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_模板参考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19453870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78 大小:1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州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_模板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漳州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_模板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漳州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_模板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漳州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漳州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xx(集团)有限公司报告说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目录第一章 项目绪论7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7二、 项目建设地点7三、 项目建设进度7四、 建设投资估算7五、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六、 主要结论及建议9第二章 市场营销10一、 农业现代化的作用10二、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2三、 农业现代化特点15四、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18五、 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未来方向20六、 农业农村发展背景21七、 农业现代化的作用22八、 发展营销组合24九、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6十、 农业现代化特点29十一、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32十二、 市场细分的作用34十三、 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未来方向37十四、 农业农村发展背景38十五、 品牌组合与品牌族谱40十六、 品牌更新与品牌扩展45十七、 营销调研的含义和作用52第三章 发展规划54一、 公司发展规划54二、 保障措施58第四章 公司组建方案61一、 公司经营宗旨61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61三、 公司组建方式62四、 公司管理体制62五、 部门职责及权限63六、 核心人员介绍67七、 财务会计制度68第五章 人力资源72一、 企业人力资源费用的构成72二、 培训课程设计的项目与内容74三、 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87四、 招聘成本及其相关概念88五、 员工福利的概念89六、 劳动定员的基本概念90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93一、 优势分析(S)93二、 劣势分析(W)95三、 机会分析(O)95四、 威胁分析(T)96第七章 运营模式100一、 公司经营宗旨100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100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101四、 财务会计制度104第八章 企业文化方案108一、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108二、 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112三、 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117四、 企业文化的分类与模式127五、 造就企业楷模137六、 培养名牌员工140第九章 经济效益147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4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4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48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50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5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52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54四、 偿债能力分析154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55五、 经济评价结论156第十章 财务管理157一、 计划与预算157二、 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158三、 现金的日常管理159四、 存货成本164五、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166六、 存货管理决策169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72一、 建设投资估算172建设投资估算表173二、 建设期利息17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74三、 流动资金175流动资金估算表175四、 项目总投资17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76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7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77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漳州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项目项目单位:xx(集团)有限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三、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的实际工作情况,xx(集团)有限公司将项目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四、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679.0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34.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5.65%;建设期利息9.6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57%;流动资金734.9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3.77%。(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934.46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663.9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49.80万元,预备费20.76万元。五、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6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4864.81万元,纳税总额760.28万元,净利润1274.4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62.90%,财务净现值3523.91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3.06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1679.041.1建设投资万元934.461.1.1工程费用万元663.901.1.2其他费用万元249.801.1.3预备费万元20.761.2建设期利息万元9.621.3流动资金万元734.962资金筹措万元1679.042.1自筹资金万元1286.252.2银行贷款万元392.793营业收入万元66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4864.815利润总额万元1699.246净利润万元1274.437所得税万元424.818增值税万元299.529税金及附加万元35.9510纳税总额万元760.2811盈亏平衡点万元1684.41产值12回收期年3.0613内部收益率62.90%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3523.91所得税后六、 主要结论及建议综上所述,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项目,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项目的投产将改善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第二章 市场营销一、 农业现代化的作用(一)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特别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二)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三)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四)农业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五)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各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环境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六)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七)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使农业生态环境变得更优更美。