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诸子语录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8039633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先秦诸子语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先秦诸子语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先秦诸子语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先秦诸子语录1、【原文】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 ?(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原文】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译文】子贡说: ?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 ?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 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 自己想万事通达, 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 凡事能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3、【原文】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 ?(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 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4、【原文】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 ?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共处。?5、【原文】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 ?礼在用时,以和为贵。先王为政之道,以此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如 果和为贵理解得有所偏离,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6、【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文】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 ?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问哪五种,孔子说: ?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 信就能受人信任(一说: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用人。 ?7、【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 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 ?何谓四恶? ?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 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 )【译文】子张问孔子: ?怎么样,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吗??孔子答道: ?遵从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 ?什么是五美? ?孔子答道: ?君子施惠于人而不浪费,辛勤劳苦而 不抱怨,有所追求而不贪婪,舒适安逸而不骄纵,颇具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是四恶? ?孔子答道: ?不去教导就杀人叫做虐,不告诫别人怎样做却要看到成果叫做暴,命 令下得晚却要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东西,出手吝啬的叫做有司(小家子气)。 ?8、【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养育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能做到这样,)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9、【原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假如执政者) 能以百姓的快乐为乐,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 能以百姓的忧愁为忧,百 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 与天下人同乐, 与天下人同忧, 还不能称王天下, 从来也没有过啊。10、【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团结。 一个三里内城、 七里外城墙小城, 四面围攻都不能取胜。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 说明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 兵甲 并非不坚利, 粮草也并非不足, 但还是弃城而逃, 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 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 失去道义的人 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 会众叛亲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 会归顺。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众叛亲离之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11、【原文】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 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 离娄上)【译文】桀纣之所以失去了天下, 是因为失去了百姓; 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 有办法: 得到百姓拥护, 就能得到天下了; 得百姓有办法: 赢得民心, 就能得到百姓拥护了; 得民心有办法: 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 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 如此而已。12、【原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臵。 (孟子尽心下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 国家次之,国君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就能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就 能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就能做大夫。国君诸侯危害到国家的时候,就废旧立新。13、【原文】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 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 后君子安位。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译文】马在驾车时受到惊吓, 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 百姓在政治上受到惊吓, 那么 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马受惊,不如想法使马安静;百姓受惊,不如想法给他们实惠。选拔 贤良之人, 推举忠厚之人, 宣传孝悌之人, 收养孤寡之人, 救济贫穷之人, 如果能做到这样, 那么百姓就会安于政事;百姓安于政事,然后君子才会安于政位。有记载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14、【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四十七章 )【译文】最上乘的执政者没有个人主观成见,总是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 (老子谈为官之 道)15、【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七十七 章)【译文】自然规律, 不是很像拉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 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 拉得过 满就把它放松一些, 拉得不够就增加点力量。 