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历史学科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442017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划历史学科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计划历史学科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计划历史学科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培计划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 师 远 程 培 训历史学科研修简报2010年 第8期 主编: 朱汉国赵亚夫 执行主编: 聂幼犁任鹏杰王雄 编委: 朱汉国赵亚夫聂幼犁任鹏杰李惠军单怀俊黄牧航陈辉王雄张汉林张斌平秦阳苏争艳 本期责编:任鹏杰王雄 张汉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同时发布“中学历史课程网”同时发布目 录 刊首寄语 渔樵问答:学习方式面面观团队专家张汉林研修感言“国培”有感在学习反思中成长 四川省峨边中学李霞对新课程不再那么迷茫渝永川历史班杨洪绪生活中的历史四川绵阳一中沈 华新课改培训研修感言四川成都历史五班张燕原来历史课可以上得这么美!四川成都历史五班韩蕾蕾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贵州贵阳历史三班陆永传高中历史新课程研修随笔重庆九龙坡历史班学习简报摘选历史新课改培训心得贵州贵阳历史三班万胜超“要改造我们的学习”贵州贵阳历史三班刘相历史教师远程培训心得渝彭水历史班学习简报摘选历史课上怎样的学生活动是有效的?贵州贵阳历史三班赵命育培训助我们走向教育改革理想彼岸渝万盛历史班班主任“历史国培”点滴感悟四川广元历史一班黄朝喜培训完后还要不断关注简报甘肃兰州历史二班班主任热点聚焦 你能神入张伯伦的内心世界吗? 斯图尔特福斯特教育:穿越时空的追求团队专家王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团队专家李惠军关于学生历史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薛纪国作业点评 作业1: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作业2:贵州六盘水市六盘县历史一班余成凡作业3:重庆綦江历史班谭红简报精粹甘肃历史一班学习简报 第7期(副刊)甘肃临夏历史一班学习简报 第8期渝万盛历史班学习简报 第6期 刊首寄语 渔樵问答:学习方式面面观团队专家张汉林渔: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学习方式的话题,据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樵:这种说法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表述稍微有点出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五项具体目标之一,希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渔:这是否就是大家常说的四种学习方式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樵: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我的理解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与其说是四种具体的学习方式,毋宁说是新型学习方式的四个特征,或者说是思想取向。渔:哦,这种说法倒还新鲜。为什么说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是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呢?樵:自主与否是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讲的,合作与否是从学习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讲的,探究和体验是从学习活动的性质来讲的。新型学习方式,应该具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深度体验与有效合作等特征。渔:那又如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是新型学习方式的思想取向呢?樵:这触及到课程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根本来讲,是希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探究解决问题、自主规划人生、善于与人合作的新型人才。渔:观念的问题过于空泛,我们谈点实际的。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学生通过自学就会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个人无法自学的,让学生合作学习;几个学生合作还学不会的,就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怎样?樵:这种观点把学习方式看得太低、太粗,太呆、太窄!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而是一种思想取向。举例来说。自主学习不仅适用于简单的学习任务,个体独立学习;也适用于复杂的学习任务,自主进行探究;而且,学生还可以自主结成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内容繁复与否,而在于能否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也就是说,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愿意学习,知道如何学习,懂得在遇到难题时从何处寻求帮助,并能够合理评估学习的成效,以规划下一步的学习。同理,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内容固然重要,但在合作过程中懂得人们是互相依赖的,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多样的,善于倾听从而理解他们的观点与角度,保持个体完整性与群体参与性的平衡,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探究学习中,什么问题值得探究,如何从寻常的材料如何发现不寻常的问题,遇到困难怎样调整探究方向,如何表达才能清晰体现探究成果,这些东西的价值与探究结论相比,不在其下。上述观点的问题在于仅仅视学习方式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而不深究学习方式自身所蕴含的思想取向。渔:你的高谈阔论有点道理,不过还是失之空虚,说着说着又回到“观念”、“价值”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活脱脱一个布道士。樵:布道士不敢当。万事都有源,不从源头看问题,就看不清;万物皆有本,不从根本谈问题,就道不明。你其实是在高抬我,我想追到头,挖到本,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渔:一说理你就来劲,还是回到现实吧。有人以为,新课程并不排斥传统学习,如接受式学习。樵:如果说是接受学习,我同意这个观点。渔:接受学习与接收式学习有区别吗?樵:我个人理解,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活动内容,本身没有思想取向;接受式学习则以一定的思想取向为指导。