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数学导师Microsoft Word 文档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8731180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7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数学导师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复旦数学导师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复旦数学导师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汤善健导师姓名汤善健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6-04职 称教授专业名称运筹学与控制论是否兼职否研究方向随机控制理论与应用 金融数学 倒向随机方程及其应用在研课题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 随机最优控制及其应用1966年4月生于山东省五莲县。分别于1987年7月和1990年7月, 在山东大学数学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1月在复旦大学数学所获博士学位.1993年3月至1993年5月, 在复旦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93年6月被聘为讲师,1996年5月被聘为副教授, 2001年11月被聘为教授. 2003年2月被聘为复旦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博士生指导老师. 1995年10月至1996年3在法国Provence大学ATP(分析、拓扑、概率) 实验室CMI访问6个月. 1998年8月自由申请获得国际数学联盟(IMU)和德国组织委员会的资助, 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ICM98),并chair a session in short communications. 1998年9月,访问意大利Trieste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 1999年10至2001年11月, 获得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 基金会的研究奖学金资助,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Schwaebish Hall歌德语言学院学习德语4个月并访问Konstanz大学。2004年1月访问法国Rennes 1 大学。 研究领域为随机控制、非线性滤波、正倒向随机微分和偏微分方程和金融数学。证明了由布朗运动驱动的一般的随机系数的倒向随机Riccati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唯一性,从而解决了由法国科学院院士J. M. Bismut于1978年公开提出的关于线性二次随机最优控制理论中的一个很基本的、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具极大秩的假定下,解决了Brockett在198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45分钟报告中提出的、非线性滤波理论中的、“有限维估计代数”的分类问题。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现为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理事,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系统与控制数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是控制理论与应用和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编辑委员会委员。担任复旦大学数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和复旦大学数学系控制科学教研室主任。雍炯敏导师姓名雍炯敏性 别男出生年月1958-06职 称教授专业名称运筹学与控制论是否兼职否研究方向控制理论 数学金融 随机微分方程在研课题 1958年6月7日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1986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在留学期间曾以博士资格考试第一名而获得该校为研究生设立的Maclane奖。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以优异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又在得克萨斯大学作了一年博士后研究,于1987年回国任教。回国四年来他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近十门新课,指导硕士研究生九名,其中两名已毕业,科研上他从事微分对策论及有关问题的研究,在追踪与躲避最优转换与脉冲控制理论、分布参数控制理论、反馈镇定理论等多个方向上获得一系列成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分别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已完成60余篇论文(40余篇在国内完成)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美国数学评论主编L.D.Berkovitz称他的关于具转换与脉冲策略的二人零和微分对称理沦是国际上第一位研究这类问题的,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次获得国家教委和上海市颁发的优秀论导师姓名谭永基性 别男出生年月1943-01职 称教授专业名称应用数学是否兼职否研究方向工业应用数学 应用偏微分方程在研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学物理方程反问题及其应用文奖。谭永基谭永基教授,现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开发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模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委员,上海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 谭永基教授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发起人, 早在1990年就在上海市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1992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全国四大竞赛活动”之一, 每年组织一次。谭永基教授为组委会负责人之一,具体负责“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命题和评阅工作,多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会议并介绍我国数学建模教学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经验。