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力与称重传感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参考】

上传人:芭蕉 文档编号:177313337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线力与称重传感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无线力与称重传感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无线力与称重传感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无线力与称重传感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无线力与称重传感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xxx有限公司目录一、 培训有效性评估的含义和作用3二、 培训效果评估方案的设计7三、 选择企业员工培训方法的程序9四、 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各种方法12五、 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32六、 工作岗位分析33七、 劳动定员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36八、 企业劳动定员传统的制定修订方法44九、 用实耗工时来衡量47十、 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47十一、 产业环境分析48十二、 必要性分析49十三、 公司概况50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50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51十四、 建设进度分析5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51十五、 项目投资计划53建设投资估算表5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56流动资金估算表5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5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59十六、 经济效益6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6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6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6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6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69一、 培训有效性评估的含义和作用(一)培训有效性评估的含义培训有效性是指培训为什么发挥作用及培训实现其目标的程度。对组织而言,培训有效性意味着组织利润的增加、成本的下降、市场占有率的打大;对个人而言,培训有效性是指专业素质的提升、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而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估是指系统地收集必要的描述性和判断性信息,以帮助培训者作出选择、使用和修改培训项目的决策。培训有效性评估应该始于培训目标。根据培训目标,可以确定预期的培训结果;为了衡量预期的培训结果,就需要建立培训有效性的评估指标。培训评估是一个完整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既是对整个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与总结,同时评估结果又为以后培训活动的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信息。在管理实践中,不少管理者在信念上认识到培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却不认为培训会带来组织绩效的提高,或者认为培训后的效果无法进行相应的正确评估,因此,培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耗费金钱却无法感知效果的活动。要让人们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就要正确地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训有效性的评估(二)培训有效性评估的作用1、从企业培训的一般角度看培训评估。随着培训费用的不断增加,人们更加关注巨大的预算对组织的贡献是什么,此时培训评估更显重要。培训评估可以对当年的培训效果进行一个反馈,它是衡量企业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都有重要意义。培训评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对培训效果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以便了解某一项目是否达到原定的目标和要求。(2)考察受训人知识技术能力的提高或行为表现的改变是否直接来自培训本身。(3)找出培训的不足,归纳教训,以便改进今后的培训(4)发现新的培训需要,为下一轮的培训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成功的培训作出的肯定性评价,也往往能提高受训者对培训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检查培训的费用效益。评估培训活动的支出与收入的效益如何,有助于使资金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6)客观评价培训者的工作。一般来说,培训的效果反映了培训者的水平和对待培训的态度。对培训效果的检测评估,有助于培训者进行自我检查,进一步端正态度,从而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正确地对培训者进行绩效评估。(7)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管理者(主要是领导者)对培训结果的重视,往往也会引起企业其他人员对培训结果的重视,从而促进企业员工对培训的积极性。2、从企业战略角度看培训有效性评估。仅从培训活动本身出发的评估,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培训工作的各方利益可以进行协调,而从全局看是没有将公司战略落实到培训之中。当公司把培训作为实现公司目标和员工目标的战略工具时,培训和目标之间的联系似乎很明显,但在日常实施培训计划时,联系经常中断。这时,培训成了一种活动而非一项战略。把培训作为一种活动和把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是有很大区别的。用作战略的培训要有细致的目标定位、可选方案的系统评价、成效的严格评价等,它是一种分析方法。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组织战略管理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与人力资源活动的良好配合,避免在培训流程中出现不支持、不合作的组织管理者之间的群体行为,避免影响到培训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及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一个置于企业战略角度下的有效培训应该不仅要知道对培训人员有多少好处,还要了解能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什么好处和多少好处。从企业战略角度看培训有效性评估,就是要用更高的、统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培训目标来对培训有效性评估进行指导,同时也是对组织和部门行为进行约束和激励,此时的培训目标已经成为组织目标的一部分,而不再仅仅是培训部门的部门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驱使组织、部门共建和共享培训和益而不是割裂争夺培训利益,此时应该是站在同组织战略相互联结和整合的、系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的角度进行评估。