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三篇

上传人:do****y1 文档编号:167404233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三篇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三篇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 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 17 世纪中叶,海耳 蒙特根据他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 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三篇的 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1)一、实习目的意义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 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 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二、实习任务和计划(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 土壤属性。(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三、实习内容3.1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_年1 1月9日 10日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 陈宝成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 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 沂源 九天 洞 鲁山风景区。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A. 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 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 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B. 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 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 米。首先将表层3-5CM 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 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 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 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 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C. 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 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 pH 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层次进行划分。D. 土壤性状的观察和记载:土壤剖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成土过程 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特性。根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化 学分析,记载土壤剖面的观察内容和土壤基本性质。E. 土壤样品的采集:采集土壤,为以后实验数据分析提供依据。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知道20世纪中期 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 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 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 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3.2农业土壤3.2.1实习地点自然社会简介: 沂源溶洞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鲁山之阳,以千人洞为中心周 围1.5公里范围内有天然洞穴40余个,称为沂源溶洞群。属奥陶纪石灰岩溶洞, 距今5亿多年,是长江以北最为集中的天然溶洞,被专家称为 北方最大的溶洞 群 。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的有千人洞、养神洞、珊瑚洞、玄云洞、九天洞等十 几个溶洞。洞内景物美妙奇险,配以鲁山的幽谷翠峰,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许多 洞穴曾是古代猿人生息、繁衍的场所,曾挖掘出猿人头盖骨及数枚牙齿化石,伴 随着大量动物化石,并发现大量猿人石器,故称为 沂源猿人 溶洞群。近几年已 有多处洞穴开发,正式向游人开放。 千人洞 以高宽大而得名,地质上称 山东 一号洞 。洞内有23尊壁雕佛像和三组 佛的故事 浅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石 龙洞 以洞内数条天然石龙而得名,洞长218米,为厅堂式洞穴,洞内有双龟把 门、龙王宫、银河相会、云霞岛、龙蛇相斗等景观。养神洞 以各路神仙由玉皇 大帝率领云游四海在此歇息的传说而得名,全长800余米,为分支型洞穴,洞下 有洞,洞中有洞,洞内有石林叠瀑、雄狮把门、唐僧取经、王母宫、水族宫等 48处景观。 玄云洞 为通道式分支型洞穴,总长300米,分为上下两层,两层 洞穴由一垂直的落水洞相连接,洞内片状钟乳石较多,敲之发声,可弹奏简单的 乐曲,名曰石筝。石筝、石柱林立,多呈宝塔状,少数似嫦娥、宫女,婷婷玉立;石旗、石带、 石幔、石瀑、石葡萄,多姿多彩。九天洞 洞内由九个洞厅组成,故名 九天洞 , 洞穴全长500余米,平均宽10米,高8米。洞内石幔、石帷幕、石柱、石笋、 石莲、石冰、卷曲石等景观奇特,晶莹剔透。另外还有 珊瑚洞 、灵芝洞 、神 仙洞 等天然溶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一)、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3.2.2土壤情况详述: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 交换的疏松表层。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 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料。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 以取得食物。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各种 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 茂。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 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科学地开 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鲁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棕壤、褐土两种土类,其中棕壤包括棕壤性土和林地棕 壤,是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面积达172hm,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7.8%; 褐土俗称黄土,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面积为2 898h耐,占保护区面积的 22.2%。3.3棕壤也称棕色森林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 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棕壤地区气候条件 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C,10C以上的 积温为34004500C,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 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间。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坏,目前多为次生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棕壤所处地 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砂页岩的残积坡积物,或厚 层洪积物。