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99936780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刽他岬泥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合肥师范学院二O五年四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目录一、建设基础 1(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 1(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 2(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 4二、指导思想 5三、基本原则 5(一)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5(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5(三)错位发展,彰显特色 6四、建设目标 6(一)总体目标 6(二)具体目标 6五、建设内容 6(一)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 7(二)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施“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 8(三)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 9(四)对接行业技术需求,实施“应用研究水平提升计划” 12(五)对接行业服务需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计划” 14六)对接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实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计划” 16七)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17六、进度安排及预算 20(一)进度安排 20(二)经费预算 22七、保障措施 23(一)健全组织机构 23(二)统筹经费使用 23(三)严格绩效管理 23(四)加强动态调整 23附件1:重点专业建设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二:汉语言文学专业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四:动画专业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五:生物技术专业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 2:重点平台建设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平台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错误!未定义书签。平台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错误!未定义书签。平台三: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错误!未定义书签。平台四: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错误!未定义书签。平台五: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错误!未定义书签。平台六:文化产品创意研究中心错误!未定义书签。平台七:公共体育服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错误!未定义书签。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4 年7 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我校为地方应用型高 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 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 见(皖教高201417 号)要求,在广泛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 上,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改建为普通高校以来,我校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 设”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举 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发展方向,以转型引领内涵发展, 以改革深化内涵建设。重点工作及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 从成本向普本转型。一是通过 2007-2010 规划,明确应用型办 学方向。二是开展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走出去,请进来”, 学习普本办学经验。三是实施两轮内改,调整机构和系科设置,加 强制度建设,构建本科体制框架。四是实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等五项工程,开展“教学质量建设年”、“管理建设年”等活 动,推进本科教学规范。学校于 2008 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从传统向应用转型。 一是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编制学校“十二五”规划、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等,进一步确 立“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 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创建方向。二是先后以育人理念、培养模式、课 程改革、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育人为主题,连续召开六届教学工 作会,不断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三是确立 “重抓教学、 整顿校风”工作主线,通过自 2010 年历时四年的“以评促建”,推进 应用型办学“三个基本”建设。学校于2013 年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合格 评估。从新建走向新型。完成合格评估后,学校积极适应 “深化教育 领域综合改革”,结合评估整改,启动综合改革,并及时举办“从新 建走向新型”办学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晰以“培养新型人才、推动 新型服务、建立新型体系、实施新型评价、建设新型合师 ”的深化 转型发展新目标。(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 完善基本条件。