肖体俊导师姓名肖体俊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4-07职 称教授专业名称应用数学是否兼职否研究方向应用偏微分方程、应用非线性分析在研课题抽象微分与积分方程的若干性态研究肖体俊,生于四川省隆昌县,四川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及德国蒂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 同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全国青年科技标兵(1996年)、安徽省十佳女科技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2000年)、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洪堡)奖研金(2001年)等嘉奖。 到访过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瑞士、瑞典、荷兰、丹麦、芬兰、挪威、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数学期刊Adv. Theore. Appl. Math.、J.Nonlin. Oper. Theory Appl.编委,应用泛函分析学报、应用数学杂志编委, 美国数学会Math. Rev.(数学评论)评论员和欧洲数学会Zentralblatt MATH(数学评论) 评论员, 安徽省妇联常委。 主持或参与了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等十几项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 在Springer(斯普林格,德)出版的Lect. Notes in Math.系列发表英文专著一部, 在 1. Adv. Math.(美) 2. Math. Ann.(德) 3. J. Funct. Anal.(美) 4. Pacific J. Math.(美) 5. Trans. Amer. Math. Soc.(美) 6. J. London Math. Soc.(英) 7. J. Evolution Equations(瑞士) 8. J. Differential Equations(美) 9. Integral Equations and Operator Theory(美) 10.Semigroup Forum(德)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 被SCI收录近60篇、 EI收录30多篇 (详细情况请参见科研情况栏)。 曾应邀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在英国牛津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作学术报告。陈恕行导师姓名陈恕行性 别男出生年月1941-06职 称教授专业名称基础数学是否兼职否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 微局部分析在研课题核心数学的前沿问题 高维非线性双曲守恒律方程组的弱解理论陈恕行,教授。浙江镇海(今宁波)人。 陈恕行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年复旦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专于偏微分方程。与谷超豪等合作研究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值面边值问题和分布参数控制”的合作研究项目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撰有论文拟线性对称双曲组具有特征边界的初边值问题、高维半线性波动方程解的正则性估计,著有偏微分方程概论,合著有傅里叶积分算子理论及其应用。 姓 名: 陈恕行 任教专业: 理学-数学类 在职情况: 在 性 别: 男 所在院系: 数学科学学院 姓 名:陈恕行 性 别:男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2年至1965年攻读研究生,师从谷超豪教授。1984年起至今为复旦大学教授。 代表性著作: 傅里叶积分算子理论及其应用仿微分算子引论现代偏微分方程导论 代表性论文: p-方程组的激波生成与构造 研究方向: 偏微分方程陈晓漫,男,汉族,1954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导师姓名陈晓漫性 别男出生年月1954-08职 称教授专业名称基础数学是否兼职否研究方向非交换几何 算子代数 算子理论在研课题1.算子代数Banach空间几何及其在拓扑2.分析中的应用等1982年2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2年2月至1986年8月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数学研究所任教。1989年9月至1990年9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数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97年6月至1999年7月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7月至2003年4月任复旦大学科技处处长,2003年4月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2005年3月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11年4月起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研究,专业泛函分析。至今共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1本。198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998年获宝钢教育奖;2000年获首届苏步青数学奖;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04年获复旦大学校长奖。多次赴美学术访问,曾任美国范德彼得大学及科罗拉多大学波多分校的访问教授。谷超豪 谷超豪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文名:谷超豪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浙江温州出生日期:1926年5月15日职业:数学家,教授毕业院校:浙江大学数学系;莫斯科大学主要成就: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代表作品: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谷超豪(1926.5.15-)浙江温州人。数学家。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谷超豪。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担任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两校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上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开始了大学生活。