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第三讲)-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分析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18104949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第三讲)-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分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第三讲)-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分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第三讲)-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分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第三章)彭昱第三讲: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第三讲: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第二节: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第五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与策略第一节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已成为当代全球性问题 如果人类按照目前的速度消耗地球资源,那么到2050年人类将消耗掉相当于两个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资源。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6-10-24)一、一、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中国态势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中国态势(一)自然资源基本特点(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一)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从耕地、森林、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体现 2、人均资源量少 从人均耕地、森林、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煤炭资源等方面体现 3、空间分布不均 东西差异:耕地、森林、水资源(东部);能源、矿产、草地(西部)南北差异:耕地、能源(北方);有色金属、水资源(南方)4、资源禀赋欠佳 除林地资源外,大部分资源质量较差 5、资源潜力可观 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成矿条件良好,预示着巨大的找矿远景和资源潜力;存在着大量矿产资源调查的空白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深部地段(矿山:700-1000m)能源和矿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节流潜力巨大。(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矿产资源 供给保障程度不足 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2、耕地资源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化工业化驱动;水土流失、沙漠化 人均耕地面积锐减 3、水资源 短缺、浪费现象严重 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均耕地0.795亩(折0.053 hm2)确定为人均耕地警戒线人均耕地警戒线 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土地退化:沙漠化、土壤侵蚀、污染、盐碱化、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采矿废迹地 环境污染 生态功能降低、退化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9%。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公里;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公里;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是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九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20世纪30年代美国臭名昭著的“尘窝”位置(图中阴影部分)图 1-1 近千年来湿润指数曲线同沙尘暴发生频率之间的关联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目前已有337人遇难,1148人失踪;舟曲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舟曲县城目前断水、断电、通讯不畅,急需大量救灾物资,救援行动已经展开。请思考:从甘肃甘肃舟曲特大舟曲特大泥石流泥石流 事件背后,你看到了什么?云南楚雄的泥石流事件云南楚雄的泥石流事件二、二、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全球视野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全球视野(一)自然资源的稀缺(二)资源的冲突与争夺(三)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一)自然资源的稀缺 1、能源与矿物原料 目前,人类使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 化石能源供应的不可持续特性 薪柴需求速度远远超出林木的更新速度 众多非燃料矿物即将面临枯竭的危险 2、水资源 全世界对水的需求呈倍数增长 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特性,导致全球1/3的人口居住在面临中度至严重水源紧张的境地。水资源形势趋向恶化,生活中在中等或严重水源紧张的国家中人口比重将大幅度增加(2025年,占2/3)3、食物资源 人口剧增带来的粮食供应挑战 现有技术水平带来的粮食产量增长停滞 人均耕地面积的进一步锐减、农业用地质量的退化、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二)资源的冲突与争夺 1、需求持续增长与有限供给的冲突 2、资源争端 多发于重要资源富集地,或存在于权属争议的地区(如同一流域上下游国家之间、资源富集的邻海国家之间)重要的资源运输通道的争夺 因资源之争而引发的战争、政治斡旋尼罗河水资源之争 尼罗河全长公里,流经个国家,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如今,埃及万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尼罗河沿岸。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写道:“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埃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每年立方米,低于人均立方米的世界水资源贫困线。到年,尼罗河将为埃及提供的水资源,对于埃及来说,尼罗河水关乎国家安全。如何分配宝贵的尼罗河水资源,成为尼罗河流域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第届尼罗河流域国家部长级会议当地时间月日到日在埃及亚历山大举行,这次会议旨在打破尼罗河流域个国家在分配尼罗河水资源方面所出现的外交僵局。埃及为签署尼罗河水资源利用的新协议提出了三个条件:水资源安全、在尼罗河上开展工程前通知埃及、与河水相关的项目必须事先得到埃及和苏丹的同意。年,埃及与当时统治尼罗河上游东非国家的英国签订了一项协议,确定了尼罗河水资源利用的最初框架,并且赋予埃及对上游水利工程的否决权;年埃及与苏丹签订的补充协议又分给埃及每年亿立方米河水的使用权,苏丹则每年得到亿立方米。