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讲义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102681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解剖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系统解剖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系统解剖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颅的连结 各颅骨之间大多以缝或软骨结合,舌骨以韧带与颅底相连,仅下颌骨与颈骨构成颞下颌关节。 组成 下颌头及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 结构特点 关节面覆盖纤维软骨,关节囊松驰,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成上下两部。囊的外侧有韧带加强。 运动方式 颞下颌关节属联合关节,可作张口、闭口、前伸、后退及侧方运动。 胸锁关节由锁骨胸骨端与胸骨的锁骨切迹,第1肋软骨构成,为上肢与躯干间的唯一连结,有关节盘,可作三轴性运动。 肩锁关节肩峰与锁骨肩峰端构成,活动度小。 喙肩韧带连结于喙突与肩峰之间,它与肩峰、喙突共同构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上方,有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的作用。肩关节形态:球窝关节。组成: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 结构特点:头大盂小,关节面差大,有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更为薄弱,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围绕冠状轴作屈、伸;矢状轴作收、展;垂直轴作旋内和旋外,以及环转运动。肘关节形态:蜗状关节。 组成:肘关节属复关节,由三部组成: 肱尺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滑车关节)。 肱桡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关节凹构成(球窝关节)。 桡尺近侧关节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车轴关节)。 结构特点:六个关节面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关节囊前后部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注意该韧带的功能。运动方式:一轴性屈伸。 前臂骨间的连结:1、桡尺近侧关节:参与肘关节的组成。 2、前臂骨间膜:连结桡、尺骨骨干的坚韧纤维膜,当前臂处于旋前旋后的中间位时,骨间膜最紧张,其宽度最大。 3、桡尺远侧关节:由桡骨的尺切迹与尺骨头的环状关节面构成。关节囊薄弱,与桡腕关节间有关节盘(三角形的纤维软骨板,附着于桡骨的尺切迹尺骨茎突)隔开。 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是联合车轴关节,可作前臂的旋前(前臂的旋内,手背向前,桡、尺骨交叉)和旋后(前臂的旋外,手背向后,桡、尺骨并列)运动。其旋转轴可用通过桡骨头中心一三角关节盘尖的连线为代表,桡骨头围绕此轴在原位旋转,而桡骨下端则携带手围绕尺骨头旋转。 手部各关节:桡腕关节 形态:椭圆关节。组成:桡骨腕关节面、关节盘与舟骨、月骨、三角骨构成。 结构特点:尖节囊松驰,关节囊的前、后、内侧、外侧均有韧带加强。 运动方式:二轴性运动,屈、伸、收、展及环转。 腕间关节:由近侧列腕骨与远侧列腕骨组成。属微动关节 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掌骨底组成。属微动关节,但拇指的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运动。 掌骨间关节:在第25掌骨底之间,关节腔与腕掌关节腔交通。 掌指关节:由掌骨小头与近节指骨组成。能屈、伸、收、展。 指关节:包括近侧指间尖节(近节与中节指骨构成)和远侧间关节(由中节与远节指骨构成),能屈、伸。 (一)下肢带骨的连结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连结而成,其上、下各有韧带加强。 骶骼关节由骶骨和髋骨的耳状面构成。对合紧密,关节囊紧张,周围有坚强的韧带,连结牢固。活动范围小。 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连结骶骨、尾骨和髋骨,将坐骨大,小切迹围成坐骨大孔和小孔。 掌握骨盆bony pelvis的组成、功能、大小骨盆界线、性差及骨盆的测量标志: 组成:左、右髋骨、骶尾骨及骶髂关节、耻骨联合、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 功能:连结躯干和下肢的桥梁,有效地传递重力和保护盆腔内器官。 分部:以界线(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为标志,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性差:女性骨盆与妊娠,分娩有关,具体性差见教材。 活体测量骨盆标志:髂嵴,髂前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 (二)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髋关节形态:杵臼关节。组成:股骨头与髋臼。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 膝关节的形态,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 形态:屈戍关节。 组成: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运动方式:主要为屈伸,在屈膝时由于侧副韧带松驰,稍可作旋转运动。 小腿骨间的连结: 上端为胫腓关节(微动)。 胫、腓骨骨干之间有小腿骨间膜。 下端在胫、腓骨之间有坚强的胫腓韧带使之牢固结合。踝关节形态:屈戍关节。组成: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运动方式:一轴性作背屈(足尖向上)和跖屈(足尖向下)运动。 跗骨间关节:主要包括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后两关节合成跗横关节)。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在机能上为联合关节,可使足内翻(提起足的内仅,J缘)和外翻(提起足的外侧缘)。 跗跖关节:由第1、2、3楔骨和骰骨与5个跖骨底构成,微动。 跖趾关节:跖骨头和近节趾骨底组成。屈、伸、收、展。 趾关节:趾骨间的关节,屈伸运动。足弓 组成:由跗骨、跖骨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组成。