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175471932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5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川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铜川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铜川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铜川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目录1-刖第一章发展形势第一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第二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挑战加大第三节农业农村现代化机遇条件更加有利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定位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三章统筹推进,优化农业农村发展布局第一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第二节梯次推进乡村建设第四章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精品农业第一节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第二节推动优势产业跃升发展第三节培育壮大乡村新兴产业第四节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第五节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第六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五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品质农村第一节加强乡村建设规划与保护第二节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第三节精准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第四节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第六章持续促进就业增收,培育高素质农民第一节大力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第二节深入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第三节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乡村第一节打造铜川智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第二节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第三节实施乡村信息惠民服务行动第四节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第八章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第一节全面深化农村三项制度改革第二节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体制机制第三节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平台载体第九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一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二节接续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第三节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分类帮扶机制第十章构建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加大资金扶持第三节健全落实机制第四节强化考核评估第五节加强宣传引导附铜川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项目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铜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IOO万亩以上,15625户46541人如期脱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359个村完成“三变改革,为铜川追赶超越高质量转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铜川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为举全市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铜川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铜川市全境,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第一章发展形势十三五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面对发展基础条件和环境的深刻变化,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变危为机,团结奋进、拼搏进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第一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铜川市农业农村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IOO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30万吨左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3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74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累计脱贫15625户46541人,绝对贫困问题有效解决。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高标准农田47.02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2.6%,农作物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连续负增长,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56个,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3+X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累计改造农村户厕96073户,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8.7%,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93.4%,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行政村全覆盖,村庄绿化率达38%以上,18个村被评为全国绿色村庄全国生态村全国文明村等。农民收入跃上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54元,年均增长9.3%,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农村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量化全面完成,359个村完成三变改革且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黄堡镇新村、阿庄镇阿庄村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总体来看,十三五是铜川市特色农业发展最快、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这表明铜川市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为全市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表1“十三五”铜川市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效表序号分类指标单位2015年2020年1供给保障殡食产量万吨24.1131.562粮食面积万亩94.0101.263水果产量万吨60.1261.834苹果产量万吨57.5459.065樱桃产量万吨1.21.1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万吨5.457.47肉量万吨1.691.068禽蛋产量万吨1.652.339奶量万吨2.922.9810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素质农民人366211家庭农场个18057