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南中医复习考试资料.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821211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4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笔记南中医复习考试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金匮要略笔记南中医复习考试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金匮要略笔记南中医复习考试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 匮要略 - 1 - 原 文背诵 1. 问曰上 工治未病 何也 师曰夫治未 病者 见 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 脾王不受邪 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 实脾 惟治肝也。 2.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 痛法 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 雨 不止 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 不愈者 何也盖发其 汗 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 湿 气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 者 发其汗 但微微似欲出汗 者 风湿俱去也。 3.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默 默欲眠目不 得闭 卧 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 蚀于阴 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 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甘草泻心汤主之。 4.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 肿如脱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5.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乌头汤主之。 6.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外证身 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7.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四肢酸疼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8.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 下气者麦门冬汤主 之。 9.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 不渴必遗尿 小便 数 所以 然者以上虚 不能制下 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 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 属消渴。 10.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 其人 喘目如脱状脉 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1. 肺胀咳而上气烦 躁而喘 脉浮者心下有 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2.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 胸背 痛短气寸口脉 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13. 胸痹不得卧心痛 彻背者 栝楼薤白半夏汤 主之。 14.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者乌 头赤石脂丸主之。 15.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 胸胁 逆满呕吐附子 粳米汤主之。 16.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 能饮食 腹中寒上卫皮 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 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7.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 胸上 先未苦时 但欲 饮 热 旋覆花汤主之。 18. 肾著之病 其人身体重 腰 中冷 如坐水中 形如水状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饮食如故 病属下焦 身 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 腹重 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19. 问曰 四饮 何以为异师曰 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 咳唾 引痛 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 汗出而 不汗出 身体疼痛 谓之溢饮 咳逆倚 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0. 病痰饮 者当以温药 和之。 21. 心下有 痰饮胸胁支 满目 眩苓桂术甘汤主 之。 22.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 冒眩 泽泻汤主之。 23.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以饮 一斗小便一斗 肾 气丸主之。 24.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 其人 若渴栝楼瞿麦丸 主之。 25. 师曰诸有水者腰 以下肿 当利小便腰以 上肿当发汗乃愈。 26. 皮水为病四肢肿 水气在 皮肤中四肢聂聂 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27. 额上黑微汗出手 足中热 薄暮即发 膀胱 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28.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 汤主之 。 29.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 草汤主 之。 30.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 者茯 苓泽泻汤主 之。 31. 师曰 妇人有漏下者 有半 产后因续下血都不 绝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为胞阻 胶艾汤 主之。 32.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 卧枳 实芍药散主之。 33. 师曰 产妇 腹痛 法当以枳 实芍药散 假令不 愈 者 此为 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宜下瘀血汤主之。 亦主经 水不利。 34.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 哭象 如神灵所做数欠 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金 匮要略 - 2 - 名 词解释 1. 导引、 吐 纳 导引指自我按 摩 吐纳为一种调整 呼 吸的方法 两者均为古代体育疗法 起养生却病作用。 2.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 种外治法。 3. 治未病指治未病的脏腑。 理论依据 治 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 从 联系运 动 的观 点出发 除治已病之脏外 应注意 治未病之脏腑 防止疾病发展与蔓延。这就是治未病 的 思想。 4. 熏黄指黄如烟熏而不明润 。 5. 百合病是由心肺阴 虚内热 百脉俱受其 累所致 的 以精 神恍惚不定、 口苦、小 便赤、 脉微数为临床特 征的疾病。 6. 狐蜮病是以咽喉及 前后二 阴的腐蚀溃烂 为主症 和 特征的 一种疾病。多 由感受湿 热虫毒 所致。其中咽喉 部腐蚀为蜮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7. 疟母指疟久正虚痰聚血 瘀结成癥块居于 胁下的病证。 8. 历节病指肿痛遍历多个关 节甚则关节活动障 碍身体羸瘦为主的病证。 9. 血痹病指由气血不足、感 受 外邪所导致的以 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的病证。 10. 尊荣人指好逸恶劳 、缺少 运动的人。 11. 