纵 弓内侧纵弓一由跟、距、舟、三块楔骨及第1-3跖骨构成外侧纵弓一由跟、骰和第45跖骨构成。横 弓一由骰骨、三块楔骨和跖骨构成。 功能:足弓具有弹性,可缓冲震荡;足弓使重力分散到足跟,第1跖骨头和第5跖骨头三点,以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持的稳定性;足弓可以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 肌肉一般附着于骨,可随人的意志而收缩,故又称骨胳肌或随意肌。它在人体内分布广泛,约占体重的40。 肌肉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横纹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腹外包有肌外膜。由肌外膜发出若干纤维隔进入肌腹内将其分为割为较小的肌束,包被肌束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肌束内每条肌纤维还包有肌内膜。 肌腱主要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无收缩能力。位于肌腹的两端,附着于骨。 肌的形态多种多样,按外形:分长肌(多见于四肢)、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扁肌(多见于胸腹壁)、轮匝肌(在孔裂周围)。 三、肌的辅助装置包括: 1、筋膜2、滑液囊:位于肌腱与骨面接触处,以减少两者间的摩擦。3、腱鞘:套在长腱表面的鞘管,有固定及减少摩擦的作用,由内层(腱滑液鞘)和外层(腱纤维鞘)构成。前者又分为脏、壁两层,两层相互移行处构成腱系膜。 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有消除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及加大肌的作用。 第二节躯干肌 一、背 肌 背浅肌-位于躯干背面浅层(自棘突上肢带骨或肱骨),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背深肌-在脊柱两侧,短的在深部,长的位置较浅,活动脊柱。主要的背深肌为骶棘肌(竖脊肌)。 四、膈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底、腹腔顶。 形态:穹隆形的宽阔扁肌,周围为肌性部,中央为腱性部。按膈肌的起点不同可分为三部:(1)胸骨部(剑突后面);(2)肋部(下六对肋);(3)腰部(13腰椎)。三部均止于中心腱。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平第10胸椎高度,在中心腱后后缘附近,有食管、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平第8胸椎高度,在中心腱上,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的各部起点之间留有三角形的小腔隙,为膈的薄弱区域,腹腔脏器可能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功能:1为重要的呼吸肌; 2与腹肌共同收缩,可增加腹内压。 五、腹 肌掌握腹肌的分群、层次、位置及功能: 腹肌 位于胸廓下缘与骨盆之间,分前外侧群(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后群(位于腹腔后壁,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白线 位于剑突与耻骨联合之间,由三层阔肌的腱膜交织而成,其中部有脐环。 腹股沟韧带 由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而成,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其内侧端有一部分纤维向下延止于耻骨梳,称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腹股沟管浅环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是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三角形裂孔。 腹股沟镰 由腹内斜肌腱膜与腹横肌腱膜会合而成,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 腹股沟管 位于腹前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间隙。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有二口四壁: 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 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为贴在腹横肌内面的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厘米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 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下缘肌纤维。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为腹壁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可经该处突出而形成腹股沟疝。 掌握躯干部的肌性标志: 斜方肌 背阔肌 其下缘参与形成腋后襞。 竖脊肌 在脊柱两旁呈纵行隆起。 胸锁乳突肌 当颈转向对侧时,在颈部可见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的长条形肌肉隆起。 胸大肌 其下缘参与形成腋前襞。 前锯肌 在胸部侧面,发达者可见其肌齿。 腹直肌 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肌肉发达者可见横纹即腹直肌踺划。 头肌分面肌和咀嚼肌两部 颞肌:咬紧牙齿,于颧弓上方可摸到坚实的隆起。 咬肌:咬紧牙齿,于颧弓下方可摸到坚实的隆起。 第五节下肢肌 五、下肢局部记载 1股三角: 位置 在大腿前面,腹股沟韧带下方。 组成 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界为长收肌。内有股神经及股动、静 脉等。 2收肌管 位置 大腿中部,缝匠肌的深面。 组成 前壁为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为大收肌。向上通股三角。向下经收肌腱 裂孔通往腘窝。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 3腘窝 位置 膝关节后方,呈菱形。 组成 上外界为股二头肌,上内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界为腓肠肌外侧头,下内界 为腓肠肌内侧头。底为膝关节囊。内有血管、神经、脂肪等 第二篇 内脏学 内脏位于体腔内,并借孔道和外界交通,具有进行物质代谢和繁殖后代的机能。