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192118136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青岛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青岛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9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青岛市概况3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3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4第三节资源现状5第四节生态环境现状6第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7第一节“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效7第二节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10第三节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13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16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6第二节发展目标及主要指标19第四章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25第一节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25第二节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28第三节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建设34第四节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37第五章空间布局45第六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及关键技术与装备54第一节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54第二节关键技术与装备64第七章实施效果分析67第八章保障措施71附表:青岛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前 言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即3R原则),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本质上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从法律的高度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把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青岛是我国东部的沿海开放城市,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经济总量大,资源自给率低,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青岛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海水综合利用、新能源开发使用等领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青岛市能源、水、矿产等资源的消耗仍将呈逐年增加趋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二五”专项规划(第二批)编制工作的通知(青政办字201030号)要求,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组成青岛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协调工作组,协调、指导并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受市发展和改革委委托,青岛市工程咨询院牵头,有关专家参与,组成规划编制组,完成了规划编制。规划提出了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明确“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障青岛市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目标,推动建立循环型的农业体系、工业体系、服务业体系和社会体系,并重点打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和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本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青岛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及相关规划、文件等为编制依据,是青岛市“十二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纲领性文件。87第一章 青岛市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概况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图1 青岛市区位示意图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全市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北部为大泽山,南部为胶南山群。全市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二、气候特点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市区年平均气温12.7。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巴。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0年青岛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666.19亿元,在全国各城市中居第10位,实现财政总收入1990.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2.6亿元。近年来,青岛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重型化明显;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2010年青岛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9:48.7:46.4,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0.9:59.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35012万吨和1201万标准箱,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4505万人次和580亿元。青岛市已初步建立起家电电子、汽车造船、石油化工和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形成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造船、港口、钢铁六大产业集群,构建起了以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2010年末青岛市户籍总人口为763.64万人,其中市区(七区)人口275.5万人,五市(县级)人口488.14万人。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549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50元。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69.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196.4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2010年全年青岛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72项,成交技术合同2050项,成交额16.01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10735件,授权专利6796件。青岛市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并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商务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品牌之都”、“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第三节 资源现状能源现状。青岛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一次能源全部需要从外地输入。“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为17312.8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幅为8.53%、年均能源弹性系数为0.61,吨标准煤GDP产出率为1.19万元。2010年,青岛市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4008.91 万吨标准煤。单位GDP综合能耗0.7727吨标准煤/万元,较2005年下降22%,年均降幅为4.85%。水资源现状。青岛是我国北方沿海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688.2毫米,水资源总量22.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13立方米,亩均占有量306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2%和15%,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2010年青岛市水资源总量15.88亿立方米,供(用)水总量9.4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4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73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1.07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2.82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补水0.35亿立方米。市区总用水量3.76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1.15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1.49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现状。青岛地区已发现各类矿产66种,多为非金属矿。优势矿产资源有石墨、饰材花岗岩、饰材大理岩、矿泉水、透辉岩、金、滑石、沸石岩等。海洋资源现状。