同时,由于培训投资环境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企业获得培训投资收益的迟滞性和间接性,以及培训投资在数量、内容和结构上的模糊性,容易使企业在进行有效性评估时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只有在企业战略角度下,才能使内部不同的成员看到目标的一致性,才能共享资源和信息,才能够克服进行培训有效性评估中的困难。二、 培训效果评估方案的设计培训效果评估方案的设计是一个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从培训项目中收集数据,并将其与整个组织的需求和目标联系起来,以确定培训项目的优势、价值和质量的过程。培训效果评估的开展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否则得出的培训评估结果很可能失去客观性,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步骤。(一)明确培训评估的目的培训评估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评估的可行性分析,通过收集的相关资料确定评估是否有价值以及评估是否有必要进行。二是明确评估的目的,这是一个决策者和培训项目管理者向评估者表达评估意图的过程。三是明确评估操作者和参与者。评估操作者可分为外部评估操作者和内部评估操作者,决策者应当充分考虑其优缺点进行选择。另外,还要明确评估参与者,评估过程并非评估者的事情,它涉及培训对象、培训的领导者、培训管理人员及外部参与者。(二)培训评估方案的制定在制定评估方案中,最核心的工作内容包括评估方法选择、评估设计方案和评估策略选择。在制定评估方案时最好能够由培训项目的实施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培训评估人员和培训评估应用人员共同进行,如有可能,最好邀请外部培训顾问参与,以保证评估方案的科学性和切实可行性。(三)培训评估信息的收集培训评估信息的收集要注意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简单易行性和经济性。培训评估信息收集有许多方法,常见的有通过资料收集、通过观察收集、通过访问收集、通过参与收集、通过培训调查收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为了防止信息的错漏,最好重新设计一个信息收集计划,对信息收集做好事前安排。(四)培训评估信息的整理与分析信息收集完毕后,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培训评估内容的需要进行归档,还要应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分析。例如,利用一些直方图、分布曲线等工具将信息所表现的趋势和分布状况进行形象的处理,对培训效果作出科学的、客观的量化分析,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培训成效作出判断和评价。(五)撰写培训评估报告撰写培训评估报告是整个培训评估的最后工作环节,同时也是影响培训评估结果的重要环节。培训评估报告应当客观、公正,要综合所有评估意见和观点培训评估报告一般包含培训背景说明与培训概况、培训评估的过程说明、培训评估信息的总结与分析、培训评估结果与培训目标的比较、关于培训项目计划调整的建议等内容。培训评估报告在定稿和呈报上级之前,要尽量召集培训评估项目小组、培训项目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项目实施顾问、学员代表等相关人员共同参加评估会议,共同讨论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确保培训评估的客观公正,真正发挥评估对领导决策、培训管理者、培训讲师等工作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三、 选择企业员工培训方法的程序(一)确定培训活动的领域企业培训的目的和特性形成培训目标,在具体实施培训活动时要划定培训的领域。要在这些领域中有效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就要选择恰当的技巧和方法。对企业培训的领域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把它们与培训课程相对照,研究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技巧,以适应培训目标所设定的领域。(二)分析培训方法的适用性培训方法是为了有效实现培训目标而挑选出的手段和技法。它必须与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培训目标相适应,同时,它的选择必须符合培训对象的要求。从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的相关关系出发,对企业培训中的培训方法可做如下分类1、与事实和概念的教育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如讲义法、项目指导法、演示法、参观等。2、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如案例分析法、文件分析法、课题研究法和商务游戏法等。3、与创造性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形象训练法和等价变换的思考方法等。4、与技能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如实习或练习、工作传授法、个人指导法和模拟训练等。5、与态度、价值观以及陶冶人格情操教育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如面谈法、集体讨论法、集体决策法、角色扮演法、悟性训练和管理方格理论培训等。6、基本能力的开发方法,如自我开发的支持、集中培训等。(三)根据培训要求优选培训方法每一种培训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有一定的适用领域。优选培训方法,即选择最优的培训方法,也就是要选最合适的培训方法。优选培训方法应考虑以下几点要求。1、保证培训方法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选择。2、保证培训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3、保证选用的培训方法与受训者群体特征相适应。分析受训者群体特征可使用三个参数。(1)学员构成。在目标参数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学员构成这一参数通过学员的职务特征、技术心理成熟度与学员个性特征三方面来影响培训方式的选择。(2)工作压力。当企业中员工的工作压力很大、内外部竞争激烈时(3)即使企业不组织集中正式培训;员工也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去自学此时适合采用控制力较弱的学习方式。当企业中员工的工作压力较小时,由于其控制力弱,员工的学习惰性往往会导致培训的失败,因而此时适合正式的培训。例如,企业在制度中对员工的职业资格、素质标准作出硬性规定通过对员工施加制度压力的方式来促进企业内学习风气的养成。4、培训方式方法要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5、培训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培训的资源与可能性(设备、花销、场地时间等)。四、 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各种方法(一)适宜知识类培训的直接传授培训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要和培训内容紧密相关,不同培训内容适用于不同培训方法。不同培训方法有不同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应依据公司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按照准备好的讲稿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的方法。它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适用于各类学员对学科知识、前沿理论的系统了解,主要有灌输式讲授、启发式讲授、画龙点睛式讲授三种方式。讲课教师是讲授法成败的关键因素。讲授法的优点:传授内容多,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对培训环境要求不高;有利于教师的发挥;学员可利用教室环境相互沟通,也能够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员工平均培训费用较低。讲授法的局限性:传授内容多,学员难以吸收、消化;单向传授不利于教学双方互动;不能满足学员的个性需求;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传授方式较为枯燥单一,不适合成人学习。2、专题讲座法。专题讲座法形式上与课堂教学法基本相同,但在内容上有所差异。