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固废源头减量项目企划书

上传人:泓*** 文档编号:19087979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1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固废源头减量项目企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工业固废源头减量项目企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工业固废源头减量项目企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工业固废源头减量项目企划书报告说明工业固废源头减量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603.0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209.9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1.33%;建设期利息28.3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9%;流动资金1364.7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88%。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31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9726.55万元,净利润2475.9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53.95%,财务净现值7338.01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3.56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总论6一、 项目概述6二、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6三、 资金筹措方案6四、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7五、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7六、 研究结论7七、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第二章 发展规划分析10一、 公司发展规划10二、 保障措施11第三章 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13一、 无废城市建设目标13二、 无废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历程13三、 无废城市的基本概念15四、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16五、 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18六、 无废城市建设产业模式23七、 无废城市建设目标24八、 无废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历程25九、 客户发展计划与客户发现途径26十、 无废城市的基本概念29十一、 关系营销的主要目标30十二、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30十三、 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33十四、 营销计划的实施37十五、 无废城市建设产业模式39十六、 关系营销及其本质特征41十七、 选择目标市场43十八、 消费者行为研究任务及内容46十九、 绿色营销的内涵和特点48第四章 SWOT分析说明51一、 优势分析(S)51二、 劣势分析(W)52三、 机会分析(O)53四、 威胁分析(T)53第五章 运营管理61一、 公司经营宗旨61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61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62四、 财务会计制度65第六章 公司治理方案69一、 股东大会的召集及议事程序69二、 管理层的责任70三、 决策机制71四、 董事会及其权限75五、 管理腐败的类型80六、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82七、 债权人治理机制85第七章 人力资源管理90一、 培训教学设计程序与形成方案90二、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94三、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工作98四、 薪酬体系102五、 企业培训制度的基本结构107六、 制订绩效改善计划的程序108第八章 财务管理110一、 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类型110二、 短期融资的概念和特征111三、 分析与考核113四、 营运资金的特点114五、 资本成本116六、 财务可行性要素的特征124第九章 经济效益评价126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26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6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9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3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1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33四、 偿债能力分析13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4五、 经济评价结论135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36一、 建设投资估算136建设投资估算表137二、 建设期利息13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8三、 流动资金139流动资金估算表139四、 项目总投资14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40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4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41第一章 项目总论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工业固废源头减量项目2、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扩建4、项目建设地点: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5、项目联系人:毛xx(二)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二、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603.0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209.9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1.33%;建设期利息28.3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9%;流动资金1364.7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88%。三、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3603.0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445.31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157.73万元。四、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31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9726.55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2475.92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53.95%。5、全部投资回收期(Pt):3.56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3798.36万元(产值)。