(八)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农业劳动者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九)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二、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截至2016年底,全国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比为251%;通天然气的村占比仅为119%;饮用水方面,全国接通自来水的农户不到一半,占比为477%;卫生设施方面,全国拥有卫生厕所的农户占比也不到50%,凸显了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城乡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2019年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已经达到929%,而农村这一相应水平仅为593%,二者相差336个百分点。此外,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仅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还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薄弱环节。以家庭农场为例,2018年,4342%的家庭农场面临着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的发展难题,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构成了实挑战。(二)生态与资源环境面临双重压力尽管我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不高和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形成的双重压力依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约束。一方面,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成果显著,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98%和378%,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导致生态环境存量欠债较多,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此外,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明显高于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分散小农户依然占据较大比例,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形成了现实制约。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一至三等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更是不足1/3。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土地集中连片和适度规模经营,但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的大国小农现实国情无疑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三)生产成本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并存破解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难题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方面,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挤压了农民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构成了现实挑战。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类成本中,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是构成农产品生产成本攀升的两大关键因素。以小麦为例,2005-2018年我国小麦实际亩均人工成本和亩均土地成本分别增长106倍和191倍。生产成本快速攀升使得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严重,进一步压缩了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也逐步向优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转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农产品供给过剩,由此形成的农产品供需错配难以适应和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凸显了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亟须增强现阶段我国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对农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存在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实现产业融合的践行者,由于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差异性以及不对称性的存在,家庭农场尤其是普通农户在同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如河南新野县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农户采用企业+农户订单模式,农户参与程度低且各主体缺乏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仍然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停留在产品初加工阶段,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且农产品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增值收益小。同时,过度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农业的多功能性也不利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更不利于发挥六次产业的发展优势和乘数效应。除此之外,外部支撑环境不健全、自我升级发展困难以及辐射带动能力弱同样也制约了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 农业现代化特点(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二)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五)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六)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四、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优先开展的重点工作。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构成发生了调整,原有的交通运输被替换成科学技术,但农业现代化始终没有缺位。这一时期,农村现代化一直进行着相关实践,但始终没有被确立为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关文件并没有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述,而是就农业而农业,就农村而农村进行强调与要求。(二)新时代前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四个现代化成为家喻户晓的发展目标,从此之后,农业现代化一直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报告中。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愈加受到重视,农村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十三届八中全会首次提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表述。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标志总结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要求中,后3项均与推进农村现代化相关。但在这一阶段,农村现代化并没有作为目标进入战略设计,三农战略中更为重视的仍然是农业现代化,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多关注的仍是农业的产业发展。(三)新时代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续了三农工作是一切任务重中之重的方针,同时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实现了从同步发展到优先发展的跃升。结合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含义与重要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且注重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新时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重视三农工作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新发展阶段下,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探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效用。