渔:这种取向是什么?樵:譬如说,教师教过的,学生就应该会;教师说过的,学生就应该懂。我不反对接受学习,反对的是接受式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在自主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都不排斥接受学习。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难题,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教师讲给他听,这种接受学习其实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为探究学习服务。渔:你太爱咬文嚼字,许多人很反感,我也一样。樵:孔圣人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凡事必须要先正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是不同的。学习活动没有新旧之分,学习方式则有。我们反对传统学习方式,因为我们不赞同它的思想取向;我们提倡新型学习方式,因为我们服膺它指明的方向。传统学习方式是被动的、个体的、接受的,学生的主体性遭受冷落;新型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在新型学习方式中,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探究、独立思考,进而理解知识的意义,从而服务自己的人生。渔:“意义”这个词能否进一步解释?樵:先讲一个故事。“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未看此花”表明王阳明并未否定物质(“此花”)的存在。他认为,物质的存在只有通过主体去感知,方有意义,否则就“归于寂”。历史同样如此。如果教师深入山中去“看”,而学生却只能在山外道听途说,历史之“花”纵然鲜艳无比,花开花落,于学生何关?归于寂而已!学生只有去“看”,于学生才有“意义”。此处的“看”,就是指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进而获得感悟。渔:你是专门说理的,我说不过你。现实中,许多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落,教学资源缺乏,百启而无一发,分组合作学习乱哄哄,探究学习成果浅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根本无法实现。相反,如果我们努力灌输,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他多少还是能学习到一些。樵:你说的绝对是实际情况。但是,我们可以追问自己:我们会自主学习吗?比如说,我们喜欢读书,知道读什么书,如何与作者进行对话吗?我们会与人合作吗?比如说,如何与自己个性不一样的同事合作?我们善于探究问题吗?比如说,如何研究自己课堂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改进的具体路径?渔: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想过。樵:如果教师自己不会自主、合作、探究,为什么他要责难学生不会自主、合作、探究呢?渔:你的问题过于尖刻。樵:我不是在责难教师,我只是想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不会自主、合作、探究,与个人素质关系不大,而是由文化传统和生存环境决定的。想一想我们平时的开会、听报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更多是在被动接受)别人的思想,然而有多少的会议和报告的内容能感动我们的心灵?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在宣扬接受式学习,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接受式学习的因子。我们积攒了接受式学习的众多经验,得心应手地运用于教学与生活。对于我们而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却是新鲜事物。“始生之物,其形必陋。”我们还未摸清它的秉性,尚未学会随意驾驭,自然也就问题百出了。渔:既然现在尚不成熟,为何着急推出?樵: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尚不熟悉,但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早就盈篇累牍,深入到如何具体操作的地步。现在国内已有不少译述,有心人都可以取来阅读。现在各种培训已经不少了,该介绍的都已介绍,关键在于读者用心去解读。教师在此基础上,还要多读些经典、原典,入宝山绝不会空手而归。渔:这不是在加重教师的负担吗?樵:读书是教师的本分。其他的事情可以视为教师的负担,唯独读书不应该成为负担。渔:你谈学习方式,最后却谈到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樵:是的。客观世界虽然复杂,抑或绚烂;但更为复杂或绚烂的是我们的心灵。强大我们的心灵,就不会畏惧客观世界的迷茫或杂乱。 研修感言 “历史国培”有感在学习反思中成长四川省峨边中学李霞短短数天的“国培”让我收获颇多,有反省!有觉悟!有感动!还有。以前中学一线的同仁们总爱说,专家们高高在上,他们是教育的理论家,不是教育的实践者,他们的理论空洞、乏味、枯燥,脱离现实。专家们根本不懂教育,全是只懂“纸上谈兵”的人。他们就是拿着“砖”不断敲打一线教师,指出一线教师的总总不是,他们是“理想王国”的人。可这几天的“国培”,纠正了我对专家的原有看法,谁说专家只是理论家,不是教育的实践者。听了和看了专家们理论加案例的分析讲解,使我醍醐灌顶,专家不愧是专家!听专家们的一席话,我胜读十年书!特别是在听了专题八:高中历史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策略,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犯了十年的教学错误,却无人指正,幸亏这次有专家们的及时指正,不然至今不知自己教学毛病在哪里,避免继续错误下去!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犯了以下数个错误:第一个错误:一般在高一上新课前几分钟,我总是喜欢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这些内容只是课本中的简单知识点即记忆的东西,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毫无帮助,简直浪费学生时间。第二个错误: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了很多大而模糊的问题,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也没有提示和启发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思考问题,而学生也只是根据初中老师灌输的知识点,答出清政府腐败。为了赶教学进度,学生答不出问题,我通常直接给他们说答案,让他们做笔记记下来。下节课复习抽问,学生只需要按笔记重复出来。以后提什么问,学生知道我要给答案,让他们做笔记,他们都不会积极思考,只等着我说,他们记。难怪大多数人认为历史课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学生常对我说:“太多知识点了,记不住,今天记了,一周后就忘了”。原来这都是我们教师强行把很多知识点装进学生的头脑,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没有让学生碰撞出历史思维的火花。那些死知识,自然很快被学生遗忘!第三个错误:当我讲到一些历史知识的时候,有个别学生会质疑我,而我却没有耐心去听他对课本知识的怀疑,明确告诉他,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以课本为准,不自觉地扼杀了一个学生或者一群学生的历史思辩能力!