平人是指外形好像 无病 其实内脏气血已经 虚损之人。 12. 缓中补虚攻补兼施 峻剂 丸服意在缓攻 使 祛瘀不伤正扶正不留瘀。是虚劳夹瘀证扶正祛瘀的缓法。 13. 风气 泛指病邪因 风为百 病之长风邪侵入 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14. 肺痿 病名 是指肺气痿弱 不振 为肺脏 的慢 性虚损性疾患 临床以咳嗽 多唾涎沫为 主症。 一般有虚 寒和虚热两种类型。 15 奔豚气又称奔豚豚 即 小猪。以“气从少 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为其特征。 16. 阳微阴弦 1 关前 为阳 关后为阴。 阳微 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2 “阳微” 指上焦阳气不 足胸 阳不振之象 “阴弦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 “阳微” 与 “阴弦” 同时并见 说 明胸痹、 心痛的病机是上焦阳虚 阴邪上乘 邪正相搏。 17. 寒疝即阴寒性腹痛 是以 寒气攻冲作痛为主 要特征的一类病症的总称。 18. 肝着指肝失疏泄 气血郁 滞着而不行的一 类病证。着同著附着附上 。 19. 肾着指一种寒湿之 邪留滞 附着于肾之外府的 病证。肾脏本身并无病变。 20. 女劳疸以肾之真脏 色黑 色外观并 有肾虚 见 症为主症的病证。 21. 火邪指使用熏、熨 、烧针 等法强迫发汗 导致损伤心阳神气浮越。 22. 呕吐一般有声无物 为呕 有物无声为吐临 床常 二者并称。包括胃反。 23. 哕即呃逆是胃膈 气逆之 证 。 24. 胃反病证名以朝 食暮吐 、暮食朝吐、宿食 不化为特征。 25. 胞阻指妊娠下血伴 腹痛的 病证。 复 习要点 一 、脏腑经 络先后 病脉证 治 1. 发病途径 经络受邪入藏府 为内所因也 内 因由外入内脏腑 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 为 外皮肤所中也外因四肢皮肤九窍 房室、金刃、虫 兽所伤 不内外因 外界影响 陈无择的三因说七情 内伤六淫自经络 内合脏腑饮食饥饱虎狼虫毒不内外因。 2. 金匮要略病因学特点以脏 腑经络为内外以客 气邪风为主因 。 3. 新旧同病、表里同病的一般 治则 表里同病先 治其表、先治其里及表里同治。原则是急者先治。 新旧同病先 治新病、先治旧病及新旧同治。原则是急者先治。 二 、痉湿暍 病脉证 治 1. 痉病证治 鉴别表 金 匮要略 - 3 - 病 机 证候 治法 方剂 柔痉 风 寒表虚津液不足 太阳病 发热 不恶寒 汗出 身体 强几几然 脉 沉迟 调和营卫 兼以生津 栝楼桂枝汤 欲作刚痉 风 寒表实筋脉失养 太阳病 发热 恶 寒 无汗 小便少 气上冲胸口 噤 不得语 温散表邪 通达经遂 葛根汤 阳明痉病 阳 明里实热伤津液 胸满 口噤齘 齿 脚挛急 卧不得席 泻其实热 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 2. 湿病的治 疗大法 1 微发 其汗 2 利小便。 原因湿邪在表故应只以汗法 湿 为阴邪 其性濡滞难以速去故以保持持续汗出的方法 因持续使汗出小汗可保正气不被严重 戕 伤。 3. 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 甘汤的证治异同 。 麻黄加术汤证寒湿在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风湿在表 相同点 同治湿在表 不 同 点 病机 寒湿外侵经脉痹阻 风湿在表行将化热 证候 身烦痛 一身尽痛发热日哺前后加剧 治法 发汗散寒除湿 解表祛湿轻清宣化 方药 麻黄加术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 仁、 白术 麻杏苡甘汤。麻黄、甘草、薏苡仁 、杏仁 4. 风湿兼气 虚病机风湿在 表卫表气虚 。 症状脉浮身重 汗出恶风。 治法除风湿固卫气 。 方药防己黄芪汤 。防己、甘草、 白术、黄芪。 5. 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 汤、甘草附子汤的组 成 及主治证的异同 。 相同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三方都有附子用治风湿阳虚的病证。 不同点 1 桂枝附 子汤、白 术附子汤用治 表阳 虚的 风湿病 证但桂枝附 子汤证 风重于 湿故用桂枝 而无白术白术附子汤证湿重于风 故用白术而无桂枝。 2 甘草附子汤用于表里阳虚的风湿病 证 特点是表里阳气皆虚 风与湿并重 故桂枝、 白术、 附子并用且君甘草缓其药力兼和其里 。 6. 伤暑热盛病机伤暑热盛 兼有正虚 症状身体壮热大量汗出口渴引 饮恶寒。 治法清热祛暑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石膏、 甘草、粳米、人参。 三 、百合狐 蜮阴阳 病 毒病 脉证治 1. 百合病的证治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俱受其累 。 