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 1948年3月,谷超豪在浙江大学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中一名自觉的先峰战士。 1950年与同门师妹胡和生结为夫妻。 1952年升为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 谷超豪。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 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8月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 2010年1月,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婶母的性格对谷超豪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善良、纯真、助人为乐。 小学他5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两年后进入温州瓯江小学。谷超豪从 谷超豪小性格文静,聪慧过人,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都学得很好。他平时文文雅雅,不太爱说话,不大喜爱运动。但是,在课堂上,他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数学,分数与循环小数的互化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掌握了,并开始知道数学上有无限的概念。 中学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温州中学后来汇集了不少回乡的大学老师,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对谷超豪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的语文、社会科学、数理的基础是很全面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谷超豪初一时,老师讲完乘方的知识后,出了道习题:用4个“1”组成一个最小数,但不能用运算符号,谷超豪举手回答:“是1的111次方”老师又说“那3个9组成的最大数哪?”“是9的9次方的9次方”)他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看了不少课外书,如刘熏宇著的数学园地,其中介绍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使他初步了解到数学中无限的3个层次:循环小数,微积分,集合论,这使他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大学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注:时值抗日战争岁月,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市开设有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后成为苏步青的得意弟子,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一年级课程并不要求太多的逻辑推理,但对直观能力、演算能力和解应用问题的能力,却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为谷超豪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谷超豪原来有不太细致的毛病,通过学微积分,逐步克服了。他读了一本用综合方法写的射影几何的著作,完全不用计算,便能把二次曲线的基本性质描述清楚,引起他很大兴趣。他非常喜爱笛沙格定理、帕普斯定理和帕斯卡定理等。从此,他对几何学就有了偏爱。后来,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即使是分析的或物理的,都带有几何的风格。 同时他也感到,尽管自己看了大量的书和做了许多难题,但听了苏步青、陈建功这些著名教授的课后,方觉自己的了解是很肤浅的。因此他认识到必须把自学与课堂的严格训练结合起来,基础才更为扎实。 谷超豪还尽可能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他对物理学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他认为物理和数学相互促进。理论力学是必修课,他做了许多题目;他并不满足于做对,还常常探索其他比较别致的做法,为此,受到周北屏教授的称赞。周老师说:念理论力学要有几何的眼光与手段。谷超豪在三四年级时选修了物理系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理论物理等课程,这在数学系的学生中是极少的。当时虽然学得不深,但直到70年代他去研究和规范场有关的数学问题时,还深深感到这些选修课对他大有益处。他一直认为:数学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这是“数学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得到好课题,又可以发现新方法。他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和这个想法分不开的。 谷超豪在学习时就开始研究工作。四年级第二学期,他曾研究了三维空间代数曲线的一项性质,将结果写成论文。为慎重起见,他再一次查阅了文献,发现他人已有类似的研究,文章便不发表了。不久,他对陈建功所提出的有关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个问题,作出了解答,成为和陈等合作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后来在英国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 编辑本段工作经历1949年,杭州解放,谷超豪被调到中国科协杭州分会工作,担任分会秘书和党组书记。他把杭州市的科技人员团结在科协周围,组织全市科学家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科普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杭州分会的地址在长生路4号,当年在杭州的一些科技界人士,至今还亲切地回忆起“长生路4号精神”,那就是齐心协力让科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然而,忙于科协工作的他,总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当他意识到是因为离开了那些图形、概念、定理和公式以后,他才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再也离不开数学了。他向领导部门提出了要求:不中断数学研究与教学。青春年华,精力充沛。白天,他在科协忙碌,去浙大听课和做教学工作,晚上就在宿舍里研究数学,直至深夜。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两星期后的一天晚上,已经相当疲倦的谷超豪的大脑思维又开始异常活跃起来,K展空间,子流形,子流形的子流形一个新的想法形成了。 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用近来的数学术语来说,这便是“分叶”的思想,这思想很快被他利用来解决了苏步青提出的问题。