以后他们还敢质疑提问吗?其实有些历史问题连专家教授都在争辩,为什么却不让学生讨论呢?只让他们记住现存的答案,是我的错呀!第四个错误:在多媒体教学中,如讲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了让学生知道经济危机带来了哪些影响?我在网上收集了大量图片,课件展示时间长,而结论课本中都有,还有为了让学生了解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而播放了视频大国的崛起,由于是下午的历史课播放20分钟后,学生睡倒了一半,这些显然是无效教学。通过这次培训后,我知道历史图片不在选得多,而在于少而精,要选能引导学生思考的,有助于有效教学的。选相关教学视频的播放,连续播放时间不要超过4分钟,不然学生将转移学习的注意力。第五条错误:上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我在渲染学生的爱国情绪,而没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这次培训,我非常认真,边听视频边记笔记,记不下来,又倒过去重新听。因为专家们和先行课改地区的一线教师们讲得太精辟了,我生怕漏听了什么。培训是在网上进行的,学习期间每天挂QQ的我,居然忘了“收割”开心农场的菜,挂QQ完全是为了方便同本次培训的辅导教师和本班学员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当7月30号这一天进不了网站学习时,急的我还一直守在电脑前,直到肚子打鼓为止;当8月1号由于大雨导致停电一天而无法学习,再次错过专家们的答疑时,使我倍感遗憾!幸亏看见网上秦老师等专家们编写的简报,内容太丰富了,里面还有我错过的答疑内容,让我倍感欣喜!培训纠正了我以前对新课改的错误认识,第一个误区:认为新课改后的教学就应当是学生自己学,自己讲,老师不讲或少讲,山东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却说学生知道的,老师可以不讲,不清楚的,老师还要讲透彻!第二个误区:认为新课改后节节课都应当实行小组讨论或者学生表演历史剧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其实一学期有一、两次探究性活动就可以了!这次培训最感动我的专家是李惠军特级教师,因为看见他给重庆巫溪县一位农村教师的作业留言。他帮助了一个边远地区的教师就等于帮助了一群祖国的未来!令人敬佩!培训让我感觉专家们不是离我们一线教师很远,而是很近。网络拉近了我们与专家们的距离,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专家们辛苦地浏览、评阅这么多省市学员的作业,热情地回答一线教师们的疑问,让我们倍感亲切!新课改对我们一线教师是个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学会用发现的眼光,智慧的头脑,让历史“活”起来,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不断地碰撞出历史智慧的火花!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对新课程不再那么迷茫渝永川历史班 杨洪绪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专题七 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是由山东省教育学院教授齐健和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钟红军、山东省青岛二中高级教师张爱华组织的。今天的学习主要包括: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本义是什么?二、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三、如何调整策略适应历史模块教学的新要求;四、如何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大家学习非常认真,认为专家给我们作了很精彩的报告,收获颇多。下午,我们全班在杨洪绪和童永川两位老师的组织下,就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通过本次学习和讨论交流,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大家认为,教育本来就是一项“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的事业,换句话来说, 教育的全部使命也就是旨在促进 受教育者的生命品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生命境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 既然我们的历史学科教育是教育这棵大树上的一根枝干, 那么,一个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它就也必然同样是应当站在如何促进学生的“生命”全面发展的原点上来设计和实施的。如果背离了这一点,也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同时, 中学历史教育主要并不是以培养“历史学家”为目的,其本质特征应该是它的“非专业性”。 对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的价值,肯定并不是必须要成为历史学家。这里的关键点是教学中如何实现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以及由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到通过学习历史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变。换句话说,我们的教学实施,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学科价值与人的发展特征的结合。就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什么,怎么学,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情感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所谓“历史教育”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一个含义。即, 从教育的高度来看历史教学,它并是不仅仅指让学生记住或懂得了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能生成一些让人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也就是思维、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总之,今天的学习对新的模块专题式教学以及有效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让我们对新课程不再那么迷茫,已经做好了迎接那挑战的准备。 生活中的历史四川绵阳一中沈华 国培中即注重了观念理论的转变,同时依据课标列举了大量教学实例,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另外我对广东东莞夏辉老师设计的导言课颇有感触。第一节课开个好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这们课程的兴趣。不是有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我都特别的重视,会做精心的设计,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导言课中我的重头戏是学习历史的价值,列举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典故,以真实故事的方式呈现历史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价值。