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 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 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 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棕壤的一般性质是:(1)在森林植被下,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 59%,向下 急剧降低;(2)表层呈微酸性反应,向下过渡到酸性反应;(3)盐基饱和度较高, 表层在80%以上,下部各层稍低;(4)剖面中部粘粒含量较上下各层均高;(5) 硅铝率在2.53.4之间,平均值为3.03,略高于黄棕壤,但显著低于褐土。上述性态特征系指在森林植被下的普通棕壤而言,除普通棕壤外,还有酸性 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和粗骨棕壤。从土壤利用情况来着,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农业土壤,具有很 大的经济价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用于农业,大都旱涝保收,是重要 的粮食生产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缓坡,也多用于农业,其中一部分 水土流失较重,水肥条件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灌溉,并加 强培肥。白浆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剥蚀堆积丘陵,多用于农业,肥力甚低,需要改 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有的还 是荒山,需要种树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种植花生和柞岚(养 柞蚕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亟应采 取水土保持措施。3.4褐土1、褐土的形成过程(1)、干旱的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残落物在其腐 解与腐殖质积聚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2)、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在半干润条件下,原生矿物的风化首先开始大 量的脱钙阶段,其氧化钙随含有二氧化碳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层渗到下层, 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3)、残积粘化,也称之为残积风化或地中海风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体 内的矿物进行原地的土内风化而成,很少产生粘粒的机械移动,因而粘粒没有光 学向性。(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气候条件下,粘土矿物继续脱钙,形 成另外一种颗粒最细的新生粘土矿物 如蒙脱石等,并开始于雨季期间随重力水 在主体结构间向下悬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积层,这种粘粘往往有光学向性, 一般土体水分的干湿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在褐土的粘化过程中一般以残积粘化为主,而夹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们在 不同的亚类中,其比重并不一样。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 为主。2、亚类由于褐土为半淋溶土纲,根据土体所反映的淋溶程度及粘化特征相结合等而 划分为淋溶褐土、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等。其它则根据其主导成土过程及附加成土 过程所表现的土壤剖面特征而划分出楼土、潮褐土、燥褐土与褐土性土等。3、褐土的利用与改良褐土所分布的暖温带半干润季风区,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一般可以两年三 熟或一年两熟。由于主体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广泛适种小麦(绝大部分为冬麦)、 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 小和降水量过于集中,在这种条件下的土壤利用及改良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 面:(1)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2)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3)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4)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5)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六)总结通过这次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 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 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 了学习成果,体会到 学以致用 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 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 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沂源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 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 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 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 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 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 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 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 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2)一、实习意义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 料,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可以 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以及机械支持等,而由于动物生产又是以植物生产为 基础的次一级生产,所以,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础,也是动物生产的基础, 农林生产要以土壤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次,土壤是制定农林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和依据。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 验已经证实,整个农林生产过程中,在制定和采取各项生产技术措施时,必须首 先考虑土壤因素,要始终坚持 因地制宜 的基本生产原则,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种植、因土管理等。其三,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地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保护和维 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对土壤的科研与保护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伟大意义。其四,土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土壤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3大 环境因素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她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栖息之地,她的环 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综上所述,对土壤科学的学习与研究迫切而需要。