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关于成立碳达峰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上传人:陈****2 文档编号:18997640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4 大小:14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抚州市关于成立碳达峰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抚州市关于成立碳达峰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抚州市关于成立碳达峰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抚州市关于成立碳达峰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 绪论6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6二、 结论分析6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第二章 发展规划10一、 公司发展规划10二、 保障措施11第三章 市场分析14一、 碳达峰目标下对工业能效的影响14二、 碳达峰主要目标16三、 碳达峰目标下工业能效问题的对策建议17四、 碳达峰碳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18五、 碳达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3六、 碳达峰后各国经济社会特征综合分析26七、 碳达峰目标下对工业能效的影响29八、 市场定位的步骤31九、 碳达峰主要目标33十、 营销环境的特征34十一、 碳达峰目标下工业能效问题的对策建议35十二、 关系营销的流程系统36十三、 碳达峰碳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38十四、 目标市场战略43十五、 碳达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0十六、 碳达峰后各国经济社会特征综合分析53十七、 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55十八、 市场定位战略58十九、 制订计划和实施、控制营销活动63二十、 市场的细分标准64第四章 经营战略方案71一、 企业投资战略决策应考虑的因素71二、 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基本方式74三、 企业竞争战略的概念76四、 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含义与必要性78五、 企业投资战略的概念与特点80六、 企业使命决策的内容和方案81七、 人力资源战略的特点84第五章 公司治理分析86一、 董事长及其职责86二、 高级管理人员89三、 公司治理的定义92四、 公司治理的主体98五、 内部控制的相关比较100六、 管理腐败的类型103七、 股东权利及股东(大)会形式105第六章 企业文化方案111一、 培养名牌员工111二、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17三、 企业文化的选择与创新127四、 企业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特点131五、 品牌文化的塑造133第七章 财务管理分析144一、 财务管理原则144二、 流动资金的概念148三、 计划与预算149四、 短期融资的概念和特征150五、 短期融资的分类152六、 财务管理的内容154第八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157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5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5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5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5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6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61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6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64三、 偿债能力分析16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66第九章 投资估算168一、 建设投资估算168建设投资估算表169二、 建设期利息16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70三、 流动资金171流动资金估算表171四、 项目总投资17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72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7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73报告说明碳达峰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713.1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196.1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9.82%;建设期利息16.1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4%;流动资金500.9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24%。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58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4790.34万元,净利润739.2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32.05%,财务净现值1612.5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82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抚州市关于成立碳达峰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公司(二)项目投资人xx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二、 结论分析(一)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二)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713.1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196.1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9.82%;建设期利息16.1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4%;流动资金500.9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24%。(三)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713.19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056.05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657.14万元。(四)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58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4790.34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739.22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32.05%。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82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082.71万元(产值)。(五)社会效益经分析,本期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相关政策,项目建设及投产的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好,因此,项目投资建设各项评价均可行。建议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好成本,制定好项目的详细规划及资金使用计划,加强项目建设期的建设管理及项目运营期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加强产品生产的现金流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充足,同时保证各产业链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控制产品的次品率,赢得市场和打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局面。(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1713.191.1建设投资万元1196.111.1.1工程费用万元733.111.1.2其他费用万元441.711.1.3预备费万元21.291.2建设期利息万元16.101.3流动资金万元500.982资金筹措万元1713.192.1自筹资金万元1056.052.2银行贷款万元657.143营业收入万元58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4790.345利润总额万元985.636净利润万元739.227所得税万元246.418增值税万元200.239税金及附加万元24.0310纳税总额万元470.6711盈亏平衡点万元2082.71产值12回收期年4.8213内部收益率32.05%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1612.56所得税后第二章 发展规划一、 公司发展规划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内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规模、人员规模、资金运用规模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随着业务和规模的快速发展,公司的管理水平将面临较大的考验,尤其在公司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后,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将进一步复杂化,在战略规划、组织设计、资源配置、营销策略、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问题上都将面对新的挑战。