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模式齐头并进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6967957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种模式齐头并进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多种模式齐头并进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多种模式齐头并进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种形式齐头并进 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大发展 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 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农 业不断增效 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我县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我 们学校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的培训需求, 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 化经营,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 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 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现将我校 近年来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简介巴东县农广校创办于 1987 年,通过近二十二年的艰苦奋斗, 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学校由巴东本部、咸丰校区、恩施校 区、龙山校区组成,开设有机电电子、电子电器、电子应用、服 装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武术保安、旅游服务、农产品加工、 数控技术、“SMT”等十个专业。学校本部校舍面积达18000多平 方米,现有7 8 名教职员工,其中专职教师65 人,本科学历以上 的教师占85%, “双师型”教师占60% ;常年在校生3000多人。 学校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和“一户转移 一个劳动力,一户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的办学目标,从 95 年 起已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11000 多名具有“双证型”(即有 中专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毕(结)业生(其中移民子女 4500 多 人);累计为我县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35260 人次,培养技术 型农民工 8800 多人。通过近几年实施的“阳光工程”、“温暖工 程”、“劳动技能”、“新型农民培训”等培训和转移了农村剩余劳 动力 1.6万人(其中属三峡移民库区的农民 6300人)。学校服务 三农、培养农家子弟成才创业、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绩 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1998 年至 2009年学校连续 十一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科教先进单位,学校还先后被国家农业 部、共青团中央授予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全国服务农 村青年增收成才先进集体”;1998 年被农业部授予 “全国育才 兴农示范学校”;1999 年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领导小组办公 室授予“全国农广校先进集体”;2002 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 国科技星火示范学校”;2004 年评为全省“十佳农广校”;2006 年被省教育厅、财政厅、发改委、农业厅、科技厅和劳动社会保 障厅等八部门表彰为“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同年被省委 组织部表彰为全省“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先进单位”; 2008 年被 湖北省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湖北省农民工培训转移先进单 位”和“湖北省农民工权益保障先进集体”;2009年 4月被湖北 省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表彰为“湖北省十佳雨露培训基地”;9 月被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表彰为“三峡工程移民培训工作先进 单位”。二、学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做法与成绩 (一)、阳光工程培训全面实施。经省、州、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批准,自 2004年以来我校始 终是承担阳光工程任务的主要培训基地。根据对参训对象进行先 期的意愿调查,我们重点开设了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电气焊、 保安、电动缝纫工、农产品加工等专业,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工作汇报 澜沧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从 2006 年起,由澜沧县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组织实施,在无任何培训经费的前 堤下,得到了中央农广校、云南省农广校、县农业局、财政局,实施 的 10 个乡镇 30 个村领导和兼职教师、学员(农民)的理解,同情、 支持。