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导游解说词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8501557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冈山导游解说词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井冈山导游解说词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井冈山导游解说词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了,我们下高速开始上井冈山了,大家都知道井冈山是革命的摇蓝,红色的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我们这次上井冈山除了学习井冈山精神,重温当年毛主席在井冈山创建农村根据地的那段光辉岁月外,还可以领略井冈山秀丽的自然风光。 但是,大家在领略这美丽风光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毛主席在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多么艰辛,是多少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啊?这些才是大家来井冈山的主要意义! 茨坪毛泽东旧居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1928年7月以后,茨坪曾是革命根据地内党、政、军的最高指挥中心所在地。中共井冈山前委、湘赣边界特委、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等各种高级领导机关及红四军的军部、军官教导队、军械处和公卖处等许多重要设施都设在这里。 茨坪毛泽东旧居位于井冈山市中心茨坪东山脚下,面对波光粼粼的挹翠湖。房屋坐东朝西,土木结构,面积798平方米。房东名叫李利昌,家中开有一小杂货铺。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后,房东腾出此屋的一半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这里也是毛泽东同贺子珍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同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常在这房屋的右后间居住。在这里,毛泽东同志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当时,由于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军需给养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寒冬腊月,毛泽东的床上垫的是稻草,盖的是一床薄薄的线毯,吃红米南瓜度日,穿破衣烂衫御寒,有时连红米南瓜都吃不上,只好吃野菜、竹笋子来充饥,生活真是苦到了极度。 在这里,毛泽东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按照部队规定,连部以上机关夜晚点灯办公可以用三根灯芯照明。毛泽东身为前委书记、红四军党代表,为了节省用油却坚持点一根灯芯,就在那微弱的灯光下,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文章中,毛泽东结合湘赣边界革命实践,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红军战士看到毛泽东经常工作到深夜,把打土豪缴获来的马灯送给他。可是毛泽东考虑到马灯费油量大,平时不用它,只是在晚间外出或开会时偶尔使用。毛泽东非常关心警卫员的成长,从百忙中抽空给他们讲述革命道理,指导他们学习文化和技术知识。房前有条石径小道是当年茨坪的一条主要街道,有一凉亭供来往的军民在此歇息,毛泽东经常在亭下与军民们促膝谈心,了解根据地的有关情况。毛泽东同志还在此屋的厅堂里,多次召开党、政、军的各种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湘赣敌军一度占领井冈山,并实行“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政策,井冈山上的大部分房屋被烧毁,毛泽东同志的这所故居也同时被烧毁。1961年,井冈山人民政府按历史原貌恢复这处革命遗址,以供人们参观瞻仰。同年3月日,国务院公布井冈山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和中共井冈山前委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对外开放。红歌:红米饭,南瓜汤;秋茄于,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黄洋界 (车上讲解)同学们:现在我们要去的是黄洋界,参观景点主要有黄洋界哨口工事遗址、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哨口营房旧址、挑梁小道等。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位于茨坪的西北面,距茨坪17公里左右。黄洋界海拔1343米,而茨坪的平均海拔为842米。海拔落差达到500米,所以这17公里基本上都是盘山公路,我们大约需要40分钟到达黄洋界哨口。 黄洋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四周崇山峻岭,万峰竟险:南部山冈星罗棋布,古称”万箩倒米“;北部峭壁深渊,长满松竹杜鹃;这里气候四季变换多端,云雾弥漫,风大、雾多、云奇,故又称“汪洋界”。 现在大家来到的就是黄洋界哨口: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和群众为了保护这块红色的土地,在井冈山四周高山上一共修建了五个哨口,分别是:桐木岭、朱砂冲、八面山、双马石和黄洋界。当年为什么要建五个哨口呢?那是因为井冈山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五条羊肠小道。这五个哨口,就是分别扼守这五条小路的工事。从军事角度来讲,只要控制好这五个哨口工事,就基本上能确保井冈山根据地安然无恙。1928年夏天,井冈军民在黄洋界的高岭上修筑黄洋界哨口,从山脚下至山顶上层层设防,一共设了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老百姓和红军战士把山上的毛竹砍下来,削成两头很尖很尖,中间一个卡子,约6寸长的竹钉,放到锅里炒干,再在中草药毒汁及尿里浸过,非常坚硬,然后再插到小路上,草丛中,面上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泥土,敌军踩上去,不死也得脱层皮。第二道是在半山腰挖一道深5尺、宽4尺的壕沟,延缓敌军进攻时间。第三道用竹篱笆、竹刺做成围栏,让敌人不好过来。