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394244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教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0学时)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科 教案首页第 1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授课内容绪论授课时数3(12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诊断的内容与发展简史等可展示实物资料。教学目的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教学过程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15分钟)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30分钟)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25分钟)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25分钟)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20分钟)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重点: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难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思考题:1. 什么是“症”?症有何临床意义?2. “病”与“证”的概念有何不同?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参考文献1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绪 论概述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诊法即中医诊察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二)诊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三)辨证即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抽象。亦即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四)病案 即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又称病历,古称诊籍。二、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司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三、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诊法合参(三)病证结合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一)渊源(二)发展(三)展望五、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5分钟)(30分钟)(25分钟)(25分钟)(20分钟)(5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小 结基本内容:本章节讲述了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重点讲述: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难点分析: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整体审察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2.病证结合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3.四诊合参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4.我国第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什么?其内容对后世有何影响?5.试述病、证、症三者之间关系?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第2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问诊”、“主诉”的含义及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2熟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3了解问诊的意义、家族史。4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5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问诊的含义、意义及方法(20分钟)2问一般情况(5分钟)、主诉(15分钟)、现病史(20分钟)、既往史(5分钟)、个人生活史(10分钟)、家族史(5分钟)3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10分钟)4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的概念与临床意义(3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问诊的含义;主诉;现病史难点:确定主诉;主诉与主症的关系;如何围绕主诉询问(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第一章 问 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一、问诊的意义二、问诊的方法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一、一般情况二、主诉三、现病史:四、既往史五、个人生活史六、家族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恶风、恶寒、畏寒、发热的概念。 (一)恶寒发热 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二)但寒不热 指病人只感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20分钟)(5分钟)(15分钟)(20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10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章节讲述了问诊的概念、主要内容。重点讲述:主诉;现病史;在外感表证中,与寒热轻重的相关因素。难点分析:如何确定主诉;主诉与主症的关系;如何围绕主诉询问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 问诊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2. 寒热的表现形式(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3现病史的含义?4解释但热不寒和但寒不热的含义。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第3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第三节 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 “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2 掌握 “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3掌握“有汗无汗”的临床意义及“特殊汗出”的临床表现及意义4熟悉“局部汗出”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及“疼痛”的病机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但热不寒 (25分钟)2但寒不热(5分钟)3 问汗(50分钟)4掌握“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4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寒热”的类型及临床意义;特殊汗出;问疼痛的部位与性质难点: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但热不寒、但寒不热、问汗和问疼痛四大内容。重点讲述:但热不寒;特殊汗出;疼痛的部位与性质难点分析: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试述恶寒、畏寒、壮热、潮热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试述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疼痛按性质分有哪些?分述其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案首页第4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第三节 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头晕”、“心悸”、“脘痞”、“耳鸣”、“耳聋”、“目眩”、“失眠”、“嗜睡”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掌握“耳鸣”和“耳聋”的虚实鉴别、“嗜睡”和“昏迷”的鉴别3了解问“头身胸腹不适”的范围,“重听”、“目痛”的临床意义4掌握问“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的含义及临床意义5掌握“便次异常”、“便质异常”、“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问头身胸腹(10分钟)2问耳目(10分钟)3问睡眠(20分钟)4问饮食口味(50分钟)5问大便(3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问饮食难点:心悸、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四、问头身胸腹(一) 头晕 概念及临床意义。(二) 胸闷 概念及临床意义。(三) 心悸 概念及临床意义。(四) 胁胀 概念及临床意义。(五) 脘痞 概念及临床意义。(六) 腹胀 概念及临床意义。五、问耳目(一) 问耳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二) 问目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六、问睡眠(一) 失眠 概念及临床意义。(二) 嗜睡 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口味(一) 口渴与饮水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二) 食欲与食量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三) 口味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八、问二便(一) 大便 便次、便质以及排便感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10分钟)(10分钟)(20分钟)(50分钟)(30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内容。重点讲述:问心悸、嗜睡、饮食口味难点分析: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 惊悸、怔忡、心悸三症的内在联系及形成机理是什么?2 嗜睡、昏睡、昏迷三者有何不同?3 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有哪些?4 便秘有几种类型?其机理如何? 