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97570097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二。九年十二月刖言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 地。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 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 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特编制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 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 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 2006.6 万人。本规划是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 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现实基础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 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III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 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 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 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 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我国乃至全 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 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 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 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 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 口,创造了 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 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 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 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 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 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 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 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 旅游业发展较快,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 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第二节挑战与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 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 加突出;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 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 开发培养不足,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 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 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 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 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 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孳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 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述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予以 重视和解决。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国内外对可持续 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 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确立了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 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初步形 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 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 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 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节战略意义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鄱阳湖地区是江西 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大。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 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 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 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 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护和修复 湖泊生态系统,有效控制滨湖和江河源头地区的人为破坏,合理开发环湖平 原地区,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 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鄱阳湖 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设,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培育长江中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 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 标。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我 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 栖息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广生态文化, 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 流提供重要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 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 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 要位置,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探索建 立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效益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护“一湖清 水”,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遵循区域生态经济功能特性, 把握开发节奏、时序和强度,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 业、资源集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 互促进。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力度,率先创新生态补偿、水权交易、综合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体 制机制。加强区域融合与对接,扩大国际生态经济交流与合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 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 和谐进步。第二节发展定位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 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 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全国 其他湖区综合开发和治理发挥示范作用。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发挥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 全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 样性,着力提高调洪蓄水能力,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 一流人居环境,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企 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全国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和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 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商贸和物流中心,培育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大 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争当中部地区崛 起的排头兵。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切实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 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中国坚持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成就;广 泛开展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借鉴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充 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新机制。