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 每个系统包括一系列器官,按其基本结构可分为二大类: 中空性器官 内有空腔,管壁自内向外由粘膜、粘膜下层、肌织膜(主要为平滑肌)和外膜四层构成。 实质性器官 无明显空腔,是柔软的组织集团,表面包以结缔组织的被膜,并向内部伸入,隔成若干小叶、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导管出人处称为门。大多属于腺体,具有分泌功能。 胸部的标志线前、后正中线、胸骨线、胸骨旁线、锁骨中线、肩胛线、腋前线、腋中线及腋后线。 腹部分区通过二条水平线和二条垂直线将腹部划分成九个区:腹上区、左、右季肋区;脐区、左、右外侧区;腹下区和左、右髂区。 第二章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在临床工作中,通常把从口腔到小肠的起始部(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其余部分则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大唾液腺、肝、胰以及散在于整个消化管管壁上的小腺体,它们的分泌物均借排出管排入消化管腔内。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出糟粕。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功能系统。 掌握三对唾液腺的位置及开口部位: 腮腺 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缘及下颌后窝内,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口腔前庭)。 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体内面,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 位于口底粘膜深面,开口于舌下襞及舌下阜。 第二节 咽 分部 鼻部(注意侧壁上的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以软腭为界。 口部 (腭扁桃体)以会厌为界。喉部(梨状隐窝) 咽淋巴环 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组成。机能意义。 第三节食管 位置 第6颈椎下缘与咽相接一脊柱前方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平第11胸椎续于胃的贲门。 形态 前后扁窄的管道,为消化管最狭的部分。 分段 食管全程分颈(较短)、胸(最长)、腹(最短)三段。 狭窄部 第一个狭窄部即食道起始部,平第6颈椎下缘。距中切牙约15厘米。 第二个狭窄部在与左支气管交叉处。平第45胸椎之间高度。距中切牙约25厘米。 第三个狭窄部在穿过食管裂孔处,平第10胸椎高度,距中切牙约40厘米。 弯曲 前后、左右方向上均有弯曲。 第四节 胃。 位置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形态 基本呈曲颈瓶状,分: 两壁前壁、后壁。 两缘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称胃小弯。其最低处为角切迹;下缘较长,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 两口入口为贲门,接食管;出口为幽门,通向十二指肠。在活体上於幽门前方可见幽门静脉,为手术中确认幽门的标志 分部 贲门部、冒底、胃体和幽门部(胃窦),后者又分为幽门窦和幽门管。 胃壁 由四层构成,粘膜形成皱襞,在幽门处形成了凸向管腔的幽门瓣;粘膜下层疏松;肌层较厚,由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组成,环行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最外为浆膜。 第五节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上端起自幽门,下端与盲肠相接,全长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形态 全长25厘米,呈“C”形包绕胰头。 分部 分上部、降部、水平和升部。 位置 空、回肠盘曲于腹腔内,空肠主要在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在腹腔的右下部。空回肠全由腹膜包被并由腹膜形成的小肠系膜后腹壁,肠管与系膜相连的缘叫系膜缘。 第六节大肠 大肠为消化管的末段,长约15米,起自右髂窝,止于肛门。 分部 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 形态特征 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阑尾、直肠无此特征)。 。 掌握阑尾的位置、形态及体表投影: 位置 因人而异,多数位于右髂窝内,但变化甚大。 体表投影 阑尾根部通常投影在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点。 手术中寻找阑尾的标志 结肠带。结肠的位置与分部: 结肠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整体呈方框状围于空、回肠的周围,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直肠位于盆腔内,自第3骶椎前方盆膈(直肠盆部)。直肠不直,在前后方向上有两个弯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在左右方向上也有三个弯曲。表面无结肠带、肠脂垂及结肠袋。直肠下端膨大称直肠壶腹,腔内有23个直肠模壁。 第七节 肝 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上下界高度。体表投影。 形态 近似楔形,右部厚钝,左部扁薄。 两面:上面(膈面)隆凸,对向膈,有肝管状韧带; 下面(脏面)凹凸不平,有“H”形沟,即左纵沟(前部有肝圆韧带、后部有静脉韧带)、右纵沟(前半部称胆囊窝,容纳胆囊,后半部称腔静脉沟,有下腔静脉通过),横沟(有肝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称为肝门)。 四缘:前缘锐利,右侧有胆囊切迹(胆囊底在此露出),左侧有脐切迹(有肝圆违带通过,肝圆韧带为胎儿期的脐静脉闭锁而成)。后缘较钝。左缘锐薄。右缘钝圆。 分叶 肝的上面借肝镰状韧带分为左叶(小而薄)和右叶(大而厚)。 肝的下面借“H”沟分左、右两叶,左右纵沟之间,在肝门前方称方叶,在肝门后方称尾状叶。 肝表面有纤维膜,纤维膜外覆有浆膜(各沟及裸区除外) 肝的主要功能肝为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消化腺,有分泌胆汁、储存糖元及解毒等重要功能。胆囊位置 胆囊位于肝右叶下面右纵沟前部的胆囊窝内。 形态 略呈梨形。分部 胆囊可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其粘膜形成螺旋状皱襞,可节制胆汁的进出)四部。胆囊底投影于右侧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界处,为临床胆囊触诊部位。 