实施情况及分析 中医诊断学教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2004级中医专业使用) 王国斌二五年一月学科审阅意见: (课程负责人签名) (学科带头人签名) 教案首页第5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第三节 问现在症 第二章 望诊第一节 全身望诊(神)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 “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2熟悉“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3了解问“经带”的内容4掌握 “望神”的概念及“得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5熟悉“全身望诊”与“望神”的意义及“少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6了解望神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神乱的表现与主病、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问小便、问经带(40分钟)2望诊、望神的概念、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20分钟)3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45分钟)4神乱的表现和主病(15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神的分类与判断难点: 假神的病机与识别; 神乱与失神的临床鉴别(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二)小便 尿次、尿量及排尿时的异常感觉及临床意义。九、问经带(一) 月经(二) 带下第二章 望诊 概念与方法。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原理、概念、方法(二)神的具体表现1得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2少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3失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4假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5神乱: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40分钟)(20分钟)(60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问小便、问经带、望诊、望神的概念、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神乱的表现和主病等内容。重点讲述:神的分类与判断。难点分析: 假神的病机与识别; 神志错乱失常与邪盛神乱的临床鉴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鉴别。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 试述得神、失神的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2. 何为假神?其病因病机如何?3. 神志错乱失常与邪盛神乱如何鉴别?4. 假神与病情好转如何鉴别?5.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在目光、面色表现方面有何不同?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第6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望诊第一节 全身望诊(色、形、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形体胖瘦”、“动静姿态”的表现和意义3熟悉“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的意义4熟悉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5了解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望色的概念、原理与意义(10分钟)2常色与病色的区别及其五色主病(60分钟)3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与望色注意事项(10分钟)4望形体: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五色主病难点: 气与色的关系、意义; “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 脏腑色部定位(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二、望色(一)望色诊病的原理:原理、意义和面部分候脏腑。(二)常色与病色: 常色的特点与分类。 病色的特点与分类。(三)五色主病:1.赤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2.白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3.黄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4.青色主病。 5.黑色主病。(四)望色十法(五)望色的注意事项三、望形(一)望形诊病的原理原理和意义(二)望形体的内容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四、望态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原理及意义。(二)望态的内容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0分钟)(20分钟)(40分钟)(10分钟)(20分钟)(20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色的概念、原理;常色、病色、五色主病、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重点讲述:五色主病难点分析: 气与色的关系、意义; “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脏腑色部定位。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6. 常色、病色的临床特点是什么?7. 观察病色的关键是什么?8. 试述五色主病?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第7 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望诊第二节 局部望诊 第三节 望排出物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小儿囟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斑与疹的表现及其鉴别3熟悉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及皮肤的常见病证4了解“目”、“耳”、“鼻”、“口与口唇”、“齿与龈”、“咽喉”、“躯体”、“四肢”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6熟悉二便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2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的表现及临床意义(30分钟)3望二阴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0分钟)4望排泄物:痰涕、涎唾、呕吐物、二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40分钟)5望诊实验(3月17日3节)教学方法:媒体教学为主、重点讲解、自学讨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望目(五轮学说); 斑与疹 ;痰的性状及临床意义 ; 呕吐物难点: 痰的色、质、量、味及其临床意义; 皮肤的色泽变化及其常见病证; 五轮学说的理论 (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头面部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二、望五官五官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三、望躯体躯体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四、望四肢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五、望二阴二阴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六、望皮肤(一)色泽异常:常见的病理肤色及意义。(二)形态异常:常见形态异常的特征及意义。(三)皮肤病症:斑与疹的特征;痈疽疔疖的特征。第三节 望出物一、 望痰涕: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二、 望涎唾: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 望呕吐物: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四、望二便: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0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30分钟)(40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排泄物、二阴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重点讲述: 望目(五轮学说); 斑与疹 ;痰的性状及临床意义;呕吐物 难点分析: 痰的成因; 皮肤的常见病证; 五轮学说理论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9. 常见的目形异常有哪些?10. 斑与疹有何不同?11. 痈、疽、疔、疖四者有何不同?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二、望色(一)望色诊病的原理:原理、意义和面部分候脏腑。(二)常色与病色: 常色的特点与分类。 病色的特点与分类。(三)五色主病:1.赤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2.白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3.黄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4.青色主病。 5.黑色主病。(四)望色十法(五)望色的注意事项三、望形(一)望形诊病的原理原理和意义(二)望形体的内容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四、望态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原理及意义。(二)望态的内容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0分钟)(20分钟)(40分钟)(10分钟)(20分钟)(20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色的概念、原理;常色、病色、五色主病、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重点讲述:五色主病难点分析: 气与色的关系、意义; “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脏腑色部定位。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2. 常色、病色的临床特点是什么?13. 观察病色的关键是什么?14. 试述五色主病?