症状意欲食 复不能食 饮食 或有美时或 有不 用闻 食臭时 常默默欲 卧不能卧 欲行 不能行 如寒 无寒如热无热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 吐利 如有神灵身形如和口苦小便赤 脉微数。 治则润养心肺滋阴清热 。 方药百合地黄汤。百合、生地黄。 注服药后“大便当如漆 ”指服 生地黄 后易引起泄泻且大便色黑。 2. 狐蜮病的证治 病机湿热内蕴虫毒内扰 。 症状主症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 次症蚀于上部为声音嘶哑 面目 乍赤乍 黑乍白。 一般症状状如伤寒默默欲眠 目 不得闭 卧起不安不欲欲饮食。 治法清热化湿安中解毒 。 金 匮要略 - 4 - 方药内治法甘草泻心汤 。甘草、黄芩、人参 、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外治法苦参汤。 3. 阴阳毒主症阳毒面赤斑 斑如锦文 血分热 甚壅聚于上 阴毒身痛如被杖 血脉 郁滞 经脉痹阻 四 、疟病脉 证并治 1. 疟母的证治 病机病 久正虚痰聚血瘀 。 症状遇 劳易 作寒热 胁下痞 块按之有形 触 之疼 痛推 之不移面色 萎黄精 神不振 倦怠懒言 舌有紫斑紫点脉细涩。 治法扶正祛邪破瘀消癥。 方药鳖甲煎 丸。鳖甲 、乌扇 、黄芩、柴胡 、鼠 妇、 干姜、 大黄、芍药、 桂枝、葶 苈、石 韦、厚朴、牡 丹、瞿麦、紫葳、半夏 、人参、蟅虫、阿 胶、蜂巢、赤硝、蟋螂、桃仁 2. 瘴疟与温疟的鉴别 病机 症状 治疗 瘴疟 阴气孤 绝阳气独发 但热不寒手足 热欲呕少气烦怨 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 温疟 里热炽 盛表有寒邪 身无寒但热骨 节疼烦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 五 、中风历 节病脉 证并治 1. 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中风 气血不足 外邪透达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 虚 为主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甚则神志不清 脉微而数 痹症 风寒湿杂至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 主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脉涩 2. 历 节 病 的 病 因 病 机 1 肝肾 不 足 水 湿 内 侵 2 阴 血不 足 风 邪 外 袭 3 气 虚 湿盛 汗 出 当 风 4 过食酸咸内伤 肝肾 5 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3.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 证 鉴别。 桂枝芍药知 母汤证风湿历节 乌头汤证寒湿历节 病机 风寒湿痹阻 兼以化热伤阴 寒湿痹阻经脉不通 证候 关 节 肿 大 疼 痛 全 身 消 瘦 局 部 可 发 红 发 热 或 全 身发热 关节剧烈疼痛 不可屈伸 痛处不热 关节不红肿 全身无热象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 桂枝芍药知 母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生 姜、 白术、知母 、防风、附子。 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白蜜 六 、血痹虚 劳病 脉 证并治 1. 血痹轻证与血痹重证鉴别。 感邪深浅 正虚程度 治疗方法 血痹轻证 脉寸口、关上小紧感邪较浅 较轻 针刺引阳气祛风邪 血痹重证 脉迟中小紧感邪较深 较重 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助阳和营 益气祛风 2. 黄芪桂枝 五物汤证病机 阳气不足阴血涩滞 。 治法补气行血温阳行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 芪、芍药赤芍 、桂枝、生姜、 大枣。 黄芪桂枝五物 汤即桂 枝汤去 甘草倍生姜 加黄 芪 而成。 方中 黄芪甘温 益气固表 倍生 姜助桂枝同阳行 痹芍药养血和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五药相 合温、补、通、调并用共奏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 血痹重证虚的程度较重 受邪亦较深 针刺 治疗已 难以胜任 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温益气 通阳行痹。 3. 虚劳病的病机 1 阴血亏 虚 2 气血不足 3 虚劳脱气 4 虚劳无子 5 虚劳盗汗 6 虚劳脉大 7 虚劳革脉。 金 匮要略 - 5 - 4. 