自然规律, 是削减多余的补给不足的。然而社 会法则却并非如此,而是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 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啊。 )16、【原文】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 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 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非命下 )【译文】 因此,立论一定要有三项标准,是哪三项标准呢?墨子说: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 践。那么, 从哪儿去推究来历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 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要 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 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 观察它是否 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17、【原文】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 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管子牧民 )【译文】 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之所以会废止,在于违背民心。百姓怕忧劳, 我就想法使他们快乐;人民怕贫贱,我就想法使他们富裕;百姓怕危难,我就使他们安定; 百姓怕消亡,我就使他繁衍生息。只要我能使之快乐,百姓就可以为我承担忧劳; 我能使之 富裕,百姓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 我能使之安定, 百姓就可以为我抵挡危难; 我能使之繁衍, 百姓就会不惜为我而牺牲了。18、【原文】叔向问晏子曰: ?意孰为高?行孰为厚? ?对曰: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又问曰: ?意孰为下?行孰为贱? ?对曰: ?意莫下于刻民, 行莫贱于害身也。 ?(晏子春秋问下 ) 【译文】叔向向晏子请教: ?什么样的思想才是高尚的呢?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仁厚的呢??晏子回答说: ?思想高尚莫过于爱护百姓,行为仁厚莫过于使百姓安乐。?叔向又问: ?什么样的思想是低劣的呢?什么样的行为是下贱的呢? ?晏子又回答说: ?思想低劣莫过于盘剥百姓, 行为 下贱莫过于败坏自身德行。二、关于先秦诸子1.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儒家 孔丘、 孟轲 、 荀卿;墨家,墨翟;法家商鞅、韩非;道家老聃、 庄周;农家许行; 名家公孙龙;杂家吕不韦;纵横家苏秦、张仪。2. 讨论: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兼并战争连年不断, 整个社会礼崩乐坏, 就在这个时期, 一批 新的社会力量应运而生。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 虽然社会地位较低, 但很多都是有思想 和有才能的人,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我们历史 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世称他们为 先秦诸子。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 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3.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阶段:语录体阶段 :论语、墨子、老子对话体阶段 :孟子、庄子专题论文阶段 :荀子、韩非子4.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首先是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 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 魏晋以后,老庄哲学大盛于世,嵇康 、阮籍;唐宋以来的古文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 轼、王安石 。三、整体感知这篇课文由十则语录组成,其中论语四则, 孟子三则, 老子三则。 孔孟的六则语录, 涉及面很广, 内涵十分丰富, 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 那就是 “仁 ”。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 说文):仁,亲也。”札记中庸):仁者人也,亲 亲为大。 ”孔子所说的 “仁者爱人 ”,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 “亲亲”之心, 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 “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 倡“杀身以成仁 ”,显然是把 “仁”崇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孟子那里, “仁”主要是善政 的标准。他提倡 “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 “爱人”演化为 “爱民 ”,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 “民本”思想。他强调 “为民父母 ”、“与民同忧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民贵君轻 ”,显然是把 “爱民 ”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 “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 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 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 “养气 ”,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 在这六则语录中, 讲仁、讲义、讲仁政、 讲爱民都是讲人格修养, 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当然, 任何思想都受到时空的限制, 都是与一定的政治、 经济、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结构整体, 因而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 不应当全盘照搬到今天来;只能是批判地继承 乙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汉儒和宋代理学对孔孟思想的阉割,也不能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 而应当像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那样, 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内核分解出 来,并依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老子的三则语录,阐述了“道”的内涵及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对宠辱荣患的态度, 依然注重在自身的道德修养上,克制私欲的膨胀,知止知足,也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四、艺术特色论语是语录体。 孟子、老子是论辩性很强的论文,但一经摘录也成了语录。 这些语录体现了语录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两点:(一)深邃的哲理性 语录的基本特点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义, 那就必须短而见深, 小而有味, 包蕴令人 深思乃至惊醒的哲理内涵。 