青岛海洋资源丰富,胶州湾及青岛近海是各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和多种经济海洋生物的繁衍栖息场所,生物多样性程度高,鱼类、贝类、藻类等海洋动植物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海水捕捞和养殖的良好条件。其他资源现状。青岛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在部分区域还分布有地热资源。第四节 生态环境现状2010年,青岛市空气质量按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1天,优良率90.7%。市区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8%。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18058.35公顷,增长12.84%;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26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4.5平方米。全市现有公园数量80个。第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第一节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效青岛市循环经济起步较早。近年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深入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等手段,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取得了积极进展,并在部分领域实现了重点突破,初步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有关规划,出台了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法规,设立了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为青岛市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设了能耗动态监测系统,有效降低了青岛市的工业万元GDP能耗水平。实行用能登记制度和合理用能评估制度,初步建立了能源消耗增量调控机制。万元GDP综合能耗从2005年的0.99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77吨标准煤。清洁生产持续推进。自2002年起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青岛市共有440家企业通过审核验收,403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万元产值清洁生产贡献率达到2.51%。清洁生产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市形成了清洁生产指导和服务体系。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突破。水资源节约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青岛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为22立方米/万元,工业取水量在总取水量中所占的比值已下降到37.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1.0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难题不断被破解。在工业领域,青岛碱业集团公司的白泥、发电企业的粉煤灰、青岛红星化工厂堆存多年的铬渣、青岛海晶化工公司的电石泥、青岛钢铁集团的钢渣等均得到了很好的资源化利用。在城市建设和生活领域,青岛市建设了青岛垃圾焚烧发电厂、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生化处理场等项目,为下一步开展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打下了基础。积极扶持建筑废弃物再利用项目建设,为实现建筑废弃物规模化再利用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在农业领域,大力开展秸秆过腹还田,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和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等,每年秸秆利用总量可达30万吨以上。新能源开发利用初显成效。在风能利用方面,到2010年底,全市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9兆瓦,年发电量达到8926万千瓦时。有15个项目被国家评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在建的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等7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建筑面积达到105万平方米。太阳能利用方面,大型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太阳能空调技术等已在部分居住与公共建筑得到成功应用,在部分新建小区开始推广。生物质能利用方面,小涧西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于2008年12月底开工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四位一体”生态大棚以及秸秆固化成型生物质炉等生态能源利用方式在青岛市农村地区快速推广。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青岛市被列入国家和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同时,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港机轮胎翻新也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重点领域试点,凤凰印染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重点行业试点,2个产业园区和23个重点企业分别列入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试点。在此基础上,青岛市分两批选取了3个区市、10个产业园区和100余个重点企业作为青岛市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逐步将全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推向深入。三、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建设成效突出青岛市立足自身的自然条件和产业特点,将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海水淡化、轮胎再制造、海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废旧家电电子回收处理顺利推进。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一省一市”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已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11条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处理处置线,完成了山东省17个城市分信息调度和交投中心及37个县(区)回收站建设,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管理信息系统和青岛市回收网络体系(包括1个回收信息调度管理中心和12个回收站)已投入运行,废旧家电处理能力达到180万台(套)/年。海水淡化能力不断增强。青岛市发挥濒海优势,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已步入推广阶段,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已运行的海水淡化能力约为3万立方米/日,在建的海水淡化项目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淡化海水不久将直接进入市政自来水供水管网。轮胎翻新再制造产业形成规模。青岛市汽车轮胎、港机轮胎和飞机轮胎的翻新能力已具备一定规模,逐步开始进行轮胎翻新基地的建设。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条重要原则,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青岛市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由之路青岛市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一次能源全部依赖输入。同时,还是我国北方沿海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在供水保证率95%(特枯年份)时,青岛市的可供水量仅为9.6亿立方米(含引黄济青客水1.1亿立方米)。预计到2015年,青岛市总需水量将达到13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面临较大压力。2010年,青岛市万元GDP能耗已下降至0.77吨标准煤,虽然仅为全国平均能耗的70%,但却是世界平均能耗的2.5倍。而且,随着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人口增加,青岛市对能源的需求总量仍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15年,一次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600万吨标准煤,能源供应形势紧迫。另外,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造成全市煤炭、电力、重油等资源消耗量快速增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偏高。随着GDP增长以及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化学需氧量增量将不断加大,污染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形势严峻。如何破解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是青岛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国际的经验和国内的探索都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缓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供给的压力,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模式和治本之策。二、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现实选择近年来,青岛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滨海旅游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青岛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服务业比重偏低,高端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如何加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由高消耗、高排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是青岛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普遍选择以开发新能源作为应对危机、振兴经济的重要战略取向,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战略选择。