功能 贮存和浓缩胆汁,以及调节胆道压力。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和胰管的汇合及开口部位: 组成 输胆管道是将肝脏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的管道系统。包括肝内的小胆管、肝外的肝左、右管、肝管管及由肝总管与胆囊管(为胆囊颈的延续)合成的胆总管。 肝胰壶腹(Vater氏壶腹)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处形成的扩大部分。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氏括约肌)在胆总管和胰管末端及肝胰壶腹周围的环形平滑肌。 开口部位 十二指肠大乳头。 第八节 胰 位置 胰位于胃的后方,横贴于后腹壁上部。 分部 胰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其间无明显界限。注意胰头与十二指肠、胆总管及门静脉的关系,胰尾与脾的关系。 胰实质内有胰管,自胰尾一胰头,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常存在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能分泌胰液,经胰管十二指肠,有消化作用;其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第三章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机体与外环境间的气体交换。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及左右支气管等临床上将鼻、咽、喉划为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划为下呼吸道。肺由肺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构成。 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外鼻 由骨和软骨作成支架。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孔。 鼻腔 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向前经鼻孔通向外界;向后以鼻后孔通鼻咽部。每侧鼻腔以鼻阈为界,分鼻腔前庭(注意结构特点)和固有鼻腔(注意外侧壁上的上、中、下鼻甲、鼻道及鼻旁窦和鼻泪管的开口)。固有鼻腔分呼吸部和嗅部粘膜各有特点。 二、喉 软骨支架 喉的软骨支架由下列软骨组成: (一)不成对的软骨: 1环状软骨 在喉的最下部,前部低,称弓,后部高阔叫板。是呼吸道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 2甲状软骨 在环状软骨上方,由左右二个四边形软骨板构成,喉结(男性明显),前角,甲状软骨上、下角。 3会厌软骨 在舌根后方、上宽下窄。 (二)成对的软骨: 杓状软骨 在环状软骨上方,略呈三角锥体形,尖向上、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关节。底有二个突起(外侧为肌突,前方为声带突,是喉肌和声带的附着处)。 体表标志 甲状软骨的喉结、环状软骨弓(平第6颈椎)。喉的连结: 1环杓关节 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使两侧声带靠近或分开。 2环甲关节 由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板外侧面构成。作前倾(使声带紧张)和复位运动。 3弹性圆锥 位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突之间的弹性纤维膜,上窄下宽,上缘游离,叫声韧带,是构成声襞的基础。弹性圆锥的前部形成环甲韧带。 4方形膜 左、右各一,其下缘游离,称室韧带(位于声韧带上方,与其平行)。 5甲状舌骨膜 位于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之间。 6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接环状软骨与第一气管软骨环。 喉肌: 是发音的动力状置,可使声门开大、缩小,声带紧张、松弛(参见教材,重点为环杓后肌、环杓侧肌及环甲肌的功能) 掌握喉腔的分部及形态结构: 喉软骨、韧带、纤维膜、喉肌及粘膜等构成喉壁。由喉壁围成的管形腔称为喉腔。上方借喉口开口于咽腔喉部,向下直通气管。 喉口 由会厌软骨上缘、杓状会厌襞及杓间切迹围成。朝向后上方,呼吸时开放,吞咽时关闭。 两对皱襞 在喉腔中部侧壁有矢状位的粘膜皱襞,上方一对为前庭襞,下方一对为声襞。 两个裂 前庭裂(左右前庭壁之间)和声门裂(左右声襞之间)。声门裂分膜间部和软骨间部,是喉腔中最窄的部分。 三部 喉腔被前庭裂、声门裂分为三部: 喉前庭 前庭裂以上部分。 喉中间腔 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向两侧突出的部分为喉室。 声门下腔 声门裂以下的部分,该部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引起水肿,可导致呼吸困难。 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 1细长(长约5厘米)。 1粗短(长约25厘米)。 2较倾斜(与气管中轴延长线的 2较陡直(与气管中轴延长线的 夹角约50)。 夹角约25)。 第四节 肺 分叶 左肺借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斜裂,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肺段的概念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的肺组织称为一个支气管肺段。呈圆锥形,尖向肺门,底位于肺表面。右肺可分为10段,左肺分为8段。 第五节胸膜 胸腔 由胸廓和隔围成。 胸膜 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面及膈上面的浆膜。覆在肺表面的叫脏胸膜,覆在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叫壁胸膜。 胸膜腔 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部互相延续,在两肺周围分别形成两个密封的腔,叫胸膜腔。腔内为负压,仅含少量浆液。 壁胸膜依其衬覆的部位,可分为四部: 膈胸膜 紧贴于膈肌的上面。 肋胸膜 贴于胸壁内面。 纵隔胸膜 贴在纵隔两侧,中部包绕肺根后移行于脏胸膜,在肺根下方前后两层形成肺韧带,连于纵隔与肺之间,对肺有固定作用。 胸膜顶 包在肺尖上方,突入颈根,其最高点可突至锁骨内侧13上方23厘米。 在壁胸膜各部互相转折处形成较大的间隙,称胸膜隐窝(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完全充填)。最重要的为助膈隐窝,左右各一,最大,位置最低,胸膜炎有渗出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前界(左、右不同),下界。 