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

上传人:嘀****l 文档编号:18028246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浅议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浅议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张春华 【摘要】:从会计国际化的含义着手,分析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经验,并提出我国推进会计国际化的几点建议。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国际化已成为大趋势。我国实现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跨国经营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在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中,面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经济、法律环境不同、会计信息的目标不同以及我国会计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我们应积极借鉴国际惯例,加快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处理好国际化与我国国情的关系。【关键词】: 会计国际化 建议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 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必要性会计的国际协调化是指各国在制定会计标准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协调的结果就是要导致通用的规范化的标准或准则,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就是最好的例证。标准化常常意味着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与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我国政府和企业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会计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为目标,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以加速会计改革,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和内容会计领域的国际化行为简称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通过求同存异,更好地促进交流;第二阶段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共同认可的一致内容,使会计工作准则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同质性;第三阶段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完全消除国家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准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我国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公认、通用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第二,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经营尽量采用国际上公认的、通用的、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以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需要。其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重要中介,体现一个国家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资金,包括引进外资。引进外资需要有相应的投资环境来保护外商的合法利益,而会计国际化有助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不仅要吸引外资,而且要到国外直接投资,所以我国推进会计国际化是必然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线,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市场国际化需要各国企业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满足决策者使用的会计信息,各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欧盟不完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标准差异较大。由于中国会计准则不被国际认可,往往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严重受损。尤其近几年,我国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规模日益扩大,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所使用的会计标准未与国际接轨,在国际资本市场中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总之,会计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交流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三、我国会计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1.我国会计准则存在不足会计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是会计准则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结构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了基本准则中,而国际会计准则却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明确指出“:本框架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和列报问题确立标准,本框架的任何内容均不支持特定的国际会计准则”;而我国却将基本准则列入会计准则的范围内,不仅混淆了概念框架的作用和性质,而且削弱了概念框架对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2.经济和法律环境的不同导致我国会计准则难以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定依赖于一定的经济环境,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十分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值难以形成。因此,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侧重于规范利润表,而国际会计准则关注资产。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此外,会计准则必须服从法律并以法律为依据。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一些国际惯例的形成主要是以英美法系为指导,而我国的法律体系类似于大陆法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赖以存在的法律环境存在差别。3.会计信息的目标不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社会公众投资者是离散小股东。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信息首先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会计信息主要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的。4.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职业判断能力,加上近几年会计准则、制度变化较快,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掌握这些新知识,致使会计准则在执行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对策建议1.借鉴国际惯例,加快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只有1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基本会计准则中有些规定已不适应环境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修改;会计领域新出现的一些业务还没有明确的具体准则来指导,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如金融、农业、房地产等。我国必须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步伐,修订原有不适应环境发展的会计准则,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2.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建立与发展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采用正确的会计方法,客观真实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各经济主体既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不同的企业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能为了满足某些企业的需要而给予他们特殊的待遇,牺牲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的利益。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培养上,既要重视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同时又要加强现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和观念,尽快向国际标准靠拢。4.正确处理会计国际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使得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而应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中国会计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法制化程度、市场发育、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都还不高。因此,我们在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不能一味地强调国际化,而过分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又会阻碍国际化,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会计国际化过程归根结底是各国利益之争。所以,我们应立足于国情,除了那些与我国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符合我国实际的情况外我们都应努力使我国会计标准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惯例协调一致,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以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在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上,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可靠性甚于相关性,坚持谨慎确认,奉行历史成本,尽量减少备选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形成很大差异.差异的背后,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方面,产权市场不发达,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法律环境方面,中国实行有别于美欧等国的土地公有制,准则制定机构同时负有会计监管责任.环境的差异,导致中国无法直接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文章认为,中国没有全盘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法义务,保留准则立法主权,逐步接近国际会计准则,是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理性选择.【摘要】随着全球贸易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从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入手展开论述,然后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向,最后对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建议。