按照突出应用、适应需要的原则,在近年经费 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图书资源及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校舍 30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9 千万元,图书文献107 万册;教学实验室164 个,与企业共建实验 室 4 个,另有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电子电工、生物技术、金工、动 漫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5 个。优化学科专业。通过新设和调、停、并、转,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现有本科招生专业 43 个,其中工科专业 11 个,教师教育专业 12 个。依据岗位能力,确定目标规格,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 置,开展“说专业”、“说课程”等活动,提升专业内涵。现有省级重 点学科 1 个、省级特色专业 5 个、校级特色专业 5 个。提高培养质量。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构建“一 个全程、两方合作培养、三线协调育人 ”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学校于 2011 年获得首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试点单位。现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 个、专业综合改革 试点 1 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3 个。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 率年均 97%,学校连续被评为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提升教师队伍。出台一系列引进、稳定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政策, 大力推进“人才强校”。现有校内专任教师 696 人,其中副高以上 190 人,二级教授 4 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6 人、高校学科 带头人及拔尖人才 6 人、国贴省贴专家 6 人、省级教学团队 4 个; 具有“双证”的教师 85 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 170 人。加强科研工作。坚持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建立省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 研究中心、省魂芯 DSP 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及合肥市微波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近五年,被 SCI、 EI 收录论文 347 篇;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基金项目 32 项,其中 重点项目 1 项;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 1 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5项,其中一等奖 1项。(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举“行知旗”。一是弘扬行知理念,将“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确 立为校训。二是探索行知模式,构建能力为重的“一二三”培养模式 和培养、培训、研究、指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三是践行 行知精神,实施学生成长成才“三大计划”和教师进百家校企、学生 办百所“行知学堂”的“双百计划”。其中,“行知学堂”被确立为 2013 年全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14 个重大典型之一。学校连续四届被评 为省文明单位,2011 年获全国文明单位,2012 年获全国高校校园 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走“应用路”。一是对接我省普及 15 年义务教育,对接发展八 大主导产业和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需求,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 气信息类、文化产业类三大专业群,初步形成应用型专业体系。二 是对接行业职业标准,探索确立以能力培养全程化为核心的 “一二 三”培养模式。以“三新三会”为目标,培养具有“新知识、新理念、 新技能”,“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新型师资,和“会设计、 会操作、会管理”的应用人才。三是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建立专业 论证、师资双进、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激励考核等 “五个合作机 制”,与中电 38 所、徽王集团、万家热线、山水空间等企业共建省、 市、校三级合作基地和平台94 个,初步形成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创“师范牌”。一是建设省级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实验区和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举办“卓越教师”试点班, 实施叠加嵌入培养,探索优质师资培养模式。二是拓展国培、援疆 师训、省培、市培等四级基地,提升师训干训水平。三是建“一体”。 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 新中心,和挂设我校的“三个中心”,研究基础教育需求和教师培养 规律,以职后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反哺师范生培养。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省教育厅、 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的要求, 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立机制、调专业、建平台、聚 队伍、提能力”为主要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全面 推进办学转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彰显 “举行知旗, 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办学特色。三、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坚持与学校合格评 估后的整改提高相结合,与研制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相结 合,强化系统设计,统筹改革与建设,统筹校内外各种项目资源, 协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增强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 科学性,凝聚学校发展合力。