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 1951年春天,他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团的五个成员之一,和梁希、茅以升等到捷克斯伐洛克去参加世界科协理事会。临行前,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对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了指示,并立即同意他们在苏联参观三周的要求。参观活动,再一次激起了谷超豪的数学热情。 1951年,国家发出了“革命青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对处在科协工作和数学研究矛盾中的谷超豪来说,无疑是解脱的一个机会。苏步青教授看出谷超豪在数学上的才能和前景,便向浙江省文教当局提出调动他的工作的建议,使谷回到了浙江大学。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 1956年升为副教授。那一年,谷超豪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华罗庚也很早注意到这位数学界的新秀。谷超豪去北京,华曾几次请他吃饭,并鼓励他要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的工作。谷超豪非常感动,并把这些教导牢记在心。 1957年,谷超豪去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之前,从事了微分几何领域的仿射联络空间和芬斯拉空间的研究。这时他己看到,微分几何的研究必须整体化,不能只限于局部性质。他就两类空间的整体的嵌入问题得出了完整的结果。 莫斯科大学微分几何教研组有两个学派。一派以菲尼柯夫为首,另一派以拉舍夫斯基为主。谷超豪到了莫斯科,这两位教授都对他很赏识。拉舍夫斯基马上请他在讨论班作学术报告,菲尼柯夫便到这个讨论班听谷超豪报告。他们对谷超豪的报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把他看成是自己“学派”中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谷超豪便确定以“无限连续变换拟群”为主攻方向。这一领域是19世纪数学大师S。李和20世纪著名几何学家E。嘉当发展起来的,由于难度高,所以发展缓慢。谷超豪赴苏前,就听过苏步青以E。嘉当所著的黎曼几何为教材的课程,他又精读过这本书的法文版。嘉当的思想和方法的心领神会和莫斯科大学的优越学术环境,终于读完了E。 嘉当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著作,并且得到一系列新成果。他每隔两三周就在讨论班上作一次报告,深得同行们的赞赏。他到莫斯科仅一年的时间,参加讨论班的教授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以科学博士的学位。谷超豪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 答辩会在1959年6月举行,著名数学家刘斯杰尼克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谷超豪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回答了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他巧妙的构思,令人信服的工作,得到了专家们一致高度的评价,投票建议授予他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依照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这是迄今为止莫斯科大学唯一的中国博士。评述人称赞他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之后,在这个领域里第一个作出了有实质性的发展和推进的人。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谷超豪还参加了由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罗夫斯基院士领导的偏微分方程讨论班,为他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谷超豪的夫人胡和生也进入了变换拟群的研究。胡和生是苏步青的研究生,1952年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后,在院系调整时随苏到了复旦大学。谷、胡两人为了事业着想,一直到1957年才结婚。谷超豪从苏联回来后,她对谷的工作非常有兴趣,进一步研究齐性黎曼空间,得出了决定黎曼空间运动解的全部定隙性的有效的方法,并确定了前面八个定隙,解决了60年前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有关齐性黎曼空间的结果,整理在专著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此外,谷超豪在1959年学成回国后,还决定了能作为无限连续群的迷向群的所有实不可约线性群,也处于国际前列。当时和国外交流不畅,谷超豪又忙于许多新任务和新课题,博士论文也无暇整理出版,所以有的结果国外并不知道。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一次,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1956年,苏联评论杂志数学创刊时,登了一篇长篇评论,介绍了谷超豪的论文。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兼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数学组召集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 他情系桑梓,对温州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在担任温州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对温州大学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他还捐设“谷超豪奖学金”激励温大学子立志成材。 编辑本段学术研究由于谷超豪在政治上的经历和业务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复旦大学号召广大师生学习谷超豪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60年,他升为教授他又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原子弹、导弹、超音速飞机的相继问世,给数学领域带来了非线性双曲型方程和混合型方程求解的研究课题,刺激了这一研究方向的迅猛发展苏、美等国的许多著名数学家都相继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谷超豪从苏联学成回国后,立志为祖国发展空间科学作一些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此,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队伍,于是,他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里组织了课题组(现在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微分方程研究室),他密切注意这种方程组和流体力学间的联系。