围绕上述定位,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 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 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第三节主要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 设:2009年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 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 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 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 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鄱阳湖水质稳 定在III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II级标准;湿地保护面积持续稳定,湿地 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数量有所增 加;河道行洪通畅,防洪抗旱治涝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 质量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 明显成效;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强,区域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高效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达到新水 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 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初步建立。率先在欠发达地 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保理念深 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社会就业更 加充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 应急处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 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 突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创建生态城镇、绿色乡村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第四节功能分区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 态经济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依据 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界定区域功能,明确发展 方向。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以1998年7月 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5181 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基本要求是:稳定 湖体水质,维护湿地功能,改善候鸟栖息环境;规范采砂、捕鱼、养殖等经 济行为,严格执行采砂管理的相关规定,全面取消湖泊禁养区的围网养殖、 肥水养殖,严禁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认真执行封洲禁牧各项措施,切实控 制血吸虫病传播;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各类旅游设施必须配备污水及 污染物处理装置,入湖机动船舶必须按标准配备使用防污设备,集中停泊区 必须设置污染物收集处理设施。滨湖控制开发带。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 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3公里,核定面积3746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构 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基本要求是:加强尾闾疏浚,提高行洪能力; 推进植树造林,建设环湖防护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湖; 限制施肥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 污染;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依法依规强制淘汰 落后生产能力,鼓励控制开发带内现有企业搬迁异地改扩建。高效集约发展区。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区域功能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基本要求是:稳定提高生态空 间,集约整合生活空间,优化拓展生产空间。遵循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科学 划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域;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 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饮用水源地、水源涵 养区,积极建设沿河、沿湖、沿路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严格保护基本 农田,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 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 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优势产业集中,从严控制 “两高一资”项目,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并壮大产 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技 术、资金和人力资源转移,大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第三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建立流域综合管理 体制,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 设和环境保护,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第一节湿地保护采取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湿地恢复治理力度, 增强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休养生息的能力。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巩固退田还湖、还泽、还滩成果,实施鄱阳 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立湿地自然恢复区,完善引水设施体系,实施水位 和水文周期调节,恢复湿地植被;治理乱堵堰、乱栽树、乱排污,严禁一切 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柘林湖、仙女湖等库区湿地保护,实施小型湖泊、山 塘、港汊、农田、溪流湿地保护工程,禁止非法侵占。加强人工湿地建设, 加快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和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合理建设城市河段、湖泊湿地, 提升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水平。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候鸟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贩运、 销售候鸟行为,加快完善候鸟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实施鱼类资源保护工程, 落实休渔措施,妥善安排因实施渔业资源养护措施造成生活困难的部分渔民 生活;加强鄱阳湖鳜鱼、翘嘴红鲌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 理,为鱼类洄游、繁殖、生息提供优良场所。严格保护和封育湖区沙洲天然 植被,禁止垦荒放牧。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建设鄱阳湖珍稀濒危野 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重点加强白鹤、江豚、鲥鱼等濒危物种保护,维护 种群数量。加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山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 设和管理,完善国家、省、县三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络。第二节污染防治坚持防治并举,统筹生产生活、兼顾城市乡村,实行最严格的污染 防治政策,全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完善防控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快防污治污工程建设,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 管理,化学需氧量、氮(总氮或氨氮)、总磷、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及削减量原则上优于国家要求,并加以分解落实。加强生活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管网收 集系统,到2015年所有市县和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5%。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对排放湖泊水库的执行更严格的标 准。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率先建成滨湖控制开发带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标识与警告设施,严禁设置排污口,严禁可能危害水源功能的开发建设 及活动。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提高固体废弃物减量 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统筹城乡收运处理体系,因地制宜采取适宜技术 和运行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 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到2015年所有市县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推进县级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建 设。