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全生物技术改变农业废弃物污染

上传人:s**** 文档编号:17356992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全生物技术改变农业废弃物污染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宏全生物技术改变农业废弃物污染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宏全生物技术改变农业废弃物污染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全生物技术改变农业废弃物污染 21 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中国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际上,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给农业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中国农田土壤带来了明显的影响。首先,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化肥利用率和化肥增产效益下降;第二,农药使用量逐年上升,引起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第三,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退化包括荒漠化逐渐加剧;第四,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生态功能下降;第五,中国化学肥料资源严重不足,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它在土壤肥力的提高与保持、营养元素的转化、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害,环境净化与生态系统的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微生物肥料的以上诸多功能,为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目前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即人均粮食消费量减少,高品质的蔬菜、水果、畜产品和蛋奶产品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因此对微生物肥料的需求也将增加,这为开发优质高效的微生物肥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微生物肥料逐步成为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肥料的主力军,正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废弃物是目前“三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必要通过对国内外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主要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提出未来20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战略和重点技术领域,这对真正实现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消除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农业废弃物不再受欢迎,成为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主要表现在:臭气、秸秆焚烧、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空气污染;重金属和农药、兽药残留污染土壤,增加环境生物的耐药性;农业“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土壤正常功能;污水横流增加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病毒传播,疾病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等方面。 湖北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全程治理方向发展农业废弃物,特别是养殖业废弃物是生物代谢的产物,和工业废弃物不同,是一种自然产物,无法杜绝它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其总量只能增加。我们采取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实现养殖废弃物“零排放”,目前已申请专利,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制备的处理养殖场粪污制剂及其制备和处理方法,专利申请号:201210254485.8.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业废弃物量少而分散,几乎不存在农业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当今的农业废弃物污染主要是集约化农业使废弃物大量集中,超过环境消纳能力的结果。按照环保部门的“末端治理”方法,治理效果不佳,要达到排放标准,治理费用很高,农业成本提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国外的养殖场建设规模已经向中小型发展,并且必须和一定的消纳土地或处理设施相配套才能批准。源头控制就是控制养殖规模。全程治理包括产前的饲料、产中的养殖工艺和方法、产后的粪污处置与处理。提高饲料利用率,改革养殖工艺,减少固体废弃物中氮磷含量,减少污水的产生量、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的排放量。