对此,已经获得独立的其余个尼罗河流域国家表示不满,认为埃及分到的河水太多,因此计划签订一份新的河水分配协议。而埃及则始终坚称历史上确定的份额不可更改。由于各方分歧较大,这次亚历山大会议没有取得进展,不过与会国家同意成立一个技术委员会来解决上下游国家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北冰洋五国讨论北极争端(三)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 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2009年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2、土地退化:土地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次生潜育化。土地污染。“土地退化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亦有重要影响,因为生物质和有机质的丧失向大气释放碳并影响土壤的质量及其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Parviz Koohafkan(世界粮农组织土地司)3、水环境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中国城镇每天至少有 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 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中国十大水污染事件 淮河水污染事件淮河水污染事件(1994年,停止供水达54天,600亿投入,10年治理)沱江沱江“3 302”02”特大水污染事故特大水污染事故(2004年,含大量氨氮的工艺冷凝液流入污染,直接经济损失2.19亿)河南濮阳多年喝不上河南濮阳多年喝不上“放心水放心水”(2004年黄河取水口被污染,受灾40万)北江镉污染事故北江镉污染事故(2005年,冶炼厂超标排放含镉废水,超标12倍)重庆綦河水污染重庆綦河水污染(硫酸厂 排水污染,受灾3万居民,停水2天)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5年,100吨苯、苯胺和硝基苯流入)白洋淀死鱼事件白洋淀死鱼事件(2006年,9.6万亩水域污染,鱼类、水草大批量死亡)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2006年,砷超标10倍,8万人受灾)太湖水污染事件太湖水污染事件(2007年,富营养化)江苏沭阳水污染江苏沭阳水污染(2007年,水氨氮超标,20万人受灾,停水40小时)在唐宋时代,东洞庭湖面积方圆360里,青草湖方圆265里,蒌沙湖方圆170里,夏秋三湖合一时,方圆七八百里。至明清时期,洞庭湖面积仍有6000多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围垦,50年代洞庭湖面积有4350平方千米,60年代以后,洞庭湖面积进一步缩小,如今仅有2691平方千米。洞庭湖的变迁:洞庭湖的变迁: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WF)与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世界资源研究所险境中的河流险境中的河流-水坝与淡水生态系统的未来水坝与淡水生态系统的未来 由于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大坝在提供水和电力的同时,还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由于大坝及其附属水利设施的建设,导致了众多淡水栖息地和物种的丧失。现在,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世界上60%的大江大河已被水坝、运河和引水工程所阻断。水坝提供的水,大部分被效率很差的灌溉系统浪费了-全球每年浪费的水多达1500万亿升。在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上建成、拟建或在建的水坝有46座(主要在其上游金沙江),长江是世界上拥有拟建或在建水坝最多的河流,这严重影响了长江的河流生态。4、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 WWFWWF(20072007年)报告:到年)报告:到20302030年年6060亚马逊森林将被亚马逊森林将被破坏。破坏。从现在到2030年,亚马逊地区的森林退化将释放555亿到969亿吨的二氧化碳,其最高值超过全球温室气体两年排放量的总和。此外,亚马逊的毁坏也将打破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性。到2030年,农业的发展、牲畜数量增加、火灾、干旱以及伐木都将对亚马逊55%的热带雨林造成明显甚至严重的毁坏。如果未来降水量如科学家预测的那样减少10%的话,还会有额外4%的森林被干旱所毁坏。随着亚马逊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预计印度和中美洲降水量会有所减少;在作物生长季节,美国和巴西的一些产粮区也面临着降水减少的不利局面。从1970年到2003年的33年间,地球上脊椎物种种群已减少了近三分之一。人类的“生态足迹”,即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索取程度,已增加到地球无法依靠自身再生能力来满足的地步。2050年地球上将有1/4物种灭绝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 5月22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005 年,上海市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状况 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健康:健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亚健康: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健康: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讨论题之一 如何看待自然资源稀缺性问题?自然资源稀缺会带来哪些层面的冲突?缓和这些冲突的途径是什么?讨论 请从资源角度分析中国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第二节第二节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关于自然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关于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的理论综述资源稀缺与冲突的理论综述一、一、增长的极限:悲观论的主要观点与理论增长的极限:悲观论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一)鲍尔丁(一)鲍尔丁(BouldingBoulding)的)的“太空船地球太空船地球”说说 1、主要观点 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就像太空中的一艘飞船。在这艘飞船里,人类能够使用的物质归根结底仅限于地球自然资源,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残留物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与人类一起共存。人类应该有一个适度的规模,致力于维持地球太空船内尽可能低水平的物质流和能源流,以适应“太空船”地球的资本储量,并能永续地均衡。2、主要结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物质数量不变的地球上,在自然环境中取得多少燃料、食物、原材料和其他元素,必然会向环境释放多少质量的废弃物;经济活动中可以对废弃物加以处理,尽管其质量不会减少,但其形态可以改变,可以使之转变为形态更好的物质,或者改变其位置;物质的再循环非常重要,如果通过再循环过程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这就意味着可以减少初始自然资源的获取量。(二)里夫金和霍华德的(二)里夫金和霍华德的“热寂热寂”说说 1.主要观点 “熵增加原理”任何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或者说,自然界里的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不减小的方向进行的;熵增加原理表明,在没有外界的作用下,一个系统的熵沿着熵增加的正方向进行,一个系统的熵越大,就愈接近于平衡状态。