这里所选取的几则孔孟语录, 就因其识见真灼、 哲理丰赡而具有 历久常新的生命力,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以小见大,体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 律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揭示了政治成败的根本原理;只要是为了真理。贫富不移,杀 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吗?只要是出于真诚, “为民父母 ”、“身正令行 ”为什么 不可以作为当官的准则呢 ?“松柏后凋 ”、“苦其心志 ”,恐怕是磨砺、培育真正能担负 “大任 ” 人才的必由之路; 能否推善及人, 能否忧乐与共, 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杆永远不可或缺的秤。 这类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绝非偶然。(二)语言的精练美古人云: “通道必简。 ”这个 “简”,就是精练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内涵,必须通过精练的 语言凝结下来, 方能成为上乘语录。 精练之法极多,就这十二则语录来说, 至少有下列三点 值得注意:一是将深远难尽之意溶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如: 逝者如斯 ”、 “松柏后凋 等。 这类语录的突出特点,就是意理的疆界无边,张力极大,有发人邈思、含蕴无穷之感。二是 将正反两个方面凝聚在简明的对偶句中,如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等。这类语录的特点,在于正反对举,意理鲜 明,理在必然, 从而强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论用什么手法和句式, 都要尽可 能地凝缩字句, 使其像格言、警语那样简洁醒豁, 这十则语录中的许多断语,之所以能成为 广为流传的成语、座右铭乃至对联,语言的凝练美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我国教材由于长期来使用单一的社会发展理论, 往往有失公 正,不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本文尝试引入文化学上的“轴心时代”理论,揭示 出先秦诸子思想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背景,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说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变化急剧” 。这显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即人 类社会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按照这种理论, 先秦诸子百家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 因 为那只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 时代的思想, 封建时代今天早已超越, 而且还应该受到 批判。所以教材说“(诸子)有些见解因受历史的局限而带有明显的封建印记”(pl), “从总体上讲,老子的哲学思想带有唯心色彩”(p5),“有论者以为,老子是以退为进,从利己主义的立场来对待辩证法” (p6) “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 ,有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意 图”(p47),“孔子(关于世界大同)的这一理想固然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想改变现 实的意愿, 但在小生产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社会制度的基础上, 这种理想, 实属无法实现的乌 托邦”(p47),墨子倡导“兼爱”,“这反映了当时一般劳动人民和小生产者改善生活的愿望。 动机可嘉,但却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p48),庄子“对一切功名的绝对否定也会导引人们消极避世,逃避应负的社会责任”(p16)这样的评价, 显然不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 所以有必要换一种历史的眼光。 马克思从 来不把他的理论视为惟我独尊, 而且即使马克思在划分历史时, 也不是仅此奴隶社会、 封建 社会等等一种,比如,他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就以“人的本质一-人的本质的 异化一T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的标准把社会划分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人类历史当然还可以有别的划分方法。我注意到如今史学界比较认同的 “轴心时代” 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传统、 继承传统也 许是一个更好的理论框架。“轴心时代” ( Axial Period ,又译作“枢轴时代” )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 Karl jaspers,1883 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 1949)这本书中提出的。他注意到一个奇 特的历史现象, 即在公元前 800年到公元前 200 年间,在古希腊、 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 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 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 化传统,这个时代可以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 。关于“轴心时代”的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1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地理横亘,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 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 并没有互相影响。 但却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突然发生了一种飞跃, 形成 了现代各主要文明各自的文化轴心, 使得各个不同民族都 “获得了全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的东 西”,人类从此被“一个共同的起源和目标”联结在一起。这种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巧合,让 几代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 2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 并被它重新燃起火 焰。”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而使欧洲文化重新燃起 新光辉,从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受到印度佛教冲击后,再 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国文学史上多次掀起的 “古文运动” 都提 出“宗经明道”的口号。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讨论,虽然有人不承认与轴心的 关系(如王蒙说:中国压根就没有人文精神,你失落什么呀?又何须重建呢?),但还是有不少学者回到了“轴心时代” ,从周易等著作寻找思想能量(如“文明以止,人文也” ,文明 人要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能在物质追求方面贪得无厌) 。甚至我们的主流文化也在不断 回归轴心寻求治国方略, 比如“以德治国” 、“有所为有所不为” ,甚至 “十六大” 提出的 “小 康”社会目标,都可以看做对中国文化轴心的回顾。 3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在形成一次新的“轴心时代”,或者称“第二次轴心时代” 。关于这一点, 我们要有相当的警惕, 假如我们在今天处处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现实下, 贸然 抛弃中华文化的“第一次轴心时代” ,而接受“第二次轴心时代”的说法,是不是会重新导 致“西方中心主义”?况且,是否真的出现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这需要较长的历史来验证, “轴心”的意义在于其向着后世辐射,我们不能贸然判断一个缺乏历史发育的“点”已经是 “轴心”,当年的“毛泽东时代”不是能给我们提供了这种教训吗?