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第8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望诊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第三章 舌诊第一节 舌诊概说 第二节 望舌质(色)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望指纹的方法及望小儿指纹的要点3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4掌握舌诊的含义、方法及注意事项、正常舌质的表现、常见异常舌质(色)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并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质5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及舌象的生理变异因素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40分钟)2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部、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40分钟)3望舌质:舌色的淡红、淡白、红、绛、紫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病理小儿指纹;正常舌象的特征、异常舌质(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舌面的分部 (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概说: 概念、原理与方法一、正常小儿指纹 正常小儿指纹的特征二、病理小儿指纹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章 舌诊舌诊的概念、起源、发展及现状第一节 舌诊概述一、舌的形态结构: 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的影响。二、舌诊原理: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体位与伸舌姿势(二)舌诊的方法(三)诊舌的注意事项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一)舌诊的内容(二)正常舌象(三) 舌象的生理变异第二节 望舌质一、舌色(一)淡红舌:特征与临床意义。(二)淡白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红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绛舌:特征与临床意义。(五)紫舌:特征与临床意义。(40分钟)(40分钟)(4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边看边讲。(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小儿指纹的方法、临床意义和望舌的原理、方法,正常舌象的特征和病理舌色的特征与意义。重点讲述:病理小儿指纹;正常舌象的特征、异常舌质(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分析:舌诊的原理与舌面脏腑部位分部。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 试述病理小儿指纹的常见表现与临床意义?2. 简述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 简述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4. 简述病理性舌色与主病?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第9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教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 舌诊第二节 望舌质(质、态)第三节 望舌苔(苔质)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见异常舌质(形)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并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质2掌握异常舌质(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异常舌苔(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望舌质:舌形的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2望舌态的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3望苔质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边看边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异常舌质(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舌态、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舌态的病因病机(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二、舌形(一)老、嫩舌:特征与临床意义。(二)胖、瘦舌:特征与临床意义。(三)点、刺舌:特征与临床意义。(四)裂纹舌:特征与临床意义。(五)齿痕舌:特征与临床意义。三、舌态(一)痿软舌:特征与临床意义。(二)强硬舌:特征与临床意义。(三)歪斜舌:特征与临床意义。(四)颤动舌:特征与临床意义。(五)吐弄舌:特征与临床意义。(六)短缩舌:特征与临床意义。四、舌下络脉:特征与临床意义。第三节 望舌苔一、苔质 (一)薄、厚苔:特征与临床意义。(二)润、燥苔:特征与临床意义。(三)腻、腐苔:特征与临床意义。(四)剥(落)苔:特征与临床意义。(五)偏、全苔:特征与临床意义。(六)真、假苔:特征与临床意义。(40分钟)(40分钟)(4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边看边讲(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望舌形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望舌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望苔质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重点讲述:异常舌质(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舌态、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分析:舌态的病因病机,舌诊的原理与舌面脏腑部位分部。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5. 试分析颤动舌主病之虚实?6. 吐弄舌有何不同?常见于哪些病证中?7. 哪些病证可以出现肿胀舌?怎样区别之?8. 舌苔是怎样形成的?9. 试述有根苔与无根苔的临床特点及意义?10. 润苔与燥苔,皆可主湿证与热证,试举例说明之。11. 举例说明舌诊的临床意义。实施情况及分析 中医诊断学教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2004级中医专业使用) 王国斌二五年一月学科审阅意见: (课程负责人签名) (学科带头人签名)教案首页第10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 舌诊第三节 望舌苔(苔色)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第四章 闻诊第一节 听声音(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心音)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异常舌苔(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3、熟悉舌下络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4、了解舌诊研究进展5、掌握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6、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望苔色的白、黄、灰黑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5分钟)2、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10分钟)3、闻诊的概念、声音产生的原理(10分钟)4、听声音: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7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舌诊实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难点: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声音产生的原理(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二、苔色(一)白苔: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二)黄苔: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三)灰黑苔: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一、舌象分析的要点二、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章 闻 诊 概说:概念、原理与现状第一节 听声音一、 声音 正常声音的特点、常见异常声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二、语言 常见病态语言的表现形式、特点及临床意义三、呼吸 常见病态呼吸的表现形式、特点及临床意义。四、咳嗽常见咳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30分钟) (10分钟)(10分钟)(7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舌诊实验(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1、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3、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心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重点讲述:1、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难点分析: 1、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2、声音产生的原理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 阐述苔色的白、黄、灰黑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阐述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3、阐述呼吸、咳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实施情况及分析教案首页第11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闻诊第一节 听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第二节 嗅气味第五章 脉诊第一节 脉诊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脉象第三节 病理脉象 