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高等教育)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102656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纲要(高等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规划纲要(高等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规划纲要(高等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规划纲要教育是关于民生的重大问题,关系亿万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焦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将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历史时刻,怎样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择校”、“就业”、教育结构、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诸多问题,如何谋划教育新的发展就成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2008年8月国家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到今年两会前夕,形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稿。今年6月21日,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7月30日规划纲要全文公布。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次专题围绕规划纲要,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二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三是教育改革涉及的几个热点问题。一、 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要制定和出台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教育事业发展指引航向。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1985年5月,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教育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对于促进教育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由此,掀起了中国教育领域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教育体制改革新征程。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蓝图。为贯彻落实纲要,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文件、三个会议,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新的历史时代,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每一次会议的召开和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将中国的教育思想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制定一个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体现时代要求、中国国情教情和人民需要的教育规划纲要是时代的召唤。规划纲要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世情、国情、民情、教情。(一)世情制定规划纲要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经济危机爆发后,奥巴马当政的美国政府一方面四处救火拯救金融业,同时也不忘增加教育科研投入,提高美国人口中的受高等教育比例。美国很多州财政吃紧,高等教育预算狂减,联办政府不得不不断向教育系统注资。在7800多亿美元刺激案中,就有400亿是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去的。甚至,奥巴马政府都打算把支持低收入家庭的佩尔助学金改革成一项固定的公民福利。这说明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二)国情制定规划纲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2020年我国将进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未来10年,我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根本靠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三)民情制定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整个社会来讲,教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解决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四)教情制定规划纲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2009年,我国有普通高校2305所(含独立学院32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居世界第一,是1949年12万人的248倍,是1978年228万人的13倍,是1998年643万人的4.63倍;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约为9830万人,居世界第二,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根据毛入学率的不同,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其中毛入学率处于1550之问的发展阶段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低于15为精英化阶段,高于50为普及化阶段。三个阶段的划分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校在校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但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必须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改革创新中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二、 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纲要的基本框架包括序言、实施及四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战略,第二部分是发展任务,第三部分是体制改革,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一共22章,70条,两万七千字。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发展任务、政策原则和重大措施,对未来10年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一)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什么叫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要现代化;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家长和全社会的人的教育思想要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首先要使教育理念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我们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理念问题,人们没有按照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搞教育,教育中的异化倾向极为严重。应该说,教育本来应该是培养人的事业,帮助一个人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应该是帮助一个人不断地走向崇高,能够建设一个和谐地、美好的社会。但现在我们教育是为分数活着,为考试而存在。所以,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2、“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来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的本质是使全体人民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人们会自觉地把终身学习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不是受外部因素影响和压力而进行的被动式学习。