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172626689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工作经验,以面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人才类型,进而探讨了当前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出了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框架和培养的内容,全文是笔者长期研究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评价和标准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关键词:人才培养 质量 评价 标准 农业院校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13-021 高等农业院校主要人才类型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总体上可分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三类:研究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主体,主要任务是探索、发现农业科技活动规律;复合型人才主要任务是运用已知规律,进行应用理论、技术理论的研究、开发、规划、决策以及领导“改造农业”。上述两类人才要求基础理论根底深厚,知识面宽,善于学习、思考和创新。应用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农业生产或社会服务第一线,领导和组织把设计、规划方案付诸实施并具备应用研究能力。(1)研究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素质结构特点:综合知识+复合能力创业精神。(3)应用型人才。经济结构整体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兴起,迫切需要大批在生产、管理一线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农产品开发、试制,可使研究工作深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的“高学历蓝领”,这是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2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等农业院校一方面要遵循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另一方面要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以及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21世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点,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发展为根本,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加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充分体现农业大学“高起点、强实践、重研究”的特点,培养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创业于一体,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提高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知识结构上要强调复合型要求。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考察。纵向主要是指知识层次结构,可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知识三个层次,组合呈梯形。横向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层次上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宽窄及专业知识量多少。能力结构上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三部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能力)、人文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交往和合作,组织、判断和领导能力)、观念技能(价值观、决策能力、战略思想,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素质结构上注重学生专业思想修养与现代人格理想塑造结合。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与其他行业比较,农业仍将是经济效益不高,又十分艰苦的行业,其具有的重大社会效益,要求在素质机构上首先具有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意志力和学农爱农、艰苦奋斗、献身农业的精神品质;业务素质应在博学基础上能够驾驭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善于实践和创新;文化素质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积淀,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科学素养;身心素质方面应具有健全体魄、健康心理、完善人格。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3 人才培养框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综合性的“宽、厚、多、高”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和课程间壁垒,重组、整合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建立大学科课程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做到培养方案个性化、教学内容基础化、学生学习主体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宽”指宽口径,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厚”指厚基础,基础坚实、基本技能扎实;“多”指多方向,涉足两个或多个专业、学科,具备多种学科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高”指高素质。3.1 培养规格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总领,强调基础与应用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扎实、富于创新,勇于创业。(1)“3+l”:前3年学习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1年在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参与研究项目,进行研究并完成学士论文。(2)“本硕贯通6年制”或“本硕博8年制”:前3年学习基础理论与基本实践技能,1年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拓展、巩固专业理论,提高实践技能,2年在技术合作及学术交流平台、研发中心完成研发项目及硕士研究论文,2年完成博士论文,博士后阶段可进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相关成果转化。以“强化两头,优化中间”为原则,强调统筹,即在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不同层面上统筹培养过程。3.2 课程设置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分段培养,12年级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教育,34年级按专业方向进行个性化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按照实验、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教育等确定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3.3 教学管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个体差异和具体需求,增加柔性与灵活性,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自主设计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树立全面教育教学质量观,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起教学目标、过程和重点环节相呼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4 人才培养内容4.1 多学科、宽口径、复合型特色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志。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和人才市场需求,设置学科专业,体现多学科、宽口径、复合型特色。以农学专业为例:一是拓宽专业口径,强调交叉整合。立足大农业,以作物学、生物学为主干学科,以宽口径为导向,向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学科延伸,按照一级学科(专业大类)设置专业,整合传统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等农科专业,建立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基础平台,由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二是增设专业方向,体现灵活多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柔性设置若干专业方向,前期按大类贯通培养,加强理科基础,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既体现农科特色,又瞄准学科前沿,拓展农学类专业内涵和外延,赋予崭新的活力,增强适应性和竞争力。三是提升专业层次,不断注入活力。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等领域,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传统农科专业进行改造提升。4.2 “通识核心拓展方向”的课程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课程体系决定学生知识结构,进而决定能力和素质结构。按照“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后劲”原则,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通过农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交叉融合,构建通识、核心(基础及专业主要课程)、拓展(营销及经济管理类课程)、专业方向等课程体系,设置系列化、交叉性、综合性课程,组建课程群,体现“宽、专、交”结合。“宽”,即通识课程覆盖面要宽,立足于文理基础学科知识,着眼于提高整体素质;“专”,即农科基础和专业课程,以农学、生物学为主体,确保专业基本方向:“交”,即无论是文理基础课程、生命科学类基础课程,还是农科专业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等,尽可能交叉渗透,增强农科专业的可拓展性。4.3 “基础、提高、综合设计”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农业院校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建构和实施奠定了基础。针对农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着眼,体现系统优化、整合集成思想,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定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内容要与研究密切结合,通过一系列科研训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方法;方式应个性化,充分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和需要,设计不同内容实践教学项目,使具有不同兴趣、特长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训练;同时,要做到立体化,如时间全程化、内容层次化、形式多样化。4.4 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内容体系面向现代大农业发展需求,按“生物学基础、农科专业知识、经济管理及农业工程等相关学科知识、综合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坚持基础与前沿相结合,注重实践,强调综合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培养;按“生物学基础技能、农学专业技能、相关学科技能、农业科技成果研究转化推广能力”,构建能力体系;发挥实验室、研发中心、合作企业、科研院所优势,实行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管理、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满足现代化大农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4.5 “以人为本,基于研究”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体系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特点,通过规范课程教学要素,以人为本,以“学习和研究结合”为指导思想,把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融入研究性教学方式,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与实践学习、课堂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模式等,由教师讲授为主向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转变。二是在实践教学中由单纯知识应用为主向以课题型实践训练为主要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转变。三是作业训练和考试由教师讲什么、考试考什么向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考试多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新模式转变。参考文献1袁夫彩,赵希文.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李红卫,封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j.科技资讯,20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