五、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立项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六、 研究结论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七、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3603.041.1建设投资万元2209.911.1.1工程费用万元1456.791.1.2其他费用万元709.691.1.3预备费万元43.431.2建设期利息万元28.361.3流动资金万元1364.772资金筹措万元3603.042.1自筹资金万元2445.312.2银行贷款万元1157.733营业收入万元131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9726.555利润总额万元3301.226净利润万元2475.927所得税万元825.308增值税万元601.879税金及附加万元72.2310纳税总额万元1499.4011盈亏平衡点万元3798.36产值12回收期年3.5613内部收益率53.95%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7338.01所得税后第二章 发展规划分析一、 公司发展规划(一)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公司致力于为多产业的多领域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技术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为成为百亿级产业领军企业而努力奋斗。(二)措施及实施效果公司立足于本行业,以先进的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满足产品日益提升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进步要求,为国内外生产商率先提供多种产品,为提升转换率和品质保证以及成本降低持续做出贡献,同时通过与产业链优质客户紧密合作,为公司带来稳定的业务增长和持续的收益。公司通过产品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与产业链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创新引领、合作共赢的模式,再造行业新格局。(三)未来规划采取的措施公司始终秉持提供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和技术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公司在技术以及膜工艺技术的扎实基础及创新能力,为成为百亿级产业领军企业而努力奋斗。在近期的三至五年,公司聚焦于产业的研发、智能制造和销售,在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领域积极布局。致力于为多产业的多领域客户提供中高端技术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在未来的五至十年,以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为核心,利用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利用独立创新、联合开发、并购和收购等多种方法,掌握国际领先的技术,使得公司真正成为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二、 保障措施(一)创新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项目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发布产业鼓励发展目录等方式,引导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资金进入产业。积极采用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拓宽企业项目的投融资渠道。 (二)开展宣传教育和检查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行业生产和应用的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对行业政策的理解与参与,使行业的生产与应用成为全行业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开展行业行动检查,对不执行行业生产和使用有关规定的,要加强舆论监督和通报批评。(三)扩大国内外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外公司加强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发展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拓海外业务,推进产业发展走出去。(四)注重规划引导各地区要针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现状,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做好本地区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发挥规划的指导性,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和权威性,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制定考核机制,把产业发展工作纳入责任评价考核体系。组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业标准贯彻落实的监管。(六)加快自主创新围绕综合利用、协同处置、绿色发展等行业共性和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专业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行业研究中心,提高行业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第三章 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一、 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到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趋零增长,尾矿库安全和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畜禽粪污、秸秆等主要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体系基本健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原生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占比持续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危险废物实现全过程安全监管,环境风险有效管控。二、 无废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历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部分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十分突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建设无废城市意义重大,我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将无废城市概括。(1)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2)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内在要求。(3)无废城市建设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4)无废城市建设有利于深化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长效体制机制;有利于解决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2018年12月29日,首次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办发2018128号)。2019年4月30日,生态环境部公布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城市印发实施方案。2020年,生态环境部成立了部际协调小组,确定11(城市)+5(区)试点(附件4)。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点城市在固体废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2021年11月2日,发布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附件3),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2022年4月24日,为指导地方做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国家生态环境部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附件2),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数量扩大到100+(见附件5),到2025年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未来将掀起新一轮无废城市建设浪潮。三、 无废城市的基本概念无废一词,最早于1973年在美国提出,源自英文ZeroWaste,常被译为零废物、零废弃物、零废弃、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费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建设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关专家指出: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是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少,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也可以说,无废城市不是城市内不产生废物,而是不在城市中存放废物,首先是尽可能少产生废物,不得不产生废物后,要及时回收再利用,暂时没有办法利用的可就近(市郊)填埋。