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法论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04650981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法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析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法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析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法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法摘要: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本文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法及教学原则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教学; 教学作用; 教学法; 教学原则 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阅读是人类获知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在现代生活中,数学阅读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数学阅读为数学的学习奠定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对大家来说是一点都不陌生。但一谈到阅读,人们往往只想到语文阅读,英语阅读,却很少有人提起数学阅读。在一次教研会上笔者曾提出数学也要阅读,但马上就有老师反驳:数学阅读内容不过是口诀、概念、法则、定律、定理、公理、性质等简单的内容,无需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其实数学应以理解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它不欣赏死记硬背,但它也需要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阅读题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很简单,却很少有学生能正确完整地做出来。究其原因是读不懂题,看到语言叙述多的题就有恐惧心理,无法深入阅读题目,不能摄取完整、正确的信息,自然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甚至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具备客观、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初始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选择一些难度适当又能将数学知识点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题目。通过向学生提供真实、有趣和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对阅读题的恐惧畏难心理。1.2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现状在中学阶段,有的学生看见数学阅读,被很多语言文字吓着了,从而望而怯步,不想到不敢去认真阅读文字,有时又被不懂得语言文字所困惑,导致读不懂题,看到语言多的题就有恐惧心理,无法深入阅读题目,不能摄取完整,正确的信息,甚至无从下手。在课堂上经常会提问一些数学概念、数学法则与几何结论,结果往往是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表述不到位,数学尖子生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在其他同行所教的班里也存在,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教材中大量留白,教材结构不再是封闭的;计算法则不是以条文的形式出现;几何问题教学中证明结论不再以定理的形式呈现,而是以“几何结论”的方式“模糊”出现,缺乏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和深化;练习和例题的跨度过大,跳跃性很强,配套的习题量不足结果教师对课本的关注度降低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少了,数学书被教师遗忘了,被学生遗忘了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印象就不深刻,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自然也就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第二章 阅读教学的作用2.1 通过阅读,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性,寓德育于教学中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例如:通过阅读比较整数和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空间与平面等相对概念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及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再如:讲解“整数”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讲解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的成就。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辉煌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精神,从而萌发献身数学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 2.2阅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中学数学而言,因其普通文字语言较其它学科而言相对少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吃力,特别是表现在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转化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当遇到学生询问老师问题或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解题错误时,不应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帮助他们读通、读懂、读会,当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能解决某个疑难问题时,他们的心情是很高兴的,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书上的知识点变成自己解题的注意点,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 2.3阅读能增强字义、词意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步骤严密的学科,语言严谨、准确、精练。在教学命题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确切的含义,阅读时必须逐字推敲,把每一个字、词的意义理解透。 经常阅读,能正确理解数学命题的关键字、词。 解方程时用到“或”与“且”字都有不同意义“或”有选择余地,“且”必须同时存在,如ab=0,有可能a=0或b=0,也有可能a、b均为零。a、b为实数,即a=0且b=0。还有“当”、“仅当”、“当且仅当,三者意义也是不同的“当”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其对应角相等”的充分条件。“仅当”对应角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角相等”是“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当且仅当”表示既充分又必要。 数学中同一字,有不同的用法,a与b的比是c,其“比”作名词,表示商;a比b大c,其“比”作连词,表示两个数的差;要在20年内把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即增加到四倍或增加了三倍,前者是净增数与原数和,后者是指净增数,增加到与增加了两词中的“到”与“了”含义是不同的。还应注意区分相近词的含义,如“负数”与“非正数”;“不大于”与“小于”;“延伸”与“延长”等。以上这些问题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正确理解含义,对学好数学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章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掌握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3.1 数学阅读要注意细节。 