他和学生们合作,解决了间断初始值局部解存在性问题,写成论文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不连续初始值问题。 他还写成了论文双曲型方程组的一个边界问题和它的应用(数学学报,1963),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的数学问题他的学生李大潜、俞文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完整地建立了两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边值问题局部解的理论以上这些工作因过去交流较少,国外科学家知道得不多,70年代末当他们知道这些结果后,感到相当意外,并认为谷超豪等人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他们前面十多年 接着谷超豪在高音速的锥形流和跨音速流问题的教学和研究中,遇到了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一开始他就绕过传统的路线,致力于发展1958年弗里德里希斯(Friedrichs)所提出的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他把当时已有的一阶可微性理论发展为高阶可微性的理论,从而成为一项讨论线性方程以及拟线性方程经典解存在性的有效工具。 在论文一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1965)中,他建立了一大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定理,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他还发现了较为奇特的新性质:对这种二阶方程,有某些闭区域,即使在边界上给出两个边界条件解仍然存在且唯一的,如果变动一下方程的低阶项,不给定边界条件,解也只能有一个。12年后,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在访问报告中称赞谷的工作是“十分新颖和相当重要的”。 正当谷超豪和他的研究小组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在迅速发展时,1966年开始的那一场浩劫把这一切都搞乱了,大字报铺天盖地,抄家、无休止的批斗、隔离审查、强迫劳动谷超豪默默地承受着在劳动中,爬屋顶、捅下水道、扫厕所样样都干,而且干得认真。 在农村劳动中,有些人刁难他,让他干力不能及的事,他还是挣扎着干农民同情他,对工宣队说:“谷超豪的劳动由我们生产队来安排。”把他保护起来。对此,他深为感动。最使谷超豪心疼的是他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了。校外有些工程单位多次来复旦,要求谷超豪参加他们的研究工作,先后被回绝。 1973年,一个研究空间技术的单位直接找到了谷超豪,市里的有关机构也同意他参与此项研究,但又被单位领导否决,谷超豪为此伤心地流泪,后经力争,终于同意他“从旁协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他仍然是带头人,使他有幸能把自己掌握的高速空气动力学和混合型方程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去。 在此期间,谷超豪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际应用课题,用极其简陋的电子计算机有效地进行了“球、锥形等飞行器超音速有攻角绕流的气动力计算”和“绕蚀外形气动力计算”等。有关单位对以上课题作了如下的评价:“这些课题是国内首次较完整的结果,与某指挥部的实验数据相符合,协助了某型导弹头再入计算摸拟综合课题的完成” 1974年6月,杨振宁到复旦大学作规范场理论报告并建议进行共同研究。规范场理论研究基本粒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现代数学。在报告会上,谷超豪等数学系、物理系的教师作出了热烈反响,使杨振宁认识到复旦的数学家们不仅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还有对现代物理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复旦方面成立了由谷超豪任组长的联合研究小组,开始了共同研究。 杨振宁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对规范场的数学结构获得了两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最早证明了杨-米尔斯(Mills)方程的初始问题的局部解的存在性,又弄清了无源规范场和爱因斯坦引力论的某些联系和区别。其后,小组又陆续做出新的成果,发表了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的论文这以后,杨振宁又两次来复旦合作研究,都取到了很有意义的成果。这些使杨十分高兴,一再热情地向谷超豪发出赴美研究的邀请。 当春风重新吹绿祖国大地的时候,谷超豪已是五十岁人了仗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上的进取精神,他很快便在数学的几个研究领域接连取得了新的国际领先的成果,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瞩目。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难度很高,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下一世纪”的问题。 1977年,谷超豪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在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马里兰大学,谷超豪就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的数学结构用英语作了四次学术报告,受到听讲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欢迎。 陈省身教授写信给中科院数学所,赞赏谷超豪的成就。任之恭教授等还向我驻美联络处表示祝贺。访美期间,谷超豪还访问了被誉为国际偏微分方程研究中心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拜访了著名老数学家弗里特里克斯,当年正是他提出了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谷超豪谈到了自己以此理论为工具研究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情况,75岁的弗里特里克斯特别高兴,他说,谷超豪的工作实现了他想把正对称方程进一步用于混合型方程的夙愿。 编辑本段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我觉得国家最需要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做学问总是得耐得住寂寞,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得到认可和重视。不过数学的应用比较间接,所以一旦看中了重要的问题,对国家建设起重要作用的,都应该努力去做。我自己搞数学研究的经验就是要对创造感兴趣,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才可能有新的研究成绩出来。 