夏老师的这节导言课给我的一点启示,可以把“生活中的历史”也放入导言课。学生见过的邮票、字画、古董等收藏,在旅游中见到的人文景观、历史遗存,听大人们谈及的乡土历史等等,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陈述这些历史,即感悟到历史的重要性,更能提高其学习关注历史的兴趣。但是,我觉得夏老师的课程结构可做如下调整,可能效果更理想。首先从生活中的历史引入,然后再深入浅出地说明学习历史的价值,最后提出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要求。新课改培训研修感言四川成都历史五班张燕从一开始参加课改培训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为什么要课改的迷惑、抵触与为完成任务的被迫敷衍学习的纠结中。在无趣的看视频,看帖子,看文章的过程中,不论专家们的讲述还是学员们的文章,讨论,内容语言都是那么朴实无华,彰显了课改培训知行合一务实的特点。我也很快从纠结中转而认真参与学习、讨论。教学实例是培训的基础。这次新课程培训不是简单“专家引领”式的灌输,而是融入大量课堂教学实例,把新课程理念用教学实例来展示的做法给参培老师以全新的真切感受,把课堂作为新课程培训的出发点,抓住了要点,给老师很大的启发性。探讨是本次培训重要的手段。本次新课程培训还采用了自己发帖回帖,发文章评文章,完成作业评论作业的交流形式,让老师来给老师自己评论和问答,在探讨中共同提高。老师们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谈了自己的教学感悟和参加新课改的培训感想。内容紧扣教学实际,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强,也极大调动了大家的参与性。参加新课改培训前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或者自己的教学过程都是典型的传统式教学,自己似乎也成了年轻的老教师。感谢新课改的时代要求,不然自己很快就在教育的求索路上快速的老去。都说万事开头难,很幸运的是我们已做好思变的第一步,那第二步:到底什么样的课改目标,什么样的新课程才是最有效的。我想,这不仅是我们在培训过程中的理论探讨,这条摸索之路,讲台边的我们将进行到底。原来历史课可以上得这么美!四川成都历史五班韩蕾蕾 前两天学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一个字“难”,两个字“头大”,而今天了解了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种种,才觉得历史可以上得美美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周百鸣老师谈到了“如何品鉴历史上的文学艺术”,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历史课可以这样美美的来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而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教师是“导游”,学生则是“游客”,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负责多角度看问题。在这种理念下,周老师在“如何品鉴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中让大家体验了一番美的享受。在周老师的讲解中,我似乎听到的贝多芬对生命的呐喊,感受到历代书法家落笔时的种种心情以及毕加索对法西斯的愤恨。特别是对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讲解得很精彩。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同时,周老师又指出,历史课毕竟不是艺术课,因此应该注意: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文艺作品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历史,感悟历史。我不禁感叹,新课程下的历史老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技巧,还要广博群书,增加经济学、政治学、物理学、生物学、美学等相关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做一个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好老师。这条路刚刚开始,遥望未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贵州贵阳历史三班 陆永传我们省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迎接新课改的到来,从上到下,就像是有大战即将来临。说心里不紧张那是假的,尤其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真可谓是诚惶诚恐,很害怕“还没上战场就已经牺牲”,这时候有一个声音说,你必须毫无畏惧地前行,否则你真的只能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还没和敌人见面就已经壮烈了”。所以我深刻认识到我将面临着一场全新的考验。那么,面对新课程,我该如何做呢?我想,这里有挑战也有机遇。在这里,吴迪老师的话深深的打动了我激励了我:“寻门而入,破门而出,面对诸多困惑和迷茫,只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行动!”。这句话对于正处于盲目中的我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激励,所以目前唯一能做的那就是,行动,只有行动了才知道结果。当然这一行动,“既需要无畏,更需要智慧”。即不是盲目的行动,至少要做一些准备,哪怕不够充分。做一个学习型教师,不断的学习,从资料上学习,向课改先行区先行区的成功者学习,大量去阅读、实践、反思、改进,接触不同的史学观点。还有就是同伴互助,通过团队合作、资源共享,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从而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最终提升自己,影响学生。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最后只用四个字去概括:迎接,行动!高中历史新课程研修随笔重庆九龙坡历史班今天是集体培训的第七天,这七天相信对于大家来说都是紧张而又忙碌的七天。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改大家都非常重视这次培训,且不说天气是炎炎烈日还是风雨交加,都没有能阻挡大家前来学习的热情。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大家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专家们的讨论和指导帮助我们解决着一个又一个疑惑的问题。每次完成作业时都可以看到老师们针对收看的视频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完成作业的思路。虽然网络不够通畅,但我感觉到在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近了,原来不认识的老师,因为这次培训而变得熟悉。大家对于新课程有什么体会,都毫不保留得提出来,相互交流。听课结束后,晚上利用业余时间许多老师都在网上发表评论,参加讨论,积极阅读其他地区老师的相关文章,互联网又使大家走到了一起。