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67695613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单元模块复习(四) 坐标:第四单元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韵、笔、墨等的同时,更加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虛、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的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还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它(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璜,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图还是春浦帆归图,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笔墨等方面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代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江山雪霁图,画面上虽然没有题上或多或少的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作的终点,也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富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摘编自颜景龙超然象外:诗意家园之美) 材料二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生活的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还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是一样的,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 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培养了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蘊,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光明日报9月13日) 材料三 “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堿风雨近重阳”一句。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的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位合格的诗人。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注意到画鬼魅易而画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由心开始,才有志、意、情等。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9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B.无论是宋代郭熙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还是唐代王维的“画中有诗”都是在强调画中的诗意之美。 C.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气、韵、笔、墨,是因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其魅力之所在。 D.空灵之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的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的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需要。 B.近年的乡村建设逐渐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它致力于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材料一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例进行了论证。 C.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D.材料二在阐述“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的角度阐明了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69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浏亮:明朗清晰。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7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8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9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5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16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2)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3)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家的吊脚楼建在一面山坡的半腰里。楼前屋后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舒展开去。出门回家,都要从梯田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走过。_,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来。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 _。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我看见无穷无尽的弧线,像优美的线谱,在微风的弹拨下,汩汩流淌出悦耳的乐音,乡亲们和着这仙乐,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小调或唱着情歌。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仿佛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排比、比喻、拟人B排比、夸张、拟人 C反复、夸张、对偶D反复、比喻、对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乡亲们用双手在梯田里栽种了翠绿的秧苗,让贫困的生活有了一点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上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三部影片为新中国70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6月28日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举行。28日中午大阪峰会正式开始,日本首相主持并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位发言,作引导性讲话,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全球治理;坚持迎难而上,破解发展瓶颈;坚持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习主席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出对外开放的若干重大举措,习主席已连续七次出席或主持G20峰会,这充分体现中方对G20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重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振奋人心!讲话中金句频出: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读了上面三个金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上面三句话为基础,综合三句话内容进行立意,并加以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