课堂教学一般是系统知识的传授,每节课涉及一个专题,连续多次授课;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知识,一般只安排一次培训。这种培训方法适用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或当前热点问题等方面的知识。专题讲座法的优点:培训不占用大量的时间,形式比较灵活;可随时补足员工某一方面的培训需求;讲授内容集中于某一专题,培训对象易于加深理解。专题讲座法的缺点:讲座中传授的知识相对集中,内容可能不具备较好的系统性。3、研讨法。研讨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员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交流并相互启发的培训方法。(1)研讨法的类型。以教师为中心的研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以教师为中心的研讨会从头至尾由教师组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作出回答。教师起着活跃气氛、使讨论不断深入的作用。讨论的问题除主题本身外,有时也包括由学生的回答引出的问题。讨论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教师先指定阅读材料,然后围绕材料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研讨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常常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有两种方法:一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任务,学生独立提出解决办法;二是不规定研讨的任务,学生就某议题自由讨论,相互启发。研讨法还可以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由某一个组织举办,参加者以平等的身份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任务取向的研讨和过程取向的研讨。任务取向的研讨着眼于达到某种目标,这个目标是事先确定的,即通过讨论弄清某一个或几个问题,或者得出某个结论,组织这样的研讨需要设计能够引起讨论者兴趣、具有探索价值的题目,如“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转移模式”。过程取向的研讨着眼于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重点是相互启发,进行信息交换,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一个成功的研讨应当是任务过程取向的研讨,既能得出某个结论,又能达到相互影响的目的,这就需要对讨论进行精心的组织。例如,先分成小组讨论,小组内充分交流,意见达成一致,然后小组推举一人在全体学员的讨论会上发言。(2)研讨法的优点多向式信息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相互交流、启发和借鉴,及时反馈,有利于学员取长补短,开阔思路,促进能力的提高。要求学员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研讨法要求学员在调查准备的基础上,就研讨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出解决办法,因而学员必须独立思考,收集、查阅各种资料,分析问题,并用语言表达,同时还要能判断和评价别人的观点并及时作出反应。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讨论,为学员提供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加深学员对原理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并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形式多样,适用性强,可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3)研讨法的难点。对研讨题目、内容的准备要求较高。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4)选题注意事项。题目应具有代表性、启发性。4、题目难度要适当。题目应事先提供给学员,以便其做好研讨准备。(二)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性培训法实践法是指通过让学员在实际工作岗位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的培训方法,在员工培训中应用最为普遍。这种方法将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直接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员工培训的有效手段,适用于从事具体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技能和管理实务类培训。实践法的优点:经济,受训者边干边学,一般无须特别准备教室及其他培训设施;实用、有效,受训者通过实干来学习,使培训的内容与受训者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而且受训者在“干”的过程中,能迅速得到关于他们工作行为的反馈和评价。实践法的常用方式有四种。1、工作指导法。工作指导法又称教练法、实习法,是指由一位有经验的工人或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的方法。指导教练的任务是指导受训者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建议,并对受训者进行激励。工作指导法的优点是应用广泛,可用于基层生产工人培训,如让受训者通过观察教练工作和实际操作,掌握机械操作的技能;也可用于各级管理人员培训,让受训者与现任管理人员一起工作,后者负责对受训者进行指导一旦现任管理人员因退休、提升、调动等原因离开岗位时,训练有素的受训者便可立即顶替,如设立助理职务培养和开发企业未来的高层管理人员。这种方法并不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计划,但应注意培训的要点:一是关键工作环节的要求;二是做好工作的原则和技巧;三是需避免、防止的问题和错误。2、工作轮换法。工作轮换法是指让受训者在预定时期内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以管理岗位的工作轮换培训为例让受训者有计划地到各个部门学习,如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在每个部门工作几个月,实际参与所在部门的工作,或仅仅作为观察者,以便了解所在部门的业务,增进受训者对整个企业各环节工作的了解。(1)工作轮换法的优点。丰富受训者的工作经验,增加对企业工作的了解。使受训者明确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改善部门间的合作,使管理者能更好理解相互间的问题。(2)工作轮换法的缺点。工作轮换法鼓励“通才化”,适用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管理人员。3、特别任务法。特别任务法是指企业通过为某些员工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培训的方法,此方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其具体形式如下。(1)成立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这是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管理人员提供的,培养分析全公司范围问题的能力、提高决策能力的培训方法。初级董事会一般由10-12名受训者组成,受训者来自各个部门,他们针对高层次的管理问题,如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以及部门间的冲突等提出建议,并将这些建议提交给正式的董事会,通过这种方法为这些管理人员提供分析公司高层次问题的机会。(2)行动学习。这是让受训者将全部时间用于分析、解决其他部门而非本部门问题的一种课题研究法。4-5名受训者组成一个小组,定期开会,就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为受训者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经验,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制订计划的能力。4、个别指导法。个别指导法和我国以前的“师傅带徒弟”或“学徒工制度”相类似。