对学生的建议数学能够把各种复杂的现象都描述得非常好。年轻人都应该学点数学,即使本科学数学,以后转到别的领域去也没有关系。因为数学总是能够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一点作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小游戏,年轻人都可以试一试的。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问题,包括池塘水的频率、太阳升起落下的规律,都可以用数学的办法解决,尤其是多观察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比如我最喜欢的预测台风,基本规律很简单,就是台风是从南往北走,而且是反螺旋形的,而且风向可以看雨点方向掌握,风速可以根据经验估算,通过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当场预测台风了,而且比较准。 对老师的建议有人认为现在要培养聪明人,还有人认为要培养专业人。我认为要培养重视创造,重视思维能力的人。 老师不能满足于上课给学生讲点内容,应该多给学生提点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但是不能号召他们去做那些没有条件做的事。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单纯地让他们记住解题方式。其实现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去胡思乱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学生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的话,既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又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老师应该给学生的除了上课内容以外,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广泛,眼界也会更高一点,视野也会更广,这些不论是继续从事研究还是转行都有好处。培养研究生的时候,要让研究生发挥自己的作用。好多人招学生,都是名义学生,这样会影响学生质量。 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我还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因为和数学具有规律性一样,诗歌的对仗也是一种规律,非常优美。我最喜欢的诗是杜甫的诗,因为他的诗大多数是反映社会民生的问题。李白的诗歌也很好,比较豪放一点。还有些诗人的诗歌也很好,但是我的欣赏水平不高,所以欣赏不到它们的优美。我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 ,这是一本聪明的书,里面写了很多聪明的人,做了聪明的事。我觉得年轻人可以看看这本小说。现在我的业余爱好是思考广义相对论。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他治学的特点是能够迅速进入新的领域,抓住重要问题,并在其中作出创造性的新成就。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纯粹数学和流体力学、理论物理的结合点上,他以为数学家如能和其他领域 谷超豪的科学家有共同语言,那将得益无穷。他也坚信,优秀的数学成果早晚将会对其他科学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数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课题,他非常重视,他不但鼓励其他人努力对此作出贡献,而且他也尽可能亲自参与,以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数学修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虽然他一直负担着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重任,但他始终没有放松数学的研究工作。火车上、飞机上的时间,他也不放过他多次说过,人的天赋总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可以较快地取得成绩,但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 编辑本段命名2009年10月20日,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71448,该小行星绕日运行周期为3.47035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8月6日批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褒奖1。郭坤宇导师姓名郭坤宇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3-10职 称教授专业名称基础数学是否兼职否研究方向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几何Hilbert模与Toeplitz分析非交换几何在研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973项目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数学系系主任。 多年来, 在Hilbert模的几何分析、Toeplitz算子和Toeplitz代数方面, 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Hilbert模几何分析方面, 系统地建立了Hilbert模的亏格算子、亏格函数和特征空间理论,解决了Hilbert模领域中多个重要问题和猜测,其中包括“低维p-本质正规猜测”等。在Hilbert模的分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完全分类了多项式型的解析Hilbert模。 在Toeplitz算子分析方面, 对著名的“Toeplitz零积问题”取得重要突破,美国数学评论(Math Review)写到:“多年来, 郭的文章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第一个主要冲刺”(the first major attack on this question in many years)。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 从1999到现在,发表论文40多篇, 其中SCI 30多篇。有7篇发表在泛函分析领域最权威杂志 J. Functional Analysis, 2 篇发表在J. Reine Angew. Math, 这是最有影响的综合数学杂志之一。 和陈晓漫教授合作,在国外出版英文专著 Analytic Hilbert Modules, -Research Notes in Math. 433, 2003. 这些工作,被他人广泛引用和跟踪研究. 发展的方法、 思想、 技巧被国外数学家称为 “郭方法”(methods of Guo,idea of Guo), “郭引理”(Guos Lemma)”等. 主要获奖和荣誉: 1.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2.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3.