(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坚持需求导向,明确目标任务,集中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示范和扩散效应。通过 “试点先 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跟进”,形成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三)错位发展,彰显特色。 坚持和发扬师范办学传统,始 终保持安徽省教师教育重要基地的传统优势,努力打造服务和支持 安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地,切实彰显办学特色。(一)总体目标:围绕“高教强省”、安徽省主导产业发展、合 肥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等重大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人才培养质量 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应用学科优势初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 际合作形式多样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二)具体目标:人才培养有技术,建设 “两个基地”:适应安徽基础教育 发展的新型师资培养与培训基地,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应 用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社会有专长,建成“两个中心”:服务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策咨询中心,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合作办学有突破,培育“两个特色”:培育一批校企共建 的特色专业,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的产学研中心;行知文化有传承,引领“两个服务”:服务应用型人才培 养,服务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五、建设内容为推动实现以上目标,学校将重点实施以下七项计划: (一)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 建设目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 多方合作的开放办学体制,健全“权责明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发展指标:完成合肥师范学院章程拟定和审定;成立学校 理事会;建立内部治理体系长效机制。重点项目:1. 开放办学体制建设。制定合肥师范学院章程,形成现代 大学制度框架和内部治理体系框架。重组教学委员会、专业建设指 导委员会等,使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达到 50% 以上。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立项研究学校、 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建设。2. 内部治理制度建设。出台关于深化二级管理的意见,进 一步明确二级学院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制 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二级学院经 费管理的职权。修订人事管理相关制度,开辟学校与行业企业人员 “双进双培”绿色通道。修订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建立以平台和项目 建设为牵引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修订国有资产管 理、仪器设备管理等制度,完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文献、 信息网络等资源集约利用机制。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务、 教务、资源管理信息互通。在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制度。深化校园“行知文化” 建设,完善“学陶师陶”工作机制,锻造“双百计划”等活动品牌。(二)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施“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 建设目标:重点建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学、课程与教学论、设计艺术学等学科,初步建成有方向、有梯队、 有平台、有成果的应用学科体系。重点建设的电子信息工程、生物 技术、动画等专业的专业核心技术在对口行业具有影响力、应用技 术人才在对口行业具有先进水平的特色专业。建立电气信息类、教 师教育类、文化产业类专业集群建设机制,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专 业群,初步形成群内有共性技术、专业有核心技术、学生有关键技 术的专业群体系。发展指标:新增 1-2个省级重点学科(或省级学科重大项目); 力争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新建 1-2 个省级特色专业。特 色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内专业总数占 60左右,在校生占 50以上; 特色专业毕业生持有对口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 90,对口就业率达 到 80 。重点项目:3. 应用学科建设。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凝练学科 方向,制定建设标准,努力把教育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建成省级重 点学科(或省级学科重大项目)。重点建设课程与教学论、电磁场 与微波技术等学科团队,培育小浆果技术研发、文化产品创意等研 发团队。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魂芯 DSP 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微波工程技术中心和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集研究、 开发、应用和管理的技术服务高地。围绕基础教育改革、魂芯 DSP 库函数开发、微波与射频技术、浆果生产与加工等领域产出标志性 研究成果,推进研究成果转化。4. 特色专业建设。依据国家和我省有关特色专业建设标准, 制定建设规划,实施高规格、高水平建设。引入行业标准和专业核 心技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变革教学和学习 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积极参与专业建设, 全面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建设要素协调发展。