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将相和》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0002483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6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2023《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2023《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将相和教学设计1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感知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二、切入,直击冲突处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三、品读,感受蔺相如(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3、比读一、三句: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4、比读二、四句:出示句子: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5、品读第五句:出示句子: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大大方方”怎样理解?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6、指导朗读。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四、回归,感受廉颇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五、总结,体会和为贵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将相和教学设计2课时目标1、在前两课时教学基础上,进一步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2、感受蔺相如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感受廉颇居功自傲、公忠为国的性格特征。并有感情的朗读人物语言描写。3、通过朗读感悟,写写廉颇的心理活动,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4、通过资料链接、课外延伸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史、文化的兴趣,引导课外阅读。教学活动预设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1、将相因何不和?整体把握廉颇的语言。2、将相和好的原因?整体把握蔺相如的言行和廉颇的行为。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板块一:人物相互之间态度的研读。1、读两个人物的语言,小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差异?2、抓住两个人的态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间的态度,指导朗读。3、感受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的避让,师生对读。板块二:人物之间关注点的研读。1、着眼语言文字,研究廉颇和蔺相如的不同着眼点,关心个人和关心国家的不同区别。2、抓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辐射文章,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3、抓住蔺相如的话,辐射文章,深入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1、以“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平台,拓展写话,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2、感悟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指导朗读。3、丰满廉颇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为国的特点。附将相和课堂实录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师:同学们,你们课文读到哪里,唉,觉得将相要不和了?生:我读到这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觉得将相要不和了。师:(大屏幕出示这段话)廉颇一句话,破坏了赵国的和。再往下读,读到哪儿又让你觉得他们有和的希望了?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里感觉到他们又有和好的希望了。师:为什么读这番话?生:因为蔺相如这番话有和好之意。师:蔺相如的话,始终保持这赵国的和。是吗?注意一个词,读“chng乘机”。跟我读一遍。生:读词。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师:(大屏幕出示蔺相如这番话)两个人的语言,很不生:一样。师:那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一将一相的话,发现有哪些具体的不同?作上记号,四人小组讨论。听清楚没有?开始讨论。四人小组。生:(小组讨论2分钟)师:谁先来?生1: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而蔺相如却处处体谅廉颇。因为蔺相如知道如果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生2:廉颇对蔺相如直呼其名,而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师: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发现。(点击课件,“我廉颇、他蔺相如”与“廉将军”几字变红)在名字前面还加上“他”,“他蔺相如”读起来什么感觉?生:感觉就是很不尊敬蔺相如,很看不起蔺相如。师:他蔺相如,这样说合适吗?生:(齐)不合适师:这时候的蔺相如已封为上卿,应该怎么称呼?生:(齐)蔺上卿。师:注意到了这个称呼,能把人物对话读好吗?同桌相互试一试。生:同桌对话。师:(半分钟后)哪一桌愿意表现一下?生1:指名一桌读。(有点结巴,其中读廉颇的孩子语气急,加了两个字)师:不错。特别是廉将军。但是不服气也不能乱加字。(全场笑)生2:同桌读。(还是不够流利)师:不服气也不能着急。(生笑)除了发现人称上大不相同,还发现什么?生:廉颇总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蔺相如的话中都是把廉颇放在自己前面。说明蔺相如是想和廉颇和好的。师:从哪里看出来?生: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师:(高兴地)读书就是这样,不能放过一字一句。(点击课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字体变红)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1:朗读廉颇所说的句子。生2:读得较有感情。师:她还突出了一个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生2:他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换来的!师:你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哎,他廉颇是不是吹牛啊?生:不是。渑池之会上,廉颇带着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只好放赵王回去的。师:老师还为大家带来这么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师有感情范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以勇气闻于诸侯。看来廉颇能够名扬四海,确实是因为他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再读句子。生:齐读廉颇说的话。(此时学生读得已较有感情)师:看样子,廉颇的话倒是实话。虽说是实话,可哪个地方总让我们感觉说得不太入耳,让我们听不下去?生:我觉得是这里: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为什么?生:因为廉颇就是个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为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记录不下)师:心不平则气不和。就是因为廉颇觉得自己能耐比蔺相如大而官位却比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于怀。蔺相如真的没有什么能耐吗?生:不是的。师:蔺相如有什么能耐?生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以身护玉,机智而且勇敢。师:终于发现了廉颇的话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生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赵王挣回了面子。师:为赵王争回了面子就是为赵国生:(齐)挣回了面子。师:廉颇重要,这蔺相如也重要。对赵国而言,两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话差矣。现在蔺相如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9个字你读懂了吗?生:正是因为廉颇在前线作战,蔺相如在后面出谋划策,赵国才不会受欺负。师:生:我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就好像赵王的两只手。(听课老师热烈鼓掌)师:你体会得真深刻,他们俩就好像赵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对付秦国这样的大国,将相就必须要和。所以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和,国力就强,不和就弱。请男同学读廉颇说的话,女同学读蔺相如说的话。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挺动情)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什么发现?