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与世界惯例接轨之际,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自然也要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融入到国际会计中去。经过十几年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会计界对有关会计国际化方面的理论和实务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开始了一定层面的对话,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一、会计国际化必然趋势。会计国际化的含义经过近几年的探讨,目前,人们认为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中国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使得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并享有其控制权和经营决策权而达到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优势互补、增加利润、保持市场份额等目标。母公司为了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并编制合并报表;东道国以及居住国政府处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考虑和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也要了解跨国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财务状况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另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就需要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十年以来,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活动日益增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必然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并影响全球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应按照国际惯例,提供可比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高效率。(3)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要求。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筹资公司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无须对原有财务报告进行重编或调整。这样,对于减少跨过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二、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倾向。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认可程度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由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于973年发起并创立的,30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协调。尽管IASC是非官方组织,其成员也大多为民间会计团体,不具备强制实施其准则的权利,但由于其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在全世界的认可和实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996年IASC对67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56个国家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的会计准则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世界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的承认。截至00年底,有90多家跨国公司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999年,IASC完成了“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核心准则的审核,并向其成员推荐,这样,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只要遵循本国的会计要求和IASC核心准则,或者其本国的会计准则已经符合国际会计核心准则,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国际会计核心准则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无须重编或调整其财务报表。IASC正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其规模也正日益扩大。中国会计准则的倾向中国会计准则在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985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9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的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协调。目前,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在境内发行B股和到香港发行H股,按国际会计标准所要做的调整已经较少。尽管中国会计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中国特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又要重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三、中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建议。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首先,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原则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此来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只就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分项处理,这就无法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其次,加快制定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继续修改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别的准则。当前,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发布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要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在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算、债务准备的计量、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存在差异,应及时修改,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会计制度侧重于如何记账,会计准则是就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事项的不同情况,规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从长期看,会计制度是一定时期的过渡办法,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须做好两者的相互协调与配合。3。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又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另外,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4。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中国会计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还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法制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市场发育尚未完善、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还不高等等。鉴于此,我们在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充分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一、会计国际化的涵义探讨会计国际化的涵义,首先应考察和明确“国际化”的涵义。参考目前的文献资料,对“国际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找寻各国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更好地促进国际交往。1这是会计国际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缪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75年出版的30个国家的会计职业中所阐述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大家认可的一致内容。2这种观点也就是国际协调化,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达到国际间处理有关事务的可比性和同质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982年乔伊和巴维希的研究,此种观点在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3,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这种观点在目前占有较主导的地位,特别是国际性的有关组织更是支持这种观点和以此作为目标。从以上三种观点看出,它们不仅代表国际化的三种观点,而且还表现出国际化产生的历史先后顺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国际化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沟通是基础,没有沟通,国家之间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自然产生协调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协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产生了规范与统一的呼声。综合上述观点,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具体而言,会计国际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1)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易言之会计国际化其实就是会计惯例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结果则形成国际会计惯例,这也是我国会计理实界经常提到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真实涵义;(2)一国的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沟通阶段,即通过参予交流各国会计惯例,比较异同,促进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学习与了解;二是协调阶段,即寻求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和统一阶段,即实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同的标准化会计,使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3)会计国际化体现的是一种要求、目标和活动过程,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的一种结果。2.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亦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因为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核心,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促进所供会计信息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等的需要;(6)积极引进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7)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8)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1.