突出立体辐 射,带动共性技术相同的专业建设,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准的整体 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应用学科建设水平。5专业群特色建设。加强电子信息、教学设计、文化创意共性技术的培育和发展,研发共性技术的通用标准体系;对接行业标 准和专业核心技术,研发专业核心技术为统领的专业建设标准体 系;对接毕业生专业发展,研发岗位关键技术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推动与行业共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教学团队,重点加强电子信息类、教师教育类和文化产业类专业群特色建设,扶持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建立专业群建设责任机制和动态建设机制, 打破专业间的壁垒,推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心、教师教育指 导委员会、文化产业创意中心等平台实质运行,实现专业群实质性 共建共享。(三)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建设目标:整体优化“一个全程,双方培养,三线育人”人才培 养模式,推进落实课程改革的“五个引入”,系统推进合作式育人机 制、对接性标准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项目化方法体系、全程化 实践体系和双证制评价体系建设,重点建成行业深度参与、对接行 业标准、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和以课程教学模块化、“双证”评价制度 化为标志的课程体系。深入实施“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优化 和完善协同培养新机制,确保如期通过省级验收;试点开展 “卓越 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试点专业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实 质性人才培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点带面促进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发展指标:获批 1 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试点专 业实现专业核心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 100,主干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 100。新增省级教学改革 项目80 项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奖 5-10 项,力争突破国家级教学成 果奖。重点项目:6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设计 课程体系、协同建设课程资源、协同承担课程教学的深度合作。对 接行业岗位资格标准,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上进行 全面改革;建成一批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网络课程。对接岗位关 键技术,试点专业、特色专业研制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基于实践 技术应用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收集、开发和运用,建立起相应课程模块的教学项目、教学案例集,积极推进慕课等在线课程开发 和应用。对接岗位关键技术,修订实践育人体系,完善专业技能训 练标准与考核办法,强化技能训练、技术设计、技术运用的培养。7卓越人才培养。深入实施语文、数学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 计划。依托学校省级“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优化完善 学校与合肥市教育局、中小学“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 长效机制,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推进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 模式改革,落实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规格,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协同 建设课程资源,协同组织教学团队,协同建设实践基地,协同评价 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培养、培训、研究、服务 “四位 一体”优势,整体优化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培 养“人格魅力高尚、知识结构完备、教学技能娴熟、创新意识强烈” 的卓越教师新苗子。实行“名师带教”,配备“双导师”导学,强化“体 验层,实验层,践行层和研究层 ”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 魂芯 DSP 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技术研 究、开发、设计、应用和管理优势,建立起协同培养卓越工程技术 人才机制,在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等专业,试点开展卓越工程师 培养计划。协同相关企业研制学校培养方案和行业实践培养方案, 建立对接行业标准和专业核心技术、岗位关键技术的课程模块矩 阵,强化专业理想、综合基础、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优化 “双能型”教学师资团队结构,强化现场教学、项目教学。8. 创业能力提升。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又具备创业意 识和创业能力。加大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 教师力度,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加大创业课程引入与开发,保障创业课程课时,加强创业教育训练。 积极寻求探索上级政策支持,探索建立与合作企业共设创业基金、 共建创业基地的长效机制,多种途径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 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并加强 对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指导。