做到既有利于养殖业的发展,又消除粪污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征500亩土地,用来做有机蔬菜种植,并在养殖上拒绝抗生素使用,由生物益生菌替代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替代养殖场中抗生素的生物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及使用方法”,专利申请号:201210254495.1.湖北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增产菌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合作组建研发中心。国家增产菌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是国家科技部199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批准成立的国家级中心。中心集科研、开发、生产、推广于一体,主要从事植物土传病害、有益微生物、生物防治、农产品安全生产、植物微生态学、植物生态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攻关计划等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0多名,博士生15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国家及省部级各种奖励30余项。本中心系列产品,已在全国31个省、市推广,面积达10亿亩,增产粮食150亿公斤,增加产值100亿元。中心发展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包括:一个学科:植物微生态学;二条技术路线:微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四个支柱工程:生态工程、遗传工程、发酵工程、代谢工程;五大系列产品:植物、动物、人用、环保、生物药业等系列产品。植物微生态学已经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近年来,我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关于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方面的专利和成果,并且在各部委获得了多项奖项。其中“芽孢杆菌生物杀菌剂的研制与应用”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湖北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7月申请了发明专利,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210256461.6,在行业内技术属领先水平.解淀粉芽胞杆菌由土壤中分离的具特殊活性的解淀粉芽孢杆菌经驯化、培养,发酵后低温干燥而成,该菌能分泌多种胞外抗菌物质,对植物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的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显著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同时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产量,是一种很好的生防促生菌,尤其对青枯病,花叶病有很好抑制作用。作用与用途:1. 促进农作物生长,预防病害;2. 提高并延长肥效、减少化学肥料的用量;3.改良土壤,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品质4.耐高温,长期保存不失活。 作用机理:1. 分泌抗菌物质 产生低分子量抗生素以及抗菌蛋白或多肽等活性物质,抑制植物病原菌,并且可作为根围细菌促进植物生长。通过非核糖体途径合成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含有D-氨基酸、耐受蛋白酶水解以及有机溶剂作用的脂肽类抗生素,在生物防治应用中对植物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的抑制起到主要作用。2. 拮抗作用 微生物通过同化作用产生抗菌物质抑制有害病原物的生长或发展或直接杀灭病原物。3促进植物生长 促进植物根系及植株生长,增强植物抗病性,从而间接地减少病害发生。一、宏全微生物肥的概念、特点、基本特性 宏全微生物肥是在“益微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成功的第五代植物微生态制剂”。根据陈延熙教授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原理和微生态学原理,植物体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与其体内、体表的各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它们之间及与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把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分离筛选出来,人工扩大繁殖,再使用到植物体体上,就可抑制对植物有害的微生物活动,促进作物提高产量、改进品质、提高抗逆性等。我们称这类微生物为“有益微生物”,由这类微生物制成的微生态制剂简称“宏全微生物肥”。目前,宏全微生物肥主要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以解淀粉芽孢杆菌为主的一类细菌。 芽孢杆菌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分布广泛。所有植物体内、体表都有芽孢杆菌,而且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二是抗逆性能力强,堪称微生物中的冠军,它可形成厚壁孢子和休眼的芽孢,煮沸的开水往往也不能将它们杀死,耐高温(90)、低温(-40)、干旱、潮湿及酸碱能力都很高。所以选用芽孢杆菌繁殖快、人工易工厂化生产,抗逆力强,是理想的微生态制剂菌种。 宏全微生物肥有许多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高效的多功能性,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使用宏全微生物肥后,它能促进发芽,促进根系生长,分蘖能力增强,促进作物千粒重增加。 (2)、促进作物生物产量,宏全微生物肥能使作物生物产量增加,表现在根粗根状,初生根、次生根条数增加,叶片加厚,茎杆加粗、株高增加,整个作物鲜重增加。营养器官增加幅度较生殖器官大,双子叶植物增产幅度较单子叶植物大。 (3)改进植物品质,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应用的宏全微生物肥在提高产品质量上有多种作用,这是在增加生物量基础上兼有的改善品质的功能。增糖菌是专为提高产品含糖量的菌株,能促进可溶性糖分的转化,提高含糖量。应用作物有甜菜、西瓜、甘蔗、苹果等。甜菜使用专用宏全微生物肥以后,含糖量增加0.5-1度。也就是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每亩甜菜可多产6.5公斤左右的食糖。一个中型糖厂每年可多收入100万元。其它还表现在一些经济作物上品质的明显改善。如烟草尼古丁含量提高,小麦、水稻水溶性氨基酸含量提高,茶叶,油菜等作物质量也有明显改善。 (4)、提高作物的抗逆性,经宏全微生物肥处理过的作物抗逆性普遍提高。除抗病、抗旱、抗寒性有明显提高以外,其它如抗干热风、抗霜冻能力均有提高。 宏全微生物肥施用到小麦上,由于菌群迅速扩大覆盖了小麦叶片受损的伤口,减缓了水分的散失。另外,施用宏全微生物肥后可减少麦叶片的交链孢菌(Alternaria)和枝孢菌(Cladosporum)之类微生物的数量,使这些微生物对破坏麦叶表层蜡质层,增加水分蒸腾的作用受到抑制,从而减轻了干热风的危害。 许多作物到霜冻的危害,霜冻严重危害常常是由于植物体表存在“冰核细菌”,如果宏全微生物肥先使用到作物上,可大大减少冰核细菌的数量,冻害就相对减轻。在马铃薯上防霜冻的效果可达60-75,冻害普遍降低一级。 2、广泛的适应性 从原理上讲,宏全微生物肥是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成员,它已摆脱了土壤微生物的范畴。宏全微生物肥的活动,主要受植物个体内的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黑龙江省黑河的水稻,北京、上海的水稻,以及海南岛三亚的水稻,在抽穗时,它们植株个体内温度、水分含量、营养成分、代谢状况,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水稻宏全微生物肥在各地水稻上均表现出增产效果。 过去用的微生物制剂,大多数属于土壤微生物,它们受土壤的温度、水分、酸碱度、微生物以及田间小气候、环境天气的影响。 宏全微生物肥表现出极度广泛的适应性。 3、极大的亲和性 宏全微生物肥完全不同以往用的菌肥、菌药和生长刺激素。它属于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成员。宏全微生物肥是一个全新的农业措施,这一措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同其它农业措施有着高度的亲和性。宏全微生物肥可以同其他一些农业措施相给合,不但没有矛盾,还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增效的作用,起到互补的作用。 宏全微生物肥同品种的优化关系是密切的,它可以提高抗病虫品种的丰产性。它不但不会影响优良品种发挥它固有的特性,反而可以弥补其某些不足之处。 宏全微生物肥同栽培措施可以进行合理搭配使用,增强综合治理作用。 宏全微生物肥同化学措施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可以同杀菌剂(杀细菌剂除外)、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微量元素等混合使用。 4、高度的安全性 宏全微生物肥系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成员,它是植物体上的共生菌。不是土壤中来的微生物,也不是其它生境中与植物毫无关联的腐生菌。因此,从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宏全微生物肥具有可靠多方的安全性。 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全微生物肥对植物是安全的,不会对植物造成任何伤害,也不会在植物体上有什么残留。使用了宏全微生物肥的农作物,宏全微生物肥只在局部地区一定时间内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过后,植物体又恢复使用宏全微生物肥前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2、宏全微生物肥是从不同作物上筛选出不同的具有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增强抗性的微生物野生群体或菌株组合。不但对植物安全,对动物、家畜、家禽也是安全的。 3、宏全微生物肥的工业化生产安全性也很高。由于宏全微生物肥应用的菌株是一个野生的群体,而不是纯粹的单孢系(纯菌株),因此在工业化生产中遭受的变异和噬菌体的危害减轻,保证了生产的安全。二、宏全微生物肥理论基础及宏全微生物肥机理 1、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剖析 植物与其所含“正常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又称“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如同其它微生态系一样,它处于一种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这个平衡是相对稳定的。对于植物体微生物组成的研究迄今大致分为根面、叶面(气生组织表面)和内生微生物三方面。在植物根部寄居着超过土壤几倍乃至千倍数量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随着植物生长其数量和种类有规律性变化。在叶面主要包括真菌、细菌和酵母菌,数量在每克鲜叶105 -106 左右,幼叶上以细菌为主,随之酵母菌取代优势,老叶上以真菌居多 。在温带不同种类作物叶面具有相近的微生物组成;在芽孢上酵母菌和细菌数量较多(每克组织105 -106 ),花上真菌和细菌较多,在茎、种子和果实上微生物数量也在105 -107 /克组织之间。对多种草本和木本植物内生菌研究表明,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受植物种类和年龄等影响呈现规律性变化,梅汝鸿教授等研究表明板栗生长前期以腐生或弱生菌为主,后期则寄生菌数量较高。