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农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融资计划书【参考模板】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453890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12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州市农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融资计划书【参考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漳州市农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融资计划书【参考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漳州市农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融资计划书【参考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漳州市农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融资计划书报告说明农村环境整治提升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265.2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348.9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9.55%;建设期利息15.4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8%;流动资金900.7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9.77%。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88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7250.77万元,净利润1134.0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38.10%,财务净现值2327.25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58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技术进步要求,符合市场要求,受到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保护和扶持,适应本地区及临近地区的相关产品日益发展的要求。项目的各项外部条件齐备,交通运输及水电供应均有充分保证,有优越的建设条件。,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能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项目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先进,成熟可靠,可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总论6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6二、 项目承办单位6三、 项目建设选址6四、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6五、 资金筹措方案7六、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7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8八、 项目综合评价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第二章 市场营销分析10一、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10二、 农业现代化特点11三、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15四、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17五、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19六、 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导思想20七、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21八、 以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的观念23九、 农业现代化特点24十、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28十一、 全面质量管理30十二、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33十三、 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35十四、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36十五、 整合营销传播执行38十六、 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导思想40十七、 市场细分的原则41十八、 制订计划和实施、控制营销活动43十九、 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44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46一、 培训教学设计程序与形成方案46二、 绩效考评主体的特点50三、 招聘成本效益评估51四、 人力资源时间配置的内容51五、 企业组织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方法54六、 工作岗位分析58第四章 SWOT分析说明62一、 优势分析(S)62二、 劣势分析(W)63三、 机会分析(O)64四、 威胁分析(T)65第五章 公司治理方案71一、 经理人市场71二、 高级管理人员76三、 股东大会的召集及议事程序79四、 董事及其职责80五、 管理腐败的类型85六、 监事88第六章 企业文化分析92一、 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创新92二、 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93三、 企业文化的分类与模式96四、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106五、 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111六、 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117第七章 财务管理分析120一、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120二、 财务可行性要素的特征121三、 应收款项的概述122四、 资本成本124五、 营运资金的特点132六、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134第八章 项目经济效益139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3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4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42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4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44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46四、 偿债能力分析14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47五、 经济评价结论148第九章 项目投资计划149一、 建设投资估算149建设投资估算表150二、 建设期利息150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51三、 流动资金152流动资金估算表152四、 项目总投资15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53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54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54第一章 项目总论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漳州市农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二、 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二)项目联系人何xx三、 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265.2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348.9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9.55%;建设期利息15.4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8%;流动资金900.7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9.77%。(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348.96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062.3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49.26万元,预备费37.31万元。五、 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2265.21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631.88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六、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88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7250.77万元。3、净利润(NP):1134.02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4.58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38.10%。3、财务净现值:2327.25万元。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八、 项目综合评价综上所述,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项目,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项目的投产将改善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2265.211.1建设投资万元1348.961.1.1工程费用万元1062.391.1.2其他费用万元249.261.1.3预备费万元37.311.2建设期利息万元15.481.3流动资金万元900.772资金筹措万元2265.212.1自筹资金万元1633.332.2银行贷款万元631.883营业收入万元88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7250.775利润总额万元1512.026净利润万元1134.027所得税万元378.008增值税万元310.089税金及附加万元37.2110纳税总额万元725.2911盈亏平衡点万元3116.79产值12回收期年4.5813内部收益率38.10%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2327.25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营销分析一、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优先开展的重点工作。