第四道就是把山上的大石头和大木头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组成了滚木檑石阵。第五道就是用木头、石头、泥土筑成射击掩体。修好后,井冈军民还编了一首歌谣来形容它:“山连山来岭连岭,黄洋界是高峰岭,高峰岭上设哨口,好比把守摩天岭。” 这五大哨口中,我相信各位可能对黄洋界比较熟悉,而对其他四个哨口相对陌生些。黄洋界的知名度为什么要高得多呢?主要是在这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黄洋界保卫战。那是在1928年的七八月间,湘赣两省的敌军调集重兵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二次“会剿”。在反“会剿”之初,我井冈山的主力红军因为受湖南省委的错误指示,盲目出兵湘南,造成根据地内部兵力空虚。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兵力只有两个连。敌人以为有隙可乘,于是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偷袭黄洋界哨口,企图一举捣毁井冈山根据地。守卫哨口的红军战士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的带领下,毫不畏惧,严阵以待。8月30日,战斗打响,我红军战士凭借着险要的工事和有利的地形,顽强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凶猛的进攻。敌人不甘心,再次纠集兵力,发动总攻。这时,红军战士将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抬上哨口。但只有3发炮弹,而且弹药受了潮,头两发没打响。眼见敌人就要冲上哨口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第三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敌人的指挥所炸响。这时,埋伏在草丛中的赤卫队和革命群众,将红旗举起来迎风招展,并齐声呐喊:“红军主力回来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也在铁皮桶内点燃了,发出清脆的响声,听起来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敌人被这个阵势吓懵了,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山,于是连夜撤兵,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正率领主力红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委员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在路上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各位请继续随我参观。现在我们参观的是黄洋界保卫战的纪念碑。早在1965年,井冈山人民在营房旧址前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纪念碑。“文革”期间,林彪的死党为了宣传林彪,炸毁纪念碑,改建火炬亭。1977年,拨乱反正,又重建了今天看到的纪念碑。主碑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是朱德的题词“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纪念碑对面,还有一块大理石横碑,底座长11米,宽26米。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词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战壕是当年保留下来的一个工事,是扼守江西宁冈方向的,阵地前的这些树木都是建国后栽种的。顺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了黄洋界哨口的另外一个工事,是扼守湖南方向的。这些是仿造当年的滚木、檑石、迫击炮,看着它们,我们仿佛回到那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岁月。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黄洋界哨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哨口营房 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主要有五大哨口,它们分别是北面的黄洋界哨口,南面的八面山哨口,西南面的双马石哨口,南面的朱砂冲哨口,东西的桐木岭哨口。在这些哨口的万丈深渊中可以看到苍鹰在半山中盘旋,景象十分壮丽。 其中最著名的为黄洋界哨口,文化遗址主要有黄洋界哨口营房、黄洋界哨口工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和红军挑粮歇息处。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毛泽东同志在山下闻讯后,写下了光辉诗篇西江月井冈山。 1965年,井冈山人民在营房旧地前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9年为宣传林彪,炸毁该纪念碑,改建成火炬亭。1977年在小山顶上新建了纪念碑,并在碑前竖立了一横碑,刻有毛泽东同志手书西江月井冈山。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黄洋界哨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 原是一家客栈,于1923年夏倒塌,1928年夏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客栈基础上重新建造此屋做营房。由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坦负责施工,宁冈县第四区工农兵政府抽派民工建造。施工时,毛泽东、朱德等曾到这里视察。1928年8月,营房竣工,红四军一个连的部队驻扎在营房周围,日夜把守在黄洋界哨口上。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红军战士模仿京剧空城计的唱腔编唱 空山计,用竹筷敲击脸盆和饭碗等演唱,歌颂人民战争的胜利。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挑粮小道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一根扁担两头弯,毛委员用它把米担; 来回走了百多里,从宁冈挑上井冈山。” 80多年前,这首歌谣在井冈山间久久回荡 挑粮小道一头连着闻名遐迩的黄洋界,一头连着宁冈小村。蜿蜒盘旋的羊肠小道穿梭于崇山密林之间。 