五、 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未来方向以上诸方面的挑战不仅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建立高效、优质、节约、友好的品种研发体系由于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我国农产品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始终建立在高产的基础上。但是,当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质量安全、环境友好这四个方面的诉求被统一到一个内涵之后,建立一个高效、优质、节约、友好的品种研发体系,显得重要且急迫。(二)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品牌化经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消费者逆向选择,造成价格信号失灵,消费者出价低于生产者成本,从而迫使生产者放弃绿色食品供给。这种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成为现代化农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三)引导建立四位一体农业经济体系面对来自粮食安全、农民增收、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四个方面的目标诉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六、 农业农村发展背景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逐步应用,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良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手段新动能。十四五是农业农村信息化从盆景走向风景的关键时期。从发展机遇看,一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领域成为政策高地,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农业农村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三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增长极、消费增长的新兴力量。从面临挑战看,主要还存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有效数据不足、人才不足等突出短板。顺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推动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上位规划总体部署,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引性文件。七、 农业现代化的作用(一)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特别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二)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三)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四)农业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五)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各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环境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六)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七)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使农业生态环境变得更优更美。(八)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农业劳动者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九)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八、 发展营销组合根据目标市场和定位的要求,企业需要考虑和选择相应的营销组合。“营销组合”是指一整套能影响市场需求的企业可控制因素,包括产品、价格、地点(分销或渠道)和促销等,是开展营销、影响和满足顾客的工具与手段。它们需要整合到营销计划中并使用于营销过程,以争取目标市场的预期反应。企业对营销工具和手段的具体运用,会形成不同的营销战略、方法和行动。这些工具、手段或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通常不应割裂开来孤立地考虑。必须从目标市场的需求状态、定位和营销环境等出发,统一、配套和协调使用。营销组合具有以下特性:(1)可控性。由企业可控制和运用的有关营销手段、因素等构成。比如,企业可根据目标市场决定生产什么,制订什么样的价格,选择什么渠道,并采用什么促销方式。(2)动态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搭配,而是变化无穷的动态组合。比如同样的产品、价格和渠道,可根据需要改变促销方式;或其他因素不变,企业提高或降低价格等,都会形成新的、效果不同的营销组合。(3)复合性。构成营销组合的四大类因素或手段,各自又包含多个次一级或更次一级的因素或手段组合。以产品为例,它由质量、外观、品牌、包装、服务等因素构成,每种因素分别又由若干更次一级的因素构成,如品牌便有多种使用方式。又如促销手段,包括人员促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其中,广告依据传播媒体的不同,又有电视广告、广播(电台)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和网络广告等,每一种还可进一步细分。(4)整体性。构成营销组合的各种手段及各个层次的因素,不是简单地相加或拼凑,必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追求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整体效应。九、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截至2016年底,全国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比为251%;通天然气的村占比仅为119%;饮用水方面,全国接通自来水的农户不到一半,占比为477%;卫生设施方面,全国拥有卫生厕所的农户占比也不到50%,凸显了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城乡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2019年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已经达到929%,而农村这一相应水平仅为593%,二者相差336个百分点。此外,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仅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还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薄弱环节。以家庭农场为例,2018年,4342%的家庭农场面临着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的发展难题,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构成了实挑战。(二)生态与资源环境面临双重压力尽管我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不高和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形成的双重压力依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约束。一方面,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成果显著,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98%和378%,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导致生态环境存量欠债较多,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此外,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明显高于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分散小农户依然占据较大比例,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形成了现实制约。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一至三等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更是不足1/3。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土地集中连片和适度规模经营,但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的大国小农现实国情无疑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三)生产成本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并存破解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难题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方面,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挤压了农民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构成了现实挑战。