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雷医案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6441231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渊雷医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陆渊雷医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陆渊雷医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陆渊雷医案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主要由陆渊雷的生平简介、学 术思想撷萃、医论医话选辑、临床医案赏析四部分组成。 生平简介从陆渊雷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他一生的闪 光点。学术思想则主要介绍了陆渊雷捍卫中医的思想,倡 导中西医汇通,力主“中医科学化”所作出的努力。陆氏的医 论医话部分主要是从中医新生命杂志中辑校出来的, 多为陆氏的论文及其与门人弟子的书信往来中提及的中医 学术思想。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时参考,也 可作为中医医案教材、中医文献研究等使用。 序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璀璨夺目之明珠,历代中医医 案尤为明珠中之佳品。中医医案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为载 体,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为指导,阐发临证思维、用药 心法为核心。 诚如先师章次公先生,20 世纪 50年代应 卫生部之聘,赴首都任中医顾问之职前夕,承蒙关爱,以 柳选四家医案相赠,并亲笔题字、署名,文日:“医案 为古人积验所在,近贤经验之总结,亦汇集于医案,特持 相赠,云鹏同志揣摩。章次公倚装。”余拜而受之,铭感迄 今。 追思上海中医曾以学术流派众多而闻名于世,不 少中医学术流派相传数百年而不间断。历代医家传承发展 着各自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撰写出一批学术精邃、特色 鲜明、临床实用之著作医案、医话等著作,从而确定近代 上海中医在全国优势之地位。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在方松 春馆长支持下,陈沛沛研究员、杨杏林主任医师偕后起之 秀,不避寒暑,不辞辛劳,细心查阅,认真考证,对近代 海上名医医案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以病统案”“精选案评”“撰 者作按”三个撰著特点,具有创新意义与现实价值,不愧是 医案中之善本。 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出版是人 民健康之需要,继承发展之需要,适应时代之需要。故乐 为之序。 张云鹏 书于“上海市张云鹏名老中医工作 室” 二 OO 九年七月七日己丑小暑 略谈海派名医医 案(代前言) 医案在中医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个案到 专著,从古代医家的医案著作到中医医案学科,真实地记 录着各个历史时期医家诊疗的思想智慧,是中医基础理论 与临床实践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见证。中医医案是中医文献 的精华,它承载着医理资源,记录着临床诊疗过程,并有 选材多样、形式不拘、文辞优美等特点,在中医学术发展 和传承的过程中一直充满活力。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言:“中 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 索可寻。循此专研,事半功倍。”清代医家周学海曾言:“宋 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 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所 长。”可见,名家之言已道出中医医案的研究价值。一、 中医医案的作用与地位 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 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有 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 着重要作用。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 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 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 见解,融入医案之中。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 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 论不断发展的摇篮。其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 的整体性。