孤立系统里的每一种平衡必定对应于熵的极大值。在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趋向是能量转变为热而使温度趋于相同,最终导致所有物体的工作能力减小到零,达到热死状态。把宇宙看作一个孤立的绝热系统,在这系统中热的正向变化总是大于负向变化,因此宇宙热量的总和向一个方向变化而趋于最终状态。宇宙中熵不断增大的一种极限状态。2、主要结论 宇宙越是接近于其熵为一最大值的极限状态,它继续发生变化的可能就越小;当它最后完全达到这个状态时,就不会再出现进一步的变化了,宇宙将永远处于一种惰性的死寂状态。”不论是星星还是太阳将不再升起,到处是一片黑暗,没有溪流的潺潺声,没有声音,没有景色,既没有冬天的落叶,也没有春天的嫩芽,没有白天,也没有劳动的欢乐,在那永恒的黑夜里,只有没有尽头的梦境。史文明(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诗人)(三)世界模型(三)世界模型3 3(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增长的极限限、超越极限超越极限)1、运用计算机模型模拟未来 模型假设:、2、主要结论:从增长过渡到全球均衡 、(四)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1、警示与意义:理论意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2、动态观念的缺失:静态的分析方法;忽视了自然资源动态特性 忽视了人类的响应机制和资源的文化性质二、二、没有极限的增长: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没有极限的增长: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论(一)历史外推论(一)历史外推论 1 1、用历史资料、数据和历史外推法分析全球、用历史资料、数据和历史外推法分析全球人地关系的前景人地关系的前景 2 2、结论:人类的资源没有尽头,生态环境日、结论:人类的资源没有尽头,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恶化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益好转,恶化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未来的食物不成问题,人口将会自然达到平衡。未来的食物不成问题,人口将会自然达到平衡。自然资源稀缺的状况一直在趋于缓和自然资源稀缺的状况一直在趋于缓和 强调技术进步对于克服极限的作用。强调技术进步对于克服极限的作用。(二)市场响应论(二)市场响应论 认为市场体系会对极限自动做出响应 资源稀缺价格上涨,需求减少替代品的出现和新的供给源的探寻自然资源极限趋向缓和(三)耗散结构理论(三)耗散结构理论 开放系统能够远离均衡态而产生有序、稳定的结构开放系统能够远离均衡态而产生有序、稳定的结构 自组织现象自组织现象 人地系统是典型的远离均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人的人地系统是典型的远离均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人的主动能动作用,会推动着人地系统走向更进步、更有主动能动作用,会推动着人地系统走向更进步、更有序,完全可以对付自然资源极限问题。序,完全可以对付自然资源极限问题。(四)对乐观派的挑战(四)对乐观派的挑战 1 1、市场的不完备性、市场的不完备性 (寡头垄断、不确定性风险、权属不明晰、正负外(寡头垄断、不确定性风险、权属不明晰、正负外部性等)部性等)2 2、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资源保障与国际垄断、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障与国际垄断、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等)3 3、增长的社会极限:生产供给的滞后性、增长的社会极限:生产供给的滞后性导致市场效率低下导致市场效率低下三、三、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可持续发展观(一)由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极限到资源稀缺的社会经济含义(二)从悲观、乐观两个极端走向可持续性 1、关注人类的需求与发展 2、寻找人类需求与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其可持续性问题 3、寻求平等与利益共赢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合谐、尊崇与敬畏,却是我们在向自然索取时所必要的态度。对着哺育了我们的自然,除了放下傲慢外,我们只能感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 贺新郎 “田野和树林给予的最大快乐是人和植物间玄妙关系的暗示。我并非独自一人,也不是没人认识我。它们向我点头,我向它们点头。”爱默生演讲录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一)历史渊源1、国外:色诺芬(公元前430前354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尔萨斯(17661834年)。2、国内: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王篇、吕氏春秋;一些少数民族沿袭的耕作习惯;谚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杀鸡取卵”(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客观现实 人类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各国相继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口激增、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年限时间人数公元1800年300万年突破10亿大关18001930年130年超过20亿19301960年30年超过30亿19601975年15年超过40亿19751987年12年超过50亿19871999年12年超过60亿预计2050年63年超过90亿(三)传统发展理论的失败 1、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组织(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目标的发展战略”。2、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即社会发展应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这两种发展战略都没有考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特别在全球出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人类自身发展所受到的来自自然环境的束缚和影响。(四)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斯德哥尔摩里约热内卢约翰内斯堡,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人类整整走了30年。这30年,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30年。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1300名代表参加会议。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保历程的第一个路标,它第一次把环境与发展联系起来。对中国来说,参加这次会议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环境启蒙。(1)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第一个发展10年: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2)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注意地球的承载能力,提出“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但是反对盲目的进步”。(3)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会议。