目前我国仍有很多企业实行这种传帮带式的培训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资历较深员工的指导,使新员工能够迅速掌握岗位技能。(1)个别指导法的优点。新员工在指导者的指导下开始工作,可以避免盲目摸索。有利于新员工尽快融入团队。可以消除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状态的紧张感。有利于企业优良工作作风的传递。新员工可从指导者处获取丰富的经验。(2)个别指导法的缺点。为防止新员工对自己构成威胁,指导者可能会有意保留自己的经验、技术,从而使指导流于形式。指导者本身水平对新员工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指导者不良的工作习惯会影响新员工。不利于新员工的工作创新。(三)参与式培训法参与式培训法是调动培训对象积极性,让其在培训者与培训对象双方互动中学习的方法。这类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每个培训对象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开拓思维,转变观念。其主要形式有自学、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和管理者训练法。1、自学。自学适用于知识、技能、观念、思维、心态等多方面的学习。自学既适用于岗前培训,又适用于在岗培训,而且新员工和老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1)自学的优点。费用低。自学只需要为学习者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或者对自学进行必要的组织,如购买书籍,而不需要聘请教师、购置大件教学设备,不需要解决学员的食宿问题,因此自学的费用比课堂培训低得多。不影响工作。与集中培训不同,自学往往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学习和工作不会发生矛盾,对工作一般不会产生影响。学习者自主性强。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时间和进度,有重点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者自主性强,可弹性安排学习计划。可体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学习者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着重学习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同时,学习者可按照自己习惯的方法学习。培养员工的自学能力。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受教育,学会如何学习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自学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会提高学习能力。(2)自学的缺点。学习的内容受到限制。自学时缺少交流、演练和指点,通过交流、演练和指点才能掌握的东西显然不适合自学。学习效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员工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不同,学习效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学习中遇到疑问和难题往往得不到解答。在课堂培训时,教师会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讲解,使学生能够听懂。在自学时,学习者遇到不懂的问题可能无法得到解答。容易使学习者感到单调乏味。在讲授时,教师一般通过生动的讲解引起学员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而自学是独自进行的,如果恰好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就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2、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它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一起,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可分为案例分析法和事件处理法两种。(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它是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场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培训方法。案例分析法中的案例用于教学时应满足三个要求:案例内容真实,案例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案例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案例分析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描述评价型,即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不论成功或失败,这样留给学员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以及提出“亡羊补牢”,性的建议;另一种是分析决策型,即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学员去分析并提出对策,这种方法能更有效地培养学员分析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中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状态。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七个环节,解决问题的七个环节一个案例可以终止于七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例如,若写到第三个环节,即问题产生原因已找出,留给学员去做的事便是对症下药,列出若干备选方案,逐一权衡比较,然后制定出决策等;若只找出了问题,分清了主次,则查明原因这一环节也有待学员去做,学员的任务便加重了,案例的分析难度也会相应增加。如此逐步上溯,若案例只介绍了头绪纷繁的一种管理情境,则学员应找出此情境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案例研究的难度也就更大了。反之,若案例中七个环节均已覆盖,即介绍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及其后果,学员只能对此做法作一番评价,这才属于描述评价型的案例。(2)事件处理法。事件处理法是指让学员自行收集亲身经历的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个案,利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讨论,并用讨论结果来警戒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员之间通过彼此亲历事件的相互交流,可使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同时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合作的工作环境。事件处理法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员工了解解决问题时收集各种情报及分析具体情况的重要性;了解工作中相互倾听、相互商量、不断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自编案例及案例的交流分析,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员工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件处理法的优点:参与性强,变学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将学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融入知识传授中;教学方式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学员之间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交流的目的。