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散文阅读课后作业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440241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散文阅读课后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节 散文阅读课后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节 散文阅读课后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篇 第2章 第1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抹忧伤抵达的月光安宁我是在一个寂静的秋天的夜晚,关了灯,从客厅到卧室的一小段距离里,突然发现了很多年前乡下的那抹月光。其实,那月光在我的卧室里,已经流溢了许久。只是我一直以为,那是对面高楼上,某家定时开关的白炽灯,投射到阳台上,又透过一扇门,照亮了床前安静憩息的一双鞋子。我在深秋傍晚伴着微弱虫鸣的凉风里,注视着那缓缓游动的月光,穿过阳台的绿纱,爬过雏菊含苞的花朵,游过雕花的窗棂,抚过卧室洁净的地毯、壁橱、床单、棉被,最终在一面宽大的落地镜前,好奇地停下。我不知道如何才能一步就跨到床上去,从而将那片柔软透明的月光,完美地留在绘有风情花朵的地毯上。最终,我选择脱掉鞋子,翘起脚跟,轻柔地蹚过月光汇成的溪水。但我还是听到了水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水般明净清凉的月光,在我的脚踝处,一圈圈地荡漾开去。我的记忆在涉过那片月光,回身去看的那个瞬间,便逆流而上,回到了许多年前,我嬉戏玩耍的乡间的夜晚。我记得深秋的月光下,我穿着薄薄的小衫,奔跑在已经空旷的田地里,为将最后一车的玉米拉回家去晾晒的父母加油鼓劲。我自然是什么忙也帮不上,甚至连玉米,也剥不了几个,便在月亮安静注视下的玉米堆上,呼呼地睡去。每每都是母亲,喊我的乳名,让我起来喝熬好的玉米粥,我才睡眼惺忪地揉一揉眼睛,眯眼看一看梧桐树上,吊着的那一轮饱满莹润的月亮,听一听角落里蟋蟀的鸣叫,这才哼哼唧唧地在母亲不耐烦的训斥里,踩着被露水打湿的玉米,高一脚低一脚地,去吃因为困倦而忘记了滋味的粥饭。而今我在蒸笼般的城市里,已经很多年忆不起这乡下的月光了。我一直以为,乡下的月光,它永远穿不透幽深的地铁,越不过林立的高楼,飞不进拥挤的公交,跨不进狭仄的楼道,更溶不进日日奔波在路上无暇抬头看天的城市人的心中。我在跨入城市立志在城市扎根的那天起,就不再有抬头看天上星辰的习惯。我要飞速地向前冲,要赶上那些有房有车的人,要为加薪提职而埋头苦干,要将别人头上的光彩争抢到自己的身边。况且当我在下班的路上,为了在沙丁鱼罐头般的车上寻一个歇脚的位置,而眼神尖锐神经紧张的时候,怎可能透过窗户看一眼被蛛网般密集的线路笼罩住的天空,并确认霓虹闪烁处究竟有没有一片光亮,是来自于静谧的月光?我一心想着挣到足够的钱,而后去山水间找寻心灵的宁静,却唯独忘了,如水的月光它也必如潺潺的溪水一样,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越山石、丛林、灌木、原野、峻岭。当它抵达拥塞的城市,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吝啬,照例将那清冷的光,蒲公英般温柔地落入每一个角落。它藏在公交飞旋的轮上,落在地铁出口处湿滑的台阶上,隐在下班后窗台那盆无人照管的水竹的叶间,停在一只流浪狗孤单的眼睛里,亦流进我入梦后安静的枕边。只是,我的眼睛与心灵,不是被喧哗的灯光充塞,就是被俗世的物质占满,唯独忘记了,关上白亮的灯,祛除心灵的负累,在某个夜晚,倚在床头,看一看,那悄悄潜入卧室的月光。这样的月光,它从经年的隧道中穿梭而至,抵达我心中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给我一抹年少时田野中奔跑,被我绊倒的一株玉米的忧伤。(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和一系列个性化的动词,写出了月光的动态,把月光写活了。B散文的标题和结尾都说月光是忧伤的,旨在表达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惋惜之情。C作者笔下的月光是温润轻柔的,她承载着作者美好的回忆和向往。D作者运用明白晓畅、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月光的喜爱之情。E本文表现了作者追求心灵的宁静却又在世俗的物欲中难以自拔的尴尬。【答案】BD【解析】B.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逝去的童年的惋惜之情,准确地说,应该是对逝去的童年时的乡村生活的惋惜之情。D.本文的语言并不是质朴平实的,而是清新典雅的。2作者描写自己童年在乡间夜晚的情景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给读者勾勒了一幅淳朴而温情的图画,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与后文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童年乡间夜景逝去的忧伤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另外还要结合全文谈“景”与“情”的关系。3为什么作者踏入了城市就再也看不到月光了?请简要分析原因。答:_【答案】城市的物质文明对“我”充满诱惑,使“我”充满压力,“我”没有闲暇看月光。“我”有思维定势,缺乏发现月光的敏感性,把对月光的回忆埋在心底。【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从文中可见其集中在七、八两段,作者踏入城市后就再也看不到月光了,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是来自城市的诱惑和压力,主观上是自己的思维定势,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4作者在城市突然发现月光,感触颇多,请你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作者的这些感触给你的启示。答:_【答案】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和我们自身的物欲,我们要保持心灵的纯净,在心底留一份纯净的精神空间。我们要时时关注生活的精彩,以敏锐的触角发现美,享受美。我们要珍惜母爱,珍藏童年,使之成为心中永远的慰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要全面理解月光的象征意义,并将“自己”融入作者的感悟之中,将对原文的理解化为自己得到的启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野花为谁开曾纪鑫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山道上,没有风声、虫鸣、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周围的一切。