另外,公司未来的迅速扩张将对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服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公司需进一步提高管理应对能力,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实现业务发展目标。公司将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来满足各项发展规划的资金需求。在未来融资方面,公司将根据资金、市场的具体情况,择时通过银行贷款、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合理安排制定融资方案,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筹集推动公司发展所需资金。公司将加快对各方面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加大对人才的资金投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公司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公司将继续加强员工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营销人才、服务人才、管理人才;对营销人员进行沟通与营销技巧方面的培训,对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教育。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外部人才。对于行业管理经验杰出的高端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保持核心人才的竞争力。其三,逐步建立、完善包括直接物质奖励、职业生涯规划、长期股权激励等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公司将严格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要求规范运作,持续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决策和用人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在重大决策、选择经理人员等方面的作用。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决策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保证财务运作合理、合法、有效。公司将根据客观条件和自身业务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促进公司的机制创新。二、 保障措施(一)加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以本规划的重点产品为方向,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10强企业,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推进科技创新应用发挥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优势,建立产业创新试验区,对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补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三)完善统计评价体系根据国家产业分类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加强新兴产业统计研究,完善产业统计制度,健全统计指标体系。根据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完善产业功能区发展评价机制。强化对重点产业、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工作,为保障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四)开展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现代网络平台,大力开展产业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产业的认知度。组织对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组织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产业规划竞赛活动。(五)营造公平环境构建行业诚信体系,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六)严格行业准入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准入条件及相关政策法规,公告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新增扩能项目坚持减量置换落后产能,适度有序发展新型产品,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第三章 市场分析一、 碳达峰目标下对工业能效的影响(一)主要问题纵向比:近半数监测指标能效水平不升反降。单位产品能耗是反映能效水平主要的监测指标,指生产某一个计量单位的产品(或完成一个计量单位的工作量)所消耗的能源量。前三季度,我省纳入单位产品能耗统计监测的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共117家,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均超过1万吨标准煤,分布在以高耗能行业为主的10个行业。这部分企业数仅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07%,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共317881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7%。前三季度,在我省主要耗能工业企业28项纳入监测的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13项指标同比上升,1项持平,优化率仅为50%。其中,煤炭开采和纺织业能效同比下降较大,主要监测指标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和吨纱(线)混合数综合能耗同比分别上升137%和555%。横向比:近五成产品能效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前三季度,国家公布的23项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我省仅有11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478%,煤炭、纺织、造纸以及合成氨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明显偏高。其中,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万米印染布综合能耗、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和氨碱法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4项指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36%、412%、215%和183%。标杆比:部分高耗能产品能效水平距离国家标杆水平有差距。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明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要求:各地须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拟建、在建项目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前三季度,全省纳入统计监测的炼焦、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钢铁和有色等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均达到基准水平以上,但化工、水泥、平板玻璃和钢铁行业部分产品能效水平未达到标杆水平。其中,氨碱法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和转炉炼钢综合工序单位能耗分别比标杆水平标准高出105、41、253和117个百分点。(二)制约因素制约我省工业能效水平的因素,既有系统性的,也有偶发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结构偏重:能效水平与工业结构有很大关联,我省重工业比重大,化工、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85%左右,对能源依赖较高,相关行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装备技术和工艺水平提升较慢,产业升级、能效提升难度大。禀赋不足: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对资源开采行业有先天的影响,是影响同类型行业企业能效水平的重要因素。我省煤炭资源的地质储存条件差,开采难度大,且煤质差、煤层薄,且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难度将越来越大,我省的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不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同比上年也呈上升趋势,能效水平的改善只能依靠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波动:企业生产线的平稳、饱和运转,能有效分摊固定生产消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升产品能效水平。调查显示,纺织业能效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我省2家主要纺织企业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减少造成企业限产,生产不平稳,生产线不饱和运转,导致企业能效下降。二、 碳达峰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明显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供应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34%,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大幅提高,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在全省前列,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能源占比大幅增加,煤炭消费占比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实现普遍应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全面形成。