事件处理法的缺点:案例准备的时间较长且要求高;需要较多的培训时间,同时对学员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对培训顾问的能力要求高;无效的案例会浪费培训对象的时间和精力。3、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研讨会法、讨论培训法。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培训对象在培训活动中相互启发思想、激发创造性思维,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参加者的创造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更多更好的方案。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要点:只规定一个主题,即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保证讨论内容不泛滥。把参加者组织在一起,无拘无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组织者和参加者都不能评议他人的建议和方案。事后再收集各参加者的意见,交给全体参加者。然后排除重复的、明显不合理的方案,重新表达内容含糊的方案。组织全体参加者对各可行方案逐一评估,选出最优方案。头脑风暴法的关键是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让参加者轻松自由、各抒己见。头脑风暴法的优点:培训过程中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收益;可以帮助学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培训中学员参与性强;小组讨论有利于加深学员对问题理解的程度;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达到了相互启发的目的。头脑风暴法的缺点:对培训顾问要求高,如果不善于引导讨论,可能会使讨论漫无边际;培训顾问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讲授的机会较少;研究的主题能否得到解决也受培训对象水平的限制;主题的挑选难度大,不是所有的主题都适合用来讨论。4、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法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学员在假定的工作情境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基本形式包括人和机器共同参与模拟活动、人与计算机共同参与模拟活动。5、模拟训练法的优点:学员在培训中工作技能将会获得提高;培训有利于加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可以带动培训中的学习气氛。模拟训练法的缺点:模拟情境准备时间长,而且质量要求高;对组织者要求高,要求其熟悉培训中的各项技能。这种方法与角色扮演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模拟训练法更侧重于对操作技能和反应敏捷度的培训,它把参加者置于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中,让参加者反复操作装置,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员工的培训。6、敏感性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SensitivityTraining)又称T小组法简称ST法。敏感性训练要求学员在小组中就参加者的个人情感、态度及行为进行坦率、公正的讨论,相互交流对各自行为的看法,并说明其引起的情绪反应。它的目的是要提高学员对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洞察力,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感受与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发展在各种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在群体活动中采取建设性行为。敏感性训练法适用于组织发展训练、晋升前的人际关系训练、中青年管理人员的人格塑造训练、新进人员的集体组织训练、外派工作人员的异国文化训练等。敏感性训练法常采用集体住宿训练、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活动方式具体训练日程由指导者安排,内容可包括问题讨论、案例研究等。在讨论中,每个学员充分暴露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并从小组成员那里获得对自己行为的真实反馈,承受以他人的方式给自己提出意见,同时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从而改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7、管理者训练法。管理者训练法(ManagerTrainingPlan)简称MTF法,是企业界最为普及的管理人员培训方法。这种方法旨在使学员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管理者训练法适用于培训中低层管理人员,使他们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提高管理的能力,一般采用专家授课、学员之间研讨的培训方式。企业可进行大型的集中训练,以脱产方式进行。e管理者训练法的操作要点:指导教师是管理者训练法的关键,一般由外聘专家或由企业内部曾接受过此方法训练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四)适宜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的培训方法1、针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可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和拓展训练。t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在一个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参加者身处模拟的日常工作环境之中,并按照他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权责来担当与实际工作类似的角色,模拟性地处理工作事务,从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以动作和行为作为练习的内容来开发设想”。也就是说,学员不是针对某问题相互对话,而是针对某问题采取实际行动,以提高个人及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模仿法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法,它通过向学员展示特定行为的范本,由学员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并由指导者对其行为提供反馈它适宜于对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它能使学员的行为符合其职业、岗位的行为要求,提高学员的行为能力,使学员能更好地处理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培训方法根据培训的具体对象确定培训内容,如基层主管指导新雇员、纠正下属的不良工作习惯等。它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建立示范模型;其次,角色扮演与体验;再次,社会行为强化;最后,培训成果的转化与应用。(1)角色扮演法的优点。学员参与性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可以提高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角色扮演中特定的模拟环境和主题有利于增强培训效果。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员之间需要进行交流、沟通与配合,因此可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学员的沟通、自我表达、相互认知等社会交往能力。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员可以互相学习,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了解本身的不足,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学员业务能力,同时提升其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实施者可以根据培训的需要改变受训者的角色,调整培训内容;同时,角色扮演对培训时间没有任何特定的限制,视要求而决定培训时间的长短。