新课程的帷幕才刚刚开启,以后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迎接的挑战也很多。在九月份当我们拿到新课程的教科书时,回想起如今的学习体会一定不会觉得遗憾。【研修感悟】1吴玉芬:专家们说得好,“学生要减负,老师要加负”要想巧妙地处理教材,教师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来理解和熟悉教材,“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必须要有一缸水”充分利用教学素材,适当加上一些教材当中所缺乏的素材,要作到这样教师必须得下一番苦工夫,一份汗水才有一份收获。2代晶:高中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可我们的学生习惯了灌输,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看我们怎样去设计问题,怎样去引导思路,怎样评价他们了。3昌凤川:我很想在这次研修学习中找到解决自己困惑的金钥匙,同时更想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学到同行们的更多宝贵的经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获益良多。历史新课改培训心得贵州贵阳历史三班万胜超短暂的十天网上培训就快结束了,对即将到来的课堂教学我还是感到很心慌。不过面对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退却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没有出路的。通过培训及与同行的交流,我们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就我培训中的感悟谈以下几点认识:1教师要切实做到观念、角色的转变。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围绕课堂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扎实开展工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真正“用力、用脑、用爱”去组织教学。2切实做到务实求真。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根本无法接受的知识不讲;与“目标达成”无意义的话不讲。改变学生学习过程,切实做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先练后讲,不做不讲,注意及时训练。3 切实做到教学的灵活多样。4教师要加强学习,强化理论认识。新课改由于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用行政的方法,使广大教师进入了“熔炉”,新鲜感过后,特别是行政的效能“松弛”后,课改能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是否会“回潮”?这直接关系到课改能否继续,或向广度、深度发展的问题。目前阶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课改是挑战,更是机遇,是教育变革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思维与知识结构更新的需要,是社会(包括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难得的阶梯“要改造我们的学习”贵州贵阳历史三班刘相工作这么多年,教书这么多年,伫步回首,做好历史教师步履维艰,于我而言,经验没有,更多的是教训和遗憾。就这次学习而言,谈谈我的体会: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单纯传递知识的角色中走出来,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探寻历史,在思考和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变化很大,吸收了不少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教师的已有知识显得单薄而陈旧,因此,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使长期积淀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厚。首先,要具备完备的通史知识,构建完备的通史知识体系。其次,要积累一定的地方史知识,丰富课程资源。第三,要有一些理论素养。现在公众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都不是以一种历史观统领,历史老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史学观点,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世界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等。教师应该明白各种史学观念的区别,教学中对同一事件、同一历史人物、同一历史阶段用不同的史观来解释。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还应当不断锤炼自己的口才,善于讲故事,讲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感情和学习兴趣。还要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新课程要求教师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技巧和艺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综上,在新课程背景下,借用毛主席的话,要“改造我们的学习”。历史教师远程培训心得渝彭水历史班2010年8月4日我们历史组的老师准时的参加了专题8的远程培训。该专题的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知名教授赵亚夫主持,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高级教师张汉林老师等知名教师参加。该专题主要讲的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策略。本专题以学习方式转变为中心,结合有效的学习指导策略分析,展开专题学习内容。为了便于老师实际运用转变学习方式的多种策略,更为整体地把握学习指导的概念和意义,专家们采用了“一体多维”的案例分析方法,从教学实践中选择一个常态的、完整的“教学实录”,把它作为内容分析骨架,并在其中贯穿主要的学习指导细节,再在重点部分插入其他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阐释转变学习方式的指导策略。通过对这些教学案例的学习,让我们对在新课标下应该鼓励和培养同学们怎么样的学习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组的老师也进行了一些交流,新老师们向一些老教师们讲了一些他们在大学里面学到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同时老教师们也通过自己丰富的阅历,给新教师们传授了宝贵的经验,在学习方式上,大家都一致认为,以前的一些方式有待改进,才能够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历史课堂上怎样的学生活动是有效的?贵州贵阳历史三班 赵命育通过学习了专题七的视频以后,我对这一问题是这样认识的:1体验的内容要围绕主题;2学生活动的设计要给足条件;3活动的结论要加以引领;4活动的情境要力求准确;5活动的评价要重在过程。教学设计方面: “分、合、异、活、升” 五个字。 分要点分得清。