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所有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 家要求做到持证排污和达标排放,防止产业承接中的污染转移。淘汰工艺落 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污染排放不达标或对当地环 境影响严重的企业必须实行“关停并转”,建立并实施水污染排放强度大的 工业企业退出机制。鼓励工业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 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五河”22个重点污染河段治理,有效削减氨氮、总磷、 重金属和高锰酸盐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园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雨污 分流系统建设。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和 粉尘防治。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在线实时监测体系和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 设,加强高污染、高危险物品和放射源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危险 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 和农家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施 用量;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药的利用效率;合理 布局畜禽水产禁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推广畜禽排泄物收集与再利用模式,加 大畜禽养殖场改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禁 止未处理排放;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大力推广秸秆 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膜、地膜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第三节绿色屏障建设围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的目标,加强林、草业生态体系建设, 形成密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绿色屏障,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构建生态廊道。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积极建设沿湖、沿 河、沿路生态保护带。在滨湖控制开发带建设鄱阳湖防护林,在“五河”沿 岸积极开展绿化带建设,大力实施交通沿线绿色通道工程,推进实施农田林 网工程,合理布局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边的开敞式绿色生态空间。加强植树造林。重点加强“五河”及一、二级支流源头保护区的水 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大造 林补植、低效林改造、阔叶树补植力度。加快建设油茶林,因地制宜发展工 业原料林、能源原料林、药用林等经济林。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在 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和森林公园等地区实行封山育林、 禁伐天然阔叶林。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退耕还林后期扶持政策。 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强化水土保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工程治 理力度,加强坡耕地、崩岗、荒山、荒坡、残次林、沿湖沙山、沿河沙地及 交通沿线侧坡等水土流失易发区的治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促进水土流失轻微地区植被恢复。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 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做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第四节血吸虫病防治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 工作机制,降低疫情、压缩疫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加强综合治理。全面推行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 略,在有螺洲滩实施封洲禁牧;在重疫区全面推广以机代牛工程;在三、四 类疫区村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大力推进抑螺血防林、 水利血防工程、耕地血防沟渠和低洼地沉螺池建设;加大疫区血防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自觉防治意识。加大查螺力度,重点压缩垸内及垸外易感地带钉螺 面积。进一步强化人、畜的查病和治病措施,积极救治血吸虫病患者。提升防治能力。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改善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 提高科技含量,强化专业队伍素质,提高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和突发疫情应急 处理能力。建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体系,加强血吸虫病预警预测、疫情 风险评估。开展鄱阳湖区钉螺分布调查,对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和重 大问题组织攻关,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的科学指导。专栏1: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建设湿地示范保护区、湿地保 护区,建设湿地公园,恢复湿地植被50万亩以上,治理五河入湖口湿地30 万亩。鄱阳湖珍稀候鸟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候鸟保护监测站(点)、鸟 类保护监测设施、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鄱阳湖区水禽疫源疫病检测站(点)。鄱阳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建设鄱阳湖江豚自然保护区 以及翘咀红鲌等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若干县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 放流基地。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在“五河”源头及两岸、主要支流 源头及两岸、大型水库库区周边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补植补造、水源 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围绕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这 一总体目标,实施市县、乡镇、村庄所在地以及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等四个 重点区域的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流域内的2100万亩天然阔叶林全面实行 禁伐,对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恢复3018万亩受灾生态公益 林植被和1000万亩受灾毛竹;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工程:重点开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 田轮作等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促进草产品加工业和草地 农业发展。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建设流域内水源保护地,重点建设物理 隔离防护和水源保护区内的点源、面源及内源污染治理设施;治理源头和支 流的水土流失,加固整治“五河”干流,取缔工矿污染源,治理养殖污染湖 库。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建设流域内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增12万户以上 户用沼气池,建设3500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7000处村级沼气服务网点; 建立水稻等作物病虫害安全用药示范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重点建设流域内85座县(市)污水 处理厂及城镇、工业园区、企业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管网约4200公里, 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约500万吨;建设一批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部分 乡镇垃圾处理设施,新增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1.5万吨。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综合治理河道3000公里;建设饮水安全工 程4800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 290万人、牲畜71万头;硬化灌区渠道 5400公里。建设血防生态林30万亩。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 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 体系。第一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 发展农业,巩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的现代农业。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国家粮食主产区地位,明确维 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 积。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优质稻谷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基本农田整治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土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 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落实国家支农惠农 政策,完善各项补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奖励和粮食生产项目扶持力度。