例如,回收餐厨垃圾做沼气和有机肥,回收废旧家电拆解后循环利用和转化为其它有价值的物质。四、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一)加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结合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人口流动与城市群发展、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变化等趋势,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目标要求,兼顾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研究制定我国中长期无废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总体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和优先序;坚持合理全面和有差异原则,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领域选择城市无废转型的实施路径和配套措施;谨防运动式试点创建,避免一刀切。在碳中和转型发展新格局下,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突出降碳的引领作用,加强城市固废综合治理与双碳目标行动方案的协同及深度衔接。(二)完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废弃物系统性管理理念,需要统筹的管理模式和综合的治理体系。通过无废城市建设,切实落实新固废法要求:地方各级对本行政区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负责,各级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建议无废城市建设应强化各级总体统筹领导,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由各级统筹领导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统筹城市固废管理、循环经济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转型发展等;增强生态环境、发改、工信、住建、商务、财政等各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进一步理顺、衔接好各分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三)重视资源节约与减废、降碳的协同效应据测算,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减少45%的温室气体排放,且这部分靠能源转型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循环经济可有效减少原材料和产品在提取、制造、运输、分配和处置过程中的大量间接碳排放,具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固废污染和碳减排的协同倍增效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并纳入无废城市建设、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方案、规划和行动计划中。建立资源材料,固废全生命周期管理活动的碳减排核算、评价体系,优化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增加碳减排指标,以表征城市固废管理的碳减排效益;增加原材料使用约束指标,引导原材料使用量与经济增长脱钩,降低价值链上游的间接碳排放;发展碳减排导向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协同推进城市无废双碳目标。(四)加快建立无废与碳减排愿景目标协同管理的制度体系统筹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法、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与资源综合利用法等相关法律的制修订,充分考虑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固废管理和碳减排的协同作用并统筹制定相关制度;统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固废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完善核算和统计的标准、方法;打通资源能源、固废、碳排放协同管理的政策壁垒。五、 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我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未来进一步深入系统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仍面临着缺乏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管理体制运行不畅、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经济激励和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不足等诸多挑战。(一)系统性顶层设计不足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零废弃(zero-waste)、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和地区战略之一,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制定了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未来1030年的战略目标、实施路线图和具体行动计划。例如:芬兰发布20182023年国家废弃物方案:从回收向循环经济迈进,计划到2030年,建筑废弃物实现70%的再生利用、城市生活固废回收率达55%、餐厨废弃物减少50%,并将其作为该国2035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荷兰在2016年制定循环经济2050蓝图,提出到2030年主要原材料使用量减少一半、到2050年实现废物100%循环的分阶段目标。我国国家层面中长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尚不够具体、明确,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缺乏分类指导,其与经济社会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等约束性目标协同推进等方面的战略研究和部署不足。(二)城市固废管理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融合统筹不足发达国家普遍把减量化、资源化作为城市废弃物管理的优先层级,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城市零废弃的主要路径。从我国首批试点实践来看,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更多关注各类固废产生后的处理处置,偏重固废的后端治理。虽然国家层面成立了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部际协调小组,但具体到11+5个地方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层面,主要是由负责城市固废监督管理工作的各地生态环境、城管、执法等部门推动;受制于当前管理体制和部门责任分工,首批试点建设实践增量内容更侧重环境监管、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等,对固废的源头减量化(避免产生或少产生)、资源化管理的统筹能力不足。由于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周期仅1年多,加上疫情影响等,成效总结中不少内容是对前期已开展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试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绿色工厂试点等单项试点工作的材料收集和整合,发改、工信、住建等其他部门对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的实际参与度不高,试点建设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三)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的关键制度缺失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注重固废分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构建了完善的涵盖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而我国固废管理法律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清洁生产促进法)3部核心法律支撑,但配套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尚未涵盖全生命周期各关键环节。