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9862798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每一个作家无论魏晋无论南北,其文学上的造诣特别是诗歌方面都可以说是作家生平 经历的直接再现。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明显。我们现在就根据他的生平来论 述一下作家经历对诗歌传作的直接影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宋仁宗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诞生 于四川眉山纱觳行。苏轼的生平与创作可以按以下四个时期来阐述: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 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 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直到熙宁二年王 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 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南行的舟船在苏轼初发嘉州的诗中启航,苏轼诗歌创作的航船也随之启动了: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比之苏轼后来的作品当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也可以说是出手不凡了。二、州守时期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 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十年时光, 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 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 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等,已具有大家风范。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 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 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就时 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这一类的诗,开了后来哲理诗的先河。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在他转任密州、 徐州之后,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四岁时,在他刚刚调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 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入狱。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著 名的“乌台诗案”。三、黄州贬谪时期苏轼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十二月 二十八日,在经过130天的勘察后,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 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为官办民间团防组织之副职。宋代文人地位高,即使是罪犯, 亦仍有一个虚职在身。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轼即奔赴贬所,二月至黄州。先寓居定惠院,随寺院的和尚起火 吃饭,此时惊魂未定,再加上与和尚同住,所写之作品,皆凄冷孤高,似不食人间烟火语。 五月迁居临皋亭,住江边之驿舍,比寺院略好些,但生活依然无着,遂于元丰四年,申请到 了离城东不到半英里的一块约十英亩的荒地,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此即“东坡”之 号的由来。次年二月,他在东坡山脚下,盖起了一座五房的堂舍,因是在雪中落成,因名“雪 堂”。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 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 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随后,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后折回北上,经金陵时,会晤了 退休宰相王安石。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两人同是天涯沦落 人一一王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闲居江宁,尽管他仍然受着神宗的眷顾,但两人的理想抱负 同样以失败告终。两人谈诗论词,参禅悟道,至有钟山卜邻之约: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次荆公韵四绝)四、元佑时期元丰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哲宗继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 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儿子的所作所为,听政后,立即启用旧党,反变法派 的著名领袖司马光回朝执政,苏轼被启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苏轼在这里仅仅逗 留了五天,写下著名的登州海市诗。“海市蜃楼”极难见到,苏轼自己说是:“祷于海 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不知是苏轼有特异功能,还是他的运气好,抑或只是幻觉、想 象,总之:“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登 州海市)。虚虚幻幻,空灵飘渺。苏轼于这方面颇为灵异,此一事例之外,他的另一首诗记载他曾经目睹过类似UFO的奇 异经历,那是在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轼在赴杭途中,夜宿于江苏镇江金山寺上, 山僧苦留他看晚霞落日。突然之间,在墨黑的夜空,出现耀眼的火光,照得满山通亮:“江 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掠。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苏轼在此四句诗下 特意自注:“是夜所见如此”,可知是真见而非幻想。哲宗元佑元年(1086),苏轼回朝后,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职务,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转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长,最后,享有了 翰林学士的荣衔,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荣衔,有些类似现在的院士,并且负责为皇帝起草 诏命文告。苏轼也就从罪人成为重臣,从诗人转为政治家。五、惠州、儋州时期元佑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苏轼比之黄州更残酷、更漫长的厄运降临了。绍圣元年(1094),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皇 帝的教师)等职务官衔,先贬英州(广东英德),接着,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最后贬 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惠州在岭南,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远非黄州内地可比。苏轼以六 十岁老迈之身,流放岭南,由于有过黄州的经验,他的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地用佛 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脱。当权者感到苏轼太快活了,传说是由于苏轼的一首洒脱的诗引起的。苏轼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当政者章子厚当年曾是苏轼的好友,如今却是东坡的政敌。他读到此诗,颇感不悦,说 “苏子瞻尚如此快活耳! ”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的命令。当时,苏轼“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他将家属留在惠州,只身携带幼子苏过过海, 全家人痛哭决别。元符三年(1100)二十四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徽宗继位,这是苏轼一生中经历的最后一 位皇帝。经过七年的岭外流放,东坡终于北归生还。东坡在北归的一路上,到处都受到了他的朋友和景仰他的民众的欢迎,观看这位九死南 荒而终得北还的传奇文豪。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东坡穿过大庾岭,五月抵南 京一一他早已得到允许他自由居住的命令,于是决定在常州定居。六月的酷暑,旅途的艰辛, 加以常年的精神肉体的折磨,而今一旦放松,66岁(按中国传统的计算方法)的老人病倒 在旅程中,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暂借的常州孙氏宅中。“文星落处天地泣”,“吴越之民, 相与哭于市”。正如东坡的人生观念,具有冲决种种束缚的因素一样,苏轼的诗歌创作也具有大胆创新, 摆去拘束的独特风格,一方面他继承发展前人、特别是唐诗的优秀成果,一方面他深感在 辉煌的唐诗之后,处穷而必变之地,于是,大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理趣为诗”,从而开创了不同于唐诗的宋诗体制。在苏轼诸多方面的成就中,尤以苏诗的艺术特质而为批评家们所指责,争议甚伙。如陈 师道之批评韩愈、东坡“以文为诗”:“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 严羽批评苏轼“以议论为诗”等:“夫岂不工,终非古人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 焉。”这些批评家们,一方面承认其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又批评其改变唐诗的传统. 他们还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把握中国史诗的宏观进展,把握苏诗变革的意义。苏轼其人,生前死后,无论怎样被流放,被当权者诬陷咒骂,还是受到无数人的敬仰; 苏轼之诗,无论怎样不被批评家们接受,还是被人们歌吟传唱。东坡生前,便有黄庭坚、 秦观、晁补之、张耒等著名诗人集于他的门下,被美称为“苏门四学士”;死后,苏诗更为 盛行:“崇宁大观年间,海外诗盛行。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 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清波杂志)而东坡之亲笔翰墨, 在宣和间,便已“一纸直至万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