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计划

上传人:泓****询 文档编号:19238011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计划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契机,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健全体制机制,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和空间,打造形成若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一、 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加速器、催化剂。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好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以产业数字化推动改造传统动能推动产业数字化就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重要方式。要求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工业领域传统产业数字化,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作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要推进制造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农业领域传统产业数字化要瞄准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要以数字化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业领域传统产业数字化,要加速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提升精准服务、高效服务、智能服务能力,带动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加速数字技术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以数字产业化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数字产业化,就是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发挥数据、信息、知识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作用,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要以良好发展环境作为支撑。要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入。要推动通信与相关行业双向开放与合作,消除行业应用壁垒,为平台经济发展和行业开放融合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平台及其参与者互促共赢的生态。推动数字产业化,要主动适应群众生活新需要。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民生领域数字产业化,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民生服务,弥补民生短板,推进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住房、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要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助力。要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要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二、 深化开放合作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一)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供思想指引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深刻认识到,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既是我国广泛吸纳全球力量提高我国创新水平的需要,也是携手全球应对共同挑战的需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持续推进扩大开放、兼容并蓄,在开放创新中提升自己、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是全世界科学家们相互学习、彼此互鉴、接力传递、共同创造的成果。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回顾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历程,是开放合作的受益者,也是开放合作的大力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水平跃上新台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在深化国际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决定了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近年来,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跃上新高度。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我国尤需进一步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未来,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贡献更大力量。(二)携手全球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我国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既是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也是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需要。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科技大国,能够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作出与国力相匹配的更大贡献。在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袁隆平院士团队发明了杂交水稻,促进粮食亩产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不仅为我国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等众多国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产量提高1520,为人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拥有4200多万人的工程科技人员队伍,规模在全球首屈一指,这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有生力量,可以为人类共创美好未来作出应有贡献。以科技创新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是促进全球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我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一大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比如,我国通过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建成了全球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放电近10秒的世界纪录,为国际受控核聚变研究领域作出应有贡献。(三)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搭建起新的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蓝图初步绘就,成果逐渐呈现,为沿线国家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搞好一带一路建设要向创新要动力,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创新合作,丰富了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为中国向全球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国于2015年3月发布推动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共同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合作,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2017年5月,我国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同各方一道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在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合作,为各国通向共同繁荣创造了机遇之路,为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注入了中国动力。三、 把握创新发展机遇,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推进,跨界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正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融合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不断开辟生产力发展新空间,创新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技术变革驱动和新需求引领,让一些原先受到技术瓶颈约束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也催生了众多新产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容增效带来新机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适应新变化新趋势,牢牢把握新机遇,持续壮大优势领域,积极拓展新领域,推动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为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未来社会发展新需求,拓展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空间,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例如,要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构建基于干细胞与再生技术的医学新模式,促进组织工程产品和生物3D打印产品的应用转化。加强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推进人工生物器件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加快脑科学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研制脑机接口及类脑人工智能器件,发展智能化社会服务技术及平台体系。又如,要推动空天海洋产业发展。发展快速、机动、可靠、安全、廉价、可重复使用的运载技术。研制新型应用卫星,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新一代深海远海极地技术装备及系统。建立深海区域研究基地,支持海洋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发极地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和系统,发展极地机器人等装备。再如,要加快构建新型信息网络体系。系统布局新型网络架构、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研发自主网络操作系统,研究构建泛在融合、绿色带宽、智能敏捷、集约高效、安全可信的新型网络。四、 我国处于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一)把握全球产业链重塑的新机遇,需要通过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参与全球大分工与经济大循环,通过持续产业升级,提高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截至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占全球出口贸易份额13以上,占全球进口贸易份额超过10,我国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把世界的机遇变成了中国的机遇,更把中国的机遇打造成了世界的机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产业链相关主体的连接性,传统的链式结构进一步演变为全球范围内多主体协同的开放式合作网络,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提供了可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深化与重塑将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善于应变,依靠创新抓住全球产业重构的机遇,在产业链的生态中嵌入不可或缺的环节,推进产业链环节的一体化融合互动,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跃升。