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高,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三、 碳达峰目标下工业能效问题的对策建议把好入口: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政策要求,综合产品单耗、产业链定位、绿色低碳水平等因素,对在建、拟建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建立项目清单,实施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按有关规定整改。对行业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应严格落实国家产能置换政策;产能尚未饱和行业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审慎把关,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练好内功:指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一是推进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升级。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加快提升行业能效。强化工业能效标杆引领。全面开展对标达标,积极参与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遴选及能效指标示范引领,通过树立标杆、宣传经验,激励引导行业企业赶超能效领跑者。2021年,我省有1家企业入闱国家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24家企业入闱国家绿色工厂企业名单。四、 碳达峰碳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一)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宣传,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积极作用,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培训。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支持服务分阶段、多层次培训,讲清政策要点,深化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做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支持有关高校、开放大学加强与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需求。(二)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科研平台,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推动高校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组建一批重点攻关团队,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科研育人,鼓励高校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大力支持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科研和人才培养团队,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层次培养。(三)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尽快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为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四)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适度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保证水电、抽水蓄能和核电人才增长需求,增强走出去国际化软实力。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运行与维护、前沿技术等方面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以一次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专业人才培养。以二次能源高效转换为重点,加强重型燃气轮机、火电灵活调峰、智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等新能源类人才培养。以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智能化、综合化等为特色强化电气类人才培养。以推动建筑、工业等行业的电气化与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强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人才培养。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赋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五)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相关高校与国内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各具特色本专科生、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完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运行机制,针对关键重大领域,加大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支持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鼓励高校联合企业,根据行业产业特色,加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组建一批区域或者行业高校和企业联盟,适时联合相关国家组建跨国联盟,推动标准共用、技术共享、人员互通。(六)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类型和特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打造能够引领未来低碳技术发展、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启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试点项目,针对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在国内有条件的综合高校和行业高校中,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培育项目,启动一批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七)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实施机制灵活的碳中和人才政策,加大精准引进力度,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形成规模合理、梯次配置的师资体系。(八)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基于碳达峰碳中和人才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分析,分领域协同共建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实训项目等,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专业人才为基础,重点提升国际视野,强化国际交流能力,推动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实习。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校积极吸引海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储能与氢能、碳经济与政策研究等优秀人才,汇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碳中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鼓励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碳中和领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和智库咨询等合作项目,深化双边、多边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创新合作,培养积极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五、 碳达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关于经济增长与碳减排节奏,首先从经济增速来看,国际案例表明,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收入水平,碳减排对于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来说,无疑会对本国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如美国,2001年小布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减排和限排的义务为借口,退出了京都议定书,而此后的四年美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我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9%,2019)要超出大部分国家在碳达峰时期的占比(30%以下)10个百分点左右,未来10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经济增速也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在碳达峰后,各国的案例表明,虽然不少经济体增速中枢出现放缓,但放缓的程度有限,而且部分国家(比如英国这种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的国家)增长不降反升。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在大多数情景下,碳达峰会对中国GDP造成正面影响。我国只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即使在2030年碳达峰后,经济增长也未必会出现明显回落。从工业化阶段看,我国已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化产生的碳排放将逐渐趋于缓和,此时要扩大能源消费结构,如使用碳排放值相对较低的天然气。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74%)远低于全球水平(162%),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水平也较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强大的经济条件将加强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这也将提高能源效率。