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 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 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 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 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其三,中 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医案如实 记载着各个学术流派独特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 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失传的 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 流派精粹。其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名 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 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 细致人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 可谓各有风采,琳琅满目。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 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而言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 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 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因此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 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病资料的 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过程的记录,更是医家诊 病技艺、辨证思路、治疗经验的体现。撰写医案是中医临 床的基本功及特色,对医案的整理研究,是中医学的优良 传统。如今通过对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与研究,继 承名医及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 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中医传统文化内涵的新一代中医 人的有效模式和重要方法,对于现代临床发挥中医特色、 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临床人才意义重大。 二、 中医医 案溯源 医案历史悠久,可称其为“医案雏形”的现大多认 为应是“扁鹊医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的扁鹊人虢 之诊、望齐侯之色、仓公诊籍 25 首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 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医案,正如近代海派名医谢利恒所言“医 案之作始于史记”。虽然也有人将殷墟甲骨文中关于诊 病的记载称为“原始医案”,但其文字过简,内容无法确定; 有将周礼天官冢宰医师章节中所及的“医事”,称为“医 案记录”,但又没有详细的诊疗过程;其后又有左传昭公 元年记载晋平公乏嗣的案例,以及“秦医缓和”分别为晋景 公、晋平公治病的案例,吕氏春秋至忠载有文挚用盛怒 之情志疗法治愈齐泯王头痛病的精彩案例等都可以看做是 早期的医案。但是这些零星的诊疗记载,未能使案例完整 成型,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医案。 宋代以前, 虽然三国华佗传载有六则名医医案,晋书南史北史唐书等史书的经史艺文中,也多有医案记载, 但都还是散见在文献中的个案。直到现存最早的医案专 著,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问世,才标志着中医医 案已从零星个案发展为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中名医许 叔微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论述了 90种伤寒病症, 是目前所见到最早的“先案后论”的撰写模式。宋代开始,医 籍附案日渐集中,宋金元时期的杨介、孙兆、李东垣、朱 丹溪、张子和、陈自明、罗天益、滑寿等医家的医著大都 附有医案,其形式、风格、叙案方式亦开始丰富起来。 至明代,个人的医案专著日益增多,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 录收录有明代的个案专著 30余种, 石山医案是其代 表。医籍附案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超过前代,如景岳全 书等。明代的医案之学已臻成熟,其标志有二:一是医 案的质量明显提高,内容完整客观,说理透彻详明,格式 多样规整,文笔秀美流畅;二是整理研究各家医案的类书 问世。辑录了明代以前近 3000则医案的传世之作名医类 案,是第一部研究医案的类书,江璀编著的这部书开启了 “以证类案”的先河,对后世医案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 用。