(2)角色扮演法的缺点。场景是人为设计的,如果设计者没有精湛的设计能力,设计出来的场景可能会过于简单、牵强,使受训者得不到真正的角色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机会。实际工作环境复杂多变,而模拟环境却是静态的、不变的。扮演中的问题分析限于个人,不具有普遍性。:有时学员由于自身原因,参与意识不强,角色表现漫不经心,从而影响培训效果。综上所述,角色扮演法既有其优点,又有不足之处,是一种难度很高的培训和测评方法。要想达到理想的培训和测评效果,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情境模拟设计,同时还要保证角色扮演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以纠正随时可能产生的问题。2、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境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它以外化型体能训练为主,学员被置于各种艰难的情境中,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人的心理素质得到改善。拓展训练包括场地拓展训练和野外拓展训练两种形式。(1)场地拓展训练。场地拓展训练是指需要利用人工设施(固定基地)的训练活动,包括高空断桥、空中单杠、缅甸桥等高空项目,合力过河等水上项目。场地拓展训练的特点如下。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例如,训练场地的几根绳索,却是能否生存的关键;几块木板,可以架设通往成功的桥梁。有形的游戏,锻炼的是无形的思维。在培训师的引导下,利用简单的道具,整个团队进入模拟真实的训练状态,团队和个人的优点得以凸显,问题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在反复的交流回顾中,也许找到了某些想要的答案,也许为今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简便,容易实施。场地拓展训练可以在会议厅里进行,也可以在室外的操场上进行,因此它既可以作为一次单独的完整团队培训项目来开展,又能很好地和会议、酒会以及其他培训相结合。场地拓展训练是一种既稳妥又新鲜的培训方法,可以促进团队内部和谐、提高沟通的效率、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形成从形式到内涵且真正为大家所认同的企业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能作为企业正统培训的补充,为企业未来建成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打下坚实的基础。(2)野外拓展训练。野外拓展训练是指在自然地域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境体验式心理训练。它起源于欧洲的海员学校,要求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勇敢地开始探险的旅程,去接受一个个挑战,战胜一个个困难。它旨在训练海员的意志和生存能力,后被应用于管理训练和心理训练等领域,用于提高人的自信心,培养把握机遇、抵御风险、积极进取和团队精神等素质,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与发展能力,提高组织的环境适应与发展能力。野外拓展训练的基本原理:通过野外探险活动中的情境设置,使参加者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从而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及其后果,以实现提升学员能力的培训目标。野外拓展训练包括远足、登山、攀岩和漂流等项目。这些活动是参加者的一种媒介,使他们可以了解自身与同伴的力量、局限和潜力。(3)野外拓展训练和场地拓展训练的区别野外拓展训练借助自然地域,轻松自然。野外拓展训练提供了真实模拟的情境体验。野外拓展训练使参与人员拥有开放接纳的心理状态。野外拓展训练使参与人员拥有与以往不同的共同生活经历。(五)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技术被引进到培训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的培训方式不断涌现,如网上培训、虚拟培训等培训方式在很多企业受到欢迎。1、网上培训。网上培训又称基于网络的培训,是指通过企业的内部网或因特网对学员进行培训的方式。它是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而创造出来的培训方法,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在网上培训中,教师将培训课程储存在培训网站上,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学员利用网络浏览器进入该网站接受培训。(1)网上培训的优点。无须将学员从各地召集到一起,大大节省了培训费用。在进行网上培训时,网络上的内容易修改,且修改培训内容时无须重新准备教材或其他教学工具,费用低;可及时、低成本地更新培训内容。网上培训可充分利用网络上大量的声音、图片和影音文件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网上培训的进程安排比较灵活,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而不用中断工作。(2)网上培训的缺点。网上培训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网络培训系统,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限制,往往无法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相关培训设备和技术。某些培训内容不适用于网上培训方式,如关于人际交流的技能培训等。2、虚拟培训。虚拟培训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实时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学员通过运用某些设备接收和响应该环境的各种感官刺激而进入其中,并可根据需要通过多种交互设备来驾驭环境、操作工具和操作对象,从而达到提高培训对象各种技能或学习知识的目的。虚拟培训的优点在于它的仿真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安全性。在培训中,学员能够自主选择或组合虚拟培训场地和设施,而且学员可以在重复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训练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虚拟环境使他们脱离了现实环境培训中的风险,并能从这种培训中获得感性知识和实际经验除上面的培训方法外,还有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访问等方法,这些方法是通过参加者的自身努力、自我约束能够完成的,企业只起鼓励、支持和引导作用。五、 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1、书面资料。在企业中,一般都保存着各类岗位现职人员的资料记录以及岗位责任的说明,这些资料对工作岗位分析非常有用,如组织中现有的岗位职责、招聘用的广告等。2、任职者的报告。这是指可以通过访谈、工作日志等方法得到任职者的报告。由于是任职者自己描述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是如何完成的,因此很难保证所有的工作方面都能涉及,而且任职者本人所提供的信息难免会有失客观或者故意弄虚作假。3、同事的报告。除直接从任职者那里获得有关的资料外,也可以从任职者的上级、下属等处获得资料。同事的报告有助于提供一个对比,也有助于弥补仅从任职者那里获得资料的不足,上级的评价还可检查结果是否有效。4、直接观察。到任职者的工作现场进行直接观察也是一种获取有关工作信息的方法。尽管岗位分析人员出现在任职者的工作现场对于任职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方法仍能提供一些其他方法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六、 工作岗位分析(一)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二)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在企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其名称、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作资料。