第六节纵隔 纵隔 两侧纵隔胸膜间的脏器及结缔组织总称为纵隔。 分部 通过胸骨角和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面,分为上、下两部。 上部为上纵隔:下部为下纵隔,后者又以心包分成前、中、后三部。 组成器官 胸腺、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心包、心脏、胸主动脉、奇静脉、胸交感干、淋巴结等。第四章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生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输送尿液入膀胱的管道)、膀胱(贮存尿液的器官)及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第一节 肾 被膜 自内至外有三层被膜: 1纤维囊 贴肾实质表面,薄而坚韧。 2肾脂肪囊 为肾周围的囊状脂肪层,对肾起弹性垫样的保护作用。 3肾筋膜 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向上、向外侧,两层互相融合,向下互相分离,其间有输尿管通过。向内侧,前层一大血管前面,后层一与腰大肌筋膜相融合。 肾的被膜及其周围器官、肾血管和腹压对肾有固定作用。 肾的额状切面上,可见肾实质分为肾皮质(位于肾实质的浅层)和肾髓质(位于肾皮质深部)。在髓质内可见到肾锥体、肾乳头、乳头孔(伸入各肾锥体之间的肾皮质称为肾柱)、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由肾门向肾内围成的腔隙,称肾窦。窦内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神经、肾小盏、肾大盏和肾盂通过,其间充填有脂肪组织。 分部 输尿管全长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 狭窄部 输尿管的全长口径粗细不一,有三个狭窄部: 1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2在小骨盆上口处; 3在壁内段,为输尿管最狭窄处。 输尿管狭窄部位是结石易滞留之处。 第三节膀胱分膀胱尖(朝向前上方)、膀胱底(朝向后下方)、膀胱体(膀胱尖和膀胱底之间的部分)和膀胱颈四部分。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部的粘膜面可见到一个三角形区域,其前下角的尖端有尿道内口,两个后外侧角处各有一裂隙状的开口,叫输尿管口。两侧输尿管口之间的粘膜形成一横行皱襞一输尿管间襞(膀胱镜检查时,此间襞为一苍白带,可作为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膀胱三角处无粘膜下层,粘膜紧贴于肌层,不形成皱襞。该处为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第四节尿道 男性尿道细长而有弯曲,开口于阴茎头,有排尿、排精功能 女性尿道短、宽、直,开口于阴道前庭,有排尿功能 第七章腹膜 腹膜的功能: 分泌少量浆液,吸收和对脏器支持固定。 腹、盆腔器官,根据被腹膜包裹面积大小,可划分为三类: 腹膜内位器官 几乎全被腹膜包裹,举例。 2腹膜间位器官 三面被有腹膜者,举例, 3. 腹膜外位器官 仅前面盖有腹膜,举例。 掌握腹膜形成的结构: 1网膜 是指连在胃的腹膜皱襞与胃的大、小弯相连,分别称之为大网膜和小网膜(由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合成,后者含胆总管、肝动脉和门静脉)。 2系膜 是后腹壁一肠管的双层腹膜;对肠管起固定作用,有小肠系膜(附着于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一右侧骶髂关节),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 3韧带 腹膜构成的皱襞,有单层(如肝肾韧带)与双层(如肝冠状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之别。 4腹膜陷凹 直肠膀胱陷凹(男性)直肠子宫陷凹(女性),是腹膜腔最低的部位。 5网膜囊 是腹膜腔的一部分。 前界 小网膜,胃后面的腹膜、大网膜的前二层。 后界 覆盖于胰、左肾上腺、左肾的腹膜及大网膜的后二层。 上界 肝的尾状叶和膈下面的腹膜壁层。 下界 大网膜前二层和后二层的移行处。 左界 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界 网膜孔(前方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为覆盖于下腔静脉前面的腹膜;上方为肝尾状叶;下方为十二指肠上部)。通向腹膜腔的其他部分。 第三篇 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心是动力器官,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静脉是引导血液流回到心房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于动、静脉之间呈网状的极微细血管。 血液循环途径及功能: 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两条途径同时进行: 1自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毛细血管(在此进行物质交换)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2。自右心室肺动脉干各级分支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肺内小静脉肺静脉左心房。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动脉间的吻合 侧副吻合、动脉弓、动脉网等。机能意义。 静脉间的吻合 静脉丛、侧支循环。机能意义。 动静脉之间的吻合 动静脉吻合。机能意义。 第二节 心 掌握心传导系的组成及机能: 心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构成,我括: 窦房结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是心脏正常地起搏点。 房室结在房间隔下部右房侧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上方。 房室束从房室结前端起始一穿右纤维三角一室间隔膜部一室间隔肌性部顶端分为, 左、右脚(左、右束支,左束支呈扁带状,右束支呈圆索状),最后分成许多细支,在心内膜下形成浦肯野氏纤维网,分布于室壁肌。 功能 心传导系具有产生并传导激动的机能,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并使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保持协调。当心传导系任何一个环节因病而受到影响,就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心律失常。 