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至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暴行”。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地开着,又将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说着,猛然想起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不觉吟诵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咸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将野花凑近鼻端,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草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不在乎对象,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强迫,没有诱惑,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圆润而完满。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么?于是,我不禁想到了一个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佛教,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5为什么道旁的一朵野花,会引起作者的“惊叫”?答:_【答案】我们在寂寞蜿蜒的山路上沉默地走着,野花的出现打破了这寂寞。它独自开在草丛、树木、藤蔓之间,展示着生命的灿烂。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第、段,要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如第段的“寂寞”、“沉默”等词,这些词为野花的出现作了铺垫。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6本文第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第段采用了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由作者的思绪可知,作者对野花生存的价值作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艺术手法、内容和情感。首先要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最后体会作者对野花的赞美之情。7对于一朵野花盛开的意义,作者先后有哪些不同的认识?答:_【答案】原先,作者认为寂寞的野花只有得到别人的欣赏才有意义,所以不愿撇下它,把它掐断带走了。后来,作者感悟到野花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生命本身,在于它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因此为掐断它而懊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野花盛开的意义的探讨是整个语段的核心,从全篇来看,作者思想的变化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为界。前面是作者最初的想法,不成熟,不深刻;后面是作者深入的思考,认识到野花存在的本质意义。8在文末,作者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一朵野花,请探究其中的意义。答:_【答案】一花一世界,一朵花的开谢暗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和世事轮回。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野花,表现了野花开谢的自我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佛祖的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语段的核心部分就是对野花价值的探讨,所以在理解这个佛教故事时要紧紧抓住野花的价值。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微火周蓬桦我在野地里闲逛,手里夹着一支香烟,它可以和内心暗藏的微火呼应,还可以让你在夜幕下或者大风中游走,穿过一条危机四伏的道路。一个人内心的火焰,生来就有。我曾经的一位邻居,有一年他得上一种怪病,躺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他用仰躺的方式延续生命倒也罢了,令我感到残忍的是,几乎每天,他的身上必须要扎满银针才能缓解疼痛。我隔一段时间就去看望他,出门后都要难过好久,因为我看到一个全身被扎满针的人如何向来客展示微笑。他太太告诉我,如果哪天碰巧天气不好,大夫没有及时赶来,他就会陷入恐慌状态,即便他的病当时并没有发作。他让家人一次次打去电话,“大夫到哪儿了?快催催,我觉得快不行了。”一场大雨过后,大夫终于赶来,他迫不及待朝身上指指:“快,给我的全身都扎上针。”我听了这样的讲述,又对死亡的疑虑增加了几分。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必须付出死的代价才能验证。可气的是,对于它的验证结果,哪怕是个美妙仙境,也无法将信息完整地传递给活着的人们。如果换一个角度说假如死亡世界果真是个美妙的仙境,这个事实得到科学的鉴定,人类会不会忽然就变得轻松呢?会不会丢下眼前痛苦琐碎的生活,纷纷往死亡的仙境里逃跑呢?我记得在夜晚穿行的那一刻,总是在头上闪烁的星光突然消失。四周晚冬的荒野,扭曲的枯树,几丛苇草,早已干涸的水洼,斜坡上的幽暗洞穴,给人造成一种很可怕的错觉,觉得自己置身于上帝的某种设计中了。此刻,风声、夜鸟的叫声、远处的村庄,都达成了对生命考验的联盟和默契。人的恐惧正是源于这种未知,心想如果今夜神开恩让我走出荒野,就是最大的恩赐。而当我走出困境,抵达温暖的屋舍之后,与友人饮酒、聊天,畅谈历险,却又很快忘记了神的存在。神之所以为神,就是不轻易计较人类的失礼,而人做不到这样。田野上有一幢草楼,那是被农人废弃的护青人的居所。想起它,我的脑子里就立即浮现出一个满头长癞疤的人,手里提着一杆火枪围着大片的农作物转悠。这个人是我母亲的叔伯兄弟,我叫他癞疤四舅。他的生活没有讲究,饿了从土里拔下一只萝卜,渴了削下一根秫秸,从中汲取甘汁。他的身上没有一点赘肉,因为他身上有了多余的东西,就把它归还给野地。他的整个人生,与粮食、牲口、日月、河湾、土炕等事物有关,而远离研究、礼仪、述职、嫉妒、级别等一切所谓文明社会的零部件。日益重复的生活已经消磨了我们的激情,我们需要不间断地到野地里摄取,才能获得天然的元素。有时候我真的羡慕癞疤四舅,他怀抱一杆土枪做梦,秋收后离开田野,熬过冬天直至过完一生。后来在一年秋收过后,他果真死去了,过了一个多月才被人发现。于是人们感叹:“癞疤可真可怜啊!”但我分明看到他倚着土墙的样子,死亡在他的脸上,流淌得十分安详。