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构成发生了调整,原有的交通运输被替换成科学技术,但农业现代化始终没有缺位。这一时期,农村现代化一直进行着相关实践,但始终没有被确立为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关文件并没有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述,而是就农业而农业,就农村而农村进行强调与要求。(二)新时代前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四个现代化成为家喻户晓的发展目标,从此之后,农业现代化一直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报告中。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愈加受到重视,农村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十三届八中全会首次提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表述。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标志总结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要求中,后3项均与推进农村现代化相关。但在这一阶段,农村现代化并没有作为目标进入战略设计,三农战略中更为重视的仍然是农业现代化,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多关注的仍是农业的产业发展。(三)新时代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续了三农工作是一切任务重中之重的方针,同时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实现了从同步发展到优先发展的跃升。结合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含义与重要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且注重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新时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重视三农工作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新发展阶段下,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探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效用。二、 农业现代化特点(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二)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五)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六)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三、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动态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二)区域性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的。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三)世界性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将区域农业现代化放在国际大舞台之上,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了。(四)整体性有的学者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就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如果忽视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将无法顺利实施,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四、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一)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不掉队、同步赶上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同样需要挖掘农村巨大市场潜力。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到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产能迈上13万亿斤新台阶。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前一年实现较2010年翻番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9348万,剩下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也将如期全部脱贫。但也要看到,三农发展面临不少新矛盾新挑战,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增加,供给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农民增收速度放缓。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有效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五、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二者有机耦合而成的互有联系、彼此促进、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农村现代化筑就了农业发展的上层建筑。从社会学视角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通过不断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并将其发展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现代农业,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步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在大部分村庄逐渐凋敝的趋势已经难以扭转的既定事实下,保持和维续乡村的主体性,推动乡村社会不断调整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社会协同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体系来看,农业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它是将农业升级为现代产业部门的过程,尽管农业生产活动以农村为平台,但其所涉及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及农业教育、研发、服务等活动并非局限于农村;农村现代化则诠释了地域现代化的概念,它是变落后的农村为美丽乡村的过程,其内容不仅包括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更包括涵盖广大农民的人的现代化。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其观点均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共同构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就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农业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才能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保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提供空间载体。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并逐步将传统落后的农业农村改造为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农村。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单独依靠农业现代化或农村现代化都不足以推动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农村早日实现由传统农业农村转变为现代农业农村,加快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六、 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条具有芗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七、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优先开展的重点工作。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构成发生了调整,原有的交通运输被替换成科学技术,但农业现代化始终没有缺位。这一时期,农村现代化一直进行着相关实践,但始终没有被确立为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关文件并没有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述,而是就农业而农业,就农村而农村进行强调与要求。(二)新时代前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四个现代化成为家喻户晓的发展目标,从此之后,农业现代化一直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报告中。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愈加受到重视,农村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十三届八中全会首次提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表述。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标志总结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要求中,后3项均与推进农村现代化相关。但在这一阶段,农村现代化并没有作为目标进入战略设计,三农战略中更为重视的仍然是农业现代化,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多关注的仍是农业的产业发展。(三)新时代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续了三农工作是一切任务重中之重的方针,同时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实现了从同步发展到优先发展的跃升。