612农民合作社个1195266513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个314714土地流转率%9.2322.751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16农机总动力万千瓦54.7736.681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5.78218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990.582319衣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3.779.1420高标准基本衣田面积万亩47.0221农村人居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8.72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8.823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9624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2.395.042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2.626农民生活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05811054第二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挑战加大受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人口数量、外部环境等因素制约,十四五全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省的83.01%、全国的64.5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较大。农民收入四大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面临较大制约,受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增大。现代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存在明显短板,粮食生产基础仍不稳固,3+X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尚不完整,农产品加工物流发展显著滞后,全要素生产率依然不高,经营体系亟待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还需下大力气提升。乡村建设短板依然明显。全市水电路气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长效管护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远落后于城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整体较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乡风文明程度依然不高,村庄规划体系仍不完善,乡村治理能力亟待加强。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全市城乡要素流动依然不畅,乡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紧张,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意愿不强,城乡融合发展人地钱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供给不足,政策碎片化和政策效能递减问题明显。这些困难问题交织叠加,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较大压力,迫切需要进一步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化解能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第三节农业农村现代化机遇条件更加有利展望十四五,全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更加有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后劲十足。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大有可为。区域大战略加速实施,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联动发展,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大西安都市圈建设不断加快,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关中建设、铜川增材全面落实,为十四五全市农业农村吸引外部投资、拓展消费市场、引进创新人才、培育3+X特色产业品牌等创造良好机遇。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创新驱动更加有力。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一场以生物技术、智能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特别是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将对农业生产、农产品物流、农村治理、农村教育及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铜川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关中协同创新先行区,建设创新型铜川。科技创新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创造可能条件。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等三块地改革试点有望全面推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正逐步形成,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正在全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加速重塑;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正逐步建立,将有效激发要素、市场和主体活力;创建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市,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将享受多重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综合判断,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期,正处于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期,正处于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第二章总体要求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全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目标,以发展精品农业、建设品质乡村和培育高素质农民为路径,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为全市新时代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全方位转型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是为了农民。要充分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民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挖掘乡村消费投资潜力,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农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弊端,根本靠改革。要坚定不移统筹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粮食安全保障与乡村产业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第三节发展定位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旱作农业为主导产业,以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为方向,统筹苹果、生猪、设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力争把全市打造为绿色生态、优质高效、链条完整的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重点开展绿色循环农业、数字农业农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先行先试,探索适应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模式,把全市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西部样板。