实施两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举办各类培训班33 个,其中:乡级培训教学班5 个,村级培训教学班28 个。2、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招收中专农村学员22 人,实行免除学费,义务培养,22 名学员无一人流失,正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中。3、招收绿色证书学员2750 人,开展系统培训和技术指导,经考 核,有 1986人获得绿色证书。大部分获证学员成为农业科学技术推 广接受的积极分子,科技吸纳率很高,少部分脱贫致富,成了科技致 富带头人、“小老板”。例如:2006 年我们在勐朗镇富本村确定5 户联 系户,招收绿色证书学员5 名,把文化、道德、观念较好的队干部、 学员动员参加培训学习,并与县农业局蚕桑项目结合,引导农民科学 增收致富。在队长赵文华(绿证学员)等5 人的带领下,全组农户与 过去的吸毒村、大烟村、盗窃村告别,开展种桑养蚕多种经营;全组 村容、村貌、经济收入都有突出性改观,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队 长成了小老板。4、充分利用“农业技术入户直通车”,组织教师进村1012 人.次, 进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3384人.次,推广应用新技术20 余项, 推广面积达7.1 万亩;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软件支持。例如:富帮乡多依林大烂坝寨,属典型的冷凉山区气候,全寨31户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水稻以种植传统老品种为主,耕作技术落后,水稻单产仅 60-70 公斤/亩,遇上灾年就要闹粮荒。由于贫困落后,大部分小姑娘不到 18 岁就外出寻找出路,有一定文化的小伙子也外出,留下老、小、弱等无技能的一部分人务农,全村现有 30-46岁光棍汉 20 多人,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在本乡党委、政府及县农业局的重视下,2006 年我们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委托,与县农技站3 名兼职教师带队进村入户,吃住在农户家,开始冷凉山区水稻优良品种种植培训推广,从引入品种实验,指导农民从下种、盖薄膜、栽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全程培训;现水稻单产已提高至150-200 千克/亩;稳定解决了该寨农民的吃饭问题。5、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澜沧农广校2006-2007 年继续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46人(引导性),转移253 人;转移人员年人均增收 1030 元,未转移人员也可在附近打些零工,初步调查比未参加培训的农民年多增收 64 元。6、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优势组织媒体资源进村服务。在得到省农广校关心支持下,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计划30 个村,建立致富早班车广播站20 个。送各类科技书籍640 册,送各类技术光盘 800 种,录音带29 种1600 多盘,各种技术资料 34项 79779 份,培训农民共计 59799 人.次。三、经验总结与思考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是探索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一种长效机制。澜沧县属欠发达边疆地区,地域辽阔,民族杂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十分低下,这就给培养新型农民带来很多困扰,加之培训经费、师资、设备均不足,一时很难大范围实施。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点带面,重点先培训村组干部、民族头人,优秀进步青年农民,让一部分人先学习,先应用,先增收致富,起到星星之火的作用,来大范围带动新型农民培训。2008 年澜沧县新型农民培训在得到省、市农广校的大力支持下,已获农业部立项实施,全县10 个乡(镇)50 个村委会2500 人被纳入实施范围,现正在实施中。2、站在农民一边,换位思考。每次开展“三进村”行动之前,我们 都要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调研、访谈,看农民想不想学习,生产,生 活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最需要培训什么?站在农民一边分析考虑, 再找突破口,然后实施相关培训,这样做使农民打消许多顾虑,认为 培训单位和我们是一家人,是诚心诚意的,加深了感情,学习培训是 大家共同的心愿,为此积极与培训单位一起共同完成任务,并积极实践,用于增收,自我激励,使培训、学习、致富有机结合,持续发展 提高培训巩固率。3 、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形成合力,猛攻农民培训保垒。澜沧县新 型农民培训“三进村”,除紧贴农民,紧扣农时,紧依主导产业外;还 紧密与绿色证书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直通车培训、生态家园富民行 动计划,致富早班车广播站,测土配方施肥,蚕桑项目,稻鱼工程等 培训项目结合,形成培训合力,来增强培训效率;并与龙头企业结合, 使学员学、用、收不断接,巩固培训的应用率。4、脚踏实地,留下痕迹。脚踏实地,就是要为农民着想,把工作 做到实处,做到农户家中,到人,到生产环节,田间地头;不贪多, 量力而行,突出实效。在实实在在搞好培训的同时,留下痕迹也不是 表面工作,除实施中开班、挂牌、请领导上课(讲话),宣传报道外, 还要使一部分学员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用于增收,可依据条件树立 傍样。让政府、领导、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结果,有收获。5 、思考。思考之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 ” 行动机制在基层 还尚待形成,没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就很难保障培训持续稳定发展, 只能靠“风调雨顺”,能争取经费,争取领导支持,就可开展一些工作, 做一点实事,否则就别“异想天开”,因为培训农民在我们这里教材、 教学等等全是无偿的,是无任何回报的。