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息的利刃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20204473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不停息的利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永不停息的利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永不停息的利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不停息的利刃1937-1945年解放区的木刻运动摘要:解放区军民作为一支重要的抗日团体,在抗日战争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解放区内地木刻运动为解放区的战 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像一把尖刀利刃不断地战斗着,它伴随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关键词:解放区延安 木刻 艺术解放区木刻运动发展的前沿是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新兴木刻运动 是三、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具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它的发展在鲁迅看来是关乎中国艺 术的前进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但是许多进步 青年盲目地学习西方的文化和艺术,鲁迅在这时试图扭转这种盲目学习的局势。他认为比如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油画,大多是通过临摹复制品或印刷品,这样色调失真,且非穷青年财力 所及;而我国宋、元、明、清以来所盛行的以山水花鸟为主体的国画,远离现实,又为陈法 所拘,不易改革。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制版之术,至今未精,与其变相,不如且缓, 一也;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二也。”这也是后来延安美术 运动中以木刻运动为主的因素。鲁迅认为木刻是适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这正是他提倡 木刻运动的原因。| 一、各解放区的木刻运动1. 延安的木刻运动1938年10月,由毛泽东亲自做发起人,在延安成立了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在沙可夫起草的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了鲁艺创办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一一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一一 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刻不容缓的。 延安作为人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聚集了一批批革命木刻家和众多美术青年。来到延安的艺 术家有三部分来源:随红军长征而来的中央苏区的艺术家、原陕北根据地的艺术家和来自各 地的艺术家。从事美术创作的以第三类为主。这些来自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艺术家大都 参加过新型木刻运动,或在美术院校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具有思想进步和较好的艺术水 平等特点,在抗战中主动选择来到延安,都抱定了献身艺术,以文化抗战救国的坚定信念。 在创作中自觉地以作品反映抗战题材,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和战斗热情,极力赋予木刻 艺术社会组织动员功能的历史使命。因为他们的国族家庭的命运正高悬于生死关头,他 们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一一尽力去唤醒他们的朋友和邻人,去认识这种局面的危机。 1936年到1940年间,上海左翼木刻家有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马达、陈铁耕、黄山 定、张望、力群等相继到达延安,以及当时来延安的美术青年,后来成长为青年木刻家的彦 涵、罗工柳、王琦、焦心河、古元、夏风、张映雪、戚单、牛文等,这一大批青年艺术家都 相继成为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师生,构成了将来“延安学派”的中坚力量。陕甘宁边区军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多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和骚扰,保证了延安 的安定。一定的安定环境,对木刻创作是必要的条件。但是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 略者军事封锁的延安,不容易获得绘画用具,只有宜于刻木刻的梨木板和枣木板可以就地取 材,刻木刀和印木刻用的纸张,甚至黑色油墨延安都能自制。同时,用木刻代替锌板,可以 解决延安报刊缺乏制版设备的困难打简单原始的物质材料决定了易于普及的木刻艺术的 迅速发展,木刻基本上成为鲁艺美术系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美术系几乎变成了 “木刻系”。 