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简答题论述题

上传人:Wo****C 文档编号:17043647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简答题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学简答题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美学简答题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简答题阐述题 简答和阐述 1、真善美及其关系 真,对应的是人类知识,相应的学科是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属于“认识论”范围,其使用的是描绘语言,提醒事实世界的根本规律; 善,对应的是人类意志,相应的是人的行为标准、制度、道德、人文学科,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使用的是指令语言,提醒价值世界的规律; 美,对应的是人的情感,相应的是人类各门类艺术,属于“美学”范畴,其使用的是感觉语言,提醒心理世界的奥秘。 可见,真、善、美三者的关系,我们根本上可以这样来理解: 真、善、美都是人类逃避死亡的必需,人类历史的这三大范式,都指向获得永生的终极目的。但真和蔼只是人类逃避死亡的方法,美才是人类逃避死亡的意义。真和蔼,都终究是为美创造条件,分开了美,真和蔼就变得毫无意义。“真”到了其逻辑顶点无法解除死亡恐惧威胁的时候,必然依靠“善”来弥补;但“真”与“善”的背后,都依靠人类对“美”的需要,这个直接的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需要,作为“真”与“善”存在和开展的根本驱动力。 没有“美”,就没有“真”和“善”。当人们的生存处境非常困难的时候,自杀率往往很高。这就是因为生的感性享受离我们远去,我们的人生没有“美”的时候,逃避死亡就成为了没有意义的行为,因此有的人会选择轻生。 我们因此发现,真、善、美作为支持人类存在和开展的三个支撑点,美是居于核心的位置。三者都为人类永生提供理由和解释,但美却实实在在地肯定了人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完全无法失去美的原因,就需要“真”和“善”来提供持久的理由和条件。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其由“美”求“善”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理解人的“内在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在人类的情感领域里,可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已经不仅仅是非常狭隘的维持个人生理生存需要的东西,而人化为具有非功利性的东西。感官的人化,就是指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感性的非功利性呈现。这样的感性,既具有个体感性的的直接性、详细性,也具有人类的社会性。 二是情欲的人化。要使情欲“人化”,就必然要使人的动物的情欲,升华为人的情感 因此,情欲的人化是审美超生物需要和享受的重要前提。 在审美领域,人类历史积淀的感性,直接地表现为情欲的人化;在审美中,人类的社会性完全溶解在感性中。“认识领域和伦理领域的超生物性质经常表现为感性中的理性,而在审美领域,那么表现为积淀的感性”。 因此,人的内在自然两个方面的人化,提供了美感形成的根底,而美感其本质就是“在感性而不只是感性,在形式自然而不只是形式”的愉快的自由感。 3、审美主体与客体 我们从审美体验出发,感受和考虑审美问题,就会感到,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往往不是可以断然区分,而是比拟复杂的。另一位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就指出,审美对象客体实际上面临着“双重主观性”问题“一是与观众的主观性相联络;它要求观众去知觉它的鲜明形相;二是它与创作者的主观性联络:它要求创作者为创作它而活动,而创作者借此以表白自己” 。这样,审美对象因受双重主体影响而“表现得像一个准主体”。但是,杜夫海纳强调,“这丝毫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有根本的亲密关系,因为这里的客体是被制造出来的物体,它把创作者的意图保存在自己身上-通过审美对象,仍然是人在向他自己打招呼,而根本不是世界向人打招呼。” 与英伽登相似的是,杜夫海纳对审美承受主体非常重视,他认为,假如没有承受者的欣赏,艺术作品就“不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只作为东西而存在。假如人们愿意的话,也可以说它作为作品,就是说仅仅作为可能的审美对象而存在。” 杜夫海纳针对主客二元论,用一句精彩的话进展解构:我们不妨模拟康德有关时间的一句名言,说:我在世界上,世界在我身上。 4、悲剧的审美特征一是悲剧审美形态的美感心理轨迹,不是直线呈现,而是曲线呈现的。在悲剧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感受,先是一种痛苦的获得,然后才逐步转为快感;先是被压抑被窒息,然后才是振奋与解放。这是由悲剧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悲剧是以人的本质力量被否认的形式,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最终被肯定的目的的,它必然在感性形式上先给人以绝望和压抑,通过绝望与压抑,激发起人的本体力量,从而肯定人自身,并从中获得肯定后的愉快感受。这样的心理历程,与优美形态审美过程的心理完全不同。所以有人认为,“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 。悲剧其实就是崇高的一种集中形态,是崇高形态最典型、最精练的表现。 二是悲剧形态的审美心理中,人的理性比拟突出。一般讲,审美过程的理性是消泯于感性之中的;但在悲剧中,人的理性突出出来,帮助和支撑感性确立人自身。我们在悲剧形态的审美中,往往要依靠宏大的道德力量来战胜我们面对的苦难,从而得到升华和超越;也往往要依靠理性来战胜我们的感性无法把握的恐惧,使我们获得对对象的成功感。因此,悲剧形态的理性往往显得很突出,当然,这样的理性显现,首先是依靠感性形式来实现的。 三是在悲剧形态的审美过程里,人的内心充满矛盾的两种力量。一方面审美主体会为悲剧冲突中正义一方的灾难或消灭而沮丧,而惊慌;另一方面,又会依靠理性来战胜这个恐惧,激发人的主体确实立。这两种力量的冲突,使我们在悲剧审美形态的审美过程中,心里激荡着复杂的感受,形成悲剧强劲、猛烈、震撼、动人心魄的美感特点。在悲剧审美形态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领域里的悲剧冲突把悲剧分为英雄悲剧、小人物悲剧、反面人物悲剧等,也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类型,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悲剧形态的审美魅力。 5、喜剧的审美特征是“寓庄于谐”。所谓“庄”,是指喜剧冲突所包含的价值,外表看是滑稽,其实是有深入价值的。但喜剧形态的“庄”不是以悲剧式的正面冲突来诠释的,喜剧的“庄”隐藏在滑稽情节和人们的笑声之中,寄寓在“谐”之中。假如没有“谐”作为喜剧形态的感性形式特征,就没有喜剧。详细说来,喜剧往往在感性形式的内在冲突中,以倒错中显现真实和夸大中显现真实,来突出喜剧的审美特征;在艺术领域里的喜剧形态,那么常常采用挖苦和幽默来深化其喜剧形态,获得更好的喜剧美感。 6、生活中的丑与审美形态的丑有如下不同:首先,非审美的丑主要表达在真和蔼,尤其是善的领域,并且它诉诸于人的是理性,而非感性;这样的丑,需要人以理性思维去判断,它并不借助感性形式来表现。这样的丑,与人类审美没有直接联络,我们可以叫它真的丑,或者善的丑,从意义上更接近我们生活中理解的“恶”。而审美形态的丑却不同,审美形态的丑,只是借助丑的感性形式,来突出一种精神震撼;被借助的感性形式本身,并不一定在价值判断上是恶的。这两者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丑是否以感性形式作为它存在的主要方式,假如是,那么属于审美的形态;否那么那么不是。 其次,非审美的丑,在伦理和认识领域呈现,它的功利性很强。也就是说,这样的丑与主体之间,存在利害关系。丑与人的功利关系严密的时候,是无法成为审美对象的,也无法形成审美感受。审美形态的丑,与审美主体之间没有直接功利关系,不能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否那么就变成了生活的丑,也就无法开展审美活动。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