披荆斩棘,当年朱毛红军行经这条小道挑粮上山,被传为佳话,小道也于是被镌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时至今日成为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后人洗涤心灵、重温革命精神的圣地。 古道弯弯,翠竹万顷。这古老的小道,由石块铺成,岁月留痕,剥蚀风化,小道很多地方已经脱坡,石块也已破损斑驳。然而,小道如同血管,在百多年前公路不通的情况下,它是向井冈山腹地输入盐巴布匹的主要通道。而在中国第一个红色根据地创立之后,小道更成为打破敌人封锁,巩固红色根据地的生命线。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而由于敌军的严密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红军战士乐呵呵地唱着,革命乐观精神的背后是物资缺乏的无奈与辛酸。 为了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吃饭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当时,已年过四十的朱德也常跟随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战士们从心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于是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又做起了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就这样,朱德坚持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用双脚在荆棘茂林中开辟出了一条“挑粮小道”。 挑粮小道上,有一颗枝繁叶茂,20多米高的大荷树。革命岁月里,这颗大荷树每天早上目送红军下山,中午过后又撑开浓荫大伞,等着挑粮将士归来。有一次,毛泽东随部队挑粮在树下歇脚,战士们围坐在毛委员的身边,听他讲故事、谈革命。毛委员问身边的战士:“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战士抢着回答:“可以看到江西!”,也有人说: “还可看到湖南!”。毛泽东爽朗地笑了,他说: “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在如此革命豪情的激励下,朱毛亲自带领下的红军凭借着肩挑背驮把30余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粉碎了敌人“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 的疯狂围剿。 行走在今天的挑粮小道上,脚下仿佛依旧可以感受到先烈脚板的余温,这条小道虽然狭窄、弯曲,但却昭示了一种精神,永恒的凝固于郁郁葱葱之中 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医院,位于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面约6公里处。它是由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最初取名为“红光医院”。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原宁冈县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取名叫“红军医院”的后方医院。医院分四个管理组:第一、二组设在大井村,第三组设在中井村,第四组设在小井村,院部设在中井村。曹镕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医务室主任段致忠,年底,曾志任党总支部书记。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同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募捐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曾志同志那时已怀孕七个月了,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到小井村。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红军“红光医院”,小井红军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32间病房,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红光医院在1929年元月第三次反“会剿”中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 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红军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期间,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盐都藏在铺底下。当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已完全断绝,伤员们已没有一点食盐用的时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食盐都捐给那些急需食盐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自己的伤口因没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溃烂,最后在井冈山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张师长献盐的动人事迹,至今还在井冈山人民中传颂。1928年10月以后,红军对敌作战十分频繁,红军的伤病员有时有五、六百人,最多的时候竟达八百人。医院住不下了,很多伤兵就安置在当地的群众家中医治。伤病员的生活极为艰苦,每人每天只有一角钱的柴菜油盐钱,天天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尽管如此,他们在治疗期间依然坚持开会学习,关心前方的战斗形势,一些轻伤员还每天坚持为红军哨口削制竹钉,他们在医院里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用竹子自制笛子、胡琴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十分关心伤病员们的生活,经常带着缴获来的战利品来看望他们,表示对伤病员们的亲切关怀和慰问。 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会剿”,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天夜里,敌军由宁冈县斜源村一游民带路绕道红军正面阵地偷袭了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军手中。