清代是医案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个案著作已有 300余 部,明显表现为学术特点突出、各个发展阶段的流派特色 突出。清初期,喻嘉言的寓意草、马元仪的印机 草,分别确立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著述方式。前者叙案详 尽,善于化裁经方;后者书案简洁,突出辨证,用药精 当,是两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医案著作。清中叶,首推叶 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其以用药轻清灵透,书案规整、 风格突出而深刻影响着后世,成为迄今为止版本最丰、再 版次数最多的个案专著。清乾隆三十五年,学验俱丰的魏 之瑗,“杂取近代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说部之类分门排 纂”,辑录西汉至清代嘉庆年间 1800 余年的各家医案,集 案约5000 则,撰成类书续名医类案。这是继名医类 案之后的中医医案的第二次大总结。续名医类案以其 分类条理清楚,按评精良、议论平正,辨析案例的证治异 同发人深省等特点,成为清代医案著作的标杆,对后世的 影响极为深远。清道光以后,江南名医辈出,流派纷呈, 以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巢崇山等为代表的孟河学派 的医案,善于化裁古方,理法方药平稳周正,案叙案评文 辞优美,多使研读者兴趣盎然;以陈莲舫、何长治为代表 的江南传承十几代以上的医学世家,更是医案佳作频出, 多以用药稳健轻灵、按语中肯平正、论理渊博明晰见长。 此类医案佳作,有力地促进了江南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 发展。总之,清朝是医案发展的成熟时期,在大量的个案 著作中,虽然以突出学术特点、流派特征为优势,但也在 有些个案著作中,出现理法方药的叙述前后不对应、思路 不清晰的现象。大多因为老师诊务繁忙,对案例的叙述过 于简略,使学生在总结整理时未能琢磨透彻所致。这也是 清代医案著作中的瑕疵。晚清至民国初年,仍延续着中医 医案学的繁荣,其中独树一帜的就是在中医近代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的“海派中医”医案。 三、 海派中医流派 具有“海派”特质的医学现象,被称为“海派中医”。在我国近 代中医学史上,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是中国早期被 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世事的变化沧桑,使这些地区具 有了一种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的城 市人文特征。在这个环境里发展起来的中医药事业,产生 了一种既有传统中医的文化渊源,又有外来文化的杂合融 人,呈现出“开放、兼容、吸纳、创新”的特点。我们称这种 特点的文化为“海派文化”,称具有海派文化特征的中医为 “海派中医”。无论是纵观 1843 年到 1949 年的近代历史,还 是横向比较这一时期的相关城市,上海都极为特殊。大量 的史实证明,这一时期的“海派中医”,上海最具代表性。因 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近代上海具有鲜明海派文化特征的中 医药就是“海派中医”。 中医学术流派构成了“海派中医” 的丰富内涵,上海中医曾以流派众多而闻名,许多流派相 传数百年而不间断。自 1840 到1960 年间,上海地区拥有 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 100 多位,其中有代表性的学 术流派40 余家。较著名的有:江苏武进以费氏、巢氏、丁 氏、马氏为代表的孟河学派;明末本土医家张元鼎创始 的,以张骧云、张镜人为代表的张氏流派;清代名医何鸿 舫为代表的青浦何氏流派。顾氏外科以顾云岩、顾筱岩、 顾伯华、顾乃强为代表,夏氏外科有夏墨农、夏少农等传 人;妇科有以蔡小香、蔡香荪、蔡小荪为代表的蔡氏妇 科,以朱南山、朱小南、朱南孙为代表的朱氏妇科,以庞 钰、庞泮池为代表的庞氏妇科,以陈筱宝、陈大年著称的 陈氏妇科等流派;儿科有徐杏圃、徐小圃、徐仲才一脉的 徐氏儿科,董廷瑶的董氏儿科,王仲康、王超然、王玉润 的王氏儿科等流派;伤科有石兰亭、石晓山、石筱山、石 仰山为代表的久负盛名的石氏伤科,有魏西山、魏从龙、 魏指薪、李国衡为代表的魏氏伤科,有陆云响的陆氏伤科 等流派;针灸有陆瘦燕陆氏针灸,杨永璇、杨依方的杨氏 针灸,黄鸿舫的黄氏针灸,方慎盒的方氏针灸等流派;姚 和清的姚氏眼科等流派;朱子云、朱仲云的朱氏喉科,张 氏喉科等。另有丁福保、恽铁樵、祝味菊、陆渊雷、章次 公等中西汇通大家。上海近代各流派的产生与发展,造就 了一大批“海派”名医。他们立足流派特色,传承发展着各个 学术流派独特的临床技能,撰有一批临床实用、特色鲜明 的医案医话著作,从而确立了近代上海中医在全国的优势 地位。 四、 海派医案及特色 近代上海名医的医案 著作,精彩纷呈,带有浓郁的江南地域风貌及上海海派文 化特征。与全国近代其他地区的医案相比,近代上海的海 派医案更具有“汇全国中医之精英”、“汇中医名医之创新”、 “集现代医学之吸纳”等鲜明特色,其真实性、实用性、创新 性更为突出,是上海中医的优势,也是中医药学的一笔宝 贵财富。目前,对海派名医医案的研究日益重视、渐成规 模。海派医案的特色,决定其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于上海 百姓,还将惠及全国人民的健康保健。