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目标,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孟浩然的雕像,孟浩然故居鹿门山,解题,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 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 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 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 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诵读并初步感知诗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孟浩然,诵读全诗并译诗,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继续诵读并赏析诗歌,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赏析首联,赏析颔联,世人返家,自去鹿门, 殊途异志,两样心情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怡然自得的心情,赏析颈联,夜登鹿门山,到庞公 栖隐处,感受隐逸之妙。,赏析尾联,隐居鹿门,心慕先辈,“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 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孟浩然的“隐逸”,隐逸有他的传统,一般地说是消极出世。 但孟浩然的隐逸,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 也有积极入世的意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 式。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 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 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孟浩然的“隐逸”,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是洒脱的但同时也带有隐隐的 失落、无奈和惆怅。,总结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