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决定我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的因素主要有:(1)这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予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满足国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我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2)这是我国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其次母公司为了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这都要求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此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3)这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2.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早在建国之初吸收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就初现端倪,并为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发展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国际化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通过“三步曲”使在制定会计政策及其规范内容上与国际惯例接轨。1985年颁发了“两外会计制度”,吸收许多诸如“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平衡式,在存货、应收帐款和固定资产计价中偿试运用稳健原则等国际会计惯例;1988年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开始着手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和制订我国的会计准则;1992年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接受了西方国家通用的会计惯例,逐渐把国际会计惯例推广入我国一般企业。其次,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建立了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分行业会计制度为补充的会计规范体系,此后又逐步颁发了若干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7年5月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实现了在会计实践中普遍以会计准则和以之作为依据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来操作会计实务,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惯例趋同国际会计惯例,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和可比,基本能满足我国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第三,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也加快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以前的会计分科是按行业分为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而现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式,即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这不仅与国际会计教育惯例接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会计专业上的“通才”。此外,国外会计专业组织和大学,也不断进入我国会计教育界,如英国ACCA,将会员资格考试成功的引入我国,在上海财大等院校举办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等。第四,建立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注册会计师体系,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考试逐渐接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考生,会计师事务及事务所的国际合作也不断加强。第五,逐步树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思想,如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明确会计是旨在向有关利益集团提供可供决策的信息系统,会计是企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是不可协调的矛盾等观念。3.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在我国的会计惯例中,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1)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尚未健全。如尚未颁布证券法,而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等的会计规定与会计准则尚不协调等;(2)未建立与企业会计体系及其准则相配套、相协调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和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仍起主导操作规范作用等;(3)加入和参予诸如IASC、ICA等权威性国际会计组织及其活动不够,阻碍我国与国际会计界的交流及其会计国际化的发展;(4)许多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别,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坏帐备抵法和所有者权益类目的划分等都与国际惯例有差别;(5)会计管理体制尚存在差异:一是会计事务的行政管理过强,二是会计人员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转变等;(6)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在实务中推广使用;(7)会计理论发展滞后,研究方法单一,会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惯例尚有差别等等。三、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几点建议1.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借鉴,走出认识误区。我国会计作为世界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这一方面要抛开传统的会计阶级性思想和姓“资”姓“社”的论争,只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与我国客观的经济、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适应的,就应该大胆借鉴;另一方面要走出认为国际会计惯例就是美国或英国或其他某一国会计惯例和把之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误区,同时也要走出国际化就是全球统一化、标准化的误区。2.处理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才能更好的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使本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3.把握好国际化的方法方式国际化是通过不断借鉴国际惯例而实现的,因此把握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标准和方法方式则是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断哪些是国际会计惯例,笔者认为应把握两个标准:(1)该项惯例是否在大多数经济和会计发达国家通用?即是否具有国际公认性;(2)是否具有有效性,即运用这一惯例是否能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同时化费较小的成本。在借鉴的方法方式上,一要通过立法确认,即对那些于我有用的国际惯例,应把之纳入法律规定,以加快推广实施;二是加大民间会计交往力度,加快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沟通、协调和统一。4.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加快其进程必能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笔者认为首先应尽快颁布实施具体会计准则,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应(1)区别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2)计提准备金,以保证国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3)推广加速折旧法,试行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国际先进的方法;(4)改革“T形”报告格式而代之以国际上更流行的报告式;(5)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的专门准则等等。5.定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涵义由于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在目前是不可协调的矛盾,加之我国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只能是部分会计惯例国际化,换言之即国际协调化,大部分趋同或接轨,另一部分保持我国特色,这也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为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它的主要表现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后,要求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 会计始终是国际化的会计,会计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会计国际化包含各种会计因素的国际化,而会计准则国际化只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建立标准化的国际会计准则将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谬勒教授的定义通过比较分析协调和处理各国之间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的差异,寻求国际经济业务双方都能够适用和接受的会计模式。会计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国际化是指国际间会计处理的趋同化、标准化,以加强信息的可比性。但这种主张忽视各国会计的现实,难以实现。另一种主张通过国际协调和主动靠拢,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符合本国实际的作法,缩小差异、促进可比,逐步实现跨国的、地区性的或在某方面的世界统一。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实行原因 (一)这是中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并能满足国外投资者、债权人需要的会计信息,促使我国会计必须国际化。 (二)这是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 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母公司为了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些都要求会计国际化。 (三)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资本市场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会计向国际接轨的最主要动力,它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尽快实现会计国际化。目前,我国沪深交易所已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00多家为B股公司,在境外市场有50家H股公司,还有大量在其他国家注册并上市的中资公司。随着中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中国企业也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四)这是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避免资源浪费的需要 不同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财务资料是不同的。投资者的资金是有限的,而市场需要的资金是无限的,怎样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这就需要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方便他们作出投资选择。如果会计准则不一样,不仅投资者无法比较判断作出正确决策,还会导致资源浪费。 