土壤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新发展起来的科学,主要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 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农业生产中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土壤学一般 归属于农业科学中的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是农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教学实 习作为土壤学实践学习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并认真实习,在实 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锻炼,掌握各种实习与实践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为将来的专 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土壤学理论基础。二、实习要求1、3 6人为一小组。野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土壤剖面观测和记录以及讨论, 每人完成一份实习总结。2、要求同学们遵守各项纪律,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进行实习内容的学习。 注意实习期间的安全。三、实习过程1. 实习目的:(1)学习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细节,回顾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 的方法(2)了解泰山山脚主要的岩石类型和土壤的类型、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 及改良利用措施;(3)锻炼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观察,并能鉴别土壤类型的能力,现场认识断 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4)通过实习实验,掌握土壤和岩层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5)通过实习,回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 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 识。2. 仪器配备和试剂:(1)仪器1、土铲:挖掘土壤剖面。2、比色卡:比色确定土壤的PH值。3、白瓷板(点滴板):测定土壤PH。4、剖面刀:整理土壤的剖面、检验岩石的硬度。5、卷尺:测定土壤发生层厚度。6、铁锤:敲砸岩石以便于做岩石的石灰性反应和观察岩石内部性状(2)1、混合指示剂:测定土壤pH值中显色。2、稀盐酸(1:3):用于测碱性土壤的石灰性反应。3、实习方法步骤:(一)、泰山山脚实习地点(1)剖面点的选择:根据实习目的选择剖面点,选点位置为泰山山脚的一小片棕壤土,具有代表 性,避免了沟渠、村庄等人易干扰的地段。选好点后应观察如下:土壤类为棕壤; 土壤类型分布的地形为山地山脚; 植被为灌木林多为农业果木山楂、核桃等; 成土母质为残、坡积母质; 农业利用情况为种植少量柏树和经济树木等; 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主要为岩石较多,不便耕作; 最后开始挖掘剖面。(2)剖面挖掘与修整:根据实习目的确定剖面深为0. 8m,宽0.6m,依靠一个断坡而挖掘,达到了 母质层,剖面坑的一端向阳,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观察者随宋老师站在断坡地 面观察分析。挖掘时将表土堆于一侧,下层土壤堆于另一侧,两端不堆土,观察 完毕后,将底土填回下层,表土填回上层,观察面上不能践踏。(3)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 :先远距离观察剖面,看清全剖面的土层组合,再靠近仔细观察,根据各个剖 面的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的变化,参考环境因素,推断土壤的发育过程, 具体划分出各个发生层次。用钢卷尺量出各层深度,记录母岩的层位,在记录本 上勾画土体构型如图。(4)土壤性状的观察和记载 :记录剖面特征,对各发生层次逐层详细观察并进行一些理化性质的速测。记 录颜色、质地、结构、土壤坚实度、土壤干湿度、孔隙状况、侵人体、土壤酸碱 度等。(5)土壤pH测定:取白瓷板(点滴板),将其擦拭干净,取相应层次土层的土适量于点滴板凹槽 中,滴加适当过量的混合指示剂,轻轻晃动点滴板使测定充分,倾斜点滴板使显 色后的部分指示剂从凹槽中流出,观察流出指示剂的颜色,拿比色卡进行对比, 确定土壤的pH。(6)实习实验数据内容统计与处理:土壤层次土层深度/cm土壤pH土壤颜色土壤质地石砾含量结构特点有机质新生体腐殖质0-3棕色较高无淋溶层(A)3-175.2 浅棕色 酸性壤质 无 团粒 一般 无淀积层(B)17-306.0 浅橙黄 近中性壤质 无 粒状 较少无母质层(C)30-555.3 橙黄弱酸沙壤质细小量少粒状无母岩层(R)55以下(因为实习时间紧张、观察粗略及笔记较慢等使表格里部分内容缺失。)(7)总结回顾:1、泰山的气候环境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植被分布为以海拔800m 为界,800m以上油松木,500m-800m多为侧柏、松树,500m-200m多为灌木;2、泰山阳面成土母质为残积母质和坡积母质,土壤类型多为棕壤,其母质岩 主要是花岗岩,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中 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3、泰山山顶和阳面的岩石组成多为花岗岩,阴面岩石组成多为石灰岩,且泰 山地势为东高西低,较多溪流为自动向西流;4、实验实习中,坚定岩石矿物,主要鉴定光泽(包括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 非金属光泽)、颜色(岩石有本色、假色、他色,其中其条痕颜色为其本身的颜 色)、形态(晶体、非晶体等)、力学性质(解理性质、断口、硬度等)、发光性、 盐酸反应、磁性、导电性等。5、岩石元素组成分中,钾长石和云母等钾元素含量较高。泰山上钾长石和石 英分布较多。(二)馒头山实习地点(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徐毛村)(1)由宋老师带领观察馒头山的各种土质类型分布和岩石的性状和形成分 布;(2)各组同学带实习工具爬山观察记录各种岩石和土壤的形状、颜色及周围 环境等,对个别土壤类型的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其pH、对各种岩石进行取样测定 其风化物pH和是否具有盐酸反应。(3)观察记录内容如下:馒头组土层及主要岩石层分布由下到上为:黄土 薄层灰岩 黄绿色页岩 鲜红 色页岩 浅绿色页岩其中,各土壤和岩石层的分布不是严格遵守以上分布层次,由于受时间和自 然风化的影响,各土壤和岩石层的分布基本上以上层次周期性分布。 环境土壤 学实习心得体会(3)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 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 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 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 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 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 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 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 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 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 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 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 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 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 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 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 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富集循 环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土壤又是人类生产、 生活的场所,因此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