它必须是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教育的根基,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阅读,因为人类的智慧,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财富,人类最重要的普世价值,都在那些最伟大的经典里面,你没有和这些著作对话的过程,就没有人类的,包括个体的思想成长的过程,智慧发展的历程,所以阅读实际上是很多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3、“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建立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振兴的前提。“钱学森之问”和我们本土的科技工作者中一直没有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一大憾事。我们没有跨入世界前列的名牌大学、我们没有几个在世界上数得上的民族品牌、我们也没有有几个世界级的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人力资源强国要靠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集合,最终要靠优质的教育。(二)发展目标教育中长期规划_教育发展 问计于民了解规划纲要的基本内容规划纲要还明确了战略目标在五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其中之一就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很多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起飞的过程中,都是勒紧裤带,咬紧牙关来投入教育。比如说日本,日本实际上在明治维新以前,它的国家的实力比我们差得很多,所以在明治维新以后,他们国家全力地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它当时的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超过了90,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水平,你想想看。那么二战一结束,日本经济一方面要赔偿,同时另外一方面,它及时的普及了初中这个阶段的义务教育,当时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很多村长要办学校,没办法,筹不到钱,自杀了,有很多这种故事。所以说我觉得一个国家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2009年的数据,可以算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20-50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从不到10%提高到20%。这些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达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最近10多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且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但是在世界上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2005年,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46。很多欧美国家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2009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但在包含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和20国集团在内的34个国家中位居33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均在16年以上,我国仅高于印度,但低于智利、巴西和墨西哥。 另外,规划纲要还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定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这表明,202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已不是发展重点,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三、几个热点问题(一)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的公平,就没有社会公平,代际传递会加速社会分化。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认为,“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在教育的不平等。教育不平等,就业就不平等,就业不平等,收入就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就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代就不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应看到,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在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有人曾经统计过,上海的小学生平均教育经费是3715元,每个小学生,而贵州是418元,相差多少倍,8.89倍,这是2003年的数据,最近几年这数据还在拉大。从城乡对比来看,全国预算教育经费60用于义务教育,但是用于农村教育的只占35,而农村是占了我们整个教育的最大头,所以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有人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在文章里面讲了这么一段话,讲得很形象,他说,有的城市学校,铺着塑料跑道的运动场还不止一个,而有的农村学校,连一个学生玩的篮球也拿不出来;有的城市学校,动不动投几个亿,而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还得一根根的省着用;有的城市学校,放到欧美去,放到全世界去都是堪称一流,而有的农村学校,拿到非洲,恐怕也不算好。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清华大学2006年在北京有328个录取名额,而在全国各省市平均数是110人。复旦大学在上海录取的名额是1400多人。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经济区域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同时我们政府在配置资源的时候,往往又比较多的做了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学校和学校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教育的差距比较大。促进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规划纲要规定的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工作重点。(二)关于高考招生改革高考改革社会高度关注,主要问题是一考定终身,省际入学机会不公平,加分政策过多过滥,高校招生自主权不够,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等。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效果还不理想。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中国和美国互相派了一个教育代表团,互相看看对方怎么样。中国的代表团到美国一看,它那里的学生自由散漫、吊儿郎当,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训练也不刻苦。他们断言:二十年以后,中国的教育肯定超过美国。美国的代表团到中国的学校一看,不得了,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书声朗朗,刻苦训练。他们也断言:二十年以后,中国的教育肯定超过美国。现在三十年已经过去了,奇迹并没有发生。美国仍然是首屈一指的教育和科技大国,中国仍然没有培养出我们所呼唤的大师,而且我们的少年儿童仍然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中挣扎。2009年12月,四川大学就支持各中学校长推荐奇才,偏才,怪才。但是成都市的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们都表示无人可以推荐,推荐名单都拿不出来。素质教育的问题,实际上从80年代就开始讲,呼唤了多少年,但似乎还没有找到好的对策,到底怎么去做素质教育?