二、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尽管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我们不应该被动消极的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而应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 (一)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会计宏观环境的特点。只有那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所规范相同的交易事项,在其所处环境也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促进我国会计规范与其趋同甚至直接采用。对于那些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而在经济实质上与外国不同的交易事项,以及中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就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会计规范。 (二)为了提供更有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应该考虑将我国的税收法规与会计规范相分离。由于我国的会计与税法未完全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的企业财务报告过分偏重于历史成本数据,减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此,随着企业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应该考虑将税收法规与相关会计规范分离,使会计信息更能反映投资决策的需要。(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会计职业界。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也没有完全放开,我国的货币价格和外汇格的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而利率和汇率是决定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重要依据,这就使得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上与国际上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规范的协调。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一)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首先,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原则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此来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如果只就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分项处理,这就无法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其次,加快制定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继续修改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别的准则。当前,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发布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工具、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要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在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收入的、债务准备的计量、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存在差异,应及时修改,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 (二)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会计制度侧重于如何记账,会计准则是就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事项的不同情况,规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从长期看,会计制度是一定时期的过渡办法,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须做好两者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三)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技术等新的教学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又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另外,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四)正确对待国际化与国情的关系 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时,体现自己的特色。我们在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充分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 会计国际化发展到现阶段其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标准化国际会计准则开始建立和实施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重要突破,而标准化会计准则的最终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充满利益冲突,需要不断协调的长期过程,各国会计的趋同和向标准化国际会计的靠拢则更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长期过程。但不管怎样,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并在实际中把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准确路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可回避的现实。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正致力于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其近期目标是使世界范围内筹资的跨国公司接受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远期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大公司都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总体看来,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潮流已经不可逆转。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加快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 一、推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1.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近半个世纪以来,资本市场在全球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公司跨国上市数量增多,据统计,在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伦敦交易所等地上市的公司中约10%20%为外国公司。(2)公司跨国兼并规模增大,多数以百亿美元计,有的超过千亿美元。(3)跨国交易所联盟增强,证券24小时的连续交易成为金融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要求。 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跨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而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有尽可能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以求有效地将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汇编成统一的报表,供公司决策控制之用。然而,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使得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严重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上升,市场作用难以发挥。 2.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与贸易纠纷。会计被视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国际间的贸易合作要求统计经济数据时相关国家必须采取统一的计算基础,以增强数据的可比性,而包括GDP在内的宏观经济数据均以其国内公司会计业绩为基础,所以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是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间的贸易纠纷需要通过世界性贸易组织的国际事务仲裁来解决,仲裁的焦点往往是贸易中涉及的各种数据的确定。会计是用货币单位来衡量价值的,在按汇率做相应的调整后,确定的基本准绳在于会各国计准则是否对相同的会计事项采用相同的界定方式,当相关国家采用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时,贸易纠纷才能被公平、公正的仲裁。 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成绩 1.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中国财政部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将开始施行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将为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带来大幅变革,如新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证监会则颁布了一系列信息披露的规范,又建立了包括内容与格式准则、编报规则和问答等在内的四个层次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性,基于企业发展多元性这一事实,中国会计准则的实施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基本适应了企业机制转换速度不同、信息需求存在差异的现实。 2.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开拓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1997年中国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成员和理事会观察员,在历次会议和磋商中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文件表达了中国的主张和意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建设认真提出意见和建议,广泛介入国际会计领域,在国际会计界和国际金融市杨树立起了中国的良好形象。 3.中国以会计准则建设为代表内的会计改革具有世界意义。在国际会计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制转换国家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类别概念。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发达,各项法制不健全,制约了会计的发展,会计不够完备又反向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转换国家经历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如何将服务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转换为服务于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会计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属于经济体制转换国家,面临着发展中国家通常都要面对的市场经济不发达、秩序环境不健全、会计职业发展不够这样一些问题。发展与协调就成为我国会计界面临的双重任务,总结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验,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国际会计的内涵。 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缺陷 由于诸多原因,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通行准则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首先表现在数量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计准则也在不停地进步,目前已经比较完备,国际会计准则(IAS)已经制定了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已制定100多项,而中国目前只有13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表现。