勿须置疑,植物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Baker和Cook曾告诫:如果生态系平衡被打破,寄生物的数量失去控制,便导致病害大发生;Dubs和Bulit也认为“应尽可能不予干预”。然而,从要求作物高产量和高品质的角度,坦然地说我们不喜欢这种平衡,因为在这个自然生态系中,造就了众多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在此仅举几个浅而易见的例子。 1.1 常居的病原菌 许多著名的致病菌为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正常成员。小麦散黑穗病菌(Ustilago tritici)“潜伏”在种子胚内,种子萌发时随上胚轴伸长逐渐向其它部位生长伺机致病。甘薯黑斑病菌寄宿在甘薯表面、皮下以至薯肉内部,往往经过严格的卫生措施亦不能杜绝黑斑病发生。果树上一些典型潜伏侵染的小丛壳菌(Glomerella)、刺盘孢菌、葡萄孢菌(Botrytis)、拟茎点霉菌(Phomopsis)等潜伏在果实表面、角质层、花部、果蒂等部位,只到果实成熟时才侵染为害。病菌潜伏在健康植物组织内而致病害的例子为胜枚举,无怪乎Baker和Cook指出“人必须学会把作物上的病原菌看作宴会上的伙伴”。这是很正常的,病害对于消灭衰弱的植物个体以促进物种的繁荣是自然进化之妙,但这种自然约束力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利于人类对作物产量的要求。 很多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成员虽不是传统的病菌,但在复合侵染中起着次病原菌的作用。 1.2 微病原菌 泛指那些对植物看似无害但数量太大或与适宜环境偶尔吻合时严重致害植物的微生物面员,典型的有植物叶面普遍存在的交链孢和枝孢霉类真菌。它们在叶片临近衰老时可能大量侵入植物,往往不致明显症状,但它们侵入寄主引起植物耗能反应,呼吸率剧增,从而导致减产。弯孢霉菌、附球菌、黑孢菌和葡萄柄霉菌一些也有类似作用。这些菌还可能利用叶面腊和角质,加速叶的衰老,Dickinson(1981)认为削弱这些菌的活动则作物衰老延迟。几乎所有植物根部都存在多种类型的微病原菌,包括真菌、细菌、酵母菌等,主要寄居在根毛、幼根和皮层危害,数量巨大,减产显著但不致明显症状.Suslow等发现,作物根部存在大量有害细菌(deleterious rhizobacteria),包括假单胞菌、芽胞杆菌、肠杆菌、克雷伯氏菌、黄杆菌、分枝杆菌等等;在甜菜根部有害细菌占细菌总量的18-20%(促生菌PGPR仅占3-5%),当数量太大时影响侧根、根毛和子叶等生长、分化及产量。我们从作物体内分离到多种造成作物减产的芽孢杆菌,称为“减产菌”,在各种植物体内广泛存在,人工接种造成作物减产20-30%,作用机理不明。 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复杂性,其中尚不知还有多少不利植物生长的致害方式。应用宏全微生物肥的出发点。就是有引导地增强这个生态系中的益菌比重,削弱或部分地削弱有害菌的活动,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2.宏全微生物肥对作物生长的间接作用 宏全微生物肥对作物生长的间接影响,在于宏全微生物肥接种后对植物体其它微生物的影响。 2.1 影响植物体微生物组成和数量 2.1.1 减少微侵染 小麦旗叶展开期喷施宏全微生物肥,一个月内叶面枝孢霉菌和交链孢菌数量分别平均减少53.9%和66.3%;棉花叶面喷雾也得到相似结果。宏全微生物肥拌种处理小麦,小麦生长早期根面假单胞菌(Pseaiomonas)数量减少,至少有3种芽孢杆菌被淘汰。 2.1.2 降低病菌侵染势 宏全微生物肥和小麦叶锈菌同时接种小麦,能抑制叶面81.4%的夏孢子堆生成;用宏全微生物肥先处理种子,显著减轻接种在小麦根部腐菌的浸染,发病率降低70.4%;宏全微生物肥和黑斑病菌先后或同时接种甘薯块,宏全微生物肥有效地阻止了黑斑病斑的扩展。降低病菌的侵染势可能是由于减少了它们在植物体上定植的数量或占领了侵染位点。 2.1.3 减轻减产菌的危害 用宏全微生物肥浸种处理油菜,出根后两株带“标记”的芽胞杆菌属减产菌1-12和1-14在根表定植量减少30.8-95.6%,另一株减产菌1-4在根内定植 量减少34.4-100%。用增菌接种萝卜显著抑制了根部假单胞杆菌属减产菌的影响而促进萝卜增产。 2.1.4 对微生态成员的其它影响 许研究表明应用宏全微生物肥后植物体其它微生物组成和数量的改变。小麦种子经宏全微生物肥处理后,根面蜡质芽孢杆菌由细菌总量5%骤增到40%而成为优势种群,这种增加很可能就是宏全微生物肥本身的定殖。宏全微生物肥处理棉种后棉苗根部镰刀菌、轮枝菌、青霉菌、木霉菌等比重发生变化;处理油菜种子后根面真菌总量减少61.1%-100%。生态系的整个改变无疑对植物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有益菌的作用在加强。 2.2 影响其它微生物的作用方式 应用宏全微生物肥如何能影响植物体自然生态系中的其它微生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2.2.1 与植物的亲和性 用抗药性标记、血清学鉴别以及同位素示踪等方法,证实宏全微生物肥接种后在植物体表、皮层和维管系统定殖与大量繁殖。研究表明内生细菌可在宿主体内繁殖而一般腐生细菌则不能7。这可能是前者与寄主组织有相同的抗原性或具有其它修饰机制因而具有亲和性。宏全微生物肥与植物的亲和性显然是优越于采用外来菌的方面之一。2.2.2 占领作用 包括新位点和有利位点的占领。 占领新位点:宏全微生物肥拌种小麦、油菜种子,待种子出芽24小时内能转移到幼根、幼芽上定植和繁殖,菌量高者可达105 /组织,3天后可转移到体内定植,随着根、茎、叶等新生器官的分化和生长,宏全微生物肥在其上迅速定植和繁殖。对宏全微生物肥在作物体上的消长进行了研究,在根部达定植量高峰在接种后一个月左右,叶面喷雾后在叶面达数量高峰在半个月以内,随后数量下降至每叶或每克根103 -104个菌体。这是由于生物学缓冲,因为这个生态系“处在残醋无情的竞争之中,任何生物只能暂时地得到数量上的优势”。在这个优势阶段对植物发挥最大作用和影响。 占领有利位点:显微观察表明宏全微生物肥在植物体上主要定植于细胞纵向相接处、表面凸陷、侧根、根毛等基部或发生处,也包括伤口、表面缝隙等病菌易于立足侵染的位点。微生物往往竞争在这些部位定植,原因之一可能是对养料的需求,因此占领这些位点有利于排斥异已(niche erclusion)。由于是人为接种,宏全微生物肥竞争这些位点具有时间早、种群量大的优势。 2.2.3 产生抑制物质 用宏全微生物肥培养物代谢液处理叶锈菌和枝孢霉菌孢子。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代谢液中含有水溶性抑菌物质。另有研究表明,部分宏全微生物肥菌株产生一些气礅物质,能够阻止一些有害真菌在根部的生长危害。对这种气体物质进行了分析,其色谱峰与乙烯和CO2 相若。 