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考试上,因为讲素质教育到最后,还是要高考。如果考试不改,是很难的。有人曾经讲过,考试不改,教育难行。高校的自主招生不仅是一条可以为特殊才能学生提供择优录取的通道,还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例如,在民国时期,季羡林虽然高考的时候数学只考了4分,他也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深造。陕西“孙见坤事件” “孙见坤事件”的经过是:孙见坤是陕西省的一名应届高中毕业生,2010年被山西大学录取。孙曾在复旦大学主办的“博雅杯”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因此入围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然而,由于他的高考成绩低于“一本线”6分,结果与复旦无缘。于是,便有了复旦8教授建议将孙破格录取的故事。但由于陕西省招生办坚持原则,孙见坤最终与复旦擦肩而过,最后被山西大学录取。类似的事件:2009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公布将试行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消息传出,争议长达一个月之久。武大前校长刘道玉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北大此举一推行将加剧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反对的意见是忧虑校长推荐制本身并不公平,而且缺乏有力的制约的监督机制,在信用缺失的今天,这可能提供新的权力寻租的空间,故从各个方面拷问其公平性。所以怎么样去改革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提出把考试自主权交给大学,但是有人说,大学你一放,他就会作弊,他就会开后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说,人们现在正处在一种“囚徒困境”,一边要呼吁改革否定“一考定终身”所主宰的应试的弊端,一边却又不信任改革者的改革尝试。规划纲要对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可以总结为三句话:分类考核、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其中,对于多元录取下一步的改革试点项目是4项: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三)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教改规划纲要七问之高等教育(钱学森之问)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高教界。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次规划纲要直面“钱学森之问”,它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就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要有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2010年,钱伟长校长走了。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大学不是教给学生一脑子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毕业的时候,他带着一肚子问题离开学校,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同一观点,在国外也得到了印证。哈佛大学教育学家托尼瓦尼尔曾问一位大公司总裁:“招募雇员,你最渴求的素质是什么?”这位总裁脱口而出:“会问好的问题。”可见,善于提问,是跨越国界的人才价值判断标准。当你走向社会,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你要首先要提出问题,正确地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而善问的前提是思考。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培育自己的思考能力、思想能力,大学里面主要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维的能力。温总理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大批优秀的教师。”1、学校要有创新环境如果我们说学生是产品的话,那生产他的工人,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也就是说老师得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韩愈的马说里面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的“马说”套用在人身上,也很有道理,千里马有待伯乐去发掘,没有伯乐,千里马与普通马无异。所以老师要有独立的创新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有创新的环境。(蔡元培在1916-1927在北京大学倡导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创造出空前自由的学术环境。)2、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亟待改变,改变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改变。过去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特别容易用一个标准化的模式来衡量人才,用考试的分数、用学历的证书来衡量人才,今后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鼓励个性发展等观念。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5个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1)通识(才)教育理念大学应该学什么?有的同学肯定会说,大学应该学好专业,只有专业知识学好了,毕业后才能更好找到工作,更快适应工作。的确,专业就是敲门砖,没有人管什么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什么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之一。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在大学里面,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不仅教学生做学问,还要教学生做人,不仅教学生具有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为什么要做通识教育呢?因为在知识社会背景下,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很难说能对应某一个职业,而且这个职业能够存在于你的一生也很难说,也可能今天很“红”,过几年就变成冷门了。所以每一个毕业的学生,他就要面临职业生涯的变化,那么为了适应这种不断的变化,为了适应不同需求,适应跨越学科边界的需求,那么你必须有一个比较宽阔的视野,比较好的基础。并且,在知识背景下,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信息,大学要教给学生的思辩能力,去粗取精的能力。一流的大学不应该培养懂得某种技能的人,而是能独立和独特地思考的人,不只是懂得专业知识,还要有更广泛涉猎的人。现阶段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历史上国内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在美国,精英的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优越的环境扩展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研究院才是专业教育的场所。在美国考大学时,是不用申请专业的。你申请哈佛就是哈佛,耶鲁就是耶鲁,根本不用考虑什么专业。选专业可以在大二或者大三决定,甚至决定了以后还能改,关键问题是要挑个适合的学校。而大学挑的,也是你的综合素质,不是你的专业。而在中国考大学时,大学和专业一块报。所以,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来中国作报告,就鼓励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也就是大学前两年,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拓宽基础,之后再凭兴趣选专业。实际上,在民国时期,我们实行的也是通识教育。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生都不是专家,只不过是受过一些基本训练的普通人,专家要在大学毕业以后再培养。正是上大学时学会了怎么自学,所以,像钱伟长、周有光这些前辈才能够成功改行,并且取得巨大成就。