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4.2006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5.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也曾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奖、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博士后洪家兴百科名片 洪家兴洪家兴,偏微分方程专家洪家兴教授现任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在混合型偏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两个领域中作出贡献。中文名:洪家兴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江苏出生日期:1942年11月职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院校:复旦大学数学系主要成就:第五届“陈省身数学奖”代表作品:关于二维黎曼流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经典问题的研究洪家兴,数学家。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开放实验室主任。后任教于上海业余工业大学(现为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数学家。1942年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吴县。1965 洪家兴教授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2年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重点实验室主任,“数学年刊”及“Asian J. of Math”编委。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几何应用方面研究。关于二维黎曼流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经典问题的研究,有系统深入的成果,首次得到了单连通完备负曲率曲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存在性定理,所得条件接近最佳,对丘成桐教授所提出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作了重要的推进;关于蜕型面为特征的多元混合型方程(包括高阶)的研究,获得了相当一般的边值问题的正则性和适定性,建立了迄今为止最一般的理论。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教职 复旦大学教授 数学年刊编委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AsianJ.ofMath编委 洪家兴(中)教育部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开放实验室主任 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1965年 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 1982年 获博士学位 1991年 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第五届“陈省身数学奖” 1996年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7年 当选为上海市科技精英 2002年 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 2003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院长 洪家兴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偏微分方程及其几何应用。二维黎曼流形到三维欧氏空间的实现是历史悠久的经典问题,虽经过Cartan、Hilbert和Nash等数学大师的研究,仍有许多未解决的基本问题。洪家兴成功地得到了四方面的重要的结果。 洪家兴(一)首次得到了单连通完备负曲率曲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存在性定理(Hilbert和Efimov等人只有否定的结论),所需条件接近最佳。 (二)把著名数学家Weyl-Lewy(Nirenberg-Pogorelov)等人关于正曲率球的嵌入定理推广到非负曲率和非紧的情形。 (三)解决了等距嵌入的Neumann问题的可解性。 (四)获得了一类等距嵌入Dirichlet问题的大范围光滑解,推广了Pogorelov的有关工作,并将林长寿关于变号曲率曲面的局部嵌入定理推广到圆盘领域这一半整体的情形。为得到这些结果,需要解决真正非线性情况的双曲型、退化椭圆。 他的研究有问题基本、难度大、结果深入、解决相当彻底等特点,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多次引用和赞扬。 还我一片安宁 面对数学界出现的一些问题,洪家兴感慨颇深,以下是他发表的公开信“还我一片安宁”。 最近,我从朋友送来的email中,才看到“教育与学术”网站上十分令人忧虑的文章(国内看不到此网站),更令人痛心的是今天传来的文章竟然把我也卷进去了。如果此事仅仅涉及我本人,我尽可不屑一顾,但遗憾的是此事涉及他人的名誉,我有义务也必需出面澄清事件的真相,以正视听。 关于“Isometricembedding”一书的计划开始于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丘先生主持的讨论班。当时他向我和另外两位参加会议的教授(为了给他们两人一片宁静,请允许我不提他们的名字)提出了写一本关于近十几年来“等距嵌入”研究方面进展的书,并提出了具 洪家兴(左)体的建议,同时也给了我们他在Berkeley的讲义(可能是在台湾讲学后的新版本)作参考。应当说:当时我们三人口头允诺了此事。在后来的几年里,由于我们三人均忙于手头上的研究工作,没有全力投入此书的编写。我只是为99年(可能是2000年)南京大学的暑期讲习班写了一个关于“Isometricembedding”的讲义,此讲义离丘先生的计划和要求还甚远。这期间,每次碰到丘先生,他均要与我讨论此书的问题。2003年,当我收到了我科研上合作者寄来他写的关于“Isometricembedding”讲义,立刻产生了一个想法:把他的讲义和我的讲义合并起来,这是完成此书最省时的方案。于是我就向他谈了我的想法,邀请他合作写一本“Isometricembedding”的书,从而完成丘先生提出的计划。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此书将很快最后定稿。 此书从讨论大纲到编写完成,前后经历了七八年,其中参与讨论和编写,对此书有贡献的人不少,如何署名自然是个问题。这一问题的复杂化,我作为自始至终的参与者是有责任的。在初稿中,除了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和专著中均能找到的标准内容外,从丘先生的讲义中采用了两个尚未公开发表的材料:一个是关于Aleksandrov环面的无穷小刚性定理;另一个是关于环面类曲面在R4中的实现定理。以我的理解,根据出版惯例,从此书的准备的全过程和书中内容的归属来看应当放上丘先生的名字。但丘先生是一个大几何学家,他是否愿意在目前这一稿子上署名,一直是我思想上 揭牌仪式的顾虑。我也不愿意被人加上想拉大旗做虎皮的罪名。因此,在寄给丘先生的初稿上没有放上丘先生的名字,书的序言也空着,留待以后一并处理。