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依托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 广“猪(牛)-沼-果(粮、鱼、油、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特 种水产、有机绿茶、特色果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优质生猪和水禽等一 批各具地方特色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区域农产品无公害生产。 创建一批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绿色 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培育壮大一批优质农产品出口专业 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 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做强做大龙头企 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民增 收致富的能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 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并促进 特色资源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登记,强化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 加大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培育一大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鄱阳湖地 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立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 展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 节水增效、有机农产品、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全 面建设省(部)、市、县(场)和批发市场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 系。推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分发中心、大中城市销地市场建设, 严格执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 络。专栏2: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建设标准农田、新增粮食生产用 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实施科技提升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建设 良种繁育基地、高产创建示范片、机插育秧与推广示范基地,推广高产稳产 优质品种,扩大水稻机插面积;实施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乡级 农业综合技术培训体系,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与防 控区域站及监测网点、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集中展示区,培育植保专业防治、 农机专业作业服务组织,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在油菜主产县建设标准油料生产基地 和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推广轻简高效栽培技 术800万亩以上;建设150万亩油菜的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油菜 机开沟免耕直播应用面积达到80%;建设50片1000亩以上病虫害防控和耕 地地力提升示范区;建设油料作物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及监测网 点。 鄱阳湖水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工 程、水产良种繁育工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工程。改造标准化池塘 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改扩建苗种繁殖能力5亿尾以上规模的大宗水产苗种扩 繁场和鄱阳湖特色资源性品种良繁场;建立鄱阳湖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生态柑桔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优质高产标准化生态桔园建 设工程、柑橘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采后处理加工能力建设工程和病虫防 控体系建设工程。新建和改造生态桔园,建设国家级良繁场,扶持现代化柑 橘生产加工企业。 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采后处 理加工能力建设工程和茶叶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新建有 机生态茶园,改造传统茶园;建设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繁场;配套建设南昌 绿茶专业批发综合市场。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依托鄱阳湖生态优势和重点龙头企业技 术优势,建设绿色食用菌生产及深加工基地,配套建设相应研究开发中心、 交易中心以及生态农业观光园区。 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包 括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以供应香港为主的无公害标准化出口蔬菜基地、现 代集约化蔬菜育苗场,培育现代蔬菜加工企业。第二节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 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对拟建高耗能项目先行 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 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全面改造工业制造、矿山开发等方面的流 程工艺,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着力推进废旧资源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 利用,提高矿产的采选率、冶炼回收率。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 发展,着力推进钢铁、化工和有色金属等行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 延伸产业链,提高单个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程度,实现企业 间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 放最小化。积极创建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工 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合理规划园区企业结构,将原料生产企业和初 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有机组合、相对集聚;加强园区数字 化系统建设,实现园区与外界信息共享,推进资源和能源流动转换,拓展园 区循环经济发展空间。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 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工业结构 调整和节能减排。依托景 德镇陶瓷传统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促进艺术陶瓷精品化,提升建 筑陶瓷和日用陶瓷的市场竞争力。在严格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依托现有 钢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 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积极推广窑尾余热 发电等节能和环保技术,支持建设节能环保型建材项目。依托永修星火有机 硅基地、樟树和新干盐化工基地,重点发展有机硅深加工产业,积极培育盐 化工、氟盐化工产业链。依托纺织服装特色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技术进步,培育自主品牌,扶持发展一批服装设计机构,振兴南昌、九 江、抚州三个纺织工业基地。加快发展绿色、智能型家电,建设南昌家用电 器制造、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 制造业的融合,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发展的要求,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 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现有整车生产能力配套,重 点发展新型环保汽车、特种专用车、大中型内河船舶、海运支线船舶,积极 开发高精度船用导航系统、船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 地和九江船舶制造基地。着力发展环保机械、工程矿山机械、港口搬运机械、 大功率装载机等制造业,重点开发中小型发电成套设备和特殊用途的专用电 机以及高效、节能、大容量输变电设备,推动循环流化床系列锅炉大型化。 以江铜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着力延伸产 业链、发展配套产业,努力打造现代铜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 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 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品,加快高纯硅材料、薄膜太阳能电 池、光伏电池及组件等产业技术的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依 托南昌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和一批核心企业,大力推进硅衬底发光材 料生产新工艺产业化,重点发展半导体发光材料和器件、新型显示器、节能 照明产品,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依托南昌生物产业 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生物医药的比较优势,着力抓好传统中药的二次 开发、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争取在新型中药制剂、治疗艾滋病新药、 抗癌原料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开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 产品。