强队伍培养,加强对豫剧的研究,努力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这一河南人引为骄傲的地方戏剧种继续保持旺盛生机。参照文献:维基百科中国豫剧作者:韩德英 等著豫剧大辞典作者:马紫晨 编宋元戏曲史作者:王国维著豫剧春秋作者:樊城 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