已有法规中对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多以鼓励、引导为主,缺少法律强制性要求和管理抓手,对企业、个人等主体的责任规制及激励作用不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关键制度不完善,涵盖领域较窄;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缺乏,且现行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之处。这些管理制度障碍很难靠地方试点去解决,因而极大阻碍了长效机制的形成。(四)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和市场化措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激励废弃物产生者改变行为,同时也将其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但我国当前固废管理相关经济政策的引导、调节作用十分有限,市场培育、扶持力度不够。在资源利用的客观约束,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等方面规定欠缺。现行资源税对资源的稀缺性体现不足,自然资源价值被低估。综合利用财税激励力度不足,例如,现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覆盖类别有限,仅占全部类别的16%左右,且对生产原料的使用限制过多。固废处理处置产业体系市场化程度低,地方垄断问题普遍存在。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危险废物处理等通常由12家国有企业负责,民营企业很难参与;且存在垄断定价、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固废法新规执行困难,例如:缺乏落实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具体办法;推动固废跨行政区协同处置的价格机制等配套措施尚未建立等。(五)固废的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及转化不足1、技术创新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国从事固废综合利用的企业越来越多(据统计,2019年全国从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有3万多家,比2018年增长25%),但所采用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多为制烧结砖、加气块等低值化利用技术,大宗工业固废的高值化利用技术、创新性技术及应用不足;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其他产业链衔接、多源固废的协同处理处置技术缺乏;对于某些特定种类的固废,如焚烧飞灰、农业秸秆、医疗废物等,尚缺乏成熟、可推广、成本适宜的资源化利用技术。2、技术转化及产业化困难,缺乏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由于固废循环利用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集约化、规范化水平偏低,部分技术和项目还存在循环但不经济、不低碳的问题,导致技术转化的综合成本效益优势不明显,企业参与技术转化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由于固废综合利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加上我国现阶段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完善,很难界定侵权范围,导致一些掌握创新性固废高值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企业不愿申请技术专利,而是将先进技术方案作为商业秘密,仅在企业内部小规模使用。此外,一些地方虽建有固废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却偏重于技术评价,技术推广应用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先进技术交流及产业化推广应用,严重阻碍了产业的高值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六、 无废城市建设产业模式围绕无废城市技术产业、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导入数字经济、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创新要素,通过线上线下产业育城平台,连接创新要素,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要素本地配置,构建区域发展产业生态,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一)构建无废城市技术产业集群构建涉及危废及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固废,污泥淤泥管道泥,建筑废弃物,再生资源回收,快递包装废物,农业废弃物的相关技术的线上线下产业集群。赋能本地和其他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二)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形成绿色低碳产学研用生态技术研发和孵化体系:共同研究各种节水、节电、节能的生产和流通技术,及生态工程技术,并借助平台连通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优势,对相关技术进行产业化孵化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和城市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三)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全过程数字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检测等实现生产、流通、销售、品牌构建等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平台为核心的绿色循环产业监测体系,控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化转型。(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无废细胞形成涵盖:数字化无废工厂、数字化无废园区、数字化无废乡村、数字化无废医院、数字化无废工地、数字化无废学校、数字化无废景区、数字化无废社区、数字化无废矿山等多种类型。通过数字化无废城市细胞促进城市绿色生产,并把绿色标准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建设、居住生活等活动中。七、 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到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趋零增长,尾矿库安全和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畜禽粪污、秸秆等主要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体系基本健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原生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占比持续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危险废物实现全过程安全监管,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八、 无废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历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部分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十分突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建设无废城市意义重大,我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将无废城市概括。(1)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2)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内在要求。(3)无废城市建设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4)无废城市建设有利于深化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长效体制机制;有利于解决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2018年12月29日,首次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办发2018128号)。2019年4月30日,生态环境部公布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城市印发实施方案。2020年,生态环境部成立了部际协调小组,确定11(城市)+5(区)试点(附件4)。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点城市在固体废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2021年11月2日,发布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附件3),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2022年4月24日,为指导地方做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国家生态环境部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附件2),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数量扩大到100+(见附件5),到2025年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未来将掀起新一轮无废城市建设浪潮。