依托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显示器、存贮器等信息 器件和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扶持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和应用软件产品开 发。依托大型航空工业集团以及重点研究所,积极发展民用飞机,研制开发 高级教练机、多用途直升机,积极参与我国大飞机部件研制和生产,提高飞 机部件专业化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南昌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专栏3:新型工业产业基地 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为中心,重点建设硅衬底发光二极管 (LED)芯片及器件项目、LED照明光源项目、高亮度LED显示屏项目、LED背光源项目、有机发光器件(OLED)项目、计算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项目、第 三代移动通信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性能且资 源高效利用的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风电设 备和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等项目。 生物产业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 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治疗 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磁共振成像系统 等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从生物医药 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以江铜集 团为龙头,提高铜冶炼水平,重点开发铜引线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 包线等高精度、高性能产品。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内落后钢铁产能为 前提,依托新钢、萍钢、南钢现有生产能力,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 发展船板、弹簧钢、建筑用钢、线材等钢材深加工产品,提升钢材深加工水 平。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以九江为中心,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 升级工程,适时实施化肥原料路线改造项目,落实环保措施;以永修为中心, 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积极开发 离子膜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航空产业基地:以南昌、景德镇为中心,积极参与民用飞机制 造,承担国际航空转包生产任务,重点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以环湖中心城市为重点,重点开发乘 用车、商用车、特种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以及小型高速柴油机、 汽油发动机、变速器、柴油车超低排放后处理装置。第三节培育现代服务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 务业。发挥鄱阳湖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重点 发展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不断 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扶持节 能、环保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行合同能 源管理,加快发展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咨询等服务业。积极推行 污染治理特许经营,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技术科研开发、环境保护产品经销、 环境工程、环境保护技术咨询等服务。积极培育环保产品市场、环保技术市 场、环保人才市场、环保资金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逐步 构建环保服务产业体系。支持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竞争力强的环保服 务企业加快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鼓励加强同外国政 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的环保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环保服务业技 术水平。着力发展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 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突 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整体形象,进一步做大红色旅游品牌,大力开发 湿地生态游、珍禽观赏游、文化山水游、休闲度假游、科普科考游、陶瓷艺 术游、乡风民俗游、健身养生游、宗教朝觐游等旅游产品,在南昌、九江、 鹰潭、抚州等地建设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推进旅游资源整合, 强化区域协作,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庐山、龙虎山、柘林湖等重点景区 和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等重点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以鄱阳湖 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成为国内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生态旅 游和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充分挖掘陶瓷文化、稻作文化、戏曲文化、 中药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实施精品 工程和名牌战略。大力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鹰潭道教文化以及广 播影视、文娱演艺、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 的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做大做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团,形成若 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 式,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产品创造。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 高水平的创作群体和领军人物。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 认定体系,落实保护措施,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促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水运为基础,航空口岸物流为重点,铁海 联运为突破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口岸物流平台,形成铁路、 航空、水运、公路多式联运的口岸物流商贸网络群。依托交通干线和重要枢 纽,充分发挥长江和鄱阳湖水系航运作用,加快南昌中心物流枢纽和九江、 鹰潭等区域物流基地建设,提高区域内物流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实现流 通环节全过程管理。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业务流 程,剥离、分立或外包物流业务。着力推进行业经营连锁化、物流配送化、 管理网络化、企业规模化、业态新型化、服务系列化、设施现代化,提高商 贸物流现代化水平。大力拓展金融服务。以拓宽融资渠道和扩大融资规模为重点,大力 引进境内外银行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促进为中小企业 和“三农”服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建立市场化、商业化操作的 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开发为生态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型险种。规范发展区内 证券、期货、信托、租赁等机构。完善外汇管理制度,推进区内现代支付系 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银行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 保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专栏4:服务业重点项目 生态旅游基地:重点实施鄱阳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升级 改造18个国家4A级以上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鄱阳湖旅游码头 和环湖生态旅游公路网;实施鄱阳湖生态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程,重点打造 一批示范点、生态旅游名镇(名村);避开蓄滞洪区,开发建设都昌亲水探 秘体验游、永修湿地候鸟观赏游、星子金色沙滩风情游等基地;扩建南昌都 市候鸟公园。 传统文化产业园:依托景德镇世界瓷都文化基础,建设明清御 窑厂和刘家弄民窑遗址、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及手工制瓷技艺等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统技艺展示区;以“生态、民俗、古韵、风情”为主题,建设鄱阳湖 民俗风情博物院;依托八大山人纪念馆,建设“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依 托文港镇传统毛笔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华夏笔都”品牌。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扩建南昌“八一”起义、小平小道等革命 传统教育基地,配套加强红色题材图书出版、影视、情景歌舞、红歌会以及 红色旅游纪念商品设计、生产、汇展等。 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以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 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立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 动漫创意平台。 现代物流基地:依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发展国际、国内航空 运输服务,打造航空物流枢纽;依托九江沿江区位优势,加快城西港区建设, 扩大港口吞吐能力。