数学阅读由于数学语言具有简练、严密、准确而抽象的特点,所以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 毕例1:某县为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在2010年对60位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进行奖励,共计划奖励10万元。奖励标准是: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给予1000元奖励;自主创业且解决5人以上失业人员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再给予2000元奖励。问:该县失地农民中自主创业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和自主创业且解决5人以上失业人员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农民分别有多少人?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方程应用题,但在实际做题中,却有许多学生出错,而当他们看到试卷上的错号后,马上就恍然大悟。原因就是这部分同学不注意细节的描述,对关键字“再”没有注意认真体会,仅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同。所以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必须逐句推敲辨别,方能理解到位。 3.2数学阅读要重视相互转化。 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严密交融,学生要想顺利阅读,必须熟练掌握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 例2:某商业集团新进了40台空调机、60台电冰箱,计划调配给下属的甲、乙两个连锁店销售,其中70台给甲连锁店,30台给乙连锁店。两个连锁店销售这两种电器每台的利润(元)如下表: 空调机台数电冰箱台数甲连锁店200x17070-x乙连锁店16040-x150x-10设集团调配给甲连锁店x台空调机,集团卖出这100台电器的总利润为y(元)。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的取值范围。 (2)为了促销,集团决定仅对甲连锁店的空调机每台让利a元销售,其他的销售利润不变,并且让利后每台空调机的利润仍然高于甲连锁店销售的每台电冰箱的利润,问该集团应该如何设计调配方案,使总利润达到最大? 要顺利地解答题目,就必须把题目中的普通语言及表格所提供的图形语言进行提炼,由“商业集团新进了40台空调机、60台电冰箱”可以得到符号语言:集团调配给乙连锁店“40-x”台空调机;再由“其中70台给甲连锁店,30台给乙连锁店”得到符号语言:集团调配给甲连锁店“70-x”台电冰箱,调配给乙连锁店“30-(40-x)”或“60-(70-x)”即“x-10”台电冰箱,并随时把所得到的符号语言补充在表格中转化为图形语言: 这样就可较轻松地列出关系式:y=200x+170(70-x)+160(40-x)+150(x-10)。 求得x的取值范围:10x40。 根据第(2)问中“集团决定仅对甲连锁店的空调机每台让利a元销售,其他的销售利润不变”,又可把上表用红笔修改为: 空调机台数电冰箱台数甲连锁店200-ax17070-x乙连锁店16040-x150x-10可得调整后的总利润为: y=(200-a)x+170(70-x)+160(40-x)+150(x-10), 即y=(20-a)x+16800。 200-a170 a30。 下面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语言叙述画图的能力、根据图形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用符号叙述定理的能力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解题方向,才能达到解题的目的。第四章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下面就数学阅读教学活动供大家参考“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师:如何解方程3x3=6(x1)?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 =1.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老师们感觉怎样?这位教师提问时,把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把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可惜,这种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没有被呵护,反而被教师“标准的格式”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与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的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结果问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有的老师提问面过窄,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长期下去,被冷落的学生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上课也不再听老师的,对学习失去动力。关于课堂提问,我感觉要注意以下问题:(1)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内容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富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2)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3)提问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注意提问的角度转换,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快乐,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求代数式的值”的一节数学课,这个班有71人,班额大,当教室秩序还比较混乱的时候,教师已走进教室开始上课了:师:指着黑板上写出的a,b,x,y,问:“这是什么?”生:(齐答)是字母师:接着问: “比a小3的数怎么表示?”师:转身迅速地在黑板上写出a-3师:再问: “比t小2怎么表示? ”师:迅速地在黑板上写出(t-2)师: 紧接着,在黑板上写出:若a=10,则a-3=7师: “7叫什么? ”生:(齐答)7叫代数式的值.思考一:关于有效提问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这位教师把他已经整理好的数学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养成了学生惰性的思维习惯,造成学生不会独立思考问题,也不愿意思考问题,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接着讲解例题,然后在黑板上飞快地抄写练习题。师:不会做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讨论,小组内可以商量。(在课桌前几排巡视)思考二:教学如何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室很安静,大多数同学都在埋头演算,只有一两个学生在向身边的同学借文具。很明显,教师的话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同学们并没有彼此讨论问题的意向和动静。不知道是教师的问题没有让他们产生讨论的兴趣,还是他们根本就还没有养成互相讨论习惯。后排视力不太好的同学还在努力地看黑板,题目还没有抄完,可能他们将没有时间来做题!这一切,教师并没有发觉!如果说因为过大的班额,让我们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话,这是不确切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更没有想到可以从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形式上去改变顾及不到所有学生的状况。从教师的话语可以感到,他有让学生相互讨论的意图,但是他没有采取任何策略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果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有意识地把教学任务分解为若干主题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获得帮助,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许教室里的“灰色儿童”将会减少很多!