虚劳失精 桂枝加龙骨牡蛎 汤方 证 病机阴阳两虚心肾不交 。 证候 男子失精、 女子 梦交目弦 、发落 少腹弦急、阴头寒冷。 治法调和阴阳潜镇摄精 。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芍药、生姜 、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5. 虚劳里急小建中汤证 病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 。 症状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里急、腹中痛 悸、梦失精、四肢酸疼。 治法建立中气调补阴阳。 方药小建中汤。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 姜、饴糖。 方 义甘草、大枣、胶饴 建中缓急 生姜、桂枝通阳调卫气芍药和营。 6. 阴阳两虚的虚劳为什么不用 阴阳双补而用小建 中汤建 中气 1 病机 关键中气不足气血失于生化以致 气血阴阳均虚阴阳失调而变生诸证。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2 目的在于 建立中气 使中 气得以四运 从阴 引阳 从阳 引阴 使阴阳得以协调 则此 寒热错杂之证也 随之消失。 3 与方中药物组成有关芍药、甘草 酸甘 化阴桂枝、甘草甘温化阳。 4 运用小建中汤注意点以药测证桂 姜甘温 症状偏于 中阳虚。阴虚偏热者慎用。 7. 虚劳腰痛 病机肾阳不足 证候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八味肾气丸。干地黄 、山药、山茱 萸、泽 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 8. 虚劳干血缓中补虚的证 治 病机虚劳日久兼挟瘀血 症状形体羸瘦肌肤粗糙如鱼鳞状两目黯黑 腹满不能饮食。 治法缓中补虚 方药 大黄蛰虫丸。 大黄、 黄芩、 甘草、 桃仁、 杏 仁、 芍药、 干地黄、 干漆、 虻虫、 水蛭、 蛴螬、 蛰虫。 七 、肺瘘肺 痈咳嗽 上气病 脉证并 治 1. 肺痿证治 虚热肺痿 虚寒肺痿 病 机 虚火上炎肺胃阴伤 上焦阳虚肺中虚冷 脉 证 咳吐浊唾涎沫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虚 频吐涎沫 多涎唾 不咳不渴 小便数 遗尿 头眩 治 法 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温肺散寒恢复阳气 方药 麦门冬汤。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 2. 肺痈证治 1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 微热、烦满、 胸中甲 错是为肺痈。 病机 痰热壅肺瘀热成痈 。 治法 清肺化痰活血排脓 。 方药 千金苇茎汤。苇茎、 薏苡仁、桃仁 、瓜瓣。 2 寒饮 夹热病机寒饮夹热气滞饮阻 。 证候 脉浮 以方测证 应以咳 嗽喘逆、 胸满烦躁、 痰声辘辘、 倚息不能平卧、 舌苔滑腻。 治法散饮降逆止咳平喘发 越 水饮下气平喘 。 方药厚朴麻黄汤 。厚朴 、麻黄 、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 金 匮要略 - 6 - 3 比较越婢加半夏汤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的 证 治异同。 越婢加半夏汤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病机 饮热郁肺热重于饮 寒饮挟热饮重于热 证候 咳嗽上气喘甚目如脱状脉浮大 咳嗽上气烦躁而喘脉浮 治法 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方药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 石膏、 半夏 、 生姜 、 甘 草、大枣。 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 桂枝、 芍药、 干姜、 细辛、 半夏、五味子、石膏、甘草。 八 、奔豚气 病脉证 治 1. 肝郁化热病机肝气郁结 化热上冲 。 证候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治法养血平肝和胃 降逆 方药奔豚汤。 甘草、川芎、当归、 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 君药 2. 阳虚寒逆病机过汗感寒 阳虚阴乘。 证候气从少腹 上至心下针处核起 而赤。 治法外施灸法温经散寒活血行 滞内服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芍药、 甘草、生姜、大枣。 九 、胸痹心 痛短气 病脉证 并治 1. 胸痹证治 栝楼薤白 白酒汤证 栝楼薤白半夏汤证 病机 痰浊痹阻 胸阳不振。 痰浊壅盛胸阳不振。 