掌握心脏的血液供应: (一)动脉 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经左心耳和肺动脉间一冠状沟,分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室间隔的前上23;旋支分布于左房壁和左室外侧壁。 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窦,在肺动脉和右心耳间一冠状沟一膈面,分后室间支和左室后支,分布于右房壁、右室壁、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后下13。 左、右冠状动脉尚发出其分支,同侧冠状动脉各分支之间和左、右冠状动脉之间均有广泛的吻合。 (二)静脉 心脏的静脉一冠状窦一冠状窦口一右心房。冠心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室之间), 收集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而心前静脉与最小静脉,直接开口于心脏。 心包: 心包是一个纤维浆膜囊,包绕心脏及大血管根部,可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后者又分脏、壁两层、壁层紧贴于纤维性心包的内面,脏层包于心肌层的表面,亦称心外膜。 脏、壁两层之间为心包腔,含小量浆液,可减少心活动时的摩擦。心包横窦和斜窦是心包腔的一部分。心包的作用。 心脏的体表投影及各瓣膜的听诊区: 心脏在胸壁的体表投影可以下列四点的连线表示: 1左上点 在左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约12厘米; 2右上点 在右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约1厘米; 3右下点 在右第6胸肋关节处; 4左下点 在左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厘米处(即心尖搏动处)。 第三节动脉 分部 主动脉可分为四部: (1)主动脉升部 为主动脉的起始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营养心脏。 (2)主动脉弓 位于胸骨柄后方,弓的凸侧自右左发出头壁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3)主动脉胸部 位于后纵隔内。 (4)主动脉腹部 位于腹膜后方,下腔静脉的左侧。第四节静脉 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在向心汇集过程中,不断按受属支,特点如下: 1,腔大、壁薄、数量多,故总容积超过动脉。 2有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 3有深、浅静脉之分,彼此互相交通。 4吻合丰富,浅静脉相互吻合成网;深静脉相互吻合成丛,以保证血液回流通畅。保证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脏的吸力,胸腔负压、肌肉收缩、伴行动脉的搏动及静脉瓣的存在。 第二章淋巴系统 全身有九条淋巴干(由口径较大和管壁较厚的淋巴管组成); 左右颈干 收集头颈部的淋巴管。 左右锁骨下干 收集上肢的淋巴管。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收集胸部的淋巴管。 左右腰干 收集下肢、盆部、腹壁及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管。 肠干 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管。 第二节 人体的淋巴导管: 胸导管由左、右腰干及肠干合成。 起始于乳糜池(通常位于第1腰椎前) 第四节 脾 功能 造血、破血、储存铁质、储存血液、清除血内异物、产生抗体等。 第五节胸 腺 其主要功能是产生T淋巴细胞和分泌胸腺素。成人的胸腺逐步萎缩。 第四篇 感觉器 第一章 概 述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的总称。感受器是接受内、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分为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三种。 第二章 视 器 视器由眼球及眼副器两部分组成。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眶筋膜与眶壁相连,前面有眼睑保护,后面有视神经连于间脑,能感受光的刺激,经视神经传导到脑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第一节 眼 球 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位于视网膜后部、是视神经的起始处(视神经由节细胞的轴突组成),呈白色圆形隆起、无感光细胞,不能感光,称盲点,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由此穿出。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无血管分布),为感光最敏锐处。房 水透明的水样液。位于眼房内。晶状体位于瞳孔后方、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双凸透镜状的透明体、富有弹性, 二、内容物 由晶体囊、晶体纤维和晶体核构成。以睫状小带与睫状体相连,视近, 视远时对其凸度进行调节玻璃体为充填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无色透明胶状物质,对视网膜起支撑作用。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眼的屈光系统。 房水的循环途径:由睫状体产生的房水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区域)巩膜静脉窦,借睫状前静脉汇入眼静脉。 房水的功能折光、营养及维持眼内压。若房水的回流受阻,眼内压增高,可影响视力。掌握结膜的分部: 结膜为富有血管的透明薄膜,按其分布分为三部: 睑结膜被覆在睑板后面。 球结膜覆在眼球前部巩膜的表面。 结膜穹窿球结膜与睑结膜的移行部,分上穹(较深)和下穹。掌握泪器的组成、位置及开口: 泪腺 分泌泪液,位于眶上壁外侧的泪腺窝内,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泪 点 位于泪乳头尖端。泪器 泪小管 起自上、下泪点的一对小管,开口于泪囊。泪道 泪 囊 位于眶内侧壁的泪囊窝中,上为盲端,下接鼻泪管。鼻泪管 位于骨性鼻泪管中,开口于下鼻道。 第二章 前庭蜗器耳 前庭蜗器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中耳为声波的传导部分,内耳是位觉和听觉的感受部分。 第一节 外 耳 外耳的组成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形态特点 外耳道全长作不同方向的弯曲。由于软骨部的可动性,故在检查外耳道、鼓膜时,应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将外耳道拉直。儿童的外耳道较短而平直。检查时应拉耳廓向后下方。 第二节 中 耳 中耳的组成鼓室、咽鼓管和乳突窦、乳突小房。 