据统计,现存及后 来整理再版的海派医家医案约有 80种(医案专著65种、医 案合集11 种),例如孟河医派,有费氏费绳甫先生医 案,巢氏巢崇山医案巢凤初医案,丁氏孟河丁氏 医案丁甘仁医案丁仲英先生医案等;中西汇通医 派,有恽铁樵的药盒医案全集、陆渊雷的陆氏论医 集(附医案)、祝味菊的祝味菊医案经验集等;经方 派,有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夏仲方的夏仲方医 案;内科,有夏氏内科夏应堂的九芝山馆集方、张氏 内科张骧云的君扬诊余随笔、何氏医学祖孙三代何元 长、何书田、何鸿舫的重固三何医案;外科,有顾氏外 科顾筱岩的外科名家顾筱岩学术经验集(申江医萃)、顾 伯华的顾伯华学术经验集,夏氏外科夏少农的夏少农 中医外科心得;妇科,有朱氏妇科的朱小南医案、蔡 氏妇科蔡小荪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儿科,有徐氏儿科徐小圃的徐小圃儿科经验简介、董氏 儿科董廷瑶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廷瑶、奚 氏儿科奚伯初的奚伯初儿科医案;伤科,有石氏伤科石 筱山的石筱山医案、石幼山的石幼山医案,魏氏伤 科魏指薪的魏指薪治伤手法和导引;针灸,有陆氏针灸 陆瘦燕的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杨氏针灸杨永璇的针灸治验录、方氏针灸方慎盒的金针秘传;推拿, 有一指禅派丁凤山的一指定禅;眼科,有姚氏眼科姚和 清的眼科证治经验;耳鼻喉科,有张赞臣的张赞臣临 床经验选编、刁氏喉科刁质明的喉科家训。另外,尚 有张聿青的张聿青医案、薛逸山的澄心斋医案、包 识生的包氏医案、陈道隆的陈道隆医案、陈莲舫的陈莲舫先生医案、陈廷儒的诊余举偶录、陈无咎的 黄溪大案、曹惕寅的翠竹山房诊暇录、谢观的澄 斋医案、丁筱兰的丁筱兰医案、陈耀堂陈耀堂医 案、顾渭川的渭庐医案醇剩、秦乃歌的灵兰书室医 案、沈菊人的沈菊人医案、唐吉父的唐吉父医案、 王一仁的三衢治验录、王仲奇的王仲奇医案、叶熙春的叶熙春医案、余无言的翼经经验录、张近三的 餐芝山房外科方案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浩瀚的 医案资料,一部分仅为当时留存下来的手抄本,如秦伯未 的谦斋膏方案、丁济万的丁济万医案等;一部分乃 是民国时期得以出版的铅印本,如 1936 年上海章巨膺医寓 出版的恽铁樵的药盒医案全集、1929 年上海丹溪医学社 出版的陈无咎的黄溪大案、1930 年上海中医书局出版的 秦伯未膏方大全等,随着岁月变迁,一部分珍贵医案 逐渐佚亡。 五、 海派医案的整理与研究 随着对医 案学发展的日益重视,多年来,全国对古代医案的整理研 究已形成规模,研究方式多样,并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对 医案自身发展的研究,有医案临床应用研究,也有方法学 上的归纳总结,初步呈现出多层次、系统化趋势,这是令 人可喜的成就。然而,所不足的是,对近代医家医案的研 究却较少涉及,至于那些地域性特征突出的近代医案的研 究则更是凤毛麟角,这是一个缺憾。近代医案较之古代医 案,更具有临证医案多、素材真实可信的特点,极有整理 与研究的价值。对于前辈的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曾经是 上海中医界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少名家 医案得以整理、出版,1954 年 12 月,成立上海市中医药学 术研究委员会,开展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工作。1956 年 7 月,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后改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成 立,顾渭川、张赞臣任正副馆长,曹惕寅、顾筱岩、严苍 山等56位名老中医被聘为馆员,配备 37名中青年中医作 助手,建立师徒关系。助手根据业师指导,整理总结老中 医临床经验,陆续编辑整理了中医中药专辑十数种,其中 包括不少海派名医医案,如已经出版的临床心得选集 1、2 及尚未出版的殷受田儿科医案类辑女中医医案 等。另外有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学会、上海市卫生 局等单位和名老中医个人整理出版的医案、医话和其他医 学论著共约 50 多种,其中医案有程门雪医案孟河费 氏医案陈道隆医案黄文东医案朱小南医案近 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等。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随着 对中医文献,尤其是临床文献的重视,对中医医案的整理 进入高潮,大批名家医案得以编辑、出版,上海市整理出 版了上海老中医经验汇编章次公医案姜春华医论 集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恽 铁樵遗著选夏仲方专辑石幼山医案朱小南妇科经 验选集何氏八百年医学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经验上 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石筱山、石幼山治伤科经验及验方 选等一批近代海派名医医案著作。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的 专家学者们,也编著出版了董廷瑶幼科撷成陈苏生医 集纂要徐小圃学术经验集姜春华学术经验精粹祝 味菊医案解析等多部医案著作,并发表了许多研究近代 上海名医医案的学术论文。进入 21世纪,不少出版社意识 到中医大家的医案、名著历久弥新,于是将近代、现代中 医名家的医案、名著予以再版,或将医家的临床经验重新 整理、出版。