证候 胸背痛 短气 喘息咳唾 寸 口脉沉而迟 关上 小紧数 在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主症的基础上 痹阻之势进一步加重而见不得卧、心痛彻背。 治法 通阳散结 豁痰下气。 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方药 栝楼薤白 白酒汤。 栝楼薤白半夏汤。 2. 虚实异治 枳实薤 白桂枝汤证 人参汤证 病机 胸阳不 足、气滞痰阻 心脾阳虚以心阳虚为主 症状 胸 满 、 胸 痛 、 气 短 、 咳 痰 、 脉 弦 滑 、 苔 厚 腻 形体尚 可 胸闷心痛气短、 神疲倦怠少气 语声低微、 四肢不温 肢 冷 、或心痛剧面色白、舌质淡 脉结代或脉迟弱等 治法 理气化 痰、通阳宣痹 补气养心、温中助阳 方药 枳实薤 白桂枝汤。 枳实消痞满 厚朴宽胸下 气 桂枝、 薤白通阳行痹瓜蒌开胸中痰结。 人参汤。 人参补气养心 甘草 、 白术健脾缓中 干姜温 中回阳。 十 、腹满寒 疝宿食 脉证治 1. 腹满里实 厚朴七物汤证 大柴胡汤证 厚朴三物汤证 大承气汤证 病位 满痛在脐腹 病位在肠兼表 满痛在心下病位 在胃胆 满痛在中脘 病位在胃 满痛在脐 周病位在胃肠 病机 表证未罢 邪热入里 壅滞 欲肠 病 邪 在 里 并 及 少 阳 阳 明 少阳合病 实热内积胃腑 气机壅 滞胀重于积 燥屎内结胃肠积胀俱重 证候 腹满 发热 饮食如故 脉 浮数 心 下 满 痛 往 来 寒 热 心 烦 喜呕脉弦有力 腹部痞满胀痛便秘 腹满不减痞满燥实俱全 治法 表里双解 和解攻里 行气通下 攻下热结 方药 以桂枝汤解表 厚朴三物汤 攻里 以小柴胡汤和解少 阳 大黄、 黄芩、枳实攻逐阳 明热结 君厚朴行气除满 臣大 黄、枳实通腑泄热 重用大黄、 厚朴攻逐积滞 佐芒硝、枳实 软坚除痞 2. 比较附子 粳米汤证与大建中 汤证的证治异 同。 金 匮要略 - 7 - 附子粳米汤 证寒饮逆满 大建中汤证脾虚寒盛 证候 其满为胸胁 逆满 痛为 雷鸣切 痛 仅呕吐而无不能 饮 食 其满为上冲皮起 出见有头足 痛为不可触近 呕不 能饮食 病机 脾胃虚寒 饮停上逆 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治法 温中散寒 化饮降逆 大建中气温中散寒 用 药 特点 散寒止痛用 炮附子 降逆止呕用半夏 温补脾 胃用粳 米、 甘草、大枣 作用较缓。 散寒止痛用干姜降逆止呕用蜀椒补脾胃用人参、 饴糖 作用较强。 3. 寒疝证治 大乌头煎证 当归生 姜羊肉汤证 乌头桂枝汤证 病机 阳虚阴盛 血虚内 寒 表里俱寒 主症 发作性绕脐剧痛 胁腹绵 绵作痛 绕脐剧痛且身痛 兼症 肢冷汗出 里急 肢冷不仁 治法 起沉寒而缓急痛 养血散 寒 双解表里寒邪 方药 乌头煎 当归生 姜羊肉汤 乌头桂枝汤 十 一、五脏 风寒积 聚病脉 证并治 1. 肝着病机 肝脏气血瘀滞 着而不行 。 证候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时但欲欲 热。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散结 。 方药旋覆花汤。 2. 脾约病机胃热津伤肠 腑燥结 。 脉症趺阳浮脉趺 阳脉 涩小便数。 治法泄热润燥缓通大便 。 方药麻子仁丸。 3. 肾着病位肾之外府腰 。 病机寒湿痹着腰部阳气痹阻不利 。 证候腰部冷、重、痛不渴小便自利 饮食如故。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 方药甘姜苓术汤。 十 二、痰饮 咳嗽病 脉证并 治 1. 痰饮 病位 病机 症状 用方 痰 饮 胃肠 饮停胃肠 脾失健运 素盛今瘦 肠间沥沥有声 胸 胁支满 目眩短 气脐下悸吐涎沫 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 饮及脾胃肾气丸 下焦饮逆五苓散 饮逆致呕小半夏加茯苓汤 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 肠间饮聚成实 己椒苈黄丸 悬 饮 胁下 饮停胁下 气机受阻 咳喘胁 下引痛 十枣汤 溢 饮 四肢、肌 表 饮溢肌肤 肺气失宣 当汗出而 不汗 出发热恶寒 身热疼痛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支 饮 胸膈 饮停胸胁 肺失宣降 咳逆倚息 短气不 得卧 其形 如肿冒 眩心下 悸腹满 隔间支饮木防己汤 支饮眩冒泽泻 汤 支饮腹满厚朴大黄汤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 汤 支饮呕吐小半夏汤 支饮咳嗽十枣汤 金 匮要略 - 8 - 2. 痰饮病的 治疗大法温药和 之。 临床意义 1 指出 痰饮病当 以温化为治本 大法 。从 痰饮的 形成来看多 由肺、脾 、肾阳 气虚弱温运 失司水津 不能四布 停积 于 局部而 成。 从痰饮的 性质来 看 是因为饮 为阴邪 具有遇 寒 则 凝得温则 行的病理 特点 所 以要以 开发 腠理的汗 法及通 行 水道 的利 小便法以 祛其既 停 之 饮。饮为阴 邪易伤 人阳气 且痰饮 病是 脏腑功能 失调所 产 生的内生之 邪故需 用温药 振 奋 阳气以使新饮不再产生。