九、 客户发展计划与客户发现途径1、客户发展计划客户发展计划是企业通过对一定时期、一定市场区域内客户资源的分析而制定的新客户开发与老客户价值提升计划。其中,老客户价值提升计划指目标市场计划期内增加老客户对本公司产品购买量的计划。客户发展计划涉及客户关系管理全局,用于指导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各项活动,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明确性,明确规定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模棱两可;二是可操作性,各项实施措施必须具体,以便于各部门相关人员执行;三是阶段性,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制定短期、近期与长期计划,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四是可达到性,应当考虑企业自身实际与市场环境实际,使得各部门相关人员有条件、有能力实现计划。2、客户发现途径客户发现是客户开发的前提。根据一般经验,客户发现主要有以下途径:(1)查阅法。查阅各种公开发布的含有工商企业信息的二手资料,如电话号码簿、工商企业名录、各种媒体的信息专栏与广告等。(2)市场咨询法。向有关部门咨询,如市场研究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3)会议法。参加各种会议,如行业会议、展览会、展销会等。(4)广告开拓法。利用各种广告媒介寻找准顾客,如直接邮寄广告、电话广告、电子商务广告等。(5)链式引荐法。请现有客户推荐新顾客。(6)社会关系拓展法。利用自身的种种社会关系寻找准顾客。(7)中心开花法。通过中心人物的链式关系扩大顾客群,中心人物有行业协会领导、主管部门领导、金融机构领导以及各类有影响力的人物等。(8)市场细分法。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准客户。(9)历史顾客名单核对法。从以往有过来往或交易关系的客户名单中寻找现在可以继续发展业务关系的客户。(10)地毯式拜访法。销售人员直接走访特定区域所有可能有价值的企业以寻找准顾客。(11)社交群体接触法。在俱乐部、娱乐场、校友会、培训班等各类社交场合接触准客户。(12)个人观察法。销售人员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直接观察和判断寻找准顾客。(13)随机法。利用各种偶然的机会发现客户,如同机的乘客、同游的游客等。(14)吸引竞争者的顾客。(15)委托助手法。即聘用与委托专职人员帮助收集信息,上门拜访,寻找准顾客。十、 无废城市的基本概念无废一词,最早于1973年在美国提出,源自英文ZeroWaste,常被译为零废物、零废弃物、零废弃、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费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建设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关专家指出: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是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少,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也可以说,无废城市不是城市内不产生废物,而是不在城市中存放废物,首先是尽可能少产生废物,不得不产生废物后,要及时回收再利用,暂时没有办法利用的可就近(市郊)填埋。例如,回收餐厨垃圾做沼气和有机肥,回收废旧家电拆解后循环利用和转化为其它有价值的物质。十一、 关系营销的主要目标关系营销更为关注的是维系现有顾客,丧失老主顾无异于失去市场、失去利润的来源。关系营销的重要性就在于争取新顾客的成本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有的企业推行“零顾客叛离”计划,目标是让顾客没有离去的机会。这就要求及时掌握顾客的信息,随时与顾客保持联系,并追踪顾客动态。因此,仅仅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还不够,必须分析顾客产生满意感和忠诚度的根本原因。由于对企业行为绩效的感知和理解不同,表示满意的顾客,原因可能不同,只有找出顾客满意的真实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维系顾客。满意的顾客会对产品、品牌乃至公司保持忠诚,忠诚的顾客会重复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不为其他品牌所动摇,不仅会重复购买已买过的产品,而且会购买企业的其他产品。同时顾客的口头宣传,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此外,满意的顾客还会高度参与和介入企业的营销活动过程,为企业提供广泛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十二、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一)加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结合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人口流动与城市群发展、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变化等趋势,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目标要求,兼顾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研究制定我国中长期无废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总体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和优先序;坚持合理全面和有差异原则,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领域选择城市无废转型的实施路径和配套措施;谨防运动式试点创建,避免一刀切。在碳中和转型发展新格局下,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突出降碳的引领作用,加强城市固废综合治理与双碳目标行动方案的协同及深度衔接。(二)完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废弃物系统性管理理念,需要统筹的管理模式和综合的治理体系。通过无废城市建设,切实落实新固废法要求:地方各级对本行政区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负责,各级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建议无废城市建设应强化各级总体统筹领导,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由各级统筹领导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统筹城市固废管理、循环经济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转型发展等;增强生态环境、发改、工信、住建、商务、财政等各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进一步理顺、衔接好各分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三)重视资源节约与减废、降碳的协同效应据测算,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减少45%的温室气体排放,且这部分靠能源转型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循环经济可有效减少原材料和产品在提取、制造、运输、分配和处置过程中的大量间接碳排放,具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固废污染和碳减排的协同倍增效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并纳入无废城市建设、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方案、规划和行动计划中。建立资源材料,固废全生命周期管理活动的碳减排核算、评价体系,优化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增加碳减排指标,以表征城市固废管理的碳减排效益;增加原材料使用约束指标,引导原材料使用量与经济增长脱钩,降低价值链上游的间接碳排放;发展碳减排导向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协同推进城市无废双碳目标。(四)加快建立无废与碳减排愿景目标协同管理的制度体系统筹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法、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与资源综合利用法等相关法律的制修订,充分考虑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固废管理和碳减排的协同作用并统筹制定相关制度;统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固废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完善核算和统计的标准、方法;打通资源能源、固废、碳排放协同管理的政策壁垒。