其中,社会反响较大的有以下 4 部丛书,海 派医家的医案在其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是 2004 年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丛书(共 20 册),包括朱费元、费绳甫、陈莲舫、邵杏泉、王仲奇、 张骧孙等6位近代上海名医的医案。二是20052008年人 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共 71 部),包括朱小南、张赞臣、金寿山、陆瘦燕、金子久、 叶熙春、范文甫、方慎盒、潘澄濂等 9 位近代海派名医的 临床专辑,以及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冯伯贤的 上海名医医案选粹现代医案选等 3部医案合集,其 中包括有大量的海派名医医案。三是 2003年福建科学技术 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共21 册),包括 丁甘仁、何廉臣、张山雷、曹颖甫、恽铁樵、汪莲石、谢 观、祝味菊等 8 位上海名医的 13 部著作,其中医案类的有 孟河丁甘仁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该套丛书精选 民国期间出版的中医名著 21部予以重版,其中 13部皆为 上海医家著作,可见当时上海中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四 是 2002 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 床家丛书(108 册),包括叶熙春、石筱山、石仰山、余无 言、张云鹏、张镜人、陈苏生、董廷瑶、蔡小荪、颜德馨 等 10 位近现代海派中医的临床专辑。在上海市卫生局的支 持下,有关单位也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如上海中医药 大学吴鸿洲主持的“近代上海中医学术流派特色研究”,上海 市中医文献馆主持研究的“海派名医医案的整理与研究”等。 对传承上海医家医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挥了重要作 用。 应该看到,已出版的上海近代医家的医案著作, 虽不乏佳作,但以点校、编辑为多,有著者自己评述、按 语的较少。以医案、医话、医论分开单独出版为多,有机 融合的较少。整体来看,上海地区对近代海派医案的传承 研究工作,还缺乏有规划的、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还需要 加大力度,尽快弥补这一薄弱环节。 六、 本套医案丛 书的撰著特点 近年来,上海中医界着力梳理近代“海派 中医”历史,提炼“海派中医”特色,发挥“海派中医”优势,取 得了显著成果。我们乘势而上,在开展上海市卫生局科研 课题“海派中医概念诠释及历史背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广 泛调研,摸清近代上海名医医案的存佚及研究出版的情 况,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热情支持下,编撰了这套 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 近代海上名医医案 丛书首先推出上部,即曹颖甫医案陆渊雷医案恽 铁樵医案丁济万医案夏仲方医案。恽铁樵、陆渊雷 均为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曹颖甫、夏仲方为“经方派”的代 表人物,丁济万为孟河丁氏医派的代表人物。五位医家虽 名噪一时,但近十几年未见其医案著作整理出版。本套丛 书对每一位医家,在概述其生平和主要学术思想的基础 上,重点列举其代表医案,并通过作者对医案内容研究和 解析,进一步剖析名家们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用方配伍技 巧。使读者既能明晰个案以指导临床工作,又能进一步理 解医家学术思想的精髓。各分册内容大体包括医家的生平 简介、学术思想研究、医案选编(包括精选医话)及年表等几 个部分,入选医案以记载详实、疗效显著、能体现诊疗特 色为标准。本套丛书医案的编写体例有三个特点:其一, 以病统案。为了避免产生割裂医家学术体系的弊端,病案 的编排不套用现代医学分科的分类模式,而以中医病名归 类。以遵循中医诊疗规律,体现医家辨证特色。其二,精 选“案评”。围绕“个案”或“类案”,精选该医家的门人或其他 医家所作的“案评”附载其后,帮助读者更好的解读原始医 案。同时,较完整的解析该案例的理、法、方、药,以体 现该医家的诊疗思想。其三,撰者作“按”。每个或每类案例 后均撰有作者“按”,按语的内容是作者对该医案整理研究过 程中的体会或成果,往往涉及对理论的理解,经方化裁的 规律,药名、病名、剂量标准的古今异同,以及该案例所 处的时间、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对诊治的影响。此套丛 书,对于今天的中医临床、科研、教学都具有参考价值, 并具有可读性强的特点,既具临床实用性,又体现了中医 的文化内涵、且具文献收藏价值。丛书以中医临床工作者 为主要读者对象,也可作为中医医案学的教学参考资料, 同时亦使部分濒于失传的名家医案得以保存延续,对于中 医及中西医教学、文献研究皆有意义。 整理与研究近 代海派名医医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近代海上名医 医案丛书的编撰使我们获益匪浅。本套丛书的作者是一 支较为年轻的团队,主体是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的数位中医 硕士、博士,他们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边整理边学习,边 撰著边实践,其理论、临床、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地 提高。