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类成本中,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是构成农产品生产成本攀升的两大关键因素。以小麦为例,2005-2018年我国小麦实际亩均人工成本和亩均土地成本分别增长106倍和191倍。生产成本快速攀升使得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严重,进一步压缩了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也逐步向优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转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农产品供给过剩,由此形成的农产品供需错配难以适应和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凸显了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亟须增强现阶段我国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对农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存在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实现产业融合的践行者,由于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差异性以及不对称性的存在,家庭农场尤其是普通农户在同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如河南新野县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农户采用企业+农户订单模式,农户参与程度低且各主体缺乏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仍然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停留在产品初加工阶段,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且农产品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增值收益小。同时,过度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农业的多功能性也不利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更不利于发挥六次产业的发展优势和乘数效应。除此之外,外部支撑环境不健全、自我升级发展困难以及辐射带动能力弱同样也制约了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十、 农业现代化特点(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二)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五)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六)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十一、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优先开展的重点工作。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构成发生了调整,原有的交通运输被替换成科学技术,但农业现代化始终没有缺位。这一时期,农村现代化一直进行着相关实践,但始终没有被确立为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关文件并没有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述,而是就农业而农业,就农村而农村进行强调与要求。(二)新时代前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四个现代化成为家喻户晓的发展目标,从此之后,农业现代化一直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报告中。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愈加受到重视,农村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十三届八中全会首次提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表述。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标志总结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要求中,后3项均与推进农村现代化相关。但在这一阶段,农村现代化并没有作为目标进入战略设计,三农战略中更为重视的仍然是农业现代化,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多关注的仍是农业的产业发展。(三)新时代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续了三农工作是一切任务重中之重的方针,同时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实现了从同步发展到优先发展的跃升。结合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含义与重要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且注重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新时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重视三农工作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新发展阶段下,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探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效用。十二、 市场细分的作用市场细分被西方企业誉为具有创造性的新概念,是企业是否真正树立“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根本标志。需要注意的是,营销者本身并不创造细分市场,营销者的任务是辨别细分市场并确定以哪些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细分市场对企业具有以下作用。(一)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决策的起点在于发现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环境机会。这种环境机会能否发展成为市场机会,取决于两点:与企业战略目标是否一致;利用这种环境,机会能否比竞争者具有优势并获取显著收益。这些必须以市场细分为起点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发现哪些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哪些需求只满足了一部分,哪些仍是潜在需求;相应地可以发现哪些产品竞争激烈,哪些产品较少竞争,哪些产品亟待开发。市场细分对所有企业都至关重要,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相比,中小企业资源能力有限,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市场细分,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优势,选择一些大企业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集中力量满足该特定市场,在整体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在某一局部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求得生存和发展。(二)有利于选择目标市场不进行市场细分,企业选择市场就可能是盲目的;不认真鉴别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就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例如,某公司出口日本的冻鸡,早期主要面向消费者市场,以超级市场、专业食品商店为主要销售渠道。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为此,公司对日本冻鸡市场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按照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将购买者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饮食业用户,二是团体用户,三是家庭主妇。三个细分市场对冻鸡的品种、规格、包装和价格等要求不尽相同,比如饮食业用户对鸡的品质要求较高,但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于零售市场的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对冻鸡的品质、外观、包装均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价格合理,购买时挑选性较强。根据这些特点,公司重新选择了目标市场,以饮食业和团体用户为主要顾客,并据此调整了产品、渠道等营销组合策略,出口量大幅度增长。(三)有利于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综合考虑产品、价格、促销形式和销售渠道等各种因素而制定的市场营销方案。就每一特定市场而言,只有一种最佳组合形式,这种最佳组合只能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前些年我国曾向欧美市场出口真丝花绸,消费者是上流社会的女性。由于出口企业没有认真进行市场细分,没有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因而营销组合策略发生了较大失误:产品配色不协调、不柔和,未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低价策略与目标顾客的社会地位不相适应;销售渠道又选择了街角商店、杂货店,甚至跳圣市场,大大降低了真丝花绸产品的“华贵”品位;广告宣传也流于一般。