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67695552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基础训练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专题04诗歌鉴赏 【基础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n):意为大山上之小山。高牙:高矗之军旗,高官出行时的仪仗旗帜。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运用铺张的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景象,湖山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非常出色,读此能使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婉约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D据考证此词是柳永在杭州时给时任资政殿学士、知杭州的孙沔的赠作,柳永写作此词意在向他表明自己饱览风景之后即将归隐的心愿。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答案】 1D 2(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明自己饱览风景之后即将归隐的心愿”理解错误。尾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写出了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其次,“钱塘自古繁华”,写出了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第三,“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出了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第四,“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出了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最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出了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下列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我贿迁贿:财物B言既遂矣遂:顺心满足 C将子无怒将:将来D自我徂尔徂:往 4下列有关诗经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所有文学的源头。 B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 C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D诗经在西汉时期被道家奉为经典,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5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遗弃的过程。 B这首诗叙述很完整,大体按照了事件发展顺序,采取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叶由绿变黄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同时又引出下文女子被遗弃。 D这首诗首章写订婚,次章写结婚,第三章写被遗弃,第四章写受虐待,第五章写得教训,第六章写决绝之心。 【答案】 3C 4D 5D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将子无怒”意思是“请你不要生气”。“将”,愿,请。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道家”错误,应是“儒家”。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D.“第四章写受虐待”错误,第四章没有写受虐待,而是写男子的负心;第五章写了受虐待,如“至于暴矣”。 故选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6本诗的韵脚为()。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7简析本诗的抒情方式。 【答案】 6A 7直接抒情。“了却”直接点明作者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借景抒情。颔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用典抒情。颈联用伯牙捧琴谢知音,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己心怀志事却无知音,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借物抒情,写“长笛”“白鸥”是为了表明自己意欲归隐的志趣。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韵律、韵脚的能力。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诗歌首联、颔联末尾韵脚是ing,分别是晴、明;颈联、尾联的末尾韵脚是eng,分别是横、盟。共两个韵脚。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意思是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了却”二字,直截了当,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诗人借着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和诗人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作者运用了伯牙捧琴谢知音和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表达了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诗人说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表达了作者想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结发为夫妻 无名氏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年时。古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发,以示成年。嬿婉;夫妻恩爱的样子。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坐“远路”。液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参(shn)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 8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两句,笔锋陡转,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 B“去去从此辞”中“去去”两字相叠,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 C“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两句,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两句不同,前者没有后者情深。 D“恩爱两不疑”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这对年轻夫妻之间至死不渝的爱。 9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都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各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主题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8C 9两首诗都表现了夫妻恩爱和对爱情的忠贞。 本诗中“恩爱两不疑”一句为全诗的诗眼,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中夫妻的恩爱和对爱情的坚守;孔雀东南飞并序主要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的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表现两人的恩爱和对爱情的忠贞。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C“两句不同,前者没有后者情深”错误,两句异曲同工,都显示了主人公离别时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情景。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及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 这是一道比较鉴赏的题目。解答本题应结合两首诗所描写的内容,通过相关的诗句分析其在表现主题方面的相同点。 两首诗都是爱情诗,都表现了夫妻恩爱和对爱情的忠贞。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尤其能展现人物形象,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表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焦仲卿数次在焦母面前请求挽留兰芝以及双双殉情的情节也能体现他对爱情的忠贞。 结发为夫妻中开篇“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照应题目,直抒胸臆。“恩爱两不疑”一句为全诗的诗眼,“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表现夫妻的恩爱和对爱情的坚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B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那时。 C青泥何盘盘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D连峰去天不盈尺去:离开。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噫吁嚱”,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运用夸张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阻,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12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答案】 10D 11A 12D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D.连峰去天不盈尺: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去,距离。解释错误,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 A.“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错误。蜀道难主旨句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的能力。 D.“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故选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 13这两首诗的体裁是_。 14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5两首诗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13律诗 14C 15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 律诗是近体诗一种。格律严密。源于南朝,盛于盛唐。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这两首诗,每一首都是四联八句组成,颔联、颈联对仗规整,格律分明,所以是典型的律诗。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用的是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所以此句情感不是自豪,而是遗憾、无奈。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所以此诗尾联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选篇理由:此词是作者客居合肥时作。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本词和扬州慢写作背景相同,两词各具特色,比较阅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江左:泛指江南。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刘禹锡曾写“我言秋日胜春朝”,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答案】 16B 17词人看初春的柳,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恐花落春去,可见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时伤世的意味。”错误,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并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 C.“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错误,“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 D.“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是诗人被贬朗州后写的,表现的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诗情。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如,由“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可知作者初见柳树,就感觉柳树带有可怜的姿态,这与刚刚被贬来到这里的作者有相似之处,再加上后文提到“都是江南旧相识”,这更引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忧愁;由“正岑寂,明朝又寒食”,作者想到这个时候马上花落春去,这引发了作者惜春的忧伤;由“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可知,作者用生机勃勃的柳树反衬空城的凄凉,这让作者想到金入攻前是一派繁华,而如今却如此凄凉,这也引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乙)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8对作者在(甲)中着力描写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力表现太守的荣华富贵,侧面表现刘兰芝的受欢迎。 B用太守家的热闹情景反衬刘兰芝和焦仲卿内心的痛苦。 C反衬刘兰芝的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高洁品质。 D突出太守对刘兰芝的重视和喜爱,反衬了焦母的暴戾专横。 19对诗歌的结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映,鸳鸯在其中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诉。 B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 C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D最后两句提醒以后的人不要忘记这家长制度所造成的悲剧,不仅表现了作者的观点,也反映了人民的感情、期望和意愿。 20(乙)中对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应如何理解? 【答案】 18D 19C 20二人的殉情既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同时也是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反衬了焦母的暴戾专横”理解错误,文段中的描写是在极力表现太守的荣华富贵和热闹情景,以此反衬刘兰芝的不慕富贵、忠于爱情。这段文字与“焦母”没有多大关系。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表述错误。乐府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的结尾并没有改变全诗的现实主义风格。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乙)中对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二人的殉情既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同时也是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烟柳”后三句从多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人口的繁庶。 C“云树”三句由郊外说到市内,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D这首词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22谈谈“绕”“怒涛”的艺术表现力。“珠玑”“罗绮”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展现杭州的哪方面特点? 【答案】 21C 22“绕”字,写出了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和浩荡。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描写,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生活的殷实反映出来,以小见大。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三句由郊外说到市内”分析错误,应是“由市内说到郊外”。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怒涛”,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