敌军对红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伤病员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忠贞不屈、誓死如归。敌人未能达到目的,就把伤病员拖到小溪旁的稻田中用机枪扫射,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井冈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这块稻田中。这130多名英雄究竟叫什么名字,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解放后,根据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回忆,才得知吴鸿禄、李玉发、朱娥龙和邓颖发等20多名伤病员的名字,大部分则为无名英雄。1951年井冈山,井冈山军民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志 她,为了革命,将刚出生的儿子送了人; 她,身为高官,却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干了一辈子的护林员; 她,魂牵井冈,去世前就立下遗嘱,要将自己有骨灰埋在井冈山的一棵小树下,为小树做肥料 曾志,湖南宜章人,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上了井冈山,当时年仅17岁。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主要在后方留守工作,曾经担任过小井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建国后,曾志同志曾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曾大姐一辈子无私奉献、高风亮节、受尽艰难和磨炼,她对井冈山有着特殊的感情。1929年1月,因工作需要,曾志随着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当时曾大姐同她的第二任丈夫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第三十一团党代表蔡协民刚生下一个才26天的儿子,孩子不能随部队转移,就寄养在王佐部下的一个姓石的连长家,从此母子俩一别就是24年,但曾大姐一直惦念着这个井冈山留下的儿子。直到1951年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赴江西慰问时,托慰问团的闫宝航同志在井冈山找到了孩子的下落,孩子名叫石来发。1952年春,石来发在广州拜见了亲生母亲。闲谈中,母亲试探了一下儿子的口气:“你是打算出来做工,还是留在家里种田?”石来发没读过书,吃了不少苦,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到“我要读书”。曾志就说:“都24岁了,再从一年级读起,恐怕不合适。”石来发就问:“您说我该做什么好呢?”曾志说:“去当工人”,石来发一听当工人,有点不愿意。他头一回进城,在他看来,当工人还不如回家种田。于是,他老老实实地告诉母亲:“我还是回去吧,家里有田、有山,还有老婆,我舍不得离开他们。”石来发讲的这些话是真的。因为抚养他的那位连长石李保,自1930年王佐在永新遇难后,便辞去了连长职务,跑回家来做生意。1936年这里的红军开始长征,整个井冈山根据地沦为白区,石李保也被土豪劣绅杀害。当时,石来发只有八岁,从那以后,他便寄人篱下,被“匪崽子”、“野种子”的恶语压得抬不起头。解放后,他的生命开始有了新的起点,娶了妻子,盖了房子,两口之家,吃穿不愁,虽不富裕,但已经感到很惬意,很满足了。长期在军队和地方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曾志很有修养,有经验,而且尊重别人,包括听取子女们的意见。她想:井冈山是毛主席领导我们创建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这面红旗,是千万个先烈的身躯树起来的。孩子生在井冈山,长在井冈山,扎根在井冈山,这实在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最后石来发还是回去当农民。孙子叫蔡接班,接过革命的班,在井冈山垦殖场放电影。曾孙叫蔡军,高中毕业入伍,后来还是第一个驾驶汽车进驻香港部队的战士,现已转业,安排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工作,还是开车。曾志的后代就是这样普普通通,没有享到前辈的福,也没有给过什么特殊待遇,扎根在井冈山。曾志同志不仅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更是严于律己。1998年6月21日,曾志同志与世长辞,享年87岁。去世前,曾志给陶斯亮一个旧牛皮袋,袋上写着一行字:“我生命熄灭的交待。”里面是她老人家的一份遗嘱,遗嘱内容为:“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打搅;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绝不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登消息,不要写简历生平。”据曾志同志生前的最后一任秘书,中组部四局李冬梅处长介绍,曾志同志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分钱遗产,所有工资收入一部分交了党费,一部分留作老干部活动经费。 按照曾大姐生前愿望,经江西省组安排,具体落实到由我们培训中心负责曾志同志骨灰的安放工作。经过选址,曾志同志的一部分骨灰最后就安放在小井红军烈士墓边的一个山包上,墓碑很简单,上面镌刻一行字“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几个字。这是她老人家对小井红军医院130多名死难烈士的怀念,她终于又回到了牺牲在井冈山的战友身边。我想,这鲜活的事例就是对我们后人最好的教育。曾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崇高的一生,让我们向她鞠躬大井朱毛旧居 各位同学,我们下一站要去的就是被誉为井冈山“白宫”大井毛泽东旧居。在山大王王佐占山为王的那个年代,井冈山曾流传这么一首歌谣“行州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这个王佐口中的金銮殿就是他的驻扎地大井。大井是大小五井五个村庄中最大的一个,因此叫大井。大井也是1927年10月毛泽东达到五井区后第一个落脚的地方。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在荆竹山雷打石对准备上山的工农革命军发布了三项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番薯;三、打土豪要归公。随后,部队来到大井村,受到了山大王王佐的热烈欢迎。