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足太阳膀胱经1234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17154190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4.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足太阳膀胱经1234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9足太阳膀胱经1234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9足太阳膀胱经1234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注释【1】交巅:头顶最高点,百会穴处。【2】耳上角:耳廓的上部。【3】肩膊:膊为肩胛骨,肩膊即指肩胛部。【4】膂:脊柱骨两旁的肌肉。【5】髀枢:髀指大腿,又特指股骨。髀枢指髋关节。【6】京骨:本经穴位,第五跖骨粗隆。【定位】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功能】祛风、泄热、明目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起始穴,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医宗金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白翳眦痒,雀目诸疾。”针灸大成:“主小儿疳眼,大人气眼冷泪。”具有散风清热、调肝养血明目之功,是治疗眼病的局部穴位中的主穴,其功效非常突出,为古今针灸学家所公认。本穴深部为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丰富,针刺极易出血,起针后要立即压迫局部12分钟,以防皮下出血形成瘀斑(熊猫眼)。【穴性特点】【主治概要】1本穴为治疗眼部疾病的首选要穴。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视物不明、近视、夜盲及现代医学的色盲、散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等眼科疾病。2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膀胱经入络脑,故本穴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3眼眶底与脑只有一层薄骨相隔,睛明穴位于额窦下方,故本穴可用于治疗额窦炎等副鼻窦疾病。4本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脉交会穴,手太阳经“循咽下膈,抵胃”,足阳明经“循喉咙,人缺盆,下肺属胃络脾”,故可以治疗呃逆,特别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效果最好。5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睛明穴对功能性遗尿、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疗效。【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功能】解表清热,祛风明目 【穴性特点】本穴是足太阳经之眼区穴,具有清热镇痛、活络明目之功效。针灸甲乙经:“头风痛,鼻鼽衄,攒竹主之。”针灸大成:“治泪出目眩,瞳子痒。”素问骨空论:“从风憎风刺眉头。”攒竹穴还有祛风散寒之功效。【主治概要】1本穴位于眶上,善治眼病。可用于治疗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目眩及现代医学的眼睑痉挛、夜盲、急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角膜白斑等眼科疾患。2本穴属膀胱经,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经腰背部下行于足。故本穴可治疗头痛、面瘫,以及腰背痛、腰扭伤。3本穴同睛明穴一样,对于呃逆有很好的疗效。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攒竹穴可使心率减慢,故可用于治疗心动过速;针刺攒竹穴对痔疮术后疼痛有很好疗效;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的针麻效应。【定位】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功能】醒脑开窍,通络镇痛【穴性特点】本穴为足太阳经颈项区穴,足太阳“入于天柱、飞扬也”,即天柱乃足太阳经络之气所入之处,且穴又位于头与脑之间的“头气街”中,具有通行气血、舒筋通络、补精填髓、清热明目之效。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天柱主之。”针灸大成:“主项强不可回顾。”天柱穴是足太阳经“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的关键部位;是临床上治疗颈椎病“项七针”穴之一,其治疗病症相当广泛;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首选穴之一。【主治概要】1天柱穴是治疗颈项部疾病的主要穴位。可治疗“项如拔,项强不可顾”、肢痛、手足不仁以及现代医学的颈椎病、颈肌痉挛、颈肌凝结症、急性颈胸椎间盘病变等病症。2“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天柱穴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中的小儿脑瘫、痉挛性脑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失语、舞蹈症等脑部疾病。3天柱穴乃是治疗热病的59穴之一,外感热病和风热上扰所致的头面五官病,以及内风引发的筋脉拘挛、癫痫、眩晕等,皆可取天柱穴治疗。4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从巅入络脑。