部分欧美国家十分积极将低碳经济引入贸易领域,已开始研究设立“碳税”、“碳关税”等,将对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人民生产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2009年以来,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明确提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我国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适应低碳经济要求,完成二氧化碳减排任务上,青岛市与国内其它城市一样,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促进青岛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三、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为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新的机遇近年来,青岛在城市科学定位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改善胶州湾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2007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十届二次会议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作为未来青岛发展的关键战略,提出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青岛海洋资源优势,培育海洋优势产业,2009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将紧密结合“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打造全新经济岸线、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建设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将青岛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蓝色经济强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拓展,更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大力实施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对于加快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蓝色经济优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节 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和配套回收体系还需完善青岛市产业结构仍存在非完整性、非生态性、低层次性和非循环性等特征,工业园区之间以及企业之间废弃物共生和代谢关系的配套程度还较低,尤其是作为产业集群发展重要平台和载体的开发园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还不明显。与产业体系配套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双向物流体系尚不完善,废旧家电电子、餐厨垃圾等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体系建设还需加强。二、科技支撑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青岛市能够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还比较缺乏,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还需要加强。城市建筑废弃物、餐厨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得到全面应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等一些基础性、导向性的研究还不能满足需求。技术和人才的缺乏仍是各试点单位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难点问题,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造成一定影响。三、政策机制、考核制度及统计体系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有待配套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和推广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机制没有普遍形成。已经出台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覆盖面有限,对于垃圾分类收集、建筑垃圾和餐厨垃圾回收利用、再生水回用等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还需要出台相应的促进政策或法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对可再生能源供能价格、供热计量收费、能源服务公司规范等需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目前青岛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上下游产业链的构建不完善,资源在工业园区各产业内自上而下的流动和在产业间的转移不明显,还没有形成以产业协作消除污染物的循环型工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产业链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五、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工作亟待加强青岛市已建立起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已实现100的无害化处理。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还在进行前期工作,目前青岛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率仅为20,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六、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仍有待提高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了解不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和主动性还应增强。一些企业满足于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能自觉运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系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仍需从多方面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为契机,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完善法规政策措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一) 坚持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首先从生产的源头减少物质投入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或综合利用废弃物,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在产品消费变成废弃物后,尽可能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再生资源回到生产或消费环节。进一步突出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争取做到“零”排放。(二)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循序渐进、优化布局的原则,把长期战略目标和近期工作重点结合起来,把社会整体推进和重点领域突破结合起来,把老工业基地生态化改造与新建园区循环型布局结合起来,把试点示范与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对现有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创新改造,对新的建设和发展项目,按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三)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政府应充分运用政策引导、法规规范和投资扶持等方法手段,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消除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企业自觉按循环经济理念去发展壮大自身。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使人们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使企业经营和管理人员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当代企业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引导公众开展 “绿色消费”,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四) 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并重的原则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必须有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来引领和支撑。针对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与需求,提出一批循环经济科技支撑项目,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引进先进技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再生利用,解决二次污染和不经济的问题。