当前我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扩大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降低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支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将是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重点。关于城市化率与房地产业,中国的城市化率离碳达峰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尽管和其他很多拉美国家一样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但其在20世纪中叶以后,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大量人口已经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由于未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住房民生等社会保障,大量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城市中规模巨大的贫民窟。这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引以为戒的。对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目标,即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到60%,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虽然下一个时期的城镇化目标官方尚未出台,但按照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要求,同时参考其他国家实现碳达峰时的城市化率水平,预计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目标在70%左右。过去10年,中国城市化率由2010年的499%上升到2019年的606%,提升了约107个百分点;而这10年也是中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加了近70%。尽管城市化率提升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将城市化率目标作为房价继续上涨的支撑因素并不恰当,因为过高的房价会提高农民进城的门槛,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势蔓延对城市化率并不友好。在向碳达峰迈进的下一个10年,城市化率的同步提升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将更为复杂,因为有政策、人口、土地、收入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关于能源结构与煤炭行业,受资源禀赋影响,煤炭是中国工业能源消费中最重要的能源产品,其能源消费占比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碳排放大部分来自于煤炭,碳减排的对象无疑就瞄准了煤炭。上文国际案例中,五个国家实现碳达峰时的煤炭能源消费占比分别约为322%(英国,1990)、41%(德国,1991)、26%(美国,2007)、256%(日本,2012)、83%(巴西,2014),且这一占比在碳排放达峰后延续下降。对标来看,中国的同口径煤炭能源消费占比在63%左右(2019年),远超上述各国碳达峰时期的煤炭占比和世界平均水平的27%,能源结构的调整压力任重道远。当前,约束性能源政策已经开始影响行业,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微观层面的信用融资环境,对当前和未来一度时间里的煤炭行业都不太友好。下阶段,不管是煤炭企业的转型,还是去碳、碳捕获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都意味着煤炭行业在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技术、成本等方面缺乏优势的产能将面临加速退出。六、 碳达峰后各国经济社会特征综合分析(一)多数经济体增长趋于回落从实现碳达峰前后一国GDP增速变化来看,往往是碳达峰后经济增速趋于回落。如美国在碳达峰的前后10年,经济年均增速下降约1个百分点,巴西碳达峰(2014年)的前后5年相比,增速下降约39个百分点。而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在实现碳达峰后依旧以增长为主。主要发达国家碳排放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达峰,这一情况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彼时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已达到2万美元以上,其中,美国在2007年实现碳达峰时人均GDP已突破5万美元。(二)城市化率普遍超70%,进程放缓在碳达峰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其城市化率均超过了70%。如,日本2012年实现碳达峰时的城市化率为91%,巴西为855%(2014年)。城市化和工业化往往相伴相生,一个国家碳排放达到峰值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的结束,重化工业比重呈现显著下降,开始迈入后工业化时期。(三)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较为明显由于工业消耗了大部分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碳达峰与产业结构调整高度相关,并在碳减排中发挥积极作用。尽管德国是工业大国,但在1990年实现碳达峰前后,第二产业占比稳步下降,从1980年的41%降至1990年的373%,再到2000年的277%,直接促成了显著的碳减排效应。而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由于产业结构变动较小使碳减排效益无法发挥,导致其碳达峰时间也相对较晚。加拿大于2006年实现碳达峰,200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99%,到2010年为267%,仅下降约3个百分点;澳大利亚199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9%,到2010年为252%,近二十年里的降幅相对于德国而言变动不明显。(四)人口普遍在1%以下低位增长人口增长会导致总碳排放量的增加,许多学者和文献通过对人口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研究,论证了人口增长是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从已实现碳达峰国家来看,一国实现碳达峰的时间点基本是处于本国人口增长率低速增长阶段,普遍低于1%,如英国为031%,德国为086%,法国为055%,巴西为084%,日本为负增长,在碳达峰后人口增长率一般会继续趋于下行。(五)低碳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方向在天然气、煤炭、石油这三种能源中,煤炭最为低效。在提供相同能量的情况下,煤炭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石油的15倍,天然气的22倍。因此,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一国碳达峰时往往伴随着煤炭、石油等高排放能源消费量到达峰值,尤其是煤炭,其在一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而可再生能源消费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如英国和巴西可再生能源的年消费量已经远超煤炭消费量。2019年,英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为煤炭的4倍,巴西约为3倍。七、 碳达峰目标下对工业能效的影响(一)主要问题纵向比:近半数监测指标能效水平不升反降。单位产品能耗是反映能效水平主要的监测指标,指生产某一个计量单位的产品(或完成一个计量单位的工作量)所消耗的能源量。前三季度,我省纳入单位产品能耗统计监测的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共117家,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均超过1万吨标准煤,分布在以高耗能行业为主的10个行业。这部分企业数仅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07%,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共317881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7%。前三季度,在我省主要耗能工业企业28项纳入监测的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13项指标同比上升,1项持平,优化率仅为50%。其中,煤炭开采和纺织业能效同比下降较大,主要监测指标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和吨纱(线)混合数综合能耗同比分别上升137%和555%。横向比:近五成产品能效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前三季度,国家公布的23项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我省仅有11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478%,煤炭、纺织、造纸以及合成氨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明显偏高。其中,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万米印染布综合能耗、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和氨碱法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4项指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36%、412%、215%和183%。标杆比:部分高耗能产品能效水平距离国家标杆水平有差距。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明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要求:各地须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拟建、在建项目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前三季度,全省纳入统计监测的炼焦、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钢铁和有色等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均达到基准水平以上,但化工、水泥、平板玻璃和钢铁行业部分产品能效水平未达到标杆水平。