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精练高效作业岳麓版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172551958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精练高效作业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精练高效作业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精练高效作业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北名校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评)1851年太平天国永安建制时,洪秀全为天父(上帝)第二子,居于第一位,处于教主地位。后来,居第三位的杨秀清取得了代天父言的权力,神权日益集中于杨秀清。这一变化()A体现了太平天国内部权力制衡B埋下了天京变乱的隐患C反映了太平天国确立神权统治D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解析:选B。根据材料“洪秀全居于第一位,处于教主地位杨秀清取得了代天父言的权力,神权日益集中于杨秀清”可知,二者在权力分配问题上出现矛盾,为后来天京变乱埋下伏笔,故B项正确。2(2020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B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D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解析:选D。由规定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与传统的封建正统思想是相对立的,故选D项;仅由打造出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不能得出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A项;拜上帝教和天主教教义有很大不同,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传播的是拜上帝教的教义,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士人的广泛支持,排除C项。3(2020银川一模)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解析:选D。由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可知,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选D项。4(2020唐山一模)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从内外因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可结合唯物史观加以指导和整合,故选C项;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并未表明其人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看出观点持有人所处的时代,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有据可依的,排除D项。5(2020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解析:选B。由材料“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这一做法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故选B项。6(2020贵州省适应性考试)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小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B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解析:选D。由材料“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可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孙中山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避免了战火相争,彰显政治智慧,故选D项。7辛亥革命“使军阀统治不可能形成像清政府那样集权的全国一体化的严密政治统治,中国出现了近代以来少有的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推翻了清朝统治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C建立了中华民国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解析:选D。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这在客观上为以后出现宽松的政治环境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近代少有的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是因为结束了君主专制,而不仅仅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A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而不是建立了中华民国,C项错误。8(2020滨州期末)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解析:选B。根据“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可知,辛亥革命后对议会席位的谋求催生了近代政党政治,故选B项。9(2020太原一模)下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块浮雕之一。浮雕采用了立体层次构图,背景为天安门、华表、五色旗。该浮雕所纪念的历史事件()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C推动国共两党走向联合D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解析:选A。根据图片可知,该浮雕纪念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故选A项。10(2020北京海淀期末)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这说明五四运动()A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B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有知识分子、商人、店员、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说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11(2020乐山三模)“五四”事件爆发时,报纸杂志多以“学生界事件”“示威事件”来命名,梁漱溟曾就运动著文论学生事件;一个月后,“五四运动”就已成为媒体的普遍用语了。这是因为()A国内近代传媒技术落后B事件升级加剧社会关注C历史事件总会稳定发展D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解析:选B。材料“一个月后,五四运动就已成为媒体的普遍用语了”,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故选B项。12(2020青岛三模)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A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B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C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D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选A。晨报的呼号推动北京学生示威抗议,报刊又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这说明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2020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材料二“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得出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根据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得出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根据材料一“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得出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根据材料一“长受国民之优礼”得出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承认共和政体、和平退位减少战乱值得肯定,而保留宫中小朝廷则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表现。(2)从各派力量在“孙中山让位”中获得的利益这一角度来分析,清皇室、革命派、袁世凯、立宪派、帝国主义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3)“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一方面说明了革命派的软弱妥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袁世凯精于权术,等等。答案:(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评价:清帝逊位,实行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逊位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清帝逊位是清王朝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2)理解:清皇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3)特点: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袁世凯善于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等等。(任答一点即可)14(2020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开始萌芽,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斗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不断扩大侵华,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示例二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阐释: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渐进过程。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示例三观点: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阐释: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戊戌变法君主立宪;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扶清灭洋);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