了解课标要求,理清教材的知识要点是进行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初始步骤。要点明晰了,即可使教学设计围绕主线,也可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减轻学习负担。 合地位要把准。进行一课的教学设计,不能仅把目光局限于此课,而是要考虑它在本单元、本专题、本模块甚至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异教法选择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一直有“求异”的思维定势,就是要追求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活主体地位显。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的光彩取决于学生的风采。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妨常问自己一句话:“学生在哪里?” 升 角度站得高。在教学设计中,我一直注重寻找贯穿全课的主线索和能对学生终身成长产生作用的“教学至高点”。培训有助于我们走向教育改革的理想彼岸渝万盛历史班班主任带着对历史教育无法割舍的情怀,怀着提高执教能力与水平的初衷,我们投入到了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中来了。虽然天气炎热,也存在诸多困难,但老师们执着地研修着、探讨着因为我们深信:培训将给我们带来崭新的感受,积累大量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有助于我们更新理念,获得走向教育改革的理想彼岸的方法与路径。我们曾经多么渴望相互走近:因为我们怀着同样的专业理想,因为我们面临最相似的现实困惑,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历史教师。正当我们迷茫于教学理论的空洞,深感历史知识的匮乏,束缚于历史教学的乏力之时,新课程远程培训及时聚焦历史教学,这确实值得庆幸,值得珍惜。因为远程培训,很多老师不曾谋面。但我们一起讨论、质疑、商榷,或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知识,这文字与文字的交流,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同样可以展示靓丽风采,分享网络资源。让我们在远程培训的路上一路同行,携手期待,探究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新知,享受成功。朱汉国先生说得好:“当我们真正走进新课改时,却发现经过的并非是一路美景,却有那么多足以让我们迷失的路口,身后的路必将远去,而前方的彩霞却总是遥不可及。但历史注定将它的时代责任抛给了我们这一代教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唯有用自己的努力方能适应新课程,只有运用我们的聪明方能闲庭信步。让我们在对话中激发聪明的灵感,让我们在参与中释放智慧的光线,让我们在学习积聚智慧的力量。”远程培训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次飞跃,是教师知识储备的一次刷新,必将人的创造性诱导出来,让智慧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让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拼搏、拼搏、再拼搏,今天的百倍努力和全力以赴的拼搏,必将成为铸造新型教师成长历程的奠基之石。“历史国培”点滴感悟四川广元历史一班黄朝喜参加这次国家新课改培训,我得出以下几点感悟:一、历史教学要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景,转变历史试题的考察功能,突出考察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史料必须是鲜活的、原始的史料,有当今生活中的,也有历史上的。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合作交流。如果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生活经验,势必给学生在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带来障碍,势必影响自主探究的效果,所以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供满足学生发展的条件。三、在教学观念上要在情景中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移到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位。情景教学是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转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注重多媒体教学,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学生寓学于乐。 培训完后还要不断关注简报,认真学习甘肃兰州历史二班 班主任 今天是培训的第八天了,这次培训活动由专题讲座和主题交流组成。历史培训活动使在座所有的历史老师都受益匪浅,大家观摩其他老师的文章,积极发表评论,对别人的作业细细研读,使我们历史教师有了交流的平台,确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自己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和途径,为更好的推行新课程、新理念奠定了基础。新课程培训对历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强化了选修的意识,使历史教师对历史选修的把握更加到位,更注重对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让历史教育向着新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观看秦阳专家编的新课程简报第七期副刊,大家反响很大,得到了实际的经验,大家一致认为,培训完后一直还要不断关注简报,认真学习。 热点聚焦 你能神入张伯伦的内心世界吗?斯图尔特福斯特译者按:“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此法,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的译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历史神入的概念、特征和一节神入课的教学范例。学生经常认为学校历史课是一个遥远的、繁琐的,与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与事件相关联的学科。在许多历史课上,学生经常被要求接受和吸收无止尽的信息和记忆一些琐碎的事情。结果,对于我们的年轻人来说,历史变成被动的,看起来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事情。然而,历史看起来并不是那个样子。至少,历史学习可以传达年轻人的一种兴奋感和好奇感。它能激发学生考虑历史上人们的思想和信仰,考虑他们行为的后果。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的建构,并允许他们批判性地思考过去所发生的事件。 把这些积极的方面融入历史课堂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通过“神入”的运用。这里介绍的教学范例,涉及一系列课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要求高年级学生考虑张伯伦围绕1938年秋与希特勒签署协定的那段时间的处境。