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345825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窗以及教学信息的互相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增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4、核心期:个体初期生命中有一种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核心期。5、近来发展区:维果斯基觉得,小朋友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小朋友的既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别,就是近来发展区。近来发展区是指小朋友在有指引的状况下,借助成人协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别,事实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她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性。、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觉得,自我意识涉及三种成分:自我结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筹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别。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予以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限度(一般规定成功地完毕80-9的教学评价项目)。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自身的认知经验。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规定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的交往经验。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映联结中变化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映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撤销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映发生的概率。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减少某种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映后来,呈现一种厌恶刺激,以消除或克制此类反映的过程。2、学科的基本构造: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措施。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构造中已有的合适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引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自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构造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有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长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增进学习的迁移。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的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涉及学习的爱好、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规定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论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体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的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的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32、诱因:是指可以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干、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与否可以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楷模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原则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毕其她活动的影响。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增进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互相干扰、阻碍。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在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在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3、一般迁移:也称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措施、方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通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4、同化性迁移:是指不变化原有的认知构造,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性相似的一类事物中去。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节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构造,以适应外界的变化。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节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4、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互相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性与内在联系,涉及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感知:是人脑对目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5、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55、命题:表达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此类知识重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晰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重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重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59、认知方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重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自身代表什么。6、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核心特性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构造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互相联系的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构造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性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结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结识的活动过程。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阐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性,以便突出本质特性。6、前摄克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背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克制:指背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后来的附加学习。 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理解操作活动的构造与规定,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互相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78、操作纯熟: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多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9、原型定向:就是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理解原型的活动构造,从而使主体懂得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毕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80、原型操作:就是根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筹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行。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82、学习方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故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3、认知方略:是加工信息的某些措施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4、元认知方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方略,涉及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方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8、资源管理方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方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6、复述方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措施。7、精细加工方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长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方略。8、组织方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构造。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有关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核心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9、发明性:是指个体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9、聚合思维:是将多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种对的答案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互相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和倾向。9、道德结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结识。道德结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结识指引和道德情感鼓励下所体现出来的她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外表特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规定的根据或必要性缺少结识与体验,跟随她们行动的现象。10、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氛围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1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积极接受她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她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楷模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楷模一致。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她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完整的价值体系。105、观测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测她人所体现的行为及其成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体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可以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7、心理评估:指根据用心理学措施和技术收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性与行为体现进行评鉴,以拟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协助学生对的地结识自己,结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的,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映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映,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映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映。110、教学目的: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成果。111、教学措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毕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2、教学方略:指教师采用的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切活动筹划,涉及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措施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立以及师生互相作用设计等。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既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略。11、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略。11、合伙学习:指学生们以积极合伙学习的方式替代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方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略。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措施。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多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的的过程。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本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涉及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氛围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种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种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涉及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课堂氛围: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的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1、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互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9、合伙: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毕某项任务的过程。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足实现自身的潜能,力求按优胜原则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131、课堂构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构造,它涉及课堂情境构造与课堂教学构造。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平常课堂行为准则。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小朋友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的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措施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1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原则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果拟定为一种量值,以表达学生对所测问题理解的多少。136、测验:是测量一种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测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性,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的评价。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一般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种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种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队的平均成绩为参照原则,根据其在团队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成果。14、原则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原则,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限度。14、配备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迈进行,摸清学生的既有水平及个别差别,以便安排教学。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备性评价意义相称,指理解学生的学习基本与个体差别;有时指对常常体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行。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似的状况下接受相似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原则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合用于大规模范畴内评估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14、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限度。18、效度:是指测量的对的性,即一种测验可以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限度。49、辨别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辨别限度或鉴别能力。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盼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