天柱穴有通行气血的作用,针刺该穴可疏通头部经气,以助气机之调达,气血之输布,络脉之通畅,使头面五官、脑府诸窍得养,故可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视不明、青盲,耳鸣、鼻塞、嗅觉减退、咽炎等五官病及脑病。5“足太阳主筋所生病。”天柱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急性腰扭伤、跟腱炎等腰腿部疾病。【定位】正坐或俯卧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于两侧肩胛骨内侧角连线平第3胸椎棘突,第3胸椎棘突上旁开1.5寸取穴。【功能】宽胸理气,祛风解表风门 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乃督脉与足太阳交会之穴,督脉主一身之阳,太阳主一身之表,本穴具有舒筋通络镇痛、解表清热、清热凉血的作用。风门穴乃临床上疏散风邪,清热解表的常用穴。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风眩头痛,风门主之。”针灸大成:“主上气喘气。”【穴性特点】【主治概要】1太阳为三阳之首,主一身之表,故本穴有解表祛风、清热之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邪所致高热不退、恶寒发热、烦躁口渴及现代医学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荨麻疹及发热。2风门穴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两经皆“入络脑”,故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3风门穴属足太阳经穴,位于背部,有舒筋通络镇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项强,胸背痛,发背痈疽。4现代研究表明,取风门,配以大杼穴,用化脓灸法对支气管哮喘病变有较好疗效。【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能】调理肺气,补虚损,清虚热,止咳喘【穴性特点】本穴乃肺脏之背俞穴,为肺气输注之处,内外相应,与肺脏紧密联系。肺俞穴具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补虚损清虚热,祛风邪、和营血、化瘀滞的作用。素问:“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针灸大成:“主咳嗽红痰。”本穴是临床上治疗肺部疾病的主要穴位。【主治概要】1“迫藏刺背,背俞也。”肺俞为肺脏的背俞穴,是治疗肺部疾患的主要穴位。可用于治疗咳嗽、哮喘、胸闷、肺阴虚所致骨蒸、潮热、盗汗,以及现代医学的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等肺部疾患。2足太阳膀胱经“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故本穴可用于治疗狂、癫疾等精神疾病。3肺俞具有祛风邪,和营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皮肤痛痒、荨麻疹等皮肤疾病。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肺俞可增强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及通气量,明显降低气道阻力;针刺肺俞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先在肩胛骨内侧角水平定位第3胸椎棘突,向下2个棘突为第5胸椎棘突,其下方旁开1.5寸取穴。【功能】宁心安神,通调气血【穴性特点】本穴乃心脏之背俞穴,为心脏之气输注之处,与心脏紧密联系。心俞穴具有调心脾、宁心神,行气活血,清肺热,理肺气的作用。素问:热病气穴,五椎下间主肝热。”外台秘要:“主心痛,与背相引而痛。”针灸大成:“主呕吐不下食。”本穴是临床上治疗心胸疾病的常用穴位。【主治概要】1.心俞为心脏的背俞穴,是治疗心脏疾病的主要穴位,具有调心脾、宁心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胸引背痛、心烦、心痛和现代医学的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心血管疾病。2.“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俞可用于治疗健忘、失眠、梦遗、癫狂、痫证及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症等神经精神疾病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病症。3.心俞位于背部,具有行气活血、清肺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咯血及现代医学的肋间神经痛。4.现代研究表明,温灸冠心病患者心俞、厥阴俞,对患者异常症状、心电图、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另据报道,针刺心俞穴,配合足三里穴对多寐症有一定的疗效。【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约平肩胛下角【功能】理气血,宣肺气,调肠胃【穴性特点】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且本穴内与横膈膜相对应,与胸腹皆有密切联系。具有宽胸利气、调理肺气、止咳平喘、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素问:“热病气穴,七椎下间主肾热。”针灸甲乙经:“癫疾多言。”针灸大成:“主吐食翻胃。”医宗金鉴:“更治一切失血症。”本穴是临床上治疗血病的主要穴位。【主治概要】1膈俞位于背部,与横膈膜相对应,上与肺脏相连,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潮热。