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创建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市为指引,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路径。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先行示范区同步跟上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展望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十四五时期,具体实现如下目标:精品农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70万吨、蔬菜(含食用菌、西甜瓜等)产量达到10万吨、中药材面积30万亩,生猪饲养量IOo万头,果蔬贮藏加工能力突破50万吨。旱作小麦、苹果、生猪、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西北种源供应基地,主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500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5: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0品质乡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实现有效处理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达到50%以上。农村基础设施突出短板有效补强,实现通村公路和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00%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8.8%以上,农村光纤网络家庭住户覆盖率达到50%o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所有村庄全部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每个行政村至少拥有1名全科医生,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到60%o农民收入水平获得明显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倍增,达到2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取得明显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基本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取得显著成效。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人,培育1000名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每年开展现代农业带头人技术培训IOOO人。培育打造1一2个返乡创业基地(园区),510个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表2铜川“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分类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年均/累积属性精品农业粮食总产量万吨31.5630一约束性水果产量万吨61.83702.5%预期性蔬菜产量万吨7.4106.2%预期性精品农业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万亩20308.4%预期性生猪饲养量万头13.110050.2%预期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651预期性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999-预期性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1:11.5:10.1预期性高标准农由占耕地面积比%32.1483.18预期性主要衣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2871.1预期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2.6901.8预期性农膜回收率%82850.6预期性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5.5551.9预期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18251.4预期性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10253预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898预期性品质村庄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75964.2预期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8.7953.26预期性注:口为五年累计数。第三章统筹推进,优化农业农村发展布局立足地貌特征、农业资源空间分布、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统筹产业空间、结构、规模,统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环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推动全市产业、生态、农村、城镇合理分区、相对集聚、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第一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产业集聚、轴带延伸、生态循环、错位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一轴联通、四区共融、多基地支撑的产业发展空间体系,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实现差异化、互补化发展,形成生产基地生态循环、生产过程标准规范、产品绿色有机高端的高效生态循环高质量发展格局。一轴,即南北发展主轴线,指沿G210国道南北发展轴。G210是铜川市对外联系的主通道,向北可联通延安,向南联通西安、咸阳等主要城市,贯穿全市四区一县,串联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加工物流等节点,是铜川市农业产业集聚轴和辐射带动轴。四区,即北部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中部科技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东南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先行区、西南部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多基地,即以3+X”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依托海升、陕果、大北农、新希望等龙头企业,提升改造一批以果品、畜禽、中药材、设施农业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化、绿色高效生产基地。四区具体涵盖范围及产业布局如下:北部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位于铜川市最北端宜君县,包括彭镇、五里镇、尧生镇、宜阳街道、太安镇、棋盘镇、云梦乡、哭泉镇等8个乡镇。该区域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山、川、梁、郎、嫄、沟、谷并存,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仅东部与东北部分为破碎黄土高原。境内森林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美,具有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该地区处于黄河流域保护区域,境内河流分布较广,生态保护要求高,是铜川市生态屏障,也是全市苹果、核桃、中药材以及春播玉米的主要产区。发展方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战略为根本,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发挥核桃林业生态保护和经济作用,加强生态林保护和管理,加快苹果品种结构调整,优化玉米、中药材特色产业布局,拓展农业多功能性,集中打造一批集产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市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1)北部优质春玉米产业带。重点在宜君县棋盘镇、太安镇、宜阳街道、尧生镇、五里镇、哭泉镇、云梦乡等山区、川道和嫄区,发展优质春玉米生产基地40万亩。