(四)对接行业技术需求,实施“应用研究水平提升计划” 建设目标:优化省级魂芯 DSP 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省级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展协同创新中心”、合肥市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合肥市蓝莓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五个省市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新建公共体育服务 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安徽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产品创意 中心等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对接 行业和主导产业链的应用研究体系为目标,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 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引导和促进教师开展技术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发展指标:加强高层次项目培育,建设期内获批省级及以上研 究项目 130-150 项,横向项目到账经费不少于 600 万元,力争承担 或参与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到 2018 年,逐步形 成 2-3 个在省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获1-2项省部级以上重大标志性成果奖励,获批国家专利 100 项左右, 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科技成果 20项左右。重点项目:9. 技术研发项目培育。 围绕产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协同研究,每年立项 10-15 个重点项目,支持 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处理、生物技术、化工技术、 数字体育等重点领域项目培育,集聚形成一批技术研发成果。重点 支持和加强 DSP 应用技术研究、北斗导航定位天线与北斗系统车载 导航仪、4G移动通信基站天线馈系统和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相关单 元模块与微波元器件、测速雷达与车辆盲点监测系统、浆果贮藏保 鲜、浆果花青素提纯改造等应用技术培育项目建设,力争标志性新 成果。10. 特色平台建设。按照“立足现状、加强整合、凝练方向、重 点突破”的建设思路,对接安徽基础教育“三项改革”重点需求,整合 学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级“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教师教育学院等教师教育资源, 研 制安徽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年度咨询报告、建立中小学课 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机制、开展海峡两岸基础教育比较研究,着 力建成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决策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围绕安徽省 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着力解决魂芯 DSP 产业化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问题,建立省级魂芯 DSP 产业化共 性技术研究院,重点建设内容分为魂芯 DSP 技术的产业化和魂芯DSP 技术的人力资源储备两个方面;同时加强定向培育,重点对接 微波射频与信号处理产品研发需求,联合中电 38 所、长虹实业等, 着力建设安徽省集仿真、设计、加工、调试、检测于一体的微波技 术研发中心,力争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国家级 CMA 行业 认证。对接沿江小浆果产业带发展需求,移植合肥市蓝莓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建设模式,联合安徽大名集团、合肥艳九天科技公司等, 培育创建安徽省小浆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接安徽公共体育服务 体系建设需求,学校以体育学为主干,协同电子、数学、管理等学 科,积极组建“公共体育服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形 成政、校、所、企等多主体参与,整合协同优势资源,打造服务于 安徽省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供给模式创新、绩效评估、社区健 身服务信息系统开发为引领的创新高地。对接安徽文化产品创意需 求,以徽州文化、淮河文明、环巢湖生态文明等为创意设计聚焦点, 依托校级文化创意中心,加强与安徽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出版集 团、省广电中心等协同合作,努力建成省级文化产品创意中心。(五)对接行业服务需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计划” 建设目标:继续深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产学研合作育人 机制,推进落实“行业实质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合作办学模式, 初步建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的发展联盟。继续加强 3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力争如期通过省级合格验收;以教 师技能训练中心为基础,建设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训练平台;加强 电工电子、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建成在省内有影响和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发展指标:到 2018 年,新增 2-4 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力争 实现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突破。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 (集群)覆盖率达到 80%以上,试点专业(集群)实现校企签订实 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 100%。合作建设 1-2 个特色学院,初步 建成12 个左右有影响和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重点项目:11合作发展联盟建设。促进人才培养链和行业产业链有机融 合,按照市场导向、资源融通、成本分摊、利益共享原则,建立合 作发展联盟;出台合作办学管理规定、合作育人质量标准及评价等 规章,完善联盟制度和治理结构。与合肥市教育局、安徽省教育科 学研究院、优质中小学等合作,筹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构建 “U-G-S”合作机制,在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培养新型师资上取得新 的成效,创设典型经验。