伴随着革命的推进,延安木刻运动不断成长、壮大。延安未遭敌机轰炸前,每个城门口,都 设有鲁艺定期的(一般是两周一换)大型街头画报。鲁艺迁到桥儿沟以后,又在桥儿沟 街道上设立了桥儿沟画报。有时,则利用农村集市、骡马大会或其他群众集中的场所, 举办流动画展。还经常结合各种宣传任务,创作单幅的木刻招贴画、连环画,或在文字 标语上配合木刻作品,在街道、村头或群众住所,到处张贴、散发。在前线、国统区也有办画展,甚至还有带到国外展出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美术理论 与技术水平,扩大美术工作和作品的影响,鲁艺于1940年正式建立“鲁艺美术工厂”,这 个工厂成了美术专门的一个研究机构。1941年1月9日至12日在青年文化购文化俱乐部”, 举办了一次“鲁艺美术工厂首次展览会”。这次展览会是美术工厂的一次创作检阅,比较突 出的作品有江丰的上海三次起义,直接反映1927年3月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战胜诸军 夺取车站的革命历史画面。1942年1月,边区美协又举行了一个反侵略画展,几乎动 员了全延安的美术工作者参加,古元、力群等木刻好手都展出了数量较多的作品。1942年, 解放区木刻首次在重庆展出,震动了大后方的文化界,古元的作品受到了徐悲鸿的高度评价, 他在新民报上撰文称:“我在中华民国31年10月15日下午三时,发现中国艺术界中 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之大艺术家古元。古元之割草,可称为中国近代美术 史上最成功作品之一。”1939年,延安的木刻曾运往苏联展览,后来,英国、美国许 多报纸杂志也登载过延安的木刻。鲁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木刻家,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各解放区输送美术干部,为宣传 抗日,鼓舞军民的战斗热情发挥了不可小看的作用。在延安木刻的领导和帮助下,各解放区 的木刻运动都呈欣欣之态。2. 其它各解放区木刻运动(见附表)“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于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它的伟大之 处由于它一开始就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的。” 美爱泼斯坦不论是延安的木刻运动还是其他各解放区的木刻运动都是积极为革命服务的,就像鲁 迅为纪念柔石写的写于深夜里中所指出的,木刻对于中国的民族解放和进步,“好像一 把利刃似的在战斗着。”各解放区通过开办木刻展览,创画刊画报,建立美术组织、学 校或协会等扩大了木刻的影响,同时提升了木刻的战斗力。二、作为艺术的解放区木刻木刻除了作为战斗武器,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中国整个木刻潮流中,延安时期的木刻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一门“进口”艺术,逐步成长为“土长”艺术。毛泽东曾经撰写新民主主义论号召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而斗争,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一一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您延安时期的木刻不断探索着艺术形式的民族化。延安木刻民族化的探索有明确的目的,是以群众化为前提,促进木刻艺术作品适应工农兵群众的欣赏习惯,更好地成为激发他们革命觉悟的精神食粮。1. 探索艺术“大众化”的道路当时解放区美术界面对的接受者大都是工农兵和人民群众。江丰曾撰文指出:“取法西欧的 阴刻法,用黑白对比组织画面、刻划形象的新兴木刻,不容易为人民群众接受。气 “阴 阳脸”、“麻子脸”和过多的灰色层次不符合老乡们的审美习惯,群众们难以接受。要更好 地发挥木刻的战斗作用,木刻变革势在必行,怎样将木刻艺术“大众化”成了解放区众多木 刻工作者日夜思索的问题。当时认为:“在实际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艺术手段上,不 妨碍大众生活习惯而影响形式;一方面是为了限制,而引用传统的旧形式。”由于当时 条件有限,木刻工作者们只能从一些古版图书、各地民间木版年画、陕西民间流行的灶马、 门神、皮影、剪纸中汲取营养。鲁艺画家陈叔亮曾写道:“在学习民族、民间形式方面,沃 渣和江丰是较早的尝试者。沃渣在1939年春节以前,曾经试用了民间年画的形式,刻过一 幅单线的人物,然后用手工填色的春耕图,分送给附近的居民。”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作者能够大胆舍去自己平常惯于使用的繁琐背景一一人物的阴影部分,力求达到主题突 出、画面简洁、气氛清新的效果,是个可贵的尝试,对后来继续发展民族民间传统的学习起 着很好的作用。”这类创作还有古元的向吴满看齐、罗工柳的新窗花等作品。2. “外为中用”一一延安木刻的民族化之法延安著名版画家江丰曾发表文章指出:“延安木刻的民族化,并不是把早已传到中国的外来 技法排除于木刻创作之外,而是有选择地保留着曾为中国新兴木刻革命化有过影响的外来技 法,并在适当地融合于阳刻线条造型的中国传统木刻技法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时代 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木刻艺术。