其中,氨碱法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和转炉炼钢综合工序单位能耗分别比标杆水平标准高出105、41、253和117个百分点。(二)制约因素制约我省工业能效水平的因素,既有系统性的,也有偶发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结构偏重:能效水平与工业结构有很大关联,我省重工业比重大,化工、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85%左右,对能源依赖较高,相关行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装备技术和工艺水平提升较慢,产业升级、能效提升难度大。禀赋不足: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对资源开采行业有先天的影响,是影响同类型行业企业能效水平的重要因素。我省煤炭资源的地质储存条件差,开采难度大,且煤质差、煤层薄,且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难度将越来越大,我省的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不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同比上年也呈上升趋势,能效水平的改善只能依靠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波动:企业生产线的平稳、饱和运转,能有效分摊固定生产消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升产品能效水平。调查显示,纺织业能效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我省2家主要纺织企业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减少造成企业限产,生产不平稳,生产线不饱和运转,导致企业能效下降。八、 市场定位的步骤市场定位通过识别潜在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定位和制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三个步骤实现。(一)识别潜在竞争优势识别潜在竞争优势是市场定位的基础。通常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两方面: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化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能够以比竞争者低廉的价格销售相同质量的产品,或以相同的价格水平销售更高一级质量水平的产品。产品差别化优势是指产品独具特色的功能和利益与顾客需求相适应的优势,即企业能向市场提供在质量、功能、品种、规格、外观等方面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为实现此目标,首先必须进行规范的市场研究,切实了解,目标市场需求特点以及这些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这是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产品差别化的关键。其次要研究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可从三个方面评估竞争者:一是竞争者的业务经营情况,如近三年的销售额、利润率、市场份额、投资收益率等;二是竞争者核心营销能力,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水平等;三是竞争者的财务能力,包括获利能力、资金周转能力、偿还债务能力等。(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定位核心竞争优势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企业在产品开发、服务质量、销售渠道、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所具有的可获取明显差别利益的优势。应把企业的全部营销活动加以分类,并将主要环节与竞争者相应环节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三)制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不会自动地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必须制定明确的市场战略来加以体现。比如通过广告传导核心优势战略定位,逐渐形成种鲜明的市场概念,这种市场概念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与顾客的需求和追求的利益相吻合。九、 碳达峰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明显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供应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34%,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大幅提高,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在全省前列,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能源占比大幅增加,煤炭消费占比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实现普遍应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全面形成。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高,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十、 营销环境的特征(一)客观性环境作为企业外在的不以营销者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一般说来,企业无法摆脱和控制营销环境,特别是宏观环境,难以按企业自身的要求和意愿随意改变它,如企业不能改变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但企业可以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制定并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二)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宏观环境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不同的企业之间,微观环境也千差万别。正因为营销环境的差异,企业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及其变化,必须采用各有特点和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环境的差异性也表现为同一环境的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同。例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很多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性较量”,而这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不同行业与企业的影响并不相同。(三)多变性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诸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短缺几乎成为社会经济的常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曾遭遇“过剩”经济,不论这种“过剩”的性质如何,仅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言,市场营销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虽然企业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见未来环境的变化,但可以通过设立预警系统,追踪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四)相关性营销环境诸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带动其他因素的连锁变化,形成新的营销环境,新的环境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与威胁。例如,竞争者是企业重要的微观环境因素之一,而宏观环境中的政治法律因素或经济政策的变动,均能影响一个行业竞争者加入的多少,从而形成不同的竞争格局。又如,市场需求不仅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爱好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政治法律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十一、 碳达峰目标下工业能效问题的对策建议把好入口: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政策要求,综合产品单耗、产业链定位、绿色低碳水平等因素,对在建、拟建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建立项目清单,实施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按有关规定整改。对行业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应严格落实国家产能置换政策;产能尚未饱和行业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审慎把关,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练好内功:指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一是推进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升级。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加快提升行业能效。强化工业能效标杆引领。全面开展对标达标,积极参与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遴选及能效指标示范引领,通过树立标杆、宣传经验,激励引导行业企业赶超能效领跑者。2021年,我省有1家企业入闱国家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24家企业入闱国家绿色工厂企业名单。十二、 关系营销的流程系统关系营销把一切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都纳入研究范围,并用系统的方法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关系,表现积极的一方被称为市场营销者,表现不积极的一方被称作目标公众。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企业的发展要借助利益相关者的力量,而后者也要通过企业来谋求自身的利益。(1)企业内部关系。内部营销起源于把员工当作企业的市场。智慧的企业高层领导,心中装有“两个上帝”,一个“上帝”是顾客,另一个“上帝”是员工。