常见病脉(浮、洪脉)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了解病体、病室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脉诊的概念、寸口诊脉的方法4、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要素5、了解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6、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病理脉象(浮、洪、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30分钟)2、嗅气味(10分钟)3、脉诊的概念及原理(10分钟)4、诊脉的部位及方法(30分钟)5、正常脉象的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20分钟)6、病理脉象(浮、洪、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利用脉象模拟手帮助学习理解,进行脉诊方法训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寸口诊法浮、洪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难点:脉象形成的原理 洪脉的特征 (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五、心音(略)六、胃肠异常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嗅气味一、病体气味二、病室气味 第五章 脉诊概念、源流、发展、现状第一节 脉诊概述脉诊原理、诊脉部位、诊脉方法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的特点(有胃、有神、有根)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第三节 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一)浮脉类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浮、洪、濡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30分钟)(10分钟)(10分钟)(30分钟)(20分钟)(2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利用脉象模拟手帮助学习理解,进行脉诊方法训练(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1、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脉诊的概念、寸口诊脉的方法。重点讲述:1、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寸口诊法3、浮、洪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难点分析: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方法。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阐述病室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阐述寸口诊脉的方法。3、阐述正常脉象的特征。4、浮、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5、试述独取寸口诊脉的原理。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第12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 脉诊第一节 正常脉象第二节 病理脉象一、 常见病脉(沉、弱、散、芤、革、伏、牢、迟、缓、涩、结、数、促、虚、细脉)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病理脉象(沉、弱、迟、涩、结)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相类脉的比较3、了解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缓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4、掌握病理脉象(数、促、虚、细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病理脉象(沉、伏、弱、牢、迟、缓、涩、结)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60分钟)2、数、疾、促、动、虚、细、微、代、短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6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利用脉象模拟手帮助学习理解,进行脉诊方法训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濡、沉、弱、数、促、虚、细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难点:濡、芤、革脉的特征及虚脉的脉理 (二)沉脉类(沉、伏、弱、牢)沉、弱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三)迟脉类(迟、缓、涩、结)迟、涩、结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四)数脉类(数、疾、促、动)数、促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虚脉类(虚、细、微、代、短脉) 虚、细、微、代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5分钟) (35分钟)(20分钟)(4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利用脉象模拟手帮助学习理解,进行脉诊方法训练(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章节讲述了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各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重点讲述:沉、弱、迟、涩、结、数、促、虚、细、微、代脉各自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难点分析:涩脉、微脉、代脉的特征及脉理。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阐述沉、弱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阐述迟、涩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3、阐述数、虚、细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4、简述促、结脉、代脉的异同点。5、弱脉、细脉、濡脉三者的鉴别。实施情况及分析教案首页第13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 脉诊第三节 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实、滑、弦、紧、长、大脉)二、脉象鉴别 三、相兼脉 四、真脏脉 五、妇人脉与小儿脉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病理脉象(微、代、实、滑、弦、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相类脉的鉴别。3、了解疾脉、动脉、短脉、长脉、大脉、真脏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4、掌握相兼脉的含义及其常见相兼脉的主病与规律5、熟悉脉诊的临床意义(注:妇人脉与小儿脉自学)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病理脉象(实、滑、弦、紧、长、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2、脉象鉴别、相兼脉、真脏脉、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8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脉诊实验 (利用脉象模拟手帮助学习理解,进行脉诊方法训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实、滑、弦、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相兼脉的含义及其主病难点:滑脉、紧脉的脉象特征,相兼脉的主病 (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六)实脉类(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实脉、滑脉、弦脉、紧脉特征及临床意义。二、脉象鉴别 (一)比类法(前已讲述)(二)对举法:浮脉与沉脉、虚脉与实脉、滑脉与涩脉、洪脉与细脉、长脉与短脉。三、相兼脉: 含义及常见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四、真脏脉 无胃之脉、无神之脉、无根之脉 五、妇人脉与小儿脉(自学)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辨别病证的部位(40分钟)(30分钟)(20分钟)(10分钟)(20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教案末页)小 结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实脉、滑脉、弦脉、紧脉特征及临床意义,脉象鉴别、相兼脉、真脏脉和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辨别病证的部位重点讲述:1、实、滑、弦、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相兼脉的含义及其主病。难点分析:1、滑脉、紧脉的脉象特征,相兼脉的主病;2、微脉、代脉的脉理。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复习思考题:1、 阐述实、滑、弦、紧、长、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 阐述相兼脉、真脏脉的概念。3、简述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实施情况及分析教案首页第14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本科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六章 按诊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第七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按诊的手法(触、摸、按、叩),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2、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意义(自学)3、掌握表证的概念、一般特点、临床表现、常见类型4、掌握里证的概念、一般特点、部位及其与表证的鉴别要点5、熟悉部位的表与里是相对概念、形成里证的三大原因、半表半里证的证候特点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与时间安排:1、按诊的手法(触、摸、按、叩)(20分钟)2、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20分钟)3、辨证概述、八纲辨证的概念(10分钟)4、表里概念的相对性及其对外感病辨证的可行性(10分钟)5、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及其表里证的鉴别(6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按诊的手法、按脘腹的内容、表证的概念及证候表现、表里证的鉴别难点:表里概念的相对性,里证概念的广泛、笼统性(教案续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 配1、按 诊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按诊的手法 主要有触、摸、按、叩 触法不用力轻诊皮肤 摸法稍用力达于肌层 按法重用力诊筋骨或腹腔深部 扣法直接扣法,间接扣法 2、按诊的内容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手足、穴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