思考之二:无私奉献精神, 是支撑农广人搞好农民培训的源泉。从上下五千年的教育者,到今天 的专家、教授,或是农民广播电视教育者(农广人)培养多少“桃李” 都不是自己的,是社会的,只能看到的是“桃李”开花结果,枝叶繁茂,而有一些欣慰而已。因此发扬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者的(农广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还要继续下去。2008 年以来,在市农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 的指导帮助下,滨州市农广校系统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 渠道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 2008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紧紧 围绕市局2008 年农业工作要点,以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 民为目标,及时研究制定了2008 年农广校系统农民科技教育 培训工程实施方案,聘请108 名农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通 过举办培训班、科技下乡、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广 天地”栏目、农民科技书屋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近期,市农广校对各县区分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情况 调度,从各县区分校情况来看,整体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据统计,目前全市农广校系统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84 多期,培训 农民 2.6 万多人次,免费向农民发放科技书籍9140多本、科技明 白纸2.3万多份、教学光盘70 盘,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发挥了积 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阳光工程培训全面实施。经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批准,2008 年我市七县区农广校全 部承担阳光工程任务并被列为主要培训基地。目前,各县区分校 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做好有关准备工作,积极开展培训,上半年, 全市农广校系统已培训农村劳动力 2292人。惠民县分校在开设 电子、电脑、电气焊、保安、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专业的基 础上,针对国外企业对输出人员要求高的情况,对外派劳务人员 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定向培训。聘请专家教授在培训内容上 “精讲、细讲、深讲”,高起点、严要求,提高了外派劳务人员 的技能和素质,为农村劳动力顺利走出国门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平 台。目前,共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 10期,培训学员 1050人, 结业 750人,转移就业 750人。滨城区分校与实力较强的亚光纺 织集团、环宇纺织集团等企业联合,围绕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权益 保护、城市务工和礼仪知识等方面对 541人进行了引导性培训, 转移就业 525人。阳信县分校在电子操作、工艺品加工与纺织三 个专业方面开展培训 4个班次,共培训学员333人,结业163人。 邹平县分校承担了 1600人的培训转移任务。按照县阳光工程办 公室统一部署,积极与用工企业联系,实行订单定向培训,做到 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发展什么产业就培训什么技术,使受 训人员结业后直接安置进企业就业。目前,已举办了 45天的化 工专业培训班两期,招收培训学员 193人,结业后分别安置在华 诚化纤和鲁威化工就业。博兴县分校在总结去年培训经验的基础 上,新增加了汽车维修专业,分别于 2008 年 5月22日和山东保 水汽车改装有限公司签订了 85人的培训任务,6月 13日与山东 博兴瑞泰汽贸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 90人的培训任务,培训时间 均为 95天,培训正在进行中。无棣县分校承担1000人的培训任 务。目前已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培训计划,专人管理项目实施, 通过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培训模式,加强监管力度,促进了 该项工作的开展。7 份计划举办木器加工、农产品加工、贝瓷生 产技术、电子操作四个培训班共计 400人。沾化县分校承担阳光 工程培训任务 1200人,占全县总任务的 60,专业有计算机、 化工、食品加工等,6 月底第一期培训开班。2、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扎实推进。2008年,我市有邹平、阳信、惠民、无棣、沾化、博兴 6 个县区分别被确定为全国和全省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县。各县 区农广校作为具体实施单位,严格按照项目县要求,以“一村一 品”为重点,对示范村全面开展培训工作。邹平县分校承担了 26 个示范村、1040名基本学员的培训指导任务。按照项目要求 和培训计划安排,至 6 月底,平均每个示范村集中培训和现场技 术指导 6次,总计集中办培训班156天,936课时,培训人数达 到 6250 余人次;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 156 次,指 导学员 6300 余人次;阳信县分校主要围绕肉牛春季常见病防治、 优质专用小麦高产栽培、棉花备播高产栽培、玉米备播高产栽培、 鸭梨花期、及套袋技术等专业进行培训,集中办班 82期,培训 3000余人,现场指导 70余次,人数达 2000余人;惠民县分校 根据区域特点,围绕特色产业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科技 培训,举办培训班4 期,培训农民辅导员200名,指导带动示范 户 4000 个,发放科技明白纸 2 万余份,农业知识5000 余册; 赶科技大集 5次;田间指导10次;为农民答惑解疑50余个;发 放引导性培训教材余 5000册、专业教材2000册;无棣县分校针 对不同培训对象,分层次开展培训。