这个失败的个案,从反面说明了市场细分对于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别,通过有效的市场细分可以改变这种差别。市场细分以后,每一细分市场上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会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只要看准市场机会,利用竞争者的弱点,同时有效地开发本企业的资源优势,就能用较少的资源把竞争者的顾客和潜在顾客变为本企业的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能力。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细分,把企业的优势力量集中在企业选定的细分市场上,让整体市场上的相对劣势转化为局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五)有利于企业产品适销对路、获得消费者忠诚企业在了解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特征及市场已有商品的基础上细分市场,开发出新产品,使得消费者能找到与他们的需求紧密相关的产品。消费者可能感到,一个特定的供应商更理解他们,或者更直接的与他们交流,因此消费者会更加忠实于特定企业。例如,在激烈的电脑市场竞争中,联想打破了传统的“一揽子”促销方案,围绕“锋行”“天骄”“家悦”三个品牌面向的不同用户群需求,推出不同“细分”的促销方案。通过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不同优惠策略,实现了顾客忠诚度的提升。十三、 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未来方向以上诸方面的挑战不仅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建立高效、优质、节约、友好的品种研发体系由于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我国农产品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始终建立在高产的基础上。但是,当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质量安全、环境友好这四个方面的诉求被统一到一个内涵之后,建立一个高效、优质、节约、友好的品种研发体系,显得重要且急迫。(二)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品牌化经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消费者逆向选择,造成价格信号失灵,消费者出价低于生产者成本,从而迫使生产者放弃绿色食品供给。这种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成为现代化农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三)引导建立四位一体农业经济体系面对来自粮食安全、农民增收、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四个方面的目标诉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十四、 农业农村发展背景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逐步应用,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良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手段新动能。十四五是农业农村信息化从盆景走向风景的关键时期。从发展机遇看,一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领域成为政策高地,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农业农村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三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增长极、消费增长的新兴力量。从面临挑战看,主要还存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有效数据不足、人才不足等突出短板。顺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推动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上位规划总体部署,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引性文件。十五、 品牌组合与品牌族谱品牌组合涉及企业是自营品牌还是借用他人品牌,是采用统一品牌还是分类、分品设计,一个产品上标一个品牌还是一个产品上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等品牌策略问题。品牌组合就是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而做的努力。如此,品牌组合成为品牌运营中的重要策略。(一)品牌归属策略确定产品应该有品牌以后,就涉及如何抉择品牌归属问题。对此,企业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其一是企业使用属于自己的品牌,这种品牌叫作企业品牌或生产者品牌或自有品牌。其二是他人品牌,他人品牌又可细分为两种:企业将其产品售给中间商,由中间商使用他自己的品牌将产品转卖出去,这种品牌叫作中间商品牌,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贴牌生产,即其他生产者品牌。其三是企业对部分产品使用自己的品牌,而对另一部分产品使用中间商牌或者其他生产者品牌。许多市场信誉较好的中间商(包括百货公司、超级市场、服装商店等)都争相设计并使用自己的品牌。如美国的Sears公司经销的商品的90%0都标有自己的品牌。伴随着2008年以来的经济衰退,再次加速了中间商品牌的发展。沃尔玛一直在中国市场积极开发和推广沃尔玛“自有品牌”,推出“质优价更优”的自有品牌商品,覆盖了食品、家居用品、服装、鞋类等主打品类。自有品牌商品的生产厂家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产品检测,确保每件商品都拥有领先同类品牌的优良品质;同时,自有品牌商品均由生产厂家直接生产,节省了中间环节,使售价比同类商品更具竞争力。中间商品牌的出现与发展掀起了新一轮更宽范围的品牌战。营销企业选择生产者品牌或中间商品牌,即品牌归属生产者还是中间商,要全面考虑各相关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生产者和中间商谁在这个产品分销链上居主导地位、拥有更好的市场信誉和拓展市场的潜能。一般来讲,在生产者或制造商的市场信誉良好、企业实力较强、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情况下,宜采用生产者自有品牌;相反,在生产者或制造商资金括据、市场营销薄弱的情况下,应以中间商品牌或其他生产者品牌为主。必须指出,若中间商在某目标市场拥有较好的品牌忠诚度及庞大而完善的销售网络,即使生产者或制造商有自营品牌的能力,也应考虑采用中间商品牌。这是在进占海外市场的实践中常用的品牌策略。(二)品牌统分策略品牌,无论归属于生产者,还是归属于中间商,或者是两者共同拥有品牌使用权,都必须考虑对所有的产品如何命名问题。是大部分或全部产品都使用一个品牌,还是各种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如何对此进行决策事关品牌运营成败。决策此问题,通常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策略。1、统一品牌统一品牌即是企业所有的产品(包括不同种类的产品)都统一使用一个品牌。例如,飞利浦公司的所有产品(包括音响、电视、灯管、显示器等)都以“PHILIPS”为品牌,佳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传真机、复印机等所有产品都统一使用“Canon”品牌。企业采用统一品牌策略,能够降低新产品宣传费用;可在企业的品牌已赢得良好市场信誉的情况下实现顺利推出新产品的愿望;同时也有助于显示企业实力,塑造企业形象。不过,不可忽视的是,若某一种产品因某种原因(如质量)出现问题,就可能因其他种类产品受牵连而影响全部产品和整个企业的信誉,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统一品牌策略也存在着易相互混淆、难以区分产品质量档次等令消费者不便的缺憾。2、个别品牌与多品牌个别品牌是指企业对各种不同的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而多品牌策略通常是指企业同时为一种产品设计两种或两种以上互相竞争的品牌的做法。多品牌是个别品牌策略实施的结果,个别品牌策略是多品牌策略的一种具体做法或表现形式。企业运用多品牌策略能够避免统一品牌下的负面株连效应;可以在产品分销过程中占有更大的货架空间,进而压缩或挤占了竞争者产品的货架面积,为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基础;而且,多种不同的品牌代表了不同的产品特色,多品牌可吸引多种不同需求的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还需提及的是,由于多种不同的品牌同时并存必然使企业的促销费用升高且存在自身竞争的风险,所以,在运用多品牌策略时,要注意各品牌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变化趋势,适时撤销市场占有率过低的品牌,以免造成自身品牌过度竞争。3、分类品牌分类品牌即指企业对所有产品在分类的基础上各类产品使用不同的品牌。如企业可以对自己生产经营的产品分为器具类产品、妇女服装类产品、主要家庭设备类产品,并分别赋予其不同的品牌名称及品牌标志。这实际上是对前两种做法的一种折中。分类品牌可以按产品分类,也可以按市场分类。(三)复合品牌策略复合品牌就是指对同一种产品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牌的做法。多牌共推一品,不仅集中了一品一牌策略的优点,而且还有增加宣传效果等增势作用。复合品牌策略,按照复合在一起的品牌的地位或从属程度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主副品牌策略与品牌联合策略两种。1、主副品牌策略主副品牌策略是指同一产品使用一主一副两个品牌的做法。在主副品牌策略下,用涵盖企业若干产品或全部产品的品牌做主品牌,借其品牌之势;同时,给各个产品设计不同的副品牌(专属于特定产品的品牌),以副品牌来突出不同产品的个性。主副品牌策略兼容了统一品牌策略与个别品牌策略的优点。它既可以像统一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