咽鼓管 位置 位于咽鼻部和鼓室之间。 开口 咽鼓管有两口:鼓口鼓室前壁;咽口咽鼻部侧壁(下鼻甲后方)。 功能 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咽腔鼻部的管道,空气由咽口咽鼓室鼓室,调节鼓室内压力,以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均衡。 小儿的咽鼓管较短,管腔相对较宽,并呈水平方向,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 耳蜗 为骨迷路的前部,形似蜗牛壳,由螺旋形的骨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圈半。蜗顶向前外方,蜗底对着内耳道底,由蜗轴发出骨螺旋板,耳蜗内有三条管道:前庭阶,膜蜗管和鼓阶。 掌握膜迷路的分部及其与骨迷路的关系: 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形似骨迷路、分为三部。膜迷路内充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有外淋巴。 椭圆囊和球囊 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前接球囊、后接膜性半规管,两囊的壁上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置感受器,能接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膜半规管 在骨半规管内,膨大部称膜壶腹、壁上有壶腹嵴,是位置感受器。能接受旋转运动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 蜗管 在耳蜗内,横切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外侧壁为增厚的骨膜;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组成。基底膜上有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蜗管的上方为前庭阶,通向前庭,下方为鼓阶。两阶在蜗顶借蜗孔相通。 内耳道: 位于颞骨岩部,自内耳门内耳道底,有第七、八对脑神经通过。第五篇 神经系统 第一章 总 论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神经元 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成份。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树突、轴突)。神经元的分类可按其突起之多少(分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或按其功能(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神经元之间以突触衔接。 人体在大脑皮质的控制和调节下,对内外环境里各种刺激产生的反应叫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叫反谢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掌握白质、纤维束、神经、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的组成和概念: 白质 主要由纤维在中枢内聚集而成。 纤维束 白质中功能相同的轴突集合而成。 神经 周围部的神经纤维束,称为神经。 灰质 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位于中枢内。 皮质 位于大脑半球和小脑表面的灰质。 神经核 位于中枢内的功能相同的细胞体集团。 神经节 位于周围部的功能相同的细胞体集团。 第二章 周围神经 第一节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除胸神经的前支外,其他脊神经的前支均分别吻合成神经丛。 脊神经含四种纤维成分: 躯体感觉纤维皮肤、骨胳肌、腱和关节的感受器。 躯体运动纤维横纹肌。 内脏感觉纤维内脏感受器。 内脏运动纤维平滑肌、心肌、竖毛肌、腺体第二节脑神经 脑神经共12对,含四种纤维成分 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 脑神经按所含纤维成分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前庭蜗神经 运动神经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付神经、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含付交感纤维的有动眼、面、舌咽和迷走神经。 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发出: (1)鼓索 穿经鼓室颞下窝入舌神经。鼓索含两种纤维味觉纤维(舌前23味蕾)和付交感纤维(在下颌下神经节内换元下颌下腺、舌下腺)。 (2)岩大神经 经翼腭窝,至翼腭神经节换元一泪腺、鼻、腭粘腋腺) (3)镫骨肌神经镫骨肌 面神经在颅外的分支: 1颞 支2颧 支3颊 支4下颌缘支5颈支颈阔肌。 掌握迷走神经的分支分布: 颈部分支: 1耳支外耳皮肤。 2咽支加入咽丛。 3. 喉上神经(重点)在舌骨大角处分为: 内支 与喉上动脉一起穿甲状舌骨膜,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以及会厌、舌根等。 外支 支配环甲肌。 4心支加入心丛。 胸部分支 1喉返神经(重点)是喉的重要神经,左侧绕主动脉弓,右侧绕右锁骨下动脉入气管食管沟上行喉,分布于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和声门裂以下的粘膜。 2支气管支加入肺丛。 3食管支加入食管丛。 腹部分支: 1迷走前干胃前支和肝支胃、肝。 2迷走后干胃后支和腹腔支胃、小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肝、胰、脾、肾等。 掌握副神经主干的行程及分布: 植物性神经,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4学时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 1分布区域不同。 2含纤维成分不同。 3自中枢到周围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4神经分布方式不同。 5神经纤维的结构不同。 6躯体运动神经一般受意志支配,而内脏运动神经则不受意志直接腔制。掌握椎前节的名称及位置; 椎前节位于脊柱前方,包括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的根部。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节后纤维的分布规律: 节前纤维随白交通支一交感干,有三种去向: 1终于相应的椎旁节。 2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 3穿出椎旁节一椎前节。 