十三、 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我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未来进一步深入系统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仍面临着缺乏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管理体制运行不畅、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经济激励和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不足等诸多挑战。(一)系统性顶层设计不足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零废弃(zero-waste)、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和地区战略之一,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制定了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未来1030年的战略目标、实施路线图和具体行动计划。例如:芬兰发布20182023年国家废弃物方案:从回收向循环经济迈进,计划到2030年,建筑废弃物实现70%的再生利用、城市生活固废回收率达55%、餐厨废弃物减少50%,并将其作为该国2035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荷兰在2016年制定循环经济2050蓝图,提出到2030年主要原材料使用量减少一半、到2050年实现废物100%循环的分阶段目标。我国国家层面中长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尚不够具体、明确,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缺乏分类指导,其与经济社会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等约束性目标协同推进等方面的战略研究和部署不足。(二)城市固废管理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融合统筹不足发达国家普遍把减量化、资源化作为城市废弃物管理的优先层级,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城市零废弃的主要路径。从我国首批试点实践来看,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更多关注各类固废产生后的处理处置,偏重固废的后端治理。虽然国家层面成立了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部际协调小组,但具体到11+5个地方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层面,主要是由负责城市固废监督管理工作的各地生态环境、城管、执法等部门推动;受制于当前管理体制和部门责任分工,首批试点建设实践增量内容更侧重环境监管、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等,对固废的源头减量化(避免产生或少产生)、资源化管理的统筹能力不足。由于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周期仅1年多,加上疫情影响等,成效总结中不少内容是对前期已开展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试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绿色工厂试点等单项试点工作的材料收集和整合,发改、工信、住建等其他部门对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的实际参与度不高,试点建设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三)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的关键制度缺失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注重固废分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构建了完善的涵盖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而我国固废管理法律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清洁生产促进法)3部核心法律支撑,但配套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尚未涵盖全生命周期各关键环节。已有法规中对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多以鼓励、引导为主,缺少法律强制性要求和管理抓手,对企业、个人等主体的责任规制及激励作用不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关键制度不完善,涵盖领域较窄;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缺乏,且现行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之处。这些管理制度障碍很难靠地方试点去解决,因而极大阻碍了长效机制的形成。(四)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和市场化措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激励废弃物产生者改变行为,同时也将其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但我国当前固废管理相关经济政策的引导、调节作用十分有限,市场培育、扶持力度不够。在资源利用的客观约束,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等方面规定欠缺。现行资源税对资源的稀缺性体现不足,自然资源价值被低估。综合利用财税激励力度不足,例如,现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覆盖类别有限,仅占全部类别的16%左右,且对生产原料的使用限制过多。固废处理处置产业体系市场化程度低,地方垄断问题普遍存在。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危险废物处理等通常由12家国有企业负责,民营企业很难参与;且存在垄断定价、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固废法新规执行困难,例如:缺乏落实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具体办法;推动固废跨行政区协同处置的价格机制等配套措施尚未建立等。(五)固废的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及转化不足1、技术创新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国从事固废综合利用的企业越来越多(据统计,2019年全国从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有3万多家,比2018年增长25%),但所采用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多为制烧结砖、加气块等低值化利用技术,大宗工业固废的高值化利用技术、创新性技术及应用不足;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其他产业链衔接、多源固废的协同处理处置技术缺乏;对于某些特定种类的固废,如焚烧飞灰、农业秸秆、医疗废物等,尚缺乏成熟、可推广、成本适宜的资源化利用技术。2、技术转化及产业化困难,缺乏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由于固废循环利用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集约化、规范化水平偏低,部分技术和项目还存在循环但不经济、不低碳的问题,导致技术转化的综合成本效益优势不明显,企业参与技术转化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由于固废综合利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加上我国现阶段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完善,很难界定侵权范围,导致一些掌握创新性固废高值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企业不愿申请技术专利,而是将先进技术方案作为商业秘密,仅在企业内部小规模使用。此外,一些地方虽建有固废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却偏重于技术评价,技术推广应用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先进技术交流及产业化推广应用,严重阻碍了产业的高值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十四、 营销计划的实施(一)有效实施计划的注意事项(1)有明确的行动方案。战略和计划的有效实施,要有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以帮助理解和清晰营销计划的关键性环境、项目和措施,正确地把任务、责任落实到个人、团队或部门。