3.宏全微生物肥促进作物生长的直接原因 宏全微生物肥对作物生长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们产生有益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活性物质。 3.1 宏全微生物肥代谢物的生物活性成分 提取宏全微生物肥纯培养物代谢液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赤霉素(GA3 )和玉米素(Z),以108 cfu/ml的菌液浓度计,两种激素的含量在几个至25ppm之间。另外还含有生长素类物质。最近研究表明宏全微生物肥产生的GA3被植物利用,当多效唑处理种子影响GA3 合成稻种不能萌发时,宏全微生物肥处理能促进种萌发。 宏全微生物肥代谢液中还检测出维生素B1 、B2 、B6 、B12 、叶酸和尼克酸以及淀粉酶、蛋白酶、乙醇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等酶类,这些物质在植物生长和生理代谢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宏全微生物肥分泌与植物抗道性直接相关的超氧物岐化酶(SOD),它能消除逆境下有机体内产生的活性氧对膜脂的过氧化作用,维持膜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提高抗衰老能力。在破碎的菌体中也含有超氧化物岐化酶。 3.2 改善植物的生理代谢宏全微生物肥处理后,作物生理代谢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作物增产的变化。据测定,棉花、水稻等作物内源激素IAA、GA3 、Z等含量显著提高,油菜、小麦、水稻等体内SOD及其同功酶活性增强 ;稻种胚乳淀粉酶及稻苗中硝酸还原酶、转氨酶活性增强。多种作物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提高,对氮、磷、钾吸收量增加。这些因素是促进作物产量结构变化和增产的直接动力。 三、宏全微生物肥的应用 宏全微生物肥自2010年正式进入田间试验, 2011年开始示范推广, 到现在宏全微生物肥已由原来的广谱菌株,发展为专用菌株, 应用作物从十字花科的萝卜、白菜到现在54种作物,使用大田面积累计达51万亩,明年后每年维持在3000-5000万亩以上,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000。 宏全微生物肥可用于多种作物、林木、花卉、果蔬等。如小麦、水稻、玉米、谷子等单子叶植物。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油菜、向日葵。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茶叶、人参等,糖料作物有甜菜、甘蔗,及苹果、梨、柑桔、荔枝、桃、板栗、桑树、杨树、紫云英、牧草、水果、蔬菜等50多种作物。宏全微生物肥使用方法也非常简便,可拌种、喷雾、浸沾秧苗等。使用宏全微生物肥后,效果明显。粮食作物一般增10-15%。瓜果、蔬菜可增产15-20%以上。一般经济作物油、棉、麻、糖增产20%以上。四、宏全微生物肥料发展对策及展望 加强微生物肥料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随着微生物肥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思路来研究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及增强其功能已经成为微生物肥料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别给予列项,予以经费支持,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兴建科研大楼及购买化验培养设备投资1629万元,同时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特聘请中国农业大学12位专家组成科研队伍,研究生物技术,使研究工作真正引领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不断地研究与发现农业生产对不同功能微生物肥料的的需求,创制用于防治土壤荒漠化、提高化肥利用率、降解有机污染物、抗御土传病害以及培育农田土壤的全新的微生物肥料资源,提高微生物肥料的多样性,增强农业资源的高效、安全和持续利用潜力,为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土壤保护与土壤质量建设提供技术和产品的强有力的支撑。积极开展基因克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和构建高效功能菌株。采用先进技术,筛选培育功能性、适应性强的优良菌株,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应用范围更广的微生物肥料品种、剂型及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对微生物肥料的要求。这是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开发提出的新方向和目标,也是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推动力。目前太空育种技术为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的选育提供了一个最新的途径。利用太空的综合环境,使微生物菌种发生突变,再经过活化、淘汰、选育,最终选出活性高、抗逆性强的生产菌种。发展微生物肥料新剂型, 改善生产条件和工艺,构建多功能组合菌群料,微生物肥料的剂型除草炭载体粉剂外,还研制液体剂型、冻干剂型、矿油封面剂型、颗粒剂型等,以适应不同条件。 