其次,与其让学生把时间都花费在抄写题目上,还不如教师事先把练习内容印发给学生,或者直接讲解课本上练习,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还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做练习的时间。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完成了习题,他比较了三位同学的答案,转身向讲台走去,同时发问:“做完了吗?全都做完了吧”,然后开始讲解题目。师:“比较图一和图二,一样还是不一样?”生:“不一样”。(齐答)师:“有一样,也有不一样。一样的是他们都是求代数式的值,那不一样的是什么呢?”师:“他们输入的过程不一样”。(自问自答)思考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这里应该是体现课堂教学生成性的一个时机。如果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对图一和图二的比较,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会比较的分析方法,还可以使他们在比较的过程中养成观察的习惯,甚至在表述的过程中训练语言逻辑思维。学生比较出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教师的答案,可能会更丰富更多样。然而我们的教师没有给学生表现创造性的机会,而是用自己的思考去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教师潜意识里还是习惯了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离我们还有多远?老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呢?或者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已经习惯了教学行为要保证课堂结构、内容安排的完整和完善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了课堂内容和我们无所不知的权威地位,于是一种潜在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学会思考的过程比习得一个结果更重要的事实。教师讲完了课堂练习1后,对学生说:“全做对的同学举手给我看看。”(约有1/3的同学举手)“很好”,教师接着继续讲解课堂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做习题1、2、3。生:做过了,这是昨天的作业。(学生开始大声嚷嚷,教室有点混乱。)师:笑着说:“做过了?老师弄混了,你们班进度要快一点”,接着教师看了会儿教材,就在黑板上写出:练习(3)a=4,b=2,求代数式a2b/a的值。并强调说:“同学们先做练习(3),再做课本上的试一试,要注意书写格式”。思考四:评价要关注全体学生。看来,教师很满意这1/3的反馈结果,再没有对2/3的没做对题甚至不会做题的同学采取任何补救性的措施。教师明明知道这是多数同学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他为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是把前面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加以巩固,或是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而他采取“不作为”的策略,只是临时出了练习(3)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老问题包装成新问题后又甩给了学生。这些没有得到解决的知识难点将会堆积在学生那里,让他们压抑、畏缩,数学的学习带给他们的将不是乐趣而是痛苦。久而久之,他们会因此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最后造成厌恶、拒绝学习的心理。紧接着,老师开始进入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课堂小结。师:“今天讲什么?”生:“求代数式的值”。教师再次巡视课堂,随机检查同学的作业,再次强调:“求代数式的值要写过程”思考五:课堂小结要注意实效性。这节课有着浓厚的传统课堂的风格和优点。比如这堂课条理很清楚,结构很完整,每一步都没有脱离教师的预定教学计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到位(复习旧课、授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教学过程也很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同样令人深思:当大多数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时候,这样的课堂小结有没有必要?如果我们课堂教学不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而追求那种所谓点滴不漏的,完整的但却闭合的教学程序和课堂结构能有多大的益处?本案例叙述的只是课堂发生的几个片断,但所描述的教学行为却在我们日常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我们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探索。评析:本文记录的这堂课,似乎构不成“新课程”的案例,之所以收录于本书,是因为文中所作的点评,读来引人深思。传统数学教学的优良风格要继承,但不能忘了,对“传统”也需要反思,“传统”也要更新,不然就没有必要推进什么“新课程”了。正如文中记录的那样,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一个基本的传统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记,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课堂的一切基本都围绕老师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切活动都由教师主导,离开了这个主导,几乎学生的任何考试都要失败。但是,这个层次分明、井井有序的传统为什么不能比西方国家那些无序可循、杂乱无章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甚至不能比他们培养出更多称职的员工来?这就需要我们做些反思了。诚如本文作者的点评,其实道理颇为简单:如果教师的方式只是知识记忆能力的训练与竞赛,则学生付出的努力反而会不断摧残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造力;如果教师的观念陈旧,活力不足则容易造成学生僵化呆板的思维定势甚至导致脑力的退化;如果教学环境和氛围总是以传授老化的知识和方法为主,则我们那些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的学生从心理到行动上都会离数学越来越远。数学课堂如果总是这样的局面,怎么可能为我们的孩子奠定创造未来的基础!数学课程内容要改,课堂教学方式要变,教师的角色要转换,传统要继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教与学的变革。(二)数学新课程教学实施中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在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江西省南安中学戴东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单纯让学生模仿和记忆的学习,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他在讲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中,让学生在火柴棒的拼摆操作中,经历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首先,他用小黑板出示题目: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要求学生思考后,再分小组讨论,各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火柴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由四个小组的代表说出他们的答案,共有四种:1组: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以后每个正方形都用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4+3(x-1)根.2组:因为初第一个正方形外,其余正方形只用3根,如果把第一个也看成3根,x个正方形就需要(3x+1)根.3组:上面一排和下面一排各用了x根,竖直方向用了(x+1)根,于是x个正方形就需要x+x+(x+1)根.4组: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4根搭成,但是除了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后面的(x+1)个正方形都多用1根,应减去,于是x个正方形需要4x-(x-1)根.这位老师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思考、表达与交流,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由于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每个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他一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一边在黑板上列出相应的算式。