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跳距离的运动学分析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7992716 上传时间:2020-12-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跳距离的运动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跳距离的运动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跳距离的运动学分析三跳距离的运动学分析 2014/07/08 体育科学研究杂志2014年第三期1三跳距离的比较分析表2显示了5名研究对象与国外5名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成绩、三跳距离及其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5名研究对象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虽然各跳距离的平均值均低于国外运动员,但其劣势主要在第二、三跳的距离上,经T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第二跳:T=4653,P=0007,001;第三跳:T=9471,P=0001,001)。在研究我国5名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距离与成绩的关系时,发现其第一、二、三跳距离均与成绩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第一、二跳距离与成绩呈显著性正相关(第一跳:=0.867;第二跳:=0497),这说明提高第一跳与第二跳距离将有助于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由于第三跳距离5名研究对象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成绩呈正相关关系(=0436),所以,在保证前两跳距离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向“速度型”技术发展,尽快提高第三跳远度,不但顺应了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弥补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二、三跳上的劣势,有利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的快速提高。2一、二跳距离之和与二、三跳距离之和的比较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5名研究对象一、二跳距离之和与二、三跳距离之和的平均值都明显小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且差异非常显著(P=0005,001;P=0001,001)。特别是二、三跳距离之和,国内外选手的差距达到123m,由此可见,成绩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二、三跳距离之和上。因此,要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成绩,应该把提高第二、三跳的距离,尤其是提高第三跳距离作为训练中的突破口。3三跳比例的比较分析从表2可见,5名研究对象三跳比例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相比,除第二跳比例以外,其它两跳的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P005),从三跳比例的整体情况分析,5名研究对象三级跳远技术类型与高跳型技术相似,而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的技术类型则与平跳型技术相似。5名研究对象第一跳比例偏大而第三跳比例偏小,基本属于高跳型技术,形成这一技术类型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首先,助跑速度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这在前文已有所阐述;其次,由于在力量、支撑能力、弱腿跳跃以及快速用力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速度利用率较低,进而产生在第一跳争取较大远度,牺牲第二跳距离,将第二跳“真正”作为第一、三跳的过渡环节的完整技术“思维”及其表现,但由于未能将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较好地保持到第三跳(速度损失率过高),最终第三跳的距离及比例仍偏小;第三,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法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5名研究对象第二跳比例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其比例仍偏小(见表2),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女子运动员第二跳时,不仅损失了较多的水平速度,水平速度从第一跳的826m/s下降到684m/s,同时也未获得较大的垂直速度,平均仅为08403254m/s,远低于国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的15002733m/s(见表3)。3结论与建议1)第二、三跳距离之和最直接地影响着三级跳远成绩,应把提高第二、三跳的距离作为训练的突破口。2)研究对象三级跳远属于高跳型技术类型,与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趋势已不相适应;只有在保证第二跳距离增加的前提下,积极向速度型技术发展,并提高第三跳的远度,顺应现代三级跳远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弥补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二、三跳上的劣势,快速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成绩。3)研究对象的三跳比例,第一跳比例过大,第三跳比例过小,与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相比,第二跳比例也偏小。因此,通过加大力量与速度素质训练强度,逐步提高第二跳远度,同时应避免第一跳远度过大,从而为大幅度提高第三跳远度奠定坚实基础。4)减少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尽量把速度保持到最后一跳。在技术训练中,要采用跑跳结合的训练方法,加强助跑与起跳及各跳之间的自然衔接能力;减少制动力;减少身体重心的上下波动,保证身体重心平稳快速地过渡;增大垂直速度,尤其是第二跳的垂直速度。作者:王亚军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上一个文章: 体育社会组织运营监管研究下一个文章: 体育产业竞合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