(2)北部绿色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在云梦乡、彭镇、尧生镇等重点镇,以果树良种苗木繁育、绿色生态果园和晚熟苹果生产为主,重点示范强力推进绿色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全国首个菜鸟乡村农产品上行中心和共配中心建设,通过数字赋能,推进农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3)北部核桃经济林基地。重点在宜君县棋盘镇、彭镇、太安镇、云梦乡、哭泉镇等山地,综合改造核桃高质高效种植基地20万亩。(4)北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在宜君县彭镇、太安镇、云梦乡等山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12万亩。(5)北部畜牧产业发展区。以宜君县彭镇、尧生镇、五里镇、云梦乡、棋盘镇为重点,主推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重点发展生猪、肉兔产业;以宜君县宇谷为重点,打造奶山羊核心育种场。中部科技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包括印台区城关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印台街道、陈炉镇、红土镇、广阳镇、阿庄镇,王益区七一路街道、红旗街街道、桃园街道、青年路街道、王家河街道、王益街道、黄堡镇等15个镇(街道),该区域内沟壑相间,梁掰交错,丘陵台城广布,是全市主要的粮食、水果和设施蔬菜的种植基地。依托G210、G65南北联通,G3511向西拓展、G342向东延伸的交通优势,该地区已形成周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黄堡工业园区、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农产品加工物流集聚特点,是全市南北、东西城镇发展轴的核心区域。发展方向:依托印台区、王益区区位联通、人口集中、现代要素集聚等优势,加强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提升全市特色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向食品加工、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工)中部嫄区优质粮食产业带。在印台区阿庄镇、广阳镇、红土镇等地区,建设优质春玉米产业带10万亩;在印台区陈炉镇、红土镇,王益区黄堡镇等中部嫄区,发展旱地优质小麦基地10万亩。(2)中部高质高效果业示范基地。在印台区红土镇、广阳镇、阿庄镇等地以苹果青砧为主,合理搭配中、晚熟品种比例,推广发展秦脆、瑞雪、瑞香红等苹果新优品种,实施低质低效苹果园改造提升,加快集约高效水果基地建设;在王益区王家河街道、王益街道、黄堡镇等中部城区,加强万亩鲜桃、万亩矮化苹果、万亩设施樱桃和万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发展果畜循环、果游结合,推动果业深度融合发展。(3)中部畜牧业良种繁育基地。以印台区周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耀州区董家河镇、王益区黄堡镇为核心,建设高端家禽产业及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猪、蛋鸡、肉牛等良种繁育基地。(4)农产品加工物流集聚区。基于印台周陵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依托海升、陕果等果品加工企业基地建设,建成苹果产业集聚区。依托新希望、大北农,打造集繁育、养殖、饲料供应、畜产品加工、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冷链物流配套的现代化畜牧业产业集群。东南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先行区。重点包括新区咸丰路街道、坡头街道,耀州区锦阳路街道、董家河镇、孙嫄镇、石柱镇、关庄镇等7个镇办,该区域内土地资源丰富,为黄土高原厚层区,土质肥沃,是全市苹果、樱桃、优质小麦等优势特色产品基地。境内人文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深厚,是一圣四杰故里,中国药王山、大香山寺、秦直道遗址等古迹享誉国内外,历史遗迹多。该地区南距西安60千米,是联结关中和陕北的交通要道,被誉为西安的后花园。此外,随着耀州城区和新区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程度高,樱桃采摘园、农事体验园、休闲农业园等园区迅速发展,具备发展城郊型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耀州和新区城市发展为契机,以丰富人文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创新创造为径,以现代农业为导向,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重点:(工)东部小麦夏玉米(青贮玉米)产业带。重点在耀州区石柱镇、董家河镇、孙嫄镇、新区坡头街道等地区,发展旱地优质小麦基地10万亩,青贮玉米基地5万亩。(2)东南现代果业转型示范基地。在耀州区关庄镇、石柱镇和新区等地,以中早熟苹果、樱桃、葡萄等特色水果为主,推广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方式,推行果畜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构建现代果业产业链,倾力打造特色果业优势区。(3)农业创新创业园。在新区工业园区、坡头街道,董家河工业园区、航天科技城、中医药加工园等,开发试验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打造农业创新试验展示区。(4)城郊农业示范区。包括新区坡头街道,耀州区锦阳路街道、董家河镇、孙堀镇等,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樱桃、葡萄等特色果品采摘区,扩大设施果品种植规模,打造集生产、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城郊休闲农业。西南部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重点包括印台区金锁关镇,耀州区庙湾镇、瑶曲镇、照金镇、小丘镇等5乡镇,该区域位于子午岭乔山山脉,是渭北高塘物种资源宝库。境内山势陡峻,河流深切,基岩露头广泛,土薄石厚,山坡坡度多,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市核桃等特色林果、耀州黄苓等特色中药材、奶牛、肉牛、奶山羊等特色畜牧业养殖等发展较好的地区。此外,该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耀州窑遗址、照金革命根据地、玉华宫景区等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亮点突出,具有发展鲜明特色产业的优势。发展方向:立足耀州西部、印台等西部山地特点与林地资源,依托品种资源,形成以耀州为核心的黄苓、黄芭等中药材种植区,以印台为核心的丹参、苦参、连翘等中药材种植区,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适度推动肉牛、奶牛、肉羊、奶山羊、蛋鸡等特色养殖,加快发展文化游、红色游等休闲旅游业,打造全市西部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建设重点:(1)西南核桃等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在庙湾镇、瑶曲镇、照金镇等山地,综合改造核桃种植基地20万亩。(2)西南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黄苓、丹参、连翘、柴胡等中药材种植,达到基地规模12万亩。(3)西南山地特色养殖区。在印台区红土镇做优肉牛产业,在耀州区小丘镇建设肉羊产业、蛋鸡产业重点镇,促进农民增收。(4)文化旅游带。依托照金革命根据地、耀州窑遗址、玉华宫景区等旅游资源,打造西南部特色文化教育旅游线路。N7卜S-x(to*)X-ytm,3华,”最。CzJ“J”MSCNXtt41.tMBB0图1产业总体布局图第二节梯次推进乡村建设按照引领示范区、全面推进区、巩固提升区三种类型梯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示范区。主要指耀州区、新区、王益区、印台区等城郊产业基础良好、设施建设水平高的镇村,包括永安路街道、天宝路街道、咸丰路街道、正阳路街道、锦阳路街道、坡头街道、七一路街道、红旗街街道、桃园街道、青年路街道、董家河镇、王家河街道、王益街道、黄堡镇、城关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印台街道等,以打造城乡水电路气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示范标杆为重点,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建设,建设面向临近全市的休闲空间载体和面向周边乡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区域特色产业与新经济模式有效嫁接,做大做优中心村、重点村。全面推进区。主要指产业比较有特色、乡村建设基础较好的镇村,包括耀州区孙嫄镇、小丘镇、关庄镇、石柱镇、宜君县宜阳街道、印台区陈炉镇、红土镇、广阳镇、阿庄镇等,以全面提升乡村建设品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升级版为重点,大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精准弥补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与保护。