(2)可能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必须注意组织结构与任务、责任相一致,与自身的特点、环境相适应,根据战略和计划适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3)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必须明确与计划有关的环节、岗位和人员的责权利,明确具体要求和奖惩措施,建章立制进行约束和管理。(4)注意协调关键流程。为了有效实施战略和计划,做到行动方案、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因素,尤其是相关机构、人员在大目标下协调一致,需要界定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构建作业流程,保障操作层面相互配合。(二)影响计划实施的常见问题和原因(1)计划脱离实际。计划通常由专业计划人员负责制订,基层人员具体操作和执行。专业计划人员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总体方向和原则,疏于关注过程和实施细节,使得计划较为笼统和形式化;计划人员可能了解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不够,营销计划偏离实际;计划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交流情况不足,后者不能很好理解需要执行的计划,遇到困难最终导致计划人员和基层人员对立,互不信任。所以,制订计划不能只靠专业计划人员,也可由他们联系基层人员一起讨论、制订。基层人员或比计划人员了解实际情况,将他们纳入计划管理过程,有助于营销计划的制订和实施。(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矛盾。计划常常涉及长期目标,企业对具体执行计划的人员又可能是依据短期的绩效,如销量、市场份额或利润等评估和奖励,他们常常不得不选择目光短浅的行为。要注意解决这一矛盾,设法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3)因循守旧的情性。一般来说,新战略、新计划如果不符合传统和思维习惯,就容易遭到抵制。新旧战略和计划之间差异越大,实施中阻力也越大。要推动与原来思路截然不同的计划,常常需要打破传统组织结构和流程,“不换脑袋就换人”,甚至重建管理体制。(4)缺乏具体、明确的行动方案。有些计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缺乏促使各部门、各环节协调一致、共同出力的依据。十五、 无废城市建设产业模式围绕无废城市技术产业、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导入数字经济、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创新要素,通过线上线下产业育城平台,连接创新要素,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要素本地配置,构建区域发展产业生态,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一)构建无废城市技术产业集群构建涉及危废及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固废,污泥淤泥管道泥,建筑废弃物,再生资源回收,快递包装废物,农业废弃物的相关技术的线上线下产业集群。赋能本地和其他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二)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形成绿色低碳产学研用生态技术研发和孵化体系:共同研究各种节水、节电、节能的生产和流通技术,及生态工程技术,并借助平台连通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优势,对相关技术进行产业化孵化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和城市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三)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全过程数字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检测等实现生产、流通、销售、品牌构建等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平台为核心的绿色循环产业监测体系,控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化转型。(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无废细胞形成涵盖:数字化无废工厂、数字化无废园区、数字化无废乡村、数字化无废医院、数字化无废工地、数字化无废学校、数字化无废景区、数字化无废社区、数字化无废矿山等多种类型。通过数字化无废城市细胞促进城市绿色生产,并把绿色标准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建设、居住生活等活动中。十六、 关系营销及其本质特征约翰伊根认为对关系营销目标最好的描述是:“在适当情况下,识别和建立、维持和增进同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在必要时终止这些关系,以利于实现相关各方的目标;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及各种承诺的兑现来实施。”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关系营销致力于与主要顾客建立互相满意且长期的关系以获得和维持企业业务。”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关系营销将建立与发展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变量,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核心。关系营销奉行的黄金法则是:同等条件下,人们将和他们认识、喜欢并且信任的人做生意。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社会学认为关系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机渠道,良好的关系即是渠道畅通,恶化的关系即是渠道阻滞,中断的关系则是渠道堵塞。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既可以由企业开始,也可以由营销对象开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可以使企业赢得更多、更好的支持与合作。(2)战略过程的协同性。在竞争性的市场上,明智的营销管理者应强调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关系。这可以是关系一方自愿或主动地按照对方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是关系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各具优势的关系双方,互相取长补短,联合行动,协同动作去实现对各方都有益的共同目标,可以说是协调关系的最高形态。(3)营销活动的互利性。关系营销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相互之间有利益上的互补。如果没有各自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双方就不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系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要求互相了解对方的利益要求,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并努力使双方的共同利益得到实现。真正的关系营销需要达到关系双方互利互惠的境界。(4)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追踪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关系营销应具备一个反馈的循环,连接关系双方,企业可由此了解到环境的动态变化,根据合作方提供的信息,以改进产品和技术。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关系营销具有动态的应变性,有利于挖掘新的市场机会。十七、 选择目标市场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了目标市场战略之后,就要决定如何选择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的首要步骤,是分析评价各个细分市场,在综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目标市场。(一)评价细分市场评价细分市场,即对各细分市场在市场规模增长率、市场结构吸引力和企业目标与资源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1、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长率这项评估主要研究潜在细分市场是否具有适当的规模和增长率。“适当的规模”是一个相对概念,大公司可能偏好销售量很大的细分市场,对小的细分市场不感兴趣;小公司则由于实力较弱,会有意避开较大规模的细分市场。细分市场的增长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有的企业都希望目标市场的销售量和利润具有良好的上升趋势,但竞争者也会迅速进入快速增长的市场,从而使利润率下降。2、细分市场的结构吸引力一个具有适当规模和成长率的细分市场,也有可能缺乏盈利潜力。如果许多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同时进入一个细分市场,或者说,在某个细分市场中存在很多颇具实力的竞争企业时,尤其是该细分市场已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