要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制度创新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引导资本、技术转向有利于资源循环的方向,逐渐建立起资源节约、循环和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五) 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切实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发展循环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第二节 发展目标及主要指标一、发展目标构建符合循环经济特征要求,与经济发展相对接的生态产业、绿色消费、技术支撑和政策法规等体系,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建设一批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项目,实施“3321”工程,着力打造3个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基地、3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区、20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100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走出一条符合青岛实际,以自主创新、集约发展、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主要指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815号)要求,结合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提出青岛市“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青岛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单 位2010年2012年2015年2015年与2010年相比资源产出指标能源产出率亿元/万吨标煤1.291.391.56增17%土地产出率万元/公顷536694增77%水资源产出率元/立方米455500526增15.6%资源消耗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770.720.64降17%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990.950.81 降1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立方米/万元222019降13.6%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立方米/万元17.71716降10.6%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80.600.63升0.05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698.899增0.4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8688增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率%205080增60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121520增8个百分点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04090增80个百分点农业秸杆综合利用率%879095增8个百分点生态环保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4.66-降12.1%氨氮排放量万吨0.81-降14.8%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11.28-降10%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降14.5%特色指标海水利用量亿立方米/年131515海水淡化规模万立方米/日31425-30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万平方米300400650增350万平方米三、主要指标可达性分析(一)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近年来,青岛市通过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实现了万元GDP能耗逐年降低。2005年至2008年,能耗年均降低约5%,2010年已降至0.77吨标准煤/万元GDP。下一步,青岛市将继续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严把新建项目用能审批关,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推广应用节能设备、器具和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实现2015年降至0.64吨标准煤/万元GDP的目标是有保障的。(二)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2010年,青岛市万元GDP取水量为22立方米/万元,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下一步,青岛市将重点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水平和企业工艺节水水平,通过水价调节机制引导社会节水、推广节水器具、改造管网以降低管损,推广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青岛市万元GDP水耗降至19立方米是有保障的。(三)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经过多年的努力,2010年青岛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85,2012年和2015年的规划目标值分别是86和88。虽然目标值与现状水平相距不大,但在较高水平上再上新台阶,存在一定难度。下一步,青岛市将围绕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加大对印染、农副产品加工、石化等主要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并通过加强工业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管理等途径,充分挖掘青岛市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水平的潜力,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实现节水目标。(四)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青岛市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2010年达到98.6,2015年青岛市环保规划指标为99,略高于现有指标。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固废利用水平,实现该目标是有保障的。(五)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率青岛市已建立起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已实现100的无害化处理。目前,小涧西垃圾填埋沼气发电、生活垃圾生化处理项目一期工程已经投入运营;小涧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计划2011年建成投产。2015年前分两期建设总规模为400吨/日的餐厨垃圾专业处理设施,该项目已开始前期工作。通过以上项目实施,2015年,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80是有保障的。(六)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青岛市正在实施和已列入计划的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超过10座,相应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质量正在逐步提高,已有部分再生水用于绿化、洒水抑尘、冲厕、景观、建筑等环保和公共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12,下一步青岛市计划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大再生水回用工程和配套再生水管网的建设力度,挖掘再生水用户,到2015年新增再生水生产能力30万立方米/日,可将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20。(七) 海水淡化规模海水淡化是青岛市用以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2010年海水淡化能力已超过3万立方米/日。为实现2015年海水淡化25万立方米/日以上规模的目标,青岛市主要措施包括:已经开工建设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能力为10万立方米/日;由华电青岛发电公司自行设计建设的总规模8600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项目,共建设3套120立方米/小时淡化装置,目前已经建成2套,第3套装置将根据需求适时建设;青岛碱业海水淡化项目总规模2万立方米/日,目前,1万立方米/日低温多效项目已经正式通水。到2012年底,青岛市海水淡化总规模可达14万吨/日。到2015年,争取再建设2座5万吨/日的海水淡化厂或5万吨/日、10万吨/日海水淡化厂各1座,使全市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5-30万吨/日,淡化水占城市供水的比重达到25%左右。(八)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方面,严格控制高污染行业发展,加强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企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管理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将持续推动区域内电厂与热电厂燃煤锅炉“上大压小”、集中供热等工程,提高燃煤利用水平,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同时,继续推广烟气脱硫及脱硝技术,有效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方面,通过继续推行清洁生产,加大重点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监管,强化河流综合整治工作,加大投入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全面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工作,不断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处理质量,将确保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率达到国家要求。第四章 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第一节 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一、构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积极促进在“种植-养殖-加工”产业链全过程中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节约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农残,确实保护好耕地、森林、草地、水体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充分发掘农业生产及其加工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物质和能量在种植、养殖、加工各环节间的循环,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图2 循环型农业产业链示意图在种植业领域,结合各地区的自然与地理环境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加快区域优势农产品的选择与培育,提高特色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茶叶等的产量。