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公共服务 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南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为信息、技术、培训、 研发、维权、产品展示、质量检测、品牌创建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 品。第五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环保、集约用地原则,加快水利、 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 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第一节强化水利设施按照兼顾防洪与抗旱、生产与生活、当前与长远的要求,加快构建 调控有力、配置合理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 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峡江、涪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大中型病 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重 点研究、适时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按照调枯不调洪、增加有效灌 溉面积、保护湿地、控制血吸虫的原则,在科学评估论证工程对湿地、候鸟 (尤其是白鹤等珍稀濒危鸟类)、鱼类洄游、防洪、水质、泥沙淤积等的影 响以及江湖关系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工程特征水位、调 度运用方案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为工程立项建设创造条 件。加强主要圩堤和河道治理。完成鄱阳湖区重点圩堤、“五河”重点 段防洪整治工程,提高南昌等设防中心城市防洪标准,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使之达到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因地制宜 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鄱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乌沙河 综合整治、河湖疏浚和尾闾河道整治工程。完善灌溉排涝系统。建设廖坊水利枢纽灌区,继续推进大型灌区续 建配套,建设和改造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加快排灌泵站更新改造。第二节 完善交通体系推进陆、水、空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连接南北、沟 通东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建设。推进铁路干线建设,完善联港出海、连接东南、沟通东 部、安全便捷的铁路通道网络。重点建设南昌至九江铁路客运专线、向莆铁 路、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增建二线、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杭长段、京九电化、 武九铁路扩能工程等干线铁路。公路建设。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中心城市主通道建设,完善环鄱 阳湖公路体系。重点建设杭瑞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等国家高速公路网路 段和南昌至德兴、彭泽至湖口、永修至武宁等地方加密高速公路,改造干线 公路,建设一批港区与干线公路衔接的疏港道路。水运建设。以九江、南昌港口建设为重点,加快鄱阳湖水系的航道 建设,建立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重点建设鄱阳 湖高等级航道,加强长江九江段、赣江下游、鄱阳湖湖区的港口码头等航运 设施建设。机场建设。推进干支线机场建设,形成广覆盖、大密度的航空通道。 完成昌北国际机场和景德镇机场扩建,建设南昌国际航空港,推进建设宜春 明月山机场,适时建设赣东上饶三清山机场。第三节 保障能源供应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电为中心、多元发展”的方针,统筹 利用区内外资源,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新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构建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安 全可靠的能源体系。建设重大能源项目。优化区域内火电项目布局,重点建设新昌电厂、 贵溪电厂、九江电厂和景德镇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全面淘汰区内低效、高耗 的小火电机组;建设洪屏抽水蓄能电站调峰机组,增强电网调峰能力;开工 建设彭泽帽子山核电站,做好核电站选址及站址资源保护工作;开工建设新 余简家井煤矿,加快推进丰城南神岭泉港煤矿前期工作。开发可再生能源。在对候鸟栖息地和候鸟越冬保护等问题系统论证 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鄱阳湖风电开发,建设长岭、老爷庙、大岭等风电场; 建设大中型生物质集中供气和发电示范项目;实施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 建设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开展城市建筑利用浅层地热能制冷采暖试点。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建设500千伏双回路中部环网,扩大220千伏 电网覆盖面,形成以50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骨架、以220千伏输电线路为分 输网的安全可靠的电力传输网络。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高线路技术 标准,增强供电可靠性。加快油气管网建设。重点建设川气东送江西支线工程、西气东输二 线江西境内干线,根据天然气资源落实情况,推进环湖省级管网及城市燃气 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形成区内清洁、高效的燃气供应体系,逐步实现环湖 县级以上城市及工业园区天然气全覆盖;加快建设原油管道运输工程,完善 成品油加油站点;建立健全油气储备体系。推进能源节约。启动南昌、九江、新余等工业城市的区域性热电联 产工程,充分利用电厂余热余压集中供热供冷,淘汰燃烧效率低的锅炉,推 广机动车节能省油技术。第四节 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多方面积极性,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合理布局互联网、 通信、广播、电视等传输通道,形成以南昌为中心、连接环湖城市、覆盖区 内乡村的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和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进宽 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和宽带互联网建设,完善城市数字电视网络和农村 有线电视网络。统筹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电信网、有 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建设。按照国家统一政务网络的要求,完善 全省政务信息网,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公共信息资源库和业务系统建设, 重点建设人口管理、法人单位、空间地理、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 数据库,有序推进金税、金关等金字系列信息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建设。建立“信用江西”企业及个人 信用认证系统,加强认证权威(CA)系统应用,保障电子商务安全;完善网上一体化支付平台,畅通交易渠道;鼓励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建立 网上信息平台,促进网上洽谈、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互联 网在农村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宽带进乡入村;整合涉农网络系统、信息资源 和服务体系,提升装备水平,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情、 农资、市场信息和灾情预报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效果。专栏5: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水利保障体系工程:建设峡江水利枢纽、涪溪口水利枢纽;新 建白梅、四方井、井山、东谷等水库,续建万安水库;实施鄱阳湖及“五河” 重点堤防工程;完成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建设和改造 一批中小型灌区。加快实施鄱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工程: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工程和地方高速 公路加密工程,实施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和向莆铁路等干线铁路建设工 程,实施京九铁路电气化、皖赣铁路电气化项目;实施九江沿江和“五河” 沿岸重点港口建设工程和航道建设工程;实施机场建设工程,扩建南昌国际 机场、景德镇机场,新建宜春明月山机场,适时建设赣东上饶三清山机场。 能源供应体系工程:重点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彭泽核电站、 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鄱阳湖沿岸陆地风电场,形成800 万千瓦核电、240万千瓦水电、20万千瓦风电和10兆瓦太阳能装机容量;实 施常规火电建设工程,重点实施火电上大压小工程和新(扩)建工程;实施 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形成1290公里天然气管道。第六章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先导,以建设绿色乡村、生态城镇为抓手,以改 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第一节建设绿色乡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 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裕文明、安宁祥和的美好家 园。优化村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重点建设中心村和中心集镇,推进 农村土地整治,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村居住点,加 强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形成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城乡贯通的村镇 建设格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镇,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名镇名村、古树名木保护力度。打造生态家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硬化入村通道和村内道路, 完善村内供水管网和排水沟渠,推广实施以电代燃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