在癞疤四舅死后不久,我姥姥镇上的大人物一个姓胡的镇长死了,镇上顿时热闹起来,全镇停工三天。接下来是隆重的追悼会,吹吹打打,送葬的男男女女都哭肿了眼睛,可结果还是得把镇长埋到荒野里。胡镇长死后不到一年,他年轻的老婆就改嫁了。而此前,人们就早已不再提起胡镇长。今天,在沉沉夜幕下,我重温着人世间发生的这些事情,感到人的一生像一支燃烧的香烟,吸一口才能亮一下。(选自天涯,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语言风格古朴自然,能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叙事更生动、议论更形象。B本文叙议结合,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折射出作家对人类的悲悯和对人生的探寻,从而把作品提到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C第三段对死亡世界的思考颇为独特,大概正是对死亡世界的无知,人才贪生恶死。D第四段讲“我”曾经一走出荒野就忘了神的存在,就是要以人对神失礼反衬神的宽容。E姥姥镇上的胡镇长的葬礼风风光光,但他很快被人们忘掉了,他老婆也改嫁了,他生前风光,死后速朽,强烈对比说明人死光灭的道理。【答案】BC【解析】A.“语言风格古朴自然”错误,文章未用反问手法。D.讲述“我”走出荒野,主要是为了突出“微火”的意义,即某种信念对人的鼓舞作用。E.理解有误,不是“人死光灭”。10本文第二段写了一个得病的邻居,联系全文分析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这一段写了一位邻居,身染怪病简直生不如死却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而且还不忘对访客露出笑脸,这一形象证明了“一个人内心的火焰,生来就有”的观点。与第一段所写情形相映衬,表现“微火”对人的重要性。这位邻居的遭遇引起下文“我”对死亡世界的思考,为揭示主题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首先,要准确概括这位邻居的遭遇;然后,分析其与上下文内容的联系,对揭示主题有何帮助,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11联系全文,分条陈述“微火”的丰富内涵。答:_【答案】微火指香烟的微小火光;微火象征强烈的求生欲望;微火象征人在困境中的顽强意志;微火象征平静有意义的人生;微火象征人的生命渺小脆弱。【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主题的理解能力。“微火”是本文的中心意象,理解了本文的主题,自然就明白了微火的丰富内涵。解答时,首先要把握文章主题,然后需从文章中认真筛选整合与“微火”相关的意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12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癞疤四舅”这一形象给你的启示。答:_【答案】人要活得有意义,哪怕死了还值得人怀念。意义的大小不是由人的地位决定的,而是要做好自己的事,于人有益。就像胡镇长算是大人物却很快被人忘掉,而癞疤四舅只是一个护青人却为人所怀念。人要克制自己的功名利禄之心,寻找生活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本真。人一生匆匆几十年,索取再多的物质利益终究还是无法带走,就像富裕的胡镇长和贫穷的癞疤四舅一样最终都回归黄土。癞疤四舅身上有了多余的东西,就把它归还给野地。我们要把我们的收获及时回馈给社会。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为了名利不断奔忙,日益重复的生活已经消磨了我们的激情,我们需要不间断地到“野地里”摄取,才能获得天然的元素,获得生命的启迪。(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本文的主题,也要抓住“癞疤四舅”这一形象的精神实质,然后加以阐发。回答只要抓住一点,结合文本自圆其说即可。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另一片天空韩少功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的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确实会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球,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地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家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入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天空。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选自美文精粹,有删改)1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答:_【答案】外出谋生或发展,参加被规定好路线的旅游活动。【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奔走和张望”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相对于坚守原地的“凝视”而言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两段中进行概括。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_【答案】“一片落叶”是作者区别于社会俗情的富含个性特征的心理境界的具体体现。文章通过“一片落叶”,凸显了作者宁静、悠远的思想境界。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完整。【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整体构思的能力。文章以凝视“一片落叶”开篇引出话题,结尾以“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呼应开篇,总挽全文,结构严谨;同时把凝视“一片落叶”作为个性特征的心理境界的具体体现,与世俗的“奔走和张望”相对照,构思巧妙!15第段“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人们的野心”指尽可能地了解社会,熟悉世情,有时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或指追求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传统的空间意识”即类似于弥补履历的旅游过程中的“心满意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人们的野心”在第段有所涉及:“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地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传统的空间意识”显然是作者不接受的,在第段有所涉及:“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等。