由于这位教师启发得当,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间合作交流时间充分,学生一共提出了4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都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操作、探索、思考、合作、交流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学生记忆非常牢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的,冷冰冰的,高不可测的一门学科。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美国伊克中学的校训是: “要我看我记不住,要我听我会忘记,要我做我会理解”.对我们很有启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角色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作为教师,一是要转变自身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热情的激发者,探索创新的引领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过程调节的指导者,这样才是学生合作交流的伙伴。二是要创新民主交流的气氛,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一个反思,一个反对,二个参与,三个凡是,四个互动.一个反对是反对满堂灌;二个参与是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三个凡是;凡是学生想得到的要让学生来想,凡是学生讲得出来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能动手实践的要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四个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本互动,人机互动.要创设互教互学的学习氛围,作到教学相长。三是要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把学习的内容间接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让学生在迷茫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讨论中认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在备课时,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自己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戴东红老师在讲“合并同类项”这一课时,他让同学们参与下得到了同类项的概念后,接下来便是由学生辨析一些式子是否为同类项。如果让学生直接做课本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于是这位戴老师将练习改为学生做游戏,在课前,他准备好了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写上代数式如:a2b,ab2,3等,这位老师宣布了“找朋友”的游戏规则:有三位同学手中的卡片分别是a2b,ab2,3,其他的同学手中也有相应的卡片。谁手中有a2b,ab2,或常数的卡片,你便是他们的朋友。老师宣布完后,同学们为之一振,非常高兴,很多同学都抢着老师手中的卡片,老师让三位手中拿着卡片的同学先上来了,有卡片的同学还在思考,没有卡片的同学也不闲着,他们在下面叫:“你是,你是,上去,上去。”于是陆陆续续有几个人上来,有一位叫蔡云的同学刚上去,下面的同学都在叫:“你不是,你不是。”原来这位蔡云手中拿的是ab2的卡片,却站在a2b的队伍里,老师趁机叫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为什么他们不是好朋友的理由,然后又问蔡云:“这个同学讲得有没有道理。”蔡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我没有看清楚。”老师说:“不要紧,等下再找你的朋友。”随着游戏的进行,最终拿着卡片的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几个式子是否为同类项,必须看字母是否相同以及相同字母的指数是否相同,还体验到同类项不仅只有两个,可能有三个或更多个,并知道了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整个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沉浸在游戏给他们带来知识的愉快之中。此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和式在他们心眼中是亲切的,有趣味的。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课堂气氛确实和以往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学习兴趣很浓,课堂学习环境的改变,带来了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第五章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原则1,主体性原则,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将自己的阅读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规划和调节,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索的进行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2,差异性原则,学生在个体发展,学习方式,基础知识等多种因素上存在差异,教师能够将统一学习变成个别指导,重点对个别较差的进行指导.3,内化性原则,内化即对数学语言的感知水平,使学生充分实践监控的各种策略和技能,进而转为运用这些策略和技能进行自我监控.4,反馈性原则,对学生的自我监控做出评价,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和策略运用技能.5,见构性原则,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从而获得新知识.第六章 结论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及增强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是指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学习数学还是使用数学,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现就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法如下: 1,分层教学法(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到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2,目标形成训练教学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所授知识,形成能力,达到目标.作为可操作性很强的形成性训练3,探究-研讨教学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知道的心理设计一个蕴含着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实践活动,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到这个问题中来,迅速成为整个认识活动的主体.(2)探究研讨,建立模型学生只要沿着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探究线索,注重同学之间的研讨与合作,就能发现问题中隐藏的变化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3)求解反思,拓展应用数学观察课结束前,要有教师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认识加以引申推广,用以解释新的事物和现象,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1 周以宏,浅谈数学直觉的解题能力J,数学通报,2004(2),2 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M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3 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4 李兴贵,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