12特色学院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联盟活力,按照学校主导、 皖台合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原则,实行“多主体”培养;整合优 势特色专业及平台资源,探索办学新理念、新模式,落实皖台交流 项目,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共建“刘铭传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 深度合作,探索筹建企业冠名学院。13合作育人平台建设。试点建设“校中厂”合作实训基地,重 点支持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与长虹实业等合作,利用 SMT 生产线为 企业“代加工”;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继续与安徽徽王集团全面合作,优化蓝莓酒生产工艺,建设蓝莓果粉生产线,重点改进蓝莓花青素 提取工艺;动漫实训基地与安徽电影集团等合作,打造集创意、设 计与制作一体化的动漫产品生产基地。试点建设“厂中校”合作实训 基地,重点建设长虹实业、晟泰克汽车电子、徽王食品等校外合作 育人平台。试点建设“校中校”合作实训基地,教师技能训练中心与 中小学合作共建远程教育互动系统,建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 管理平台,并争取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六)对接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实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 革计划”建设目标:探索实施问题为本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顺利完成 “特需”项目教育硕士试点工作验收评估,获批授权点。改革招生制 度,实施全程实践,培养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教育行动研 究能力的教育硕士。加强培育与建设,获批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 工程)、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点。发展指标:招收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研究生达 50%以上;毕 业研究生持对口行业资格证书率达 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 90 以上,用人单位评价良好;力争学校硕士专业学位点增至 2-4个左 右,年招生 200 人左右,在校生研究生达 400 人。重点项目:14. 实施问题为本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教育硕士的 选拔机制,实施优质生源拓展与招生选拔优化工程;依据实践逻辑, 制定(修订)以问题为本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 “先问题、后内容”的路径,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重组课程内容,建立“理论知识+案例经验+方法策略”三位一体的课 程资源库;加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打造优质教科研实践平 台;实施行动研究,打造双导师队伍;加强动态调整,构建研究生 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加大投入,完善研究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5.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点培育建设。按照“分类投入、定期考核、 评分排序、优胜劣汰”建设思路,实施校内硕士专业学位点动态培 育建设工程。依托学校电子信息类等优势学科专业群,优先发展工 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力争在电子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等工程领 域取得突破;依托文化产业类特色学科专业群,大力发展艺术硕士、 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等专业学位教育;依托经济与管理类应 用型学科专业群,培育发展与潜力学科专业相关的会计硕士等专业 学位教育。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夯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需的硬软件 基础。(七)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建设目标:健全“导向鲜明、指向明确、重点突出、育引并举” 的应用学科领军人才和应用教学、技术研发团队建设的政策与制度 体系,畅通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引入渠道,优化“双能型”教师队伍 培养途径,加速建设一支重点保障应用学科发展和优势专业群、特 色专业建设,既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力,又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发展指标:到 2018 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 1000 人左右, 兼职教师的比例稳定在 25%-3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 20%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达到 30%以上;建设期 内每年引进与培养“双能型”教师 20 人左右,累计参加行业实践活动 的人数不少于教师总数的 80%,具备行业资格或任职经历的教师达 到 50% ;建设期内力争新增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4-5 人、 省级教学名师 5-6 人,力争突破国家级教学名师。选拔培养校学术 带头人 10 人左右,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30 人左右,中青年骨干教 师 60 人左右;选拔校级 “教学名师”20 人左右。重点建设的电子信 息工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团队及魂芯 DSP 产业化共 性技术研究院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研发团队相 关指标同比明显高出。重点项目:16.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对重点建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依托“两高”工程,分别定向引进和培养 2-3 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或省级教学名师。依托 “教师教 学能力提升计划”,对产学交流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等教研项目、 论文、专著等专项资助予以倾斜。将两个团队落实 “教授博士企业 行”制度和教师“行知计划”的建设周期从 5 年缩减为 3 年,加速积累 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研修经历。