16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答:_【答案】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观察周围的世界(生活习惯);发挥想象,展开心灵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独特思考(或者不随同流俗,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题也是从文本中探究,文本是依据、源头、触发点,从段可以找到一些依据。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离开文本夸夸其谈。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老村与老屋王兆胜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们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中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留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终于成功了。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飘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17第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答:_【答案】作用:承上启下。承上文“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引起下文,引出下面对村庄的回忆和感伤。原因:生养“我”的村庄已经改变得太多,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记忆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而“我”甚至连已经拆除的老屋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只有发黄的记忆。“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所以“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解析】回答前一问这类题时,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组织答案。回答后一问分析原因这类题时,可在上下文中寻找蛛丝马迹,此题答案可在下文中找到。18请分析第段的艺术特色。答:_【答案】拟人。如“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将家禽的形象人格化,使之更加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记忆中家禽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对比。作者将鸭与鹅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二者各自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将记忆中的村庄与如今的村庄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童年村庄的怀念。排比。“鸡们狗们鸭与鹅们”,运用排比很有气势地写出了家禽家畜蜂拥而出的景象,表现了记忆中的村庄的勃勃生机。【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对文段的整体把握,并明确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思路: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其答题模式是: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作用(效果)。19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对村庄、老屋有哪些复杂的情感。答:_【答案】对村庄怀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对老屋没有留下照片耿耿于怀。对老屋中的人(小舅、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对陪伴“我”度过了四年高考备考生活的老屋的怀念与感激之情。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令“我”懊丧。对老村与老屋的怀念是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时只要搞清老村与老屋于“我”有怎样的意义,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等,本题便不难作答。20第段中作者说“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而在第段中作者又说“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飘落”,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答案】并不矛盾。前者是说“我”虽然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但心中对老村与老屋的某些记忆难以忘怀,就像雨过天晴后沾满露水的花朵般清新。后者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村与老屋离“我”渐渐远去,甚至会消失,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就如同花瓣凋零一样无可挽回。即在客观事实上,老村与老屋会逐渐消失,但“我”心中却努力记住了老村与老屋中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对老村与老屋的难以忘怀的感情,老村与老屋是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考生应深入理解文意,搞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即“我”为什么怀念“老村与老屋”,然后按照题目要求,提取整理有效的信息。注意,作答时不得脱离文本大谈特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