虽然这一教学范例集中在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些重要事件,但是它也可运用于需要理解历史上人们行为的任何一个历史主题。例如:为什么马丁路德金采取一个非暴力政策?罗马人是文明开化的吗?为什么在19世纪大量以色列移民涌入美国?为什么杜鲁门下令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 神入课概述 大多数美国历史教科书认为张伯伦和他的绥靖政策是一个惨痛的失败。教科书一般认为,正是由于他的政策的失败,希特勒没有被阻止,遍及全球的国家陷入了那场最具破坏性的世界大战。遗憾的是,那种对欧洲战前事件分析的形成否定了情况的复杂性;更贴切地说,没有考虑张伯伦可接受的选择,以及他处的社会政治的背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60年前的那些事件,教师可以用范例课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课上要求学生“神入”张伯伦,理解和评价他的行为,以及形成这种行为的历史原本。最后,当学生对那一时期的事件了解清晰之后,还需要对张伯伦的政策给予思考性的评价。 什么是历史的神入? 这一示范课成功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参与历史神入的过程。然而,多年来,史学家和学者们就历史神入这一术语的性质和意义产生了争议。因此,需要对这一术语作一些澄清。 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神入可能需要弄清它不是什么。首先,神入不应该仅仅认为是学历史的学生“与古人亦步亦趋”,并变得和古人一样。任何历史学家和学历史的学生都没有及时领会来自不同地点的另外一个角色的能力。而且,求同的过程有悖于历史研究的基本宗旨,即它忽视了历史研究是事后认识的特点,违背了史学家是历史事件的现代解释者的原则。而且,历史神入不应该与想象相混淆。教科书作业通常要求学生想象他们生活在古时候(例如,想象你在“五月花号”上;想象你是一个阿帕切族印第安人)。然而历史神入的那种看法,容易导致我们对过去不可靠和错误的理解。真正的历史取决于对可利用的历史证据的细致探究和认真检验。正如罗杰斯(PJRoger)指出的:“历史不是不受拘束地进行想象,任我们去想象,任我们去装扮。”在帮助史学家解释历史记录的缺漏方面,推理和猜测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历史神入并不是一个沉浸在想象中的过程。最后,历史神入并不直接与同情的概念有关。虽然同情一些历史人物(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二战期间大屠杀中的丧生者)也许在历史课上是受欢迎的,但它不是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无论什么时候,历史研究可能更依赖理性的客观事实。对历史人物介人情绪化成分偏离了历史学的基本目的。如果历史神入很明显不包括求同、想象或同情,那么它包含什么呢?历史神入包括6个基本的特征。首先,历史神入是一个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释过去的人们为什么那样做的过程。第二,在历史事件的评价过程中,它涉及一个对历史原本和年代的正确认识。要想进行神入,学生必须对那个时期的关键事件、人物和文化有一个详尽的了解。第三,历史神入依赖一个对历史证据的详尽的分析和评价。历史证据是历史研究的工具。学生应该参与历史证据的检验和解释,以确立一个对过去行为更深刻的理解。第四,历史神入涉及一个对过去所做行为的后果的认识。学历史的学生享受事后认识的乐趣,即喜欢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学生必须知晓行为的后果,并能审慎地思考历史人物所采取的行为对将来的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五,历史神入要求学生有一种对已逝时代的直觉感,以及过去不同于现在的含蓄的认识。换句话说,千万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信仰和认识去判断过去的人。为了有效地神入,学生必须了解过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约束力。第六,历史神入要求对人们行为和结果的复杂性持一种尊重、理解和敏感的态度。学生必须意识到历史研究不是按照一种科学的程序,没有适合于过去人类行为的绝对规则。不同的人,即使给予非常相似的环境,也可能会采取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丘吉尔在1938年对希特勒的政策就可能完全不同于张伯伦的政策。学生必须理解每个人的个性、背景、性格和信仰的复杂性怎样严重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在下面的神入课范例中,学生不是被要求变成张伯伦,“与他亦步亦趋”,也不必同情他的处境,或者想象他们是英国首相。而是要求学生理解形成他的决定的事件,弄清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并知晓他行为的结果。重要的是,学生被要求运用各种历史证据,对张伯伦为什么会于1938年秋在与希特勒的谈判中接受绥靖政策进行理解、解释和评价。教学范例包括四个相关联的阶段。1要创设张伯伦在1938年为什么绥靖希特勒的困境。2.学生应该注意任何一个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人物行为的历史事件。他们需要通过研究历史原本和年代形成事件的背景知识。3收集好历史证据以后,学生应该与班里的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4学生建构论点,用历史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结论。困境:张伯伦为什么在1938年绥靖希特勒? 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法国采取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意思是他们试图通过谈判,并满足独裁者的很多需要,以避免战争。绥靖政策的中心人物是英国首相张伯伦。他迫切地想避免另一场破坏性的战争,并相信通过与希特勒直接谈判,可获得欧洲的和平。1938年9月,张伯伦三次飞往德国会见希特勒。在最后一次会见中,他同意满足德国对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地区)的侵略,以换取和平。这个决定也被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法国的达拉第同意,这就是所谓的“慕尼黑协定”。在他返回伦敦后,张伯伦宣布“我们时代的和平”有保障了。他举着与希特勒签订的著名的协定,宣布欧洲的和平。欢呼的人群向他致意,都为战争已经避免而感到高兴。然而不到一年,1939年9月,希特勒就通过发动对波兰的入侵撕毁了这一协定,之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张伯伦万分沮丧,他的绥靖政策破产了。历史原本与年代必要的背景知识在学生提出主要议题之前,他们必须具备有关那一历史时期原本的和年代的知识。每个班学生的背景知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他们的原有的知识。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张伯伦的处境,学生必须获得一些介绍那一时期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关于3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资料(见附录),这些资料可提供导致二战爆发的事件的年代。历史原本的集体研究为了理解绥靖的背景,学生必须研究重要的相关信息。