旧饮得去 新饮不生。 2 指出痰饮病 用药当以和之为准则 。 痰饮病多为本虚 阳虚 标实 饮盛 以其本虚 用 药不宜过于 温燥 亦不可专 事 温疏导 逐饮 应以 平和为原 则 以免伤正 又以 其标实 故 又 不宜一味温补当于温补中兼以疏导 以免留邪。 3. 苓桂术甘汤证病机脾胃 阳虚饮停心下 。 证候胸胁支满头晕目眩。 治法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 十 三、消渴 小便不 利淋病 脉证并 治 1. 栝楼瞿麦丸证病机上燥 下寒阳虚水停 。 证候小便不利有水气 其人 苦渴。 治法润燥生津温阳利水 。 方药栝楼瞿麦丸 。 十 四、水气 病脉证 并治 1. 水气病分类 病机 脉证 风水 风邪袭表肺失通调 脉浮 恶风骨节疼痛面目肿迅及全身 皮水 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脉浮 不恶风四肢肿按之凹陷腹如鼓而不满 正水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脉沉迟 腹满而滞 石水 阳虚寒凝结于下焦 脉沉腹 满不喘 2. 水气病的 一般治则 1 利 小便、发汗 2 攻 下逐水。 1 腰以上肿病属阳肺失宣化不 能通调 水道 当发汗使水从汗而解。 腰以下肿病属阴肾不能化气行水 当利小便使水从小便而去。 2 水饮内停外溢膀胱不利水肿实 证 可 下之。 3. 防己茯苓汤证与防己黄芪汤 证的证治。 防己茯苓 汤证 防己黄芪汤证 主症 四肢肿聂聂动小便不利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病机 皮水停溢 气虚阳郁 风水在表卫表气虚 治法 益气通阳 分清水湿 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方药 防己茯苓 汤 防己黄芪茯苓桂枝 甘草。 防己黄芪汤 。 防己 黄芪 白术 甘草 大枣 生姜 。 十 五、黄疸 病脉证 并治 1. 黄疸的病因病机湿热发黄 湿热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寒湿发黄寒湿太阴脾寒湿。 2. 湿热发黄 茵陈五苓散 证 茵陈蒿汤证 栀子大黄汤证 大黄 硝石汤证 证型 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 热盛里实 主症 黄色鲜明 小便不利 纳 呆苔白腻 脉浮缓 黄色鲜明 寒热不 食 食即 头眩 心胸不安 小便不利 黄色鲜明心中懊侬热痛 足下热小便黄赤大便干 黄色鲜明 腹满便 结小便短赤 治法 利湿退黄 清利湿热退黄 泄热除烦 通腑泄热退黄 方药 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汤 栀子大黄汤 大黄 硝石汤 金 匮要略 - 9 - 3. 女劳疸 主症额上黑微 汗出手足中 热薄 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尺脉浮为伤肾 病机肾阴虚损肾色外观 十 六、惊悸 吐 衄下 血胸满 瘀血病 脉证治 1. 吐血 柏叶汤证 泻心汤证 病机 中气虚寒气不摄血 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主 要 脉症 吐血不止 色暗红 面色苍白或萎 黄 舌 淡苔白脉微弱或虚而无力 吐血衄血 多鲜红 来势急 面色口渴 神烦便秘 舌 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温中止血 凉血止血 2. 下血 黄土汤证 赤小豆当归散证 病机 中气虚寒气不摄血 大肠湿热迫血下行 主 要 脉症 便血下血暗紫稀薄便溏腹痛面色无 华 神疲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细 便血 色鲜红或有粘液 大便 不畅 苔黄腻 脉数 治法 温中摄血 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十 七、呕吐 哕下利 病脉证 治 1. 胃反的证治 1 寒证 肝胃虚 寒 阴盛格阳 虚寒胃反 阳虚饮停 病机 肝胃虚 寒寒饮上逆 脾肾阳虚阴盛 格阳 胃气虚寒肠中干燥 中阳不足寒饮内盛 治法 温中散 寒降逆平肝 回阳救逆 补气降逆润燥通便 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 茱萸汤 四逆汤 大半夏汤 半夏干姜散 2 热证 热郁少阳 胃肠实热 热结饮阻 热利兼呕 病机 少阳邪热迫胃 胃肠实热腑气不 通 饮热互结 邪热内犯胃肠 治法 疏解清热和胃降逆 泻热去实 发散祛邪清热止渴 清热止利和胃止呕 方药 小柴胡汤 大黄甘草汤 文蛤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 寒热错杂病机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 常 。 