本套丛书另有几位湖北中医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加 盟其中,实行跨地区的科研合作。作为丛书的主编,由于 时间紧迫,加之经验不足、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与 不妥之处,敬请中医界同仁批评指正。近代海上名医医 案丛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上海市名老中医张云鹏先生 的热情指导,并为之作序;具有丰富的撰著医案经验的陈 熠、招萼华主任医师,亲为编审逐章修改;上海市中医文 献馆方松春馆长给与本书出版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在此一 并致谢! 陈沛沛 杨杏林 二 OO 九年七月 编写说 明 近代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 西医进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西医强势挺进上海滩,对 于海上中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志于挽救中医、革新中 医的一大批中西医汇通派人士应运而生。陆渊雷先生作为 其中的佼佼者,后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性人物,学术上 力倡“中医科学化”,临床上强调实证,喜用仲景经方,每每 挽救患者于危亡之间,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时人有“北方 萧龙友,南方陆渊雷”之美谈。 陆渊雷先生一生致力于 沟通中西医,用其自己的话说就是:“余之治医也,主以汉 师训诂,远西科学。读汉唐古书,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 滞,为之疏通互证。向之中西画若鸿沟者,窃不自量,辄 欲糅合为一。故方术则中土,理法则远西。”陆渊雷对于西 医的学习是非常刻苦的,从其临证医案的论述,及其著作 流行病须知生理补正病理补要诊断治疗等就 可见一斑。其次,陆渊雷并不仅仅停留在将西医的东西生 搬硬套引用过来的初浅阶段,而是在结合学习日本汉方医 对西医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医科学化”学术 思想。这是具有陆渊雷个人特色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也是 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中较为成熟的学术思想体系,但由于 陆渊雷先生去世较早,因此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并未很好地 整理出来。现存较为常见的陆氏著作是伤寒论今释与 金匮要略今释两书,195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刊行, 现最新学苑出版社在 2008 年底和 2009 年初分别将两书再 次校勘出版。另陆氏论医集也是陆渊雷的代表性医著 集,民国时期曾有刊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未 有新出版。至于陆渊雷先生发表在民国时期各中医药刊物 上的论文,由于资料散佚不全,而且也没有大规模收集整 理,因此人们也很难睹其真容。在收集整理资料和学习陆 渊雷著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感作为近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 中西医汇通派代表性医家,陆渊雷颇具创见的学术思想和 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实在不应该被我们这些中医后学们 忘记。虽然陆渊雷先生的“中医科学化”观点,从产生之日起 就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和诟病,但我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 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 思想,虽然有割裂内经与伤寒论学术联系,不重 视脉诊,对温病学说抨击过度等中医界内部的问题,但是 这都不能掩盖陆渊雷先生在通过大量研究与临床实践基础 上产生的“中医科学化”这一学术思想的内在价值。而且陆渊 雷为推动“中医科学化”所做的著书、办刊、办学等行为,在 中医药备受打击时期很好地弘扬了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广 泛的认可。为了对陆渊雷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更加深 入地研究,我们多方查找与其相关的各类资料,在大量阅 读陆氏原著,领悟陆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我 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笔者虽才智有限,但亦希望此 书能有益于我们对陆渊雷先生和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研 究,并且对我们当前中医临床工作能有所启油。 本书 内容主要由陆渊雷的生平简介(附陆渊雷大事年表)、陆渊雷学术思想撷萃、陆渊雷医论医话选辑、陆渊雷临床医案赏 析四部分组成。