5月 15日17日,在永胜 大酒店举办农民辅导员首期培训班,围绕冬枣“良好农业操作规 程(GAP)”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抗虫 棉高产栽培技术、自然养猪法、小麦后期管理技术、落实农村土 地承包政策及相关纠纷与仲裁等专题培训 3天。随后,以乡镇或 村为单位,以示范农户为重点开展培训,并利用广播、电视、明 白纸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至 6月底,完成农民辅导员集中培训 1 期, 200 人次;举办农民示范户培训班 16 场次、 1200 人次, 发放各类培训教材 3000 余份。沾化县分校已制定实施方案,辅 导员培训在 7月初进行,重点按区域培训沾化冬枣、棉花、畜牧 等,计划年底全部完成。3、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我市邹平、阳信两县被确定为 2008年部级农村实用人才创 业培训首批试点县。根据省厅要求,该项培训由农广校负责实施, 共承担 100 人的培训任务。市校结合两县的实际,根据“一村一 人”培训要求,按照集中培训、创业设计、市场考察、实践实习 和创业发展等五个环节,已经就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组织、 教师聘用、经费保证、保障措施方面制定好了培训计划,并按照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村镇推荐、择优 选拔的形式公开确定了 100名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对象,分县 编制了培训学员汇总表,按时上报省校备案,力争 10月底 完成全部培训任务。4、农民培训“三进村”活动有序开展。2008年滨城区分校继续被确定为全省10 个新型农民教育培 训工作“三进村”重点行动单位之一。为切实搞好“三进村”活 动,按照中央农广校和省校要求,市校与滨城区分校密切配合, 认真进行研究,制定了“三进村”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三 进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办公室,并确定滨北镇、秦皇台、 梁才三处乡镇、选择 10 个村为重点实施单位。目前,重点在试点 村秦皇台乡段李村和梁才办事处西宋村进行了农业科技培训,组 织专兼职教师进村培训300 人次,充实10 个村的科技书屋,赠送 农业科技书籍1000册、光盘70 盘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重要 举措。辽宁省农广校将“三进村”行动作为重中之重,自 2006 年 5 月 31 日启动“三进村”行动以来,本着“一年试点、二年扩大规模、 五年全面铺开”的步骤逐步实施。2006 年,在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 14 个县、每县 10 个村作为试点开展“三进村”行动。2007 年,在 2006 年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东部山区特色产业项目,将“三进村” 实施县扩大为 21 个县,每县选取 20 个村。2008 年,结合新型农民 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计划选取30 个县、每县20 个村。另外,凡是 具备条件的县校,无论是否为“三进村”行动的实施县,都要按“三 进村”模式开展教育培训。到目前为止,共组织专兼职教师进村 27150 人次,完成有组织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 2840 场,系统开展技术培 训和指导 20.9 万人次;为方便农民学习,建立科技书屋 242 个;发 放实用技术光盘5.7 万片、科技图书7.6万册;培养绿色证书学员1.7 万人。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汇报:一、基本情况 全省各级农广校按照“体系联动,管理促动,项目牵动,典型带动, 媒体宣传发动,教师学员互动”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农民增收这个主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推进 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1、推进培训教师进村 “三进村”行动范围广、培训人数多、涉及学科广泛、专业性强,而 教师队伍建设是“三进村”工作的关键要素。我省把组建教师队伍、 提高队伍素质放在了首位,优中选优,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 湛的“三进村”培训教师队伍。实行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即在 每个村设立专职培训教师一名,并在村里建立35个联系户,每年 进村进行各类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不少于12 次,做到培训、 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铁岭市由 40 名经验丰富的专家组建成专家组,各县(市)投入师资 力量 189 人,并根据农村季节性强、教育时间散、种类繁的特点,把 专、兼职教师分成畜牧、农技、土肥、植保、花卉、能源等若干个小 组。组织培训时还广开渠道、打破地域限制,把外地专家和技术能手 请到本市来为农户进行讲解。为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 全市每年还举办一至二次师资培训班。葫芦岛市绥中县分校对各个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农民科技需求, 确定各实施村的培训内容,根据农时季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以西 甸子村为例,在该村采取群众自愿、典型引路、龙头牵动、订单生产 的方法,推广扩大有机绿色蔬菜的种植规模,绥中县分校利用科技直 通车上的装备,聘请教师为建棚户传授种植技术、现场解答各种疑难 问题。有时教师们就吃住在农户家中,及时到位地做好技术服务和市 场销售指导。几年来,教师们仅对西甸子村就开展技术培训50 多次, 帮助该村兴建日光温室大棚30 个、冷棚20 个,有机绿色蔬菜种植面 积达到 1000亩。