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论》再版琐言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9548144 上传时间:2021-01-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题论》再版琐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选题论》再版琐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选题论》再版琐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题论再版琐言 摘要作者借自己的专著选题论再版的契机,阐述了对编辑出版学研究的一些看法和体会。文章指出,长期以来,编辑出版学在形成一门学问的过程中权威性和普适性受到质疑。这是源于编辑出版学研究的难点:其一,编辑出版活动涉及人类和自然的一切活动和变化;其二,编辑出版活动在本质上要求必须不重复,必须现出新的东西。文章还提出,编辑出版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编辑出版活动必须依托某一学科才能发挥功力;其二,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变量因素要远远大于稳定因素;其三,跃动着的变量因素在编辑出版这一动态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四,每一次编辑出版活动,都只可能是相近、相似而不是相同的。因此。编辑出版学的研究应该关注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动态因素,探究如何控制它们在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变化。这一研究角度的转变,也涉及思维方法的转变。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理论研究思维科学选题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编辑出版界开始了研究自身学问。从那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几十部与编辑学有关的著作陆续推出,引起了国内甚至包括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关注。应该说,建构这样一门学问是异常艰难的。对这方面的研究,曾经形成了多家争鸣的态势。邵益文先生在20世纪中国的编辑学研究中总结、概括了七类比较集中的观点:一为“综合学科”说;二为“边缘学科”说;三为“杂学”说;四为“综合性边缘学科”说:五为“基础学科”说;六为“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二重性学科”说;七为“应用学科”说,等等,还有一些不很集中的看法未包括在内。产生上述不同观点,究其原因,就是人类的编辑出版活动,从古至今都是最广泛、最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要揭示其个性化的运作方式,将其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取向、不同手段等诸多“不同”的特点展现出来,比较困难,因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出版家HerbertSmith Bailey Jr所指出的,出版业不同于一般行业。每一种新书(或成套丛书)是一次新的冒险。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每一种出版物就应该有每一种的个性和特色,千百万种就应该有着千百万种的个性和特色。正常的编辑出版秩序就要求它们必须不重复,必须现出新的东西,否则,出版也只能降格为“复印”。这就是编辑出版铁的“定律”,这成为研究这门学问的难点之一,长久以来,我们已经比较直观编辑出版活动中“术”的存在。而任何一门成熟的学问。还必须包括学理与方法论。“学”与“术”,是科学体系的两翼。那么,何为“学术”?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学者用之体,术者学之用。”不难看出,学术之所以有价值。最终都是为了“用”,特别是像编辑出版这样面向实际的学问。在编辑出版学的艰难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务虚较务实为多;泛议经验、流程混同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偏于定义、概念、原理而疏于对实践的点拨指导;同时。重复性也比较明显,等等。因此,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有些意见还是十分尖锐的:认为编辑出版学的研究及其成果不过是“两张皮”、“三脚猫”、“四不像”,“说不清、道不明”的“空对空”,“什么都有一点,又什么都没有”。更有甚者干脆说,不去看那些“编辑出版学”我还会编书,看了,我反倒不会编了!云云。贬斥之苛刻,可见一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争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持这些观点的,不是别人。恰是身处出版第一线的在岗编辑。这显然关系到这门学问的权威性和普适性。1984年初夏,由胡乔木同志提议,继而在教育部的指示下,南开大学筹办了我国高教史上第一个“编辑专业”。这使我们必须参与到编辑出版学的学习和探讨之中。我在参与编辑专业的筹办和以后20多年的教学、研究中也逐步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一是,人类的编辑出版活动,是由诸多因素复合构建起来的创造性劳动。从主要的方面考察,第一,编辑出版活动所涉的对象和内容无所不包,人类和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变化,都必然成为编辑出版“结合”、“复合”的目标,第二,编辑出版功力必须结合在所依托领域的知识上才会发生作用。