发挥乡镇联结城市、带动乡村的作用,强化特色小镇与乡村产业协作协同,积极承接特色小镇政策外溢和产业辐射,以镇带村,以村促镇,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巩固提升区。主要指产业发展基础较弱、乡村建设相对滞后的镇村,包括宜君县五里镇、太安镇、棋盘镇、尧生镇、哭泉镇、云梦乡、耀州西部照金镇、瑶曲镇、庙湾镇、印台区金锁关镇等,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为主,稳定优化现有的扶贫政策,健全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机制,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对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村庄,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实现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第四章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精品农业按照稳粮、优果、兴畜、扩药、强链发展思路,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社会化服务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面向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大西安都市圈,培育打造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强的精品农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第一节保障粮食生产提质增产按照稳面积、优布局、调结构、强基础、提产能、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提高粮食全程机械化水平,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布局。突出优质玉米生产,适度增加鲜食玉米、青贮玉米比重,建设优质春玉米生产基地50万亩,其中: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种植青贮玉米5万亩。突出强筋等优质小麦生产,扩大铜麦6号等新优小麦种植面积,建设旱地绿色高质高效小麦生产基地20万亩,小麦和夏玉米一体化种植基地10万亩。打造西北部山区、川道及中部嫄区优质春玉米产业带,中部嫄区旱地优质小麦产业带,中南部小麦夏玉米(青贮玉米)产业带。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实行良田良种良法配套。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任务,十四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在科学划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理和维护,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涝能排、旱能灌,十四五期间每年建设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上,使全市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48%以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集成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机深松、测土配肥等技术,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土地产能。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以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为主要对象,以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大力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争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一批集农机具存放、维修以及农产品产地烘干为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以农机作业便利化、农田建设宜机化为目标,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机械化生产适应性;在小麦主产区主推宽幅沟播技术,在玉米主产区主推一增三改一控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设一批具备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功能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升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能力,促进粮食减损增效。到2025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专栏47粮食稳产提质工程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由15万亩,配套建设管网及田间灌溉设施、机耕路、防护林、排灌站等基础设施。2 .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项目。创建玉米高产示范基地8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C3 .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衣机新设备试验示范等政策,每年实施粮食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30万亩,购置各类机具2000台套,建成衣机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000亩。第二节推动优势产业跃升发展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大力发展苹果、生猪和道地中药材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樱桃、草莓、葡萄、设施蔬菜、食用菌、蛋鸡、肉羊、肉牛、奶山羊、肉兔、设施渔业等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全市优势特色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全面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果业。优化果业区域布局。按照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的三新发展思路,优化全市果业基地建设。在宜君县、印台区、耀州区、王益区重点建设以青砧、秦脆、瑞雪、瑞香红为主的矮砧密植苹果基地,合理搭配熟期,海拔800米以下的川道及南部台堰区发展早中熟和极晚熟苹果,海拔8001000米的中部、东北部残坂区发展中晚熟苹果,海拔1000米以上的嫄区及山地发展晚熟苹果。在新区、耀州区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早熟设施大樱桃,在王益区、印台区发展以拱棚、避雨棚为重点的中晚熟大樱桃,在宜君县西部嫄区适度规模发展极晚熟大樱桃,力争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聚集、产业兴旺的特色大樱桃优势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市力争建设高质高效水果基地30万亩,水果总产量突破70万吨。推广现代栽培技术模式。在全市适宜范围积极推广以矮化砧木、新优品种、宽行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生态防控为主的果树省力化栽培模式,重点推广无支架系统青砧密植栽培技术,逐步取代传统栽培模式,合理采用间伐减密、提升土壤质量、病虫综合防控等关键集成技术,多渠道推进低质低效园改造提升。大力推广日光温室、拱棚、遮雨棚等设施樱桃栽培模式,实现优质、绿色、高效生产。积极示范推广砧穗组合、树形调整、肥水管理、病虫防治、花果调控等设施栽培配套技术。加快主推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支持海升公司、陕果等大型果业企业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标准现代化示范园。提升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铜川市生物质营养液肥技术优势,推广果畜生态循环模式,增加有机肥投入,提升土壤质量;推广使用果用农业机械和果园智能设备,提升作业效率;推广病虫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加大防雹网、避雨棚等设施建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到2025年,推广果园绿色防控10万亩、实施果园土壤质量提升20万亩、推广果园机械化作业面积10万亩、建设果园气象监测站点56个、推广果园熏烟防冻5万亩。积极发展生态高效畜牧业。大幅提高生猪生产能力。