周有光1906年生,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在他50岁的时候,也就是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还有,钱伟长说过:“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19岁的时候,以中文、历史双科两个100分、数理化英四门共得25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经过艰苦努力转入物理系学习,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1942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成为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而除了科学领域之外,他在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高校面临着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的重任。现在一些专业经过合理调整,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通才,一部分院校还实行了大类招生制度,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2)终身学习理念在以前,大学就是最高级的教育了,接受完大学教育,你一辈子不用再接受教育了,都够用了,现在是不能的。现在我们的教育层次已经分得很多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了之后还要面临终身学习的问题。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只有通过终身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钱老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提到:“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日本的大学在教学方法上同样曾经存在落后的问题。劳伦斯格雷森1985年在日本的智力挑战:展望一文中写道:“日本的课堂教学,甚至包括大学在内,其特点是死记硬背,抄录讲义以及对考试及其结构几乎绝对的依靠。”但是近20多年来,日本通过总结和反思,认识到日本人创造力非常薄弱的原因是,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推行一条以注入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出有独创性精神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到,落后的教学方法给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思想方法,它对每个受教育者思想方法的形成将产生直接的长远的影响。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3个注重:一是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良好环境。二是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例如,很多大学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与企业对话,让学生能适应社会。】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4、改革人才评价制度2005年贺岁片天下无贼里面,葛优饰演的“黎叔”讲了一句经典的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台词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观众的心中。虽然电影是以戏谑的口吻说出这句话,但它无愧为至理名言。那么,什么是人才?我们认为人才是不拘一格的,你可以说这个人的基础知识很扎实,他的思维很活跃,他是一种人才。但是你也可以说,他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他可以解决技术或者是某些科研方面的问题,他也是一种人才。或者说他的文化积累很深,他能够从一些文化积累中间举一反三,能够加以发挥,对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这也是一种人才,甚至于还有一些是怪才。不仅在教育教学内部,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评价也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要有多种人才评价的方式,克服唯学历、唯分数评价人才的方式。(四)关于高校去行政化 什么叫高等教育行政化?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高等教育行政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太多,太强,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经费划拨、教育评价、校长任命等都由政府说了算。【例如,高校的校长、书记是由行政官员调过去的,他们有的懂教育,有的不懂教育,会把政府机关的做法带到学校,加重高校的行政化倾向。】二是高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控制着学术权力。在高等教育行政化驱使下,高校成为事实上的政府下属机构,高校内部管理科层化严重,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高度行政化,官场习气侵蚀大学校园,教师的学术工作不受重视,教育家办学难以实现,高校办学自主权得不到落实。【如,高校官员腐败案件,权钱交易;40个教授来竟聘深圳市一个处长职位,放弃专业,“学而优则仕”】大学行政化五宗罪 (大学中出现的“官僚化”现象不仅让大学失去活力,更对青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生会、校内社团甚至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前培养“官感”的试验场。)对于大学去行政化的问题,目前社会有不同的反应。一种理解是“教授治校”。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高校必须以教授为主导,改变当前依靠行政权力治校的局面”。另一种观点是“校长治校,教授治学”,高校取消高等学校行政化不等于去行政化。有的专家认为,大学需要行政,不是去“去行政化”,而是“去官僚化”。大学房子要维修,校园要做清洁工作,这是行政工作。官僚化跟行政化是两码事,大学要有行政,但是不能要官僚。所以“去行政化”是错误的,要“去官僚化”才对。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大学和政府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是建立在依法确定政府和大学关系的前提之下。规划纲要提出,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这是处理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政校分开,政府和大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机构,大学不是行政机构,所以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管办分离,政府负责宏观管理,大学负责自主办学。【例如,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学术自由,学校自治”八个字,所以他成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世界上的好大学没有一个不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假如大学继续官僚化,就不可能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二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协调与制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种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等等。三是大学和社会的关系。高校自主办学不是封闭办学,而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在社会支持与社会问责的作用下,建立起高校与社会更为密切的关系。规划纲要提出可以探索建立董事会或者理事会的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社会参与的形式,同时还强调了行业、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提出大学要向社会公开信息,让社会对大学有知情权。总之,就是要建立一种大学自我发展又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来克服高校行政化的弊端。结语:规划纲要的出台,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氛围。大学生也应该对自己有更高要求,改变不利的学习模式,多思考,多质疑,培养主动的思维模式,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实现自我觉醒,成为社会有用之才。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