这有些像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关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左右编辑出版活动的各种因素,如社会状况、经济能力、科学文化水平,等等。二是,编辑出版学的实践性极强。它不是从理论中来又到理论中去的学问,不能“述而不作”。它的理论要紧扣实践、指导实践。其最直观的特点在于。编辑出版的成果即刻会受到社会、读者的检验。编辑出版者的劳动集中体现在间接的创造上。正是基于这种特点,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宏观前瞻性和再创造性。编辑出版学的研究对象编辑出版工作在具体实践上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变量因素要远远大于稳定因素。其二,运行方式呈动态过程,跃动着的变量因素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往往是决定作用。从绝对意义上讲,战争中的每一个战例、医疗中的每一种治疗、出版中的每一次编辑活动,都只可能是相近、相似而不是相同。在把握住编辑出版学“战略”上的学问之后,重要的是向它的“战术”方面的学问“爬坡”。还是培根说得好:“各种学问并不把它本身的用途交给我们,如何运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之外的、学问之上的学问。”如何在编辑出版学的原理、规律基础上开发出更为深入的编辑出版实践上的学问,使之既具有科学性、普适性,又具有实际指导性,乃是“之上”的、借助那些博大精深“之外”的思考和学问。三是,从对编辑出版学以往的治学方式方法上看,研究者较多地习惯于传统的文史哲治学思路,考据、推理、演绎、归纳,等等。这并不错,却很不够。因为这种思考较易引入一种静态的、针对研究对象相对稳定的模式之中。就编辑出版而言,在它运作中的变量因素和动态过程,已被我们逐步地领悟到。所以,长期困扰着编辑出版学研究的诸种问题,完全可以从一种新的研究角度中得到解释、解决。一种引发更深、更切合编辑出版实际的研究转向,就涉及思维科学,而思维科学则是以认识论为依托、为前提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方法上。因为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它深深镶嵌在内容之中。恩格斯对此有过发人深省的论断:在一切哲学家那里,体系都是暂时的东西,但包含在体系中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却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思。这能不能启发我们对编辑出版学实践的深层思考呢?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选题论。它是我的第一部编辑出版学的研究著作,也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选题研究”。但当时的惶悚,那是一生都难忘的编辑出版学的研究成果要马上面对数以万计的编辑检验,它的博大精深, 实实在在地让自己感到乏术与渺小。尽管如此,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叩开编辑出版学的大门,把自己对编辑出版学的认识表达出来,并且暗自定下了努力的目标:第一,要敢于涉足前人未及的领域,要自圆其说:要有所创新,要自成系统,最好能经受住读者和时间的考验。第二。争取把研究层面提升到一个新的、求实的高度即创造性的思维科学和方法论的层面上,力争为深化编辑出版的研究再开新思路。因为只有创新思维,才能产生新的智慧与能力。其意义在于,把握编辑出版的实质与规律,去确立学理。试着从最难研究的几个环节入手。以期辐射到整个编辑出版领域。第三,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随时把理论置于实践中校验,尽量以鲜活、典型、生动、形象化的范例作为研究基础,紧扣编辑出版实践,把“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第四,要尽可能多地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发掘、丰富编辑出版学的内涵。人类的编辑出版活动是和一切学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的,自然,它应该是一个“跨界学科”。它直接涉及传播学、创造学、美学、心理学、信息理论、市场理论、法律法规、思维科学和决策科学,等等。必须融会贯通诸多成熟学科。借助并包含有关知识。第五,可读性要强,要好看、易懂。必须千方百计地把抽象的道理融入一个个颇有趣味、耐人寻味的形象化的编辑出版“典故故事”之中。要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启发和引导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也就是说。写法必须出新。不想选题论自1998年出版以来,受到了编辑出版界和读者的肯定与好评,这些好评上来自编辑出版界的老前辈、权威,下来自素昧平生的年轻编辑。评论数量比较可观,新华文摘在2000年第6期还转载了其中的一篇。当时。据责任编辑李晓晶编审告知,许多出版社整社购买,编辑人手一册。诸多读者来电来信鼓励,许多高校也将其列为必读书目,等等,更增强了我继续深入研究的信心。2008年,我的又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选题论的姊妹篇审读论(与马瑞洁讲师合著),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出版学术著作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就在这之后不久,该社责任编辑李宝生编审和孙毅总编辑,不远千里来到寒舍。嘱我修订这部选题论,准备再版,与审读论配套,并希望我进一步写出续篇。情真意切,诚挚感人。我想那场景,无论是哪个做学问的人,都会铭记在心这二十几年来,出版界的前辈、老师和友人,都给予我和我的合作者以帮助支持,对此,我表示感激又愧所报太少。没有他们如此巨大的帮助与支持,仅凭我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选题论的,更不用说今天的再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