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依托印台区生猪产业园等打造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支持全市适宜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建设50100个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育肥场,支持建设存栏500头、出栏IOOo头的家庭牧场,做实生猪产业基础。做大做强蛋鸡产业。依托鸡产业联盟,建设以印台、王益为主和以耀州区小丘镇、董家河镇为辅的500万羽家禽养殖基地,重点完善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繁育体系,以无抗养生鸡蛋为突破,配套建设现代禽蛋的后处理、加工、包装、低温储藏、运输体系。优化扩大特色畜牧养殖。加强肉羊新品种或品系培育、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研究,依托羊产业联盟,积极推广肉羊生态养殖模式,主推湖羊、杜泊等杂交品系,将石柱、小丘、照金、黄堡等重点乡镇培育成为肉羊产业强镇,加快肉羊集群式发展。以印台区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基础设施为主,建设1万头肉牛养殖基地。推进与羊乳品加工企业合作,建设1个万头奶山羊种源场,建设5万只生态高效奶山羊基地。建设50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和1500万只肉兔生产基地。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控能力。更新改造4个区县兽医实验室,提升市、区县兽医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实现核酸检测全覆盖。结合中省动物疫病净化规划,分区域推进实施建设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一批净化示范场。新建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及冷链库,改造完善县级物资储备库,做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储备。启动实施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工程,科学制定铜川市支持政府购买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实施方案,培育2-3家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稳步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按照优设施、提质量、增效益、保供给总体思路,加快老旧棚体改造升级,促进设施蔬菜提质增效。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在宜君县、耀州区北部山区发展食用菌,在印台区、王益区、耀州区南部嫄区发展高效设施蔬菜。引进推广新优品种,重点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作物,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到2025年,蔬菜(含食用菌、西甜瓜等)产量突破10万吨。促进设施渔业适度发展。以设施化、生态化、标准化、休闲化为方向,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渔业养殖基地,到2025年,全市水产养殖规模达8000亩,水产品年产量提高到2300吨。优化渔业区域布局,在耀州、印台区发展特色健康养殖、冷水鱼养殖,在宜君县适度发展水库渔业、稻渔综合种养、山区流水养鱼,在王益区、新区发展生态养殖、休闲渔业。加快实施新品种引进工程,争取到2025年,将30%的养殖场、养殖户发展成为养殖优良品种的专业场户。完善水产养殖服务体系,加强全市6个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技术服务、疫病防控、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紧扣全市中医药和康养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上规模、突道地、重加工、提效益思路,以优势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大力培育中药材产业,建设中药材强市。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黄精、苍术、半夏等濒危稀缺药材种植面积,适当调减常规药材面积,到2025年底,中药材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濒危稀缺药材.3万亩。推进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建设10个1000亩以上布局合理、集中连片、生态种植、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道地药材示范县2个,建设定制药园20个。加强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大力开展野生资源保护、野生驯化研究,加强野生中药材人工抚育,建设仿野生种植基地10个、面积2万亩,发展林药、果药、粮药套种面积10万亩,建设连翘、山桃、山杏等野生中药材的人工抚育10万亩。专栏4-2优势产业跃升发展工程1.果园改造提升和示范建设项目。实施低质低效果园改造提升10万亩,创建高质高效水果示范园达100个,建设高质高效水果生产基地30万亩。2 .优质菜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以反季节蔬菜为主的菜菌生产,建设1万亩设施菜苗生产基地。3 .果业机械化作业推广项目.在全市规模栽植的矮砧密植苹果园推广开沟施肥机、弥雾机、果园作业平台等果园机械和果园智能设备,实施果业机械化作业10万亩。4 .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项目。建设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5万只生态高效奶山羊养殖基地、20万只生态高效肉羊养殖基地、1万头肉牛养殖基地、50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和1个年出栏种羊1万只以上种羊场。5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项目.推广稻渔藕渣综合种养、生态养殖等技术,引进小龙虾、螃蟹、蚓鱼等新优特奇品种,依托现有水产养殖企业,再培育招引一批水产养殖企业,建设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6 .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项目.以黄苓、黄精、党参、连翘等为重点品种,新建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30万亩。7 .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建设一批气象监测站点,建设防番网5万亩,推广防冻熏烟设备,配套雾炮风机、无人机等设备。8 .植物检疫体系和植保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植保信息平台,建立标准观测场、乡镇级观测点,配置专业检疫监测设备、植物检疫检验设备、植保无人机设备等。9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提升项目。完善市、县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试验实验及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建设3个种畜禽调运隔离场和1个市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第三节培育壮大乡村新兴产业以培育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聚集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协同,打造种源基地、健康食药城、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和养心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培育壮大全市乡村产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大力培育现代种业。以旱地小麦、苹果、大樱桃、生猪、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种子企业,打造西北种源供应基地。加快推进旱地优质小麦产学研一体化。开展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育种繁育,建设一批旱地小麦种业生产基地,培育一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上市企业。加快推进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建立小麦玉米为核心的跨界染色体远缘杂交创育基地。到2025年,铜麦系列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达到5万亩以上。加快建设苹果和大樱桃苗木基地。立足我市自主知识产权优良砧木和品种优势,做优做强种苗产业。鼓励苗木企业建设苹果、大樱桃等主要果树优质品种母穗园、采穗圃,从源头上保持品种纯度和优良特性;依法行政许可苗木繁育企业(合作社)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建设优质种苗生产基地,生产优质脱毒苗木,打造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优质种苗供应基地。