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技术结合肌肉力量技术治疗失稳性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75632513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悬吊训练技术结合肌肉力量技术治疗失稳性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悬吊训练技术结合肌肉力量技术治疗失稳性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悬吊训练技术结合肌肉力量技术治疗失稳性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悬吊训练技术(SET)结合肌肉力量技术治疗失稳性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梁鲁波;张新斐;刘初容;莫昊风;王铮辉;高瑞麒【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年(卷),期】2017(038)001【总页数】2页(P95-96) 【关键词】 颈椎病;悬吊训练技术;肌肉力量技术【作 者】 梁鲁波;张新斐;刘初容;莫昊风;王铮辉;高瑞麒【作者单位】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510510;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510510;广 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510510;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510510;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州510510;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510510【正文语种】 中 文【中图分类】 R681.55失稳性颈型颈椎病是由于退变所致的颈椎结构功能减退,以致在生理载荷下出现颈 椎失稳。因其具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病理损伤较轻、愈后良好等特点,近年来, 常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来论述1。笔者采用悬吊训练技术(SET )结合肌肉力量 技术治疗失稳性颈型颈椎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1 一般资料入选标准:符合失稳性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 , X线片显示颈椎过屈、过伸 位颈椎节段不稳,相邻椎体水平位移3.0 mm,及角位移11。:临床主要表现 为颈肩部疼痛、头痛、头晕等症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手法禁忌证及患有颈椎先天畸形患者;耳、鼻、喉、眼科疾病及全 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等疾病;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脏器系统原 发性疾病及有外科手术适应证患者;伴有颈椎结核、颈部肿瘤的患者;患有较 严重骨质疏松症、精神疾病、肌肉严重萎缩及常期服用止痛药物患者;孕妇; CT或MRI提示有明显颈段脊髓受压者。选取近2年来我科就诊且符合上述标准的60例失稳性颈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 30例、女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 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悬吊训练技术(SET )结合肌肉力量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结合牵 引治疗。1.2.1悬吊训练技术(SET)起始位:患者仰卧,屈膝双手抱胸,枕部以中分带非弹性绳支撑,胸腰以宽带弹性 绳以减重。胸部弹性绳松紧程度为术者用一个手指可顶起患者上身。颈部后伸动作:治疗师双手固定中分带避免下滑,嘱患者做颈部后缩支撑住,做仰 头动作按Repetition程序操作。颈部侧屈动作:治疗师双手固定中分带避免下滑,嘱患者做颈部后缩支撑住,做颈 部侧屈动作,按Repetition程序操作。颈部旋转动作:治疗师双手固定中分带避免下滑,嘱患者做颈部后缩支撑住,做颈 部旋转动作,按Repetition程序操作。以上训练治疗均严格遵循无痛、不疲劳原则。每种动作 3 次为一组,各训练 3 组, 组间休息30 60 s。1.2.2 肌肉力量技术下述训练技术必须在治疗师的正确指令引导下完成,其效果取自患者同治疗师的密 切配合。患者在收到指令后的出力(包括抵抗力)必须是缓慢施加的,当治疗师嘱 患者保持姿势时,要求患者每个治疗动作都要维持57秒。颈伸肌群的收缩-放松训练。动作是:患者仰卧中立位,治疗师将手放于患者颅 骨下,向上轻抬头部,略使头部离开床面,发指令让患者缓慢出力维持稳定,同时 抵抗住治疗师上抬其头部的应力。颈屈肌群的收缩-放松训练。动作是:患者仰 卧中立位,治疗师一手放于患者枕后,另一手放于患者前额固定,上抬患者头部离 开床面使其下颌尽量靠近颈前部,发指令让患者缓慢出力维持稳定,同时让患者抵 抗住治疗师将其头部压回床面的阻力。颈侧屈肌群的收缩-放松训练。动作是: 患者仰卧中立位,治疗师将一手掌心放于患者一侧乳突上,另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 发指令让患者缓慢出力维持稳定,同时让患者抵抗住治疗师放置在乳突侧手向其另 侧轻推的阻力,对侧也重复此动作。枕骨下肌群的收缩-放松训练。动作是: 患者仰卧中立位,治疗师双手十指交叉托住患者后枕部,发指令让患者向后仰头缓 慢出力维持稳定,同时让患者抵抗住治疗师使其头前倾的阻力3。1.2.3 传统推拿 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先以滚法放松颈肩部肌肉,点按或弹拨局部压痛 点,端提旋颈,再按揉颈肩部,牵抖上肢,结束手法。1.2.4牵引治疗患者取坐位,枕颌布带牵引,选择合适的牵引重量及角度。上述四个治疗项目均有专业治疗师操作,每日治疗1次,每次15-20分钟,每周 5次,连续治疗2周。