1929年1月14日,面对3万之众敌人的大军压境,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下山突围,这栋房子在敌人攻破五大哨口后,被敌人一把火全部烧光。1960年把这里重新修复,在修复的时候,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和主席相关的三件大井旧居原物,分别是“长青树”又叫感情树,还有大井丁字形残墙,以及主席坐过的读书石。好了,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大井毛泽东旧居。我们首先看到了这里有两棵树,中间这棵学名是南方红豆杉,右边的这棵是椤木石楠。其中南方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的根、枝叶以及树皮可以提炼出紫衫醇。紫杉醇可以用于癌症的治疗。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在白屋住的时候,经常在两棵树下读书纳凉,给群众讲革命道理,指导战士训练等。1929年2月,毛泽东率红四军转战赣南,敌人窜上山来以后,叫嚣着“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大肆烧杀,大井村所有的房子都被付之一炬,而这栋白屋也被烧了个精光,只剩下一堵残墙,挨着房子的两棵树也被烧焦了。然而,这树的心并没有死。好了,参观完第一件原物,我们现在继续往前走,前去参观第二件原物丁字形残墙。(彭德怀旧居门口)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在1960年修复的这栋井冈山的“白宫”大井毛泽东旧居的正面,1928年12月,打了平江起义的彭德怀和,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也上了井冈山。现在我们往这里走,去看看这栋屋子的布局。我刚刚和大家说了这是广东人建的房子,而这原主人又是一个客家人,所以这里的房屋建筑风格啊就是客家人的建筑形式,天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建筑风格。我们现在穿过天井前往另一个厅堂,看看那栋残墙。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堵当年大井修复的时候第二件原物,丁字形残墙。在介绍这之前,请大家先转回头,看看这有长长的药柜。1927年10月,毛泽东在袁文才的帮助下,首先在山下的茅坪攀龙书院设立了一个简易的后方医院,医院的经费由王佐负责筹集解决。这幢房子的中厅就是当年的诊所和中药房,当地群众也经常凭工农兵政府一张盖了红章的介绍信免费来此看病、治疗,所以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公费医疗。现在大家回过头来看这栋残墙。这栋房子是在1960年由一个志愿军的专业军官,工兵中尉唐少岳负责设计重建的。当时重建的时候,上级下达的命令是建的和原来一模一样,可是当时一无图纸,二无照片,三呢,当年五大哨口之内都没有了这样的房子。来看,这栋残墙,这种建筑方式古代叫做“版筑”也就是用两块木板相夹,中间填上土,这土里面还加上糯米,增加泥土的粘性,在用粗棒夯实,层层相叠,中间承重的是什么呢?现在用的大家都知道是钢筋,那古代人很聪明,发现这个竹子很坚韧,于是把竹子插在墙的中间。好了,我们现在前往主席的房子,到主席的家去做做客!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主席的卧室,房子并不大,除了一张床一张书桌一张凳子,还真摆不下其他的家具,全是复制品,还有一张毛泽东年轻时的一张照片,我们看主席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帅气的。好了,我们现在往外走,去参观第三件原物,读书石。咱们现在看到对面有两棵树,这是两棵李子树。这两棵树扭曲生长在了一起,我们这的老表形象地把它们称为“团结树”,说这两棵树就是当年的毛委员和朱军长,正是因为他们团结在一起,才开创了井冈山伟大的时代。1960年大井毛泽东旧居修复的时候,这块石头已经被泥土掩埋了大半,经当地老表的辨认,确定这块石头就是当年毛泽东坐过的石头。当年办公条件差,大家也看见了主席的房子很昏暗,所以很多时候毛泽东在这看书读报批阅文件。所以很多人说这块石头叫做“读书石”。革命烈士陵园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体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独特类型的风景名胜区。茨坪是风景区的中心景区,是一块四面青山环绕的山中盆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下称“陵园”)是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 1985年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在茨坪北山兴建了这座“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1987年10月也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之际,烈士陵园坚持并对外开放。我们现在看到的陵园的园标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上将宋任穷题写的。 (进园后)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茨坪北面的北岩峰,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座北朝南,端座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陵园门庭 这是陵园的主大门!人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陵园后山东侧筑有小型公路,以备年老体弱者和残疾人登山观瞻之用。陵园的绿化配制主要是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椤花等。主大门前栽种的大树是日本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 纪念堂 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彭真委员长1987年为烈士陵园题写的。纪念堂又分为瞻仰大厅、吊唁大厅、忠魂堂三部分组成。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上刻着毛泽东1946年为牺牲的先烈们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烫金大字,在题字的下方,我们看到还有很多花圈,最里面的是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敬献给烈士的花圈,而花圈次序的摆放,和他们开会时的排名是一样。 