所以, 我认为“轴心时代” 理论最具价值的部分还是其第二个要点, 即轴心的回顾和 辐射。从这一理论推论, 先秦的意义就没有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而终结, 人类文化的划分就 不是什么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而是前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 后轴心时代 (轴心辐射的时代) 。 今天, 轴心的火焰依然没有熄灭, 轴心的能量依然在辐射, 这是我们依然要学习先秦经典的 理由。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 221 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从而发生重大的转折( “轴心理论”称之为“超 越”),成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但是轴心不是突然形成的,所以还要讲到春秋战国前 的殷商西周之际(大约公元前 1000 年前后),即所谓“前轴心时代” ,这个时候中国历史已 经发生了大的转折, 即从神本到人本,从君本到民本。中国社会发展到商代,还一直是一种 “神本”社会, 礼记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为了祭祀鬼神,商统治者大量地杀生, 遭致人民的怨恨。 而周人从古公亶父起即不忍杀人父子, 又能从商的 覆灭中汲取教训,认识到“惟人万物之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左传曹刿论战所记的那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正处于“轴心时代”初期,也深刻反映了前轴心时代对于轴心时代人们观念的影响。其第一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从这一则记载中我们看到, 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 已经认识到决定战 争胜负的不是少数的统治者( “肉食者鄙” “小惠未徧” ),也不是天上的神( “神弗福也” ), 而是人民,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才“可以一战” 。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 和民本主义。 而曹刿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 通过他来反映这种观念的变化, 更说明这种 观念在当时已经普遍深入人心。“轴心时代”一方面肯定了 “前轴心时代”的人本主义民本主义, 一方面又有重要的超 越。周人把眼光从天下转到人间,于是制礼作乐,安排人间秩序。然而仅仅到了东周,这个 人间秩序就开始毁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使“轴心时代”的文化精英们认识到仅仅注 重现实世界的秩序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秩序。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于是把目光转向人的内心世界,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这 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一种对于终极价值的追求, 人正是在这种终极追求中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我们在孔子关于人的伦理道德、 人的自身修养,尤其是关于“仁” 的表述中都看到了这样的 思想。其他诸子的思想精华部分也无不在于此,比如庄子的逍遥游,看似在追求一种永远无望的目标,其实正是暗示着人的生命发展的无限性、终极性与完美性。我们要用这样的眼光来学习先秦诸子语录 ,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面我们用“轴心时代”的理论来分析教材中几则先秦诸子语录。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代 表人物。论语,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论语,书名,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论者,纶也,轮也以此论语”的“论”字有(论语为政)(论语述而)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也就是说, 经纶世务圆转如轮的意思,而这正暗合了“轴心”意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三则语录看似是在讲学习,其实讲的都是人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做 人功夫。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学习知识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如果不学习,连做人都会“罔” ,都会“殆” ,还谈得上什么治 国平天下呢。所以教材把包括孔子这几则语录在内的先秦诸子语录都编辑在“品格胸怀” 这一个大单元,是有道理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而人的学习和修养是永无止境的,也就是 “轴心超越”关于终极追求的认识。这不能 不令人发生一种紧迫感,所以孔子来到川上,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把这种终极追求概括为“仁” ,认为君子一刻也离不开仁,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 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这样。为了“仁”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自己是如此,他周 游列国, 推行他的仁学, 无论是陈蔡断粮也好, 惶惶如丧家之犬也好, 都能够始终不改其道。 他还用这个标准褒贬学生,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什么是“仁”?教材说仁就是爱,这个解释过于简单,它还应该是精神领域的一种终 极追求(“轴心时代”理论称此为“内向超越” ),包括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和理想情操,也就 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修养, 从这个修养出发,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克己复礼” 所以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再说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 ,相传为老子所著。老子,春秋末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据说生年略早于孔子,故有孔子问老之说。从表面上看,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不同,儒家主张克己复礼,恢复人间秩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回归自然。但从“轴心时代”理论看,他 们又是相通的, 即都是认为在我们通过感官和智力所了解到的现实世界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更高的精神世界, 我们要努力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 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个精神境界, 用孔子的话来说是“仁” ,用老子的话来说则是“道” 。我们常人对于世界的知识常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常识,而“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在“道”的世界里,许多现象许多知识都和现实世界不同甚至相反,所以,要实现对现实世 界的超越,就必须要有辨证的眼光,认识到世界的多维,不但要看到正面,还要看到反面, 不但要看到它现实存在的一面,还要看到它超越的一面。老子一书就充满了这样的机智和辩证法思想, 老子可以说是最早对我们民族精神进行辩证思想启蒙的一个读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第二章) “美”与“恶”是现实世界中最常见的两种现象,所以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之后, 第二章便举出这一对现象来进行讨论。 我们所看见的现实中的美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美吗? 我们所看见的现实世界的恶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恶吗?