工作岗位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界定,其次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三)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通过工作岗位分析,掌握了工作任务的静态与动态特点,能够系统提出有关人员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对本岗位的用人标准作出具体而详尽的规定。这就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有了客观的依据,经过员工素质测评和业绩评估,为企业招聘和配置符合岗位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合格人才,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尽其才、岗得其人、能位匹配”的基本原则得以实现。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员工的评估、考核、晋级和升职,如果缺乏科学的依据,将会挫伤各级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根据岗位分析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制定出各类人员的考评指标和标准,以及晋职晋级的具体条件,提高员工绩效考评和晋升的科学性。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通过工作岗位分析,可以揭示生产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反映工作设计和岗位配置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发现劳动环境中有碍于员工生理卫生和劳动安全、加重员工的劳动强度和工作负荷、造成过度的紧张疲劳等不合理的因素,有利于改善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使员工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下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兴趣,充分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每个企业对于岗位的配备和人员安排都要预先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且要根据计划期内总的任务量、工作岗位变动的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中长期的人才供给与需求预测。工作岗位分析所形成的工作说明书,为企业有效进行人才预测、编制企业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前提。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因此,可以说,工作岗位分析为企业建立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准备了条件。此外,工作岗位分析还能使员工通过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充分了解本岗位在整个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己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和职务晋升路线,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愿景,更有利于员工“量体裁衣”,结合自身的条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精神愉快地投身于本职工作。总之,工作岗位分析无论对我国宏观社会和经济发展还是对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都具有极为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七、 劳动定员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一)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的区别和联系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任何组织从事经济活动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在开始进行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和业务部门的设计时,就会遇到如何优化劳动组织、实现劳动组织科学化等问题,而劳动定员是进行劳动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劳动定员是以企业常年性生产、工作岗位为对象,凡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类人员都应包括在劳动定员的范围之内。劳动定员的范围,不仅包括一线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直接生产人员,也包括二线、三线各类各级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等非直接生产人员。其对象和范围与具体的劳动用工形式无关。从历史上看,我国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要比劳动定额工作开展得晚一些,从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长期以来,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约定俗成地常将劳动定额与定员并称为劳动定员定额或劳动定额定员。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两个概念之间确实存在许多相似相近之处。为了进一步弄清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从概念的内涵来看,劳动定员是对劳动力使用的一种数量和质量界限。这种界限,既包含了对劳动力消耗“质”的界定,也包含了对劳动力消耗“量”的限额。它与劳动定额的内涵,即对“活劳动”消耗量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其限额既具有“量”的规定性,也包含“质”的规定性,其所规定的是有效的而不是无效的劳动消耗量。2、从计量单位来看,劳动定员通常采用的劳动计量单位是“人.年”“人季”“人月”,与劳动定额所采用的劳动计量单位“工日”“工时”,“工分”“工秒”没有“质”的差别,只是“量”的差别,即计量的长度不同。例如,按年度制度工日(五天工作制)或工时折算,1人/年等于250个工日或2000个工时。3、从两者具体实施和应用范围来看,在企业中除某些人员因长期脱离生产岗位而在劳动定员管理范围之外,凡是在常年性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如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都纳入了劳动定员管理的范围之内。在企业中,实行劳动定额的岗位人员约占全体员工的40%50%,其基本原因是,可以规定劳动定额的工作岗位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本岗位劳动者的“活劳动”消耗量必须与其劳动成果直接相关;二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可以采用一定的度量衡计量工具直接进行测度衡量。也就是说,在企业各类岗位人员中可以实行劳动定额的,也可以实行劳动定员管理;而不能实行劳动定额的,还是可以实行劳动定员管理。总之,在企业中劳动定员适用范围大于劳动定额,即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4、从制定的方法来看,劳动定额与劳动定员的制定方法也不同。劳动定员的制定方法包括按效率定员法、按设备定员法、按岗位定员法、按比例定员法和按职责范围定员法等,而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包括经验估工法、概率估工法、类推比较法、统计分析法、工时测定法和标准资料法等。在上述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中,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相对独立的前提条件和不同的程序、步骤和技术要求,其适用的范围也各不相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按效率定员法、按设备定员法都是以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或设备看管定额为依据核算出定员人数。