这样做,是符合当时木刻创作的实际的,也符合鲁迅先生在木 刻纪程小引里的主张,他指出发展中国木刻两条道路之一,即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 发挥,使我国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道路。” “延安木刻的民族化,能够取得比较好的 成绩,是由于作者善于利用外国的先进经验,正确地体现了 外为中用的原则。”回 在这方面,年轻的木刻家古元的贡献很突出。他运用明快简练手法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作 品,既克服了西法木刻“阴阳脸”的弱点,又浓厚地保留着他初期作品中珂勒惠支的艺术因 素,作品的意识表现因而更加丰满了。在探索木刻的民族化中,不仅不抛弃而且还充分利用 了西欧木刻黑白对比的表现手法组织画面。画面显得有重量,所表现的事物也层次分明,同 时又可以造成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就是最突出主题的地方。那处理黑白关系的豪放而又朴 实的刀法,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力之美”,而且又加强了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表现。: 另外,王式廓、彦涵等也是木刻民族化的成功代表。3. 形式多样的各解放区木刻在探索“大众化”、“民族化”的道路中,各解放区由最初的黑白木刻产生了多种形式, 如木刻插图、木刻连续图画、套色木刻(水印套色木刻、单色木刻)诗画相结合的木刻,木 刻新年画,木刻窗花。木刻艺术在各解放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配合着前线的战事,一定 程度上配合了后方稳定和发展的要求。1939年冬,在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带领下,太行地区克服重重困难,展开年画宣传活动,具 有中国民间传统年画形式的新年画受到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广大军民的喜爱。其中重要的作品 有胡一川的送子弹、开荒、陈铁耕的抗日人民大团结、罗工柳的一面抗战、 一面生产、杨筠的织布和彦涵的抗日军民。1941年,由罗工柳率领的一部分木 刻工作团的团员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许多用木刻创作的配合当时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木刻漫画作品,以及木刻插图,还开始尝试木刻连环画的创作。如赵在青的崔贵武的家(共20多幅),刘韵波的回家(约30幅左右),邹雅的一支枪(共21幅)。在华中解放区,新四军的臂章、新四军地区发行的钞票、邮票等也是用木刻刻出来的。地图、 报头、人像、美术字以及特号标题字,还有书籍封面、插图和一切装饰美术都是木刻的。其 中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十分著名,反映了当时敌后复杂的斗争情况。另外,在没有铅印条 件的地区和部队还出现了油印画和石版画。晋察冀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为了配合武装动员参加八路军,号召努力春耕、增加生产而创作 了着色木刻门画。许多鼓动宣传的木刻壁报和宣传品也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起到了配合政治 运动的应有的助手作用。套色木刻和连环木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军民的喜爱。重要的 作品如阎素创作的连环木刻打到汉奸亲日派和田间诗反应皖南事变的王三群满门忠烈。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我军印发的对地木刻宣传明信片日兵之家,: 激发日兵厌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明信片曾被日兵争相传看,甚至偷偷寄回日本家乡。4. 另一种历史书写方式解放区的版画艺术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战争需要,作品的题材几乎包括了当时战争的所有方 面,如练兵、参军、战前动员、攻城、出击、破碉堡、抢救伤员、伏击敌火车、血战青纱帐、 支援前线、欢庆战斗胜利它们或鼓舞斗志,如田间诗、徐灵刻的家乡;或提醒 大家提高警惕,如吕蒙、莫朴、程亚君共同创作的铁佛寺;或鼓励生产,如罗工柳的一 面抗战、一面生产;或表达军民亲情,如田零的人民热爱子弟兵依照这些题材创 作的版画作品可以拼凑成一个包含革命各方面内容的战争图史。三、结语 解放区木刻运动属于无产阶级美术运动,它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它将新社会当作一个对象, 一种集体性的宏大事业来讴歌。解放区的木刻家们由于所受的政治政策,文艺政策相同,各解放区间互相学习和互相影响, 艺术方向上形成了一致性,描绘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有所接近。其木刻运动以延安木刻为领 头军,不断壮大。延安鲁迅美术学院是延安木刻中坚力量,它培养的许多学员后来成为了其 它解放区木刻运动的带头人。从一定程度上看,延安木刻运动的成就代表了整个解放区的木 刻成就,是所有解放区木刻团体中最闪亮的一支。可以说,解放区木刻运动不仅是中国木刻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抗战时期人们革命斗争的 可贵史料。它完成了中国木刻从“国际化”向“民族化” “大众化”的转变,为后来新中国 的木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新俄画选,上海朝花社编印的艺苑朝华第一期第五辑,上海:上海光华 书局,1930年5月版,第52页。载于新中华报“鲁迅艺术学院周年纪念特辑”,1939年5月10日,转载自王培 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6页。