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大纲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9872203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哲学思想、生理观、病理观、诊断技术、防治原则、中药与方剂等,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本教材的特点:明确对象,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内容生动形象,发挥视觉记忆作用,条理清晰恢复传统合理框架,重视知识内容衔接,循序渐进帮助知识理解掌握,并且通过对常见病证的辨证分析,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并展示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让医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历史成绩,熟悉中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又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并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学奠定基础。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中医药学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不仅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它也是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科目。中医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基本诊法和常用方药,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从中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阴阳的相互关系和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3)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特点,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4)了解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十二经脉的命名,掌握经络循行规律和经络的生理功能与作用。(5)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和六淫各自的特点和致病特点;掌握内伤致病因素的临床特点;了解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的病机概念。(6)了解辨证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辨证方法。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区别要点。(7)了解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掌握脏腑病证的分类及其临床辨证要点,了解各脏腑证候的诊法及代表方剂。(8)掌握中药的性能,其中重点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概念及临床应用;了解中药的用法和40-50味中药的归类及功用。(9)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和下列方剂的组成及临床应用:麻黄汤、银翘散、五味消毒饮、四逆散、大承气汤、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2、基本技能(1) 掌握中医四诊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舌象与主病和病脉与主病。(2) 结合病例讨论,掌握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证的鉴别方法。(3) 了解中医针刺、艾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意外情况的处理,掌握四肢最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三、课程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总学时理论学时见习学时备注绪论22 阴阳五行44 脏腑生理88 病因病机22 中药、方剂44 四诊44 经络、针灸22 八纲辨证22 总复习22 总计3030 第一章 绪论一 教学目的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渊源与成绩。二 教学要求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 教学目的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为以后学习其他基本理论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了解阴阳五行的概念。三 教学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五行的基本概念。(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一 教学目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打下必要的基础。二 教学要求(一)脏腑1 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连属。2 熟悉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3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二)气血津液(精)1 掌握气血津液功能。2 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3 了解气血津液生成及运行。 (三) 经络1 经络的概念、分类、2 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分布和流注。3 奇经八脉、经别、筋经、别络、皮部等概念。4 经络生理功能三 教学内容(一)藏象学说的概述。(二)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系统连属。(三)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四)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五)脏腑之间的关系。(六)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分类及功能。(七)血的概念、生成、循行和功能。(八)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功能。(十)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十一) 经络的概念、分类、(十二)十二经脉的概念、大体循行、分布和流注及奇经八脉、经别、筋经、别络、皮部等概念。(十四)经络生理功能。第四章 中医学的病理观一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从病因病机两方面了解中医的病理观,理解中医致病因素及病因分类,六淫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二 教学要求(一)了解病因的概念、分类及认识病因的方法。(二)了解六淫的含义,掌握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了解七情内伤的概念、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及致病特点。(四)了解饮食失宜及劳逸失常的病理。(五)了解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的原因;熟悉痰饮、瘀血的征候特征。 (六)了解其他因素。(七)熟悉正邪概念;了解邪正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八)了解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三 教学内容(一)病因的概念。(二)六淫的概念和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三)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含义、致病特点。(四)病机的概念。(五)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六)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 (七)气机失调的病机。第五章 中医学的诊法一 教学目的中医诊法是中医获取病人信息,提供诊断依据的核心渠道。通过对中医诊法的教学,要求熟悉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及各种病理征象的意义,了解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诊法运用原则等内容。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中医诊法概念、望神技巧及得神、失神、少神和假神的鉴别要点、常色和各种病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小儿指纹和望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三)熟悉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舌诊原理。 (四)了解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各种病室、病体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五)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了解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六)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了解脉诊的原理及诊脉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七)熟悉正常脉象的特征及常见病脉(浮、沉、迟、数、洪、细、弦、紧、滑、涩、濡、不规则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了解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八)了解按诊的意义、方法,按胸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及意义。三 教学内容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二)中医诊法的运用原则。(三)各种神、色的临床辨识。(四)望舌苔、望舌质。(五)问诊的主要内容。(六)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方法,常脉的特征及客观变化,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第六章 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一 教学目的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中医辨证体系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通过对中医辨证体系的学习,要求熟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常见证侯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初步学会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一般证候的表现。熟悉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了解里证、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掌握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二)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剂;了解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病变范围、病机特点。三 教学内容(一)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辨证。(二)心、肺、脾、肝、肾病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第七章 中医学的治疗概要一 教学目的中医治疗学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预防、治则和治法。学习本章应对预防、治则和治法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熟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含义及内容。(二)了解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和三因制宜的含义和内容。(三)了解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的内容。三 教学内容(一)预防的概念。(二)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的具体方法。(三)标本的概念;治标与治本的应用原则。(四)扶正与袪邪。(五)调整阴阳。(六) 三因制宜。第八章 中药学概述一 教学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及临床应用,为学习方剂学及各专业课奠定基础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中药的含义、毒性、炮制目的、用药禁忌、用量的一般规律、中药的煎服法。 (二)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三)了解中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的功效、临床应用。三 教学内容 (一)中药的概念。 (二)中药的性能。 (三)中药的应用。 (四)各类常用中药的功效。第九章 方剂学概述一 教学目的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培养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二)熟悉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三)了解各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临床运用。三 教学内容 (一)治法与方剂(二)方剂的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 四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五 考核方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平时成绩占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