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和其他农用资料,降低种植业对土壤及环境的危害。加大生物有机肥的使用比例,适度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提高土壤肥力和墒情。在养殖业领域推广生态养殖技术,走生态化养殖道路。提高优良畜禽品种的养殖比例。建设沼气利用及养殖废水处理设施,降低养殖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提高青贮饲料使用比例,降低养殖成本。海水养殖中推广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技术,降低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处理,如果渣、果壳等,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大力发展以沼气利用为核心的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秸秆、粪便、加工废料等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废弃物,在养殖场、村镇及农户庭院建设规模适度的沼气发生和利用设施,用于冬暖大棚及畜禽养殖舍供暖、生活用热及发电,并将产生的沼液、沼渣用作种植业的有机肥,实现不同产业间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二、农业循环经济重点工作(一) 全面推行节水型旱作农业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加大渠道防渗工程工作力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有条件地区修建环山渠、山塘和水窖等小型工程,将坡地上和耕地周边的雨水径流汇集贮存起来。推广大田作物、蔬菜、水果等喷灌技术,推广果树、蔬菜大棚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微灌技术,推广秸秆覆盖、垄作沟灌、膜上灌溉等先进灌水技术,变“浇地”为“浇作物”,降低种植业用水量。推行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材料的推广应用机制,建立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制,试行节水灌溉工程经营机制和节水工程产权转让制。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加大节水工程的资金投入。(二) 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农业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大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农用地膜为重点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推动秸秆成型燃料、禽畜粪便与秸秆制沼气等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实现农村固体废物向生态化处理的转型。1.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适度加大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力度,改善土壤墒情。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水平。推广利用农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氨化处理,以秸秆、牧草搭配精料喂家畜,并将家畜粪便或经沼气生产后的沼渣、沼液作为蔬菜、粮食、果树等植物的肥料。推广秸秆气化炉具和秸秆压块燃料的使用,提高秸秆回收利用率,同时替代部分燃煤,减少燃煤污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推广利用秸秆、花生壳、棉秆等与废塑料为原料生产木塑产品等。到2015年,青岛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2. 提高禽畜粪便、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水平依托禽畜生态化养殖、农村沼气工程等的实施,将禽畜粪便作为沼气或有机肥生产的原材料,以沼液、沼渣及有机肥的形式还田,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有机衔接。在海水养殖领域推广养殖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降低养殖废水、COD及氮、磷等营养盐的排放量,减轻对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3. 推广农用地膜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清除“白色污染”推广应用农用地膜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和贮存地膜,延长地膜的使用寿命,提高地膜的利用率;在蔬菜、花卉等生产上,大力推广可降解地膜、强力塑料地膜、多功能地膜等应用新型地膜,减小地膜残留和使用量;研究开展农用地膜治理长效机制,提高农用地膜回收利用数量。三、农业循环经济重点园区建设以青岛畜牧科技示范园、夏庄街道郝家营农业园、青岛绿环生态园等农业园区为依托,发挥正大集团、新希望集团、青岛农业大学科研实习基地、青岛绿环生态园有限公司等龙头农牧企业的示范效应,以集聚发展形式推进区域循环型农业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之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实现园区企业间、园区企业与园区外的农户及企业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加强园区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间在研发、技术支持等领域的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储备,成为农牧业新品种的示范基地。第二节 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一、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绿色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产业。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重点通过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及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行业结构。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抓住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机遇,以价值链高端环节“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为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七大支柱产业的高端化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老工业搬迁改造,整合提升原有14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加快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平度新河化学工业等6个重点工业功能区建设,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构建梯度分布、专业集聚、特色突出、协同发展并与产业结构联动调整的工业布局。二、继续实施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一) 强化企业清洁生产建设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依法推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对 “双超”、“两有”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到2015年,“双超”、“两有”等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达到300家。对不属于执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结合当前对企业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要求,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引导,及清洁生产效益考核机制,促进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到2015年,累计完成1000户清洁生产企业建设。通过审核验收的企业,80%达到清洁生产三级指标(国内平均水平)水平;40%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指标(国内先进水平)水平;10%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指标(国际先进水平)水平,实现全市清洁生产新突破。(二) 实现资源减量化、循环化提高钢铁、电力、医药、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与技术,抓好一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促进可再生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重点抓好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等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三、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构建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链为根本,追求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加强不同产业间的协作,实现资源在产业内自上而下的流动和在产业间的转移,有效提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构建以产业协作消除污染物的循环型工业发展模式。(一) 石油化工产业链以青岛油港和山东LNG接收站为依托,以炼油、乙烯、芳烃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建设大炼油与大石化,大石化与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图3 LNG冷能梯级利用示意图提高石油炼制装置的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降低加工过程能量损失。