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伤寒与副伤寒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7661625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伤寒与副伤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七章伤寒与副伤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七章伤寒与副伤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typhoid fever)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 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 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肠出血和肠穿孔为主要严重并发症。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 um,宽0.5 0.8 um,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 培养基中生长较好。伤寒杆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 用。以少量内毒素注射于人或家兔静脉内,可引起寒战,发热,不适和白细胞减少,这些现 象和伤寒病人的表现极相类似。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 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及“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 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 vr 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液分 离)的菌株,所产生的“Vi”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当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 后,“ V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 Vi”抗体的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却有助于发现 -4-+-卡.带菌者。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 2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C经30 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为病人及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开始可从粪便排菌,从病程第 1 周末开始从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慢性带菌者以胆囊、胆管带菌居多(二)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水,食物,日常生活接 触和苍蝇,蝉螂等媒介而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四)流行特征 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三、发病机理伤寒杆菌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入侵病菌数量较多, 或胃酸缺乏时,致病菌可进入小肠,侵入肠粘膜,此时部分病菌即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 浆内繁殖,部分则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 然后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而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即原发菌血症期,此阶段病人并无症状,相 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肾和骨髓后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 起第二次严重菌血症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产生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出现皮肤玫瑰 疹和肝,脾肿大等,此时相当于病程的第12周。经胆管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穿过 小肠粘膜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和单核 细胞浸润,引起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若波及病变部位血管可引起出血,若侵及肌层与浆 膜层则可引起肠穿孔。病程第4 周开始,人体产生的免疫力渐次加强,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作用加强等,伤寒杆菌从血流与脏器中逐渐消失,肠壁溃疡渐趋愈后,疾病最 终获得痊愈。四、病理病理特点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大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以肠道为最 显著。病程第710天,肠道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尤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和 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病程2-3周肠道淋巴组织的病变加剧,使局部发生营养障碍而出现坏死,形成黄色结痂。病程第 3 周,结痂脱落形成溃疡,若波及病变部血管可引起出血,若侵入肌层与浆膜层 可引起肠穿孔。因回肠末段的淋巴结较大且多,病变最严重,故穿孔多见于此部位。病程第 45 周,溃疡愈合,不留疤痕。肠道病变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五、临床表现潜伏期 10-14天,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典型的伤寒可分为 4 期:(一)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 1 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梯形上升,于 57天内达3940C,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二)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 23 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1. 高热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2.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3. 神经系统症状 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 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 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4. 循环系统症状 常有相对缓脉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 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5. 肝脾肿大 病程第 6 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 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 肝炎存在。6. 皮疹 病程713天,部分患者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 压之退色,为数在12 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 24 天内消失。(三)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 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 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四)恢复期 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 全恢复健康。临床类型:(一)轻型 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 12 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 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二)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心肌炎, 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三)迁延型 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 45 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常属此型。(四)逍遥型 毒血症状轻,病人常照常生活。(五)老年伤寒 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 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复发与再燃:症状消失后12周,临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阳转为复发,复发的 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与胆囊或网状内皮系统中潜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环有关; 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见。偶可复发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体温于逐渐下降 的过程中又重升高, 57 天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机理与初发相似。六、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 血白细胞大多为3X109/L5X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 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X108/L者可基 本除外伤寒。(二)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是确诊的依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 90%;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粪便培养,第34周可高达80%;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 免粪便污染;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三)免疫学检查1. 肥达氏试验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检查 中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共 5种,目的在于用凝集法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从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 渐增高,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Widal 试验已沿用近 100 年,非伤寒发热性疾病 Widals 试验也呈阳性结果,如各种 急性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性疾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均可出现阳性结果。对肥达氏反 应结果的判定宜审慎,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还应强调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的对比。2. 其他免疫学检查(1)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根据 红细胞凝集状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存在。(2)对流免疫电泳(CIE):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伤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3)协同凝集试验(COA):利用金葡菌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与抗体IgG的Fc段 结合的原理,先用伤寒抗体致敏带有SPA的金葡菌,然后与抗原发生反应。(4)免疫荧光试验(IFT): Doshi等用伤寒杆菌菌体Vi悬液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 检测。(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四)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1.DNA探针(DNA Probe) 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用DNA探针对培养所 得的伤寒杆菌进行检测,敏感性需标本中达1000个细菌才能检出。2.聚合酶链反应(PCR)用PCR方法扩增伤寒的鞭毛抗原编码基因,敏感度能检出10个 伤寒菌,特异性为 100%。七、并发症近年来国内伤寒的并发症已显著减少。1. 肠出血 为常见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 23 周可从大便隐血至大量血便。大量出血时热 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交叉现象,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冷汗,血压 下降等休克表现。有腹泻者并发肠出血机会较多。2. 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 23 周。肠穿孔常发生于回肠末段,肠穿孔 的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冷汗,脉细数,呼吸促,体温与血压下降。不 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并出现腹膜炎征象,表现为腹胀,持续性腹痛,腹壁紧张,广泛压痛及反 跳痛,肠鸣音减弱至消失,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数较原先增高伴核左移。3. 中毒性肝炎 常见于病程第 12 周。主要特征为肝肿大,可伴有压痛,少数出现轻度黄 疸,转氨酸活性轻度升高。随着病情好转,肝肿大及肝功能可于23周恢复正常。4. 中毒性心肌炎 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 音减弱,心律不齐,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 改变, S-T 段偏移等。5.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近年来国外报道的发病数有增加趋势,达 12.5%13.9%,国内亦有 零星报道。一般见于病程第13周,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肾功 能衰竭,可能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诱使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所致。6. 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通常是继发感染,极少由伤寒杆菌引起。八、诊断(一)诊断标准1. 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C )为时12周以上,并 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 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2. 确诊标准 疑似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1)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三1 : 80, “H”抗体凝集效价三1 : 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二)鉴别诊断 应与病毒感染,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粟粒性 肺结核,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结核性脑膜炎,恶组等相鉴别。九、治疗措施(一)一般治疗 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发热期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 软无渣饮食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二)伤寒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1. 氟喹诺酮类药物应为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活性高; 细菌对其产生突变耐药的发生率低; 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 大多品种系口服制剂,使用方便; 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目前常用的有氧氟沙星,剂量:300mg每日两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时一次,静 滴,疗程14天。环丙沙星,剂量:500mg每日两次或每8小时一次,口服或静滴,疗程: 14天。2. 头孢菌素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 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可用头孢三嗪,剂量:成人 1g,每12小时一次,儿童每天100mg/kg,疗程:14天。2.氯霉素 剂量:为每天25mg/kg,分2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 疗程:两周。注意事项:新生儿,孕妇,肝功能明显损害者忌用;注意毒副作用,经 常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 2500/mm3 时停药。4. 氨苄(或阿莫)西林5. 复方新诺明(三)带菌者的治疗1. 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2. 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四)并发症的治疗1. 肠出血 绝对卧床休息;暂停饮食;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注意电解质平衡, 止血药;根据出血情况,酌量输血;经积极治疗仍出血不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2. 肠穿孔 除局限者外,肠穿孔伴发腹膜炎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3中毒性心肌炎 严格卧床休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B1, ATP,静注高渗葡萄糖 液。4. 中毒性肝炎 除护肝治疗外,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5. 胆囊炎6.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控制伤寒杆菌的原发感染;输血,补液;使用皮质激素;抗 凝疗法,可用小剂量肝素每日50100u/kg静注或静滴;必要时行腹膜或血液透析。7. DIC 给予抗凝治疗,酌情输血。参考资料王季午 主编实用传染病学第四版 翁心华 主编现代感染病学第二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