2、推进媒体资源进村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资源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VCD 光盘、互联网络、卫星网络等媒体资源及科技直通车,把农业科技知 识送进农村。一是与“大喇叭”广播工程相结合。在早、中、晚村民休息或 空闲时间广播农民教育培训节目;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 车节目或播放致富早班车节目录音带,及时将农业科技知识传 播到广大农民群众当中。我校结合省农委的扶贫工作,为喀左县卧虎 沟乡固杖子村赠送广播喇叭扩音设备及农业科技宣传资料等 ,帮助该 村建起了广播站、科技书屋和中专教学班。二是建好用好农民科技书屋。目前,已建设科技书屋为242 个。本溪 市本溪县分校在小市镇的城沟村和久才峪村等村建立科技书屋,根据 产业发展和村民要求配备了相关的科技图书、光盘、杂志等,使农民 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农业科技新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及农业信息。 三是发挥远教优势,开辟空中课堂。省校已连续 4 年在省级电台及电 视台开办栏目。各级分校也开办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台、电视台节目。 铁岭市分校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在铁岭电视台 开辟了“农家金钥匙”栏目,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阳光工程引导 性培训。沈阳市法库县分校和当地电台联办“兴农桥”电视栏目,每 月 4 期,利用电视节目系列地介绍县农业局农业重点工作和重点农业 项目,进行品种推介和农产品市场行情介绍。 四是科技直通车直通农家培训。全省 6 个科技直通车项目县以直通车 为载体,广泛深入乡镇村屯开展了 “科技直通农家”、“送科技进村 入户”等一系列的科技培训活动,把培训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放映, 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直通车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车。 五是编写乡土教材。省校聘请了沈阳农业大学专家编写了现代农业 实用新技术等教材。鞍山市台安县分校组织有经验的农业专家编写 农民适用教材,确保全县每个农户拥有一本科技教材、一张科技软盘。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农民远程教育系统,实行了网上培训、 数字化培训。六是设立服务热线、发放资料等。丹东市东港分校在“三进村”培训 过程中为扩大农民培训的覆盖面,一方面坚持常规培训,另一方创新 媒体培训,大力推行了“一本期刊送到户、两条热线面对面、三家媒 体设专栏”的培训新模式,设立两条农民热线电话,仅2007 年就向 各实施村发放沃土专刊4000 册、沃土专栏20000 册;接听热 线咨询电话 3700 多人次,解答疑难问题3600多件。3、推进人才培养进村 以百万中专生计划为主线进行实用人才培养,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为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在培训中,注重将各层次 人才培养互相衔接,注重进村集中培训与个别跟踪指导相结合、远程 教育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农业生产 知识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知识相互结合。通过人才培养进村, 农民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致富能力显著提升。培 训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在村里开办中专教学班。目前全省办乡镇级中专教学班426 个, 在村里办中专教学班 48 个。对于参加农广校中专学习的学员,省校 免收学费、省教育厅免录取费。各分校根据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办出 了自己的特色。朝阳市北票分校于2007年在长皋乡建立了40 人的农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全日制中专班,招收农村贫困学生,学员享受国家 助学补助政策。教学班配有电教设备、图书室、示范园等。辽阳市太 子河区景尔屯村是农村能源的示范村,太子河区分校利用这个示范村 的基础条件连续两年在村里建高效蔬菜生产及乡企管理等专业中专 班,为当地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赶科技大集。为农民做现场服务,指导农业生产,为老百姓解决 实际生产问题。铁岭市昌图县分校利用赶科技大集的形式下乡进村开 展培训,发放各种技术资料、明白纸达1 万多份,使2000 多户农民 了解和掌握了水稻无纺布育苗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知识,并且应用在 生产中去,亩节本增效明显。三是与项目捆绑。我校把“三进村”行动作为农民培训的总抓手,结 合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绿色证 书培训等项目实施,有利于整合培训资源,增强综合培训能力。抚顺 市新宾县分校在村里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根据不同的产业进行产 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培养了大批适应于农村各产 业发展的骨干农民。四是把教师请进来、组织农民走出去。铁岭市西丰县中药材培训邀请 了抚顺清原中药材种植大户徐等一为农户讲解五味子等中药材生产 技术,并组织农民到抚顺清原参观学习;铁岭市平岗镇组织三河村和 周边蔬菜种植户到新民、辽中等地参观学习,农民不仅学到了新技术, 并且坚定了发展蔬菜生产的信心。五是与产业协会相结合,积极引导培训。目前我省各地农民专业合作 社和各类产业协会正在蓬勃发展,各级分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结合 地域优势,实行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配合,组织和发动培训,帮助各 协会开展各项产业技术培训,积极引导,有组织地扩大发展生产。 六是除了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农民夜校等进行直接面授外,还利用 直通车和科技书屋以及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对农民开展普及性培 训。