生平简介从陆渊雷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介 绍了他一生中的闪光点。学术思想则主要介绍了陆渊雷捍 卫中医的思想,倡导中西医汇通,力主“中医科学化”所做出 的努力。陆氏的医论医话部分主要是从中医新生命杂 志中辑校出来的,多为陆氏的论文及其与门人弟子的书信 往来中提及的中医学术思想。 由于陆渊雷先生的医案 整理与研讨以往相对较少,笔者希望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 本书加强对其临床医案的研习和探讨,更好地把握陆渊雷 学术思想的全貌。医案赏析部分中笔者在按语中加人了较 多自己研习陆氏医案的一些心得体会,这是为了帮助读者 们更好地阅读。为了尽量避免主观臆测,我们力争做到“心 陆渊雷之心,法陆渊雷之法”,在医案的评析中笔者主要用 陆渊雷自己在医案中对于辨证论治和病情分析的记载,并 且通过适时引用陆氏在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等 著作中的原文,从而更好地探讨陆氏本人对于该病案理、 法、方、药的实际考量。本书虽系编撰者焚膏继晷之作, 然笔者学识浅陋,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仅希望能在读者们 对陆氏的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诚盼各位专家 批评指正,不吝赐教!编者二OO九年八月生平简介 “西医界有余云岫先生,中医界有陆渊雷先生, 俱能入虎穴、探虎子,真可谓旗鼓相当”。中医新生 命杂志第3号 陆渊雷(18941955年),名彭年,字 渊雷,江苏川沙县人(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国时期著名 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和著述家。陆先生作为近代上海 中西医汇通派代表性医家之一,倡导“中医科学化”,在临床 上则十分推崇仲景学说。他的一生为发展中医事业作出了 很大贡献,在中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学涉广博 陆渊雷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自幼家庭贫苦,无力 缴纳学费,经常遭受同学的歧视,于是发奋读书,加之其 聪颖异常,所以他所写的文章文字精炼,语言生动,远在 同龄人之上,深得老师和长辈的赞誉。在其 12岁就读于松 江府立中学时,就开始学习天文历算,18 岁在江苏省立第 一师范就读时,跟随朴学大师(朴学又称汉学、考据学,这 是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的,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 文字人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代表人物如戴 震、王念之、段玉裁等)姚孟醺先生学习经学、小学,并遍 览诸子百家,熟读历史、地理、物理,兼通晓英、德、日 诸国文字。陆先生擅长书法,对于石鼓、金文、甲骨(春秋 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商周时 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 为“金文”或“钟鼎文”;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 字,即“甲骨文”)、六朝碑版、沙简史书,无不精通。据何 时希先生(何氏医学第二十八代传人,上海市名中医)所述, 陆先生曾赠送给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老馆员,已故上海市名 中医陈苏生先生二联:一为篆书,以二李为主(秦代李斯、 唐代李阳冰二家乃小篆之宗),杂以钟鼎、甲骨,知其学涉 广博,可与苏州名医肖蜕庵为雁行,然稳重醇厚则胜于肖 之放纵;另一篆书出入于曹全张迁,而略参西峡 颂,气势宽闳,跋语尤佳。文日:“国事蜩螗公私交困,小 极乍闲,腕力尤弱,然曾髯而后,已无抗手矣。”这段文字 既体现了陆渊雷的忧国忧民之心,又说明了陆先生对自己 书法的自信。 陆渊雷先生对于数学也非常热爱,有时 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状态,直到晚年,在他的案头仍然堆积 着英文原版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数学书籍,每有闲暇 即会对原版书的每册、每题作解答,并画出精细图形,他 积攒的解答数学的稿子高达二尺多。另外,陆先生对于佛 学也有一定研究。最初,他是经友人袁希濂推荐佛学经 论,随即精心研究,通梵文、藏文及“因明学”(类似伦理学 或逻辑学)。至其晚年则笃信佛教,其学术思想也受到了一 定的影响。例如陆先生在伤寒论今释后叙中就提到“凡 所订正,虽出自十余年临病教学所得,及佛学之破除我 执,然朋友攻借,惠我尤多”,从此文可以看出佛教对陆先 生的学术观点有一定影响。陆渊雷先生因学涉广博,被时 人称为“百科全书”,属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二、弃教 从医 陆渊雷自1919年至1925 年曾先后执教于南洋商 业专门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国立暨南大学、南京国 学专修馆、上海国学专修馆、正风中学、持志大学等,讲 授天文、航海、国学等课程。在执教的过程中,他对旧社 会教育界的现状深有感触,从而产生了弃教从医的想法。 陆先生的父亲陆震甫儒而知医,常称“医”能治病救人,解除 患者的疾苦,经常鼓励陆先生学医。陆先生早年学习经学 时,于中医也有一定的涉猎,经父亲启发后,更坚定了学 医的决心。