依托“工程师进校园”工程,优先保证两个团队建设需求。依托“海外培训计划”,优先选派两个团队专 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访学,增强教师的国际视野。17. 特色中心研发团队建设。对重点建设的省级魂芯 DSP 产业 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依托 “两 高”工程,分别面向社会引进或柔性引智 1-2 高水平专家。依托“工 程师进校园”工程,优先保证两个中心建设需求。修订相关管理制 度,将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情况,列入绩效考评的内容和申请教 学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必备条件,并在两个中心先行试点。每 年支持选派 2-3 个团队骨干到境内外高校或企业对口培训交流学 习。18. 应用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校 园”“两进”工程,深化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关系,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双能型”教师力度,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兼师”库;深入实施教师 “行知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下的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锻炼、访学进修或挂职锻炼。深入实施“教 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项目课程设 计与实施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深入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加 速青年教师应用教学能力、应用科研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提升。修 订相关管理制度,将教师专业实践经历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 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资助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参加社会组织的认 证培训,并取得与代表业务水平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六、进度安排及预算一)进度安排项目 名称建设内容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开放办 学制度 创新 计划开展合肥 师范学院章 程调研,启动二级管 理调研。完成合肥师范学院 章程拟定和审定。完成二级管理工作调 研,起草文件。组建 专门研究团队,构建 协同创新体系,启动 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研 究。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二 级管理的意见,完善 二级管理。启动“制度 建设年”,完成全校规 章制度的“废改立”工 作。推进协同创新机制 建设研究。完成规章制度印 发、实施与汇编。 形成协同创新机制 建设研究的阶段性 成果。重组专业建 设委员会,实施协 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架构 体系,形成U-G-S“三位一体”协同 创新机制成果,并 试点推广。优化实 施目标管理,完善 内部治理制度体 系。应用型 专业体 系建设 计划整体设计学 校专业建设 与综合改革 方案,立项 支持各专业 完成行业调 研,形成调 研报告。制定学校“十三五” 专业发展规划,研制 各专业综合改革方 案,完成重点专业建 设项目库论证。试点 开展专业教育、职业 教育“双证”培养。完成5个左右专业的 校内评估,启动“一 院一特”学科建设计 划。研制专业群建设标准 体系,并以此为依据, 推动与行业共建专业 群的课程体系、实践体 系和教学团队。重点加 强电子信息类、教师教 育类和文化产业类专 业群特色建设,扶持建 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开展重点建设专业 综合改革的中期检 查,对重点建设专 业群内专业进行整 体评估。打破专业 间的壁垒,推动学 校电子信息工程技 术中心、教师教育 指导委员会、文化 产业创意中心等平 台实质运行,实现 专业群实质性共建 共享。发挥重点建设专业 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立体辐射,带 动共性技术相同的 专业建设,促进学 校专业建设水准的 整体提升,提高应 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和应用学科建设水 平。力争获批国家 级特色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 优化 计划总结省校两 级卓越教师 计划实施情 况,申报国 家卓越教师 培养计划改 革项目。对 接“国标省 考”要求, 修订教师教 育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完成相关制度和运行 机制设计,构建三级 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示范落实“一二三” 人才培养模式。大力 推进落实课程改革的“五个引入”,全面修 订人才培养方案,构 建完成课程能力模块 矩阵。以“刘铭传学 院”顺利开办为契机, 试点引入铭传大学教 学模式。以案例教学、任务驱 动、过程考核为目标, 在重点建设专业实施“核心课程建设计 划”。继续推进卓越中 小学教师和卓越工程 师培养模式改革,协同 政府、企业、行业制定 培养目标规格,设计课 程体系,建设课程资 源,组织教学团队,建 设实践基地,评价培养 质量以及强化现场教 学、推进项目教学等。在全校各专业推广 案例教学、任务驱 动和过程考核,以“引入利用,在线 植入,扶持特色” 为原则,分层推进 慕课建设,力争获 批5-10门省级示范 项目。组织国家级 教学成果奖申报。发挥三级卓越人才 培养计划项目的示 范引领作用,以学 生实践能力、创新 创业能力全程培养 为目标,借鉴国(境)外人才培养 经验,整体优化学 校的应用型人才培 养模式。项目 名称建设内容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应用研 究水平 提升 计划在电子信息、新材 料、大数据处理、食 品生物、新涂料化工 等领域,立项10个 重点项目,申报专利 20项,转化成果3-5 项。培育申报省级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凝炼创新方 向,加强特色研究资 助,推进重点项目创 新研究,申报专利30 项,转化成果3-5项。 加强五个省级平台 内涵建设,培育3-4 个校级协同创新中 心。集中打造2-3个特色 研究方向,立项 10-15个重点项目, 形成项目群。申报专 利40项,转化成果 3-5项。建设基础教 育大数据中心,新增 1-2个省级创新平 台。继续加大特色方向 建设力度,立项 10-15个重点项目, 申报专利40项,转 化成果3-5项。做好 省级创新平台评估 验收。加快成果转化, 加大对行业产 业的技术升级 拉动力度,初步 形成2-3个在省 内具有比较优 势的技术研发 中心和公共服 务平台。校企深 度合作 计划加强校企共建实习 实训中心建设,组织 申报3-4个省级实 习实训中心。