老子点到即止,引而不发, 我们可以到庄子那里看故事。比如庄子中有一篇马蹄 :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 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 “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 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 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对马进行修饰, 在天下人眼里, 恐怕正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情, 而庄子则认为这是最最 丑恶的事, 正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后世龚自珍 病梅馆记 亦有类似表述。 ) 美是一种最不确定的东西,美学是研究“美”的,可是研究了几千年越研究越糊涂,有人说 美是主观的,有人说美是客观的,又有人说美是主客观的相互作用。有人说美是有用,马上有人反驳说一幢楼房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即使是汉字“美” 的意思, 几千年来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把“美”看成是会意字,说“羊大为美” (东汉许慎) ,有人则看成是象形字,是 一个头戴羽冠舞蹈的人 (我比较倾向后者, 因为前者重视的是物质之美, 后者重视的是精神 之美,更能体现“轴心时代”的超越。况且,按许慎的分析方法,我也可以说天上掉下人民币“”才是美) 。美是主观,美是客观,美是有用,美是好吃,美是好看,美是有钱是不是越争论 越糊涂呢?所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据说现在西方人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美学不再讨论“美是什么”这种抽象的命题,而是改为研究各门艺术的具体的美了。 这也就认同了老子所说的“美”是不可言说的观点。“善”亦如此,历史上对于人性的争论,有说性本善,有说性本恶,也是争论了几千 年。到 1993 年上海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学生辩论赛,抽到的决赛题目就是性本善 还是性本恶, 从中国的国情看明明应该是维护性善的, 却因为抽到了反方而来维护人性本恶, 居然也把台湾学生驳得人仰马翻。由此可见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是不是只有“美”与“善”的概念才这样说不清呢?不是的,老子认为天下的事情大 多都说不清,他接下来一连举出六对矛盾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同上)一部道德经 ,就是由这一系列矛盾范畴组成的, 老子提醒我们, 只有看到矛和盾 的两个方面, 才能把握矛盾背后那永恒不变的 “道”,也就是周易所说的 “一阴一阳之为道” 所以圣人的“无为”和“不言”并非真的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而是懂得避免陷入现实 世界的矛盾, 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言说。 所以假如要批判老子, 也不适合说是什么唯心主义, 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因为他超越形下物质世界,直指形上“道”的境界,而这正是“轴心 时代”诸子理论的基本精神。孟子孟子,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孟子言行,由孟子与其弟子编撰而成。孟子,战 国时人,孔子以后先秦主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而孟子与孔子又有区别, 胡适在 中国哲 学史大纲 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 我们可以说孔子的, 是爸爸政策 ;孟子的, 是妈妈政策 。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 幸福。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 是他们最注意的) 。”胡适这话,假如后来不加了括号补充,便不完全了。因为民本思想(也 就是所谓“妈妈政策” )是前轴心时代便已达到的,孟子假如仅止于此,便称不上是“轴心 时代”的思想家,他必还要有精神上的超越,也就是胡适补充说的“格君心”,我们不妨再说得明白一点,是人格理想。这两方面加起来,才是完整的孟子。下面分而述之。孟子发扬了前轴心时代的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思想。他说: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敢于当着梁惠王的面指责当时的国君 “率兽食人” ,质疑他们的行政资格; 敢于直说 “民为贵,君为轻” ,这都是非常鲜明的民本思想。教材说孟子“有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意 图”,我们前面说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不过话说回来,民本和民主确实 还有距离, 民本是为民作主,民主是人民作主,为民作主是诉诸于统治阶级的,因此属于主 流文化范畴, 而轴心时代的意义, 还在于它产生了一个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 超越,它更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在有机会的时候把这种修养普及到整个中华文化。孟子一书记载,有一次学生问孟子说: “人和禽兽到底有何分别?”孟子回答说: “人之异于 禽兽者,几希” 。“几希”就是界线非常细微、模糊,也就是说人和禽兽的分别,其实只是一 线之隔。这一点也被现代基因研究所证明,据说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区别只有百分之一点几。正是这百分之一点几, 决定了人和禽兽的区别。 用纯物质的眼光看, 精神应该是没有份量的, 或者有,也是“几希”,或如西方电影所说人灵魂的重量是21克。然而正是这“几希”或“21 克”的东西,成为轴心时代思想家努力超越的目标,构成孟子人格理想的重要内容。 教材中能体现孟子精神超越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和“大丈夫”两则语录,不过我认为 还应该补上“浩然之气”一则,才算比较完整。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公孙丑上)先秦诸子的这些思想和论述,奠定了中华优良文化的轴心,至今仍在发射强大的精 神能量论语八则译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说,光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使人受蒙蔽,只思考而不学就会很危险。孔子说,仲由,我告诉你什么是“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 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啊。 (依据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必定有我可以学习效法的人!选择其中好的,来跟他学习,对 于不好的,如果我也有就改之。 ”这三则语录看似都是在讲学习, 其实讲的都是人的道德修养, 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做 人功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来到河边上感叹道:流逝的岁月就象这流水啊!昼夜不停的在流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孔子说:天气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孔子说: 富与贵 发财和做官)是人人所希求的, 但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取得, 君子是决不接受的。 贫穷与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 但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手段来摆脱, 那么 就宁可不摆脱。 君子失掉仁, 怎么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就是在吃完一顿饭这样短的时间也 不能离开仁,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这样。这段话开头一句的意思后世概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而妨害仁德,只有牺牲生命以成全仁。这个意思在后世被概括成一个成语:杀身成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