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注音版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6549607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注音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登鹳雀楼》注音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登鹳雀楼》注音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注音版deng gudn qud l6u登鹳雀楼zud zh:wdng zhi hudn作者:王之涣bdi ri yi shan jln,hudng h6 rd hdi li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yd qidng qian li md,gngs hdng yi cOng ldu。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注释1.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 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 白日:太阳。3. 依:依傍。4.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 思。6. 穷:尽,使达到极点。7. 千里目:眼界宽阔。8.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登鹳雀楼鉴赏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 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 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 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 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 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 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 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 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 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 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 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 “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 层峦叠嶂之间。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 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 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 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 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登鹳雀楼鉴赏二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 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 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 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 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 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 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 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 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 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 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 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 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 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 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 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 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 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 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 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 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 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 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 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 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 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 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 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 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