后来反馈的信息是丘先生愿意署名,但提出了不少修改的意见并且还要增加不少内容。而这些内容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或不是很有把握的。后来考虑到我的合作者对署名的意见,也考虑到我们急于想结束此书编写工作的愿望,丘先生主动提出,他不必署名,这就是事情的经过。这纯綷是科研工作合作过程中十分正常的讨论。何况,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丘先生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和建议,提供了自己尚未发表的讲稿,而最后没有要求署名,这是很有“大家风范”的态度!对如此严肃的问题,采用匿名的方式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捕风捉影,无事生非,这种做法的后果在文化大革命中有过沉痛的历史教训。它无益于事情的解决,更无益于中国数学的发展。 请还我一片安宁!现在中国数学界太需要安宁了!太需要和谐了!胡和生导师姓名胡和生性 别女出生年月1928-06职 称教授专业名称基础数学是否兼职否研究方向微分几何 数学物理在研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微分几何百科名片胡和生(1928年)中国著名女数学家,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授予诺特讲席(NoetherLecturer),为女数学家所能获得的莫大荣誉。胡和生教授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资深院士。中国数学家谷超豪的夫人。中文名:胡和生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中国江苏出生日期:1928年职业:数学家毕业院校:大夏大学数理系代表作品:孤粒子理论与应用、微分几何学 第一位女数学院士胡和生(1928年6月) 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胡和生于1928年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画感、乐感很强,祖父和父亲特别喜欢她。读小学和中学时,她不偏科,文理兼优,这些对她后来从事数学事业帮助很大。胡和生虽然爱好广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位画家,而是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抗战胜利以后,胡和生考进大学数学系,1950年1月毕业于大夏大学数理系,又报考了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1952年院系调整,苏步青教授与她转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复旦是以苏步青为首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策源地,人才济济,加之老一辈数学家的鼓励指导,同行的互勉竞争,托着这颗新星冉冉升起。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56年调至复旦大学任教。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早期研究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问题,发展和改进了著名数学家E.嘉当等人的工作。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解决了持续60多年的重要问题。对有质量规范场的存在性问题、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都取得难度大、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撰有孤粒子理论与应用、微分几何学等专著 胡和生。研究成果“经典规范场”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19601965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她把这个结果,整理在与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她早期在中国最高学术刊物之一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共轭的仿射联络的扩充(1953年)、论射影平坦空间的一个特征(1958年)、关于黎曼空间的运动群与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论文。至今,她发表了七十多篇(部)论文、论著。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成为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和知名度的女数学家。她的一些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写的专著孤立子理论与应用,发展了“孤立子理论与几何理论”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与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4年起担任数学学报副主编,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被聘为我国数学界的“陈省身数学奖”的评委;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至今选出来的数学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出生地:上海 原藉:江苏南京 身份:中国著名女数 胡和生学家 专长:微分几何和微分物理 任教:复旦大学 老师:苏步青教授 配偶:谷超豪教授 编辑本段人物履历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 1950年1月毕业于大夏大学数理系, 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在浙江大学当研究生,师从苏步 胡和生青教授。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1956年调至复旦大学任教。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数学院士。 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早期研究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问题,发展和改进了著名数学家E.嘉当等人的工作。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解决了持续60多年的重要问题。对有质量规范场的存在性问题、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都取得难度大、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撰有孤粒子理论与应用、微分几何学等专著。研究成果“经典规范场”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曾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