李振宇、黄宗贤黄土高原的怒吼一一抗战时期“延安学派”的木刻艺术,艺术 探索,2005年8月第3期,第20页。老舍谈中国现代木刻一一中国版画集 序,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 1981,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445页。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美术研究,1979年第2期,第3页。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美术研究,1979年第2期,第1页。陈叔亮回忆鲁艺,原载解放区木刻,转载于李桦、李树声、马克编中国新 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278页。徐悲鸿全国木刻展,原载新民报,重庆,1942年10月18日,转载于李桦、 李树声、马克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年8月第1版,第446-447页。美爱泼斯坦著,王琦译作为武器的艺术一一中国木刻,原载1949年4月25 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第69期,转载于李桦、李树声、马克编中国新兴版画运 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448页。同上。: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101页。您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 102-103 页。回 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美术研究,1979年第2期,第1页。:同上。 原载于鸣文艺在抗战中成长起来,新华日报,民国二十八年二月十五日,转载于 李振宇、黄宗贤黄土高原的怒吼一一抗战时期“延安学派”的木刻艺术,艺术探索, 2005年8月第3期,第25页。黄远林著名版画家沃渣,美术,1995年第11期,第16页。回 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美术研究,1979年第2期,第2页。同上。 邹跃进、李小山试论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明朗的天一一937-1949解放区 木刻版画集,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7页。附表:各解放区的木刻运动解放区展览画报画刊美术组织、学校或协会主要活动人员鲁艺木刻工作团在长敌后方画报、战场画报木刻训练班(冀南)、晋东胡一川、陈铁耕、新年画冶、沁源等地巡回展览、(1943)、抗战生活、前线、南鲁艺分校木刻工场、鲁迅罗工柳、杨筠、彦荒晋冀鲁豫冀南石印翻印版画招贴文动、华北文艺、华北文艺术学校、中华全国文艺界涵生产宣传运动(1940)、地化、新大众、青年与儿童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1939日军民桐峪、索堡木刻展览(1941.3)冬)、晋东南美术协会分会 和木刻协会(1941.3)崔贵家、木刻水彩展览会、边区抗敌画报、抗敌报、抗敌铁流社、战地社、海燕社、沃渣、陈九、吴劳、八路美术展览会、晋察冀边三日刊、边区文化、战线画中华全国美术家抗敌协会晋焰羽、田零渣)、区艺术节美术展览会报、冲锋画报、七月画报、察冀边区分会(1939,阜平)灵)、晋察冀(1940、 1941)前卫画报、火线画报、挺 进画报、冀中报道画报、青 年战旗、青年画报、儿童画 报、华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的木 刻壁报、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木刻 壁报、战地木刻集、晋察冀 美术九)、大师生(陈九(李又打至素)晋西北大众画报、战斗画报、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晋李少言、赵力克、晋绥人民画报绥分会(1940,兴县)、美牛文、阎文、刘正晋绥术工场(1940)挺、吕琳、林军、 刘蒙天、苏光、力 群新四军政治部战地服务一师:苏中报、滨海报、苏新四军政治部战地服务团美淮安:赖少其、吕木刻连团美术组手拓100册中画报、生活杂志;二师:抗术组(1938)、鲁迅艺术文蒙、芦芒、涂克、(192以新四军军歌为内容的敌生活杂志、文化与娱乐;三学院华中分院美术系(1941张力奔、江有生、朴、程木刻组画,分送国内外;师:苏北画报、先锋画报、初,盐城)、抗日军政大学杨涵、杨其轩、陈根复制画刊张贴在大村庄新知识杂志、淮海画报、;第八分校(1941.4,淮南)、叔亮;淮阴:程亚华中和要道口四师:拂晓报、江海报、江淮南艺术专科学校君、吴联英、程默、海大众;五师:七七月报、七(1941.4),津浦路东文化钱小惠、严学优七画报、挺进报、农民报;抗敌会总会(1941.10)、七师:大江报、刀与笔、大盐城、阜宁九县文工团训练众、武装班(1944,苏北)、木刻同 志会(1945)、浙东木刻协会(1945)参见邹雅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木刻运动,原载解放区木刻,转载于李桦、李树 声、马克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8 月第1版,第329-339页。徐灵晋察冀敌后木刻运动,原载解放区木刻,转载于李桦、李树声、马克编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 340-34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