结合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含义与重要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且注重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新时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重视三农工作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新发展阶段下,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探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效用。八、 以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相关群体利益多元化、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人口爆炸、通货膨胀和忽视社会服务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求企业顾及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整体与长远利益,即社会整体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西方市场营销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如人类观念、理智消费观念、生态准则观念、绩效营销观念等。其共同点是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考虑消费者需要,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这类观念可统称为全方位营销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全方位营销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与营销相关,企业和组织应该以对营销项目、过程和活动的开发、设计及实施的范围和相关关系的了解为基础,实施更加整体化、更具一致性的策略,以维护与增进顾客和社会的福利。全方位营销主要包括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内部营销和绩效营销四个部分。其中,关系营销要求企业与重要团体一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营销伙伴建立长期、互惠的满意关系,形成营销网络,以获得并保持长期的业绩和业务。整合营销要求通过设计营销活动并整合营销项目,使为顾客创造、传播和传递价值的能力最大化。内部营销要求成功地雇用、培训和激励有能力的员工,使之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绩效营销要求审视营销获得的商业回报,并更广泛地关注营销对法律、伦理、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效应。全方位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深化与发展。市场营销观念的中心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但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在满足个人需求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发生矛盾,企业的营销努力可能不自觉地造成社会的损失。市场营销观念虽也强调消费者的利益,不过它认为谋求消费者的利益必须符合企业的利润目标,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保障企业的利润要放在第一位。全方位营销观念则强调,要以实现消费者满意以及企业内外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长期福利作为企业的根本目的与责任。理想的市场营销决策应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与愿望;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及其营销伙伴的营销效益。树立并全面贯彻适应现代市场环境要求的新观念,包括营销观念和全方位营销观念,建立真正面向市场的企业,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九、 农业现代化特点(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二)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五)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六)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十、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动态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二)区域性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的。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三)世界性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将区域农业现代化放在国际大舞台之上,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了。(四)整体性有的学者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就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如果忽视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将无法顺利实施,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十一、 全面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者应当将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视为头等大事。许多在全球获得成功的公司都是因其产品达到了预期的质量指标。大多数顾客已不再接受或容忍质量平平的产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接受全面质量管理(TQM),别无选择。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说:“质量是我们维护顾客忠诚最好的保证,是我们对付外国竞争最有力的武器,是我们保持增长和盈利的唯一途径。”更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会带来更高的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同时也能支撑较高的价格并因销量增加带来更低的成本。所以,质量改进方案(QIP)通常会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美国质量管理协会认为,质量是一项产品或服务有能力满足明确的或隐含的需求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总和。这是一个顾客导向的质量定义。顾客有一系列的需要和欲望,当所售的产品或服务符合或超越了顾客的欲望时,销售者就提供了质量。一个能在大多数场合满足大多数顾客需要与欲望的公司就是优质公司。区分适用性质量和适合性质量是很重要的。适用性质量是指产品达到某特定功能的质量。适合性质量是指达到没有缺陷且有稳定一致的性能。重要的是“市场驱动质量”,而不是“工程驱动质量”。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一个组织对所有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进行一种广泛有组织的管理,以便不断地改进质量工作。全面质量管理是创造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保留顾客的关键,要求企业全员全程参与,正如营销是每个人的工作一样。在一个以质量为导向的企业,营销经理有两项责任:第一,正确识别顾客需要和欲望,将顾客的要求正确地传达给产品设计者,参与制定旨在通过全面质量获胜的战略和政策。第二,在向目标顾客传递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传递高的营销质量,努力使每项营销活动订单处理、推销员培训、广告、售后服务等都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水平。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任命一位“质量副总经理”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确认下面有关质量改进的诸条件。(1)质量必须为顾客所认知。质量工作必须以顾客的需要为起始点,以顾客的知觉为终点。(2)质量必须在公司每一项活动中体现出来。不能只考虑产品的质量,还应考虑广告、服务、产品介绍文献、送货、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质量。(3)质量要求全体员工的承诺。唯有当公司全体员工都承诺保证质量,以质量为动力,并得到良好培训时,质量才有保证。(4)质量要求高质量的合作伙伴。一个公司所提供的质量,只有当它的价值链上的伙伴都对质量作出承诺时,才有保证。(5)质量必须不断改进。最佳公司坚信“每个人应持续不断地改善每项工作”。改善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最佳等级”竞争者作为基准,努力赶上或者超越他们。(6)质量改进有时需要总体突破。尽管质量应持续不断地加以改进,但有时确定一个总体改进目标是必要的。小的改进通过努力工作就可以实现,而大的改进则要求新的思路和更高明的工作。(7)质量未必要求更高成本。质量实际上是通过学习掌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方式得以改善的。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质量必须是设计进去的。当事情在第一次就做得很完美时,诸如抢救、修理等许多成本,以及顾客不满意的损失都可以免除。(8)质量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由于买方的要求越来越高,改进一个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高质量并不保证必胜,尤其是当竞争者也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十二、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一)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不掉队、同步赶上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同样需要挖掘农村巨大市场潜力。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到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产能迈上13万亿斤新台阶。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前一年实现较2010年翻番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9348万,剩下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也将如期全部脱贫。但也要看到,三农发展面临不少新矛盾新挑战,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增加,供给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农民增收速度放缓。