生: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而蔺相如说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师:廉颇是口口声声我我我,而蔺相如说的是我们赵国。蔺相如以身护玉,为的是生:我们赵国。师: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的是生:我们赵国。师:蔺相如如今避着廉将军,还是为了生:(大声)我们赵国!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师:不知道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番肺腑之言,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下来。(课件出示:)蔺相如的话传倒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约3分钟)师: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生:(此处有4个学生进行了交流。孩子们写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顾着发愣而忘了记录。唯一的印象是楼老师反复提醒学生廉颇会称呼蔺相如为蔺上卿。)师:同学们写的,京剧中就有这么一段差不多。请欣赏。(播放京剧片断,内容为廉颇坦然认错幡然改悔。细心的楼老师还配上了歌词,但偶只顾欣赏忘了记录。)师:看了这段京剧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生:纷纷举手。师:都有感受那就不说了。一起来读这两个句子。生:齐读廉颇、蔺相如所说的句子。(学生的齐读很有感情)师: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就不会有将相和。这一将一相,如果说蔺相如几次三番地让着廉颇,为的是我们赵国,廉颇的负荆请罪也是为了我们赵国。为了我们赵国,有了将相和。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下课。生:没有反应。师:下课。生:没有反应。师:下课。生:仍旧没有反应。师:同学们,下课。生:(恍然大悟)老师再见。师:老师课前答应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是这盘将相和的京剧光盘,请你们的语文老师再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欣赏。将相和教学设计3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方案 ,欢迎阅读。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1)出示阅读提示: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三、交流自学情况(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1、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匆?怠罢饪楸壬嫌械愣?。俊?br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2、渑池之会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3、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四、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第二课时一、导入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重点语句: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四、总结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第三课时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3、读习作,师生评议。二、编排课本剧: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2、师生品评三、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将相和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 理清层次1.简介历史背景。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3.速读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2)男生读,指名读(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4.讨论、交流、汇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3.让我们跟随蔺相如一起来到秦国,亲眼见证他的非凡才能吧二、继续研讨1.一起走进故事“完璧归赵” 课件出示:(1)“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有那些过人之处?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我指给您看”难道和氏璧上真的有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谋的表现)“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真的要装撞吗?(这是有勇的表现)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哪些出色表现,赵王就封他为上卿?课件出示: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预设: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二、角色体验1.导入:有一天,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2.学生齐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3、角色表演三、总结提升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课后延伸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将相和教学设计5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整体感知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二、深入探究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三、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第二课时一、回忆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二、深入探究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2.交流。三、表演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四、总结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五、作业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将相和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1指导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允、颇、侮:2指导认清字形。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3理解词意。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推辞谦让不干。抵御抵挡,抵抗。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详细历史背景(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权,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权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及时送回国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帮助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宝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5)教师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五)自学第三大段。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2检查自学情况。(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单: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九)作业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四)编排课本剧: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3表演课文内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将相和教学设计7、知识教学点: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能力训练点: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暴力、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三课时。、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课堂口头、笔头练习。第一课时明确目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分析第一个故事。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