盗汗及现代医学的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病变。横膈膜下为腹腔,膈俞可用于治疗呃逆、呕吐、胃脘胀痛,饮食不下及现代医学的膈肌痉挛、胃炎、肠炎,小儿营养不良等胃肠道疾病。2膈俞为八会穴中的血会,具有健脾统血、补血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吐血、咯血及现代医学的高血压、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慢性出血性疾病等心血管、血液疾病。3膈俞为足太阳经腧穴,位于背部。可用于治疗背痛、脊强。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糖尿病患者膈俞,配合脾俞,可使患者血糖逐渐下降,血液黏滞度降低,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对环核甘酸的含量有调整作用;对血清胰岛素有良好调节作用;T3、T4均有所下降。另据报道,针刺膈俞对青光眼、偏头痛及痤疮都有一定的疗效。【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能】疏肝利胆,清利头目【穴性特点】本穴乃肝脏之背俞穴,为肝脏之气输注之处,与肝脏关系密切。具有清利肝胆湿热,平肝潜阳、清热明目,滋阴养血补肾及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备急千金要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针灸大成:“黄疸,鼻酸。”本穴是临床上治疗肝胆疾病的主要穴位。【主治概要】1.肝俞为肝脏的背俞穴,具有清肝利胆、平肝潜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胁痛、眩晕、头痛及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胃痉挛等消化道疾病。2.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俞具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狂、痫症及现代医学的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3.肝藏血。肝俞具有养血、统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及吐血、衄血等出血性疾病。4 肝开窍于目。肝俞具有清热明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目赤、目视不明、夜盲及视网膜出血等眼部病变。5.肝俞为足太阳经腧穴,位于脊背,可用于治疗脊背痛、胁痛。6.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肝俞、胆俞、脾俞对胆石症、胃脘痛有很好疗效;针灸肝俞、膈俞对眼睑下垂有较好疗效;割治肝俞、膈俞对淋巴结核有较好疗效。【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能】健脾利湿,调理肠胃,调理气血【穴性特点】本穴乃脾脏之背俞穴,为脾脏之气输注之处,与脾脏关系密切。具有健脾和胃,扶脾统血,清热止血,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白浊,灸脾俞一百壮。脾俞、胃管,主黄疸。”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本穴是临床上治疗脾胃疾病的主要穴位。【主治概要】1本穴为脾脏的背俞穴,脾与胃相表里,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完谷不化及现代医学的胃溃疡、胃炎、胃下垂、神经性呕吐。2脾主统血,脾俞具有统血、止血的作用。故本穴可用于吐血、便血及现代医学的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的治疗。3脾主升清、主运化水湿,脾俞具有清热养肝、利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肝炎及水肿。4本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可用于治疗背痛、胁痛。5现代研究表明,本穴埋线对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很好疗效;针刺脾俞对糖尿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的疗效。【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能】益肾助阳,纳气利水【穴性特点】本穴乃肾脏之背俞穴,为肾脏之气输注之处,与肾脏关系密切。肾为人体“阴阳之本”,故肾俞穴的主治病症较多,主要具有温补肾阳,益肾气聪耳,行气通经络,壮元阳,助运化,利水湿的作用。备急千金要方:引肾俞、内关,主面赤热。”针灸大成:“肾虚水肿。”医宗金鉴:下元诸虚,精冷无子。”本穴是临床上治疗腰部病变及肾脏疾病的主要穴位。【主治概要】1肾俞为肾脏的背俞穴,具有温补肾阳、益肾气聪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遗精、阳痿、遗尿、月经不调及耳鸣、耳聋。2肾俞具有行气通经络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腰膝酸痛、半身不遂。3肾主水,故肾俞有利水湿、助运化的作用。可用于肾炎、小便不利、水肿的治疗。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肾俞对尿毒症、肾绞痛有一定的疗效;艾灸肾俞能使肾阳虚大鼠精子活力显著增强。另据报道,肾俞穴位埋线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疼痛和骨密度减少均有明显疗效。【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能】调理大肠,通络止痛【穴性特点】本穴乃大肠之背俞穴,为大肠之气输注之处,与大大肠肠关系密切。具有培土健中、消积滞,调肠腑清积热,强筋骨、利腰膝的作用。