成果集中在两个文件: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历史功绩在于,将环境问题严肃地摆在了人类的面前,唤起了世人的警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开始把环境问题摆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统一审视,寻求一条健康协调的发展之路。1972年,周恩来亲自带队参加了本次大会。1973年,北京召开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70个国际组织、102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讲话。通过并签署五个重要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所有类型森林问题的不具法律约束的权威性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其中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里约环发大会。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关于加强环发领域国际合作的五点主张。环发大会之后,中国政府立即开始行动。会后一个月之内,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问题十大对策,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当年7月,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起草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于1994年3月正式批准了这项报告,成为世界上率先编制国别报告21世纪议程的国家。1996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从而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里约会议的历史功绩在于,让世界各国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并在发展中开始付诸实施。这是人类发展方式的大转变,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全球环保历程的第二个路标。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1)通过执行计划“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发表政治宣言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论述(一)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1、自然属性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2、社会属性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3、经济属性定义: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1989年,巴伯 4、科技属性定义:(二)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1、人类需求 2、环境限度(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虽然短,但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一、需要;二、限制;三、公平。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 全球可持续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通过正确方式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承认资源环境的价值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公平性原则(二)可持续性原则 (三)共同性原则(四)需求性原则 (五)时序性原则 (六)质量原则 五、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一)基础理论是系统论(二)人地关系理论(三)生态系统理论(四)资源环境价值论(五)经济学的理论和基本原理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一、资源的地位观 二、资源的前景观 三、环境资源观 四、资源的系统观 五、资源的辨证观 六、资源的价值观 七、资源的伦理观 八、资源的法制观一、资源的地位观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是三大要素,其中资源要素处在基础的地位。必须全面贯彻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是基础,环境是条件,人口是关键。由于人口规模及其生活质量的限度和生存空间的展布,归根结底取决于资源的承载力分布;环境问题也根源于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及资源状况的自然变异是否合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要求。二、资源的前景观 对于世界资源的前景从来就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是悲观派、一是乐观派。三、环境资源观(一)环境是资源(二)环境资源的概念(三)环境资源观的意义四、资源的系统观 转变观念,利用市场,因地制宜,改造成百上千个小系统。科学分析,依靠法制,宏观调空,建立一个大系统。审时度势,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利用全球巨系统。五、资源的辨证观 辨证认识资源的有限性与资源的无限性问题。辨证认识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问题。辨证认识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辨证认识资源的量与质的问题六、资源的价值观 使用价值的剖析 构成自然资源价格的因素七、资源的伦理观“善就是保护生命和发展生命,恶就是毁灭生命和妨碍生命”A施韦兹“伦理学正当行为概念,应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权利概念,应扩大到生命和整个自然界,赋予它永续存在的权利。”A莱奥波尔德 资源道德原则:协调原则、公平共享原则。协调原则:必须自觉地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资源。必须自觉注意保护、建设与更新资源并以此为荣,努力实现占用消耗资源与更新、保护、补充资源自身动态的平衡。公平共享原则:注意自觉地在当代和后代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利益。注意自觉地在区域之间、国家企业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利益。注意自觉地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维持生态需要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八、资源的法制观 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包括:综合资源法 各类资源法 各种资源产业法系列 各种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过程中防治污染的法律系列 应当注意的问题: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虑不同资源间相互关系;应当实现公共资源社会分配的法律约束机制,把资源分配权利的监督制约机制当作立法重点;注意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同意,对不同资源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确立不同的资源用途优先;在经济利益与资源效益间掌握平衡;执法能力的建设,会影响立法的进度;资源立法要全面监督约束各种主体,对政府也要有约束力;加强国际合作。