加强微生物肥料生产经营管理, 完善相关标准, 建立健全检测制度和监控体系为了加强对微生物肥料的管理和引导,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颁布对于规范市场,引导科研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都起到了积极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是围绕对微生物肥料新产品、新检测方法,菌种安全性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这为确保微生物肥料质量安全、规范微生物肥料生产和质量监督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要确保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使得微生物肥料向健康道路发展,必须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不断完善微生物肥料产品标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和执法力度,规范微生物肥料产品的质量检测,合理利用自动稀释仪、红外扫描菌落计数器、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标记术、单克隆抗体、免疫印记技术、限制性核酸酶切图谱(RFLP)及核酸杂交技术等对微生物肥料的质量提供检测。微生物肥料在大量销售前应有系统的田间试验证明和菌株的鉴定分析报告,以保障微生物肥料的质量和其市场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微生物肥料的准入制度管理,做到微生物肥料的生产经销单位登记备案,规范肥料市场。 做好微生物肥料知识宣传及技术推广工作 做好微生物肥料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是保护生态环境、利国利民的一件大好事。各个部门要联合行动加快宣传普及微生物肥料知识,大力宣传,注重培训,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企业必须在包装上注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技术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舆论工具,积极宣传有关微生物肥料的科普知识,使农民认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使微生物肥料发挥其最大效益,才更有利于微生物肥料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广新产品时,科技人员要亲自到农民中去示范、传授有关知识,包括菌肥使用前的准备、接种的方式方法、有机和无机肥料的合理配合以及土壤水分管理等,纠正对微生物肥料的误解和偏见,维护微生物肥料的声誉。 督促企业改善生产条件, 设备和完善工艺, 引进先进专用设备 企业是微生物肥料的生产者,是整个产业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微生物肥料生产经营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微生物肥料生产经营条例,企业内部要严把质量关,禁止不合格产品出厂。微生物肥料产业化需要先进的机械设备,必须具备工业化规模生产条件,加强研制和生产微生物肥料专用机械设备(如专用的造粒设备,干燥设备等),从而推动微生物肥料加工工业的发展。生产企业必须在生产设备和条件上多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及发酵工艺,才能保证其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组织应扶持有发展前途的生产企业,并有重点地扶持生产微生物肥料的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全国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和发展。 宏全生物已建立微生物肥料示范基地 企业和云南、广东、海南、山东、内蒙等农业部门联合,进行个品种试验示范,让种植户亲眼看到施用微生物肥料的效果,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接受微生物肥料。建立微生物肥料施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施用微生物肥料的积极性。 加强微生物肥料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各有所长,因此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要赶上世界潮流,就必须加强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促进微生物肥料科学的发展。采取请进来和派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双边或多边的形式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在国内,则应加强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和推广部门的合作,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微生物肥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01 年国家在“十五”规划和2010 年远景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并把生物肥料生产列入“规划”和“纲要”中。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应用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一是在维持土壤肥力,恢复、保持土壤质量健康中的作用。二是在秸秆等有机物料中的快速腐熟功效。三是在固氮和养分转化,提供养分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功效。四是在克服作物连作障碍中的作用。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蓬勃发展,这将为生产开发高效优质的微生物肥料提供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要以此为契机着力推进中国微生物肥料行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以更好发挥其在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综上所述,当前在国内大力开发和使用微生物肥料,能使废弃的有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微生物肥料必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