针灸大成:“主脊强不得俯仰。”千金翼方:“主肠癖泄痢。”本穴是临床上治疗肠道疾病及腰骶病变的常用穴位。【主治概要】1本穴为大肠的背俞穴,具有培土健中、消积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及痢疾、肠痈等。2本穴具有强筋骨、利腰膝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腰脊骶髂疼痛、脚气及现代医学的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3本穴具有调肠腑清积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脱肛。4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大肠俞穴皮内注射灭菌注射用水可出现明显的分娩镇痛效果。次髎【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处。以食指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间,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黄豆大小的圆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功能】强健腰肌,调经止带【穴性特点】本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经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挟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贯脊属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贮尿和排尿,故本穴具有调理下焦、活血通经、健脾补肾、暖胞宫、清利湿热的作用,是主治腰痛、妇科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常用穴。针灸甲乙经:“脊腰背寒。”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便赤淋。”【主治概要】1本穴具有调理下焦、活血通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2本穴具有清利湿热之功。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尿潴留、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及子宫内膜炎。3本穴具有补肾壮腰的作用。可治疗腰痛、腰以下至足不仁。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本穴可引起膀胱内压上升,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功能】壮腰强膝,舒筋清热。【穴性特点】本穴即是足太阳经之“合”穴,“所入为合”;又是膀胱之“下合穴”,“治府者,治其合”。故委中穴具有强腰舒筋、活络止痛,祛风清热、凉血解毒,补髓强筋、活血通络的作用。灵枢:“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取委中央。”类经图翼:“委中者,血郄也,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疯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本穴是临床上治疗膀胱经病变及腰背部疾病的常用穴位。【主治概要】1委中乃足太阳经合穴,四总穴歌就有“腰背委中求”一说。委中穴具有强腰止痛,活血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胭筋挛急、腰腿痛、半身不遂及现代医学的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2委中穴具有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中风昏迷、腹痛、吐泻、衄血、痔疮及丹毒疔疮等。3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委中穴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增强,炎性细胞渗出减少。【定位】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脊旁开3寸。【功能】强健腰骶,理肛疗痔【穴性特点】本穴为足太阳经腧穴,主要有壮腰补肾、疏通经络,疏调三焦肠腑,舒肝胆、清湿热、理下焦的作用。针灸甲乙经:“腰痛骶寒。”备急千金要方:“癃闭下边重,大小便难。”近人针刺秩边穴在其深度、方向、手法及针感传道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发挥,使之治疗范围更为广泛。现在秩边穴已成为治疗腰脊疾患、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及妇科病症的重要腧穴。【主治概要】1本穴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腰骶痛、下肢痿痹及坐骨神经痛、痔疮。2本穴具有疏调三焦肠腑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大小便不利。3本穴位于盆腔后面,且皮下有丰富的肌肉组织,适合行针,根据不同的针刺方向、深度可治疗痛经、经闭、湿热带下等妇科疾病及早泄、尿道炎、尿潴留、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穴性特点】本穴为足太阳经之腧穴。具有舒筋活血通络、理气清热、通调肠腑的作用。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霍乱转筋,大便难。”针灸大成:“脚气膝肿,胫酸脚跟痛。”因足太阳膀胱经经别“别人于肛”,故承山穴是临床上针灸治疗肛肠疾病的必备穴。