在一楼瞻仰大厅大厅还有左右两个陈列室,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以后逝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主要领导人的肖像,共有51位,最前面的四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建国后的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军衔时,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就有5 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这里陈列了4位,他们是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还有一位是林彪,因为是纪念堂,所以就没有陈列他的挂象。同时陈列的还有3位大将、10位上将、16位中将、4位少将和13位担任党政部门领导工作的同志。 左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老红军、老干部,这里的烈士陈列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这里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吊唁大厅的四周墙上刻着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江西四县一市湖南两个县的烈士,共有15744位,那么我们说井冈山斗争时期总共是牺牲了4.8万烈士,还有许多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我们特地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表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从吊唁大厅后侧上楼为忠魂堂。忠魂堂是为安放老红军灵柩而设的。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红军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每年的清明节,他们的亲属、好友就会到这里来吊唁他们。 碑林 首先我们看到的“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他是江西东乡人,也是一位老红军。1998年去世。他的字体作为一种汉字字形已输入电脑,全球通用。井冈山碑林(下称“碑林”)为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 碑林分两期工程建成。第一期1989年建成。第二期1992年建成。两期碑林都是由黄河碑林、石家庄、苏州碑刻研究室几家碑刻单位支援,并代聘名家高手前来雕刻的,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此种碑石材质细腻、光滑;耐磨,属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陈列有138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入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相互辉映的独特的风景名胜。全廊寓革命传统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是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人文景观。她给人们启迪思想,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奋发向上。 雕塑园 井冈山雕塑园(下称雕塑园)座落于陵园东侧山头,于1987年10月兴建。她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上将题写。园内塑造了卜九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贺子珍等人的光辉形象。这19尊雕像分别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创作塑造,集南北雕塑艺术之精华,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 纪念碑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下称纪念碑)位于“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于1993年筹建,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碑造型为全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王中设计。 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一楼的休息室、会客室和二楼的展厅组成基座部分,全部采用本市长坪乡生产的花岗岩砌成。主碑是用镀汰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米,意含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几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卜周年建成。碑座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亲笔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碑座上:组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为中英美术学院曹春生教授设计。 正面组浮雕的主题为“荟萃井冈”,展示井冈山红军于1928年4月名扬天下的“朱毛会师”和同年12月的红四军与红五军会师的情形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的英姿气概。东面组浮雕主题为“红色割据”。展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即开展土地革命、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生动场面。 西面组浮雕主题为“浴血罗霄”。这组浮雕通过反映井冈山斗争著名的龙源口大捷等战斗和以茨坪为中心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展示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以及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是中国革命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