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既存在着一定区别,又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虽然都是对人力消耗所规定的限额,但在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应用范围、粗细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也正是基于上述区别和联系,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相互补充、相伴相随、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石。(二)劳动定员与企业编制的区别和联系劳动定员这一概念既是现实存在的范畴,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定员与“企业编制”这一术语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逐步强化了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计划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从政府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乃至军队及其军事单位中组织机构和人员,统一实行了“编制”管理的人事劳动制度。这里所说的“编制”,泛指一切法定的社会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组织形式,以及工作人员定员、人员结构比例、职务系列和配置等方面的规定。就其基本内容来看,它具体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机构编制。它是对组织机构的名称、职能(职责范围和分工)、规模、结构,以及总机构、分支机构设置等内容的规定。二是人员编制。它是对组织机构中各类岗位的数量、职务的分配,以及岗位人员的数量及其结构所作的统一规定,具体内容包括人员数量、人员结构比例、人员标准、职务分配、高层次职位限额等。在人员编制中,将各级工作人员的数量规定称为编制员额,而将某一系统范围内所有的或某一类的人员编制的总员额称为编制总额。编制分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三大类。一是行政编制。它是指国家和地方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党派、政协、人民团体的编制。二是事业单位编制。凡是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要,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均属事业单位,列为事业编制。三是企业编制。凡为国家创造财富,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商品流通以及为国民经济、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并独立实行经济核算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均属企业单位,列为企业编制。从我国“一五”计划开始,企业单位的编制历来是通过下达劳动工资计划,由企业的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国家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的编制管理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有企业“三大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的不断深入,特别是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该法律对企业设立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自此以后,国有企业劳动定员定额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三)劳动定员与“三定”的关系“三定”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编办)所提出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对国务院所属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所作规定的简称。该规定是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是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中央编办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归纳为“三定”,并将“定职能”放在首位。“定职能”就是明确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职能和职责范围,即明确该部门具体是干什么的;“定机构”就是确定行使职责部门的机构数量、名称、性质、级别等;“定编制”就是规定人员限额以及领导干部职数,即明确该部门应配备多少人员。“三定”一词由来已久,1988年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中央决定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时,首先要确定部门职责,再根据职能核定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即所谓“三定”方案。10年之后,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将“三定”方案改为“三定”规定,使“三定”成为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规范性的部门设置要求。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上述“三定”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管理的范畴,与企业劳动定员定额管理没有任何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有企业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企业劳动定员定额等基础性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强化。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三定”,即“定机构、定岗、定员”。除了上述涉及劳动定员的“三定”之外,还有以下“四定”“五定”等多种提法。“四定”即定岗、定责、定编、定薪。该提法将薪资制度设计也包括在内,认为定岗、定编、定责是定薪的前提和基础。也有学者认为“四定”是定岗、定责、定员、定额。该提法将“四定”列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其中,定岗是核心,定责、定员、定额是在定岗之后需要完成的各项具体工作,主要解决本岗位的职责范围、岗位人员配置的素质要求和数量限额、岗位工作量考核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五定”即定编、定责、定岗、定员、定薪。该提法认为,定编是指严格按照公司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依据科学合理、高效精干的原则,确定本单位的机构编制;定责是指对本单位现有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和归纳,明确岗位的职责范围;定岗是指通过定责,把相关的任务进行整理合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岗位,规定具体岗位的具体劳动者所要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取得的工作成果,做到因事设岗、数量最低、有效配合;定员是指按照岗位需要,确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贯彻精减、高效、节约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各类人员比例关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