到2025年,全市果树良种苗木繁育能力达到1000万株。加快建设生猪种源基地。进一步发挥新希望、大北农、印台区生猪产业园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建设4个万头生猪种源基地,逐步实现从扩繁向繁育转变,推广批次化生产集成技术,做实做强生猪高端种源基地。支持生猪扩繁场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力争做到扩繁场的生产、管理、运营、监管、产品追溯等数字化全覆盖。四是加快建设中药材种苗基地。以“铜五味为主要品种,以宜君县、耀州区、印台区为重点区域,建设1万亩省级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其中500亩以上基地5个。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以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为重点,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打造环西安都市圈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副产品代加工生产基地。做大食品加工。立足全市粮食、水果、蔬菜、畜牧等农业产业基础,按照“应加、尽加,宜精、必精的思路,大力发展主食加工及中央厨房、果蔬加工、畜禽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饲料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面向新兴食品、宠物食品以及代谢综合症类人群、航空、国防等特殊食品需求,引进一批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定制食品、食品中间体、替代食品等新食品制造,猫、狗等宠物食品制造,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殊工作环境(航空、潜水艇)人群专用食品、功能食品等特医及精准营养食品制造。做强中药材加工。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包装、贮藏等设施建设,在全市重点产地建设100个产地初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引进培育方舟、兴盛德等中医药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黄苓、黄黄、丹参、连翘等中药饮片、口服液、颗粒药等生产线,力促中医药产业扩规模上水平。积极发展多样化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引进一批中兽药、美容化妆品、保健品、药食同源产品等项目,持续提升药王故里品牌影响力,打造陕西省中医药康养基地。培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立足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的发展定位,以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方向,以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术新装备为重点,围绕产地储臧与保鲜设备、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制造,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培育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及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农产品加工园区。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的要求,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十四五期间,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建设5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每区县建设1个。重点依托周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渭北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基础设施最全的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以果品、畜产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服务业,提升农产品流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冷链物流枢纽。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铜川市农业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中农联控股有限公司、陕西铜川润民达康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设200个左右果蔬和肉类产地加工配送中心,建设5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和4个农产品物流园,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能力,构建跨区县、高效率的城乡农产品交易物流体系。强化多元化经营主体培育。引进扶持一批全市农产品冷链流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冷链小巨人物流企业,支持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流通业延伸,积极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完善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链条。成立铜川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协会,增强主体协同发展能力。到2025年,培育1个全国性冷链流通龙头企业、30个以上优秀物流企业和流通合作组织。增强冷链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搭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开展苹果、樱桃等重点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制定,稳步推进全市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搭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科技支撑平台,建立“政产学研用科研创新模式,推动全市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直销对接、平台经济、中央厨房+等模式,促进多种流通业态融合发展。到2025年,建成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测平台。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立足铜川市特色产业、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结合两址两山一根据地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红心照金、禅心香山、匠心耀瓷、佛心玉华、医心药王五心铜川,打造西部养心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西安后花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以耀州、宜君为重点区域,以铜川市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陶瓷文化、中医药文化为根本,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和精品景点,开发一批以红色教育、健康养生、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水平。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点水、电、路、讯、网等设施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体验、购物、停车、厕所等设施条件,完善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服务规范等标准,引导和支持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促进全市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开发乡村特色文创产品。开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创活动,以陶艺、剪纸、农民画、刺绣等非遗产品为重点,开发具有铜川市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文创商品、文创美食、创意生活用品、文创体验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