陆先生学识渊博,既具经学、小学等深厚文学 基础,又具备物理、化学、数学、天算、史地等丰富知 识,并有十余年大中院校教学经验,故一旦弃教就医,自 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陆先生研究中医学仍本着早年刻苦 钻研的精神,往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寒暑无间,时而 凝神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写下其钻研学习的心得。1925年 恽铁樵先生创办医学函授学校,以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 观点为号召,陆先生得知后,便欣然给恽氏写信,要求拜 他为师,并奉上学费。接到信后恽先生即派门人持亲笔信 退还学费,说陆渊雷才学出众,不必以师生相称。恽铁樵 不仅指导陆先生学习伤寒论,还聘请陆先生为家庭教师, 并让其协助自己共办医学函授学校。此外,陆先生还师从 近代国医大师浙江余杭章太炎学习古文。1927 年起,陆渊 雷正式悬壶济世。1928 年后,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上海中国医学院等知名中医院校。 三、捍卫中医 近代由于西方医学的传入,不仅造成了中医、西医两种医 学体系并存的局面,也使中医学的科学性受到严峻的挑 战。进入20 世纪后,围绕中西医比较问题出现了论争。民 国建元后,论题逐渐转换成中医存废问题。 陆渊雷和 余云岫是上海中西医界的代表性人物。余云岫早年留学日 本,素有废止中医思想。陆渊雷以能言善辩称誉医界,其 文章尖锐锋利,故有人称他为“非渊默而雷声,乃渊博而雷 声”,甚至有人说:“西医界有余云岫先生,中医界有陆渊雷 先生,俱能人虎穴,探虎子,真可谓旗鼓相当。”陆、余二 人就是否应该废止中医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914 年, 留学日本的余云岫认为,日本近代医学的兴盛是废止汉医 的结果;中国要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也应效法日本,废止 中医,于是效仿方东树汉学商兑,作灵素商兑。在 该书中他以西医解剖、生理学为标准,大肆批判中医基本 概念,“以当时所能学到的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检验中 医学理论”。该书的出版为废止中医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陆先生是在 1928 年夏看到余云岫灵素商兑的,他自述 “一口气看完,不觉倒抽一口冷气原来这部书说的话只 要中小学的学生,稍微有些科学知识,谁都看得到说得 出”。他认为该书“咬文嚼字,无非说内经不合乎解剖、 组织、生理、胎生诸科学”,于是加入了中医存废问题的论 争中。1928 年下半年到 1931 年,陆先生先后发表了脏 腑论改造中医之商榷驳曾毓英君论细菌西医界之 奴隶派等论争文章数篇,与主张废止中医者进行了激烈 的论战。陆先生坚定地站在中医阵营一边,被称为“中医界 之打手”。 在改造中医之商榷中,陆先生专门针对 余云岫灵素商兑中关于“源自巫祝”、“中医治疗出自动 物本能”等论点进行了批驳。在该文中,他还用中西医两方 面知识对“肺主皮毛”等脏象学说的内容作了阐释,反对以西 医学说作为判断中医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另外,陆先生 为了批驳余云岫对中医脏腑理论的错误观点,特意写了 脏腑论。他认为:“中医学士近情著理,人人听得懂学得 会,并没有什么神秘玄妙。” 陆先生在医界春秋杂 志 1928 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西医界之奴隶派一文,被称 为抨击西医的重拳,文字尖刻,对余云岫等人大加攻击和 讥讽:“现在有少数的西医,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好像要 把中医一口气吞得下的样子。他们的学说,是从日本来 的。日本的学说,又是从西洋学来的。论起辈分来,西洋 好比是祖父,日本好比是父亲,这些少数的西医,不过是 孙子罢了如今这些少数西医,拼命地要消灭中医。他们 自己是中国人,所用的武器又是中国文字,所要消灭的又 是中国医学。在日本人一方面呢,收养了这些孝顺义子, 总算是眼力不错,可是这些义子,吴天罔极地孝顺他义祖 义父,不佞倒要预先替他们议定个谥法,叫做奴隶派的西 医。”平心而论,西医也有西医的好处,何尝可以一概抹 煞。就像丁福保是留学日本的前辈,他的学问很渊博,奴 隶派的西医没一个比得上他。他对于中医学也有相当了 解,也常用中药方来治病。其次就像牛惠霖,他的开刀手 术可称一时无两。但是遇到不是割得好的病,也常劝病家 就中医治疗。还有刁信德,是个德国派的医生,他的内科 很得社会上信用。他自己不懂中医学,从来不曾批驳过中 医。还有阮其炽,是广济医学校的前辈毕业生。他也很研 究中医,他办的广济医刊中西并载,并且虚心下问,不短 做中医研究股的顾问。可知,真有学识的西医并不曾轻视 中医学。西医界中别有肺肠的只那几个奴隶派罢了。所以 不佞主张医学本身原不必分什么中西,医界人物都要淘汰 一下。中医界死守五行运气、滥充教授、贻误青年的人物 和西医界的奴隶派一律应当在淘汰之列。” 此文被认为 是中医界抨击文字中的最高峰,也反映了当时中西医争论 的火药味十足。余云岫等人被陆先生骂为“西医界中别有肺 肠的几个奴隶派”。余云岫等人也不甘示弱,在该文发表不 到三个月,即 1929 年2月23日至25日,便在南京召开的 第一届中央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 生之障碍案”。余云岫在提案中列举中医宜废止的四条理由 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