但中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仍难以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上市公司高估利润和资产,隐瞒损失和负债,导致虚盈实亏,形成市场泡沫,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披露在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上难以发挥正面作用,反而使投资者无所适从,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炒作心理和投机心理。 2.境外投资者不认可中国公司的财务资料及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国内公司到境外市场发行H股或在国内发行B股时,必须按照国际会计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表,并聘请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筹资成本上升,即使如此,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仍抱有怀疑态度,影响了投资信心,致使H股和B股发行价格偏低,严重影响公司再筹资能力。 3.加入WTO后,中国公司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冲击,因财务资料不符合国际标准等原因在国际反倾销诉讼易处于劣势,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更多的境外企业进入中国,甚至直接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会计准则的差异无疑也将影响这些企业在中国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 四、如何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1.照国际惯例,建立合理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和会计准则结构体系,加快会计准则制定的速度。当前尤其是要针对会计准则的盲区和灰色地带,以准则解释或问答等方式,及时出台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在适当时候允许上市公司首先直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在此之前,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来处理我国会计准则没涉及或规定不够具体明确的方面。 2.根据国际通用的信息监管标准,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证券市场很大程度是一个信息市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是各国证券监管机关的重点工作之一,市场监管发展的趋势将是在逐步降低政府有形之手作用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按照市场规律行事,依靠充分的信息披露,加强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管。 3.逐步开放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提高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比较集中,80%以上的上市公司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银广夏事件暴露出国内注册会计师在职业道德、专业技术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的严重问题。这必然会使市场去寻求以“四大”为代表的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高质量的服务,也必将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加速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本地化过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四大”也可能发生过失,但完善的保险制度已为民事赔偿机制奠定了基础。当然,聘请外资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必将增加上市公司的审计成本,但与此产生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4.根据国际标准和惯例,完善财税政策与制度,为会计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分离是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若缺乏完善的税收法规,会计改革必将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尤其是会削弱企业配合会计改革的积极性。在当前,尤其需要认真检讨有关的财税政策与制度,制定充分合理的损失准备和税前抵扣制度,及时消化不良资产,避免虚盈实亏、资产流失的现象,保证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5.在经济发展中调整具体的政策法规,避免诱导上市公司编造虚假财务信息。中国有关上市公司的一些政策法规都是以盈亏、利润率等指标为依据的。这些规定都有其产生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但也成为诱导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编造虚假财务信息的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还需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法规。 6.加强媒体的监督。政府政策能够根据市场反映灵活调整,是与媒体的监督分不开的。媒体客观准确的监督对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十分有益。媒体在市场行情向好的情况下加强风险警示、宣传风险意识,也有助于防范市场风险。 7.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诚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对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会计人员素质因果关系的认识,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培养高素质,适应国际标准的会计从业人员是中国会计行政管理的重要一环。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的认定,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和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创设,都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关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忧虑 会计标准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会计标准国际化也会产生大量的成本。这种成本主要是在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为了协调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而发生的各种制度变迁成本。 制度变迁的成本主要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类。直接成本是指变迁主体为发起变迁所耗费的各种支出和时间。例如,任何一项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颁布都要经过大量专家、学者进行讨论、起草和制定,还要经过后期的多次修订;任何一项新准则的推行都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大量的培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200多万会计人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费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此外,如果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符合国际标准,知识存量的限制会大大增加这种变迁成本。对于某个具体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来说,会计准则的变化是有“经济后果”的。“经济后果”是指企业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工会等决策制定行为的影响,而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因而,准则的变迁有可能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抵制而增大其变迁的成本。制度变迁还可能引发各种间接成本。 可以看出,某种制度变迁的幅度越大,那么相应的变迁成本就越高,因此,各国政府在进行本国的会计改革时,特别是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制度变迁成本,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便是对国际会计标准的制定施加影响,从而缩小制度变迁的幅度。可见,会计标准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其实质与各国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国利益共享的结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处于劣势。 综上所述,在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中,如果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会计标准一味地向国际会计标准或者英美等国家的会计标准靠拢,则发展中国家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改革成本实际上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承担, 因此,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既要接受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趋势和正面作用,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头脑。如果不切实际的、盲目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靠拢,或者不顾客观条件的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可能会牺牲中国的利益。中国尚处在转轨经济的特殊背景下,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完全追求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企业对外融资的成本或者对外贸易的成本,但是可能会出现与中国转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由此所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对此需要有充分的认识。 六、结束语 中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要以中国的国情和特色为背景,逐步完善,避免出现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商业惯例相矛盾的现象,在最大程度维护中国利益的基础上,最终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个框架和理论基础。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IASB)主席戴维?泰迪说,“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各国财务报告的标准都是相同的。”通过包括中国内的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公平、公正、高效率的会计准则能够早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参考文献1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3(2):2.2闫春艳.试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协调J.财会研究,2006(12):56.3张珏虹,王爱民.浅谈我国会计国际化现状及对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3):127.1 翟小明.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疆社科论坛.2003(4);2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会计研究.2001(11);3 周小川.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7);4 郭永清.会计国际化全球范围内的考察与中国的经验;5闫春艳.试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协调J.财会研究.2006(12);6张珏虹、王爱民.浅谈我国会计国际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财经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