1.3 疗效评定(1)疼痛程度的评估选用疼痛目测类比量表(VAS )评分法4采用游动标尺评 定,0 级是无痛,1-4 级是轻度疼痛,5-6 级是中度疼痛,7-10 级是重度疼痛。(2)颈椎关节活动度( ROM )评估4 痊愈:颈椎关节活动度正常,前屈50、 后伸40、左旋60、右旋 60、左侧屈40、右侧屈405;明显好转: 颈椎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前屈4050。、后伸3040。、左旋4560。、右旋 4560。、左侧屈3040。、右侧屈30-40;好转:颈椎关节活动度比治疗前有 进步,但未达到明显好转;无效:颈椎关节活动度比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减小。(3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5共10个项目,包括相关的症状和日常生 活活动能力两部分,由患者根据自己情况填写。每个项目最低得分0分,最高得 分5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按公式计算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的严重 程度: NDI ( % ) =。 ( 4 )疗效标准治愈:颈项部疼痛、压痛消失,颈椎关节 活动度正常;显效:颈项部疼痛压痛明显减轻,颈椎关节活动度明显好转;改善: 颈项部疼痛压痛有所减轻,但未明显减轻,颈椎关节活动度比治疗前有进步,未达 到明显好转;无效:颈项部疼痛及颈椎关节活动度等均无改善。(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以(士s)表示,计量资 料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vO.O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者降低(P0.05 ),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 照组(Pv0.05 ),详见表2。两组治疗后NDI指数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明显下降,且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v0.05 ) ,详见表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显效26例(86.7%),改善3例 (10.0%),无效1例(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 30例,显效 18例 (60.0%),改善7例(3.3%),无效5例(16.7%),总有效率83.3%,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秩和检验Z值=-3.11, P=0.002)。详见表4 : 加强整体和局部稳定系统运动控制的能力是康复医学以及运动医学的一个热点 6 根据各肌肉群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将核心肌肉分为整体稳定肌和局部稳定肌(核 心稳定肌群)。整体稳定肌如竖脊肌、斜方肌,这些肌肉对于颈椎运动的方向有一 定的控制作用。而局部稳定肌主要包括多裂肌和椎旁肌等肌肉,这些肌肉不仅对于 颈椎的弯曲程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在颈椎稳定性的维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颈椎椎骨之间构成的关节得到众多肌肉群的支持,其中维持稳定功 能的局部稳定肌群多数由短肌肉构成。而外层肌肉则起到活动头部的作用。长期以 来活动颈部的诸多治疗方法都针对外层整体稳定肌群进行。传统推拿手法也大多松 解了外部肌肉7,但位于深层的核心稳定肌群尚未有很好的训练和推拿方法。而 悬吊训练技术(SET )就是建立在核心稳定性理论基础上的一项运动治疗方法。是 通过以不稳定的支撑面为基础,逐步加大训练难度,刺激各肌群主动协调工作,进 而提高深层的核心稳定肌群主动参与运动控制的能力。本文两组患者治疗后NDI 指数评分均有下降(PvO.O5 ),但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vO.O5 )。治疗组的总有 效率和NDI指数评分分数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v0.05 )。总之,通过悬吊训练技术(SET )结合肌肉力量技术治疗能有效改善失稳性颈型颈 椎病患者的整体和局部稳定肌群的功能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相关文献】1 吴福春,陈捷,徐维,等.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疗效观 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 ( 1 ):52.2 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 ,19 ( 2 ): 156-158.3 休德里克逊(Hendrickson , T.).叶伟胜,万瑜主译骨科疾病的矫形按摩M天津科技翻译出 版公司,2004.167-168.4 恽晓平编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2-93.344-345.5 伍少玲,马超,伍时玲,等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的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3(7):625-6286 林科宇,许轶,王楚怀,等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 志,2014,29(10):923-9287 Bunn EA,Grindstaf TL,Hart JM,et a1Effects of paraspinal fatigue on lower extremity motoneuron excitabi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a history of low back painJ.J Electromyogr Kinesiol,2011,21(3):466-4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