治法开结除痞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 4 寒饮 寒饮 呕吐 饮阻气逆 寒饮搏结胸胃 病机 寒饮 上逆胃失和降 饮停于中胃 失 和降脾失转输 寒饮搏结于胸脘闭郁胸阳 治法 散寒 化饮和胃降逆 利水化饮和 胃 降逆 辛散胃中寒饮舒展胸中阳气 方药 小半 夏汤 茯苓泽泻汤 半夏生姜汤 2. 哕的证治 橘皮 汤 证 橘皮 竹 茹汤 证 病机 胃寒 气逆 胃虚 有 热 症状 干呕 逆脉迟舌淡白 哕逆 者 微热微渴舌红苔黄脉虚数 治法 温胃 降逆 补虚 清 热 和胃降逆 方药 橘皮 理气降逆 生姜温中止呕 陈皮 姜 理气降逆 竹茹清胃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虚。 3. 下利 1 四逆汤证与通脉四逆汤证 金 匮要略 - 10 - 四逆 汤证 通脉四逆汤证 病机 脾肾 虚寒兼有表寒 脾肾阳虚阴盛格阳 症状 下利 腹胀满身体疼痛 下利清谷汗出而厥身微热面赤 治法 先温 其里乃攻其表 回阳救逆通脉固脱 方药 温里 宜四逆汤解表宜桂枝汤 通脉四逆汤 2 小承气汤证、厚朴大黄汤证与厚朴三物汤证 小承气汤 证 厚朴三物 汤证 厚朴大黄汤证 病机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 气滞热结 气滞为主 痰饮结实 证候 燥 屎 不 下 “ 下 利 ” 量 小 臭 秽 潮热谵语 腹胀腹痛 腹满大便干结 腹满拒按 大便秘结 心下时痛 治法 通腑攻下 行气破气 通导肠腑 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用方 小承气汤 厚朴三物 汤 厚朴大黄汤 药物 大黄为主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 厚朴为主 厚朴八两 大黄四 两 枳实五枚 厚朴大黄为主 厚朴一尺 大黄 六两枳实四枚 十 八、疮痈 肠痈浸 淫病脉 证并治 大黄牡丹汤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大 黄牡丹汤证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辨 证 要点 少 腹 肿 痞 按 之 即 痛 如 淋 发 热 自 汗 出 恶 寒 小便自调 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 身无热脉数 病机 热 毒蓄结肠中 血瘀成痈 未 成脓或 脓初 成 属 里热实证 肠痈脓已成未溃热毒未尽阳气不行属里虚夹 热证 治法 荡 热逐瘀消肿排脓攻下通腑 排脓消肿通阳散结清热解毒 十 九、趺蹶 手指臂 肿转筋 阴狐疝 蛔虫病脉 证治 蛔厥证治病机寒热错杂蛔虫躁扰 证候吐蛔神情时静时烦四 肢厥冷 治法寒温并用安蛔止厥 方药乌梅丸。 二 十、妇人 妊娠病 脉证并 治 病机 证候 治法 方药 癥病 瘀血内阻 经血不能归经 妇人宿有癥病 祛瘀化癥 桂枝茯苓丸 恶 阻 轻 证 经血养胎 阴阳失调 妇人得平脉唯 阴脉小弱其人呕 不能食 调和阴阳 和胃化气 桂枝汤 重 证 脾胃虚寒 夹有痰饮凝滞 呕吐不止 呕吐 清 水涎沫 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腻 和胃降逆祛饮 干姜人参半夏丸 腹痛 肝脾不和 脾虚湿滞 腹中拘急绵绵 作痛伴面色萎黄 足肿小便不利 养血疏肝 健脾利湿 当归芍药散 胞阻 冲任虚寒 阴血内守养胎 妊娠腹痛下血、 漏 下、 半产后因续下 血都不绝 温补冲任 固经止血 胶艾汤 小便难 下焦湿热 血虚气郁有热 小便难尿频尿 急尿痛发热口渴 苔黄脉数 养血润燥 清热利湿 当归贝母苦参丸 二 十一、妇 人产后 病脉证 治 1. 新产三病 痉郁冒大便 难。 2. 产后腹痛 金 匮要略 - 11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 枳实芍药散 证 下瘀血汤证 大承气汤证 病 机 血虚内寒 气血郁滞 瘀血凝滞 瘀血兼胃实 症 状 腹 中 绵 绵 作 痛 喜 温 喜按 腹中胀痛 心烦胸满不 得 卧 腹中刺痛拒按 或有硬块 少腹坚痛发热烦躁日哺俱 便秘食则谵语脉微实 治 法 养血补虚温中散寒 行 气散结和血止痛活 破血逐瘀止痛 攻下瘀热 方 药 当归生姜羊肉汤 枳实芍药散 下瘀血汤 大承气汤 3. 虚热烦呕 病机产后乳中虚 证候烦乱呕逆并有发热低 、口干渴脉 虚 数 治法清 热降逆安中益气 方药竹 皮大丸 二 十二、妇 人杂病 脉证并 治 1. 梅核气 病机情志 郁结痰凝气滞上阻咽喉 证候咽中如有炙脔咽之不下吐之不 出 治法化痰理气开结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 2. 脏躁 病机脏阴不足虚热躁扰 证候无故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频 作欠伸 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3. 冲任虚寒夹瘀 病机冲任虚寒兼夹瘀血新血不生崩 漏不止 证候年五十所下血数十 日不止少腹里急 腹满唇口干燥暮即发热手掌烦热 治法温经补血祛瘀止血 方药温经汤 虞尚养生 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