在一个由五人组成的研究小组中,他们可以运用各种资料(教科书、图书馆、学校媒体中心、因特网,等等)去检索有关下列内容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凡尔赛条约的概念,背后的理论说明,以及德国对这个和约的反应。*希特勒夺权的主要事件和他在1938年以前的国内主要政策和行为的详细情况。 *20世纪2030年代,国联的确立和效用。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关键事件,以及希特勒不断挑战凡尔赛条约的原因。 *在20世纪2030年代,世界许多列强(例如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为什么要么实行孤立政策,要么寻求和平。每个研究组应该为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出示一份两页纸的报告,并做一个510分钟的陈述汇报,总结小组的研究成果。学生们通过构建那一历史时期原本的和年代的框架,很可能已弄清楚了导致张伯伦执行他的政策的背景。介绍历史证据关键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分析和评价与那一困境相关的历史证据。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可以把一个班分成几组,给每一组一套列在附录中的资料卡。每一组有一个成员应该记录本组的决议。研究小组应该讨论每个资料,并判定它是否支持张伯伦绥靖希特勒的决定,或者反对他的决定,或者是其他不同的意见。当组员们得出一个决议时,记录者应该对资料进行注释,并在合适的专栏中记录小组共同的决议。一旦完成之后,全班可以讨论被各组得出的资料和决议。学生调查历史资料一些教师可能希望通过要求学生超越课堂上提供的资料以扩大他们的作业范围。的确,学生应该意识到在课堂之外还存在有大量的证据。一旦学生接受了调查题目(见附录),他们应决定哪些学生研究哪个问题,每个学生研究的问题不能超过两个。这项工作可以在家里或者在班里做,最后总结成一份一页纸的报告。每一组的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用这种方法,小组的成员互相合作,丰富他们对那一时期的相互理解。教师然后可以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加以引导。集体评价:支持和反对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原因一旦全班学生已对事件获得了详实的了解,就需要对张伯伦的政策进行评价了。当班级成员重新回到他们原来的小组时,研究小组将运用来自资料卡和他们自己的研究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证据,判定五个最有力的反对张伯伦执行绥靖政策的观点和五个最有力的支持的观点。小组可以以投影和大图表的形式总结他们的发现。每一组应该有一个代表来解释他们的观点。学生有必要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然后,全班讨论每组的决议。构建一个支持结论的观点小组和全班讨论之后,所有的学生将对主要观点获得一个适当的理解。因为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那一历史情境,而且他们对那一时期的理解是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有意义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他们完全可以承担评价张伯伦行为的困难任务。通过这样的神入练习,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积极参与构建对历史的一种看法。在神入练习结束时,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历史证据,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认真的思考,理解、知晓和评价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行为。附录 原本与年代 20世纪3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事件: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巨头(英国、法国和美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惩罚德国。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一个条约已被签署来限制德国军备的规模并割走德国的领土。许多德国人,包括希特勒,觉得这个条约太苛刻,并发誓复仇。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刚三天,就告诉德国军队司令:重新武装德国是头等大事,这需要秘密地进行。这主要是针对凡尔赛条约的条款。1935年:希特勒在柏林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重整军备的集会,在英国的默许下,德国海军的规模迅速扩大。 1936年:希特勒宣布实行兵役制并命令许多工厂生产武器装备。在1936年3月,希特勒命令30000军队开进了莱茵河地区,又一次破坏了凡尔赛条约。1936年11月,希特勒与意大利及日本建立了军事同盟。 1937年:希特勒利用西班牙内战来检验德国的武器和军事战术。1938年:希特勒亲自担任武装总司令。1938年3月,德国军队开进了奥地利,又一次破坏了凡尔赛条约的条款。1938年9月,希特勒要求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地区)割让给德国。希特勒的理由是,捷克政府虐待居住在苏台德区的三百万德国人。张伯伦去慕尼黑与希特勒协商。在法国领导人达拉第的支持下,张伯伦同意了希特勒的要求,只要希特勒能保证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区的安全。希特勒同意。 1939年:1939年3月,希特勒侵略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他地区。接着是波兰。希特勒与苏联达成协定:两个国家互不侵犯,并共同分割波兰。英国和法国警告希特勒,侵略波兰将导致战争。两天后,德国侵略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宣战。学生调查题目:在课堂上为你们小组提供的历史资料应该使你获得了一些关于张伯伦决定绥靖希特勒的有用的背景信息。然而,通过研究下列问题,你可以补充你的观点: 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国和英国知晓希特勒在德国的哪些行动? 2为什么协约国允许德国重整军备? 31938年美国的立场如何?美国可能卷入另一场欧洲战争吗? 4英国在1938年的军力如何?它准备进行战争吗? 5丘吉尔认为张伯伦在1938年应该做什么?他愿意让英国在1938年卷入战争吗? 6希特勒的书我的奋斗给协约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些他的未来计划的线索吗? 71938年苏联的立场如何?苏联对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做法采取什么态度? 81938年的英国公众有战争的准备吗? 91919年凡尔赛条约在处理德国的问题上公平吗? 10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吗?国联有能力阻止另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吗? 11捷克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态度?要点:当你调查上述问题时,一定要记下你的信息来源。例如,如果你在一本历史书中找到一则资料,注上作者的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