(二)巩固强大国内市场优势,需要以创新稳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间位置,依靠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提升了创新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据中国社科院专家有关研究测算显示,从20092018年我国四大类货物贸易行业的出口占比变动趋势来看,我国创新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最高,超过55。从变化趋势看,20092014年我国创新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略有下降,2015年后该类行业占比呈逐年上升态势,截至2018年底已超过60。总体上,我国出口贸易呈现创新密集型行业主导态势,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基本事实,揭示了我国产业链推动创新链跨越发展的动态过程。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为降低成本,部分外向型加工企业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较低的地区。面对新形势,要充分利用我国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超大市场规模的特点,切实发挥内需优势,更好发挥创新作用,加大研发、设计等创新领域行业占比,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内部自我循环,在填补外需下降的同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五、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积极探索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我国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完善,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一)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断优化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对高水平领军人才引进培养、中青年和后备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成长、优秀创新团队发展等各类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我国人才队伍规模居世界第一,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科学大家。2019年,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和屠呦呦等5名杰出科学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海外人才加速回流。创新创业的氛围充分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强了对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人才的回流,为加快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供了支撑。我国留学生回流加速,对外国留学生吸引力增大。鼓励地方加强引才聚才力度,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上海市实行外籍人才居留政策试点,已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超过500人,较政策实施前增长约8倍。广东省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试点以来已受理批准符合16项人才出入境政策措施条件的签证证件超千人次。北京市完善一体运行、双管齐下、三地联动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管理服务机制,依托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信息系统,联动津冀两地公安机关,对过境免签外国人实行全流程综合管理,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工作效果显著。留学归国人员是创新创业队伍的主力军,近年来创业人数一直保持增加态势,成为我国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已有累计283万留学人员学成归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的2/3,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人员归国潮。2019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为3535万人。各级海外高层人才引进服务窗口、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组织全国117家留学人员服务机构,共同成立了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广州海交会、大连海创周、南京留交会等留学人才交流活动已经成为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桥梁。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367家。各地留学人才创业园聚焦地方产业优势,发挥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长,一大批留学人员高新科技企业在园区内实现产业化,成功迈向国内乃至国际产业前沿和市场高端。人才流动渠道疏通。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社会性流动基础,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流动机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流动均衡,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激发流动动力。同时,畅通有序流动渠道,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以用人制度改革促进单位流动,以档案服务改革畅通职业转换;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加大对基层一线人员奖励激励力度拓宽技能技术人才上升通道。部分地方大胆试验,探索出了事业单位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引进紧缺或高层次人才事业单位编制省内统筹使用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大提高了人才引进制度的灵活性,提升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聚集了宝贵的智力资源。(二)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持续完善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2016年,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旨在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2018年,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旨在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针对人才帽子多、标准一刀切、评用脱节等突出问题,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的分类原则,评用结合、谁用谁评,论文发表和引用排名等不作为限制性指标,扭转少数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的问题。2018年,相关部门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旨在转变科研中存在着的不当作风,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举措,让科技工作者不再疲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人才管理制度更能适应科技创新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深化国家科技奖励制度。2018年,出台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在法规制度上做加法,在提名材料上做减法,实行提名制、建立定标定额评审制度、调整奖励对象等重点改革任务陆续落地实施。推进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重点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章程等规范性文件,研究制定专家遴选、授奖指标分配等规则办法;精简提名材料,强化客观材料佐证和诚信承诺等方面改进提名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硬性规定,鼓励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全面实行提名制以来,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共收到有关专家和单位提名项目(人选)1609项,较2018年增加85项;提名最高奖15人,为历年提名人数最多的一次;提名国际合作奖33人,来自19个国家,是历年人数最多、国别最广泛的一次。六、 科技创新进入全面创新发展阶段(一)多主体融合成为科研突破的主要组织方式科学前沿不断向宇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加速进阶发展,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复杂性显著增强,突破极限的难度越来越大,科技创新进入大融通时代。科技服务的对象日益复杂,气候变化、卫生健康、消除贫困等世界性难题亟待破解,单一主体很难实现重大突破。世界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方式已经告别单枪匹马、手工作坊式,而进入到多主体融合、整体推进的大科学新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根据科技发展趋势,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融合,集中优势资源,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国家实验室,出台大战略、实施大工程、部署大项目,凝聚顶尖人才和团队,形成强大合力,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二)网络化创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合作形式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创新活动呈现网络化、开放化、协作化、泛在化的新特征。网络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大型科研设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研发工具和前所未有的创新平台,创新门槛迅速降低,协同创新不断深化,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创客运动为代表的小微型创新正在全球范围掀起新一轮热潮,由新技术驱动、以极客和创客为重要参与群体的新硬件时代正在开启,创新将更开放、更灵活、更快速、更加贴近用户。(三)场景式研发成为驱动创新的重要实现路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推动创新迭代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创新链条快速缩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界限日益模糊。应用驱动正成为理论突破的新路径,面向实际应用、开发全新市场的场景式研发与创新,对基础研究形成逆向牵引,带动了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场景创新推动企业从创新链后端向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前端环节移动。越来越多的创新龙头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成为实现重大基础理论突破的重要力量。七、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为加快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问题带来了重大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