企业要进行有效的营销,首先要有具备营销观念的员工,能够正确理解和实施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营销组合策略,并能自觉地以顾客导向的方式进行工作。同时企业要尽力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关系营销奠定良好基础。(2)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条件不尽相同,往往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为有效地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发展目标,企业要善于与竞争对手和睦共处,并和有实力、有良好营销经验的竞争者进行联合。(3)企业与顾客的关系。顾客是“上帝”,是“财神”,企业要实现盈利目标,必须依赖顾客。企业需要通过搜集和积累大量市场信息,预测目标市场购买潜力,采取适当方式与消费者沟通,变潜在顾客为现实顾客。同时,要致力于建立数据库或其他方式,密切与消费者的关系。对老顾客,要更多地提供产品信息,定期举行联谊活动,加深情感信任,争取将其转化为长期顾客,举办这些活动花费的成本,肯定比寻求新顾客更为经济。(4)企业与供销商的关系。因分工而产生的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协作而形成的共同利益关系。合作伙伴虽也存在矛盾,但相互依赖性更为明显。企业必须广泛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以便获得来自供销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持。(5)企业与影响者的关系。各种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公共事业团体以及政府机构等,对企业营销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必须以公共关系为主要手段争取它们的理解与支持。例如,社区是以地缘为纽带而连接和聚集的若干社会群体或组织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企业关系营销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企业需要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有效率的工作场所,社区也希望企业为社区建设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十三、 碳达峰碳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一)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宣传,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积极作用,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培训。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支持服务分阶段、多层次培训,讲清政策要点,深化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做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支持有关高校、开放大学加强与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需求。(二)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科研平台,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推动高校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组建一批重点攻关团队,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科研育人,鼓励高校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大力支持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科研和人才培养团队,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层次培养。(三)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尽快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为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四)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适度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保证水电、抽水蓄能和核电人才增长需求,增强走出去国际化软实力。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运行与维护、前沿技术等方面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以一次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专业人才培养。以二次能源高效转换为重点,加强重型燃气轮机、火电灵活调峰、智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等新能源类人才培养。以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智能化、综合化等为特色强化电气类人才培养。以推动建筑、工业等行业的电气化与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强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人才培养。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赋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五)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相关高校与国内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各具特色本专科生、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完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运行机制,针对关键重大领域,加大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支持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鼓励高校联合企业,根据行业产业特色,加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组建一批区域或者行业高校和企业联盟,适时联合相关国家组建跨国联盟,推动标准共用、技术共享、人员互通。(六)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类型和特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打造能够引领未来低碳技术发展、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启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试点项目,针对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在国内有条件的综合高校和行业高校中,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培育项目,启动一批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七)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实施机制灵活的碳中和人才政策,加大精准引进力度,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形成规模合理、梯次配置的师资体系。(八)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基于碳达峰碳中和人才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分析,分领域协同共建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实训项目等,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专业人才为基础,重点提升国际视野,强化国际交流能力,推动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实习。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校积极吸引海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储能与氢能、碳经济与政策研究等优秀人才,汇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碳中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鼓励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碳中和领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和智库咨询等合作项目,深化双边、多边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创新合作,培养积极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十四、 目标市场战略目标市场是企业打算进入的细分市场,或打算满足的、具有某种需求的顾客群体,对市场进行细分之后,企业面对许多不同的子市场,就要进行恰当的评价,结合自身的资源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战略(一)目标市场战略的类型1、无差异性营销战略指企业把整体市场看作一个大目标市场,不进行细分,用一种产品、统一的市场营销组合对待整体市场实行此战略的企业基于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一种是从传统的产品观念出发,强调需求的共性,漠视需求的差异,因此企业为整体市场生产标准化产品,并实行无差异的市场营销战略。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福特公司仅靠着T型车款车型和一种颜色(黑色)占领了美国市场,至1914年时,福特汽车已经占有了美国一半的市场份额和较大的海外市场在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产品导向时代,企业多数采用无差异性营销战略经营,实行无差异战略的另一种思想是企业经过市场调查,认为某些特定产品的需求大致相同或较少差异,比如食盐,因此可以采用大致相同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符合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采用无差异性营销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