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有效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三、 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市场营销环境通过其内容的不断扩大及其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世纪初,西方企业仅将销售市场视为营销环境;30年代后,将政府、工会、竞争者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也看作是环境因素;进入60年代,又把自然生态、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加强,愈加重视对政治、法律环境的研究。环境因素由内向外的扩展,国外营销学者称之为“环境外界化”。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制约因素,营销活动依赖于这些环境才得以正常进行。这表现在:营销管理者虽可控制企业的大部分营销活动,但必须注意环境对营销决策的影响,不得超越环境的限制;营销管理者虽能分析、认识营销环境提供的机会,但无法控制所有有利因素的变化,更无法有效地控制竞争对手;由于营销决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营销管理者无法直接把握企业营销决策实施的最终结果。此外,企业营销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取得,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各种产品,也需要获得消费者或用户的认可与接纳。虽然企业营销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但营销活动绝非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营销管理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就宏观环境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避免来自环境的威胁,有效地把握市场机会。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运用自身的资源,积极影响和改变环境因素,创造更有利于企业营销活动的空间。良好的企业营销行为会造就良好的营销环境,从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企业营销行为,反之亦然。营销环境与企业的循环互动作用,使营销环境与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菲利普科特勒的“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企业为成功地进入特定的市场,在策略上应协调地使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和公共关系的手段,以博得外国的或地方的各有关方面的合作与支持,消除壁垒很高的封闭型或保护型市场存在的障碍,为企业从事营销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就微观环境而言,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事实上都是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按市场营销的双赢原则,企业营销活动的成功,应为顾客、供应商和营销中间商带来利益,并造福于社会公众。即使是竞争者,也存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因素,在竞争中,有时也会采取联合行动,甚至成为合作者。十四、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二者有机耦合而成的互有联系、彼此促进、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农村现代化筑就了农业发展的上层建筑。从社会学视角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通过不断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并将其发展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现代农业,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步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在大部分村庄逐渐凋敝的趋势已经难以扭转的既定事实下,保持和维续乡村的主体性,推动乡村社会不断调整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社会协同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体系来看,农业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它是将农业升级为现代产业部门的过程,尽管农业生产活动以农村为平台,但其所涉及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及农业教育、研发、服务等活动并非局限于农村;农村现代化则诠释了地域现代化的概念,它是变落后的农村为美丽乡村的过程,其内容不仅包括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更包括涵盖广大农民的人的现代化。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其观点均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共同构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就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农业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才能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保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提供空间载体。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并逐步将传统落后的农业农村改造为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农村。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单独依靠农业现代化或农村现代化都不足以推动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农村早日实现由传统农业农村转变为现代农业农村,加快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五、 整合营销传播执行(一)整合营销传播的操作思路(1)以整合为中心。着重以消费者为中心并把企业所有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企业的一体化营销。(2)强调协调、统一,系统化管理。企业营销活动的协调性,不仅强调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整体配置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整合营销目标。(二)影响整合营销传播执行的技能1、营销贯彻技能为使营销传播计划贯彻执行快捷有效,必须运用分配、监控、组织和配合等技能。分配技能指营销各层面负责人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在营销活动中优化配置的能力。监控技能指在各职能、规划和政策层面建立系统的营销计划结果的反馈系统并形成控制机制。组织技能指开发和利用可以依赖的有效的工作组织。配合技能指营销活动中各部门及成员要善于借助其他部门以至企业外部的力量有效实施预期的战略。2、营销诊断技能营销传播执行的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或是执行中遇到较大阻力时,需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求对策。(1)问题评估技能。营销执行中的问题,可能产生于营销决策,即营销政策的规定;可能产生于营销规划,即营销功能与资源的组合;也可能产生于行使营销功能方面,如广告代理、经销商。问题发现后,应评定问题所处的层面及解决问题所涉及的范围。(2)评价执行结果技能。将营销活动整体的目标,分解成各阶段和各部门的目标,并对各分目标完成结果和进度及时进行评价,这是对营销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和调整的前提。(三)整合营销传播执行过程在整合营销传播执行中,涉及资源、人员、组织与管理等方面。(1)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再生。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既要利用内部资源运用主体的竞争,力求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益,又要利用最高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组织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2)人员的选择、激励。人是实现整合营销目标的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要组成有较高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非正式团队小组,保证圆满完成目标;通过激励措施不断增强人员信心,调动积极性,促使创造性变革的产生。(3)学习型组织。整合营销团队具有动态性特点,而组织又要求具有稳定性。要建立组织中人们的共同愿景,保持个人与团队目标和企业目标的高度一致,并强化团队学习,创造出比个人能力总和更高的团队,形成开放思维,实现自我超越。(4)监督管理机制。高层管理力求使各种监管目标内在化,通过共同愿景培养各成员、各团队自觉服务精神,通过激励、培养塑造企业文化,通过团队中人员、职能设置强化团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自身也承担了原有监管应承担的大量工作,在最高层的终端控制下,自觉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努力协调工作。十六、 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条具有芗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十七、 市场细分的原则从企业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无论消费者市场还是生产者市场,并非所有的细分市场都有意义。所选择的细分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可实现性可实现性即企业所选择的目标市场是否易于进入,根据企业目前的人、财、物和技术等资源条件能否通过适当的营销组合策略占领目标市场。例如,通过适当的营销渠道,产品可以进入所选中的目标市场;通过适当的媒体可以将产品信息传达到目标市场,并使有兴趣的消费者通过适当的方式购买到产品。(二)可营利性可营利性即所选择的细分市场应当具有能够盈利的规模,且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使企业赢得长期稳定的利润,值得营销者为之设计一套营销规划方案的尽可能大的同质群体。例如:如果专门为2米以上身高的人生产汽车,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就是不合算的。应当注意的是:需求量是相对于本企业的产品而言,并不是泛指一般的人口和购买力。(三)可衡量性可衡量性表明该细分市场特征的有关数据资料必须能够加以衡量和推算。比如在电冰箱市场上,在重视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更注重价格,有多少人更重视耗电量,有多少人更注重外观,或兼顾几种特性,当然,将这些资料予以量化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运用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法(四)可区分性可区分性指细分市场在观念上能被区别并对不同的营销组合因素和方案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