优化乙烯生产原料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推广新型催化剂、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转化效率,加强余热回收利用。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重油乳化、高效燃烧器及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余热。推广应用催化裂化烟气能量回收、煤气化、火炬气、污水回收利用等技术,提高副产品及余热、余压、中水等的综合利用。以山东LNG接收站建设为契机,将 LNG冷能梯级应用于乙烯、钢铁,废轮胎、塑料、橡胶深冷破碎,及冷链物流等相关上下游产业。(二) 钢铁产业链加强废钢铁循环利用,回收生产过程中的渣铁、渣钢;加强煤气循环利用,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副产煤气及余压余热资源充分回收,做到综合平衡,并利用富余的高炉煤气建设发电机组;加强水循环利用,采用先进工艺技术降低生产用水量,对废水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回收循环利用率;对于厂区内钢渣、转炉渣等固体废弃物,通过水泥和建材厂进行综合利用。同时,注重钢铁产业与船舶、汽车、家电、集装箱、机械、化工等产业的联系,加强钢铁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协作,延伸钢铁产业循环经济链。图4 钢铁循环产业链示意图(三) 家电电子产业链发挥青岛家电电子产业优势,整合上游产业链,分析家电电子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潜力。通过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从源头上减少家电产业废弃物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耗,为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家电电子产业应在环境友好型原材料研发与应用,铅、铬等有害材料的控制使用,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高效绿色节能电子产品研发生产,电子零部件模块化生产、可拆解零部件使用等方面,建设高效的生态家电电子产业模式。图5 电子家电循环产业链示意图(四) 热电产业链以电厂及主要热电公司为重点,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降低水耗和实施烟气除尘脱硫脱硝为中心,推广节能、节水、环保新技术,提高中水循环利用率,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及热能梯级利用。加快城市集中供热建设,重点支持“以大代小”热电项目,逐步淘汰耗能高的小火电。(五) 绿色能源产业链发挥青岛市清洁能源资源优势,以绿色能源利用为目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引进绿色能源利用项目,发展与绿色能源利用相关的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构建绿色能源利用产业链。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发展利用生物质能供热及发电。充分利用海水具有的低位能蕴藏量,开发应用海水源热泵技术,提供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所需冷热量。(六) 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强青岛地区装备制造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在现有装备制造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工艺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设备,重点推进造船、汽车、高速列车、电子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研发推广节能、节水、废弃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七) 建材产业链建材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总量控制,淘汰小水泥、小玻璃、实心粘土砖等落后工艺和产品。发展先进的浮法玻璃工艺,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和平拉工艺,推广窑炉全保温、富氧和全氧燃烧等工艺技术。利用粉煤灰、电石泥等工业废渣和建筑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产品。第三节 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建设一、低碳交通完善现有交通运输系统,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调整优化运力结构。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公共交通建设步伐,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构建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系统。鼓励购买使用低油耗汽车,加快推行清洁燃油汽车或单一燃料天然气汽车、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行;按计划淘汰黄标车;不断改善油品,配合新排放标准的实施,加快车用燃油升级,实施国排放标准。完善并组织实施交通行业能源统计与分析制度,健全节能监督管理体制,突出抓好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项目和营运车船用能节能管理。二、现代物流以构建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前湾港国际物流园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城阳综合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构建和完善以港口物流、空港物流、陆路物流三大系统为核心,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多环节、多区段、多种运输工具的相互衔接,构筑高效的市域、辐射区域物流配送圈。推动物流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提高物流业社会化、规模化、信息化程度,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在物流中心建设中,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将存储保管、物资集散、物流中转、仓储、加工、配送、运输等业务加以有效整合,突出配送、中转和采购功能。积极推广无毒、无害、轻量、薄壁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建立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制度,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率。推进新型绿色交通工具的使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冷链建设力度,降低生鲜产品的运输损耗。开展绿色流通加工,在提高加工效率和材料使用率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结合青岛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探索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实施逆向物流,提高对废旧物资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三、循环经济中介服务依托青岛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青岛市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循环经济技术交流和废弃物供求信息交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青岛市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市场。四、循环型生态旅游业构建“依托主城、拓展两翼、海陆互动、辐射纵深”的“大青岛”旅游发展格局,建立特色突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再造旅游资源开发流程,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将传统的直线型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转换成循环型的开发过程。实现旅游线路的生态化和多元化;实现对基础设施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的共享与高效利用。延伸旅游产业链,通过加大对旅游产品、副产品的开发深度与力度,增加旅游产品的有效使用,实现再循环和资源化。在旅游资源开发及景区建设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科学测定环境容量,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加强环境管理;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加强旅游地的生态保护和培育。在饭店的建设和经营中,减少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景区内要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或电能驱动的清洁交通工具,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有害于环境和干扰生物栖息的交通设施。第四节 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型价值观和消费观,引导居民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逐步养成合理生产、高效利用、提倡节约、杜绝浪费的习惯,使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支撑体系。一、建筑节能以“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为核心目标,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力争到2015年,在全市城市规划区和建制镇范围内,新建建筑全部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650万平方米,大型公建节能改造完成40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建成绿色建筑300万平方米。用于太阳能热水供应的建筑面积累计达到1200万平方米,各类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到2015年末,实现我市建筑年节约标准煤190万吨,节约土地1.87万亩,减排二氧化碳874万吨的目标。积极推进绿色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和可再生能源集中连片开发示范区。研究建筑节能和资源节约的监管措施,做好项目立项阶段合理用能评估审查、设计阶段节能施工图审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程建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