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8499488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淮河地域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但住过去一段 时间内,人们把淮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纳入了“吴楚文化”的范畴而 未加关注。淮河地域文化虽源于“吴楚文化”,但又别于“吴楚文化” 在自然变更和后期的人为动荡之后,经过长期的融汇和发展逐步 形成了其自身的鲜明特征。一、淮河地域文化的形成淮河地区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地理条件,同 时还具备了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三个方面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 群有明确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王宁: 中国文化概论)淮河地域是中原地区的南部咽喉,古颖州(今阜阳)又是极重 要的粮食集散地,而淮河又为运粮、运兵提供了运输大通道,淮 河流域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淮河上游地区属“西楚”,而下游地区则属“东楚”。 备秋战国时期不仅是诸侯政治、军事长期争战,更是“诸侯文化的 异彩纷呈”时期。楚国灭亡前,曾迁都寿州,而蔡国后期亦迁都州 来,称“下蔡”。楚文化在和其它诸侯文化的竞争中,以其独特的 道家思想为依据,创造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楚辞文学”,充满了浪 漫和乡土意识。汉淮南王刘安率八公编撰的淮南子更是道家 学说的重要总结。淮河地域出土的文物中也大都保留了鲜明的楚 文化特征,特别是寿州出土的连版“楚爱”金币更证明了这一地区 不仅是商贸流通的重要地区,而且应该是楚货币的铸造地区之一 上窑“古寿州窑”的发现,更证明这一地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而 手工业的发展正是文化发达的象征。南此可见,楚文化在此地区 的繁荣程度,所以我们说淮河地域文化的底蕴应该是以楚文化为 基础的。由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黄河的二次夺淮人海,加 之淮河流域乃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不断,如“淝水之战”、“南扩之 战”等,造成了大量的灾民和难民南下。这些灾民和难民的南下, 不仪使各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大融合,而且把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 精髓融入到淮河地域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淮河地域文化特征 以花鼓灯为例,男性舞蹈(鼓架子)就极具中原文化粗犷、奔 放的鲜明特征,而女性舞蹈(兰花)则明显保留了楚文化细腻、含 蓄和曲折美。淮河下游连接苏杭大运河,江浙一带的商贾则通过大运河云 集与此,“江淮草市,尽近水防”,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这些吴 地商人经运河入洪泽湖而后沿淮溯流而上,不仅给沿淮地区带来 了商业繁荣,更是将江浙一带吴文化的影响带进了沿淮,使淮河 地域文化和吴文化又进行了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形成了淮河地域 文化的另一特征。著名的凤阳花鼓依然能够看到吴文化的幽雅和 含蓄,特别是风阳花鼓歌仍明显看到了吴文化的音乐元素的影子金元时期,元宋经过“符离大战”后,北方部落由于内部的权 势之争,暂时停止了南进,而苟且偷安的南宋又中止了北上收复 失地的战争,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符离和合肥之间 形成了中间地带。这给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淮河地域文化的融合 提供了便利。如淮南安城镇的花鼓灯舞蹈摔跤和北方民族的 摔跤如出一辙,这正是游牧民族文化和淮河地域汉民族文化 大融合的必然结果。二、淮河地域文化的特征淮河地域文化是以“吴楚文化”为基础,在和中原文化、游牧 文化大融合之后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 极具兼容性和多样性两个特征。兼容性。淮河地域文化并不像黄河文化那样单一,并不拒绝 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影响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从而形成自 身新的特点。比如风台推剧,她是从花鼓灯后场小戏中派生发展 出来的地方戏曲。在她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吸收和借鉴吕 剧、晋剧、梆子、黄梅戏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形成了自身新 的唱腔板式和唱腔特点,留下了许多经典唱段。蚌埠至宿县一带的泗州戏,则和山东鲁西南地区的柳琴戏又 极为相似,这不仅是两地相邻,淮河地域文化吸收了鲁文化的影 响,更是淮河地域文化兼容性的重要表现。多样性。这是和兼容性相关联的问题。淮河地域文化不仅式 样各异而且品种繁多,从神话故事女蜗补天、禹王治水到 集政治、军事、哲学、科技为一炉的长篇巨著淮南子;从花鼓 灯歌舞、风阳花鼓到各地方戏剧;从各种曲艺说唱、大鼓、琴书 到摩崖石刻和文房四宝之一的紫金砚,无一不是多样化的体现。多样化还体现在淮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 同特点上。花鼓灯舞蹈虽流传于淮河上、中游区域,但流派纷呈,风格 各异。就是花鼓灯锣鼓的演奏,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打法和不同 的技巧。中下游的凤阳更是发展了以女性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 风阳花鼓,其艺术风格比起花鼓灯来就多了几分含蓄、多了几分 妩媚。戏剧,上游颖州地区以梆子为主,中游颖上、凤台、怀远推 剧占主导地位,而下游则以泗州戏见长。曲艺说唱,上游以琴书为主,很靠近河南坠子,而风台、怀 远地区大鼓盛行,下游琴书则极靠近徐州琴书。在歌曲的表现形 式上,花鼓灯流行地区以花鼓灯灯歌为主,讲究的是现场即兴创 作,即兴表演,而中、下游地区则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歌、小调, 如流行甚广的摘石榴、王三姐赶集等。正是这种多样性的特征,使得淮河地域文化在大共性的前提 下有了更多的个性,才更加丰富多彩。淮河地域文化的兼容性和多样性同样还表现在宗教文化的 相互“容忍”上。以茅仙洞为例,这个寺庙,历史上道教、佛教均 住持过,无论是道教和佛教,它们在相互住持和更迭过程中均相 安无事,表现了超乎异常的大度和宽容,这恐怕在其它地区是难 以想象的。既便是刘安时期的道教和以后长期统治的佛教,在淮 河地区,两种宗教文化基本上相对平静,未发生重大纷争,这不 能不是淮河地域文化兼容性的重要表现。淮河地域文化还有其它特征,特别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 成的各种表演流派和表演风格,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值得骄 傲和自豪的。三、淮河地域文化的发展我们在肯定淮河地域文化的同时,如何发展地域文化是摆在 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对淮河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找出 基本特征和区别,找出共性和个性,找出总体艺术规律,特别是 要找出我们自身的个性特征予以发扬光大。其次是继续发挥兼容性特点,努力学习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 化的优点和长处,继续进行不同地域文化的兼容工作,使淮河地 域文化的特色更鲜明。最后是继续发扬多样性特点,求共性但不求统一。上、中、 下游的各自特色,各种艺术式样的特色,各种流派的风格个性不 仅一定要保留,而且一定要发扬。使各自的式样和流派在淮河地 域文化这个大规律、大共性的范畴内,个性更鲜明、更突出。赏 中实现了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