节后纤维也有三种去向: 1经灰交通支一31对脊神经一躯干、四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2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3直接发支到脏器。 来自脊髓胸15节的节前纤维,换元后,其节后纤维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 来自脊髓胸512节的节前纤维,换元后,其节后纤维肝、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来自脊髓腰12节的节前纤维,换元后,其节后纤维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 颈部交感神经节的位置及其节后纤维的去向: 颈上神经节 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最大,呈梭形。 颈中神经节 位于第6颈椎处。 颈下神经节 位于第7颈椎处(颈下神经节与胸1神经节常合并称星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去向。 1经灰交通支一8对颈神经 2至邻近动脉,如颈内、颈外、锁骨下、椎动脉等头颈、上肢的血管、汗腺及竖毛肌。 3直接到脏器,如咽、心脏等。 胸部交感干的位置及节后纤维的分布: 胸部交感干位于肋骨小头前方。 灰交通支一12对胸神经,分布于胸、腹壁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分支一胸主动脉、食管、气管和支气管,并加入肺丛和心丛。 内脏大、小神经(为节前纤维)。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髓脊髓共分为31个脊髓节(颈节8、胸节12、腰节5、骶节5及尾节1)。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上部颈节(颈14节):颈椎序数; 脊髓下部颈节(颈58节)和上部胸节:同序数椎骨减1; 脊髓中部胸节:同序数椎骨减2; 脊髓下部胸节:同序数椎骨减3; 脊髓全部腰节平对第1112胸椎; 脊髓全部骶尾节平对第1腰椎。 1中央管,在圆锥处扩大为终室。 2灰质 呈“H”形,在中央管周围,分为前角、后角、侧角及灰质连合(在中央管前后)。 3白质 位于灰质的周围,分为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后索(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及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前连合前方)。 4网状结构 由灰、白质交织而成,位于前、后角之间,颈髓显著。 二、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 前角 运动性,含前角运动细胞,其轴突组成前根。 分两型: 细胞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传导随意冲动。 细胞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维持肌紧张。 分两群: 内侧群躯干肌。 外侧群四肢肌,仅见于颈、腰骶膨大处。 侧角 在胸1腰3节段,称中间外侧柱,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其轴突经脊神经前根白交通支交感干。 在骶24节段,称骶副交感核,是骶部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组成盆内脏神经。 后角 自后向前含: 胶状质属中间神经元,接受后根纤维,主要完成节段间联系。 后角固有核传导浅感觉。 胸核传导深感觉。 三、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Rexed(1952年)氏对猫的脊髓灰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根据神经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的不同,认为脊髓灰质是分层的结构。将猫的脊髓灰质分为10个板层。人的脊髓也可分为10个板层。脊髓的机能: 传导机能 躯干、四肢与脑各级中枢间的联系都要通过脊髓。 反射机能 躯体反射(张牵反射、屈肌反射)、内脏反射。第二节 脑 脑位于颅腔内,人脑可分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小脑、间脑和端脑。 掌握第四脑室的位置、顶、底及交通: 位置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交通 向上中脑水管。向下脊髓中央管,通过二个外侧孔及一个正中孔蛛网膜下腔。 顶朝向小脑,前部为小脑上脚和前髓帆,后部为后髓帆及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有通向蛛网膜下腔的三个孔)。 底为菱形窝。 当撕去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残留在第四脑室下角“V”字形附着缘的尖端称闩。 二、脑神经核在脑干内的排列 脑干由灰质、白质构成,但较脊髓复杂。 第312对脑神经核。(一)、灰质形成神经核,分三类 网状结构核团。与传导束有关的核团,如薄束核、楔束核、上橄榄核、红核、黑质等。(二)、白质形成上、下行传导束及联系核团间的纤维束。(三)、网状结构为灰、白质交织区域。 脑神经的功能比脊神经复杂,故其核团可分为七类: 四、脑桥的内部结构 脑桥的脑神经核: 蜗神经核 有前核、后核,分别位于小脑中脚的腹外侧和背外侧。属特殊躯体感觉性,接受前庭蜗神经的蜗根,发出纤维沿被盖前缘横越至对侧,这些横行纤维斜方体在被盖腹外侧,绕过上橄揽核的外侧折向上外侧丘系。大部纤维中脑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 上橄榄核是听觉传导路上的中继核,位于被盖部的腹外侧,它接受斜方体纤维,发出纤维经同侧或对侧的外侧丘系大脑听觉中枢。故一侧外侧丘系含有传导双侧听觉冲动的纤维。 前庭神经核 属特殊躯体感觉性,位于界沟外侧,接受前庭蜗神经的前庭根及小脑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 (1)前庭脊髓束脊髓灰质层。 (2)内侧纵束第、对脑神经核及副神经核和颈髓的前角细胞。小脑下脚(3)至小脑的纤维 小脑。 面神经核 位于上橄榄核的背外侧,属特殊内脏运动性。发出纤维向背侧绕过展神经核,再沿面神经核外侧出脑面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蹬骨肌和颈阔肌。支配眼裂以上面肌的核群,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而支配眼裂以下面肌的核群,仅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上泌延核 散在于网状结核的外侧部,属一般内脏运动性(副交感性),其纤维随面神经控制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展神经核 位于面神经丘深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