加强工 科专业实训基地建 设,校内金工实训基 地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中厂”,并试点 运行。开展特色学院 调研。立项建设5-6个校级 产学研合作育人基 地。与中小学合作共 建教师技能训练平 台,利用互动教室提 高师范生教育实践 质量。筹建基础教育 协同发展联盟。筹建 “刘铭传学院”,试 点招生。建立教师专业技能训 练信息化管理平台。 立项新建5-6个校级 产学研合作育人基 地。新建1-2个“校 中厂”项目,实现“实 习、毕业设计、就业” 一体化。基础教育协 同发展联盟试点运 行。“刘铭传学院”招 生运行。检查评估校级产学 研育人基地,验收省 级示范实习实训中 心。发挥示范校外实 践基地带动作用,组 织申报省级校企合 作实践教育基地。完 善基础教育协同发 展联盟运行机制。完 善“刘铭传学院”培 养机制。积极申报国家 级实验教学中 心,力争突破。完善校企合作 平台常态化运 行机制,形成示 范效应。完善“刘铭传学院” 培养机制,总结 试点经验,并适 时推广。专业硕 士培养 模式改 革计划探索实施问题为本 的全日制教育硕士 培养模式。接受教育 硕士全国教指委中 期检查评估。根据全国教指委中 期检查评估反馈意 见,加强整改与落 实。加强动态调整, 积极构建研究生质 量保障体系。探索总结问题为本的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 模式。全力做好“特 需”项目教育硕士试 点工作终期验收评 估。加强校内专业硕 士点培育与建设。整改完善问题为本 的全日制教育硕士 培养模式。拟新增工 程硕士电子与通信 工程等领域1-2个 硕士点。逐步推广问题 为本的全日制 教育硕士培养 模式。拟新增艺 术硕士、体育硕 士等2-3个硕士 点。双能型 教师队 伍保障 计划探索做好应用型、高 水平人才的引进与 培养。尝试以特色专 业、重点团队及协同 创新中心等为平台, 试点开展系列教育 国际交流。实现新增 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及后备人选2-3人。 制定引进急需高层 次人才暂行办法,畅 通高层次人才引进 路径。编制”十三五”师资 队伍建设规划。推进 新建专业师资配备 和结构调整。启动第 二批“136 ”人才工 程的选拔和培养。以 特色专业、重点团队 为重点,鼓励开展多 种形式国际交流培 训活动。探索建设高 水平教学和技术攻 关团队。采取实践研 修、资格认证及横向 项目等措施,提咼教 师应用能力。围绕特色专业、重点 团队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与培养应用型和 高水平人才,积极推 进教育国际交流活 动,推进高水平团队 建设。开展校学术带 头人、教学名师评选, 培养省级后备人才。 修改职评和考核办 法,纳入实践研修和 双能型条件,促进应 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新建专业和团 队的人才数量和结 构,推进教学和科研 团队建设。开展“136人才工程”项 目的中期检查,建立 动态培养机制。积极 鼓励支持申报省及 以上人才项目。总结 前期工作经验,推进 应用型师资队伍建 设,扩大国际交流范 围和渠道。发挥重点扶植 的教学和技术 攻关团队建设 示范作用,推动 应用型师资队 伍建设整体水 平提高,实现省 级以上高水平 人才增量,双能 型教师达到 50%,建成持续 稳定的国际交 流平台。二)经费预算项目名称项目下拨经费预算(万元)学校配套经费预算(万元)20142015201620172018小计20142015201620172018小计(一) 开放办学 制度创新计划开放办学 体制建设0800080255517内部治理 体系建设0200021555521(二) 应用型 专业体系 建设计划应用学科 建设0808080803202040404040180特色专业 建设020202020802550505050225专业群特 色建设015151515604545555550250(三) 人才培养 模式优化计划课程改革00000075757575100400卓越人才 培养020202020802020202020100创业能力 提升01010101040101010101050(四) 应用研究 水平提升计划技术研发 项目培育08010012010040010030505050280特色平台 建设80021019019019015802702002502502501220(五) 校企深度 合作计划合作发展 联盟建设0500052555522特色学院 建设0000002555522合作育人 平台建设2002952552652851300150125125125125650(六) 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改革计划教育硕士 培养模式 改革015501010852020202020100新增专业 硕士学位00203030802020202020100(七) 双能型 教师队伍 保障计划特色专业 教学团队01001001001004005050505050250特建设心 研发团队0606060602402020202020100应建设业 群教师队 伍建设0808080803204040404040200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50008707628458458654187七、保障措施(一)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 小组,及时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大问题。保障项目 运行,成立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组织 协调工作。组织校内外专家负责指导和检查项目建设,对项目建设 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咨询。组建项目团队,细化项目库建设,实行项 目负责人制度,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二)统筹经费使用。 加大经费筹措力度,本项目建设申请 省财政资金 5000 万元,学校自筹资金 4187 万元,确保建设项目的 顺利实施。统筹学校振兴计划、提升计划、质量工程及其它各类专 项经费,落实经费配套。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与学校年度财务预算 统一规划、分项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效益,促进资源集中。 严格执行项目年报制度,按期将项目建设进展、年度资金使用等情 况上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并在校园网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项目资金审计,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三)严格绩效管理。围绕本建设方案确立的总体目标和项 目目标,细化制定项目建设标准,实施目标管理。细化项目实施, 将各项目分解到各专项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实行分年建 设。配套分年考评,考评结果与各单位、各团队年度绩效分配、评 奖评优挂钩。建立项目校内评估验收制度,严格落实优胜劣汰。(四)加强动态调整。 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专项检查制度,及 时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整改。建立社会需求、专业建设响应机制, 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对项目或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项目建设 取得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