二、主要做法1、提高认识,体系联动。我校充分认识到“三进村”行动的重要意 义和作用,把全体系工作统一到“三进村”行动当中。省校成立了以 省农委高伟副主任为组长、省农委科教处陈国处长和省农广校校长徐 慧为副组长的全省“三进村”行动领导小组。建立了职责明确、分级 负责的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的管理机制。各实施县相继成立领导小组。 省里负责指导、市级组织协调、县级具体落实、把“三进村“工作落 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得实惠。2、强化管理,组织到位。及时转发中央校的文件,每年年初省校都 制定下发关于做好本年度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的通知, 制定了 “三进村”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了“三进村”工作评比体系; 建立师资库和教师进村档案。实行从省、市到县、乡、村的联系人制 度。3、开展调研、科学部署。我校专门成立调研组,采取科学抽样办法, 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基本情况调研,为科学部署全省的“三进村”行 动奠定了基础。各县级分校通过定量和定性调查,对“三进村”行动 实施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主导产业、村民生产生 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教育的需求等进行分析,制定培训计划和工作方 案。4、依托产业,按需培训。锦州市义县分校因乡而异开展培训,在城 关乡红墙子村和前窑村这两个全县有名的西葫芦生产基地举办 “西 葫芦无公害栽培技术培训班”,在城关乡东关村设立保护地蔬菜种植 示范点、在张在家堡乡报恩寺村设立果树栽培示范点、在大定堡南树 林子设立制种示范点在高台子镇王庙村设立肉牛养殖示范点等。5、骨干带动,典型示范。通过培训骨干农民、培养宣传典型,以一 户带十户,以一村带一业,实现整村推进。牌坊店村的村民张玉奇通 过参加营口市盖州分校的科技培训,掌握了果树栽培、修剪、病虫害 防治、无公害生产等技术,成为果树栽培大户,他按照无公害生产技 术进行实施与管理,生产出优质水果,苹果出口率达到 80%,年收入 达 12 万元。他用所学的技术热情地为村民服务,带动全村人依靠科 技共同致富。6、项目捆绑,形成合力。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辽宁省东 部山区特色产业项目、贫困生补助项目、绿色证书工程等,开展“三 进村”工作,资源整合,资金共享。三、工作成效1、通过“三进村”行动,发挥了农广校体系的培训优势,进一步扩 大了农广校的知名度,拉近了学校与农民的距离,体现了服务于“三 农”的办学宗旨。2、通过大力宣传,典型与骨干的示范带动,激发了农民学科学用科 学的热情。农民纷纷积极参加培训,许多学员经培训后成为在当地具 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农户,他们在农技推广培训中直接参与,起到了 桥梁和纽带作用。3、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形成和规模逐渐壮大。通过围绕主 导产业、特色产业对骨干农民和种、养植大户的生产、加工、经营等 环节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人,带领广大农民共同 致富,使各地的优势产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4、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种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通过“三进村”行动,把科技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输送到农村,有效 地提高全县农民的法制观念和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提高农村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使一批农民成为学科学、用科学的 科技致富带头人;提高农业新技术知识的应用、推广、普及和科技成 果转化率,促进经济发展。5、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葫芦岛兴城市碱厂乡白庙子村又是 花生种植大村,全村花生种植面积近 2000 亩,但多年来亩产量只有 210 公斤。针对品种老化、多年重茬种植和管理技术落后等原因,兴 城分校引进唐油4号花生新品种6万公斤,同时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 地膜覆盖和合理密植、机械化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培训, 2007 年,花生平均亩产达 300 公斤,单产增幅 30%,节本 20%以上,仅 此一项,全村年创产值420 万元,人均增收630 元。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抓好典型。我校制定了典型培养方案,确立了先进农户、教师、 示范村、村办中专班、先进县校等典型培养模式,发挥其示范引带作 用。2、抓好宣传。通过广播、报纸、网站、电视等媒体,对“三进村” 工作进展情况、实施的效果、总结的经验、先进的典型等进行宣传。3、抓好管理。明确各级职责,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实效。4、抓好师资。严把培训教师选聘,建立师资库;抓好师资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师资队伍的作用,实行教师进村负责制。5、抓好项目。紧密结合各种培训项目的实施,促进“三进村”行动 扎实有效地开展。6、抓好培训。科学选用培训教材、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以农 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面向农民开展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 消费各个环节的规范培训。7、抓好媒体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互联网络、科技直通车、村屯“大喇叭”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技、传播致富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