【主治概要】1承山穴位于小腿上,具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腿痛转筋、腰背痛、下肢痿痹及现代医学的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2承山穴具有理气清热、通调肠腑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痛、疝气及衄血。3足太阳经别“别人于肛”。故承山穴可用于治疗痔疮、便秘、肛周瘙痒等肛肠疾病。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承山穴对肩周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功能】清利头目,舒痉活络,催产调胎【穴性特点】本穴乃足太阳经五输穴之经穴,经穴为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故昆仑穴可主足太阳经所生病。具有舒筋活血通络,清头目、安神志的作用。针灸大成:“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妊娠刺之落胎。”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主治概要】1昆仑穴位于外踝之后,是足太阳经主要穴位之一。可用于治疗脚踝肿痛、腰骶疼痛及现代医学的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2昆仑穴乃足太阳经“经”穴,具有清头目、安神志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惊痫及鼻衄。3昆仑穴还可用于难产。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昆仑穴对甲状腺肿大及跖疣有一定的疗效;电针昆仑穴可以提高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功能】清利头目,舒筋活络,调理阳跷【穴性特点】本穴乃是足太阳经腧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人风池。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故申脉穴可主阳跷脉与足太阳经病候。针灸大成:“洁古日:痫病昼发,灸阳跷。”【主治概要】1“阳气盛则嗔目。”申脉乃阳跷脉的主穴,故可用于治疗失眠:目痛。2足太阳经“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且申脉乃“十三鬼穴”之鬼路。故申脉穴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痫症、癫狂及现代医学的精神分裂症。3阳跷脉循外踝上行,具有疏经活络的作用。故申脉可用于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4申脉与阳跷脉相通,后溪与督脉相通。阳跷脉与督脉系通过手、足太阳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内眦、项、耳、肩膊。故申脉可用于治疗目内眦、项、耳、肩膊病变。5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申脉穴还可治疗小儿泄泻。【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功能】醒脑开窍,清利头目,催产调胎【穴性特点】本穴为足太阳经井穴,具有调冲任、理胞宫、祛风邪、清头目的作用;且至阴穴有矫正胎位的特别作用,研究表明针刺或艾灸至阴穴,可使子宫活动加强,宫缩频率加快,子宫紧张度升高,胎儿心率加快,是临床上矫正胎位不正的要穴。医宗金鉴:“妇人横产,子手先出。医宗金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白翳眦痒,雀目诸疾。”【主治概要】1.本穴具有矫正胎位的特殊作用。可用于治疗胎位不正。2.本穴接足少阴肾经,具有调冲任、理胞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胞衣不下、难产等产科疾病。3.本穴乃足太阳膀胱经井穴,太阳主一身之表,具有祛风邪、清头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目痛和鼻塞、鼻衄。4.本穴乃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经气相接之穴,肾经斜走足心。故可用于治疗足底热。5.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成功率最高为横位,其次是臀位,足位最差。足太阳膀胱经小结经脉走向 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顶,夹督脉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寸半及三寸、大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正中,再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体内路径:络肾,属膀胱,联络脑。足太阳膀胱经小结取穴要点 目内眦上方取睛明。眶上切迹取攒竹。背部第一侧线取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背部第二侧线取膏肓、志室、秩边。第二骶后孔取次髎。腘横纹中央取委中,委中外1寸取委阳。腓肠肌人字沟顶点取承山。小趾外侧甲角旁取至阴。足太阳膀胱经小结主治要点 外经病:睛明攒竹治目疾,天柱治头项病,背腰腧穴治背腰痛,腰骶下肢腧穴治腰骶下肢病。脏腑病: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腰骶腧穴治前阴病。委阳治三焦病。神志病:癫狂痫,不寐。足太阳膀胱经小结特殊作用膈俞治血虚、血证。委中治热证。膏肓治虚证。承山治大肠病。昆仑、至阴治难产,至阴治胎位不正 足太阳膀胱经小结操作要点睛明、攒竹禁艾炷灸。攒竹斜刺或平刺,背部腧穴斜刺0.50.8寸。背俞穴为艾灸最常用穴位。委中刺络出血,至阴点刺放血。昆仑、至阴妊娠慎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