第三节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及战略一、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一、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原则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一、消除贫困与恢复增长 二、改变增长的质量 三、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四、稳定人口数量 五、保护相加强资源基础 六、改进技术并控制其危险 七、在决策中协调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1发展中国家 2工业化国家与世界经济 1保持自然资源储备 2改善收入分配 3减少增长的脆弱性 4提高人的素质 改变增长质量还要求人们改变思考方法,要将增长所涉及的全部因素和影响考虑在内。例如,不应把水力发电项目仅仅看成生产更多电能,还应考虑它对当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由于一项水利工程会破坏稀有的生态系统,放弃这个项目可能是进步的措施,而不是发展的倒退。为了环境保护利益而放弃经济增长的利益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印度放弃了萨伦河谷的水力发电工程。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持续性的考虑包括否决一些短期内在财政上吸引人的作法。我国三峡工程的上马,也是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和影响,考虑了近期和长期的利益而决定的。1就业 2食物 3能源 4住房、供水、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 1工业化国家状况 2发展中国家状况 1政策上扩大人们的选择 2可再生资源的年减少量不得超过其再生量 3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4人工促进资源更新和鼓励使用替代品 5节约并有效地利用能源 6 矿物原料的循环利用、替代品和提高利用率 7 防止和减少污染 1加强发展中国家技术革新的能力 2改变技术发展方向 1克服部门间职责分割的现象 2改革法律和组织机构,以强调公共利益 3公众参与决策 4国际的协调一致 思考:贵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目标是建立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承认每一个人只要在世界上生存,就有满足其基本需要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认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无疑在发展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和其他目标一样不能占有核心地位,而只能是一些补充因素,“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是多元的,即社会发展不局限于经济增长这一内容,而是经济、文化、教育和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发展。为会议提供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第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最完整报告。报告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特别提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环发大会共识核心:要以公平的原则,通过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危机。(1)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法国学者新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其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收入结构的合理化、文化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他社会福利的增进。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体现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同步进行。(2)1987年,联合国委托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提交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3)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又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提出“要在生存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1、代内公平 2、代际公平 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共同的。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按“共同性”办事,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 1、基本需求子系统 2、环境需求子系统 3、发展需求子系统 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国家有限利用了地球上的资源,剥夺了应当由发展中国家公平利用的那一部分地球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控制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格局,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负起更多的责任,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发展中国家应当把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的领域,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量。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更不代表社会发展。物质环境 精神环境自然资源非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丰饶度 自然资源的位置 在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类劳动 自然资源的商品性:自然性、有使用价值、有价值就有价格。1、自然因素:自然资源丰饶度、地理位置和有限性 2、人类劳动因素:自然资源中附加的人类劳动、自然资源的经济地理位置、价格政策、影响自然资源价格的偶然因素。研究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合理布局有关各项生产,促进地区经济稳定、持久、协调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资源的关系,以便能持久地得到资源,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与人有关的资源及其综合的形成过程、相互关系、发展变化、地区差异和空间分布。探索、发现、阐明该地区资源的形成、演变、分布的规律 解决开发利用个资源间、资源与生产部门间、地区资源开发的种种矛盾,确定地区经济的合理结构 在大量调查研究进行资源或资源综合体的自然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现经济实力,正确处理资源与生产、投入与产出、利用与保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对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内容 考察 开发 利用 改造 保护 主要程序为:基础研究、现状研究、远景研究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研究方法 野外考察 技术经济论证 资源调查和评价常规法 建立必要的观测站 新技术:遥感预测、系统分析、数据库的研究和建立、计算机辅助制图、资源信息系统、中国国土资源文献库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